Ⅰ 有谁知道吉林公安机关侦破的关于安徽皎然网络诈骗案后续处理到哪一步了
公安机关对刑事案件的侦破属于保密工作范畴,不会对外公开,即使是受害人。只有等破案后,按法律程序退赃时通知了。
Ⅱ 介绍下扬州历史
扬州历史:
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15年是建城2500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
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隋朝后的扬州(今扬州),但和隋朝后那个繁华的扬州城(今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春秋时,称“邗越”(后建立邗国,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建吴都)。
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周时称“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
(2)安徽皎然交易中心电话扩展阅读:
在中国,新春民间的习俗和文化可以说包罗万象。大年初二,中新网记者走进古城扬州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探访老扬州人的新春习俗。
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扬州明清古城中部,东起小秦准河,西至迎春巷、史巷,南起甘泉路,北至旧城七巷,占地面积12.07公顷,因宋代在此设仁丰坊而得名。
街区街巷体系延续唐代里坊制特征,呈鱼骨状分布,保存有旌忠寺、阮元家庙、陈六舟住宅、赵海山住宅、双桂泉浴室等历史文化遗存。作为扬州的古老街区,仁丰里见证了扬州城千百年来的兴衰更迭。
“老扬州人十分看重拜年,特别是家中的晚辈在春节期间一定要给长辈拜年,甚至有‘不来拜年,不认往来’的俗规。”
今年77岁的老扬州人黄老先生说,他们家在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必须有安豆炒百叶(寓百事平安)、水芹菜(寓路路通)、烧杂烩(寓全家福)、烧鲢鱼(寓年年有余、吉庆有余。此鱼当晚不吃),同时要煮好“隔年陈”,大年初一不吃生的东西,不动刀剪,也不扫地,扫地会扫走运气,会破财。
Ⅲ 关于浙江湖州资料
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解放后,先后设浙江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1983年撤嘉兴地区,建湖州、嘉兴两个省辖市。湖州市现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吴兴、南浔二区。总人口257万,其中市区人口108万;总面积581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4.1%,中心城市建成区52.9平方公里。
湖州有较好的区位条件。距杭州75公里、上海160公里、南京220公里。南北走向的104国道、杭宁高速公路、宣杭铁路和东西走向的318国道、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长湖申航道、已开工建设的申苏浙皖高速公路贯穿湖州全境。新长铁路和即将修建的湖乍铁路使湖州分别与陇海、沪杭两大铁路干线连通。湖州还拥有全国一流的内河铁路、公路、水运中转港。
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称。宋代就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就产于湖州。湖州历史上人才辈出,人文荟萃,既哺育了唐代诗人孟郊、元代书画家赵孟兆页、明代小说家凌氵蒙初、近现代书画大师吴昌硕、新文化运动猛将沈尹默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颜真卿、陆羽、苏轼、胡瑗等不少名流。世界上第一部《茶经》就是陆羽在湖州写成的。辛亥革命时期的陈英士、被周恩来总理誉为“龙潭三杰”之一的革命烈士钱壮飞,都是湖州人。建国以来,湖州籍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共有18名。“两弹一星”的23位功臣中,钱三强、赵九章、屠守锷就是湖州人。“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海空卫士”王伟、公安部一级英模沈克诚更是当代湖州人的骄傲。
湖州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市内的唐代飞英塔、千年古刹铁佛寺、江南水乡古镇南浔、德清莫干山、安吉境内世界上种类最多的竹种园和世界级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南太湖旅游休闲和水上娱乐胜地,都风景宜人,各具特色。湖州还是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浙江省文明城市。已成功举办四届全国极限运动大赛和两届湖笔文化节,被誉为“中国极限运动之都”和“中国毛笔之都”。
湖州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市国有、城乡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已基本完成。产业结构从原来的传统丝绸、建材业为主,形成了以新型纺织、新型建材、医药化工、特色机电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电子信息和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
湖州市域总面积5817平方公里,地貌结构为“五山一水四分田”。
湖州的地形,西倚势若奔马的天目山脉,境内重岗复岭,群山逶迤,异峰突起,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5座,其中龙王山高1587米,比在临安境内的天目山主峰还高出80米,山势磅礴,奇峰异石与悬崖陡壁相间,有仙人桥、龙门瀑布、龙门坎等自然景观。周围云雾变幻,溪谷深切,水流湍急,叠瀑壮观,覆盖着生态完好的原始森林。在700米以上森林呈现出黄红相间的暖温带夏绿林景观,森林面积达2063平方公里,素有“极目千里秀,林木十里深”之称,此乃上海黄浦江之源头。
天目山向湖州东北延伸,与杭州为邻,有座秀丽挺拔的山峰,与庐山、北戴河、鸡石山并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的莫干山,周围4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20.2米,山以竹海流泉、烟岚云雾为胜,形成独特的“清凉世界”。陈毅元帅曾高歌一首《莫干好》,词曰“夹道万杆成绿海,百寻涧底望高楼。”“飞瀑剑池涤俗虑,塔山远景足高歌。”
天目山余脉一直延伸到湖州城西郊、太湖南岸。北宋元丰二年曾任湖州太守的著名词人苏轼有诗曰:“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具区吞灭三州界,浩浩荡荡纳千派。”
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米。
龙王山
龙王山位于安吉县南端,西天目山北侧,浙皖两省,安吉、临安、宁县三县的交界处,主峰海拔为1587.4米,属天目山脉的主要山峰之一比西天目山主峰遍8米,整个保护区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龙王山地势险峻,多悬崖峭壁、山涧瀑流、河谷幽深,但整个保护区生态良好,物种丰富,气候适度,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为90%以上,是浙北地区保护较好的植被基因之一,有“绿色宝库”、“浙北绿色珍珠”等美称。
龙王山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植物138科、406属、668种,其中:蕨类植物有19科、28属、39种;裸子植物有6科、13属、16种;双子叶植物有101科、315属、542种;单子植物有12科、50属、71种。龙王山还拥有多种稀有珍贵树种,有属国家一级保护的银缕梅;属国家二、三级保护的银杏、金钱松、鹅掌揪、杜件、天目兰花、银鹊树等十三种。动物在至今发现200多种,两面三刀栖类、爬行类、蛙类等种类均有出没,有东方蝾螈,还有龙王山特有的“安吉小鲵”(俗称小蛙蛙鱼)有属国家一级保护的云豹、金钱豹、黑蝶、立灰蝶等,现已采集的蝶类标本近千号,共116种。
龙王山年平均温度为19.9度,平均湿度为78。84%。因此,是得天独厚的清凉世界,避暑胜地。
京杭大运河和源于天目山麓的东、西苕溪纵穿横贯湖州全境。苕溪东经由页塘(申湖航道,称“中国莱茵河”),流于黄浦江,北经56条溇港注入烟波浩渺的太湖。境内水系密如蛛网,交织一起,形成江南水乡。
苕溪又名雨言溪,在浙江省北部,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由东、西二苕溪组成,因两条溪大小想仿,又称姐妹溪。
东苕溪,又名龙溪、仇溪、余不溪,上源由南、中、北三个支流组成,在浙江省东北部,而以南苕溪为正源。源出东天目山北部平顶山南麓,山峰海拔1166.8米,南流折东流,与中、北苕溪会合后,流至瓶窖称东苕溪。瓶窖以下至全村,左有安溪汇入,至德清县城,左有湘溪、余英溪汇入。德清至湖州左有埭溪汇入。解放后建东苕溪导流工程,自虎墩山沿导流经横山、鲍山,至湖州市西的杭长桥与西苕溪汇合。
东苕溪杭长桥以上有流域面积2267平方千米,干流长165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8.7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5.4亿立方米,自然落差524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54亿立方米,可能开发装机容量0.35万千瓦。已建成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0.27万千瓦。
西苕溪,又名龙溪港,因在湖州城区以西,故名。上游有南溪、西溪两源,西溪为正源,源于浙江安吉和安徽宁国两县交界的天目山北侧南北龙山之间的天锦堂,山峰海拔1415米,东北流至安吉县塘浦乡会合南溪后始称西苕溪。
两源合流后,水分两支,其中北支系西苕溪故道,清同治年间原为西苕溪干流,后遇大水,干流改道,逐渐淤小。1954年在南支塘浦村上游建乌象坝,故道成为该坝的灌溉总渠,沿故道已有黄金坝等8条引水灌溉堰坝。故道东北流至安城,复与南支汇合。
南支原系一小沟,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遇大水被冲开成为西苕溪干流。从塘浦村东流至姚家桥附近,侵占原大溪下游河段,至洪渚渡,有许溪、递溪合流之水从右岸汇入。至安城镇西苕溪由山溪性河道变为平原河道,故道从左岸汇入,主流北流至小溪口经石路村,东流经胥仓桥、徐家雨言门、土斗水桥,至湖州市与东苕溪汇合。
干流总长145千米,流域面积227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52.0立方米/秒,自然落差297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38万千瓦,年径流量22.6亿立方米。为浙江省重要的北部通航河流。
东、西苕溪在湖州合流后,向北流15千米,歧分为数十条港娄,分别经由环城河、小梅港、新塘港、长兜港、大钱港、横港诸道注入太湖。
苕溪上游流经浙西低山丘陵区,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具有山溪性河流特征。天目山区是浙江省暴雨中心之一,径流丰富,苕溪年径流量达39亿立方米。下游进入杭嘉湖平原,水流平稳,河道曲折,支流发育,河段宽80—160米,水深约7—8米。昔日流域内水患灾害频繁,1949年以来,在东西苕溪上游营建大型水库多座,1957—1960年,又先后完成东苕溪导游工程和东西苕溪分流入湖工程,基本上控制了水患,并兼有航运、灌溉之利。
苕溪的得名,是由于流域内沿河各地盛长芦苇,进入秋天,芦花飘散水上如飞雪,引人注目,当地居民称芦花为“苕”,故名苕溪。
湖州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全年平均温度为16℃,年平均降雨量在 1200mm左右,年平均日照时间长,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湖州旅游四季皆宜,但以春暖花开或秋风送爽之时为佳。
湖州自然资源丰富,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18亿立方米,可供发展淡水渔业的水面2.2万公顷。矿藏已发现47种,经初勘的23种,以非金属矿藏为主,主要有建筑石、石灰岩、膨润土、硅灰石、方解石、萤石、石英砂岩、煤、石煤、黄砂等。木本植物主要有竹、松、杉、茶、桑、果树等,安吉县居全国十大“毛竹之乡”之首。陆生脊椎动物约300种,珍稀动物有扬子鳄、金钱豹、梅花鹿,畜禽饲养品种有50余种。淡水鱼是境内动物资源的重点,有102种。
湖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楚春申君黄歇筑下菰城至今已有近2300年历史,下菰城墙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内罕见的古城遗址。千金镇塔地遗址是一个良渚文化、马侨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及更晚的周代印纹陶文化的文化堆积深厚的古代大型聚落遗址。湖州是世界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有4700多年的历史,人杰地灵的湖州历代人才辈出,吴昌硕、俞平伯,孟郊、趟孟頫、陆羽等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些连同绸文化、笔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等共同构成了湖州独具魅力的人文资源。
湖州西倚天目山脉、北濒太湖,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除丰富的人文古迹,自然景观尤以“山水清远”著称,风光独特,景色秀美,山、水、湖、泉、洞五类俱全,既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又有苍山、竹海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既有小桥流水的吴越风情,又有高山大川、森林竹诲和浩渺烟波的太湖风光,景色如画。
“太湖、名山、竹乡、古镇”是湖州四大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
商贸业繁荣兴旺,市场发达,初步形成了消费晶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配套的大流通格局。商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商品交易市场191个,市场成交额40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水平交易市场31个。其中综合性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有全国最大的胶合板以及包括家具、五金,建陶、灯具和地板等所有装饰装潢材料的南浔建材市场和和全国最大的童装批发市场织裏童装市场。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
湖州远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5500年),已有人类聚居。
湖州建城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
公元前334年,楚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名“菰城”(以泽多菰草而名)。
公元前223年,秦改“菰城”为“乌程”,以乌巾、程林两氏善酿得名。
公元266年(三国东吴孙皓宝鼎元年),始改“乌程”为吴兴郡。
公元602年(隋仁寿二年),置州治,名湖州,因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之名从此而始。
明、清时,设府治,一直沿称“湖州府”。
1912年(民国元年)废湖州府,把乌程、归安二县合为吴兴县。
1949年4月27日,湖州解放,分设湖州市和吴兴县,至1983年曾几度分合;湖州又是解放后浙江省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
1983年7月,撤地建市,撤销嘉兴地区,分设湖州、嘉兴两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湖州作为地级省辖市,下辖城、郊两区和德清、长兴、安吉三县。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1993年又设城区、南浔、菱湖三区。
2003年1月,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新设立吴兴区、南浔区两个市辖区。现湖州市行政区域辖两区三县。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湖州地属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灭吴,地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楚灭越,地属楚围。湖州又一名称菰城,就源自建于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的下菰城,乃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黄歇所建,这是湖州年纪最大的古城,其遗址今天仍保存在湖州市郊云巢乡窑头村的稻田、毛竹和桑树之中。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吴中(今湖州)起兵,自立西楚霸王,在湖城中心建“项王城”,其南城墙原址在今天的福来福大酒店,解放前还留有两个石狮子,后移到人民公园里去了,“项王城”也终于淹没在闹市之中;另有“项王井”,原址在今天的浙北大酒店北面100米处。项羽起兵前后的许多活动都是在湖州进行的,《史记》记载,项羽与叔叔项梁“避仇于吴中”,唐颜真卿在《项王庙碑阴述》中说得很清楚:“吴中,盖今之湖州也。”避仇期间,恰逢秦始皇东巡经过湖州,项羽就是在湖州城边东北8公里的掩浦偷看秦皇舆并放言“彼可取而代之”的。第二年9月,项羽便就地起兵反秦。所举之兵都是他在乌程的宾客及弟子和附近各县收得的,即所谓八千“江东子弟”。部队号“乌程兵”,乌程就是湖州。起兵后在下菰城北建城,这就是项王城,兵屯于今湖州弁山。方志记载,湖州出西北之门又叫霸王门,弁山则有项王走马埒、饮马池、系马木、磨剑石等古迹。过去,在湖州城内和弁山等处都有项王庙,后被毁。湖州的主山是弁山,项羽被江东父老封为弁山之神。
湖州是全国著名的蚕乡,也是世界丝绸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58年,在湖州南郊的钱山漾出土了一批丝线、丝带和没有碳化的绢片。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确定绢的年代为距今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已确定的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它的发现使湖州丝绸的历史往前推至4700年,成为世界丝绸最老的寿星。它的发现同时也推翻了黄帝元妃嫘祖(约公元前2550年)发明养蚕的神话传说。现在,这些绢片已成为浙江丝绸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湖州是湖笔的产地。 中国历史上就有“湖颖之技甲天”的说法,所谓“颖”指的是笔头尖端一段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秦朝名将蒙恬来到湖州善琏后,对毛笔做了重大的改革,“纳颖于管”,既把笔毛纳进竹管内,以披柱法改进毛笔。因为这个传说,蒙恬被尊为中国制笔业的始祖。
湖州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茶圣陆羽在湖州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据考证,三国时期,东吴已成为当时茶业传播的主要地区,但消费还局限于上层社会,唐朝时茶叶的产销中心转移到浙江和江苏,湖州茶业开始特供朝廷,名扬天下,成为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我国古代贡茶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地方官员选送,称为土贡;另一种是由朝廷指定生产,称贡焙。湖州,就是唐朝廷设立的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采制宫廷用茶的贡焙院所在地,可见当时湖州茶叶的品质和名气。唐张文规曾作《湖州贡焙新茶》诗云:“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诗中的“湖州紫笋”指的就是湖州长兴顾渚山的紫笋贡茶。饮茶之风一起,文人墨客便将茶淋人诗词,“茶道”一词也出现了,它最早发现于唐代著名诗僧、茶僧皎然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这比日本使用茶道一词早了八百多年。皎然俗姓谢,名昼,湖州人,是南朝谢灵运的第十世孙。其实,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最早把中国天台山茶籽带到日本、播种在京都比睿山麓的是日本的最澄和尚,时间是公元805年。次年,日本空海和尚又从中国带回茶籽,献给嵯峨天皇。在天皇倡导下,中国唐代的饼茶煮饮法在日本弘仁年间得到发扬光大,形成“弘仁茶风”。到了南宋,日本荣西和尚带回南宋的制茶法和饮茶法,使南宋的蒸清散茶在日本普及开来,被推崇为日本茶祖。到了清朝,福建的煎茶法传到日本,同时传去的还有中国紫砂茶具,到18、19世纪,日本的茶道即煎茶道才逐渐形成。
湖州是中国绿茶的重要产区,茶叶品种很多,但最著名的除了紫笋茶,还数独产于安吉的白茶。白茶归类为绿茶,颜色其实也为略透明的淡绿色,因芽叶上有一层细细的白绒毛而得名。其珍奇之处在于,在数百年里,白茶都处于野生状态,而且寥若晨星。现在的安吉白茶的母本系孤茶一株,长在海拔800米的大溪山深山岙中,已历尽150年风霜,被称为“白茶王”,是古今中外茶中极品,被誉为“中华一绝”。早在宋代宋徽的《大观茶论》中就有评价:“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御赐白茶遂为第一”。据中国农业部专家检测,白茶的氨基酸含量特别高,达10.6%,比普通绿茶高出一到两倍,茶多酚含量相对偏低,是绿茶一绝,被市场极为推崇,曾先后在第二届、第三届国际名茶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湖州美食很多。这里有诸老大的粽子,被誉为“粽子状元”,有丁莲芳的千张包子,有周生记馄饨,有震远同“茶食三珍”,有泗安酥糖,有双林姑嫂饼,南浔定胜糕,有让世人惊诧的“百鱼宴”,有佳肴烂糊鳝丝、太湖炝白虾,练市酱羊肉、双林板羊肉,花鲢头滚豆腐、雨后地滑苔(菌),有田螺嵌肉,有芽麦塌饼、绣花锦菜,有清汁笋、莼菜,有名酒箬下春和乌程酒等
湖州风光独特,东部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西部中国竹乡林海飞瀑高山草甸的风韵,孕育了“太湖、竹乡、名山、湿地、大宅门、古生态”六大旅游品牌。中心城市的飞英塔,以塔中有塔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佛寺中的铁观音,以东方维纳斯的美誉而名播海外;中国竹乡安吉,黄浦江源头的龙王山,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全国面积最大、竹种齐全的中国竹子博览园,彷佛是长江三角洲的一条绿色长廊,伴着竹乐清纯的旋律,向游客展示着“绿色生态”的旅游定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凉世界德清莫干山,与庐山、北戴河、鸡公山并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德清的下渚湖是江南最大的湿地风景区,这是新开发的一个自然生态景区;江南大宅门南浔,以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德清的千年古镇新市一起成为水乡古镇的标志;位于江浙皖三省交界处的长兴,以十里古银杏长廊、“活化石”扬子鳄、第二冰川期遗址金钉子和唐代贡茶紫笋茶而成为古生态的见证。
湖州主要旅游景点:大汉七十二峰 ·藏龙百瀑 ·南浔 ·莫干山 ·中南百草园·安吉竹博园 ·安吉 ·中国大竹海 ·湖州太湖 ·顾渚山茶园 ·天荒坪电站 ·下渚湖湿地·天下银坑 ·嘉业堂藏书楼 ·铁佛寺·龙王山 ·百间楼 ·张石铭旧居 ·飞英塔 ·天赋湖 ·芙蓉谷 ·白茶谷九龙峡·含山旅游区 ·华厅
2006年,湖州市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湖州的古今英才辈出。许多都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曹不兴,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立传的画家;如陆羽,尽管不是湖州人,但客居湖州30多年,在这里写成了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被后人奉为“茶圣”,如赵孟頫,变革南宋院体格调,开创了中国士大夫文入画派,世称“赵体”;:如吴昌硕,是中国近代绘画史的开创者,海上画派的创始人;如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奠基人。在文史界,有著名唐诗《游子吟》的作者孟郊,有客居湖州写下“西塞山前白鹭飞”佳句的张志和,有《三言二拍》中《二拍》的作者凌蒙初,有为《红楼梦》作序的戚蓼生,有红学家俞平伯,中国二十四史中,有三史,宋书、梁书、陈书)都是湖州德清姚察父子撰写的;在政军界,有五代时的。南唐后主”李煜,有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有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有辛亥革命的功臣陈英士,被称为“民国奇人”的张静江,有1931年在上海挽救了党中央、被周恩来称为共产党情报工作“前三杰”之一的钱壮飞,有被后人称为“民族节气的楷模”的外交官杨光注,有新中国第任林业韶长梁希;在教育科技界,有一千多年前影响“太学”的教育家胡瑗,有被誉为“千古治黄第一人”的水利专家潘季驯,有赫赫有名的钱三强,有“中国航天之父”屠守锷,有气象学家赵九章,有冰心、费孝通、雷洁琼的老师、哲学家赵紫宸,有。国宝”级文物鉴定家徐森玉,有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在艺术界,有新中国杂技事业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夏菊花;在实业界,有被称为江南第一巨富的沈万三。近年,又涌现出了中国古桥古船专家朱惠勇。
Ⅳ 有谁知道安徽皎然网络诈骗案处理赔偿结果)
网页链接
网上没有公安部门关于该单位是诈骗公司信息。
只有公安部门网站,主流媒体·报道,
才可以定某个单位是网络诈骗。
其他消息都是谣传,不要相信。
Ⅳ 我要关于茶的故事或传说
历代名人与茶的故事
转载自:福宝阁茶楼网站——历史名家
皎然
皎然,唐代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白居易所写的茶诗极多,然而在白居易之前,唐代亦有一位嗜茶的僧人,写过许多茶诗,数量并不亚于白居易,他——就是皎然,皎然不仅爱茶、知茶、识茶趣,更常与茶圣陆羽以诗文酬赠唱和,成为莫逆,共同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茶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博学多识 为文清丽工诗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吴兴县)人,是南朝宋山水写实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上元、贞元年间(公元760~804年),是唐代著名诗僧,早年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来徙居湖州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友。皎然博学多识,不仅精通佛教经典,又旁涉经史诸子,为文清丽,尤工于诗,著作颇丰,有《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评》三卷及《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号呶子》等著作并传于世。
结识茶圣陆羽 成为莫逆之交
陆羽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前后来到吴兴,住在妙喜寺,与皎然结识,并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皎然传》载:「出入道,肄业杼山,与灵澈、陆羽同居妙喜寺。」又陆羽《自传》:「……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后来陆羽在妙喜寺旁建一茶亭,由于皎然与当时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鼎力协助,乃于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落成,由于时间正好是癸丑岁癸卯月癸亥日,因此名之为「三癸亭」。皎然并赋《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以为志,诗云:「秋意西山多,列岑萦左次。缮亭历三癸,疏趾邻什寺。元化隐灵踪,始君启高诔。诛榛养翘楚,鞭草理芳穗。俯砌披水容,逼天扫峰翠。境新耳目换,物远风烟异。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嘉林幸勿剪,禅侣欣可庇。卫法大臣过,佐游群英萃。龙池护清澈,虎节到深邃。徒想嵊顶期,于今没遗记。」其诗记载了当日群英齐聚的盛况,并盛赞三癸亭构思精巧,布局有序,将亭池花草、树木岩石与庄严的寺院和巍峨的杼山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清幽异常。时人将陆羽筑亭、颜真卿命名题字与皎然赋诗,称为「三绝」,一时传为佳话,而三癸亭更成为当时湖州的胜景之一。
皎然与陆羽情谊深厚,可从皎然留下的寻访陆羽的茶诗中看出,《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远客殊未归,我来几惆怅。叩关一日不见人,绕屋寒花笑相向。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凤翅山中思本寺,鱼竿村口忘归船。归船不见见寒烟,离心远水共悠然。他日相期那可定,闲僧着处即经年!」陆羽隐逸生活悠然自适,行踪飘忽,使得皎然造访时常向隅,诗中传达出皎然因访陆羽不遇的惆怅心情,以情融景,更增添心中那股怅惘之情。《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闲阶雨夜滴,偏入别情中。断续清猿应,淋漓侯馆空。气令烦虑散,时与早秋同。归客龙山道,东来杂好风。」在送陆羽回龙山的诗中,语虽含蓄,却情深义重。《访陆处士羽》:「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赏春茗」、「弄春泉」、「悠悠一钓船」寥寥数语,将陆羽隐逸时的生活情调鲜明勾勒出来。从皎然与陆羽交往期间所写下的许多诗句中,除了可以了解到这两位「缁素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谊外,这些诗作更可作为研究陆羽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
不欲多相识 逢人懒道名
皎然淡泊名利,坦率豁达,不喜送往迎来的俗套,《赠韦早陆羽》:「只将陶与谢,终日可忘情。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诗中将韦、陆二人比作陶渊明与谢灵运,表明皎然不愿多交朋友,只和韦卓、陆羽相处足矣,「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其个性率真若此,大有陶渊明「我醉欲眠,卿且去。」的真性情。
品茶是皎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嗜好,《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沬,着碗聚生花。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友人元晟送来天目山茶,皎然高兴的赋诗致谢,叙述了他与陆迅等友人分享天目山茶的乐趣。《湖南草堂读书招李少府》:「削去僧家事,南池便隐居。为怜松子寿,还卜道家书。药院常无客,茶樽独对余。有时招逸史,来饭野中蔬。」饮茶、读书、饭野蔬,生活型态虽然简单,却是皎然养生的秘诀。
此外皎然亦与陆羽一样关心着茶事,《顾渚行寄裴方舟》:「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鶗鴃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由来惯采无远近,阴岭长兮阳崖浅。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罥春衣。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清冷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诗中详细地记下了茶树生长环境、采收季节和方法、茶叶品质语气后的关系,层层相扣,是研究当时湖州茶事的史料。
俗人多泛酒 谁解助茶香
陆羽的《茶经》,为唐代中期茶文化和茶文学的创作起了倡导作用,而陆羽的「缁素忘年之交」皎然更是这一时期茶文学创作的能手,皎然的茶诗、茶赋鲜明地反映出这一时期茶文化活动的特点和咏茶文学创作的趋向。《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诗中提倡以茶代酒的茗饮风气,俗人尚酒,而识茶香的皎然似乎独得品茶三昧。《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晦夜不生月,琴轩犹未开。城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将描写了隐士逸僧品茶吟诗的闲雅情趣。他有一首《饮茶歌送郑容》,诗云:「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常说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乱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诗中皎然推崇饮茶,强调饮茶功效不仅可以除病祛疾,涤荡胸中忧虑,而且会踏云而去,羽化飞升。
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全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沬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加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此诗为皎然同友人崔刺使共品越州茶时的即兴之作,诗中盛赞剡溪茶(产于今浙江嵊县)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并生动描绘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与卢同《饮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旨亦在倡导以茶代酒,探讨茗饮艺术境界。皎然在茶诗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鲜明艺术风格,对唐代中晚期的咏茶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皎然是陆羽的一生中交往时间最长、情谊亦最深厚的良师益友,他们在湖州所倡导的崇尚节俭的品茗习俗对唐代后期茶文化的影响甚钜,更对后代茶艺、茶文学及茶文化的发展产生莫大的作用。
还有很多http://www.fubaoge.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48&ID=2
Ⅵ 安徽皎然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正规吗
这家听都没有听过了,,,,建议不要考虑,如果需要,本人可以推荐
Ⅶ 安徽皎然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正规吗
不正规,国内无论什么平台都不正规
Ⅷ 安徽皎然为什么转账要输入银行卡密码
要收费的,因为这已经属于跨地区跨行转账了,一般收取的手续费在1-50元不等,但是具体的收费额度要以银行的收费额度和个人的转账金额来定。各大银行的收费标准:
中国银行:持卡人在同城其他银行ATM取款,4元/笔;在省内异地其他银行ATM取款,9元/笔;在省外其他银行ATM取款,12元/笔;在境外ATM取款,15元/笔。据悉,中行原来的收费标准为:同城跨行2元/笔,省内跨行7元/笔;
建设银行:同城跨行收取取款金额的0.5%加2元/笔,异地跨行(省内/外),1%加2元/笔;
农业银行:同城跨行、省内跨行均收2元/笔,省外跨行收1%加2元/笔;
工商银行:同城跨行4元/笔,异地(省内/外)跨行1%加2元/笔;
招商银行:同城跨行、省内跨行均收2元/笔,省外跨行收0.5%加2元/笔;
交通银行:同城跨行2元/笔,异地(省内/外)跨行0.8%加2元/笔,最少10元/笔,最多100元/笔;
民生银行:同城跨行前三笔,以后2元/笔,异地(省内/外)跨行5元/笔;
华夏银行:同城跨行,异地(省内/外,第一笔交易)跨行2元/笔;
中信银行:同城跨行、省内跨行每月前两笔均,第三笔起2元/笔,省外跨行0.5%,最多200元;
浦发银行:同城跨行每笔2元,省内跨行、省外跨行每笔收取取款金额的0.5%,最低5元,香港等境外18元/笔;
深圳发展银行:同城跨行、异地(省内/外)跨行每笔均收1%,最少10元/笔;
兴业银行:同城/异地(省内/外)跨行前三笔,第四笔起按2元/笔收。</ol>
Ⅸ 安徽皎然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合法吗
这个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是经过安徽省发改委批复的,应该是合法的。
Ⅹ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汉族人,字梦得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祖坟原在洛阳北邙,后因地峡不可依,所以后来改葬葬于荥阳。刘家世居洛阳,中原战乱,他父亲徙家江南,刘生于江南,其父死后,他扶棺返里,同时他母亲也从江南返回洛阳,此后可能在荥阳住了一段时间。集异记中有刘禹锡“贞元中寓居荥泽”之说。刘一生坎坷,四处漂泊,直到晚年,才居于洛阳,后逝于洛阳。刘说自己是“客居江南”,称自己是“雒客”,称“洛阳旧有衡茅在”,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可见,他在嘉兴、荥阳、洛阳都安过家。若联系到他祖籍洛阳,还是认为称他为洛阳人比较合理。也有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为刘邦是彭城人,彭城乃刘氏郡望所在而已,如韩愈之于昌黎。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刘禹锡诗集特点: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抒写情怀,多有名篇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