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黄金非货币化的有关争论
在西方国家,黄金非货币化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随着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和凯恩斯经济学的问世回而产生答了。60年代初发生第一次美元危机,以美国经济学家R.特里芬的观点为代表,黄金非货币化形成思潮。70年代中后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牙买加协议》宣布废除黄金的世界货币职能后,黄金非货币化遂成为西方国家有关黄金货币作用理论问题的主流。但主张黄金再货币化的观点仍时有反映,主要是担心国际储备多元化与分散化失却了黄金的自动约束,会导致世界货币无限制增长,从而引起世界性通货膨胀和汇率的频繁变动;但同时也考虑到恢复金本位制的现实可能性不大,因而只是希望维持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再度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在西方国家学术界黄金非货币化已成定论。
在中国,学术界关于黄金非货币化问题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黄金已不再是世界货币,而且不再是决定货币汇率的主要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黄金实际上只是被人为地非货币化,尽管如此,它仍然维持其世界货币地位,在不远的将来还有可能发生黄金再货币化。
虽然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已不具有明确的货币职能,但仍是各国国际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黄金非货币化仍是现实。
Ⅱ 辩论主题:书中自有黄金屋。正辩:书中有黄金屋。反辩:书中没有黄金屋; 给我一点反辩教材!谢谢了!
肤浅!楼上的,你们知道这个黄金屋的真正含义么?它指的是精神上的,而不是物质上的!我觉得出题的人也很肤浅,一个是要拿精神上的去辩,一个又要拿物质上的去辩。
Ⅲ 辩论 "是金子不一定发光" 急求
“我已经不相信‘是金子就会发光’这句话,因为地太深了,很多金子都会变成古董,所以还是需要折腾。”本报记者郭延冰摄
人物
杨黎,1962年生于成都,1986年和周伦佑、蓝马等创办《非非》,1990年,和蓝马、何小竹、吉木狼格等出版《非非作品稿件集》,创作长诗《非非1号》。2001年,创办“橡皮先锋文学网站”,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灿烂》。
记者手记
2001年1月23日创办的“橡皮网”一定会像“非非”一样载入史册,它是诗歌爱好者在网上最初的殿堂———杨黎这样认为,但是这种观点不妨碍他在2004年5月的时候把橡皮网关闭。
为什么要关呢?“如果继续办下去,那就是把它当一个事业来做了,诗人怎么能把这个当事业呢?
写诗才是一个诗人的使命。“眼前这个说话带有浓厚四川腔、言语间显得非常纵情酒色的男子如此这般解释。
除了写诗之外,杨黎坚持得最久的大约就是写博客了。按他的说法,在“博客”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开始写了。
最早的形式是在橡皮网每天写3000字的小说,接着是开了一个名为《早课》的帖子,每天写一首诗,写了40多天。
“博客”出现之后,他开始把诗、随笔与日记贴到博客里,每天有几千的点击率。实践发现,诗歌的点击率不高。
高中生把《鼠疫》刷在墙上
在2001年11月之前,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今天》。我接触到的第一本诗歌刊物是在1978年,当时成都的几个中青年诗歌爱好者办了一本《野草》,展示给公众的方式把诗歌张贴在街头。
我和几个高中同学莫名其妙地爱上了文学,对于我来说,童年期和文学之间发生的惟一一点关系是看了有限的几本小说。1980年,我开始认真写诗,6月份的时候我和朋友都写出了让我们自己高兴很久的诗,所以我们开始筹备办一本诗歌刊物。
加缪的《鼠疫》是我在70年代偶然看到的一本灰皮书,一读便很喜欢,所以我们的诗刊就取名叫《鼠疫》了。我们把稿子交给一个朋友,他的姐姐是打字员,她从1980年的10月打到第二年的2月,才艰难地帮我们出了10本。
我们这一群高中生和外界根本没有什么交流,就是这少得不能少的几本都不知道该拿来干什么。一天早晨,我们几个人偷偷地把《鼠疫》贴在成都春熙路的新华书店门前。第二天上午10点,我偷偷跑去看,看到有二三十个人围在那儿看,我都不敢走近,深怕被别人认出来。我们在刊物上留下了一个同学的地址,希望别人来信和我们联系,竟然还真的接到了很多来信,而且写信的人都比我们大,他们不知道写这些诗的是一群高中生。
《鼠疫》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不过是一群少年做了一场文学梦而已,我之所以对它还有兴趣,是因为它完全和“朦胧诗”不一样,它的出现也和北京的《今天》没有任何关系。
我发表在《鼠疫》上的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惠特曼的影响,1979年初我在书籍自由交换市场遇到骆耕野,他愿意拿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交换我的《中国新诗选》,我到他家去取书,他给我看一本书页已经发黄的《草叶集》,我坐在他家门口读得不忍释手。
三辑诗刊三种创作方向
1984年,在全国各地共青团的领导下,成立了很多青年组织。四川省委下面也已经成立四川省智力开发工作者协会和四川省青年经济工作者协会。周伦佑的哥哥周伦佐当时就是在省智协办公室工作。
周伦佑和万夏是我最早接触到的诗人,在1983年之前我已经写出了一些诗,但都是自己刻印了给几个朋友看,他们都是在朋友家看到我的诗之后来找我的。我向周伦佑建议办四川省青年诗人协会,因为我觉得我们这些诗人都是分散的个体,需要有个组织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这件事情很快谈成,诗协挂靠在智协的下面。
我和万夏决定自己办刊物,名字就叫《现代主义同盟》,后来改名叫了《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在这期间,全国范围内已经出现了很多诗歌刊物,各地的诗人之间也有了广泛的交往,但是从来没有整体亮相过,包括那个时候韩东、于坚在南京办的《他们》也都属于是流派型刊物,《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则云集了全国的青年诗人。
《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把同时代的三种诗歌态度和创作方向都编辑在一起:一辑是“朦胧诗”,收录了七八个朦胧诗人的作品,以《结局已开始》命名,寓意很明显;第二辑是以江河、杨炼、石光华、宋炜、海子为代表的史诗派,以海子的《亚洲铜》命名,这个名字不含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东方文化意识。
除此之外,就是我们“第三代”。这本刊物清晰地将第三代确立为80年代一个流派,其实,第三代根本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流派,诗歌也不存在什么第几代一说,只不过是大家被强行拉在一起,来一个整体亮相罢了。
贩卖爱情的“Y咖啡”
成都人都知道,四川话里Y的发音代表的含义是“不正经的”和“歪门邪道的”,1985年冬天,我和万夏在成都西大街18号开了一间名叫“Y咖啡”的咖啡店,起名的人是石光华。
西大街18号是我们诗歌圈子经常开会的地方,骆耕野跟我说他有一张书店的营业执照,要我帮他开一家书店,他跟我说这个话的时候已经是12月了,我们必须得赶在第二年的元旦开张。书店的装修是万夏来做的,因为他从小就会画画。我们在装修的过程中,发现这间房子完全可以在晚上利用起来,开一间咖啡馆,因此咖啡馆的成本几乎为零。
书店白天开张,咖啡店晚上开业。书店的生意并不怎么好,但是咖啡店的生意却好得叫人大吃一惊,房间里的三张桌子基本上天天都是满的,天气好的时候,我们还得在外面多摆两张桌子。
咖啡店卖得最好的是“爱情咖啡”,味道苦不堪言,实际上是由咖啡和苦丁茶混合在一起做成的,但这种咖啡每天晚上都能卖20多杯。喝“爱情咖啡”的基本上都是女性。有时候,那些女性问男服务员说:“你们认为这就是爱情吗?”这时我们的男服务员就会坐到她们身边,叫她们帮他叫一杯同样的咖啡,和他们探讨爱情和人生问题。
咖啡店常常会迎来一些诗歌圈的朋友。有一天咖啡店里来了一个客人,说是找万夏的。那个时候《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已经出来好几个月了,我对他说我是杨黎,以为他会知道我是谁,结果他根本不记得这个名字。我的一个朋友看出来我很失望,就对他说,杨黎是《怪客》的作者,他才恍然大悟的样子,还背了我的一首诗,极大地满足了我作为一个刚刚出道的青年诗人的虚荣心。
“非非”中找不到最好的朋友
1986年之后,各种诗歌刊物像雨后春笋一样四处涌现,“非非”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中出现的,我对“非非”的感情很复杂,甚至很多时候我不愿意承认自己属于“非非”。
第一次听到“非非”这个有几分甜软和矫情的词,我就觉得很不习惯。那时我刚刚新婚不久,周伦佑给我写了一封信要我赶快去西昌,说有重大的事情商议。
我与妻子坐了一夜的火车,听到“非非”这两个字从周伦佑嘴里吐出来的时候,我感到一阵发冷。
“莽汉”听起来像小地方的男人,“非非”像小地方女人的名字。周伦佑是一个喜欢把事情讲得玄虚的人,他说这两个字是他梦里出现的。我是一个不善于反对别人的人,也没法反对周伦佑和蓝马两个人。
我最终什么也没有说,我有我的私心:在我抽屉里面藏着几首写好了很久的诗,我觉得它们马上就要影响中国了,但是我找不到发表的地方,更加舍不得随便拿给别人看,因此我加入“非非”实际上是有非常单纯的实用主义目的的。
“非非”第一次印刷了1000本诗刊,第一期诗刊中收录了东北一个名叫邵春光的《青春的证明》,这首诗的内容就是说他卖血办诗歌刊物,后来说来说去就变成了“非非”办杂志没钱,只好卖血来筹经费。
其实,喜欢诗歌的人都会更喜欢《他们》,包括我自己也是更认同韩东和于坚,当时在“非非”之中,我找不到最好的朋友,也找不到最认同的诗人,但是“非非”却因为有效运作而出尽风头,譬如刊物出来之后应该怎么寄、寄给谁都有讲究。
首先,“非非”拉了很多人加入进来,它的成员人数是非常多的。第二,“非非”
带有强烈的理论色彩,在那个时期,诗人们不专心写诗,却去谈易经、文化、巫术、气功,我最早读到蓝马的《语言作品中的语言事件及其集合》是在“非非”第二期刊物,当时这篇文章随着“非非”风靡中国诗坛。
诗歌刊物在80年代的确对中国诗歌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一个真正的诗人需要这些吗?我的代表作在1986年以前就已经写完,办刊物的目的是要“亮剑”,不然别人怎么会知道你呢?我已经不相信“是金子就会发光”这句话,因为地太深了,很多金子都会变成古董,所以还是需要折腾。
口述:杨黎
采写:本报记者刘晋锋
Ⅳ 李嘉图如何看待金价论战
"金价论战"发生在18世纪末。英国由于对拿破仑的战争处于财政困境,政府利用大量发行银行券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引起金价上涨,银行券贬值。李嘉图在《晨报》上匿名发表了《黄金价格》引起了所谓"金价论战"的论战。论战分为"金属派"和"反金属派"两方,李嘉图是金属派的首领,他以货币数量论为依据,认为金价上涨的原因是银行券发行过多,从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出发,要求有一个稳定币值的货币制度。
Ⅳ 虚拟货币和黄金的辩论观点
一、虚拟货币的定义
虚拟货币本指非真实的货币.
在虚拟跟现实有连接的情况下,虚拟的货币有其现实价值.知名的虚拟货币如腾讯公司的Q币,Q点、盛大公司的点卷,新浪推出的U币米票(用于iGame游戏),侠义元宝(用于侠义道游戏),纹银(用于碧雪情天游戏).
二、虚拟货币的种类
如果不算上银行系统的电子货币,网络虚拟货币大致可以分为:
第一类是大家熟悉的游戏币.在单机游戏时代,主角靠打倒敌人、进赌馆赢钱等方式积累货币,用这些购买草药和装备,但只能在自己的游戏机里使用.那时,玩家之间没有“市场”.自从互联网建立起门户和社区、实现游戏联网以来,虚拟货币便有了“金融市场”,玩家之间可以交易游戏币.
第二类是门户网站或者即时通讯工具服务商发行的专用货币,用于购买本网站内的服务.使用最广泛的当属腾讯公司的Q 币,可用来购买会员资格、QQ秀等增值服务.
三、真实货币与虚拟货币的区别
第一个特点:价值形成机制不同.
一般货币与虚拟货币的价值基础不同,前者代表效用,后者代表价值.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所“等”之“价”,语言上虽称为价值,但实际上是指效用.而虚拟货币代表的不是一般等“价”之“效”,而是价值本身.
虚拟货币不是一般等价物,而是价值相对性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表现符号;也可以说,虚拟货币是个性化货币.
第二个特点:货币决定机制不同.
一般货币由央行决定,虚拟货币由个人决定.
反映到货币决定机制上,真实货币由央行决定;而虚拟货币市场(如股市、游戏货币市场)是由央行之外的力量决定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经济学中有人把股票市场称为虚拟货币市场,把股市和衍生金融市场形成的经济称为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本质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信息经济.
第三个特点:价值交换机制不同.
一般货币的价值转换,在货币市场内完成;而虚拟货币的价值转换,在虚拟货币市场内完成.一般货币与虚拟货币的价值交换,通过两个市场的总体交换完成,在特殊条件下存在不成熟的个别市场交换关系.因此可以说,一般货币与虚拟货币处于不同的市场.
有人担心游戏虚拟货币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这是由于他不了解虚拟货币的市场交换机制,把货币市场与虚拟货币市场混为一谈了.正如商品市场的供求失衡,不能直接导致货币市场的供求失衡,而一定要通过在总体市场上增发货币才能导致通货膨胀一样;虚拟货币市场上的供求失衡,也不能直接导致货币市场的通胀.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形成了统一的虚拟货币市场.目前股市是统一市场,而游戏市场还不是这样.
举例来说,某种游戏虚拟货币与人民币的比值,最初可能是80万比1,随后可能变化为800万比1.也许今天能够购买一座城堡的虚拟币,到明天也许就只够买一只战斧了.这种现象确实可能发生;如果虚拟货币形成了统一市场,也确实可能对货币市场形成压力,问题是,现在并不存在这样的统一市场,游戏币的发行主体相互独立,且不具备金融主体的地位,更谈不上在金融市场水平与货币的交换.而且更主要的是,无论是基础货币还是增值货币,货币量(M)和货币价格水平(V,即流通速度)都没有因此发生变化,因此不能认为会出现货币膨胀或紧缩.
对于当前的游戏币贬值现象,宁可解释为作为增值服务的某一游戏的服务条件发生了变化.由于游戏者水平的普遍提高或游戏者数量的增多,对虚拟币的需求增加,所涉及服务的价格及虚拟币的价格水平有所下降.由于这种服务供求条件的变化,导致服务价格的下降.这是一个实体商品市场就可以解释的现象.
Ⅵ 辩论赛:A黄金更适合收藏B黄金更适合交易,我是A方一辨,麻烦写一份2
从古至今黄金都是保值收藏的硬通货,其价值一直都是相对稳定上升的,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泡沫经济提升了经济发展但是也导致物价上涨,钱不值钱的境地,这个时候黄金收藏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不是你是保值还是后期的上升都可以获得收益,这是稳赚不赔的投资方式。
Ⅶ 我们要举行辩论赛,金融危机下黄金比信心更重要,我们支持这个观点,还希望高手多多帮助,详细
以这个论点出发,有很多方式,比如从古至今黄金在哪里都是硬通货。再有从实用性上延展。 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观点,就要盲目维护这个观点了。黄金美丽好看、密度强、稀有等都是题材。
Ⅷ 辩论赛的题目:未来十年,黄金是应该标配还是超配正当和反方的观点
辩题有点不明确呀,黄金标配 黄金超配什么意思? 黄金只是物品,不能成为句子的主语呀。。。
我猜应该是 未来十年,黄金对群众而言应该是标配还是超配吧?
标配:
1、当下群众的经济水平分析,我国当前经济水平的增长速度,预估10年后群众的经济水平。。。
这辩题好像没什么好打的。。。
Ⅸ 辩论“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急呀……
金子,能够永存的东西,但人不是永存的。
如果你不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就算你是钻石,也会很快的淹没在污泥和乱石中。
能被发现并使用的绝对是少数。没有被利用的金子,和顽石没有区别。
因为你在他们看来,根本不是金子,更不是钻石,你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只有那些外表破损一点,甚至破裂为几块的的石头,才有可能别人发现。
如果你是金子,至少你自认是金子,那就临时牺牲一点什么,比如时间,优越的条件,去为了自己的光芒而奋斗吧。
如果你是金子,但你不认为自己是,那么就不要乱动,否则发现了会被当成黄铜一通乱用,然后丢弃。
金子不一定会发光,发光的也不一定都是金子。
能不能发光,并不在于你是否是金子,而在于你的能量,你释放的能量。
要不要发光,则完全取决于你的态度。
低调。。低调。。。我无法高调,所以只好低调。。。。 所以我只能是顽石。。。也许里面。。。。
就是顽石。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但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
如果发光的一定是金子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发光叫做金子的“确定性征兆”,所谓确定性征兆,就是指如果A出现则必定有B,而每次有B时则必定A现象会出现。我们常常会问一个问题:100O只白天鹅飞过,第1001只是什么颜色的呢?一定是白的吗?不,还是黑白的几率各50%。因为这是一个独立事件,前面的1000只并不能成为第1001只的确定性征兆,所以有很多被我们称为经济学规律的东西,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规律。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市场几乎都出现了一个小阳春现象,从销售中的价跌量升进一步演化为量价齐升。在今天全球经济危机的严冬中,这样一个小阳春现象的出现,无疑是让人非常振奋的。所以,许多经济学家都将这件事形容为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一个强有力的象征,并广泛加以宣传,这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增强信心的作用。
可是,如果让我们真的去深入了解一下这件事情背后的动因的话,我们的心情或许会沉下去很多—正所谓菩萨慧因,凡人慧果。在很多情况下,同一个结果并不一定代表着同样的原因!
的确,当经济发展处于顺境的时候,房地产需求量的上升,通常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大众财富的溢出效应。也就是说,做实业的人在自己的实业上真正赚钱了,而且钱已经多到在充分满足实业上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的同时,尚且有一部分盈余。这时候实业领域的从业者们,就会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这些资产领域来,这是一种宏观经济的良性循环状态。但在另外一种状态下也会出现房地产需求的上升,而且这种上升常常会更加强烈:这就是在经济发展处于逆境的时候,当实业家们觉得继续做下去没有希望的时候,他们多数会选择从实业领域退出,从而将退出后的资金转投到他们认为更保值更安全的领域。什么领域更安全呢?在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看来,房产是最具保值能力的实物资产。这种心理现象我们将其称为:亚洲人的置业偏好。如果通俗一点说,那就是犹太人更信货币,而我们中国人更信“砖头”或者说更信“瓦片”。正是由于这种置业偏好的存在,使得我们中国人在两种情况下都会表现出强烈的购房意愿:一是当我们从实体经济中真正赚到钱的时候;二是当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实体经济彻底不抱希望的时候--那现在到底是出现了那种情况呢?
我们在东南沿海省份做调查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实体经济的老板们,听说我是做房地产顾问的,他们都会向我咨询房地产下半年的走势,这时候我总会问他们一句话:您是做什么的?您觉得您所从事的行业下半年走势会怎么样?虽然大家所从事的行业各不相同,但对下半年的看法却出奇的一致,那就是都不看好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比如有人说:我是搞造船的,这个行业下半年是肯定不能做了,所以咱们别说造船的事儿了,还是多说说房地产吧。下半年我想转投房地产了,多买几套房放着,风险总小过去做造船!还有一种说法则更为典型:现在想想以前搞纺织办工厂真是太傻了,搞了半辈子太悟出一个道理来—办厂是低层次的活,资本运作才是高层次的事。今后要么做股票搞金融,要么投资房地产。总之一定要把钱放在那些可以迅速变现的地方,千万不要办工厂,那是最累最笨的办法!
如果一两个人这么想没有问题,如果大家都这么做问题可就大了。资本运作的确比做实业来得更高档,但是一切资本运作和金融投资都必须基于实体经济这个基础。资本运作的实质就其最终效果而言,无非是通过对高端资源投向的调控,来达到调控低端实体生产的目的。所以对于前线打仗的士兵而言,我们的确需要一批人在司令部里指挥我们,进行所谓的资本运作,但如果大家都回到司令部去搞指挥工作去了,弄得前线没了人,司令部也就没了运作的必要。从这种意义上讲,这些原有的实业家们最近思想境界的“提高”,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可真不是什么好消息。
看看现在用电量的数据,再看看我们现在海关进出口的数据,我们就不难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现在的实体经济没有复苏,实体经济的困难并没有过去。这轮楼市小阳春,绝不是实体经济的财富溢出效应,其真正的原因,恰恰是由于许多实体经济的从业者对未来发展信心的丧失。这种信心丧失后他们选择了退出,退到他们认为相对最安全的投资领域,最具代表的就是房地产。很可惜,这种所谓的安全性也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理解。
我们现在在讨论着通胀和通缩的两种可能性,对下半年的经济走势也正在进行着通胀与通缩的两种辩论,其实这两种结果都不太可怕。尤其是通胀,如果真的能适度出现的话,那对于我们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反而是件好事情。也正是基于这种判断,很多经济学家都把这轮的房价上涨看成通胀到来的先兆。其实房地产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它更是一种资产。最近这几个月来各种资产价格都在上升,不光房产,黄金、股票、石油都是如此。但与此同时,我们的CPI和PPI都在下降,这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一个既不是通胀也不是通缩的第三种判断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叫滞胀--这是一种非常难以解决的经济死结。它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来源于企业家对实体经济信心的丧失,和由此产生的对资产投机的热衷,所以当经济真的好的时候,资产价格会上升;当经济真的不好的时候,资产价格也会上升。正如同一个商人去店里买金子,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他真正赚到了钱,二是要应对战乱。所以我们说同样一个现象,并不能说明一定是基于同样的原因—是金子总是要闪光的,但是闪光的却未必是金子!
Ⅹ 辩论是金子总会发光,我是反方二辩:是金子不一定会发光,求几个能有力打击对方的问题
1、“金子”本身不一定要“发光”,自已不想发光,就不会“发光”(例子就是很多厌世的人才,不想做事,也有些是“看破给尘”的人、经历过“大风浪”的人,他们对“发光”不感兴趣); 2、就算“金子”想“发光”,需要时机和机会,(也需要“世道”,(例子:很多“怀才不遇”的人,还有就是受社会制度的影响,如晚清的谭祠同、梁启超他们,一肚子热血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出力,结果还是“发不了光”)。 3、“金子”要“发光”必需是“有正确的路子发光”,(例子:很多的罪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人才”或者说就是“金子”,但走错了路,结果是“毁光”,而不是“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