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提高工程爆破效果
首先要看需要爆破松动的岩石的状况。各种岩石的物理力学指标都要用到。再就是你要用的钻爆方法,炮孔的方式选择松动、抛掷的方法选择铵油和乳化的组合状况起爆材料用的什么还要考虑钻孔分布状况和起爆网络的布置。松动爆破不宜进行单孔作业,性价比太差了。
B. 隧洞施工有关参数,如掘进指标、爆破参数等
有关参数: 预裂爆破,预裂爆破要求,措施指标,明洞及洞门,V级开挖,IV级开挖
1.欲裂爆破
进行石方开挖时,在主爆区爆破之前沿设计轮廓线先爆出一条具有一定宽度的贯穿裂缝,以缓冲、反射开挖爆破的振动波,控制其对保留岩体的破坏影响,使之获得较平整的开挖轮廓,此种爆破技术为预裂爆破。预裂爆破不仅在垂直、倾斜开挖壁面上得到广泛应用;在规则的曲面、扭曲面、以及水平建基面等也采用预裂爆破。
2.欲裂爆破要求
(1)预裂缝要贯通且在地表有一定开裂宽度。对于中等坚硬岩石,缝宽不宜小于1.0cm;坚硬岩石缝宽应达到0.5cm左右;但在松软岩石上缝宽达到1.0cm以上时,减振作用并未显著提高,应多做些现场试验,以利总结经验。
(2)预裂面开挖后的不平整度不宜大于15cm。预裂面不平整度通常是指预裂孔所形成之预裂面的凹凸程度,它是衡量钻孔和爆破参数合理性的重要指标,可依此验证、调整设计数据。
(3)预裂面上的炮孔痕迹保留率应不低于80%,且炮孔附近岩石不出现严重的爆破裂隙。
根据预裂爆破的特性、要求经过试验和反复研究对钻爆设计做了适宜的改动做到动态控制。
3.措施指标
(1) 炮孔直径一般为50~200mm,对深孔宜采围较大的孔径。
(2)炮孔间距宜为孔径的8~12倍,坚硬岩石取小值。
(3)不耦合系数(炮孔直径d与药卷直径d0的比值)建议取2~4,坚硬岩石取小值。
(4)线装药密度一般取250~400g/m。
(5)药包结构形式,较多的是将药卷分散绑扎在传爆线上(图1-21)。分散药卷的相邻间距不宜大于50cm和不大于药卷的殉爆距离。考虑到孔底的夹制作用较大,底部药包应加强,约为线装药密度的2~5倍。
(6)装药时距孔口1m左右的深度内不要装药,可用粗砂填塞,不必捣实。填塞段过短,容易形成漏斗,过长则不能出现裂缝。
一般情况来说开挖应尽量采用大断面或较大的断面开挖,以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根据围岩特征经过反复研究、现场考察、论证和试验洞的开挖,由于断面大开挖方法最后确定为双、单侧壁导坑开挖法,钻爆方案确定为V级围岩预裂爆破设计,IV级围岩实践光面爆破,实践证明这两种爆破方案均符合辖区隧道IV、V围岩实际,按照此方案实施爆破,爆破效果较好。但要解决的问题是双、单侧壁导坑法二次扰动比较大,加之围岩比较松散极易出现塌方,特别是浅埋段甚至会出现冒顶,方案是可行的,问题是要怎么去解决二次扰动问题,经过实践和多次试验证明二次扰动对围岩、初支影响非常大,初支表面加上爆破震动效应的影响靠近掌子面处基本上都会出现开裂、变形,拱架接头有的会应力扭屈,甚至出现掉拱,某种程度上来讲双、单侧壁拱架是起到了简支梁在中部给一个支点的反作用力的作用,是破坏整体受力的作用,如何加之利用导坑开挖优势,取长补短又要确保质量安全呢,首先我们经过理论分析围岩受力情况,单、双侧壁是分部开挖、分阶段受力(持续受力)、整体持续收敛的一个过程,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二次扰动其实如果控制在围岩变化(拱顶下沉、周边收敛、位移)在一定的范围内时,扰动是对围岩、初支影响最小,在这区段进行下部接腿、成环或导坑中部接拱最为可行也是最安全的,对初支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其次就是必须要严格开挖步序,必须是两内侧壁先行,后续工序跟进循序渐进的工艺,遇到比较软弱围岩时(如流沙、断裂层)侧壁导坑也须遵循“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早封闭”的原则,开挖步序。
4.明洞及洞门
洞口边、仰坡和明洞开挖与支护应自上而下分层开挖,而且要洞外永、临防、排水要先行,使地表水通畅,避免地表水冲刷坡面。必要是采取人工修坡,防止超挖,减少对洞口相邻地段的扰动;开挖暴露的边坡及时施作设计的防护,降低围岩暴露而风化,支护要紧跟,辖区内都为高边、仰坡,如果不及时安全无法保证,况且会浪费很多的人力物力,
明洞衬砌必须检查、复核明洞边墙基础的地质状态和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后,测量放样,架立模板支撑,绑扎钢筋,安装内外模板,先墙后拱整体浇注衬砌混凝土,集中拌和泵送入模,插入式振捣器配合附着式振捣器捣固密实。
洞门施工对于削竹式洞门,同明洞同时施作,削竹斜面按坡度安装木模板,用角钢将斜面端模与边模固定成整体。
明洞防水层与回填
明洞衬砌完成后强度达到50%方可拆除外模,铺设防水层,回填要对称每层不大于30cm,两侧高度差不得大于50cm,回填至拱顶后,再分层满填至完成,做好表面隔水层。
5.V级开挖
进洞方式
洞口段覆盖层薄、地质条件差,当开挖深度至起拱线时,先施作进洞导向墙及大管棚,待明洞衬砌完成后,接长管棚尾端,搭接于明洞上,使管棚尾端形成一个固定支撑,在大管棚的保护下开口进内侧壁,两内侧壁导坑的进尺也要错开前后(5~10m)。如果是小间距还必须设置预应力对拉锚杆。
V级围岩破碎带开挖与支护
上断面内侧壁导坑先进,进尺0.7m,同时外侧壁导坑也可开挖,当下断面成环进尺约20~35m后,核心土上部弧形导坑开挖支护接拱,进尺3~5后可开挖中部及支护,最后下部隧底与先前的左右导坑的下断面完全结合封闭成环,共分七部开挖支护,所有工序必须严格遵循开挖支护步序,必须是两内侧壁先行,后续工序跟进循序渐进的工艺。
另外,爆破后开挖轮廓线必须采用人工配合风镐开挖,严禁补炮,炮眼成孔应采用水钻,做好洞内的施工临时排水,必要时采用水泵排出洞外,石英、云母片岩在水浸泡后会加速丧失自稳能力,而且会加速围岩节理发育的形成,如果地下水压力太大会增加对支护的破坏作用。
5.IV级开挖
本区段IV级围岩根据围岩的节理发育、走向和围岩的风化脆弱程度情况我们将其区分为两种情况对待,一种为种为IV级一种为IV级加强段,为了节约成本和发挥最大的时间效应,开挖方法也有所调整准IV级为上下台阶留核心土开挖法-正台阶开挖,IV级加强段为CD工法工序开挖-单侧壁开挖法;钻爆开挖均采用实践光面爆破,为了进一步搞好光面爆破,提高爆破效率,实现安全快速开挖,提前实现独头施工贯通,施工与监理单位共同成立了一个光面爆破技术专题小组,在认真总结Ⅲ类围岩爆破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探讨IV围岩全断面光爆技术,施工过程中效果甚好,特别是上下台阶法施工,炮眼残痕率达95%,特殊地段拱部钎痕率达85%,边墙达80%,局部最大超挖量为10㎝,欠挖量为8㎝,IV级围岩实践采用光面爆破取得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效果,爆破专题组通过多次爆破实践,反复修正爆破参数,最终确定了IV类围岩的钻爆方案,附钻爆设计图。
C. 如何判断爆破控制的效果
1、周边眼的炮眼残痕率;
2、爆破开挖进尺率,也就是炮眼(长度)利用率;
3、雷管、炸药的单耗;
4、爆破开挖轮廓的超欠挖状况;
以上指标综合评价爆破效果。
希望能帮到你
D. 工程爆破中大块率偏高该如何解决
大块率是衡量深孔爆破效果优劣的主要指标,大块率过高不仅增加二次破碎成本,爆破大块还使挖装损耗增加。
大块产生部位
前排临空面;爆区顶面孔口填塞段;爆区后缘边坡拉裂。
大块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人为因素,如爆破参数设计与选择不合理、造孔质量差等;
二是自然因素,即被爆岩体本身具有易出现大块的内在因素,如因断层、节理、层理裂隙等影响而生成许多原始大块。
解决办法:
1、采用多排延时挤压爆破方式。
2、尽量减少填塞长度,使孔口部位爆破有效能量增加,降低填塞段大块率。
3、选择合理的联网起爆方式。
E. 如何用爆破作用指数n值对爆破进行分类
根据n的大小
当n<0.75 属于松动爆破
0.75<n<1 属于减弱抛掷爆破 n=1 标准抛掷爆破
n>1 加强抛掷爆破</n
F. 爆破参数的介绍
释文:具体体现和确切说明不同爆破方法和方案,采用对应钻爆技术的各项指标的参量。包括各种参数,如钻孔(眼)参数(孔网参数),即孔(眼)深、孔(眼)径、排距(最小抵抗线)与孔(眼)距;装药参数,如装药长度、药包直径和密度、间隔装药等,用以说明装药的具体形式;爆炸参数,有起爆段数、各段时差、传爆长度及爆破范围;量纲为一的参数,有装药系数、不耦合系数、炮孔(眼)密集系数;相对威力系数,以及与管理有关的参数。不同的爆破方法有与之对应的参数。作爆破设计时,对参数设计或选择力求合理与可靠,以达到匹配而导致取得良好的爆破效果。
G. 什么叫爆破作用指数,它有什么意义
还没有一种切合实际的爆破理论能够完满地解释爆破作用机理。多数学者认为流体n为爆破作用指数,n=r/W为爆破漏斗底部半径r与最小抵抗线的比值,当n=1
H. 爆破作用指数的作用-工程爆破分类依据
图2 各类爆破示意图
在工程爆破中常常根据爆破作用指数n值的不同,将爆破作用分为五种。
1、标准抛掷爆破漏斗(图2-2a)这种爆破漏斗的漏斗半径r与最小抵抗线W相等,即爆破作用指数 n=1.0,漏斗张开角θ=90°。形成标准抛掷爆破漏斗的药包叫做标准抛掷爆破药包。
2、加强抛掷爆破漏斗(图2-2b)这种爆破漏斗的漏斗半径r大于最小抵抗线W,即爆破作用指数n>1.0,漏斗张开角θ>90°,形成加强抛掷爆破漏斗的药包叫做加强抛掷爆破药包。
3、减弱抛掷爆破(又叫加强松动爆破)漏斗(图2-2c)这种爆破漏斗的漏斗半径r小于最小抵抗线W,即爆破作用指数 1>n>0.75,漏斗张开角θ<90°。形成减弱抛掷爆破漏斗的药包叫做减弱抛掷爆破或加强松动爆破药包。
如果要求抛掷距离大时,可以采用爆破作用指数n大于1的加强抛掷爆破,但是爆破作用指数不应超过3.0,因为过量的增大n值,对抛掷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却增加了炸药的消耗量。
4、松动爆破漏斗(图2-2d)药包爆破后只使岩石破裂,几乎没有抛掷作用,从外表看,不形成可见的爆破漏斗。此时的爆破作用指数n小于但接近于0.75。松动爆破时采用的装药量一般较小,因此爆破时所产生的振动较小碎石飞散的距离也较小。这样,有利于提高装药的效率和爆破的安全性。因此在井下和露天的矿石回采作业和巷道的掘进作业中,常常采用这种爆破。
5、压缩(压碎)爆破(图2-2e)压缩爆破的特点是药包爆破时,只将它周围的岩石压缩(或压碎)形成空洞,而爆破的作用达不到自由面。这种爆破在药壶爆破中常常被采用。
I. 岩石的爆破性分级有哪些
岩石可爆性指岩石抵抗炸药爆破破碎的难易程度的性能。它是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岩体地质结构对炸药、爆破参数和工艺等因素在爆破过程的综合表现,并影响着爆破效果。按照岩石可爆性进行岩石分级,可预估炸药消耗量,制定定额,并为爆破优化提供依据。
分级的判据
根据什么判据和指标进行岩石分级,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由于炸药的“三高”(高爆温、高爆压、高爆速)特性、岩石结构构造的复杂性以及测试记录手段的局限性等等,给研究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工作,根据岩石爆破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判据、指标进行岩石分级。其主要判据有:岩石强度、单位炸药消耗量、工程地质参数、岩石弹性波速度、岩石波阻抗、爆破岩石质点位移、临界速度、爆破功指数、岩石弹性变形能系数等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岩石的爆破性。但是,这些指标并没有阐明爆破性的真正含义,没有建立完整的分级体系,所以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一种公认的岩石爆破性分级方法。 [2]
普氏分级和苏氏分级
1、普氏分级
早在1926年前,普氏提出了用岩石试块的单轴静载极限抗压强度、手工凿1cm3岩石所消耗的功、手打眼每班生产率、掘进工生产率、在地面挖掘的生产率、巷道掘进速度、爆破1m3岩石的黑火药消耗量等七项指标的平均值来表征岩石的坚固性。由于采矿科学技术的发展,普氏规定的几项指标已失去了实际意义,只有一个最简单的指标—以岩石试块的静载极限抗压强度(R、MPa)为岩石分级的判据,即普氏岩石坚固性系数f=R/10。
根据f=0.3—20将岩石分为10级,f值大,则难钻岩、难爆破、岩石稳定,反之,f值小,则易钻岩、易爆破、岩石不稳定。普氏认为:岩石的坚固性在各方面的表现
2、苏氏分级
苏氏分级是苏哈诺夫在30年代针对普氏分级而提出的岩石分级。他认为:决定岩石坚固性的基础是在某一特定情况下,应当用实际被应用着的具体采掘方法。他用崩落1m3岩石所消耗的炸药量(kg/m3)或单位炮眼长度(m/m3)来表征岩石的爆破性,同时,规定了一系列的测试标准条件。根据单位炸药消耗量和单位
J. 炸药爆炸性能评价指标有哪些
爆速
殉爆距离
爆坑大小
现在就想到这么多。也是炸药经常做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