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想知道关于浙江省永嘉县枫林镇花坦乡汤岙村或者龚埠村的历史和故事
就一个村能有什么故事啊
B. 300765中签号是多少
300765新诺威;申购日:3月13日;中签结果公布日:3月15日;中签率:0.0360%;中签号码如下图:
C. 世界历史故事300-400字,急!!!!!!
1.世界上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印度、中国、古巴比伦王国),这四个国家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古埃及的文明表现在:象形文字,十进位制的计算方法,制定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等。巴比伦王国的文明表现在:楔形文字,制定汉谟拉比法典,用肉眼观测月蚀等。印度的文明表现在:《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两部世界著名史诗,建筑和雕刻艺术等。中国的文明表现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四大发明。
2.欧洲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是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了。
3.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封建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疆域,到九世纪初形成为查理曼帝国。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这次分割奠定了后来法德意三国的基础。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不列颠岛建立的一些小王国于829年形成了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4.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里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产生了资产阶级文化和近代自然科学。16世纪,德意志兴起了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尼德兰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独立的荷兰,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
5.西欧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策源地。英国在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新时代。18世纪晚期,法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一次革命。
5.1765年,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是最早的机器,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是这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它使得整个社会生产面貌有了划时代的变化,把人们带入了“蒸汽时代”。
6.1773年,以“波士顿倾茶事件”为导火索,1775年春,英军与北美民兵在来克星顿交火,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英属北美殖民地正式宣告独立。1777年,美国取得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7.19世纪中叶,日本遭受别国侵略,幕府与侵略者相勾结。农民和市民纷纷起义,开展“倒幕”运动,倒幕派胜利后,建立起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新政府。明治天皇废藩置县,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之后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次改革被称为“明治维新”。
D. 。安史之乱涌现的名将(300财富值)
在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唐廷一方有大量杰出的将领参加了此次战争,而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李光弼、郭子仪、张巡、仆固怀恩。他们都有着赫赫战功,但在这次平叛中,哥舒翰、高仙芝和封常清三位在对外战争中获得无数荣耀的战将,却最终都葬送在自己全力维护的玄宗手中,而毫无建树。时兮命兮!而同为名将的李光弼、郭子仪和张巡、仆固怀恩则在平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灿烂的篇章。可谓中兴名将!
张巡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 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唐代中期名臣。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十三万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斩敌将数百名,杀叛军十二万,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明清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758年,进位中书令。759年,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权。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公元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军。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素与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为宦官所谗。病死徐州,年五十七岁。追赠司空、太保,谥曰武穆。李光弼墓,在富平县觅子乡别家村西北约1公里处。
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765),唐朝时期铁勒人,安史之乱时,仆固怀恩随郭子仪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又与回纥关系良好,曾出使回纥借兵,并嫁二女与回纥和亲。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中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可谓满门忠烈。平乱之后,仆固怀恩率朔方兵屯汾州。后因被宦官骆奉先陷害,举兵叛唐,不久病死,唐代宗仍为他感到可惜。
E.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表
朝代 起讫年代 都城 今地 开国皇帝
夏朝 约前2070-1600年 安邑 山西夏县 禹
商朝 约前1600-1046年 亳 河南商丘 汤
周 西周 约前1046-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姬发
东周 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 前770-476年
战国 前475-221年
秦朝 前221-206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嬴政
汉 西汉 前202-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新朝 9-23年 王莽
东汉 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魏 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
蜀汉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吴 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
晋 西晋 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 304-43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 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唐朝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907-960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
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 936-946 汴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 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 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
宋
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 1127-1276 临安 浙江临安 宋高宗赵构
辽国 907-1125 皇都 辽宁 辽国 耶律阿保机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西夏 1038-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元昊
金 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中都 北京
开封 河南开封(注:1206年元太祖建立蒙古帝国;1271年元世祖至元8年改国号“元”;1279年统一中国)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皇太极(注:1616年清太祖建立后金;1636年清太宗于崇德元年改国号“清”;1644年定鼎中原)
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首都 北京
F. 输电的历史
输电概述 在19世纪后期,电力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增强。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几年以后,三相交流电(AC)在全球几个地区同时推出。其中一个地区是瑞典路得维克(Ludvika)附近的赫尔斯扬(Hellsjon),在那里ASEA(ABB的前身)建造了世界首批输电线路中的一条。 自从1968年采用765千伏(kV)电压等级以来,商用交流输电系统的电压等级就一直没有进一步提高。曾经尝试建造了几条1,000kV和 1,200kV的试验线路,但高压交流输电的电压等级最终还是停留在765kV水平上。 在此过程中,交流输电系统的输电量相应增加。对于交流输电系统而言,输电量受到可靠性和电压稳定性要求的限制。目前,400kV输电线路的标准容量为 600兆瓦(MW),765kV系统为2,000MW。 电压等级为400kV(或以上)的普通交流输电系统一般设有开关站,开关站接受输电系统的电能,或向输电系统输送电能。这种开关站所需要的设备包括升高电压的变压器。在长途输电线路(超过300公里)中,通常需要安装电容器,以维持电压和减少损耗。 DC电压 高压直流(HVDC)输电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第一条商用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由ASEA于1954年建造,这条输电线路实现了瑞典大陆与哥特兰岛之间的输电。 交流输电和直流输电的差异: ·直流输电的线路损耗大幅降低。对于一条2,000公里的输电线路来说,800kV直流输电线路的损耗大约为5%,而765kV交流输电线路的损耗则要翻番,大约为10%。 ·当输电量相同时,直流输电的成本更低。一条容量为6,000MW的2,000公里直流输电线路需要一条输电线(两根架空导线),而电压等级为765kV 的相同交流输电线路则需要三条输电线(每条输电线有三根架空导线)。 · 当采用直流输电时,线路中的电流能够进行控制。这稳定了输电网络,可避免几年前欧洲和美国曾经发生的大面积停电事故。 ·高压直流输电在输电线路的每一端需要换流站。这意味着采用直流输电的短距离输电线路的成本相对较高。 自从1954年哥特兰岛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交付使用以后,ASEA/ABB就成为该领域的领先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和功率级别也在不断提高。
G. 分析唐朝中后期的历史
安禄山叛乱的直接的和可见的遗产是一个大为削弱的中央政权管辖下的不稳定的总形势。在几个地区,特别在不断遭受战祸和将有长期和艰难的重建工作的河南北部,物质的破坏是严重的。在其他曾发生过重大的、但只是停停打打的战斗的区域,如关中、河东南部和河北,最严重的后果是征用人力造成的,因而是短期的。这时全体民众面临的具体困苦主要只能推测;但有充分材料证明,当时存在大规模的破坏、荒芜和人口减少。政府自身被各种各样的困难——严重的资金短缺、混乱的官僚机器、破坏的交通、吐蕃构成的严重的外来威胁和浙江发生的一次危急的(显然是民众的)叛乱——所困扰。但一些事件表明,其中最难处理的问题是曾经确保王朝生存下来的那种手段,这就是为了行使分散的权力,动员资源和进行战争而在内地建立起来的军事藩镇。
这些藩镇之建立是专门为了应付军事的紧急情况。但在叛乱的过程中扎下了根后,它们这时已形成了京师大门以外的主要权力中心。一方面,军事力量无疑使节度使们能够对朝廷坚持自己的权利,甚至藐视朝廷;在历史著作中,他们通常被形容为桀骜不驯和追求权势的武将。另一方面,客观情况本身,即政府的紧密结合和高度集权的旧政制的崩溃,也需要比过去更大程度地把权力下放到地方一级。因此,新的地方政体的发展也可以被看成是对紧急需要的一种积极反应,这一点已被叛乱以后若干年新的地方行政单位的建立所证实,而它们以前在这些地方是不存在的。例如,764年和765年,从荆南和江西这两个大的旧置道分离出更统一、更紧密的湖南和鄂岳的措施肯定是由于当时的行政能力不能胜任所致,而不是像以后的情况那样是出于削弱军事上强大的藩镇的愿望。唐王朝只是在付出了高度分权的代价后才得以幸存下来。
叛乱结束时的行政安排是建立约34个新的地方藩镇。以后几十年新藩镇继续增加,其数在45—50个之间。新藩镇的建立和复杂的辖境的变动使763年以后唐朝的行政地理非常难以捉摸。但叛乱平定后最初几年存在的30个藩镇实际上都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保存下来,到785年,所有比较重要的藩镇都已形成。大小的差别很大,有的只包括两个州,有的则有12个或更多。地位和行政结构的不同也使事情复杂化。
最初,大部分藩镇(几乎是华北的所有的那些镇)由节度使管辖,他们都兼有观察使的权力。后一种职务是玄宗时代的采访处置使的直接后身,但这时它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按理说,节度使应拥有常备军供他们指挥,在理论上是为了执行他们的军事任务。这里情况又有很大差别,有的镇只有军队数千,而有的镇则多达7.5—10万人。观察使领导的镇的各类军队都很少,这类官员一般兼有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的头衔,从而在必要时有权在地方行动中动员军队。在安禄山叛乱结束时兵员总数(包括边防军)可估计为85万人左右,这不包括当时已被解散的府兵。但在这种高度军事化的情况下,朝廷却没有一支任何规模的中央军队可供调遣。从军事上说,政府几乎完全依赖忠于王朝的节度使的军队,但这些军队不论设置在边境沿线或分布于整个华北,都不在它的直接权力之下。
从一开始,内地几处军队大集结的继续存在(甚至在和平恢复后仍如此)妨碍了想重新树立中央权威的任何坚定和有效的活动。情况确实如此,原因有二:地方戍军常常是动乱的根源;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争取独立地位的有野心的地方领袖提供力量。地方部队内部的哗变和动乱是经常的,这些情况有时是暴虐和无人道的领导造成的苦难引起的,如764年河中和775年河阳的情况;但由于单纯的个人对抗和军纪败坏造成的这些情况至少同样经常,如770年的湖南和774年的汴州就是如此。虽然它们助长了总的不安全感,并且它们一直有发展成大暴乱的危险,但这类动乱的影响主要是地方性质的。
受这类戍军支撑的基本自治的地方政治权力的出现则是另一回事。这些势力为了有效地控制帝国的要地,最后甚至为了取得那里的主权,很快向中央政府进行挑战。军事力量不但支持它们的野心,而且为它们的领袖赖以在领地中取得充分完整的控制提供了手段。这样,从那些长期在中央控制之外的地方政体,我们可以发现从以原来派在该地区的军队为基础的狭隘的军事权力发展成真正在地方割据称雄的明确迹象。甚至像魏博和昭义那样的藩镇(前者不受节制,后者效忠朝廷),情况也是如此,它们的军队只是在安禄山叛乱以后的时期通过大规模征募和训练地方居民以后才变得难以对付。
中央政府是非常了解军事力量分散的种种危险的。但它缺乏消灭这种现象或对地方势力施加任何严密的中央控制的手段:各地的军事领袖和一般士兵都激烈反对这类政策。因此它对诸如战时英雄郭子仪提出的取消军事藩镇的建议和对文官独孤及提出的紧缩所有内地各地的军队规模的建议,都无实施的企图。随着叛乱后局势的明朗化,有人认识到,为了抵消不直接受中央控制的藩镇力量,在直接受中央控制的几个藩镇保持庞大的驻军是绝对必要的。随时由中央政府调遣的大部分兵力分驻在西北边境沿线。总的说,这些军队造成的问题比内地军队少,这无非是因为他们驻守的地区很贫困,而且人口稀少,所以深深地依赖中央政府的供应和资金。可是安禄山之乱以后时期第一个政治军事大危机却在边防军中发生,这场危机虽是短命的,但却有深远的后果。
仆固怀恩是一个具有回纥血统的职业军官,作为西北地方军的指挥官,他在帝国胜利后的几个月中依然是军界最有实力的人物。763年秋,当他带领回纥可汗及其朝臣在参与镇压叛乱后回国时,他和他的贵宾发现河东节度使不让他们进入太原。节度使提出的借口是安全预防措施,但私仇可能是这次纠纷的根源。在这次发生的激烈争吵中,仆固不无理由地感到朝廷不给他足够的支持。结果,当他在等待报私仇的时机时,他命令朔方军在河东消极观望,尽管吐蕃有入侵京师西面之势。吐蕃人11月确实跨越边境时,他们迅速地打垮了面临的有限抵抗;由于附近各镇的节度使和仆固本人都没有响应要求支援的紧急呼吁,吐蕃人进而占领长安。朝廷在七年中第二次出逃,这一次东逃至黄河河畔的陕州避难。由于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无力据守京师,吐蕃人在两周后就撤走。生命和财产遭受一定的损失,但受到远为巨大损害的则是和平重新来临后刚刚有所恢复的帝国威望。
结果,事情变得很明显:第一,政府再也没有完全可依赖的军队可供调遣;第二,它的主要目标必须是防御来自吐蕃人的外来威胁。仆固怀恩被赶下了台,他的朔方戍军指挥官的职务由郭子仪接替,同时对边防军的多少更有效的新部署也得以进行。仆固怀恩逃往在今宁夏境内的灵武,并在764年秋与吐蕃人联合,为他们领路和领导新的入侵。这一次深入中国领土的打击未取得持久的收获。在下一年,他组成了吐蕃人、自己的回纥人和其他部落民族的一个广泛的联盟准备入侵中国。但他在入侵期间得病,不久死去。在这整整的十年中,吐蕃人每年秋季进攻边境,这些袭击构成了安全、后勤和士气方面的严重问题。随着吐蕃的威胁,名义上友好的回纥人表现出模棱两可和不明确的态度。这种外来威胁严重地防碍了政府在中国内地恢复中央对不同的区域权力中心的控制的努力。
在开始时,政府对哪些地方当局会响应它的指令和哪些地方会拒不服从是不完全清楚的。与各地的关系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趋于明朗,并且因考验和错误判断而更加清楚。每一次的最终考验是中央政府选任各镇节度使的能力的大小。在长江流域及以南,政府稳定地保持这种权力,虽然那里偶尔发生哗变和动乱,却不存在真正的军事问题。在北方,类型则很不一致,至少在最初是完全不能预测的。虽然在某一特定时期政府掌握了对大部分地方节度使的挑选权,但在面临有力的地方(军事)反对时,它通常不能对某镇强加它的人选。可是在安禄山之乱后的十年中,它确实在一些困难的、或是潜在困难的局势中成功地作出了一些人事变动。例如在764年,它设法安全无事地把一名前叛乱将领从汴渠边的战略要镇汴州调到一个比较次要的地方,而以一名效忠王朝的将领接替。767年,它使用武力在陕西东南的华州清除了一名拒不听命的节度使,因为此镇太靠近京师,使它放心不下;773年它任命自己选择的节度使去控制河北的黄河边上虽小但很重要的义成军,并顶住了当地守军要求任命他们自己的一个军官的压力。
同时,中央政府在实施一项有关的政策,即在把地方的权力交还文官时也有一定的进展。在叛乱结束时,各地的长官(不论其具体官称是什么)有近75%是军人。到779年的代宗末年,这一比率已减少到约五分之三。这些成就主要在南方取得,因为在许多北方藩镇,由于战略的原因,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存在是必要的,职业军事领导的保持不会带来不能接受的安全风险。
但是尽管政府在有些情况下有所进展,但在其他情况下它却没有力量将其意愿加在与地方军人相勾结并加以利用的有野心的节度使身上。763年在襄州(在汉水边上),765年在平卢(当时是平卢军已被调去的山东一个重要藩镇的名称)和767年在四川(那里全是“效忠”的镇),政府对地方将领之间的权力斗争被迫袖手旁观,然后给得胜者奖以节度使的正式任命。在前叛乱者领地的第一起这类事例发生在768年的幽州,当时节度使被刺。朝廷对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威信感到有足够的信心,以致派了自己的一名高级官员去掌管该地。但是地方驻军的一次武力炫耀就足以迫使他返回,然后那名刺客就得到合法的批准而成为节度使。四年后当他也不得善终时,朝廷不打算干预,而是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观望期,才正式批准继任人选。
政府直到775年才对一个拒不听命的藩镇采取大的军事行动,但即使在当时它也只是在最狂妄的挑衅后采取行动的。这一危机发生在河北是不足为奇的,那里的魏博在前安禄山的副将田承嗣的领导下已成为四个藩镇中最强的一个。775年,田承嗣企图接管邻近的一个已经更换节度使的相卫镇。如果这一行动成功并被群起效尤,帝国就会发生混乱。因此政府命令附近的九个藩镇对田承嗣发动一次征讨。它们之中有的非常愿意行动,以便取得一份战利品;它们还可能都得到朝廷的资金。中央政府的主要目标是牵制甚至降服魏博,但它一定还希望这次冲突有助于削弱一些不很听话的藩镇。
这些目标只被完成了一部分。田承嗣通过兼用计谋、外交和及时的胜利,能够保持他的军事地位。此外,其他强大的藩镇节度使终于认识到,他们的长远利益远远与田承嗣的利益而不是与朝廷的利益相通。结果,在赢得了一些大小适当的领地后,幽州、成德和平卢诸镇妥协并最后放弃征讨。魏博虽然面临众寡悬殊的不利形势,总的说丧失了很少的领地,但它取得的半个相卫镇(它此时不再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补偿了它在其他地方的损失。此外,它已经有说服力地显示出个别有强大武装的藩镇的防御生存能力,尤其在河北的藩镇更是如此,因为朝廷在对那里的个别节度使采取任何行动时,能指望得到的支持很少。
那一年(776年)的晚些时候,朝廷的确成功地利用了一批联合的地方军消灭了一个有潜在危险的地方领袖。一个不出名的将领李灵耀在汴州的节度使死后已经夺取了那里的控制权,并且立刻开始执行一条傲慢的独立路线。对在汴渠边上的战略要地出现的这种行为,朝廷简直是不能容忍的。为了消灭他,朝廷发动了一场战役,并且立刻取得胜利,尽管不知悔改的魏博节度使对叛乱者提供了援助;在汴州地区,朝廷作出了崭新的行政安排。
但在这类情况下,参加战役的藩镇从胜利中取得的利益往往与中央政府一样多。这显然是中央政府被迫完全依靠地方军而不依靠中央控制的军队所造成的几大恶果之一。这一次,已经强大的平卢是全面的胜利者,它从战败的对象那里取得五个新的州。
因此,在整个这一时期,朝廷试图控制有较多驻军和占地理优势的藩镇的记录最多也只能说是不平衡的。到代宗执政结束时,至少有六个藩镇不受中央任何值得一提的控制,它们是:幽州、魏博、成德(河北北部和中部)、平卢(山东)、襄阳(湖北北部)和淮西(河南西南)。在这些地方,节度使是当地决定的,朝廷不过在事后予以承认(成德实际上不能算例外,因为在那里带兵的李宝臣的任期从他叛乱时算起)。也许长期在一个篡权者手中的剑南西川(四川西部)也应包括在这一类藩镇中,虽然它采取反朝廷姿态的时间要晚得多,并且又是在不同的领导之下。所有这些藩镇在处理内部事务时都不受朝廷的干涉,所以必须恰当地把它们视作自治单位。正如历史学家司马光所说:“朝廷专事姑息,不能复制,虽名藩臣,羁縻而已。”
显然只有有实力的现实情况才能导致唐朝政体接受这种局势。它这样做了,但又保存了帝国的统一和自己居于唯一正统地位的权力,这简直可以说是了不起的。原因在于它能牢牢地控制四个对它的生存绝对重要的区域。这些关键区域的第一个当然是京畿的关中道,那里的资源虽然减缩,但它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仍是至高无上的。第二个关键区是西北的边境区,它是掩护京师使之避免帝国面临的最大外来威胁的盾牌。第三个是长江淮河流域,这一区域有迅速扩大的生产力、增长的人口和繁荣的商业,因此已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第四个是运河地带,它包括那些从南方运输税收所必经的几个镇。(四川是这类区域的第五个,但有争议;虽然它是守卫西面和西南边境的要冲,但它与中央政府的命运的关系,并不像上面所谈的四个区域那样有决定性意义。)由于四个区中的两个因战略的原因而非常重要,所以它们需要集结重兵,这样随之产生了控制的问题。我们已注意到,西北的边境藩镇缺乏足够的地方资源基地,所以没有争取摆脱中央政府的能力。但沿运河有大量驻防部队的诸镇则是另一回事。它们非常反复无常,需要以极为巧妙的手段加以处理;显然它们基本上不向中央贡献税收。
因此,唐朝在8世纪后期和9世纪的统治之得以幸存,实质上只是因为它成功地维系了西北—东南的轴心。长江流域是王朝赖以繁荣的经济基地,但远离唐的政治中心长安,这是造成严重紧张的一个原因,但这种情况之形成显然有充分的历史原因。这种地缘政治学的考虑也说明了这个时期和以后时期国家财政所表现的特殊形式的原因。代宗朝的后半期(约从770至780年),绕过地方节度使而又不影响他们征收直接税的盐的专卖给中央提供了约一半收入。此外,780年采用的两税法是在一个分权帝国的情况下产生的,同时也是在承认了这些情况的前提下被推行的。
与单纯的军事控制问题一起,中央当局还面临各地的具体行政问题。这些问题由于各节度使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模糊不清而复杂化了,甚至在顺从中央控制的地区,它们也造成了困难。事实上,代宗时期的大部分成就必须被看成是单纯地表现在帝国的大部分地方恢复了一定程度的行政秩序这一方面。
混乱的几年使许多人得以在地方任职,根据以往的标准,他们担任这些职务是不够格的,但现在又不易被取代。任命官员的常规已被破坏,并悄悄地被放弃。节度使们提升自己的助手和心腹,往往继续不顾这些正常程序。官员的正常轮换和例行提升也已被破坏。上述情况与由于总的资金短缺而引起的精简人员和减少俸禄的因素一起,必然严重地降低行政的质量和损害正规官员集团的风纪。严格的监督和正常的政绩考核也不可能实现,特别是因为普遍认为公务的处理可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节度使被授予在自已辖区内考核官员的明确责任,但他们对网罗忠于自己的追随者的活动比对作出客观的评价往往更感兴趣。此外,系统地监督节度使本人的制度也已不复存在。例如,长期以来的苦难根源之一是节度使擅自非法征税;但由于他们获准在地方上有很大的行动自由,所以人们要揭露具体的、显然应受谴责的事例是不容易做到的。
总的说,财政造成了一个困难问题,因为国家对人口的行政控制能力大为削弱。旧的人丁簿和税册的丧失、破坏和过时,使登记的户数不到300万户——只是叛乱前总数的三分之一。结果,恰恰在比以往更需要进行积极的行政活动时,能取得的岁入反而锐减。此外,重新登记人口和使税册的材料符合实际的情况可能是行政工作中最艰难的任务。即使在7世纪最有利的形势下,在隋亡以后全部重新登记人口的工作几乎花了一个世纪。
H. 跪求朝鲜历史纪元表
王朝名称: 新罗 高句丽 百济
金、昔、朴氏接替 前57~935, 高氏前37-668, 扶余氏 前18-660
朴赫居世 前57-4 东明王前37-前20 温祚王 前18-27
南解王 4月23日 瑠璃王前19-17 多娄王 8-76
儒理王 24-56 太武神王18-43 己娄王 77-127
昔脱解王 57-79 闵中王44-47 盖娄王 128-165
娑婆王 80-111 慕本王48-52 肖古王 166-213
祗摩王 112-133 太祖王53-145 仇首王 214-233
逸圣王 134-153 次大王146-164 古尔王 234-285
阿达罗王 154-183 新大王165-178 责稽王 286-297
伐休王 184-195 故国川王179-196 汾西王 298-303
奈解王 195-229 山上王197-226 比流王 304-343
助赍王 230-246 东川王227-247 契王 344-345
沾解王 247-260 中川王248-269 近肖古王346-374
味邹王 261-283 西川王270-2-1 近仇首王375-383
儒礼王 284-297 烽上王292-299 枕流王 384-385
基临王 298-309 美川王300-330 辰斯王 385-391
迄解王 310-355 故国原王331-370 阿华王 392-404
奈勿王 356-401 小兽林王371-383 腆支王 405-419
实圣王 402-416 故国壤王384-391 久尔辛王420-426
纳祗王 417-457 广开土王392-412 毗有王 427-454
慈悲王 458-478 长寿王 413-490 盖卤王 455-474
绍智王 479-500 文咨王 491-516 文周王 475-476
智证王 500-513 安蔵王 517-530 三斤王 477-478
法兴王 513-540 安原王 531-544 东城王 479-500
真兴王 540-576 阳原王 545-558 武宁王 501-522
真智王 576-579 平原王 559-589 圣王 523-553
真平王 579-632 婴阳王 590-617 威徳王 554-597
善德女王 632-647 荣留王 618-641 惠王 598-598
真徳女王 647-654 宝臧王 642-668 法王 599-600
武烈王 654-661 武王 600-640
文武王 661-681 义慈王 641-660
神文王 681-692
孝昭王 692-702
圣德王 702-737
孝成王 737-742
景德王 742-765
恵恭王 765-780
宣德王 780-785
元圣王 785-799
昭圣王 799-800
哀荘王 800-809
宪德王 809-826
兴德王 826-836
僖康王 836-838
闵哀王 837-839
神武王 839
文圣王 839-857
宪安王 857-861
景文王 861-875
宪康王 875-886
定康王 886-887
真圣女王 887-897
孝恭王 897-912
神德王 912-917
景明王 917-924
景哀王 924-927
敬顺王 927-935
高丽(918-1392)王建创建高丽(王氏)
太祖 918-943
惠宗 943-945
定宗 945-949
光宗 949-975
景宗 975-981
成宗 981-997
穆宗 997-1009
显宗 1009-1031
徳宗 1031-1034
靖宗 1034-1046
文宗 1046-1082
顺宗 1082-1083
宣宗 1083-1094
献宗 1095
肃宗 1095-1105
睿宗 1105-1122
仁宗 1122-1146
神宗 1146-1170
煕宗 1170-1197
毅宗 1197-1204
明宗 1204-1211
康宗 1211-1213
高宗 1213-1259
元宗 1260-1274
忠烈王 1274-1308
忠宣王 1308-1313
忠肃王 1313-1339
忠惠王 1339-1344
忠穆王 1344-1348
忠定王 1348-1351
恭愍王 1351-1374
辛禺 1374-1388
辛昌 1389
恭让王 1389-1392
朝鲜(1392-1910)李成桂创立朝鲜(大韩)
太祖 1392-1397
定宗 1398-1401
太宗 1401-1418
世宗 1418-1450
文宗 1450-1452
端宗 1452-1455
世祖 1455-1468
睿宗 1468-1469
成宗 1469-1494
燕山君 1494-1506
中宗 1506-1544
仁宗 1544-1545
明宗 1545-1567
宣祖 1567-1608
光海君 1608-1623
仁祖 1623-1649
孝宗 1649-1659
显宗 1659-1674
肃宗 1674-1720
景宗 1720-1724
英宗 1724-1776
正宗 1776-1800
纯祖 1800-1834
宪宗 1834-1849
哲宗 1849-1863
高宗 1863-1907
纯宗 1907-1910
I. 历史上姓裴的都有那些名人
历史名人裴姓名人自三国以后开始人才辈出,晋代的裴徽、裴楷父子,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隋光禄大夫裴仁基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唐时的裴氏出将人相,至少出过4位宰相,那就是唐明皇开元年间的裴光庭;历事德宗、宪宗、敬宗、文宗4朝,以人德始终的裴度;导致元和年间较为安定社会环境的裴土;以及被誉为“太平宰相”的裴坦。他们都 是现今山西闻喜人。唐代外交家、且工草书却不择笔的裴和地俭也是闻喜人……等。
裴 秀:晋代司空、地图学家。他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禹贡地图》十八篇。
裴 楷:字叔则(237-291),西晋河东郡闻喜人。仪容俊爽,如行玉山上,光彩照人,时称“玉人”,博涉群书,尤精《老子》、《易经》。官至中书令。
裴 度:字中立(765-839),唐宪宗时宰相。他力主消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
裴 果:北周骠骑大将军。少时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时,为平阳郡丞,从军征讨,每先登陷阵,勇冠当时。累官隆、眉、复三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
裴 坦:唐代闻喜人。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性简俭。子娶杨牧女,陪嫁多饰金玉,坦命撤去,曰:“乱我家法。”居太平里,时称“太平宰相”。
裴 航:唐代长庆年间(821-824年)秀才。途经蓝桥驿,甚渴,有美女云英以水浆饮之,甘如玉液,欲娶之。家中老妪曰:“昨有神仙与药一刀圭,须得玉杵臼捣之。欲娶此女,必以此为聘。”遂遍访玉杵臼为聘。婚后夫妻偕入山仙去。
裴行俭:字守约(619-682),唐代降州闻喜人,官至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善知人,所典选偏裨类为世名将。
晋代有名士裴楷,南朝时宋有史学家裴松之,齐有广陵太守裴昭明,隋代有光禄大夫裴仁基,唐代有宰相裴寂、裴炎、裴耀卿,诗人裴迪,书法家裴行俭,兵部侍郎裴休……等。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