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底捞如何做到奖惩分明
而海底捞就是这样一家能严格执行奖惩措施的企业,因此它在员工管理经验方面也比其他企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海底捞是如何实现奖惩分明的。如今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普遍遇到同样的问题——员工的执行力普遍不高。比如,企业管理者构想了很多战略规划和决策,甚至还制定出了执行这些战略决策的规定,可员工的执行效果却大打折扣,经营结果总是与企业的战略构想相距甚远;由于企业管理者管理经验不足,使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出现问题,进而导致企业设立的战略规划难以实现,甚至出现经营下滑的情况;企业管理不够人性化,员工缺少积极主动的工作,使得企业制定的发展规划成为一纸空文。其实,企业出现这样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员工的执行力不够所导致。而很多企业在思考如何提高员工执行力的问题上,往往都会走一些弯路:一方面他们想从优秀的企业管理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主要来源于书籍或教案中,但当这些企业实施后才发现所谓的答案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他们会通过到其他优秀企业中参观的方式试图找到答案,可优秀企业的管理理论用到自己的企业中却难有作为。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便陷入到了一种无助的状态中。然而,在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看来,企业之所以会陷入到无助的状态中,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努力并执著地寻找答案。张勇认为,只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奖罚分明才能提高员工的执行力。或许很多企业认为奖罚分明是一件非常轻松简单的事情,但在实际中却不然。很多企业在开设企业之初,员工积极性非常高,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员工人数的增多,企业发展却出现了问题。张勇认为,企业出现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忽视了奖罚分明。因为企业规模扩大以后,员工规模也随之增多,这样在员工管理上就会出现谁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谁能做得最好等情况。而此时,管理问题也随之而来。于是,很多企业管理者就抱怨道:"此前的管理方法怎么就不灵验了呢?"海底捞之所以能有效管理好员工、并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它能够做到奖惩分明,即应该奖谁、应该罚谁,该如何奖励、该如何惩罚。关于应该奖谁、应该罚谁,海底捞会做到如下几点:(1)为每名员工设立工作目标海底捞的管理层认为,如果没有给员工设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就不知如何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更甭提奖惩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企业能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并制订出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然后根据企业设立的工作目标科学统筹地安排员工参与其中,做到让每一名员工都有工作目标。海底捞在北京创业初期的目标是要在北京立足,因此他们制订了周密的发展规划,并将工作目标告诉所有员工,使员工带着明确的工作目标投入到工作中去。(2)为员工设立工作标准"没有工作标准,工作目标等于空谈"——这是海底捞管理层会议上经常提及的一句话。在他们看来,光有目标而没有相对应的工作流程和方法以及完整的工作标准的话,员工很难完成工作目标,而这样也便失去了奖惩的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海底捞的管理方式值得借鉴。他们会对火锅店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对员工应该掌握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划分,以便让员工能按照制定出的工作标准进行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3)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机制和改进工作效率的措施。一般情况下,当企业有了发展的明确目标和明确的工作标准后,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也便有了扎实的基础,但为了能真正清楚"应该奖谁、应该罚谁",还必须要考虑如何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且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并对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和改进。因为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关于该如何奖励、该如何惩罚,企业可借鉴海底捞的如下经验:该如何奖励、该如何惩罚,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可在实际中,这远没有他们想象中那样简单。其实,现实中很多企业都是因为没有做好奖惩措施才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的。那么,该如何奖励?该如何惩罚呢?在张勇看来,奖惩的方式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奖惩,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奖惩。物质方面奖惩的形式有升降工资、奖金的分配、职务的升级等;而精神方面的奖惩主要有职位提升、荣誉表彰等。比如,海底捞对那些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会给予出国游玩、享受股份的奖励;而对于那些在工作中经常出错的员工也会给予适当的处罚措施:降职、降工资、停职处罚等等。通过以上的论述,相信大家能从海底捞员工管理中看出奖惩分明的重要性。因为这些管理措施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都是行之有效的,同时也是提高员工执行力的最好武器。很多企业认为奖惩分明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它太简单了,表现好的员工就奖励,表现不好的员工就惩罚,似乎这没有什么值得深入考虑的。事实上,能够做好这一点的企业并不多,不少企业都存在难以奖惩分明的问题。对员工奖惩分明有三个重要的步骤:第一步,即奖惩标准和指标的设定;第二步,即奖惩体系的建立;第三步,即奖惩措施的实施。很多企业在第一步上就出了问题。首先,企业应该设定奖惩的指标,明确员工的工作目标。如果不给员工明确的工作目标,也就无从评价谁应该奖,谁应该惩。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需要首先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然后把企业将要达成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目标,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设定科学的组织结构与人员编制,将企业的经营目标分解到每个员工的工作目标。海底捞除了让员工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之外,还为员工设立工作标准,让员工能按照制定出的工作标准进行工作,这点值得企业借鉴。其次,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奖惩体系,明确企业应该如何来进行考核和奖惩流程。最后,企业要完成对员工的奖惩措施,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奖惩措施的选择。奖惩措施不应该单单体现在薪酬上。物质方面的奖励不容易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而物质方面的惩罚却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因此,企业需要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重视精神激励方式的使用,从而真正激发员工工作的动力,促进员工保持努力工作的热情。
2. 通信达行情软件已经导入黄金坑指标,要如何利用指标自动筛选股票
直接按Ctrl+T 然后引入你的方案,把你所选股的范围规定好,然后就点击执行选股。就OK了
如果有什么股票方面问题可以网络Hi我
3. 很多海底捞的普通员工月薪都能达到上万,他们是怎样计算工资的
海底捞永远把员工的利益和生活摆在第一位,企业会尽最大努力照顾好最重版要的资产权——员工。海底捞员工的月工资在同行处于中等偏上,加上其他福利,就达到了2000元。高水平的薪资,很明显提高了在同行的竞争力,员工满意的同时,一定会为企业尽心回报,所以,提高满意度就是提高企业收入。
另外,海底捞以前的店长没有特别的学历要求,现在则基本是要求大专,存在“换血”过程。目前海底捞新店员工基本都是大专以上,所有店长都是从基层开始干,并且需要符合海底捞的价值观。因为海底捞独特的计算薪资的方式,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去海底捞店兼职。
4. 海底捞的绩效考核是怎么做的
根据从最基本做起,逐级上升,体现了用人的公平公正的原则。
5. 海底捞金
想法很好,难度太大,不易实现。
6. 现货黄金交易之:如何利用指标抓住阶段性顶底
抓住顶底是交易技术最高境界的体现。技术指标背离法是一个比较好用的抓住顶底的专指标。
指标背属离是判断市场走势即将见顶或见底的一种技术分析方法,通常分为顶背离和底背离。简单说就是当价格创新高(低)时,指标不创新高(低),或者是价格与前期高(低)点走平,但指标却下跌(上升),预示着行情可能出现反转。一般作为参考的指标有MACD、RSI和CCI等。
应用最为广泛的指标有MACD和RSI,鉴于RSI的超前性比较强,且宽度限制在0-100,若行情力度很强,指标运行至上限后就只能掉头,缺乏时效性,因此本人比较推崇运用MACD来确认背离走势。
7. 海底捞金卡会员是什么
餐馆一般会推出会员卡活动,海底捞的黄金会员卡该如何获得?
餐馆一般会推出会员卡活动,海底捞的黄金会员卡该如何获得,目前来说。用户通过海底捞官网、海底捞APP、海底捞公开账号、店内点餐任意一种方式注册,都可以成为海底捞会员了。会员可以抽奖的,会员每天都能参加砸金蛋活动,抽取到的奖品到店兑换,每一天只能砸一次(只能加入会员才能参加)。积分签到,会员每天都能点击签到挣取积分,连续签到五天额外赠送五分,会员充值,充值送金币等活动了。
海底捞能做到这么大还是有原因的,在服务上面非常好,会员卡的优惠也还不错,挺实惠的了,一般上班族其实也可以吃的。
8. 《海底捞》读后感9-绩效考核
[《海底捞》读后感9-绩效考核]海底捞总部对分店的考核中都不考核利润指标,《海底捞》读后感9-绩效考核。不仅如此,张勇对海底捞总公司每年要赚多少钱也没有目标要求。他说:"考核利润没用,利润只是做事的结果,事做不好,利润不可能高;事做好了,利润不可能低。另外,利润是很多部门工作的综合结果;每个部门的作用不一样,很难合理地分清楚。不仅如此,利润还有偶然因素,比如,一个店如果选址不好,不论店长和员工怎么努力,也做不过一个管理一般、位置好的店。可是店长和员工对选址根本没有发言权,你硬要考核分店的利润,不仅不科学,也不合理。"黄铁鹰说:"利润多少同成本也有关,各店起码对降低成本还是能起一定作用的吧?"张勇说:"对,但店长以下的管理层能起到的更大作用是什么?是提高服务水平,抓更多的顾客!相对于创造更多营业额来说,降低成本在分店这个层次就是次要的了。""随着海底捞的管理向流程和制度转变,我们也开始推行绩效考核。结果,有的小区试行对分店进行利润考核,于是就发生扫厕所的扫把都没毛了还用;免费给客人吃的西瓜也不甜了;给客人擦手的手巾也有漏洞了。""为什么?因为选址、装修、菜式、定价和人员工资这些成本大头都由总部定完了,分店对成本的控制空间不大。如果你非要考核利润,基层员工的注意力只能放在这些\'芝麻\'上。我们及时发现了这个现象,马上就停止对利润指标的考核。其实稍有商业常识的干部和员工,不会不关心成本和利润。你不考核,仅仅是核算,大家都已经很关注了;你再考核,关注必然会过度。"关于绩效考核有句名言:"考核什么,员工就关注什么。"看来,海底捞员工的绩效同海底捞的考核也有关系。绩效考核是锄头黄铁鹰问张勇:"你们连每个火锅店的营业额也不考核?"张勇说:"对。我们不仅不考核各店的利润,我们也不考核营业额和餐饮业经常用的一些KPI,比如单客消费额等。因为这些指标也是结果性指标。如果一个管理者非要等这些结果出来了。知道生意好坏,那黄瓜菜早就凉了。这就等于治理江河污染,你不治污染源,总在下游搞什么检测、过滤、除污泥,有什么用?"上面是《海底捞你学不会》中的原文,下面把我收集到服装公司的三个案例分享一下案例1:某位同仁聊天时说到绩效考核的问题,和我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一次他的绩效考核分数是86分,和她同级的一个女同事是65个,结果女同事的考核薪资竟然比自己高一档,他很难理解,领导却把他批评了一通领导的话是这么说的:"小王,你知道我对你的期望吗?以你的能力,不应该是86分的,我对你的期望是90分以上,甚至95分以上,你还没有达到我的期望,而小张她呢,我对她的期望是60分,她都65分了,是超出我的期望,你知道吗?你呀,好好努力,调整一下心态,别让我失望,知道吧?"小王心里嘀咕"那您还是别对我这么高期望吧"案例2:某一位陈列师小陈,在陈列部主要负责橱窗设计工作,每年的春夏秋冬4季的货品上市时间分别是1月下旬、4四下旬、7月下旬、10月下旬,按理说,每季的橱窗道具应该和货品同时到店,但小陈的工作做得不够出色,每季的橱窗上市时间都要延时1-3个月时间,经常是秋季快结束了,秋季橱窗道具才到店铺.店铺的投诉不断,甚至有店铺拒收道具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工作成绩,小陈每月的绩效考核依然是接近满分,结果是"优秀"案例3:某位服装公司从业人员讲,她们部门的绩效考核有这么一个情况,有一个工作并不重要且工作量很少的员工,很季考核都是"A-卓越",而自己和另一个同事工作量非常大,且属于那种无可替代的员工,但每次考核最好的也是"B-优秀",多数是"C-合格",这让她们很郁闷;还有一次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全公司公认的一个很优秀的员工,竟然被他领导评为"D-不合格",这名员工找到领导的领导诉苦,又重新改为"B-优秀"能过上面3个案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人治的社会里,上级的赏识是升官的唯一途径,别的都是形式,包括绩效考核.不用拿国外的公司来反驳我,我的这个结论有个前提"人治的社会"大家看到这么多不合理的绩效考核,肯定很想知道海底捞是如何考核的呢?张勇说:"我觉得公司把结果指标作为目标分解到每个部门和员工身上,然后按此进行考核、激励和惩罚的做法,听起来科学,很有道理,但做起来太难了。因为企业绩效是所有员工协作劳动的结果,每个部门和员工的作用不同,指标就应该不一样。怎么确定这些指标,必须要懂行的人做才行,否则一定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考歪了。我说的懂行,可不是懂人力资源,而是要懂得做生意和管理的人。"我们现在对每个店的考核只有三类指标,一是顾客满意度,二是员工积极性,三是干部培养。"黄铁鹰说:"这些指标可都是定性的,你怎么考核?"张勇说:"对,是定性的指标。定性的东西,你只能按定性考核。黄老师,我真不懂这些科学管理工具为什么非要给定性的指标打分,读后感《《海底捞》读后感9-绩效考核》。比如客户满意度。难道非要给每个客人发张满意度调查表?你想想看,有多少顾客酒足饭饱后,愿意给你填那个表?让顾客填表,不反而增加顾客的不满意吗?再说,人家碍着面子勉强给你填的那张表,又有多少可信度?"黄铁鹰说:"那你怎么考核顾客满意度?"他说:"我们就是让店长的直接上级--小区经理经常在店中巡查。不是定期去,而是随时去。小区经理和他们的助理不断同店长沟通,顾客哪些方面的满意度比过去好,哪些比过去差;这个月熟客多了还是少了。我们的小区经理都是服务员出身,他们对客人的满意情况当然都是行内人的判断。""对员工积极性的考核也是如此,你黄老师去考核肯定不成,因为你看到每个服务员都是跑来跑去,笑呵呵的没什么不一样。可是我就会跟你说,你看那个男生的头发长得超出了规定;这个女生的妆化得马马虎虎;有几个员工的鞋脏了;那个员工站在那里,眼睛睁着,脑袋走神了。这不就是员工积极性的表现吗?店长对组长、组长对员工的考核也如此,都是这种定性的考核。"黄铁鹰又问:"他们的奖金就根据这些定性的考核决定?"张勇说:"不仅是奖金,他们的提升和降职也都是根据这三个指标。你想想看,一个不公平的店长,手下的服务员怎么可能普遍有积极性?服务员积极性不高,客户的满意度怎么可能高?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会等到这家店的营业额和利润数字出来后再提醒他或撤换他,因为结果一定不会好,即使好也不是他的原因。我们就有很赚钱的店,但是店长就是提不起来,因为他培养人的能力不行。他一休假,店里就出乱子。那么即便他的店很赚钱,他也可能被降职。"黄铁鹰又说:"按照你的考核方式,下级的命运全由直接主管来决定,这样是否足够公平和客观?张勇说:"不是全部,而是主要由上级来决定。你想想看,上级同自己的直接下级在一起时间最长,工作交往最多,也最了解下级的工作状态和为人。如果他不对下级的升迁起主要决定作用,谁更有资格来决定呢?把大多数人拍脑袋的判断,用数据表现出来就客观了吗?我看不一定。其他人的意见只能起参考作用,如果其他同事对这个人有意见,平常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作为经常同他在一起的上级,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也是上级考察下级的一个方面嘛。""当然我们的定性考核不是上级说你行,你就行。我们也逐渐摸索出一些验证流程和标准,比如用抽查和神秘访客等方法对各店的考核进行复查。对这些考核结果,要经过上一级以上管理者的验证通过。同时,我们还有越级投诉机制,当下级发现上级不公平,特别是人品方面的问题时,下级随时可以向上级的上级--直至大区经理和总部投诉。""什么叫客观?我看这种用懂行管理者的\'人\'的判断,比那些用科学定量化的考核工具得出来的结果更客观,至少在我们火锅行业是如此。你说对不对,黄老师?"张勇挑战地问黄铁鹰。张勇说:"有一次,一个你们北大毕业的、在一个外国咨询公司做高级咨询师的人问我,你用哪些指标判断一个店的生意好坏?我说,我不用指标,我到那个店看一看,就知道它的生意好坏、问题出在哪里。他说,那你的海底捞要是开1000家店呢?我说,那我就训练100个跟我差不多的小区经理。"黄铁鹰提到30多年前从城里中学毕业下乡当知青的经历。第一年,城里来的知青只拿了干同样活儿的农村青年一半的工资,申诉为什么不同工同酬?队长说:"别人拿锄头铲的是草,留的是苗;可是你们铲的是苗,留的是草,给一半工资都是照顾你们!"黄铁鹰们哑口无言,因为在城市长大,刚下乡,分不清草和苗。原来绩效评估工具就是锄头,懂行的管理者拿到手里就能铲草,不懂行的拿到手铲的就是苗。难怪张勇的心病是培养人。他要的人,不仅是能用锄头,而且还要能分清苗和草。"草"拿起锄头,锄掉的绝大部分是"苗",而"苗"拿起锄头,锄掉的绝大部分是"草"---这句话,我说的,你们懂的!有人的地方有就江湖,海底捞同样一个"人治"的小社会,同样是靠人来考核人,但他们有个前提,首先保证考核别人的人是优秀的,其中有一点是干部培养,你业务技能不达标,光靠投机取巧抢别人功劳是培养不出干部的,其次是对行使权力的人有群众监督机制-越级投诉机制,以此来约束考核人,这种方式非常值得政府机关学习.不考核政绩,只考核为人民服务,考核公职人员解决了多少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可变成这种的三条:1老百姓满意度如何?2员工工作积极性3培养了多少善于为百姓服务的干部也许这样,才能真正创造一个幸福的社会,那么海底捞的功劳就大了网上有个关于绩效的段子,讲是关于绩效考核在国内的现状,很贴切,作为结尾,分享一下:有个工具叫做绩效,用它来训练袋鼠跳高,因为KPI和GS设定合理并与战略保持一致,并结合袋鼠的职涯规划,所以激发出了袋鼠的潜能,袋鼠越跳越高;等到这个工具舶来到中国,主人用它来训练驴,只关注驴拉磨的时间而不关注拉磨的效率,更不关注驴的感受,最后因为驴厌倦了怠工,索性卸磨杀驴
〔《海底捞》读后感9-绩效考核〕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9. 如何学习海底捞的精髓
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商业究竟是残酷冰冷的?还是淳朴温情的?我们看多了商战大片、商战书籍,一谈到“商业”,大多数人想到的字眼,未免就会是“凶狠残酷”、“尔虞我诈”、“心狠手辣”、“精明算计”等等。商业追逐的根本究竟是什么? 时下,向海底捞学管理学了也太多,海底捞的故事听了也太多,我们在海底捞之外,也去过不少饭店,从中似乎也发现了海底捞的影子,比如无限量供应各种小吃,各种看似贴心的服务,然而为什么却好像总是少点什么。这学来的是皮毛还是精髓?与海底捞相比不同的究竟是什么?我喜欢去海底捞,吸引我的不止是垂涎欲滴的地道四川火锅,更是那些朴实的、热情的服务员,他们总是能够让我体会到那股心头的温热,总是能让我找到内心深处的人性的柔软,这是怎样做到的?我想海底捞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吸引到了人心! 我想海底捞的成功是因为成功地、透彻地了解人性。海底捞相信人性里的善良、质朴、易感,它并没有利用人性而是坚定的“信任”,相信自己的员工,相信顾客,即使是遇到了少数难缠的、苛刻的顾客也绝不动摇这份“信任”,不滥用技巧,不为讨巧,只为人心中的柔软,不为了迎合,只为发自内心的热爱。 我喜欢跟海底捞的服务员聊上几句,喜欢他们带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喜欢看他们憨厚的笑容和真诚的目光,我有时甚至会问些“不便回答”的问题,比如他们的工资、比如是否想要过放弃、比如是否累到想骂人,我总是只能在一问一答间发现这些孩子们的可爱,他们真的是有问必答,在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没有把你当顾客、当上帝,而是当朋友、当家人那样的亲切、自然,不是程式化的、有距离感的礼貌,而是实在的、真心向你敞开的情谊,而你又有什么理由不放下所有防备,不享受在海底捞用餐的美好的时光? 海底捞重视人才的培养,所有的管理者无一来自外界招聘,必须从普通服务员一步步成长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将海底捞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不会有丝毫变质。海底捞的董事长张勇将“培养员工”作为海底捞发展的战略基石,如何储备更多拥有海底捞思维的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占据了他现在绝大部分的精力。海底捞对店长的考核只有两个指标,一是客人的满意度,二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求每个店按照实际需要的110%配备员工,为扩张提供人员保障。 难道海底捞不考核单店的利润吗?答案是:确实不考核。因为,企业考核什么,员工就关注什么,管理者就会将精力向考核点倾斜,“追求”利润始终不是海底捞的第一要务,张勇认为,利润是客户满意和员工满意的结果,客户和员工满意了,利润自然就来了。单店的利润更多跟选址有关,不是店长能决定的。实际上,海底捞不仅不考核单店的利润,在整个公司也不把利润列入考核指标,因为在张勇看来,考核利润同把海底捞开到中国每一个角落的战略目标是相冲突的。如果硬要考核利润,不仅劳民伤财,还会分散管理层的注意力,那么海底捞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健康和从容的发展步伐。 做企业与做人是相同的,通过一个企业能看到这个企业的掌门人的做人的哲学,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是把追求人生境界看的比生意更重要的董事长,张勇曾坦率的告诉媒体,在开第一间店时,他并没有想到这么多,全都是凭直觉做,海底捞的管理方法是他和他的团队十几年来一点一滴摸索和积累下来的。海底捞的管理者在决定每一项管理政策时,更多靠的是对人性的直觉理解;靠的是对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的直觉理解;靠的是对餐馆服务员这种特殊工作的直觉理解;靠的是对成千上万不同顾客的直觉理解。这些简单直觉的背后,包含了他们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他反复思考的是:人活着为什么?为什么人人都追求公平,可是世界到处是不公平?我办企业为什么?望着顾客那张不满意的脸,给不给他免单?看着一年辛苦到头赚来的利润,我应该拿多少,员工应该分多少?还应该投多少到充满风险的生意中去?公司亏钱了,员工要回家过年,除了路费,还应不应该再给他们买年货的钱? 张勇多次拒绝了多家创业投资抛出的诱人的投资条件。他知道,当人力资源还没准备好,拿大把资金快速开店的做法,只会让海底捞风光一时,却会让品牌很快死掉。很多投资银行家的逻辑是,只要有了好的品牌、制度和流程,加上他们的资金就可以快速扩张占领市场。可惜,这些手握大把资金,满脑商业模型,一心想快速创造赚钱奇迹的银行家们,忽略了文化、忽略了人性、忽略了海底捞的真正的热衷是什么。 人和生意,成长都需要时间。是一个个具体、不同的人影响了一桩桩具体的生意的成败。人能创造流程和制度,也能改变流程和制度;人能聚财也能散财;人才是生意的灵魂。流程、制度和资金都只不过是工具。从海底捞目前的管理做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张勇没有把赚钱放在首位。因为他没有像一般企业那样把利润作为考核指标;没有像一般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老板那样尽量节省员工开支;没有像一般民营老板那样紧紧把握财权;没有一般企业那样快速扩张的冲动。相反,他的管理方法更多体现了“以人为本,追求公平”的理想主义,这在崇尚实用主义的企业家群体中实属少见。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家创办企业的目的是想创一番事业。要想事业继续,就必须不断创造顾客。要想创造顾客,就必须让顾客今天尝到甜头,于是就要减少今天的利润。”也许张勇在创业之初并不了解德鲁克的管理哲学,甚至没有听说过鼎鼎大名的德鲁克,但是海底捞的管理精神却暗合了德鲁克的思想精髓。 海底捞的追求,我懂,去过海底捞的人都会感受到,并永远难忘。海底捞永远把客人的满意度放在第一位,它做到了!人性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做企业就应摒弃那些人性中的狭隘、趋利的阴暗面,更应发扬人性中的善良、温情、柔软的阳光面。 阅读更多相关知识,返回【 中层管理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