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宋应星为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史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即黄铜的科学家。他明确指出,锌是一回种新金属,并答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他记载的用金属锌代替锌化合物即炉甘石炼制黄铜的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而得黄铜的最早记录。
B. 我国黄金的历史
从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一直是一个黄金贫乏的国家。虽然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黄金在我国历史上也是财富的计量单位和拥有财富象征,黄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事实上由于中国黄金总量上的缺乏,使得黄金很难成为财富流通中介的主角。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承担流通货币功能主角的是白银。中国“贫金”的现实一直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而产生“中国贫金”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原因:(1)历史原因:据考古发现,在汉代以前中国社会商品流通领域中并不缺乏黄金,整个社会中黄金流通总量也并不缺乏,这可以从汉代以前的墓葬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黄金饰物可见一斑,从各种历史文献中也可以看到当时黄金的重要地位。据当时的历史文献记载,皇帝对有功的大臣战将等往往就动辄赏赐几百斤的黄金。但在汉朝以后中国社会中的黄金总量就突然减少了,对于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总量的突然减少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还需要中国考古学界来继续研究破解这个谜团。其中有一个说法,从汉代以后,中国朝代更替频繁,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各种战争一直绵延不断,而当时的黄金事实上是储备在中国社会的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里,这些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恰恰是各种战争与农民革命的掠夺对象,为了保存这些财富,这些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必然要藏匿类似黄金这样的高价值财富。社会动荡各种绵延不断的战争过程中这些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中的很大一部分被革命浪潮所消灭,这些被藏匿的黄金财富就成了无主的、消失了的财富。由于从汉朝以来,各种战争革命频繁爆发延续了几百年时间,大量的诸如黄金这样的高价值财富就被埋在了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中,“一人藏匿百人难寻”,大量黄金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的财富。也许这真是中国“贫金”的一个历史解释。 (2)近现代的战乱因素:除了上面的历史疑案外,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诸多事件,进一步造成了中国大陆上贫金的现实。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近100年的鸦片贸易巧取和武装抢夺与盘剥,大量的白银和黄金被当作鸦片货款和战争赔款流出中国,进一步造成了中国黄金与白银等贵金属硬通货的严重匮乏。自此以后中国境内的连年内战和日本侵略中国,更是造成了我国黄金与白银的大量外流,一部分黄金与白银用作了军械物资的购买,另一部分被大量达官显贵外逃携带出国。至今中国民间依然有这样的国际黄金疑案未了结。(3)国民党内战时期的“金圆券”事件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炮制的“金圆券”事件就是另一个有代表性的黄金外流事件。国民党政府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为了弥补赤字,就大量发行法币,法币猛增,物价随之飞涨。为了挽救经济崩溃,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所谓的“币制改革”和“限价政策”。其中国民党政府颁发的《金圆券发行办法》规定金圆券每元含黄金0.22217克,发行额以20亿为限。按1金圆券折合法币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法币。同时规定黄金1两等于金圆券200元。白银1两等于金圆券3元。美元1元等于金圆券4元。当时国民党政府使用高压和诱骗等手段强制推行这个法令,命令国统区的人民必须在1948年9月30日前将所持黄金和白银全部兑换成金圆券,过期不交者,一律强制没收。不到两个月,就从人民手中榨取金银外币总值达2亿美元。1948年10月初,由上海开始的抢购风潮波及国民党统治区各大城市,物价更进一步飞涨。11月10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价政策。12日又公布《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法令,规定1金圆券的含金量减为0.044434克。公开宣布金圆券贬价4/5,撤销金圆券发行20亿元的限额。之后金圆券无限量发行,至1949年5月,金圆券发行额为六十七万多亿元,金圆券也像法币一样成为废纸。这些用“金圆券”兑换来的黄金、白银,以及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历年的黄金、白银储备等,在1949年由军舰押送至台湾。1949年1月10日,大公子蒋经国拿出一封蒋介石的“手谕”,上面明令俞鸿钧尽快将全部库存的黄金、白银和美钞运往台湾。当时,国民党经过所谓的“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强行将民间的几乎所有黄金和美元收归国库。关于这笔款的数目,说法不一。国民党的文人陈孝威说是“黄金50万两”;也有的说是美金8000万元,黄金92.4万余两,银元3000万元;而李宗仁的秘书梁升俊说南京失守时,“国库尚有黄金280万两,美钞5000余万元,经合署的棉花纱布出售总值不下美元1500万元,还有价值巨大的有价证券”。总之,在当时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字,在蒋介石的直接指挥下,这笔巨额财富用海军军舰全部抢运到台湾。 (4)当代中国仍然“黄金匮乏”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在这样一个几乎“无金”的中国大陆上开始经济建设和金融体系建设。中国政府只能从新生产黄金中获得增加,而没有历史存留的积累。在1949年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黄金问题上一直是严格管制阶段,黄金开采企业必须将所生产出来的黄金交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将黄金配售给用金单位。那时新生产出来的黄金主要用于我国紧急国际支付和国家储备。到1982年社会大众才重新开始有权力拥有黄金,拥有黄金的渠道还只是通过商场可以购买到黄金首饰而已。综上所述,中国大陆当前的“黄金匮乏”的历史原因就非常清楚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和地域大国里,从1949年到1982年我们国家整个社会存在一个“黄金断层”,这个“黄金断层”持续时间长达30年,整整影响了两代人。在两代人的时间里,中国人民与黄金无缘,只是很朴素的知道黄金很值钱,黄金很贵重,但无法接触到黄金,缺乏对黄金的各种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对于黄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功能了解甚少。这个黄金断层实际上导致了整个社会对黄金的普遍性无知和漠视。 (5)中国央行黄金储备截止2005年12月底,中国中央银行公布的黄金储备为1929万盎司,折合约为600吨。(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1000吨以上)按150元/克的市场价格计算,600吨黄金的价值约为900亿人民币。按580美元/盎司的价格计算,1929万盎司黄金价值约111.88亿美元。截止2005年12月,中国的外汇储备约8000亿美元,黄金储备约占外汇储备1.3%左右 (6)中国黄金生产状况与矿藏储备2003年我国的黄金产量名列世界第三,黄金年产量约180吨,折合到当时的黄金价格约为200亿人民币,而且最近6年来的产量波动不大。以2004年1-5月份的我国黄金生产情况来分析,全国5月份生产黄金(成品金)16.837吨。1-5月累计完成79.065吨。与去年同期相比,黄金产量增加7.341吨,同比增长10.24%。2004年1-5月,黄金矿山企业矿产金(成品金+含量金)累计完成64.263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0.80%;冶炼企业(有色、黄金冶炼企业)累计完成成品金32.680吨,比去年同期增长9.22%。2004年我国黄金产量达到212.348吨,与上年同比增长5.86%。产金量较大的省有山东、河南、福建、陕西、辽宁、河北等省,山东仍为我国最大产金省,全年产金64.509吨,占全国产量的30.38%。2005年,中国黄金行业总体经济运行情况良好。中国黄金协会的《全国黄金统计月报》显示,2005年全国黄金产量达224.050吨,中国黄金产业的“十五”规划,要求在2006年达到约240吨的黄金年产量,可见,我国要迅速大幅提高黄金产量的空间已经不大。中国国内的黄金探明储量为4000至5000吨,约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0%,以现有开采速度还可维持22至28年。(7)民间储金量较低黄金投资意识匮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黄金产业一直实行严格管制,黄金生产企业须将开采和冶炼的黄金,全部售给中国人民银行,再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过审批环节配售给各用金单位。1982年,在国内恢复出售黄金饰品,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熊猫金币为标志,中国开放金银市场迈出第一步,1999年11月,中国放开白银市场,封闭了半个世纪的白银自由交易开禁,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唯一的白银现货交易市场。白银的放开视为黄金市场开放的“预演”。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同年6月,中央银行启动黄金价格周报价制度,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兑国内金价进行调整。随后足金饰品、金精矿、金块矿和金银产品价格全部放开。2002年10月30日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为标志,中国黄金市场走向全面开放,黄金投资逐步走进社会大众,黄金投资在中国迎来了全新开端。目前,中国国内的黄金总存量约为4000-5000吨。这包括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和民间大众拥有的黄金制品。中国国内的黄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饰性消费需求为主,每年中国市场销售的黄金绝大部分都成为了黄金饰品,工业、医疗、科研等行业占消费需求的比重较小,而黄金的金融投资需求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所占的比重更是小的可怜。中国民众对黄金的理解和认识更多停留在首饰品的认识上,对黄金的金融投资功能知之甚少,黄金金融投资的参与度极低。是种种历史原因和金融体制的原因,造成中国大陆人均黄金制品只有3.5克左右的现状。目前,中国大陆人均黄金年消费量只有0.2克,消费数量集中在黄金饰品上,与港、台地区和西方国家的水平差距悬殊(阿联酋人均年消费黄金最多,达30克),离印度人均约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离。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的黄金消费将从以往每年200吨左右增加到400吨至500吨,这对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将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综观中国国内现状,国家缺乏长远的黄金储备规划,普通民众对黄金的投资意识、保值增值应对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的功能远未了解。但目前国内大众投资黄金的意识正在被唤醒,从投资需求来看,中国黄金市场在彻底开放之后,将令世界再度吃惊,中国民众在黄金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能力不可低估。
C. 谁知道古人是怎么样提炼金子
金子基本上是很稳定的一种金属从水中淘金只是其中一种方法 用来淘取砂金 就是那种基本上独立存在的没有和其他矿物质结合在一起的金子
用水淘金的方法叫重砂找矿法
重砂法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找矿方法。远在公元前2000年就用以淘取砂金。因为它方法简便,经济而有效,因此迄今仍为一种重要的找矿方法。不但可应用它寻找矿石、矿物物理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砂矿和原生矿(如自然金、自然铂、黑钨矿、白钨矿、锡石、辰砂、矿铁矿、金红石、铬铁矿、钽铁矿、铌铁矿、绿柱石、锆石、独居石、磷钇矿等金属、贵金属和稀有、稀土金属矿产,及金刚石、刚玉、黄玉、磷灰石等非金属矿产),而且在原生矿床附近,还可用以寻找方铅矿、黄铜矿、辉钼矿和闪锌矿等硫化物矿床。可通过对人工重砂矿物的研究划分地层,对比岩体,研究矿床成因和成矿元素赋存状态,了解区域成矿特点,进行矿产预测。在矿产普查、矿床勘探和矿床研究中都要应用,并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利用的是金子和其他矿物质之间密度的差别来淘取金子
实际上还会大量的使用水银 也是因为两者之间密度存在差异
在水里 金子会沉下去 而其他的矿物质轻微用力很容易被冲洗走
在水银中 金子会沉下去 而其他矿物质大都会浮起来 从而达到分离金子的目的
实际 金子在一些金矿(非金砂)中的提取是利用熔点的概念来提取的 不是所有的金子都是用水洗法得到的!
一、砂金的淘选
砂金矿的选金技术比较简单,主要工具是溜槽、流板和淘金盘。
溜槽长4米,宽0.6米,倒板高0.16米,安装坡度为5-7°,棒条筛由直径为15毫米的钢筋焊接而成,间隙为15毫米。在地形条件允许时,可将溜槽直接放在砂矿床底板上应用,操作前在底部铺上麻袋布或线毯,并在上边放置格条和压条,固定紧牢,防止矿层流动。流板由容易起毛的椴木、柳木和杨木做成长2.1米,上宽1.1-1.3米,下宽0.9-1.0米,倾角15-18°,操作时可将流板牢固地安放支架上或已砌好的斜坡上。淘金盘俗称金簸箕,用椴木或柳木制成。一般长为600-700毫米,宽为350-380毫米,高110-120毫米。其形状侧视为三角形,正视为梯形,是由两块三角形和两块梯形的木块组成。是砂金矿常用的选金工具。
选矿前先挖一个长方形的选矿坑,坑内安设溜槽或流板。将地表水引上木溜槽或流板,将挖出的矿砂倒在溜槽上,并用铁耙子在棒条筛上不停耙动,排除较大的砾石,4-8小时后即可取下压条,用水冲洗格条,反复洗涤衬垫物。把粗精矿放在淘金盘内(约占容量的60-70%),将盘内注入一定的水后,端起摆动,并不断排水,泥沙则顺水流走,只剩下少量金粒和重矿物,此时更需精心操作,把金矿物淘去,剩下金粒。
二、砂金的冶炼
用淘选法所获得的砂金,还含有相当多的杂质,因此,必须就地冶炼,提高品位。常用的方法是火法炼金。
在选出砂金中加入一定量的硼砂、苏打和石英砂。然后放入200-2000毫升的坩埚中,在焦炭和柴油炉里鼓风加温,熔炼温度为1200-1350℃,时间为1.5-2.0小时,熔化后倒入一种口大底尖的圆锥形铸铁“蹲罐”内,倒时用小铁锤打击蹲罐,使杂渣与金银合金分开。冷凝后倒出,底部即为合金块。坩埚平均使用次数为2-3次。
火法炼金所用的铸模为灰口铁铸成长条状规格不一,大小不等的铸模,一般每模可铸合金块0.25-5千克,浇铸前,应先将铸模预温,以防浇铸时熔体飞溅。
砂金经熔炼后,金的品位可达85-95%。如想得到纯金,须再用硝酸或王水(一份硝酸,三份盐酸)处理,使金银分开。
D. 元代时期能提炼黄金吗
在商朝就有了,不过提炼的纯度低而已。
中国黄金发展史:
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表明,人类发现和使用黄金迄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我国黄金的开采和使用亦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认识了黄金。
根据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的各种金器的出土墓葬或遗址的年代,最早的为商代早期。如河南郑州商代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珥形金饰,河南辉县殷代墓葬和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金块、金箔、金叶都证明了我国早在3500年以前就已开始使用黄金,并掌握了加工制作金的工艺技术。
中国黄金生产在世界黄金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痕,构成了世界黄金史的重要篇章。从世界采金史来看,大多数国家都是从采淘砂金开始的。我国采金活动始于奴隶社会早期,淘洗的砂金是从含金的砂砾层中得到的,古称“河金”或“麸金”,后来又根据砂金赋存地质条件的差异,分为“水砂中”淘洗的砂金和“平地掘井”开采的砂金两种。脉金的开采时代远远晚于砂金,大约起于唐代、宋代之间。劳动人民为获得宝贵的黄金付出了巨大的力量,唐代诗人刘禹锡把生产黄金的艰辛和贵族们的奢侈写入诗中:“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北京平谷出土的商代金臂钏、耳环,四川广汉出土的周朝金手杖,汉朝来自湖南长沙马王堆的金缕玉衣,唐代的纯金十二环锡禅杖,明代的耀眼的金装饰,件件文物展示了中华民族采金历史的悠久和制金技艺的高超。中国黄金生产始于商、兴于汉、衰于两晋南北朝,复于唐。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对黄金时而禁采,时而开禁,高亢和低迷交替出现,阻碍了我们这个民族快速发展黄金生产的脚步。
E. 谁知道中国的黄金历史与现状是什么样的
从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一直是一个黄金贫乏的国家。虽然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黄金在我国历史上也是财富的计量单位和拥有财富象征,黄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事实上由于中国黄金总量上的缺乏,使得黄金很难成为财富流通中介的主角。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承担流通货币功能主角的是白银。中国“贫金”的现实一直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而产生“中国贫金”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原因:
(1)历史原因:
据考古发现,在汉代以前中国社会商品流通领域中并不缺乏黄金,整个社会中黄金流通总量也并不缺乏,这可以从汉代以前的墓葬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黄金饰物可见一斑,从各种历史文献中也可以看到当时黄金的重要地位。据当时的历史文献记载,皇帝对有功的大臣战将等往往就动辄赏赐几百斤的黄金。
但在汉朝以后中国社会中的黄金总量就突然减少了,对于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总量的突然减少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还需要中国考古学界来继续研究破解这个谜团。其中有一个说法,从汉代以后,中国朝代更替频繁,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各种战争一直绵延不断,而当时的黄金事实上是储备在中国社会的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里,这些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恰恰是各种战争与农民革命的掠夺对象,为了保存这些财富,这些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必然要藏匿类似黄金这样的高价值财富。社会动荡各种绵延不断的战争过程中这些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中的很大一部分被革命浪潮所消灭,这些被藏匿的黄金财富就成了无主的、消失了的财富。由于从汉朝以来,各种战争革命频繁爆发延续了几百年时间,大量的诸如黄金这样的高价值财富就被埋在了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中,“一人藏匿百人难寻”,大量黄金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的财富。也许这真是中国“贫金”的一个历史解释。
(2)近现代的战乱因素:
除了上面的历史疑案外,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诸多事件,进一步造成了中国大陆上贫金的现实。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近100年的鸦片贸易巧取和武装抢夺与盘剥,大量的白银和黄金被当作鸦片货款和战争赔款流出中国,进一步造成了中国黄金与白银等贵金属硬通货的严重匮乏。自此以后中国境内的连年内战和日本侵略中国,更是造成了我国黄金与白银的大量外流,一部分黄金与白银用作了军械物资的购买,另一部分被大量达官显贵外逃携带出国。至今中国民间依然有这样的国际黄金疑案未了结。
(3)国民党内战时期的“金圆券”事件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炮制的“金圆券”事件就是另一个有代表性的黄金外流事件。国民党政府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为了弥补赤字,就大量发行法币,法币猛增,物价随之飞涨。为了挽救经济崩溃,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所谓的“币制改革”和“限价政策”。其中国民党政府颁发的《金圆券发行办法》规定金圆券每元含黄金0.22217克,发行额以20亿为限。按1金圆券折合法币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法币。同时规定黄金1两等于金圆券200元。白银1两等于金圆券3元。美元1元等于金圆券4元。
当时国民党政府使用高压和诱骗等手段强制推行这个法令,命令国统区的人民必须在1948年9月30日前将所持黄金和白银全部兑换成金圆券,过期不交者,一律强制没收。不到两个月,就从人民手中榨取金银外币总值达2亿美元。
1948年10月初,由上海开始的抢购风潮波及国民党统治区各大城市,物价更进一步飞涨。11月10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价政策。12日又公布《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法令,规定1金圆券的含金量减为0.044434克。公开宣布金圆券贬价4/5,撤销金圆券发行20亿元的限额。之后金圆券无限量发行,至1949年5月,金圆券发行额为六十七万多亿元,金圆券也像法币一样成为废纸。
这些用“金圆券”兑换来的黄金、白银,以及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历年的黄金、白银储备等,在1949年由军舰押送至台湾。1949年1月10日,大公子蒋经国拿出一封蒋介石的“手谕”,上面明令俞鸿钧尽快将全部库存的黄金、白银和美钞运往台湾。当时,国民党经过所谓的“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强行将民间的几乎所有黄金和美元收归国库。关于这笔款的数目,说法不一。国民党的文人陈孝威说是“黄金50万两”;也有的说是美金8000万元,黄金92.4万余两, 银元3000万元; 而李宗仁的秘书梁升俊说南京失守时,“国库尚有黄金280万两,美钞5000余万元,经合署的棉花纱布出售总值不下美元1500万元,还有价值巨大的有价证券”。 总之,在当时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字,在蒋介石的直接指挥下,这笔巨额财富用海军军舰全部抢运到台湾。
(4)当代中国仍然“黄金匮乏”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在这样一个几乎“无金”的中国大陆上开始经济建设和金融体系建设。中国政府只能从新生产黄金中获得增加,而没有历史存留的积累。在1949年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黄金问题上一直是严格管制阶段,黄金开采企业必须将所生产出来的黄金交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将黄金配售给用金单位。那时新生产出来的黄金主要用于我国紧急国际支付和国家储备。到1982年社会大众才重新开始有权力拥有黄金,拥有黄金的渠道还只是通过商场可以购买到黄金首饰而已。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当前的“黄金匮乏”的历史原因就非常清楚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和地域大国里,从1949年到1982年我们国家整个社会存在一个“黄金断层”,这个“黄金断层”持续时间长达30年,整整影响了两代人。在两代人的时间里,中国人民与黄金无缘,只是很朴素的知道黄金很值钱,黄金很贵重,但无法接触到黄金,缺乏对黄金的各种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对于黄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功能了解甚少。这个黄金断层实际上导致了整个社会对黄金的普遍性无知和漠视。
中国社会大众需要对黄金理念与投资意识的大补课,迫切需要弥补中国社会与大众在黄金意识层面的大断层,中国需要一个重新唤醒民众真切认识黄金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5)中国央行黄金储备
截止2005年12月底,中国中央银行公布的黄金储备为1929万盎司,折合约为600吨。(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1000吨以上)
按150元/克的市场价格计算,600吨黄金的价值约为900亿人民币。按580美元/盎司的价格计算,1929万盎司黄金价值约111.88亿美元。截止2005年12月,中国的外汇储备约8000亿美元,黄金储备约占外汇储备1.3%左右
(6)中国黄金生产状况与矿藏储备
2003年我国的黄金产量名列世界第三,黄金年产量约180吨,折合到当时的黄金价格约为200亿人民币,而且最近6年来的产量波动不大。
以2004年1-5月份的我国黄金生产情况来分析,全国5月份生产黄金(成品金)16.837吨。1-5月累计完成79.065吨。与去年同期相比,黄金产量增加7.341吨,同比增长10.24%。2004年1-5月,黄金矿山企业矿产金(成品金+含量金)累计完成64.263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0.80%;冶炼企业(有色、黄金冶炼企业)累计完成成品金32.680吨,比去年同期增长9.22%。
2004年我国黄金产量达到212.348吨,与上年同比增长5.86%。产金量较大的省有山东、河南、福建、陕西、辽宁、河北等省,山东仍为我国最大产金省,全年产金64.509吨,占全国产量的30.38%。
2005年,中国黄金行业总体经济运行情况良好。中国黄金协会的《全国黄金统计月报》显示,2005年全国黄金产量达224.050吨,中国黄金产业的“十五”规划,要求在2006年达到约240吨的黄金年产量,可见,我国要迅速大幅提高黄金产量的空间已经不大。
中国国内的黄金探明储量为4000至5000吨,约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0%,以现有开采速度还可维持22至28年。
(7)民间储金量较低黄金投资意识匮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黄金产业一直实行严格管制,黄金生产企业须将开采和冶炼的黄金,全部售给中国人民银行,再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过审批环节配售给各用金单位。
1982年,在国内恢复出售黄金饰品,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熊猫金币为标志,中国开放金银市场迈出第一步,1999年11月,中国放开白银市场,封闭了半个世纪的白银自由交易开禁,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唯一的白银现货交易市场。白银的放开视为黄金市场开放的“预演”。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同年6月,中央银行启动黄金价格周报价制度,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兑国内金价进行调整。随后足金饰品、金精矿、金块矿和金银产品价格全部放开。
2002年10月30日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为标志,中国黄金市场走向全面开放,黄金投资逐步走进社会大众,黄金投资在中国迎来了全新开端。
目前,中国国内的黄金总存量约为4000-5000吨。这包括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和民间大众拥有的黄金制品。
中国国内的黄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饰性消费需求为主,每年中国市场销售的黄金绝大部分都成为了黄金饰品,工业、医疗、科研等行业占消费需求的比重较小,而黄金的金融投资需求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所占的比重更是小的可怜。中国民众对黄金的理解和认识更多停留在首饰品的认识上,对黄金的金融投资功能知之甚少,黄金金融投资的参与度极低。
是种种历史原因和金融体制的原因,造成中国大陆人均黄金制品只有3.5克左右的现状。目前,中国大陆人均黄金年消费量只有0.2克,消费数量集中在黄金饰品上,与港、台地区和西方国家的水平差距悬殊(阿联酋人均年消费黄金最多,达30克),离印度人均约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离。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的黄金消费将从以往每年200吨左右增加到400吨至500吨,这对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将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综观中国国内现状,国家缺乏长远的黄金储备规划,普通民众对黄金的投资意识、保值增值应对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的功能远未了解。但目前国内大众投资黄金的意识正在被唤醒,从投资需求来看,中国黄金市场在彻底开放之后,将令世界再度吃惊,中国民众在黄金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能力不可低估。
F. 黄金是怎么形成的
金子的形成原因:
大约在二十六亿年前的太古代,火山喷发把大量的金元素,从地核中沿着裂隙,带到地幔和地壳中来,后经海洋沉积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最初的金矿源.大约在一亿年前的中生代,因受强大力的作用,地壳变形褶,褶露出海面,金物质活化迁移富有集,形成金矿田,即我们所说的岩金。
在岩金富集地带,岩石氧化后往往留下许多自然金.地表浅层的岩金,经过数千万年的风化与剥蚀,岩石变为沙土.因金的性质稳定,因而被解离为单体,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又因其比重大,因而在河流的稳水处沉积下来,于是形成沙金矿。
据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的记载大意是:中国产金地区,约有100多处,难以一一列举。山石中出产的,大者名叫马蹄金,中者名橄榄金、带胯金,小者名为瓜子金。
水沙中出产的大者名叫狗头金,小者名叫麸麦金或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叫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但都要先经过淘洗后进行冶炼,才能成为整块的金子。
(6)黄金冶炼历史扩展阅读:
在自然界中,金以单质的形式出现在岩石中的金块或金粒、地下矿脉及冲积层中。金的单质在室温下为固体,密度高、柔软、光亮、抗腐蚀,其延展性是已知金属中最高的。
在19世纪之前,人类社会的黄金生产力水平非常低,有人研究认为:在19世纪之前数千年的历史中,人类总共生产的黄金不到1万吨,如18世纪的100年仅生产200吨黄金。
黄金因为极其稀有而十分珍贵,黄金开采成本非常高、诸多物理特性非常好,具有极好的稳定性便于长期保存,这些特点使得黄金得到了人类社会的格外青睐,黄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复杂机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G. 金属的冶炼历史
商代青铜---然后是铁---然后是钢。。
H. 人类使用金属的历史
人因为来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自而从一般动物中分离出来,而成为唯一的智能群体。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历了一个由石器时代到金属时代的过渡。金属时代(包括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到来为人类文明带来了新的曙光,人们发现了七种至今仍然广泛应用着的七种金属,它们是金银铜铁锡铅汞。下面讲讲这七种金属的发现过程及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黄金时代
大约在5000多年前,即公元前3000年,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已经建立起来,首都开罗已经是一个繁华的城镇了。每逢赶集的时候,这里的人群熙熙攘攘。一天中午,安静而有序的城镇却出现了骚乱,人们争相涌向一个地方,透过围得密密的人群,人们发现开罗有名的旅行家里希尔正拿着一块黄灿灿的东西,里希尔说这是神赐予人类的宝物,他把它称作黄金。很快,开罗城拥有黄金的人都变得富有起来。人们纷纷去寻找金子,河滩上的沙地里站满了寻找金子的人群,开始只有很少几个幸运儿找到成块的金子,后来人们注意到沙子中混着一些金常
I. 人类最早的金属是怎么冶炼的
铜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
早期对天然金属(铜、金、陨铁)的使用
最早冶金
中国的早期冶金
青铜时代
中国商代以前的青铜器
商周青铜铸造
其他金属的使用
铁器时代
铁的发现和应用
中国冶铁
中国铸铁的发明和发展
中国的生铁炼钢
中国钢铁生产设备、燃料和辅助材料
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罗马帝国时期的欧洲炼铁技术
中国古代冶金的其他成就
铸造技术
金属表面装饰技术
其他金属及其合金
中国古代冶金发展的特点
近代冶金技术的发展
━━━━━━━━━━━━━━━━━━━━━━━━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使用金属,经历了铜─青铜(包括铜砷、铜锡、铜铅和铜锌合金,见铜合金─铁(包括块炼铁、生铁、熟铁或钢)几个时代。世界各地进入铜器、铁器时代的时间各不相同,技术发展的道路也各有特色。冶金技术和金属的使用同人类的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新石器时期的制陶技术(用高温和还原气氛烧制黑陶)促进了冶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冶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用青铜、铁等金属及各种合金材料制造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武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中国、印度、北非和西亚地区冶金技术的进步是同那里的古代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6世纪以后,生铁冶炼技术向西欧各地传播,导致了以用煤冶铁为基础的冶金技术的发展,这一发展后来又和物理、化学、力学的成就相结合,增进了对冶金和金属的了解,逐渐形成了冶金学,进一步促进了近代冶金技术的发展。
铜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天然金属。此后逐渐以矿石为原料冶铸铜器。此时以使用石器为主,也使用少量小件铜器,被称为铜器时代或铜石并用时代。
早期对天然金属(铜、金、陨铁)的使用 在现在伊朗西部艾利库什(Ali Kosh)地区发现公元前七、八千纪用天然铜片卷成的铜珠。在伊朗中部纳马克湖南部泰佩锡亚勒克(Tepe Sialk)发现了公元前五千纪的铜针。在克尔曼(Kerman)之南的叶海亚 (Yahya)地区发现了公元前五千纪后期天然铜制成的铜器。
天然金虽然容易发现,但一般块金尺寸较小,数量较少。砂金的利用则有待冶金方法的出现,所以出现较晚。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金制品最早的为公元前五千年。南美最早使用的金属则为天然金。在秘鲁,对金的加工始于公元前1500年,而用铜和铜银合金则在公元前1000年以后。11~14世纪的金人反映了印第安文化。(见彩图) 陨铁不如天然铜、金容易识别.,使用较晚。目前最早的陨铁器是公元前四千纪的铁珠和匕首(含镍 7.5~10.9%),出土于尼罗河流域的格泽(Gerzeh)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乌尔(Ur)地方。
中国的最早陨铁文物是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3世纪中叶)的藁城铁刃铜钺。(见彩图) 最早冶金 天然金属的资源有限,要获得更多的金属,只能依靠冶炼矿石制取金属。人类在寻找石器过程中认识了矿石,并在烧陶生产中创造了冶金技术。
矿石炼铜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最先使用的是氧化铜矿(如孔雀石),将氧化矿石与木炭混合加热还原得到金属铜。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铜器出土于伊朗叶海亚(Yahya)地区(约当公元前3800年前),含有少量砷(0.3~3.7%),其中有的经过铸造、冷加工和退火。与此同时,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使用含镍或含砷铜器。碱性砷酸铜矿与孔雀石相似,用它或硫砷铜矿冶炼砷青铜比较容易,镍则往往与铜共生,容易炼成镍铜。砷铜和镍铜的使用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中东的炼铜技术在公元前三千纪向欧洲和印度传播,保持了含镍和用砷的特点;在较晚的铜器中,如印度河流域哈拉帕(Harappa)文化,在公元前2500~前2000年也有含砷或镍的锡青铜。已知的最早含锡青铜器,产于现伊拉克地方的乌尔第一王朝(公元前2800年),含锡 8~10%。
中国的早期冶金 中国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含锡6~10%),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物;约当公元前三千纪初期,与乌尔青铜同时。此外,马厂文化的青铜刀约当公元前三千纪后期相当于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发展锡青铜的时代,和东南亚泰国北部嫩诺塔(Nor Nok Tha)出土的锡青铜时代。锡青铜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与两河流域的历史相当,而早于东南亚。而且,中国早期没有出现砷铜和含镍铜合金的阶段,这些都表明中国青铜技术是独立发展起来的。
青 铜 时 代
青铜主要指铜锡合金,古代青铜往往还含有铅或其他金属。铜中加入锡可以改善性能。青铜的熔点比铜低,铸造性能好,逐渐成为古代铜器的主要品种。最早的锡青铜出现于两河流域,约当公元前3000~前2500年。在公元前两千纪,铜及青铜冶炼技术达到了全盛时代。埃及青铜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2600年。欧洲则在公元前1800~前1500年经历过砷铜时代后才出现锡青铜。
中国商代以前的青铜器 在商代之前和商代初期, 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了一些铜器,包括红铜、锡青铜和铅青铜。山东胶县出土了龙山文化的极为原始的黄铜锥;河南登封出土公元前三千纪末期的青铜片(见彩图)。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三期(公元前17世纪)已能铸造锥、锛、铃和铜爵等较复杂的青铜器物。夏家店下层文化也出土了红铜、青铜器和石范。甘肃齐家文化和火烧沟文化遗址出现了大批铜、青铜器和金银饰品。此时已掌握铸造中空器物的技术,如铜四羊权杖首。权杖首还使用了嵌铸技术,这些都反映了较高的铸造水平。 商周青铜铸造 商周是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在技术上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高峰。出土大批商周铸造铜器包括生产工具(斧、锛、钻、刀、削、锯、锥等)、农具(锄、铲、
J. 金属工艺的历史
金属工艺品,历史久远
更新时间:2007-11-23 11:58:00 阅读次数:743
我国的金属工艺品,历史久远。殷商中期,青铜器的式样、花纹图案已达很高水平。唐代的金银器皿工艺极精。北宋时,我国的金属工艺品就输出国外。今天,无论是日用金属工艺品,还是特种金属工艺品,在国际上都素享盛誉。前者如张小泉、王麻子刀剪,上百个品种,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后者如景泰蓝、铁画等为我国特有的工艺美术品。
北京景泰蓝,始于元代,盛于明朝。用红铜制成各种器物造型的内胎,再用扁细铜丝描成图案焊于胎上,然后填点各色(以宝石蓝、孔雀蓝、天蓝色为主调)珐琅釉料,经火烧、磨光、镀金而成。今天的景泰蓝制品有多种工艺结合(如牙雕、玉雕等技艺)的华贵的工艺品,首饰,实用工艺品,如台灯、钢笔、打火机……。
芜湖铁画,相传为明末汤鹏所创。以低碳钢为材料,以国画、水墨画的笔法布局,依画稿,选不同形状的材料,入炉烧红,经锻打、修钻、校正、焊接、整形、烘漆等工序,最后装框成画。铁画的线条黑白分明,疏密有致、苍劲古朴,比国画和水墨画更具立体感,经防锈处理,可保存数百年,是宾馆、厅堂理想的装饰品。近年来又研制了镀金铁画,既是工艺品,又有收藏价值。
我国的金属工艺品还有云南斑铜工艺晶,锡制工艺品,康宝银器,江宁金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