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有關金融機構的英文文章

有關金融機構的英文文章

發布時間:2021-03-31 14:49:05

㈠ 幫忙寫一篇有關,金融機構與金融體系的論文!

黃金市場是黃金生產者和供應者同需求者進行交易的場所。世界各大黃金市場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系統。其構成要素,從作用和功能上來考慮,可分為:

(1)為黃金交易提供服務的機構和場所

歐式黃金交易:這類黃金市場里的黃金交易沒有一個固定的場所。比如倫敦黃金市場,整個市場是由各大金商、下屬公司相互聯系組成,通過金商與客戶之間的電話、電傳等進行交易;而蘇黎世黃金市場,則由三大銀行為客戶代為買賣並負責結帳清算。倫敦和蘇黎世市場上的買價和賣價都是較為保密的,交易量也都難於真實估計。

美式黃金交易:這類黃金交易市場實際上建立在典型的期貨市場基礎上,其交易類似於在該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其它商品。期貨交易所作為一個非贏利機構本身不參加交易,只是提供場地、設備,同時制定有關法規,確保交易公平、公正地進行,對交易進行嚴格地監控。

亞式黃金交易:這類黃金交易一般有專門的黃金交易場所,同時進行黃金的期貨和現貨交易,交易實行會員制,只有達到一定要求的公司和銀行才可能成為會員,並對會員的數量配額有極為嚴格的控制。雖然進入交易場內的會員數量較少,但是信譽極高。以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為例:其場內會員交易採用公開叫價,口頭拍板的形式來交易,由於場內的金商嚴守信用,鮮有違規之事發生。

(2)黃金市場買賣參與者

國際金商:最典型的就是倫敦黃金市場上的五大金行,其自身就是一個黃金交易商,由於其與世界上各大金礦和黃金商有廣泛的聯系,而且其下屬的各個公司又與許多商店和黃金顧客聯系,因此,五大金商會根據自身掌握的情況,不斷報出黃金的買價和賣價。當然,金商要負責金價波動的風險。

銀行:又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僅僅為客戶代行買賣和結算,本身並不參加黃金買賣,以蘇黎世的三大銀行為代表,他們充當生產者和投資者之間的經紀人,在市場上起到中介作用。也有一些做自營業務的,如在新加坡黃金交易所(UOB)里,就有多家自營商會員是銀行的。

對沖基金:近年來,國際對沖基金尤其是美國的對沖基金活躍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各個角落。在黃金市場上,幾乎每次大的下跌都與基金公司借入短期黃金在即期黃金市場拋售和在紐約商品交易所及黃金期貨交易所構築大量的淡倉有關。一些規模龐大的對沖基金利用與各國政治、工商和金融界千絲萬縷的聯系往往較先捕捉到經濟基本面的變化,利用管理的龐大資金進行買空和賣空從而加速黃金市場價格的變化而從中漁利。

各種法人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這里既包括專門出售黃金的公司,如各大金礦、黃金生產商、黃金製品商(如各種工業企業)、首飾行以及私人購金收藏者等,也包括專門從事黃金買賣的投資公司、個人投資者等。從對市場風險的喜好程度看,又可以分為避險者和冒險者:前者希望黃金保值而迴避風險,希望將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如黃金生產商、黃金消費者等;後者則希望從價格漲跌中獲得利益,因此願意承擔市場風險,如各種對沖基金等投資公司。

經紀公司(Brokerage Firm):是專門從事代理非交易所會員進行黃金交易,並收取傭金的經紀組織。有的交易所把經紀公司稱為經紀行(Commission House)。在紐約、芝加哥、香港等黃金市場里,有很多經紀公司,他們本身並不擁有黃金,只是派出場內代表在交易廳里為客戶代理黃金買賣,收取客戶的傭金。

(3)有關的監督管理機構
隨著黃金市場的不斷發展,為保證市場的公正和公平,保護買賣雙方利益,杜絕市場上操縱價格等非法交易行為。各地都建立了對黃金市場的監督體系。比如:美國的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FC)、英國的金融服務局(FSA)、香港的香港金銀業貿易場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

(4)有關的行業自律組織
世界黃金協會:是一個由世界范圍的黃金製造者聯合組成的非贏利性機構,其總部設在倫敦,在各大黃金市場都設有辦事處。其主要功能是通過引導黃金市場上的結構性變化(例如:消除稅收,減少壁壘,改善世界黃金市場的分銷管道等)來盡可能提高世界黃金的銷量。對世界黃金生產形成穩定的支持,並在所有實際和潛在的黃金購買者之前樹立起正面的形象。

倫敦黃金市場協會(LBMA):成立於1987年,其主要職責就是提高倫敦黃金市場的運作效率及擴大倫敦黃金市場的影響,為倫敦招商,促進所有參與者(包括黃金生產者、精煉者、購買者等)的經營活動。同時與英國的有關管理部門,如英國金融管理局,關稅與消費稅局等共同合作,維持倫敦黃金市場穩定而有序的發展。

㈡ 幫忙翻譯一篇關於銀行的文章啊!

Shanghai Countryside Commercial bank is in the whole city 1 city association society, 14 area county federations of communes, 219 credit association's foundation the whole remanufacture be established joint stock system commercial bank, its origin may trace to the 20th century 50's China countryside cooperativization movement initial period, until now already some 50 remaining years of life history.

Afte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several generation of agricultural letter person's unceasing endeavor, Shanghai Countryside Commercial bank already became the Shanghai rural finance the important constituent, was Shanghai has one of influence financial organs.At present, Shanghai Countryside Commercial bank has business mesh point 330, the staff total approximately 4000 people.Up to August 22, 2005, the Shanghai Countryside Commercial bank total property 116,000,000,000 Yuan, each deposit remaining sum amounts to 96,800,000,000 Yuan approximately, each loan remaining sum amounts to 56,500,000,000 Yuan, in the capital bank organization has certain market niche in the whole city.

After Shanghai Countryside Commercial bank had been established, in will inherit the countryside credit association more than 50 year development histories, the service characteristic and in the cultural tradition foundation, setting up and the realization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persisted 「will legally gather the gauge, the steady management, the foothold long-term, will dare to innovate, the cultivation characteristic」 the management idea, persisted the service 「three agriculture」 and the suburbs economy community retail sales bank basic localization, will establish the perfect modern commercial bank to manage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mechanism, speed up the service development, the consummation will control from the inside the mechanism and th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the repayment society, the repayment customer, the repayment shareholder, will strive for soon constructs into 「the capital sufficient, controls from the inside strict, the operation security, the service and the benefit is good」, and will have own characteristic modern countryside commercial bank.

The Shanghai Countryside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scope is: Absorption public deposit; Provide short-term, intermediate stage and long-term loan; Handl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ettlements; Handles the bill to accept with the discount; The proxy distributes, the proxy cashes, sells on consignment the government security; Business government security, financial bond; Is engaged in the same business to borrow; Is engaged in the bankcard service; The foreign exchange deposit, the foreign exchange loan, the foreign exchange remittance,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the same business foreign exchange borrows, credit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and testimony service; Proxy receipts and disbursements fund and agent insurance business; Provides the safe deposit box service; By Chinese Banking instry Management by supervision board approval any other business.

㈢ 金融類英語文章

The property securitization takes the lead in on century 70's by US to promote, passes through the half century development, the property securitization in the developed country already suitable popularization. From American, Japanese and the European developed country property securitization experience looked that, the housing mortgage loan securitization is the property securitizatio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point. Now, carries out in our country the housing mortgage loan securitization call date to be prosperous, hoped brings a series of benign development, resolves all sorts of contradictions and question which in our country economy movement process meets. In this article, with the aid of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success pattern, analyzed has suited our country national condition the housing mortgage loan securitization pattern.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carries out the environment with Europe and America which the housing mortgage loan has to make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discussed our country to carry out the difficulty which the housing mortgage loan securitization faced, and proposed the solution method in view of this question.
希望採納

㈣ 以金融機構功能寫一篇英文作文

I am a College student from a farmer's family in a mountaineous area.A year ago,I was admitted to a famous university.Before entering the university,I was told that the necessary expenses ring my four years' study would cost nearly fifty thousand yuan.My parents had collected all the money there was to collect,including the money borrowed from their relatives,but it was hardly enough to meet the needs.Then,good news came that I could resort to the bank for a loan.I thought it was a good idea and so I did it.
My decision wa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considerations:
First,with the loan I can pay the tuition and support my life on the campus.
Secondly,I don't have to depend on my parents who are always worrying about the enormous family expenditure.

㈤ 關於金融的英語文章

經濟學人:加拿大的住宅市場
Finance and Economics; 財經;
Canada's housing market; 加拿大的住宅市場;
Time for a bigger needle; 該出手時就出手;
The latest attempt to prick a bubble;戳破泡沫的最新舉措;
經濟學人:
Canada's reputation for financial regulation is starry. Its banksgot through the crisis unscathed. According to Moody's, a ratings agency, Royal Bank of Canadasits alongside HSBC and JPMorgan Chase in the top tier of global banks. And Canadianpolicymakers are old hands at pulling 「macroprudential」 levers of the sort now in vogue amongrich-world central banks.
加拿大的金融監管一向廣受贊譽。它的銀行業在這場危機中做到了獨善其身。根據評級機構穆迪的報告,加拿大皇家銀行與匯豐銀行以及摩根大通同列,躋身全球銀行界的第一梯隊。同時,加拿大的政策制定者也是運用宏觀審慎政策的老手,這一政策如今也常被其他富國的央行使用。
But questions still nag. Some say that Canada's banks are flattered by a huge indemnity offeredby Canada Mortgage and Housing Corp (CMHC), a public institution that insures mortgages witha loan-to-value ratio of more than 80%. CHMC's book grew to 567 billion Canadian Dollar(557 billion Dollar) in 2011, up from 345 billion Canadian Dollar four years earlier. And Canada'shousing market looks very frothy on some measures: The Economist's analysis of price-to-rentratios suggests that Canadian properties were about 75% above their long-run 「fair value」 in thefirst quarter of 2012 (see chart). Although less than 0.5% of CHMC's mortgages are in arrears, such exuberance is a worry. The central bank recently labelled housing as 「the most importantdomestic risk to financial stability in Canada」.
但是,仍有問題纏身。部分人士認為,加拿大的銀行被加拿大抵押和住房公司(CMHC)提供的巨額補償金美化了,CMHC是一家為貸款估值比率超過80%的抵押貸款提供保險的公共機構。在2011年,CHMC的抵押貸款額從四年前的3450億增長到了5670億加元(合5570億美元)。並且,從一些指標來看,加拿大的房地產充斥著泡沫:《經濟學人》以房價租金比所做的分析顯示,在2012年第一季度,加拿大的物業價格高出它們的長期公允價值75%。縱然僅有低於0.5%的CHMC抵押貸款存在拖欠的情況,但這樣的繁榮仍讓人憂慮。最近,央行也冠以樓市 「危及加拿大金融穩定性的最大國內隱患」。
Repeated efforts by policymakers to take the heat out of housing have not had a noticeableeffect. So on June 21st Jim Flaherty, the finance minister, had another go, his fourth in fouryears. Some of the new measures were cosmetic. Buyers of homes worth more than 1m Dollarhave been able to get mortgage-default insurance from CMHC with a downpayment of only 5%. In practice, it is hard to find buyers in this bracket who do not have lots of equity in their homes. But after July 9th mortgages for homes of this value will not be eligible for CMHC coverage.
政策制定者們給樓市降溫的不斷嘗試並無明顯成效。於是,在6月21日,加拿大財長吉姆·費拉逖,在四年來第四次出台了一些新舉措。新措施中的一些不過是表面功夫。價值過百萬美元住宅的買主能得到由CMHC擔保的債務違約保險以及首付僅付5%的優惠待遇。而事實上,很少有這類購房者在購房時不以大量自有資金支付價款的。不過,在6月9日之後,這類住宅將不再適用於CMHC的保險范圍。
Other measures have more teeth. The maximum amortisation period for a mortgage will now be25 years, down from 30. That should hurt demand: last year about 40% of new mortgages werefor terms longer than that. Refinancing a home will be allowed only up to 80% of its value, downfrom 85%. Homebuyers will have to demonstrate their housing costs are no more than 39% oftheir gross household income. On top of Mr Flaherty's measures, the Office of theSuperintend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ada's banking regulator, slapped a loan-to-value limitof 65% on borrowing against home equity.
其他那些則更為有力。抵押貸款最長還貸期限如今將從30年降低至25年。這勢必將減少需求:去年約有40%的新貸款的期限是超過25年的。允許的房屋再融資的上限從房屋價值的85%降至只有80%。購房者還須證明他們的住房支出不超過家庭總收入的39%。費拉逖的舉措中,緊隨其後的是,加拿大的銀行監管部門,聯邦金融機構監督辦公室,將貸款和自有資金間的貸款估值比率的限制猛降至65%。
Craig Alexander, the chief economist for TD Financial Group, estimates all this will be theequivalent of about a 1% rise in mortgage rates for most homebuyers. He believes that willproce a slow unwinding of the housing market. If he is right, and Mr Flaherty's variousinterventions avoid the collateral damage that would be caused by an actual interest-rate rise, Canada's admirers will have another thing to swoon over.
多倫多道明銀行金融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克雷格·亞歷山大估計,所有這些措施對於購房者而言將等同於抵押貸款利率上升1%。他認為這將促使房產市場緩慢回歸。如果他的觀點正確,並且費拉逖的各種干預手段能夠避免可能引發實際利率上升的附帶傷害,那麼如此一來,加拿大的崇拜者們又將有一個可以津津樂道的話題了。

㈥ 求一篇3000以上單詞金融危機英文論文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以及我國逐步開放金融業,我國的金融體系越來越成為世界金融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20世紀以來頻繁發生的金融危機卻明白無誤地昭示著金融危機的危害性。尤其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大國而言,金融危機在某種意義上可能就是一個災難性的結果。雖然我國迄今還未曾在發生金融危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國的經濟結構和金融體系有多麼健全,而更多地可歸結為我國先前所處的封閉狀態。事實上,國外近年來關於中國爆發金融危機的論調幾乎就不曾停止過。比如尼古拉斯•拉迪就認為,中國的金融危機早已成熟,唯一缺乏的是引發危機全面爆發的導火索(吳傳俯,2003)。更有《遠東經濟評論》2002年發表文章認為「中國金融系統在走向毀滅」。雖然這些觀點各有其出發點,但是中國經濟體系內部存在著許多誘發金融危機的因素卻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在金融開放已成為趨勢的當前,從其他國家發生的金融危機中汲取經驗,防範金融危機並且增強自身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就更顯得迫切而重要。
一、理論綜述
關於金融危機,比較權威的定義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給出的 ,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短期利率、資產(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其特徵是基於預期資產價格下降而大量拋出不動產或長期金融資產,換成貨幣。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而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一)馬克思的金融危機理論
馬克思關於金融危機的理論是在批判李嘉圖的「比例」理論、薩伊的「市場均衡法則」的基礎上建立的。馬克思指出,貨幣的出現使商品的買賣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出現分離的可能性,結果導致貨幣與商品的轉化過程出現不確定性,而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在客觀上又會產生債務支付危機的可能性;因此,導致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的關鍵在於商品和貨幣各自不同的獨立運動價值特性。而只要商品、貨幣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並且會首先表現為金融危機。
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一旦勞動的社會性質表現為商品的貨幣存在,從而表現為一個處於現實生產之外的東西,獨立的貨幣危機或作為現實危機尖銳化的貨幣危機,就是不可避免的。」 可見,馬克思是將貨幣金融危機分為兩種類型:伴隨經濟危機發生的貨幣金融危機和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伴隨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主要是以市場競爭、資本積累以及信用發展等因素為現實條件,而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則是金融系統內部紊亂的結果。同時馬克思特別強調了銀行信用在緩和和加劇金融危機中的作用。
總的來說,馬克思認為金融危機是以生產過剩和金融過剩為條件,表現為企業和銀行的流動性危機、債務支付危機,但是其本質上是貨幣危機。
(二)西方的金融危機理論
早期比較有影響的金融危機理論是由Fisher(1933)提出的債務-通貨緊縮理論。Fisher認為,在經濟擴張過程中,投資的增加主要是通過銀行信貸來實現。這會引起貨幣增加,從而物價上漲;而物價上漲又有利於債務人,因此信貸會進一步擴大,直到「過度負債」狀態,即流動資產不足以清償到期的債務,結果引起連鎖的債務-通貨緊縮過程,而這個過程則往往是以廣泛的破產而結束。在Fisher的理論基礎上,Minsky(1963)提出「金融不穩定」理論,Tobin(1980)提出「銀行體系關鍵」理論,Kindleberger(1978)提出「過度交易」理論, M.H.Wolfson(1996)年提出「資產價格下降」理論,各自從不同方面發展了Fisher的債務-通貨緊縮理論。
70年代以後的金融危機爆發得越來越頻繁,而且常常以獨立於實際經濟危機的形式而產生。在此基礎上,金融危機理論也逐漸趨於成熟化。從70年代到90年代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金融危機模型是由P.Krugman(1979)提出的,並由R.Flood和P.Garber加以完善和發展,認為宏觀經濟政策和匯率制度之間的不協調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原因;第二階段金融危機模型是由以M.Obstfeld(1994、1996)為代表,主要引入預期因素,對政府與私人之間進行動態博弈分析,強調金融危機由於預期因素存在的自促成性質以及經濟基礎變數對於發生金融危機的重要作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金融危機理論發展至第三階段。許多學者跳出貨幣政策、匯率體制、財政政策、公共政策等傳統的宏觀經濟分析范圍,開始從金融中介、不對稱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機。其中有代表性的如Krugman(1998)提出的道德風險模型,強調金融中介的道德風險在導致過度風險投資既而形成資產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流動性危機模型(J.Sachs,1998),側重於從金融體系自身的不穩定性來解釋金融危機形成的機理;「孿生危機」( Kaminsky & Reinhart, 1998 ) ,從實證方面研究銀行業危機與貨幣危機之間固有的聯系。

二、金融危機的國際經驗與教訓
從歷史上看,早期比較典型的金融危機有荷蘭的「鬱金香狂熱」、英格蘭的南海泡沫、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以及美國1929年的大蕭條等等。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僅回顧20世紀90年代以來所發生的重大金融危機,並試圖從中找出導致金融危機發生的共同因素,以為我國預防金融危機提供借鑒。
(一)90年代一共發生了五次大的金融危機,根據時間順序如下:
1.1992-1993年的歐洲貨幣危機
90年代初,兩德合並。為了發展東部地區經濟,德國於1992年6月16日將其貼現率提高至8.75%。結果馬克匯率開始上升,從而引發歐洲匯率機制長達1年的動盪。金融風波接連爆發,英鎊和義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歐洲匯率機制。歐洲貨幣危機出現在歐洲經濟貨幣一體化進程中。從表面上看,是由於德國單獨提高貼現率所引起,但是其深層次原因是歐盟各成員國貨幣政策的不協調,從而從根本上違背了聯合浮動匯率制的要求,而宏觀經濟政策的不協調又與歐盟內部各成員國經濟發展的差異緊密相連。
2.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突然宣布比索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幅度將被擴大到15%,由於經濟中的長期積累矛盾,此舉觸發市場信心危機,結果人們紛紛拋售比索,1995年初,比索貶值30%。隨後股市也應聲下跌。比索大幅貶值又引起輸入的通貨膨脹,這樣,為了穩定貨幣,墨西哥大幅提高利率,結果國內需求減少,企業大量倒閉,失業劇增。在國際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墨西哥的金融危機在1995年以後開始緩解。墨西哥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債務規模龐大,結構失調;第二、經常項目持續逆差,結果儲備資產不足,清償能力下降;第三、僵硬的匯率機制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3.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亞洲金融危機是泰國貨幣急劇貶值在亞洲地區形成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這次金融危機所波及的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影響之大都為歷史罕見,不僅造成了東南亞國家的匯市、股市動盪,大批金融機構倒閉,失業增加,經濟衰退,而且還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區,對全球經濟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亞洲金融危機涉及到許多不同的國家,各國爆發危機的原因也有所區別。然而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決不是偶然的,不同國家存在著許多共同的誘發金融危機產生的因素,如宏觀經濟失衡,金融體系脆弱,資本市場開放與監控,貨幣可兌換與金融市場發育不協調等問題.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and the graal opening up of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is the world's financial system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Since the 20th century, however frequent the financial crisis has clearly demonstrated the danger of a financial crisis. Especially for a big country like ours, the financial crisis may in a sense is a disastrous outcome. Although not yet in the event of financial crisis,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how a sound financial system, and more can be attributed to China's closed earlier. In fact, in recent years, foreign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argument almost never stopped. • For example, Nicholas Lardy on China's financial crisis is already mature, the only lacking is full-blown crisis of the fuse (down Wu, 2003). More,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published an article in 2002 that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in the direction of destruction." Although these views have their starting point, but within the Chinese economy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trigger the financial crisis, it is an undisputed fact. As a result,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of the current, which occurred from other countries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prevent financial crises and to strengthen its ability to withst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is all the more urgent and important.
I. Theory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authority of the definition of comparison is by Goldsmith (1982) given that all or most of the financial indicators - short-term interest rates, assets (assets, securities, real estate, land) prices, the number of business bankruptcy and the closure of a number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 the sharp, short and ultra-cycle deterioration. Its characteristics is based on the expected decline in asset prices and a large number of out of real estate or long-term financial assets into the currency. Financial crisis can be divided into currency crises, debt crises, banking crises, such as the type.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showed a mixed form of crisis.
(A) Marx's theory of financial crisis
Marxist theory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Ricardian criticism of the "proportional" theory, say the "market equilibrium rule" based on the. Marx pointed out that the emergence of the currency of the sale of goods in time and space emerged the possibility of separation, resulting in the conversion of currency and commodity process uncertainty, and currency as a means of payment in the objective function of the debt will have to pay the possibility of a crisis; therefore, lead to a financial crisis and economic crisis lies in the possibility of their goods and monetary value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ependence movement. And so long as the commodity, currency exists, the economic crisis is inevitable, and will first be reflected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Marx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o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ocial nature of labor as a commodity currency exists, and thu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ction of a reality other than in things, an independent monetary crisis or acute crisis, as the reality of the currency crisis is inevitable." Can be seen Marx is the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risis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with the economic crisis occurred in the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risis and an independent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risis. With the economic crisi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s based on market competition, capital accumulation,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factors such as credit for the actual conditions, and an independent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is the result of internal disorder. At the same time, special emphasis on Marxism in easing bank credit and increased the rol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general, Marx believed that the financial crisis is overproction and a surplus for the financial conditions, performance for the enterprise and banking liquidity crisis, debt payment crisis, but it is essentially a currency crisis.
(B) the Western theory of financial crisis
Comparison of influential early theory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by Fisher (1933) raised the debt - deflation theory. Fisher believes that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expansion, the increase in investment was mainly achieved through bank credit. This will cause an increase in currency in order to price increases; and inflation and in favor of the debtor, the credit will be further expanded, until the "over-indebtedness", and that is not enough liquid assets maturing debt obligations outstanding, the result was a chain reaction of debt - deflation process and this process is often the end of a wide range of bankruptcy. In the basis of Fisher's theory, Minsky (1963) put forward 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theory, Tobin (1980) that "the key to the banking system" theory, Kindleberger (1978) that "excessive trading" theory, MHWolfson (1996) put forward " decline in asset prices "theory,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ir development from the Fisher's debt - deflation theory.
70 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nd often independent of the actual form of the economic crisis arising. On this basis,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cris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mature. From 70's to 90's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first phase of the model is by P. Krugman (1979) put forward by R. Flood and P. Garber and development to perfect that the macroeconomic policies and exchange rate system is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causes of financial crisis ; the second phase of financial crisis, the model is by M. Obstfeld (1994,1996), represented mainly the introction of the expected factor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dynamic game analysis, stressing that the financial crisis as a result of factors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 the nature of the self as well as economic the basis of variables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1997 Asian financial crisis, the financial crisis to the third phase of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Many scholars out of monetary policy, exchange rate system, fiscal policy, public policy, such as the traditional scope of macroeconomic analysis, from the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e representative, such as Krugman (1998) raised the risk of moral hazard model, to emphasize the moral hazard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in the investment subsequently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excessive risk of asset bubbles in the central role; liquidity crisis model (J. Sachs, 1998) , focusing on its own financial system from instability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win crises" (Kaminsky & Reinhart, 1998), empirical research from the banking crisis and currency crisis in the inherent link between.

Second,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lessons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Historically, typical of early financial crisis, the Netherlands, "Tulip Fever", the South Sea Bubble in England,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the Mississippi bubble in 1929 and so o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Due to limited space, this article only to recall the 20th century have occurred since the 90's a major financial crisis, and attempts to find financial crisis led to the common factors that prevent financial crises in our country for reference.
(A) a total of 90 occurred ring the five major financial crisis, according to chronological order as follows:
1.1992-1993 in the European currency crisis
The early 90s, the two Germanys merged.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Germany in June 16, 1992 to raise its discount rate to 8.75 percent. The results mark the exchange rate began to rise, causing the Europe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of the instability as long as 1 year.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fter another, pound sterling and Italian lira were forced to withdraw from the Europe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European currency crisis in 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Monetary integration process. On the surface, is e to Germany to raise the discount rate arising from a separate, but their deep-seated reason is that EU member states co-ordin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thereby fundamentally contrary to the Joint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requirements,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 does not Coordination with EU Member Stat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linked.
2.1994-1995 financial crisis in Mexico.
December 20, 1994, the Mexican peso against the U.S. dollar suddenly announced fluctuations of the exchange rate will be extended to 15%, as the economy's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contradictions in the market would trigger a crisis of confidence, the result of people selling their pesos, early in 1995, the peso devaluation 30%. Subsequent stock market drop. Substantial depreciation of the peso and the inflation caused by input, so that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currency,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Mexican interest rates, the result of reced domestic demand, a large number of enterprises closed down, unemployment increased. In the international assistance and the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of Mexico, Mexico's financial crisis began to ease after 1995. Mexico's financial crisis for three main reasons: First, the scale of debt, structural imbalance; Secondly, the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continued, resulting in lack of reserve assets, decreased liquidity; Third, the rigid exchange rate regime can not adapt to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3.1997-1998 years of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was a sharp devaluation of the Thai currency in Asia, the formation of a domino effect. The financial crisis affected the scope and ration, the effects of history are rare, not only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resulted in the currency markets, the stock market turbulence, a large number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ollapse, rising unemployment, economic recession, but also spread to the world other regions of the global economy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involving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reasons for the outbreak of the crisis also differ. Howev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is not accidental,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inced by common factors arising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such as macro-economic imbalances, the fragile financial system, capital market openness and control, currency convertibility and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and other non-conforming issue

㈦ 求物流金融相關的英文版論文。

可以參考一下這個 [報告名稱]: 2009-2012年金融危機對中國物流行業影響分析及應對策略咨詢報告 [出版日期]: 2008年11月15日 [報告頁碼]: 400頁,圖表150個 [交付方式]: EMAIL電子版或特快專遞 [[價 格]: 印刷版:7500元 電子版:7500元 印刷+電子:7800元 [英 文 版]: 印刷版:元 電子版:元 [傳真訂購]: 0755-28275109 [咨詢電話]: 0755-28275109 報告簡介 內容介紹 進入2008年9月以來,美國金融市場風雲再起,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產、美洲銀行收購美林集團、AIG集團陷入危機,強烈震撼了美國金融市場,並在國際金融市場掀起滔天巨浪,曠日持久的美國次貸危機轉化為嚴峻的世紀性金融危機。由於這場金融危機仍處於持續發展中,金融市場瞬息萬變,危機將走向何方並止於何處?巨大的不確定性籠罩全球。同樣,這場危機的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仍是未解之謎。 正是基於對金融危機向經濟危機過渡的擔憂,全球各國政府相繼或聯合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加強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支持,除直接對金融機構的接管以及通過貨幣政策大量注入流動性以外,還涉及一些制度調整方面的內容,將可能給全球未來的金融發展造成一些長遠的影響。目前,金融危機已對全球實體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2008年世界經濟已明顯放緩,下行風險逐步加大,前景更加不確定。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2.2%,發達經濟體經濟2009年將下降0.3%,其中,美國經濟將負增長0.7%,歐元區兩個主要經濟體德國和法國將分別負增長0.8%和 0.5%。 從宏觀環境來看,目前正值中國物流行業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局勢下認識局勢掌控方向,對物流行業所受到的影響和未來的發展態勢予以翔實的剖析,無論是對於中國物流行業的長遠發展,還是對物流行業在具體工作中的突破都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那麼,在當前金融危機爆發形勢下,我國物流行業會受到怎樣的影響?而我國物流企業又該如何分析當前發展形勢、制定應對策略呢?最重要的,又如何在危機中尋找機遇,獲得更大的發展呢? 本報告主要依據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國家商務部、中國海關、行業相關協會、國內外相關刊物的基礎信息以及物流行業研究單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資料,結合深入的市場調查資料,立足於當前世界金融危機整體發展局勢,總結出金融危機的一般規律,進而分析了當前金融危機對全球及中國經濟、政策、主要行業的影響,然後重點分析了當前金融危機對物流行業的影響,並對未來物流行業發展的整體環境及發展趨勢進行探討和研判,最後在前面大量分析、預測的基礎上,研究了物流行業今後的應對策略,為物流企業在當前環境下,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洞察先機,根據行業環境及時調整經營策略,為戰略投資者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和公司領導層做戰略規劃提供了准確的市場情報信息及科學的決策依據,同時對銀行信貸部門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註:本報告將保持時實更新,為企業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提供最新資訊,使企業能及時把握局勢的發展,及時調整應對策略。) 報告目錄 報告目錄 第一部分 次貸金融危機分析 第一章 從次貸危機到世紀性金融危機 第一節 美國金融危機的新發展:從次貸危機到世紀性金融危機 一、美國金融危機的「世紀性」特徵 二、美國金融管理當局危機干預措施 三、7000億美元拯救經濟計劃 四、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 五、美國金融危機的啟示 第二節 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及發展階段 一、美國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 二、美國金融危機原因的深層剖析 三、美國金融危機的發展階段 第三節 次貸危機的傳導機制 一、次貸危機的觸發 二、危機從信貸市場傳導至資本市場 三、危機從資本市場傳導至信貸市場 四、危機從金融市場傳導至實體經濟 五、結論 第四節 美國次貸危機的前景展望 第二章 金融危機基本規律與研究 第一節 金融危機定義 第二節 金融危機的分類 一、貨幣危機 二、銀行危機 三、債務危機 三、資本市場危機 四、混合型危機 第三節 危機發生前的典型特徵與規律總結 一、經濟持續多年高增長 二、外部資金大量流入 三、國內信貸快速增長 四、普遍的過度投資 五、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快速上漲 六、貿易持續逆差並不斷惡化 七、貨幣普遍被高估 八、危機的發生機制和規律總結 第四節 歷次金融危機分析 一、美國1929-1933年經濟危機與政策簡述 二、20世紀90年代北歐三國銀行危機 二、日本1990年危機與政策簡述 三、次貸危機下的中國經濟與政策選擇 第五節 亞洲金融危機分析 一、爆發的原因 二、發展階段 三、影響 四、教訓 五、亞洲金融危機十年 第六節 國際市場面對金融危機應對經驗 一、美國證券市場幾次著名危機的應對 二、日本金融市場危機的應對 三、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應對 四、香港金融危機的應對 第二部分 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 第三章 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政策影響分析 第一節 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一、金融危機沖擊多國實體經濟 二、國際金融危機發展趨勢及其國際影響研判 三、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 第二節 2008年前三季度世界經濟形勢及全年展望 一、今年前三季度世界經濟變化的主要特點 二、當前世界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三、七大對策應對國際經濟變化 四、世界經濟形勢展望 第三節 金融危機對各地區經濟的影響 一、北美 二、歐盟 三、亞洲 四、拉美 第四節 各地區應對次貸危機的措施 一、北美 二、歐盟 三、亞洲 四、拉美 第四章 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政策影響分析 第一節 國際金融危機下的中國經濟運行分析 一、金融危機下的經濟運行 二、2008年第三季度經濟運行分析 三、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分析 四、2008-2010年中國經濟預測 第二節 國際金融危機下的中國政策選擇 一、如何把握金融危機提供的機遇 二、我國應對金融危機各項措施 三、求解中小企業發展的難題 四、趨勢預測 第三節 國際全球金融危機下的中國經濟應對策略 一、調整經濟結構 二、擴大內需 三、保持政策的及時、靈活與有效 第五章 金融危機對主要行業的影響分析 第一節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一、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中國出口的傳導機制 二、次貸危機影響中國出口的未來趨勢判斷 三、應對次貸危機的策略建議 第二節 次貸危機對中國主要行業的影響分析 一、證券 二、銀行 三、保險 四、紡織 五、房產 六、鋼鐵 七、機械 八、汽車 九、能源 十、航運 十一、家電 十二、旅遊 第三部分 當前金融危機對物流行業的影響 第六章 當前金融危機對物流行業的影響 第一節 金融業與物流行業的關系 一、全球金融業與物流行業的關系 二、我國金融業與物流行業的關系 第二節 當前金融危機對全球物流行業的影響 一、對物流行業本身影響 二、對物流行業相關行業影響 第三節 次貸金融危機對我國物流行業的影響 一、對國內物流市場的影響 二、對物流出口市場的影響 第四節 次貸金融危機對我國物流企業發展的影響 一、大型企業 二、中小企業 第五節 我國物流行業當前政策與金融危機的關系 第七章 當前金融危機對物流行業主要領域的影響 第一節 對物流產量的影響 第二節 對物流需求的影響 第三節 對物流企業並購整合的影響 第四節 對物流行業政策穩定性的影響 第五節 對國內物流市場競爭格局的影響 第八章 當前金融危機下對我國物流行業運行情況分析及預測 第一節 當前金融危機下對我國物流行業運行情況分析 一、我國物流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二、2008年我國物流行業運行情況分析 三、2008年我國物流行業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分析 第二節 當前金融危機下對我國物流行業未來發展預測 第九章 當前金融危機對主要物流企業的影響 第一節 企業一 一、企業介紹 二、2008年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三、公司最新發展動態及策略分析 四、企業在危機中具有的優劣勢分析 五、當前企業採取的應對措施及建議 第二節 企業二 一、企業介紹 二、2008年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三、公司最新發展動態及策略分析 四、企業在危機中具有的優劣勢分析 五、當前企業採取的應對措施及建議 第三節 企業三 一、企業介紹 二、2008年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三、公司最新發展動態及策略分析 四、企業在危機中具有的優劣勢分析 五、當前企業採取的應對措施及建議 第四節 企業四 一、企業介紹 二、2008年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三、公司最新發展動態及策略分析 四、企業在危機中具有的優劣勢分析 五、當前企業採取的應對措施及建議 第五節 企業五 一、企業介紹 二、2008年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三、公司最新發展動態及策略分析 四、企業在危機中具有的優劣勢分析 五、當前企業採取的應對措施及建議 …… 第四部分 應對策略 第十章 我國物流行業應對金融危機的主要策略 第一節 政策角度 一、國家經濟、金融政策調整 二、物流行業政策調整 第二節 上游市場角度 第三節 下游市場角度 一、國內物流銷售市場應對策略 二、國外物流出口市場應對策略 第四節 企業管理角度 一、成本控制策略 二、定價策略 三、競爭策略 四、並購重組策略 第五節 我國物流行業應對金融危機的主要策略評價 第六節 物流行業應對危機策略 第十一章 當前金融危機給我國物流企業帶來的機遇 第一節 金融危機對國外物流企業的影響 第二節 我國物流企業在危機中具有的競爭優勢 第三節 金融危機為我國物流企業提供了並購國外企業的機會 第四節 金融危機導致部分經營不善的物流企業退出市場 第五節 金融危機給我國物流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提升帶來機遇 第六節 物流企業如何從危機中把握市場機遇 圖表目錄 圖表:主要金融機構報告的次按相關業務虧損 圖表:美國抵押貸款信用等級劃分標准 圖表:美國的S&P Case ShiHer房價指數 圖表:美國次級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主要購買方 圖表:次貸危機中金融機構資產減記前10位 圖表:4家著名投資銀行過去3個月內日均在險價值指數的變動情況 圖表:次貸危機爆發後主權財富基金對跨國金融機構的注資 圖表:TED息差的走勢 圖表:2006-2008年美國ABCP市場余額 圖表:2006-2008年美國的季度GDP增速以及各部分的貢獻 圖表:2004-2008年美國商業銀行壞帳率 圖表:2004-2008年美國商業銀行逾期率 圖表:金融危機經濟傳導圖 圖表:美國1929年之前的貿易順差累計額 圖表:美國大蕭條前後貨幣供給與商業銀行信貸變動狀況 圖表:美國大蕭條前後的工業生產與零售物價指數 圖表:大蕭條前後美國經濟增長與股市表現 圖表:大蕭條前後道瓊斯工業指數 圖表:大蕭條期間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走勢 圖表:美國大蕭條期間的主要經濟政策及其效果 圖表:日本1990年前後經濟增長情況 圖表:日本1990年前後資本流入與股市表現 圖表:日本1990年之前信用出現了快速大幅增長 圖表:日本1990年前後股指與東京地價指數 圖表:日本1990年前後零售物價指數 圖表:日經225指數 圖表:日本通脹狀況與趨勢線 圖表:美國經濟增長在2001年出現大幅下滑 圖表:美國2001年後的貨幣擴張 圖表:美國廣義貨幣佔比不斷創出1995年以來的新高 圖表:2007年之前中國的貨幣供給增長率長期維持高位 圖表:1998年之後中國零售物價指數長期走低 圖表:中國經濟與日本(1990)、美國(1929)經濟危機之前的相同點 圖表:2007年10月-2008年11月節約商品交易所12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走勢圖 圖表:1998年Ⅰ季度-2008年Ⅲ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季度同比增長率 圖表:1999年8月-2008年9月工業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長率 圖表:1999年8月-2008年9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月度同比增長率 圖表:1999年1-8月—2008年1-9月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月度累計同比增長率 圖表:1999年8月—2008年9月出口總額月度同比增長率與進口總額月度同比增長率 圖表:1999年8月—2008年9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年同月=100) 圖表:1999年8月—2008年9月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上年同月=100) 圖表:1999年8月—2008年9月貨幣供應量月度同比增長率 圖表:2008年1-8月我國對外貿易情況 圖表:2008年1-8月房屋銷售情況 圖表:2008年M2與M1增速「剪刀差」達到06年5月以來最高水平 圖表:2008年固定投資貸款資金來源情況 圖表:2008年房地產開發貸款資金來源 圖表:2008年1-8月主要行業累計虧損總額同比增長顯著上升 圖表:2008年1-8月主要行業累計從業人員同比增長回落 圖表:2008年中國經濟預測 圖表:2008年1-6月中國對世界各大洲出口增速對比

㈧ 求一篇關於銀行保險業務的英文文獻

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現狀與對策
[摘要] 金融衍生產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歷了一個迅速發展過程,國際金融市場因金融衍生產品的出現而異彩紛呈,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交易額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傳統金融產品,並逐步成為國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發展的驅動力。隨著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利率市場化及資本市場股權分置改革等進程的不斷加快,金融衍生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發展契機已經到來。本文對國內金融衍生市場的現狀、問題及發展前景進行分析,借鑒國際金融衍生市場經驗對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 金融衍生產品 風險規避 金融創新
金融衍生產品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初新一輪金融創新的背景下興起和發展起來的. 近20年來,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迅速發展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市場最顯著、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統計報告顯示,從2004年中期至2007年中期,全球衍生品交易量,從220萬億美元升至516萬億美元;名義價值摺合年率上升33%。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起步較晚,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日益顯現.同時,金融機構和企業面臨的競爭日益加劇.完善我國金融市場體系,發展金融衍生產品市場,是我國金融業的必然選擇。
一、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現狀
1.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狀況
以上世紀90年代初少數機構開展地下期貨交易為起點,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先後出現了外匯期貨、國債期貨、指數期貨及配股權證等交易品種。1992年~1995年間,上海和海南的交易所曾推出過國債和股指期貨; 2004年推出的買斷式回購,2005年推出的銀行間債券遠期交易、人民幣遠期產品、人民幣互換和遠期結算的機構安排等,意味著中國衍生品市場已小荷初露。此後,伴隨著股權分置改革而創立的各式權證使衍生品開始進入普通投資者的視野,權證市場成為僅次於香港的全球第二大市場。2006年9月8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上海掛牌成立,拉開了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大幕。黃金期貨於2008年1月9日在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鳴鑼上市,使得期貨市場品種體系進一步健全,除石油外,國外成熟市場主要的大宗商品期貨品種基本上都在我國上市交易。
2.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較快,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存在許多問題.
(1)市場規范化建設不足
一般而言,各金融衍生市場的具體管理制度依各自情況而定,但就其總的原則章程來講,又是一致的、規范的。這種規范化便於交易,並能夠促進衍生產品的進一步發展。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不僅沒有做到規范起步,而且其監督管理也處於混亂的狀態。首先表現在多頭管理上,證監會、人行、國家發改會、財政部、地方政府以及滬深證券交易所都享有一定的管理權。導致政出多門、市場政策缺乏穩定性、交易所之間不平等競爭,管理混亂。其次,交易制度、交易程序不規范。
(2)現貨市場規模不匹配
由於衍生產品的派生性,任何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都要有成熟完善的現貨市場作保證。沒有合理的現貨市場規模,就不會有合理的市場價格。市場容量越小,就越易造成價格的人為控制。表現在國債期貨市場上就是多方利用現券流通不足的「瓶頸效應」,在期市上做多的同時,憑借其資金優勢,拉升現券價格加以配合,使空方賣空的保證金不斷追加並流入自己的戶頭,造成「多逼空」的市場格局,「314風波」、「327風波」、「319風波」的原因都是在「多逼空」的布場環境下,空方不得已而巨額拋售合約打壓價格造成的。
(3)產品設計不盡合理
金融衍生產品的基本功能是轉移風險。然而實踐表明,多個品種的運用中風險並未有效轉移反而擴大。這是由於金融衍生品「雙刃劍」自身特點決定的,而導致我們實踐應用中無益而害的導火索即是不盡合理的產品設計。舉例說明:
國債期貨。此產品的設計功能之一就是規避利率風險,但由於我國利率的非市場化,國債到期價格是固定的,這使國債現貨的買賣並無風險可避。在這種情況下,推出的國債期貨就變成了一種投機手段,國債期貨市場變成了各大券商賭博的場所。
股票權證。股票權證市場是我國最大的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它推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股權分置改革中非流通股股東降低對價等當期綜合成本需要而設計的,帶有較濃的行政和福利色彩。該產品並不具備規避市場系統性風險的對沖作用和價格發現功能,自上市以來就被作為搏傻游戲工具。
(4)缺少真正市場均衡價格
在我國金融市場上,大多數金融價格還不是完全的市場均衡價格,相差於均衡價格之間的價差,即是游資和投機者的爭奪之戰,這將加大風險范圍,削弱其規避風險、發現價格的功能。國家對外匯管制仍然較嚴,人民幣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和利率市場化都還未實現。1996年全國銀行間統一拆借利率CHIBOR已經出現,但還遠未像英國LIBOR利率那樣具有權威性指導作用,還稱不上是真正的市場均衡利率。另外,國家對銀行存貸款利率、國債發行利率還實行管制,真正的市場利率也還不能形成。
(5)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金融衍生產品的價格與利率、匯率、股票價格等基礎性金融衍生產品價格有密切的關系。我國是一個對金融價格管制較緊的國家,金融產品價格市場化程度不高,國家政策對金融產品價格變化影響很大,並且與重大信息的披露和財政金融政策的公布有密切關系。在市場經濟比較成熟的國家,重大的信息披露及有關政策的公布均有嚴格的程序,泄密者和傳播謠言者將會受到嚴懲,以保證交易公平、公正、公開。我國證券法規將發行人澄清謠傳的義務僅限於澄清「公共傳播媒介」中出現的謠傳,這顯然過於狹窄;對「重要問題」的標准界定不清,概念外延很大。另外,在信息披露頻率過低。
二、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發展對策建議
1.我國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基本原則和模式選擇
對於發展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指導思想,從宏觀上講,應堅持以市場主導、行政助力的基本原則。金融衍生產品的推進次序處於微觀層面,要與我國經濟和金融市場改革的進程相適應、相協調。同時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需要市場基礎、投資者結構、法律法規的完善等多方面的協調,謹防風險反向作用。從微觀上看,需堅持控制風險優先,投機獲利次之的原則。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的模式選擇應從強制性演進開始,形成強制性演進模式到誘致性演進模式的良性循環和互動。美國和英國採取的誘致性演進模式經驗表明,在先發國家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上,金融創新者由於滿足了市場規模龐大的避險需求而得到壟斷利潤,因此可以彌補創新的成本,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很快。但是由於金融衍生品的公共產品特性,誘致性演進到了一定的階段之後也許無法確保市場形成足夠的創新。而對於後發國家而言,韓國和新加坡採取的強制性演進模式的經驗表明,在先發國家已經取得成功經驗的情況下,採用強制性演進模式也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這樣可以使後發國家能夠以更快的速度發展。
2.我國發展金融衍生市場具體措施
(1)穩步推進我國金融衍生市場的國際化
金融衍生市場本質上是國際化的競爭性市場。一國衍生市場的對外開放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一是允許外國資本參與本國衍生產品交易;二是允許本國企業直接進入國際衍生市場,或通過經紀公司代理國外業務。
從我國未來的衍生市場的發展來看,實現國際化的目標,需要經過兩個發展階段:一是以開拓國內金融衍生市場為中心的國內經營階段。這是起步階段,應重點發展合乎社會需要的衍生產品,完善交易規則和監管體系,培育衍生市場的交易主體。二是金融衍生市場的國際化階段。在這個階段上,應當放開對企業和金融機構參與國際衍生市場的限制,同時允許外國資本在規定條件下參與中國衍生市場。
(2)科學安排發展金融衍生產品交易順序
金融衍生產品種類繁多,不同的衍生產品所需要的發展基礎和條件不盡相同,也不可能同時具備和成熟。因此,發展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應科學地安排順序,時機成熟的先行推出,時機尚不成熟的則積極創造條件,既要積極又要穩妥。
首先,優先發展場內交易,適度利用場外交易。場外交易的優勢在於更能夠適應大型投資機構的需要。與場外市場相比,交易所在資信程度、風險控制、市場組織、制度設計、交易結算等方面有更大的優勢,交易所交易的標准化衍生產品透明性更好,流動性更強、成本低,既有利於參與者防範和規避風險,也有利於市場監管。因此,優先發展交易所主導的標准化金融衍生產品符合國內金融市場的實際。與此同時,可以允許更多的金融機構和企業適度地開展場外交易。
其次,金融期貨的發展先於期權和互換。從期貨市場的發展順序來看,期權是在期貨之後發展而來。從某種程度上講,期權是期貨的高級形式,其目的是為期貨交易提供一種保值工具。我國應該在總結商品期貨運作多年經驗的基礎上,首先推出金融期貨產品,再確定時機逐步推出金融期權、互換等衍生產品,最終形成較為完備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體系。
再次,在金融衍生產品發展方面,應以國債期貨和股指期貨為突破口。我國國債和股票規模都相當大,當前股票市場即使完全規范,其價格波動仍然不可避免,推出股指期貨不僅有市場需求,也可減少價格的不合理、非理性波動。我國國債品種多、期限長、數量大,只要利率波動,避險需求就強烈。另外,國債期貨也有利於發現遠期利率,促進長期投資。

㈨ 求關於金融危機的英語作文(高考水平)急急急

定義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The Financial) ,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編輯本段]類型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次貸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
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編輯本段]特徵
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在對待這次震撼世界的亞洲金融危機的問題上,朱鎔基在很多重要場合都態度堅定地表示,「人民幣堅決不貶值,不增加亞洲其他國家、地區的危機和困難。」「我們是亞洲的一分子,同舟共濟,決不乘人之危。」朱鎔基所代表的中國政府的形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贊許。海內外媒體都普遍認為朱鎔基是帶領中國人民在經濟改革大潮中走出困境。走向光明的最佳人選。(以上內容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1998年第10期《談朱鎔基講話的語言特色》)
困難困難,困在原地就是難;躍升躍升,躍過難關就提升。
[編輯本段]美國金融危機演變共經歷三個階段
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風暴,現在已經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個過程發展之快,數量之大,影響之巨,可以說是人們始料不及的。大體上說,可以劃成三個階段:一是債務危機,借了住房貸款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引起的問題。第二個階段是流動性的危機。這些金融機構由於債務危機導致的一些有關金融機構不能夠及時有一個足夠的流動性對付債權人變現的要求。第三個階段,信用危機。就是說,人們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金融活動產生懷疑,造成這樣的危機。
[編輯本段]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出現新特點: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國際傳染並非近年方才出現的現象。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傑·庫克公司經營困難;1890年,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加之當年10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一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幾乎於當年11月份倒閉,只是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代爾牽頭組織的銀團擔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倖免,但英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貸款因此事而銳減,致使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893年;1928年春,紐約股市開始繁榮,汲幹了本可投向德國、拉丁美洲的信貸源泉,導致上述國家和地區陷入經濟蕭條。中止發放海外信貸很可能加速海外經濟衰退,後者又會反過來對導致這一切的國家發生影響。20世紀 90年代,伴隨著國際游資的膨脹,國際貨幣、金融危機頻繁爆發,根據巴里·艾森格林和邁克爾·博多在2001年完成的一項研究,現在隨機挑出的一個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概率都比1973年大1倍,國際貨幣、金融危機的傳染性也大大增強,往往爆發不久就如同傳染病一樣迅速從最早爆發危機的國家或地區蔓延到其他國家和地區。輿論界留下了許多描繪這一現象的詞彙:1994年墨西哥危機的「龍舌蘭酒效應」、「亞洲流感」、「俄羅斯病毒」等等不一而足,而對貨幣、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的研究也迅速興起。由於多種危機傳染機制需要在資本項目和金融市場開放條件下才能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我國依靠資本項目的適度管制和金融服務市場低開放度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倖免於難,但時至今日,隨著我國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盡管我國資本項目仍未完全開放,危機傳染的風險已經大大上升,震撼國際金融市場的美國次貸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出現了新特點。
廣義的貨幣、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渠道可以劃分為非偶發性傳染渠道、偶發性傳染渠道兩大類,前者指在危機爆發前的穩定期和危機期都同樣存在的傳染渠道;後者指僅出現於危機爆發後的傳染渠道。由於第一類傳染渠道源於國家或地區間實際的經濟金融聯系,危機的傳染來自宏觀經濟基本面的變動,因此又稱為「真實聯系渠道」,或「基於基本面的傳染」,主要包括貿易聯系與競爭性貶值、政策調整、隨機總需求流動性沖擊等途徑。偶發性傳染與經濟基本面無關,僅僅是投資者或金融市場其他參與者行為(特別是非理性行為)的結果,因而又有「真正的傳染」、「純粹的傳染」之稱,主要包括內生流動性沖擊、多重均衡和喚醒效應、政治影響傳染等途徑。但這些傳染機制往往是建立在貿易聯系和「中心」國家對「邊緣」 國家投資的基礎之上,是因為來自發達國家的機構投資者紛紛棄新興市場資產而追逐母國優質資產所致。而就此次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而言,貿易聯系與外國對華投資機制的作用可能並不十分關鍵,反而是中國對外投資和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可能成為最主要的危機傳染途徑,而且這樣的危機傳染途徑的重要性還會日趨提升。

㈩ 求~  各種金融機構的中、英文(還有英文縮寫)

中國人民銀行
people's
bank
of
china
中國銀行
bank
of
china
中國工商銀行
In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ICBC)
中國建設銀行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CB)
中國農業銀行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ABC)
招商銀行
China
Merchants
Bank
民生銀回行答
china
minsheng
bank
國家開發銀行
china
development
bank
北京市商業銀行
beijingcity
commercial
bank

閱讀全文

與有關金融機構的英文文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每日幣讀交易所 瀏覽:203
非法融資和民間融資 瀏覽:328
浙貸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659
創投企業新三板投資 瀏覽:5
天治趨勢基金如何 瀏覽:264
海南鑫晟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436
華信信託公司網站 瀏覽:497
紅寶石信託 瀏覽:759
1910銅期貨 瀏覽:158
身份證理財好不好 瀏覽:241
北京做交易員 瀏覽:79
期貨期指費率 瀏覽:464
芒果出行融資 瀏覽:181
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江蘇分公司 瀏覽:372
並購基金信託 瀏覽:865
能源站融資 瀏覽:217
e租寶投資的項目 瀏覽:185
哪家科技創新基金好 瀏覽:718
重慶新億融資擔保有限公司 瀏覽:843
證大無抵押貸款工作怎麼樣 瀏覽: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