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幾種類型及其原因。
(一)結構性失衡
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往往取決於貿易收支狀況。如果世界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本國輸出商品的結構也能隨之調整,改該國的貿易收支將不會受到影響;相反,如果該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的需求而調整商品的輸入結構,將使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發生不平衡。
由這類因為一國國內生產結構及相應要素配置未能及時調整或更新換代,導致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而引起本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結構性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西方國家經濟受再生產周期規律的制約。在再生產周期的各個階段,由於人均收入和社會需求的消長,會使一國的國際收支產生不平衡。由於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發展,主要西方國家經濟周期階段的更替會影響其他國家經濟,致使各國發生國際收支不平衡。
這類跟經濟周期有關,一種因經濟發展的變化而使一國的總需求、進出口貿易和收入受到影響而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情況,稱為周期性不平衡。
(三)收入性失衡
一國國民收入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可能是由於經濟周期階段的更替,也可能是由於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所引起的。一國國民收入的增減,會對其國際收支產生影響:國民收入增加,貿易支出和非貿易支出都會增加;國民收入減少,則貿易支出和非貿易支出也會減少。
這種由於國民收入的變化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收入性不平衡。
(四)貨幣性失衡
在一定的匯率水平下,一國貨幣如果高估,則該國商品的貨幣成本與物價水平高於其他國家,必然不利於出口而有利於進口,從而使出口減少和進口增加;相反,則出口增加和進口減少。這種由於貨幣對內價值的高低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貨幣性不平衡。
(五)政策性失衡
由於一國推出重要的擴張或緊縮的財政或貨幣政策,或者實施重大改革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六)貿易競爭性失衡 由於一國商品缺乏國際競爭力所引起的失衡
(七)過度債務性失衡 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發展民族經濟的過程中,違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則,借入大量外債,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實施高利率政策和保護主義措施,結果使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擴大。
(八)偶發性原因
除以上各種經濟因素之外,政局動盪和自然災害等偶發性因素,也會引起貿易收支的不平衡和巨額資本的國際移動,因而使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
就上述各個原因來說,經濟結構性因素和經濟增長率變化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具有長期、持久的性質,而被稱為持久性不平衡;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僅具有臨時性,因而被稱為非持久性不平衡。
國際收支失衡是指一國經常賬戶、金融與資本賬戶的余額出現問題,即對外經濟出現了需要調整的情況。一國國際收支失衡的經濟影響。
不是指會計賬面上借貸雙方出現不平衡,因為借貸雙方始終是平衡的。對外,國際收支失衡造成匯率、資源配置、福利提高的困難;對內,國際收支失衡造成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困難,即對外的失衡影響到國內經濟的均衡發展,因此需要進行調整。
在傳統的1977年的國際收支表中,只要基本差額即經常賬戶與長期資本賬戶的差額出現不平衡,人們便認為國際收支需要調整了。
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是衡量國際收支長期性平衡的一個重要標志。
自主性交易亦稱事前交易,是指個人或經濟實體為了經濟上的某種目的而自主進行的交易。一國在一個長時期里自主性交易平衡,無須再依靠調節性交易來調節與維持,就可以說該國國際收支達到了實質性平衡。
補償性交易的觀點 也稱事後交易,是指在自主性交易出現缺口或差額時進行的彌補性交易
2. 分析市場失衡的原因及失衡的具體情況
市場均衡
市場交易行為中,當買者願意購買的數量正好等於賣者所願意出售的數量時,我們稱之為市場均衡,也可以稱之市場交易均衡量.
那麼當市場中需求量和供給量不相等時,市場就處於失衡狀態,造成失衡的原因有壟斷、最高限價、最低限價、信息不對稱等等。
當市場失衡時,市場上可以會出現供過於求,導致一部分廠商的商品賣不出去;也可能出現供不應求,導致一部分消費者買不到商品。
3. 導致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起一國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臨時性因素、收入性因素、貨幣性因素、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
(1)臨時性失衡。臨時性失衡是指各國短期的、由非確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自然災害、政局變化等意料之外的因素都可能對國際收支產生重大的影響。
(2)收入性失衡。收入性失衡是指各國經濟增長速度不同所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一國國民收入相對快速增長,會導致進口需求的增長,從而使國際收支出現逆差。
(3)貨幣性失衡。貨幣性失衡是指貨幣供應量的相對變動所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一國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會使該國出現較高的通貨膨脹,在匯率變動滯後的情況下,國內貨幣成本上升,出口商品價格相對上升而進口價格相對下降,從而出現國際收支逆差。
(4)周期性失衡。指一國經濟周期波動所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一國經濟處於衰退時期,社會總需求下降,進口需求也隨之下降,在短期內該國國際收支會出現順差,而其貿易夥伴國則可能出現國際收支逆差。
(5)結構性失衡。指一國經濟、產業結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變化而出現的國際收支失衡。結構性失衡分為產品供求結構失衡和要素價格結構失衡。例如,一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因世界市場變化而減少時,如果不能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就會出現產品供求結構失衡。
4. 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產生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結構性失衡
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往往取決於貿易收支狀況。如果世界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本國輸出商品的結構也能隨之調整,改該國的貿易收支將不會受到影響;相反,如果該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的需求而調整商品的輸入結構,將使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發生不平衡。由這類因為一國國內生產結構及相應要素配置未能及時調整或更新換代,導致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而引起本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結構性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西方國家經濟受再生產周期規律的制約。在再生產周期的各個階段,由於人均收入和社會需求的消長,會使一國的國際收支產生不平衡。由於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發展,主要西方國家經濟周期階段的更替會影響其他國家經濟,致使各國發生國際收支不平衡。這類跟經濟周期有關,一種因經濟發展的變化而使一國的總需求、進出口貿易和收入受到影響而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情況,稱為周期性不平衡。
(三)收入性失衡
一國國民收入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可能是由於經濟周期階段的更替,也可能是由於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所引起的。一國國民收入的增減,會對其國際收支產生影響:國民收入增加,貿易支出和非貿易支出都會增加;國民收入減少,則貿易支出和非貿易支出也會減少。這種由於國民收入的變化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收入性不平衡。
(四)貨幣性失衡
在一定的匯率水平下,一國貨幣如果高估,則該國商品的貨幣成本與物價水平高於其他國家,必然不利於出口而有利於進口,從而使出口減少和進口增加;相反,則出口增加和進口減少。這種由於貨幣對內價值的高低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貨幣性不平衡。
(五)政策性失衡
由於一國推出重要的擴張或緊縮的財政或貨幣政策,或者實施重大改革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六)貿易競爭性失衡
由於一國商品缺乏國際競爭力所引起的失衡
(七)過度債務性失衡
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發展民族經濟的過程中,違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則,借入大量外債,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實施高利率政策和保護主義措施,結果使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國際收支逆差不段擴大
(八)偶發性原因
除以上各種經濟因素之外,政局動盪和自然災害等偶發性因素,也會引起貿易收支的不平衡和巨額資本的國際移動,因而使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
就上述各個原因來說,經濟結構性因素和經濟增長率變化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具有長期、持久的性質,而被稱為持久性不平衡;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僅具有臨時性,因而被稱為非持久性不平衡。
5. 國際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及其調節的政策措施
產生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結構性失衡 因為一國國內生產結構及相應要素配置未能及時調整或更新換代,導致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引起本國國際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跟經濟周期有關,一種因經濟發展的變化而使一國的總需求、進出口貿易和收入受到影響而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情況。 (三)收入性失衡 一國國民收入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一定時期一國國民收入多,意味著進口消費或其他方面的國際支付會增加,國際收支可能會出現逆差。 (四)貨幣性失衡 因一國幣值發生變動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當一國物價普遍上升或通脹嚴重時,產品出口成本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在其他條件不變、變的情況下,出口減少,與此同時,進口成本降低,進口增加,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反之,就會出現順差。 (五)政策性失衡 一國推出重要的經濟政策或實施重大改革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六)貿易競爭性失衡 由於一國商品缺乏國際競爭力所引起的失衡 (七)過度債務性失衡 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發展民族經濟的過程中,違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則,借入大量外債,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實施高利率政策和保護主義措施,結果使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國際收支逆差不段擴大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自動調節,二是人為調節。 (一)自動調節 指國際收支在失衡後一定時期內可自動恢復均衡
1.金本位制度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其基本思想是:各國只要遵循游戲規則,一國國際收支失衡,可以通過黃金的自由輸出入和物價的漲跌而自動取得平衡。 所謂游戲規則: (一)規定貨幣含金量並以鑄幣平價決定匯率; (二)黃金在國際間自由流動; (三)各國不採取任何抵消黃金流出入對本國貨幣供應量影響的貨幣政策 (四)自由商品市場,不以任何政策加以干預,物價上個具有完全彈性,各國之間處於完全競爭、充分就業狀態。 2.紙幣流通制度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1)固定匯率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2)浮動匯率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二)人為調節
編輯本段審批程序
在紙幣流通制度下,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因為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正常運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效應往往難以正常體現,盡管人為的調節也具有一定的負作用,但各國都在不同程度上予以運用。 1.支出變更政策:指通過改變社會總需求或經濟中支出的總水平,進而改變對外國商品、勞務和金融資產的需求,以此來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它主要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2.匯率政策:指一個國家通過調整匯率改變外匯的供求關系,由此影響進出口商品的價格和資本流出入的實際收益,進而達到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 國際收支失衡
匯率政策的運用受到一些條件的約束,比如:進出口商品供給和需求的彈性。 3.資金融通政策:指一國通過動用官方儲備和使用國際信貸便利而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主要用於解決臨時性的國際收支失衡。 4.直接管制政策:指一國對國際經濟交易直接採用嚴格的行政管制,主要包括外匯管制和貿易管制。 直接管制的弊端:阻礙了市場機制,容易受到國際社會的指責,是暫時的政策管制,使庇護者有依賴性,會阻擾將來政策的改變。 5.國際經濟金融合作政策 總之,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政策是多樣化的,每一種政策都有其各自的特色與調節功效,一國可根據具體情況予以取捨。取捨的基本原則是: 第一,應根據國際收支失衡的具體原因選擇調節政策; 第二,應多通過政策搭配方式來調節國際收支; 第三,選擇調節國籍收支失衡的政策,應盡量不與國內經濟發生沖突或盡量減少來自他國的壓力,以免影響國際間正常的經濟關系。
6. 國際失衡的原因以及對經濟的影響
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成因從根本上看,其成因在於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具體來看,其成因有:1,經濟周期;2,國民收入;3,經濟結構;4,貨幣價值;5,偶發性因素。其中1,4,5所引起的平衡是暫時性不平衡,而2,3所引起的不平衡是持久性不平衡。 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影響 順差的影響:1,增大其外匯儲備,增強其對外支付能力。2,使本幣升值,不利於出口,加重國內失業問題。3,使本國貨幣供應量增加,加重通貨膨脹。4,加劇國際摩擦。5,若順差系因出口多於進口的貿易順差所致,則意味著國內供使用的資源減少,不利於本國經濟的發展。 逆差的影響:1,使本幣貶值。2,使外匯儲備減少,對外支付能力削弱。3,使國內通貨緊縮,利率上升,失業增加,對經濟增長不利,使國民收入減少。4,逆差太嚴重時會引起國際收支危機,削弱該國的經濟地位,損壞起國際形象。 PS:我是學金融的,貌似這是國際金融的問題,畢業太久了,不知道答案還適合不
7. 論述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以及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手段
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結構性失衡
因為一國國內生產結構及相應要素配置未能及時調整或更新換代,導致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引起本國國際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跟經濟周期有關,一種因經濟發展的變化而使一國的總需求、進出口貿易和收入受到影響而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情況。
(三)收入性失衡
一國國民收入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一定時期一國國民收入多,意味著進口消費或其他方面的國際支付會增加,國際收支可能會出現逆差。
(四)幣性失衡
因一國幣值發生變動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當一國物價普遍上升或通脹嚴重時,產品出口成本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在其他條件不便、變的情況下,出口減少,與此同時,進口成本降低,進口增加,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反之,就會出現順差。
(五)政策性失衡
一國推出重要的經濟政策或實施重大改革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調節國際收支的手段主要有:
財政政策 採取擴大或縮減財政支出和調整稅率的方式來調節國際收支的順差或逆差。當國際收支大量順差、國際儲備較多時,採取增加財政預算、擴大財政支出、降低稅率、刺激投資等手段,可以提高消費水平,促使物價上漲,增加國內需求和進口,減少順差。當國際收支大量逆差時,則可採取削減財政預算、壓縮財政支出、增加稅收、緊縮通貨等措施,迫使國內物價下降,增加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能力,減少逆差。
金融政策 採取利率調整、匯率調整和外匯管制等政策來調節一國的國際收支:①利率調整。提高或降低銀行存款利率和再貼現率,可以吸引或限制短期資本的流入,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當國際收支出現大量順差時,可以降低利率,促使資本外流和擴大投資規模,使順差縮小。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可以提高利率,吸引外資流入,控制投資規模,使逆差縮小。但是,提高利率會使本幣匯率上升,容易影響國內投資,抑制商品出口,從而發生貿易收支逆差或使逆差擴大,從根本上影響國際收支的改善。因此,只有在幣值嚴重不穩,國內經濟和金融狀況不斷惡化時才採取調整利率的措施。②匯率調整。通過貨幣法定升值或貶值,提高或降低本幣的匯率,可以改善國際收支。貨幣升值後,本國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就會相應提高,進口商品的國內價格就會下降,在客觀上起到鼓勵進口、抑制出口的作用,從而使順差減少;相反,貨幣貶值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逆差。但運用匯率手段調節國際收支失衡,往往會遭到其他國家的抵制。③外匯管制,指一國政府機構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預外匯的自由買賣或採取差別匯率。當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擴大、外匯入不敷出時,制定嚴格的外匯管制條例,對外匯買賣、外匯的收入和支出實行嚴格管制,控制外匯的支出和使用,防止資本外逃,可以達到改善國際收支的效果。
貿易管制政策 貿易管制政策的著眼點是「獎出限入」。在獎出方面,主要是實行出口信貸、出口信貸國家擔保制和出口補貼。出口信貸是由進出口銀行為擴大出口向本國出口商或他國進口商提供的貸款。出口信貸國家擔保制是由國家行政當局對本國出口商向外國進口商提供的買方信貸提供擔保,一旦進口商拒付貨款或無力償還貸款而使本國出口商受到損失時,由國家負責補償損失。出口補貼是國家行政當局為提高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對本國出口商提供現金補貼或稅收方面的優惠。在限入方面,主要是實行關稅壁壘、進口配額制和進口許可證制。關稅壁壘是指貿易進口國為限制或阻止某種商品的輸入而對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的措施。進口配額制即貿易進口國為限制進口而對某些商品的進口規定最高的數量或金額。進口許可證制度是貿易進口國為限制進口而對某些商品實行進口控制的手段。它規定,某種商品只有在領取許可證時才能獲得進口所需的外匯。
國際借貸 通過國際金融市場、國際金融機構籌資或政府間貸款,可以獲取資金彌補國際收支逆差。但在國際收支嚴重不平衡的情況下,獲得國際貸款的條件往往很苛刻,勢必增加還本付息的負擔,使今後的國際收支更加惡化。因此,國際借貸只能作為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權宜之計。
8. 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
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如下:
1、經濟過熱導致生產過剩;
2、貿易收支巨額逆差;
3、外資的過度流入;
4、缺乏彈性的匯率制度和不當的匯率水平;
5、過早的金融開放。
註:國際金融危機是貨幣危機、信用危機、銀行危機、債務危機和股市危機等的總稱,一般指一國金融領域中出現的異常劇烈動盪和混亂,並對經濟運行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一種經濟現象。
主要表現為金融領域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金融指標的急劇惡化,如信用遭到破壞,銀行發生擠兌,金融機構大量破產倒閉,股市暴跌,資本外逃,銀根奇缺,官方儲備減少,貨幣大幅度貶值,出現償債困難等。
(8)國際金融領悟失衡的原因擴展閱讀:
一、國際金融危機的主要表現:
1、股市暴跌。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主要標志之一;
2、資本外逃。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又一主要標志之一;
3、正常銀行信用關系遭到破壞,並伴隨銀行擠兌、銀根奇缺和金融機構大量破產倒閉等現象的出現;
4、官方儲備大量減少,貨幣大幅度貶值和通脹;
5、出現償債困難。
二、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影響:
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影響,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秩序。以美國次貸危機為例,從其直接影響來看,首先受到沖擊的是眾多收入不高的購房者。由於無力償還貸款,他們將面臨住房被銀行收回的困難局面。
其次,今後會有更多的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由於收不回貸款遭受嚴重損失,甚至被迫申請破產保護。最後,由於美國和歐洲的許多投資基金買入了大量由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證券投資產品,它們也將受到重創。
美國次貸風波中首當其沖遭遇打擊的就是銀行業,重視住房抵押貸款背後隱藏的風險是當前中國商業銀行特別應該關注的問題。在房地產市場整體上升的時期,住房抵押貸款對商業銀行而言是優質資產,貸款收益率相對較高、違約率較低、一旦出現違約還可以通過拍賣抵押房地產獲得補償。
目前房地產抵押貸款在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產中佔有相當大比重,也是貸款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商業銀行為房地產抵押貸款計提的風險撥備是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產市場價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貸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時出現。
購房者還款違約率將會大幅上升,拍賣後的房地產價值可能低於抵押貸款的本息總額甚至本金,這將導致商業銀行的壞賬比率顯著上升,對商業銀行的盈利性和資本充足率造成沖擊。
然而中國房地產市場近期內出現價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從長遠看銀行系統抵押貸款發放風險亦不可忽視,必須在現階段實施嚴格的貸款條件和貸款審核制度。
9. 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結構性失衡: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往往取決於貿易收支狀況。如果世專界市場的需求發屬生變化,本國輸出商品的結構也能隨之調整,改該國的貿易收支將不會受到影響;相反,如果該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的需求而調整商品的輸入結構,將使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發生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西方國家經濟受再生產周期規律的制約。在再生產周期的各個階段,由於人均收入和社會需求的消長,會使一國的國際收支產生不平衡。
(三)收入性失衡:一國國民收入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可能是由於經濟周期階段的更替,也可能是由於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所引起的。
(9)國際金融領悟失衡的原因擴展閱讀
在傳統的1977年的國際收支表中,只要基本差額即經常賬戶與長期資本賬戶的差額出現不平衡,人們便認為國際收支需要調整了。
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是衡量國際收支長期性平衡的一個重要標志。
自主性交易亦稱事前交易,是指個人或經濟實體為了經濟上的某種目的而自主進行的交易。一國在一個長時期里自主性交易平衡,無須再依靠調節性交易來調節與維持,就可以說該國國際收支達到了實質性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