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安博凱基金

安博凱基金

發布時間:2021-04-13 02:19:12

⑴ 八大電視公司的沿革

八大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楊登魁經營的「巨登育樂股份有限公司」(Golden Entertainment),早年以發行《豬哥亮俱樂部》錄像帶起家。1992年,巨登與「緯來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緯來電視網前身)合資創立「飛梭傳播」,經營「飛梭衛星電視台」(FSTV),旗下設置「飛梭國片台」、「飛梭洋片台」、「飛梭綜藝台」、「拉斯維加頻道」等有線電視頻道。飛梭國片台在1996年變更名稱為「聯登電影台」,在2001年加入緯來電視網並改名為「緯來電影台」。
1996年10月,拉斯維加頻道因該頻道播映的現場直播節目《龍虎爭霸戰》的撲克牌游戲(類似百家樂)以電話語音系統讓購買和登企業「強棒樂卡」的客戶對賭,而遭行政院新聞局勒令停播。
1997年6月13日,經濟部核准八大國際傳播股份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該公司經營「GTV27」與「GTV28」兩個有線電視頻道,此即「八大綜藝台」與「八大綜合台」前身。
1999年8月3日,新聞局核發《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執照》給八大國際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1月15日,台灣第一個戲劇專業頻道「八大劇TV」成立,此為「八大戲劇台」前身。
2001年7月10日,經濟部核准八大國際傳播股份有限公司變更名稱為「八大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4月24日,八大綜藝台全面改版並更名為「八大第一台」(當時頻道標記為「GTV第1台」)。
2002年5月6日,八大電視成立新聞部,制播新聞及新聞性節目,以「八大新聞」(GTV News)為統一品牌。
2006年6月1日,八大電視企業總部正式喬遷至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455號、457號,數字化作業全面展開。
2006年11月1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通過「太陽衛星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太陽衛視;Sun TV)申請變更公司名稱、頻道名稱案,太陽衛視並入八大家族、並更名為「八大娛樂K台」。
2006年12月4日,台灣第一個韓國專業頻道「八大娛樂K台」正式開播,並與台灣彩券簽約取得公益彩券開獎實況轉播權。
2008年8月5日,八大電視取消股票上市(股票代號:8311)。
2008年10月1日,八大電視成立廣告部,整合集團資源及擴展業務以提升營運績效及競爭力。
2008年12月18日,韓國私募基金安博凱(MBK)以購買股份的方式取得八大電視100%股權,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會議決議:為促進台灣IPTV等其他平台業者取得頻道節目,以利於有線電視市場引進外部競爭,因此不禁止MBK和八大電視結合。
2008年12月31日,八大電視引進外資,正式完成股票交割手續,調整股東結構,由外資代表龔國權出任董事長,楊登魁任榮譽主席,林柏川續任總經理,將致力整合兩岸三地、日、韓節目平台,開創國際視野,擴大與亞洲娛樂事業合作規模。
2011年2月15日,殷拓集團(EQT Partners)旗下殷拓大中華基金Ⅱ與八大電視總經理林柏川全面收購八大電視百分百股份,取得經營權。

⑵ 麥當勞的發展歷史

1902年10月5日,麥當勞創辦人雷.克羅克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誕生。

麥當勞:開店資料領取

1903年,美國人熟識的漢堡包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安那采購展覽會上面世。

1940年,理查德.麥當勞與莫里斯.麥當勞兄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貝納迪諾創建了 「Dick and Mac McDonald」 餐廳, 是今日麥當勞餐廳的原型。

1948年,餐廳引入「快速度服務系統」原則,簡稱「快餐廳」。

麥當勞於1990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

⑶ 最近一二年,中國市場上比較有名的私募案例

隨便都是,給你找幾個看看吧,呵呵
1、渤海產業投資基金掛牌,國內首支以人民幣募集的私募股權基金成立
2006年12月30日,經過一年的籌備期,中國首支在大陸境內注冊以人民幣募集資金的產業投資基金—渤海產業投資基金正式在天津掛牌成立。基金以契約型形式設立,採用私募發行方式,該基金總規模為200億元,存續期15年。首期60.8億元資金已募集完畢。渤海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亦於同日掛牌成立負責該基金的投資與管理。

目前在中國大陸直接以基金名稱注冊的產業投資基金都是基於特別批准而設立,中外合資外幣產業基金共有兩只,它們是中瑞合作基金、中國-比利時直接股權投資基金。而渤海產業投資基金是在中國注冊的第一隻契約型產業基金,也是中國第一支以人民幣募集資金的產業投資基金。

渤海產業基金的成立,打破了目前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由外資基金主導的局面,必將推動中國本土私募投資的迅速發展。

2、一系列相關法規政策出台,對中國私募股權市場影響重大

2006年,中國政府先後發布實施了一系列法規政策,對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2006年9月8日公布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規定,外國投資者將可以有限制地對A股進行戰略性投資,並在限售期後在二級市場賣出。

中國大量優秀的A股上市公司對於外資私募股權基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這一規定為海外私募股權基金投資A股上市公司掃清了道路,擴大了基金可投資的項目范圍。新規發布後,已有一大批海外基金開始頻頻活躍於各地上市公司,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截至12月底,共有19家在大陸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大陸企業獲得了私募股權基金投資(PIPE),融資27.05億美元,占年度私募股權投資額的20.8%。

此外,《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主要對外資並購境內企業進行規范,並加強了對涉及外資並購行業龍頭企業或重點行業的監管和審查力度,嚴格限制了境內企業以紅籌方式在海外上市的模式,對海外私募股權基金在中國的並購投資和今後海外上市退出活動都將造成了一定障礙。

《合夥企業法》的修訂,增加了有限合夥制度,雖然不是這對私募股權及船業投資行業需求直接點明,但仍間接對我國私募股權基金按照有限合夥企業形式設立與運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國本土私募股權投資能夠採用有限合夥這一國際通行的私募基金形式,避免了在公司制下的雙重征稅,不僅大大提高了私募股權投資的運作效率,而且也拓寬了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募資渠道,將極大促進中國本土私募股權投資的發展。

3、多家海外私募股權基金直接進駐中國大陸,「中國戰略」日益被重視

由於中國私募股權投資領域屬於新興市場,在這一產業,外資一直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過去大部分海外私募股權基金僅在香港或環中國周邊地區設立總部或辦公室,作為其投資中國大陸的橋頭堡。然而,在近幾年特別是2006年,多家海外私募基金直接在中國大陸設立常駐辦公室。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截止2006年底,有29家私募股權基金將辦公室設立在北京;23家私募股權基金在上海設立辦公室,深圳有2家。

中國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加上巨大而又穩定的市場消費潛力和日益改善的投資環境,使得私募股權基金對「中國戰略」日益重視,紛紛在中國大陸設立常駐辦公室,方便投資中國企業。

4、亞洲(包括中國大陸)私募股權基金募資活躍,可投資中國資金比例增加

2006年,海外私募股權機構紛紛加快了投資中國的戰略准備,有多支針對亞洲(包括中國大陸)的海外私募股權基金成功募集,其中對於投資中國的資金比例相比以前也大幅攀升。如凱雷成立第二支亞洲區(日本除外)的凱雷亞洲基金II,募集資金18.00億美元;安博凱(MBK PARTNERS)為旗下的北亞收購基金 (North Asia Buyout Fund) 成功籌得了15.60億美元以及中國渤海產業投資基金首期募集60.8億元人民幣等。

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06年12月,有40支可投資於中國大陸地區的亞洲私募股權基金成功募集,募集資金高達141.96億美元,下半年資金募集金額增長尤為迅猛,募集資金高達95.65億美元,比同年上半年募資金額增長106.5%。這充分表明中外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對亞洲和中國市場的信心,充裕的資金也為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資本基礎。

5、產業投資基金試點先行,本土機構爭相涉足私募股權基金行業

2006年中國出台的「十一五」規劃中,提出要加快產業基金試點。今年首個中資產業基金試點-天津渤海產業基金獲得國家批准成立,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時間全國各地興起了一股申報產業基金試點的熱潮。據估計,中國目前有十餘家產業投資基金正在申報成立。

另一方面,今年多支由中國本土機構發起的私募股權基金也成功募集,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06年有6支由中國本土機構發起設立的私募股權基金(包括渤海產業基金)成功募集,募集金額達到15.17億美元,占整體募資金額的10.7%,平均每支本土基金的募資額達到2.53億美元。這與中國當前對產業投資基金的積極試點和本土機構設立私募股權基金的熱情息息相關。隨著中國私募股權投資政策法律環境的不斷完善,2007年,中國大陸將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由本土機構發起設立的私募股權基金。

6、中國市場成為亞洲最活躍的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投資總額創新高

2006年,私募股權基金在中國大規模的投資案例頻頻見諸報端。高盛集團以私募股權形式投資25.8億美元購買中國工商銀行5.75%的股份成為本年度中國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事件。其他如蘇格蘭皇家銀行投資湖南瀏陽生物醫葯園,高盛聯合鼎輝競購雙匯發展,漢鼎亞太聯合德意志銀行旗下機構PREEF投資希爾頓中國區酒店,渣打、華平等投資綠城等大規模私募股權投資案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06年12月底,中外私募股權基金共對129家大陸及大陸相關企業進行了投資,參與投資的私募股權機構數量達到75家,投資總額達到129.73億美元。

7、傳統行業領跑投資,房地產業最受青睞

2006年,傳統行業成為私募股權投資的重點領域,無論從投資案例數量還是投資金額方面來說,傳統行業的投資都排名第一。2006年1-12月傳統行業共發生73起私募股權投資案例,占年度投資案例總數的56.6%;該行業投資金額為65.13億美元,占年度總投資額的50.2%。

私募股權基金對傳統行業的投資中,中國的房地產業最受基金青睞。2006年,世貿房地產、上海復地、綠城中國、首創置業、陽光100等國內多家房地產企業紛紛獲得私募股權基金投資。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06年12月,房地產行業共有31個私募股權投資案例,占傳統行業投資案例總數的42.4%,投資金額達30.37億美元,占傳統行業總投資金額的46.6%。

8、成長資本領舞中國私募股權市場,收購案例逐漸增多

在歐美發達的私募股權市場,並購投資往往占據了非常顯著的份額;而在中國的私募股權市場上,則是成長資本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06年1-12月,屬於成長資本的投資共有66起,投資金額達28.57億美元,占年度投資案例總數的51.2%。

2004年5月,新橋資本收購深發展銀行是人們記憶中第一起外資收購基金成功收購中國企業案。到了2006年,這樣的案例更多的涌現出來,如CCMP收購武漢凱迪電力環保公司70.0%股權,PAG取得好孩子集團67.5%的控股股權,華平聯合中方合作夥伴收購山東中軒98%的股份,CVC 收購吉象木業85%股權等。據清客研究中心統計,截止12月底,私募股權基金收購未上市企業控制權案例達到12起,投入收購資金高達23.68億美元。

9、私募股權退出持續活躍態勢,回報良好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年度調查,共觀察到33起私募股權基金退出事件,如漢鼎亞太退出北京美大,華平退出亞信,3i退出分眾傳媒等案例均給私募股權基金帶來了良好的投資回報。

2006年,共有23家私募股權機構支持的企業實現IPO,退出活動十分活躍。

2006年,中國銀行相繼在香港主板和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中行上市前,引入了4家私募股權投資機構:RBS China、亞洲金融私人有限公司、瑞士銀行以及亞洲開發銀行,分別投入30.48億美元、15.24億美元、4.92億美元和7,374萬美元。中行上市後,按A股發行價計算,這4家投資機構大約獲得2.6倍的投資回報。

2006年9月,邁瑞公司作為中國第一家在紐約交易所IPO的生物/醫葯企業,總計發行2,000萬股美國存托股份,上市前,邁瑞獲得高盛集團約2,780.47萬美元的注資。上市後,按照發行價計算,高盛獲得約4.4倍的投資回報。

良好的投資回報和中國退出環境的逐漸改善將加強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信心。預計在2007年,私募股權基金支持的企業IPO退出案例數將超過今年。

10、外資並購引發關注,經濟安全成關鍵詞

隨著近幾年國內法規、政策等方面發生變化,外資私募股權基金的並購成為新的潮流。凱雷並購徐工,這起商業性質的案例在成為今年中國並購的關鍵詞,該案例會同幾起同樣倍受關注的外資並購事件在2006年引發了一場關於外資對產業的滲透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大討論。今年8月,商務部聯合國資委、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證監會和外管局正式發布《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對外資並購問題引發經濟安全問題作出回應,規定明確要求「今後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並取得實際控制權,涉及重點行業、存在影響或可能影響國家經濟安全因素的,當事人應向商務部進行申報」。

目前外資並購占外商直接投資的比例並不大,據商務部統計,不超過7.0%。商務部稱,制定外資並購國內企業的規章並非限制引資,而是要繼續擴展利用外資的渠道。預計在2007年,由於全球資本流動性過剩,以及中國企業的良好投資價值,外資私募股權基金的並購中國企業案例將繼續增加。

資料來源:清科創業投資研究中心

⑷ 安博凱直接投資基金的介紹

安博凱直接投資基金(MBK Partners, L.P.)成立於2005年,是第一個專注於東亞地區(大中國區、日本和韓國)的大型獨立直接投資基金,由以凱雷亞洲前總裁金秉奏(Michael B. Kim)為首、分布於大中華區、韓國、日本的6位凱雷投資集團核心成員創立。安博凱的六位核心成員曾代表老東家凱雷擔任過太平洋人壽、寶途國際控股、太平洋百貨、台灣寬頻通訊、韓國韓美銀行、日本Willcom公司等收購項目的核心成員。

⑸ 禿鷲基金的亞洲自己的「禿鷲」

在許多的公司和品牌後面,都會發現PE(私人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的背影。新橋入主深發展、凱雷收購太平洋保險、高盛拿下雙匯、華平控股哈葯、TPG和麥格理角力電盈收購戰……如果說新聞聚光燈下的公司只是市場舞台上的諸多木偶,那麼PE,則是那隻提線的手。
PE最初是美國出產的「野蠻人」(因敵意收購被稱為「門口的野蠻人」)和禿鷲(清理企業的腐肉,提高公司運轉效率),而最近一年,越來越多的本土PE開始涌動。2006年最後一天,渤海產業投資基金倉促掛牌。在此之前,吳尚志(鼎暉投資)、趙令歡(弘毅投資)、李山(三山基金)、田溯寧(中國寬頻產業基金)早已開始搭建中國自己的PE品牌。 一個標榜亞洲概念的基金闖入了人們的視野。2006年8月,名不見經傳的安博凱(MBK Partners)基金,以15億美元從辜氏家族和 STAR TV手中收購了台灣第二大有線電視運營商中嘉網100%的股權。
PE實在是一個神秘的行業,人們只能通過「野蠻人」和「禿鷲」來想像他們的殘酷無情。但在中國,PE也許能扮演更多正面角色。龔國權反復強調了PE為企業帶來的益處。 「一家公司發展很大,最主要是制度好,但是制度恰恰是中國很多公司最弱的一環,這方面又是PE最能幫助企業之處。其次,PE還可以設計更好的管理層激勵機制,可能是給予股票、期權,或者讓他們購買一些股票。這能把管理層和股東的利益一致化。」

閱讀全文

與安博凱基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景順長城動力混合基金凈值 瀏覽:59
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舉報中心 瀏覽:388
孔門的理財 瀏覽:116
鼎融資本收益怎麼樣 瀏覽:305
融資價格是什麼 瀏覽:564
新基金封閉期不能贖回 瀏覽:789
外匯狙擊手pdf 瀏覽:218
恆生中國指數基金 瀏覽:898
修正火理財 瀏覽:487
上海場內開放式基金代碼 瀏覽:516
江蘇民營投資控股和中超控股 瀏覽:450
郭德勝家族信託 瀏覽:211
華寶大健康基金凈值 瀏覽:26
金融信託投資公司 瀏覽:385
網路融資新聞 瀏覽:265
東方財富手機版看資金流向 瀏覽:382
什麼是股票的關鍵價位 瀏覽:812
中厚理財 瀏覽:41
中融信託客服電話 瀏覽:591
無錫中國黃金今日價格 瀏覽: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