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農中建商,5大金融魔王。
這里再加一個招商銀行。
這5個銀行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銀行,綜合能力最強,各有特點,是目前最安全的銀行股,沒有之一,也是目前最安全的A股,沒有之一。
只要你不懂股票投資,並且無法在股市穩定每年復利,那麼選擇銀行股就是你最好的投資選擇,並且是唯一最不可能虧錢的選擇,也是虧錢最少的選擇,還是股息分紅最穩定的選擇!
如果你是專業投資者,可以穩定的在股市復利,並且可以輕松駕馭股市的各種風險,那麼銀行股不適合你!
銀行股的投資是最簡單的,也是風險最低的,尤其是對於新手股民來說。
銀行股的投資方法也是最不需要動腦的,股息穩定每年4%-7%,有時候還一年分紅兩次!
唯一需要篩選的就是市值前十,市凈率最好在0.6倍以下,基本上都在0.8倍左右,0.6倍以下就是撿錢機會。
股市唯一可以稱得上無風險的投資,就是投資市值前十大銀行裡面市凈率0.6倍以下的,雖然很難達到這種市凈率,但是只要出現了,你買入,拿著每年股息4%-7%,不需要幾年,股價再漲一下,賺的還是不少!
雖然我知道這個方法很多朋友看不起,因為賺的不多還比較慢,但我個人挺喜歡,賺的慢,賺的不多,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❷ "H股比A股投資價值差由90%減少到30%"什麼意思
例如,有一個公司,有H股,也有A股,在兩個市場上市。H股股價高,A股股價低,兩者差90%,(H-A)/A=0.9。後來,H股股價跌去一些,A股股價漲一些,兩者差減少到30%。
H股比A股投資價值差由90%減少到30%。
❸ 我為什麼堅持認為中國股市值得長期投資
我為什麼堅持認為中國股市值得長期投資?在A股,好的投資標的會「說話」
第三,專業化的機構投資者成為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
證監會通過對內幕、坐莊、爆炒等非法行為加重處罰,完善監管制度,重塑機構投資者理念和行為,即重視企業本身的內在價值,平衡風險與收益,與企業共同成長;而個人投資者很少具備全面的企業價值分析能力,由專業機構統一分析並配置將成為趨勢,個股分化也許不會結束,而可能成為常態。
2
轉型與去杠桿下的宏觀環境
中國經濟增速在2010年以後開始放緩,並在
結構上發生明顯的變化,主要特徵有二:
1、總量增速放緩
,2010前十年,GDP平均增速達到10%,供應不足、資本開放及勞動力紅利,成為經濟騰飛的推動力,2011年開始,實業結構型過剩,總量增速放緩,存量競爭成為很多行業的共同點,但於全球角度,依然是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2、增長結構轉變
2010前十年,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主力,物質基礎薄弱刺激實業投資,但2011年開始,出口優勢縮小,投資費效比下降,消費及內生增長成為經濟最重要拉動力,行業分化成為趨勢。
對於經濟總量,我們認同L型企穩的增長路徑,高層重視經濟質量而非數量,消費增長會提供主要拉動;對於經濟結構,過剩產能在供給側改革下企穩,新增長點更多圍繞商業模式創新及消費升級展開。
同時,在2010年之前,企業間規模差異不大,各企業均能從經濟騰飛中獲得超額收益,但在經濟降速期,市場競爭加劇,大中型企業憑借資本、管理、人才、渠道、品牌等優勢,能獲得更高的經營效益,並實現並購整合,實現行業內的強者越強,由3-5家核心企業瓜分行業多數利潤,是大部分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對行業核心企業的研究尤為重要。
價格現象從來都是一種貨幣現象。
2010年之前,央行的外匯資產是貨幣創造的發動機,銀行依靠存貸差即可獲取暴利,自身加杠桿動力不強,商業銀行總負債/央行總負債一直保持在3-4倍以內;但2010年開始,外匯資產下降縮減了商業銀行存貸差收益,商業銀行轉為發展主動負債,大幅放大經營杠桿,來維持高額收益,商業銀行總負債/央行總負債在今年達到7倍,隨後遭到監管層強力的降杠桿措施。
在2011-2012年的第一輪金融創新中,非標資產成為商業銀行加杠桿對象,並蔓延至其他資產,但很快被監管嚴控並納入表內,造成股債雙災,「錢荒」效應即是在此階段產生;在2014年開始的第二輪金融創新中,加杠桿對象直接作用於股債,並蔓延至房地產,形成股債房三牛,隨後迎來了監管層暴力去杠桿,股票及債券分別在2015、2016年被刺破泡沫。
本輪商業銀行的去杠桿仍在深入,唯一高高在上的資產只有房價,股市杠桿已基本清理完畢,在流動性層面上,
目前更多是處於存量資金博弈狀態,對企業本身價值更為關注。
3
好行業、好企業、好生意
在投資中,股票價格圍繞價值會有較大波動,但對於企業經營本身,應是具備穿越經濟周期的能力。因此對於投資標的的選擇,我們通常圍繞好行業、好企業、好生意的三個標准進行抉擇。
1、好行業。
根據行業生命周期特點,大多數行業從誕生開始,都會陸續經歷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三個階段,經歷大量競爭和並購後,最終形成行業內的寡頭壟斷,由3-5家主導企業分享多數收益,如果喪失創新機遇或被替代,甚至可能遭遇衰退期,如柯達、諾基亞等。
對成長期行業的投資,更關注行業規模增長的持續性,以及企業本身能從行業增長中獲得的營收和利潤增長;對成熟期行業的投資,更關注企業在競爭中構建的獨特優勢,並依靠優勢獲取盈利和成長的能力。
2、好企業。
在行業高速成長期,單獨企業的優劣並不明顯,但隨著行業發展成熟,競爭壓力增加,好企業的價值將放大。在我們評判企業本身優劣的過程中,著重分析其管理團隊、競爭優勢、財務狀況三個方面。
優秀的管理團隊,具備對企業戰略戰術的堅決執行和反饋能力,能靈敏地捕捉市場趨勢的變化並作出針對性決策。
獨特的競爭優勢,能幫助企業樹立競爭壁壘,維護自身收益水平,降低經濟周期波動帶來的影響。
清晰的財務狀況,既有利於評估管理團隊措施執行的有效性,也有利於在行業間進行比較分析,明晰企業在競爭中的優劣勢,並對企業進行定量化的價值評估。
3、好生意。
商業模式對企業盈利的持續性和穩定性起重要作用,其表現為盈利與增長模式、核心競爭力、市場壁壘等,同時商業模式並無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否。
如2010年之前,批量化、低成本、分銷式帶來的規模優勢,可以幫助企業快速滿足市場需求,獲取高額收益,但隨著競爭加劇和消費升級,個性化、高品質、直銷式可能成為企業突破競爭的重要方向。
例如,在2011年時,宜華生活與索菲亞均為家居行業重點品牌,且宜華生活市值與市場規模均高於索菲亞,但隨著消費者對家居品質及定製化需求的提升,以及對直銷門店渠道的把控,索菲亞從競爭中突破,其市值從36億增長至360億,而宜華生活市值從94億增長至146億,兩者增速差距巨大。
作者 王建輝
❹ 股價上漲或下跌對上市公司有何影響
今年的A股市場專治各種不服。
從1200元的貴州茅台,到99倍市盈率的恆瑞醫葯,再到3000億市值的醬油股。
什麼樣的白馬股都可能會辜負你,只有消費行業的核心資產才是穩穩的幸福。
不過從傳統意義上的估值情況來看,大消費板塊無論市盈率(PE)還是市凈率(PB),都已經不便宜了:
① 食品飲料行業的PE為32.17倍,達到歷史百分位68%,PB為6.5倍,達到歷史百分位的81%;
② 細分白酒板塊市盈率更是高達32.17倍,遠高於歷史均值水平。
消費股的估值,過高了嗎?
國泰君安零售團隊最新發布《堅守消費龍頭,分享中國成長》,詳細地分析了消費股估值邏輯正在發生的轉變。
本文共2303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鍾,拉至本文底部可閱讀本文核心觀點。
還記得美國「漂亮50」嗎?
探討消費白馬股估值是否過高的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回顧下美國20世紀70年代初的「漂亮50」行情。
所謂「漂亮50」,指的是美國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備受追捧的50隻大盤股,它們當中有很多我們至今仍然耳熟能詳的消費品牌,比如麥當勞、可口可樂等等。
「漂亮50」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高盈利、高PE同時存在,直譯為「很貴的好股票」。
自1971年開始,「漂亮50」股價和估值水平迅速抬升,1972年底估值中位數超過40倍,最高的寶麗來公司估值甚至超過了90倍,而同期標普500估值中位數僅為12倍。
縱觀市場,我們不難發現,消費股尤其受到大資金的重點青睞。分析其背後原因,我們認為有兩點:
1、業務模式清晰,財務內容簡單 2、經濟下行期更具避險屬性
消費股抱團行情何時會結束?
仍舊以美國「漂亮50」為例,「漂亮50」行情走向終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美國大幅的財政赤字和信貸擴張積聚高通脹泡沫,糧食危機觸發CPI上行,美聯儲不得不加速收緊貨幣政策;
2)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導致通脹進一步惡化,原材料成本上升侵蝕企業盈利,企業毛利率和盈利增速雙雙下行,股市由牛轉熊;
3)自1973年起,「漂亮 50」的盈利增速和ROE開始回落,盈利穩定性受到市場質疑。
我們認為,A股機構「抱團取暖」的現象只可能在兩種情況下被打破:
1)消費龍頭業績持續低於預期,但目前而言,貴州茅台、五糧液、格力電器、美的集團等白馬股營收和凈利潤保持穩定增長;
2)像美國「漂亮50」那樣,A股遭遇大的外部變動,例如中美摩擦全面升級或全球經濟斷崖式衰退,但目前來看概率很小。
兩種情況在目前來看可能性都很小。
後續如何配置?
後續配置上,我們建議從兩條主線主線挖掘投資機會。
1)供給看效率:經營效率高、業績增長穩健、競爭優勢明顯的龍頭企業,將會持續通過擠壓中小企業的市場份額來獲得成長,值得重點關注。
2)需求看紅利:三四線市場仍存在巨大的消費需求紅利,看好所處賽道成長性強、行業邏輯和收入端均有支撐的企業,尤其是戰略重心向低線級市場擴張、能夠通過自身管理及成本優勢提升市場份額的龍頭公司。
本文觀點總結:
1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大消費板塊現在已經不便宜了。
2 但消費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其龍頭股不應簡單按照市盈率(PE)判斷估值水平高低。
3消費行業的估值體系正在從PE模型向DDM模型轉變。消費龍頭一旦建立起足夠深的「護城河」,穩健增長、市佔率提升、盈利改善、持續分紅等就足以支撐其估值水平。
4 國內資金和海外資金在大消費行業保持了較高的配置熱情。消費股受到大資金青睞的原因是其業務模式清晰,財務內容簡單,且在經濟下行期更具避險屬性。
5 消費股抱團行情在短期內不容易被打破。後續配置上,從供給看,關注龍頭企業;從需求看,關注成長性強、行業邏輯和收入端均有支撐的企業。
❺ 很多人抱怨A股,是因為A股不值得投資嗎
格雷厄姆、巴菲特之後公認的第三代價投大神塞斯卡拉曼說:價值投資需要做許多艱苦的工作,非同一般的嚴格紀律和長期的投資視角。只有極少數人願意為此付出巨大的時間與精力,而價值投資者中又只有一小部分擁有較強心理素質的人才能成功。這句話就是投資者發出此疑問的最好的解釋。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所以:A股市場中大部分人都說「價值投資無效」也就沒啥奇觀了。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小部分人才願意乾的事!而且是一件不容易乾的事,價值投資很辛苦,也很孤獨,很少有人願意堅持下去。投資者多數缺少耐心。換個角度而言,正是因為很多人認為A股不適合價值投資,那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反而會獲得更大的投資機會與利潤。
❻ 中國股市為什麼天天下跌,難道沒有投資價值
導致熊市根本原因首先是,漲得高,跌得慘。如2015年6月股市快速漲至5176點,主要是監管部門默許居民加杠桿,允許場外配資等資金進入股市,於是股市才會站上5000多點,而既然股市漲得這么瘋狂,其下跌也是必然瘋狂的。
而監管部門一直在出利好救市,所以股市調整的進程出現波折,熊市周期也被人為的拉長。股市走熊是「果」,而2015年上半年瘋狂是「因」。
再者,中國股市整體估值偏高,需要擠泡沫。其實新股發行主要並不在於節奏,而是在於價格高與不高。
如果新股發行價格都透支了未來幾十年的成長性,除非有大量資金推動股價上漲,否則A股長期走熊是必然的。比如,2008年中石油發行價16元,開盤當天漲到48元,之後就一直向下跌,現在只有7.45元。
(6)a股長期投資價值或已降低擴展閱讀
國內經濟目前處於下行趨勢,由之前的兩位數的高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特別是2018年第四季度GDP增速只有6.4%,而PMI(采購經理人指數)首次跌破了枯榮線以下。
如果經濟上行,可以有牛市,也可以有熊市(因為估值偏高)。但經濟下行時,肯定不會有牛市,因為股市估值已經偏高,再加上經濟下行,上市公司都是周期性的企業,業績也不會特別靚麗,股市總體估值難以上行。
導致A股市場下跌的原因主要是經濟下行、整體估值偏高、前期牛市漲得太凶這幾大因素,而大小非套現、新股帶病發行、過度發行新股都是股市下跌的催化劑。
這些因素在牛市行情中可以完全忽略,而在熊市下跌行情中卻被人為擴大。所以,真正導致股市下跌不是這三樣,而是有更大的趨勢和規律。
❼ 中國A股有投資的價值嗎
股市裡面沒有絕對的硬道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如果你做長線賺回錢了,你是不答是認為可以做價值投資,如果你放幾年沒有掙到錢,你會怎麼想?你問的這個為什麼根本不可能有答案。什麼政策,市場環境,都是扯淡,賺錢就是硬道理。我覺得主要是企業自身的因素決定的。即我們的很多上市公司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有待提高,這導致上市公司的競爭力不強,投資價值自然高不到哪去。中國的很多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是變了又變,今天網路吃香,就去搞互聯網,明天房地產火爆,又轉身去搞房地產。再有日前上市企業市盈率普遍偏高,股票價格明顯偏離股票價值。
❽ A股值得長期價值投資的好股有哪些
1)巴菲特先生所說的「有特許經營權的壟斷公司」。
2)但斌先生總結的「凈資產收益率長期高於15%」。
3)李劍先生總結的「產品永不過時;產品供不應求;產品量價齊升」。
4)我的標准:負債率長期低於40%。
李劍所說的「產品永不過時」這點我認為是篩選股票的第一條,這也是巴菲特所說的足夠長的雪坡。
而「產品供不應求和量價齊升」不能要求永遠,但至少應該出現在每次經濟上升期間出現。
但斌的長期ROE高於15%,這點是買任何股票只輸時間不輸錢的關鍵,只要該股長期ROE高於15,即使利潤不再大幅增長,5-10年時間凈資產也會翻番,股價自然還會漲回來。
巴菲特所說的有特許經營權的壟斷公司,這是企業擁有持續競爭力和利潤持續增長的關鍵。
我的標准負債率長期低於40%,高負債的企業很容易在經濟谷底時資不抵債破產,股價下跌90%以上,幾乎沒有翻身的餘地。
用以上標准衡量出來的最佳投資標的為:
第一類)消費醫葯類壟斷企業,如貴州茅台/雲南白葯/東阿阿膠/張裕等,但它們的平均40倍PE/10倍PB,價值已被基金充分挖掘,已非好價,現價投資他們未來10年年回報率不可能太高了,就像1996年的可口可樂,1999年後的微軟公司,把產品賣到了整個地球的每個角落,絕對的世界壟斷霸主,但之後10幾年股價都沒怎麼漲了,這點巴菲特早在1989年總結道:在有限的世界裡,任何高成長的事物終將自我束縛。
第二類)資源壟斷型企業,如盤江股份/江西銅業/包鋼稀土/鹽湖鉀肥等,其中我更看好煤炭,因為中國貧油富煤,煤炭使用不僅永不過時而且長期量價齊升供不應求,到明年秋天經濟到熊市谷底時,股價跌到低估的位置時,我會再集中投資這類股票。
第三類)連鎖超市類公司,如永輝超市/天虹商場等,這類穩健經營的公司,想買到便宜貨的機會也不多。
第四類)高科技類壟斷型企業,如中興通訊,和華為大唐三家寡頭壟斷了3g和4g的市場,但這類高科技公司員工的薪水支出也高得驚人,所以往往技術最頂級的獲得大部分利潤,就如蘋果和三星壟斷了手機市場80%以上的利潤。而華為是這三家中最傑出的企業,可惜沒有在A股上市,中興也只能等股價跌到低估時再投資。
相對而言,稅控企業航天信息壟斷了稅控行業,沒有國內企業競爭,國家更不會讓國外更高科技企業進入這個市場,即使這個公司毛利不高20%,利潤年復合增長率也即20%,但勝在穩健經驗,一旦出現好價時,也不能猶豫。
❾ A股究竟有投資價值嗎
你是中小股民么,這個問題也就咱小股民會擔心,同命相連啊。
目前A股是否有投資價值,毋庸置疑,有很大的投資價值,但是這個價值和咱們有沒有關系,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大概有兩個方向。咱不是行內人,就通俗粗口話解釋一下個人觀點。
1. 投資價值,
可能多數會想到長線投資,價值投資。從長遠角度講,任何股市都是在漲的,放眼美國股市從30年代到80年代,年復利都在8%左右,加上銀行利率基本都會在13%,復利啊。
一個牛熊差不多2~5年的周期,加上中國經濟不減,21世紀的價值就在咱中國了。
問題是中國的資本市場也剛剛發展20年,股制改革也才是最近2~3實施,相對國外成熟市場還有很多制度上的缺陷,監管部門的不完善,這些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現在公司對股東沒有信託責任,黑暗交易遍地,內幕丑聞永遠散戶最後一個知道,這個環境下,咱們小散戶想賺錢是相當肯難的,
一. 散戶沒有信息優勢,好多公司內幕消息都提前反應在股價上了,等你知道了,晚了,這一點在成熟的美國市場是刑事犯罪要判刑的,在中國也就罰款,罰款頂用么,人家一個內幕消息賺的盆滿缽滿的還怕你罰款啊。
二. 散戶沒有技術優勢,中國股民目前准確點說較「股盲」更適合,散戶裡面有幾個知道技術分析,技術指標的,偶爾幾個也只是拿來爛用一氣,就覺得自己很厲害了,大多數散戶都是聽誰說怎麼地好了,就買了.
三. 市場沒有成熟的基金經理,這個不誇張,你看看中國那些所謂的行業人,對股票不見得比你強到哪裡,一個個都吹鬍子瞪眼睛的,一沒行業素質二沒人品,對社會對資本市場不負責任。 行情一變,都急著去改寫自己前幾天寫的價值投資報告呢,這就是目前行業內人士。
四.市場監管,股市政策不成熟。很明顯的內幕交易,中國罰款,美國就判刑,股價在消息公布前上漲,監管部門就會排查大筆交易的人,看是不是有內幕交易。另外上市公司對股東責任也受不到有實際意義的監管,很多賺錢也不分紅,賺錢分很低的紅已經不錯了,美國部分企業即使07年虧損,也是按照每年的水平對股東分紅,這個就是美國人願意把所以的保險和錢財都投入到股市的原因,在中國你敢么,那天公司突然來個破產,你有嘴沒說理的地方。
但是咱也不能就此氣餒,隻身在這個環境下,我們一個人是無法改變的,相信國家也是在想辦法改善,散戶能做的只能是慢慢來了,虧點錢買經驗,經驗中摸索投資技巧。
--------- 二. 散戶投機 ---------
散戶的資金量很小,根本談不上長期投資了,看基本面基本也是沒什麼價值的,北京旅遊還虧損呢,最近為什麼幾天就可以翻倍的漲啊。你說市盈率是個重要指標,那怎麼1000倍以上的股票還在漲啊。中國石油號稱全球最賺錢的公司,一天利潤收入多少個億,請問你買中石油沒?這個足以說明問題,長期投資最重要的東西在國內這個環境下X作用都沒有.
散戶如何獲得投資利潤,還是做波段短線為主,做波段並不是否定長期的價值投資,而是在價值投資的基礎上,適時順勢的利用技術指標技術手段。資本世界裡有專門的投行專家做技術操作,說明這也是股票交易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如果你不適合做長期投資,那研究普及一下技術分析也是獲得投資收益的好辦法。
❿ 從2007年至今中國A股不斷下跌的原因綜合分析(最高分再追加50分)
1. 2007年10月--2008年3月 政策抄打壓襲,周小川為首的央行貨幣政策制定者對國內通漲壓力始終恐慌!
2.2008年3月--今 大小非解禁、金融危機引發市場信心崩盤,股市飛流直下。
3.今--後 對上市公司業績壓力的恐懼
根本原因:市場自身的內在運轉規律 加上人為的過渡干預推波助瀾 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