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929年美國股票市場崩潰
年10月29日,這個被隨後的歷史所銘記的「黑色星期二」,開啟了美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金融危機。從那天開始,美國股市在歷經了10年的大牛市後,幾天內從頂巔跌入深淵。股指從363最高點跌至1932年7月的40.56點,最大跌幅超過90%。此後,美國和全球也隨後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危機從紐約股市開始
1929年10月19日,美國紐約市場就出現了拋售股票浪潮,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到10月24日,舉國上下謠言四起造成金融不穩,被嚇壞了的投資者命令經紀人拋售股票,導致美國股市崩潰。到這天結束時,已經有11個金融家自*。
10月25日,胡佛總統發表文告說:「美國基本企業,即商品的生產與分配,是立足於健全和繁榮的基礎之上的」,胡佛力圖以此刺激新一輪投資。然而,過了一個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費了。
10月28日,史稱「黑色星期一」。當天,道瓊斯指數狂瀉38.33點,日跌幅達13%。這一天,已經沒有人再出面救市。
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10時,紐約證券交易所剛一開市,猛烈的拋單就席捲而來,所有股票成了燙手山芋,只要拋掉就好。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股指從最高點386點跌至298點,跌幅達22%。這是紐約交易所112年歷史上「最糟糕的一天」,以這個被稱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為發端,美國乃至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11月,股市跌勢不止,滑至198點,跌幅高達48%。翌年,股市憑借殘存的一絲牛氣,在1~3月大幅反彈,於4月重新登上297點。此後又急轉直下,從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連續出現6次暴跌,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在這場股災中,數以千計的人* 樓。
Ⅱ 美國的紐約時報有哪些板塊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是一份在美國紐約出版的報紙,在全世界發行,有相當的影響力。它有時也被戲稱為「灰色女士」(The Gray Lady)或簡稱為「時報」(The Times)。它最初的名字是「紐約每日時報」(The New-York Daily Times),創始人是亨利·J·雷蒙德和喬治·瓊斯。他們當時打算發行一份比較嚴肅的報紙,來打破當時在紐約盛行的花花綠綠的新聞報道方式。在1851年9月18日它的首刊中該報寫到:「今天我們發行紐約每日時報的首刊,我們打算在今後無限期內每天早晨(周日除外)發行一刊。」
許多年後該報也在周日發行。今天周日版是紐約時報每周篇幅最大的一版,除新聞報道外其中還包括許多專欄如食品、旅遊、藝術和其它文化專題。
在新聞報道方面紐約時報將自己看做是一份「報紙記錄」,這個政策的結果是除紐約當地的新聞外紐約時報很少首先報道一個事件。而假如它真的首先報道一個事件的話,那麼這個報道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因此往往被世界上其它報紙和新聞社直接作為新聞來源。在美國大多數公共圖書館內都提供一份紐約時報索引,其內涵是紐約時報對時事的報答文章。
1896年阿道夫·奧克斯收購了瀕於破產的時報,奧克斯在接辦《紐約時報》時就確定了時報的新聞報道原則:「力求真實,無畏無懼,不偏不倚,並不分黨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
他大膽地增刊擴版,在新聞報道上不惜投資,大量增加在當時頗為稀有的國際新聞內容。短短四五年,時報的銷售量就超過了10萬份大關.在他的領導下紐約時報獲得了國際性的認可和聲譽。1897年他提出了紐約時報的格言:「所有值得印刷的新聞」。這個格言被公認為對「黃色新聞界」的挑戰。1935年奧克斯去世後,其女婿索爾茲伯格接過時報發行人的大印。索爾茲伯格領導時報度過了經濟大蕭條的危機和二戰的艱苦歲月,在他任內20多年,時報的新聞采訪范圍進一步擴大,廣告收入翻了一倍,技術設備得到極大的更新。
時報第四代發行人是索爾茲伯格的獨子,人稱彭區的阿瑟·奧茨·索爾茲伯格,他勵精圖治,選拔麥森、羅森索等優秀編輯、經營人才,引進先進技術,開拓多元化經營。彭區在任30年,時報走出了瀕臨崩潰的困境,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1963年時報的總收入為1億美元,到1991年,時報總公司的收入已達17億美元,在這一過程中,《紐約時報》也完成了由家族式經營向市場式經營的轉型。
1992年,經過多年培養後,彭區將時報發行人大印傳給兒子,這便是《紐約時報》今天的掌門人一一小阿瑟·奧茨·索爾茲伯格。 小阿瑟比父輩更追逐利潤,他試圖促成《紐約時報》平民化,使各種人群都能夠接受,因此涉及"煽情新聞",使得《時報》一度失去公眾的信任.
紐約時報享有可靠的新聞來源的聲譽。它的社論一般被認為是比較開通的。不過實際上它的社論是由許多不同的作者撰寫的,而他們的觀點則從左到右各不相同。
許多保守派人物認為紐約時報的新聞報道,尤其是它的社論,太自由開放。甚至有許多人就紐約時報對美國政治界的影響著書。與紐約時報相比在紐約出版的另兩份重要報紙紐約郵報和華爾街日報至少在其社論方面比較保守。
不過紐約時報也出現過一些丑聞,比如2003年紐約時報承認它的一個記者傑森·布萊爾多年在其新聞報道中做假。紐約時報的名譽為此大降。布萊爾被立刻解僱。其他一些重要的人物如社論欄的頭也被迫辭職。
2004年5月26日紐約時報再次承認在它的新聞報道中發生了錯誤。它承認在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爆發前錯誤地促進了公眾對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信任。公眾事務編輯達尼爾·奧克倫特在一篇自我批評的文章中寫到:「這個錯誤不是個人錯誤,而是一個系統性的錯誤。我們在報道戰爭時要特別提高我們的標准,小心謹慎地報道,而不應該降低我們的標准。但在時報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報道中,我們的讀者遇到了一些聳人聽聞的報道,其來源並不十分扎實,其中一些是懷個人用心的匿名人士的斷言。在戰前和戰後時報的記者多次中斷了對一些故事的報道,後來證明這些故事的確不可靠。在許多情況下時報的讀者根本沒有察覺這些更正。……我所希望看到的真正的新聞報道,這也是我們的讀者應該得到的,也應該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心所要求的,不僅應該揭露那些推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故事的人的戰術,而且應該揭露時報自己是怎樣被這些人利用的。」
2005年7月6日,紐約時報記者茱蒂絲·米勒因拒絕透露消息來源遭法院判刑入獄。
Ⅲ 紐約時報是不是又叫泰晤士報
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是一份在美國紐約出版的報紙,在全世界發行,有相當的影響力。它有時也被戲稱為「灰色女士」(The Gray Lady)或簡稱為「時報」(The Times)。它最初的名字是「紐約每日時報」(The New-York Daily Times),創始人是亨利 J 雷蒙德和喬治 瓊斯。他們當時打算發行一份比較嚴肅的報紙,來打破當時在紐約盛行的花花綠綠的新聞報道方式。在1851年9月18日它的首刊中該報寫到:「今天我們發行紐約每日時報的首刊,我們打算在今後無限期內每天早晨(周日除外)發行一刊。」
許多年後該報也在周日發行。今天周日版是紐約時報每周篇幅最大的一版,除新聞報道外其中還包括許多專欄如食品、旅遊、藝術和其它文化專題。
在新聞報道方面紐約時報將自己看做是一份「報紙記錄」,這個政策的結果是除紐約當地的新聞外紐約時報很少首先報道一個事件。而假如它真的首先報道一個事件的話,那麼這個報道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因此往往被世界上其它報紙和新聞社直接作為新聞來源。在美國大多數公共圖書館內都提供一份紐約時報索引,其內涵是紐約時報對時事的報答文章。
紐約時報》簡介
或簡稱為「時報」(The Times)。它最初的名字是《紐約每日時報》(The New-York Daily Times),創始人是亨利·J·雷蒙德和喬治·瓊斯。他們當時打算發行一份比較嚴肅的報紙,來打破當時在紐約盛行的花花綠綠的新聞報道方式。在1851年9月18日它的首刊中該報寫到:
今天我們發行紐約每日時報的首刊,我們打算在今後無限期內每天早晨(周日除外)發行一刊。
2002年9月11日的《紐約時報》頭版在新聞報道方面《紐約時報》將自己看做是一份「報紙記錄」,這個政策的結果是除紐約當地的新聞外,《紐約時報》很少首先報道一個事件。而假如它真的首先報道一個事件的話,那麼這個報道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因此往往被世界上其它報紙和新聞社直接作為新聞來源。在美國大多數公共圖書館內都提供一份《紐約時報》索引,其內涵是《紐約時報》對時事的報道文章。
1896年阿道夫·奧克斯收購了瀕於破產的時報,奧克斯在接辦《紐約時報》時就確定了時報的新聞報道原則:「力求真實,無畏無懼,不偏不倚,並不分黨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
他大膽地增刊擴版,在新聞報道上不惜投資,大量增加在當時頗為稀有的國際新聞內容。短短四五年,《紐約時報》的銷售量就超過了10萬份大關。在他的領導下《紐約時報》獲得了國際性的認可和聲譽。1897年他提出了《紐約時報》的格言:「所有值得印刷的新聞」。這個格言被公認為對「黃色新聞界」的挑戰。1935年奧克斯去世後,其女婿索爾茲伯格接過時報發行人的大印。索爾茲伯格領導時報度過了經濟大蕭條的危機和二戰的艱苦歲月,在他任內20多年,時報的新聞采訪范圍進一步擴大,廣告收入翻了一倍,技術設備得到極大的更新。
《紐約時報》第四代發行人是索爾茲伯格的獨子,人稱彭區的阿瑟·奧茨·索爾茲伯格,他勵精圖治,選拔麥森、羅森索等優秀編輯、經營人才,引進先進技術,開拓多元化經營。彭區在任30年,時報走出了瀕臨崩潰的困境,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1963年時報的總收入為1億美元,到1991年,時報總公司的收入已達17億美元,在這一過程中,《紐約時報》也完成了由家族式經營向市場式經營的轉型。
1992年,經過多年培養後,彭區將時報發行人大印傳給兒子,這便是《紐約時報》今天的掌門人——小阿瑟·奧茨·索爾茲伯格。小阿瑟比父輩更追逐利潤,他試圖促成《紐約時報》平民化,使各種人群都能夠接受,因此涉及「煽情新聞」,使得《時報》一度失去公眾的信任。
對《紐約時報》的評價
《紐約時報》享有可靠的新聞來源的聲譽。它的社論一般被認為是比較開通的。不過實際上它的社論是由許多不同的作者撰寫的,而他們的觀點則從左到右各不相同。
許多保守派人物認為《紐約時報》的新聞報道,尤其是它的社論,太自由開放。甚至有許多人就《紐約時報》對美國政治界的影響著書。與《紐約時報》相比,在紐約出版的另兩份重要報紙《紐約郵報》和《華爾街日報》至少在其社論方面比較保守。
泰晤士報
《泰晤士報》(The Times)是英國的一張綜合性全國發行的日報,是一張對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發揮著巨大影響的報紙。
《泰晤士報》隸屬於魯珀特•梅鐸的新聞集團。長期以來,《泰晤士報》一直被認為是英國的第一主流大報,被譽為「英國社會的忠實記錄者」。《泰晤士報》在英國國內政治和國際關系問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被默多克收購之後,有指《泰晤士報》的風格逐漸趨向保守。
《泰晤士報》的英文名稱The Times,中文直譯過來應該是《時報》。然而它的譯名卻變成與讀音相近、但毫無關聯的「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一樣。由於約定俗成的關系,錯譯保留至今。現今世界各地有許多名為Times的報章,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為了區分出來,《泰晤士報》有時被英語使用者稱為《倫敦時報》(The London Times)。《泰晤士報》是世界上第一張以「Times」命名的報紙。
Ⅳ 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的投資方是誰
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投資方是中信國安集團 。
中信國安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國安公司)系中國中信集團公司全資子公司,國安公司經營行業涉及信息產業相關業務(包括有線電視網路投資經營、電信增值業務、衛星通信、網路系統集成、軟體開發、廣告業務)、旅遊房地產、高新技術及資源開發等領域、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是中信公司在國內最大的實業子公司之一。國安公司現為亞太經合組織(APEC)中國企業聯席會議成員企業,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成員企業。"國安"商標為著名商標和知名品牌。截至2008年末,國安公司總資產為401億元,凈資產為131億元。
1992年,北京市體育局與中信國安集團共同組建了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由中信國安集團公司和北京市體育局共同建立,由中信國安集團公司經營管理,由北京市體育局和北京市足球協會參與進行行業管理,該俱樂部是在中國足球協會和北京市足球協會注冊,於2003年12月變更為有限責任公司,由中信國安集團公司和北京國安建設有限公司兩家股東共同出資。1992年北京足球隊正式更名為北京國安足球隊。球隊曾於1996年和1997年蟬聯中國足協杯第一名,1997年還同時獲得中國超霸杯第1名。1995年獲"中國足協最快進步獎",1995年被評為"公平競爭球隊"。2003年,北京國安隊第三次加冕足協杯冠軍,成為中國俱樂部中第一支三次獲得足協杯冠軍的球隊。2004年,北京國安隊獲得超霸杯冠軍。2009年,北京國安隊獲得中超聯賽冠軍。2016年1月19日,樂視和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宣布達成深度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樂視將正式冠名北京國安,球隊名稱變更為「北京國安樂視隊」。2016年10月,與樂視終止合作。2016年11月23日,何塞-岡薩雷斯為新主帥。
Ⅳ 紐約時報 是幾時開始發行的拜託各位了 3Q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是一份在美國紐約出版的報紙,在全世界發行,有相當的影響力。它有時也被戲稱為「灰色女士」(The Gray Lady)或簡稱為「時報」(The Times)。它最初的名字是「紐約每日時報」(The New-York Daily Times),創始人是亨利 J 雷蒙德和喬治 瓊斯。他們當時打算發行一份比較嚴肅的報紙,來打破當時在紐約盛行的花花綠綠的新聞報道方式。在1851年9月18日它的首刊中該報寫到:「今天我們發行紐約每日時報的首刊,我們打算在今後無限期內每天早晨(周日除外)發行一刊。」 許多年後該報也在周日發行。今天周日版是紐約時報每周篇幅最大的一版,除新聞報道外其中還包括許多專欄如食品、旅遊、藝術和其它文化專題。 在新聞報道方面紐約時報將自己看做是一份「報紙記錄」,這個政策的結果是除紐約當地的新聞外紐約時報很少首先報道一個事件。而假如它真的首先報道一個事件的話,那麼這個報道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因此往往被世界上其它報紙和新聞社直接作為新聞來源。在美國大多數公共圖書館內都提供一份紐約時報索引,其內涵是紐約時報對時事的報導文章。 1896年阿道夫·奧克斯收購了瀕於破產的時報,奧克斯在接辦《紐約時報》時就確定了時報的新聞報道原則:「力求真實,無畏無懼,不偏不倚,並不分黨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 他大膽地增刊擴版,在新聞報道上不惜投資,大量增加在當時頗為稀有的國際新聞內容。短短四五年,《紐約時報》的銷售量就超過了10萬份大關。在他的領導下《紐約時報》獲得了國際性的認可和聲譽。1897年他提出了《紐約時報》的格言:「所有值得印刷的新聞」。這個格言被公認為對「黃色新聞界」的挑戰。1935年奧克斯去世後,其女婿索爾茲伯格接過時報發行人的大印。索爾茲伯格領導時報度過了經濟大蕭條的危機和二戰的艱苦歲月,在他任內20多年,時報的新聞采訪范圍進一步擴大,廣告收入翻了一倍,技術設備得到極大的更新。 《紐約時報》第四代發行人是索爾茲伯格的獨子,人稱彭區的阿瑟·奧茨·索爾茲伯格,他勵精圖治,選拔麥森、羅森索等優秀編輯、經營人才,引進先進技術,開拓多元化經營。彭區在任30年,時報走出了瀕臨崩潰的困境,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1963年時報的總收入為1億美元,到1991年,時報總公司的收入已達17億美元,在這一過程中,《紐約時報》也完成了由家族式經營向市場式經營的轉型。 1992年,經過多年培養後,彭區將時報發行人大印傳給兒子,這便是《紐約時報》今天的掌門人——小阿瑟·奧茨·索爾茲伯格。小阿瑟比父輩更追逐利潤,他試圖促成《紐約時報》平民化,使各種人群都能夠接受,因此涉及「煽情新聞」,使得《時報》一度失去公眾的信任。 對《紐約時報》的評價 《紐約時報》享有可靠的新聞來源的聲譽。它的社論一般被認為是比較開通的。不過實際上它的社論是由許多不同的作者撰寫的,而他們的觀點則從左到右各不相同。 許多保守派人物認為《紐約時報》的新聞報道,尤其是它的社論,太自由開放。甚至有許多人就《紐約時報》對美國政治界的影響著書。與《紐約時報》相比,在紐約出版的另兩份重要報紙《紐約郵報》和《華爾街日報》至少在其社論方面比較保守。 《紐約時報》的丑聞 不過《紐約時報》也出現過一些丑聞,比如2003年《紐約時報》承認它的一個記者傑森·布萊爾多年在其新聞報道中做假。《紐約時報》的名譽為此大降。布萊爾被立刻解僱。其他一些重要的人物如社論欄的頭也被迫辭職。 2004年5月26日《紐約時報》再次承認在它的新聞報道中發生了錯誤。它承認在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爆發前錯誤地促進了公眾對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信任。[1]公眾事務編輯達尼爾·奧克倫特在一篇自我批評的文章中寫到:「這個錯誤不是個人錯誤,而是一個系統性的錯誤。我們在報道戰爭時要特別提高我們的標准,小心謹慎地報道,而不應該降低我們的標准。但在時報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報道中,我們的讀者遇到了一些聳人聽聞的報道,其來源並不十分扎實,其中一些是懷個人用心的匿名人士的斷言。在戰前和戰後時報的記者多次中斷了對一些故事的報道,後來證明這些故事的確不可靠。在許多情況下時報的讀者根本沒有察覺這些更正。……我所希望看到的真正的新聞報道,這也是我們的讀者應該得到的,也應該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心所要求的,不僅應該揭露那些推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故事的人的戰術,而且應該揭露時報自己是怎樣被這些人利用的。」[2] 2005年7月6日,《紐約時報》記者茱蒂絲·米勒因拒絕透露消息來源遭法院判刑入獄。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十二。
求採納
Ⅵ 紐約時報怎麼喊話特朗普的
紐約時報喊話特朗普: 美中若打貿易戰, 美將感受劇痛。
特朗普也表示了某種松動(資料圖)
在中國商務部4月4日發布反制關稅清單後不久,特朗普也表示了某種松動。他發布推特稱,「我們沒有和中國打貿易戰,這場戰爭多年前就被當時代表美國的那些愚蠢無能的人打輸了。現在我們一年有50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另有3000億美元知識產權被竊。我們不能讓這一切繼續!」
早前,對於美方挑起貿易戰,中方多個部門表示中方不挑起貿易戰,但是我們也不怕貿易戰,如果有人執意要打我們會堅決奉陪到底。
4月2日開始,中國商務部對美國的128項進口商品加征關稅。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也回應「301調查」說,中方將以同樣的規模、金額強度回擊。
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就「301調查」應詢時表示,我們一直在說,中方不挑起貿易戰,不願意打貿易戰,但是我們也不怕貿易戰,如果有人執意要打,甚至打到了家門口,我們會堅決奉陪,奉陪到底。中方有決心、有能力,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捍衛自身的正當合法權益。美方有清單,中方也會有清單。
與此同時,中方也一直在強調,談判的大門一直是敞開的。我們希望能同美方通過對話協商來解決經貿領域的分歧,妥善處理存在的問題。我們也希望雙方的對話協商應該遵循國際法、國際貿易規則,而不是美國的國內法。
中方指出,協商要做到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而不是居高臨下有一方來單方進行脅迫。協商要體現互諒互讓、有取有予,而不應是漫天要價,胡攪蠻纏,我們再次希望美方能夠保持理性,認清形勢,能夠傾聽工商界和普通民眾的聲音,及早摒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通過對話協商同中方來解決分歧,共同中美經貿關系健康穩定發展,造福兩國人民。
Ⅶ 巴菲特賣中國石油理由
巴菲特稱賣出中國石油是出於估值考慮
伯克希爾•哈撒威(Berkshire Hathaway)首席執行長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周四表示,他已經將所持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 Co., 簡稱 中國石油)股份全部賣出;他稱此決定完全是基於價格上的考慮,和中國石油股份與蘇丹的聯系無關。
接受Fox Business Network采訪時,巴菲特還表示,從出售股票後的漲幅來看,他認為他過早賣出了中國石油的股票。
他表示,出手有點早了。
克希爾•哈撒威賣出中國石油股份早在7月份就有報導,一些激進的投資者因而猜測,巴菲特不再持股中國石油的原因是該公司與蘇丹政府有聯系,後者被指利用石油財富在達爾福爾地區進行種族屠殺,還有組織稱中國石油為蘇丹政府提供了支持。
巴菲特還表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有關他曾就收購貝爾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股份進行談判的報導是不實的。但記者無法馬上聯繫到《紐約時報》人士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