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期貨的主力合約是怎麼計算的
同一個品種中總的持倉量最大的那個就是主力合約~一般主力合約過一段時間都會切換的,所以如果做得話,要注意合約的切換~
2. 在期貨、現貨中有「主力合約轉換」這一說話。請問這是什麼意思對行情有什麼影響謝謝
要理解主來力合約轉換,首先源要了解主力合約是什麼意思。
期貨與股票不同的是,期貨合約的生存周期是有限的,到合約最後交易日後就要交割。所謂主力合約指的是持倉量最大的合約。一般情況下,持倉量最大的合約,其成交量也是最大的。因為它是市場上最活躍的合約,也是最容易成交的合約,所以投機者基本上都在參與這個和約。
每個主力合約都有他的活躍周期,一般是半年,就換主力合約,比如目前大豆的主力合約是1201,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慢慢就會把資金轉移到1205合約,主力合約也就從1201轉換成1205,因為1205比1201時間長,有更多的不確定性。那為什麼選1205,而不是1203呢,這是由於大豆的季節性因素以及歷史的慣例,「本沒有主力,買的人多了也就成了主力。」
3. 期貨主力合約如何換月
主力合約是成交量和持倉量最大的合約,一般交易軟體會自動顯示的。
4. 如何查看期貨主力合約什麼變更的【內詳】
沒有具體的日期,可以看持倉量來判斷,不用每天去看,一個合約快到交割月前的一兩個月就可以轉別的合約了。
5. 期貨主力合約切換問題
「主力合約」的意思是當月期中持倉量和成交量最大的合約。約定束成是如此,實版際上移倉權的時候,常常會有兩個合約的成交都較大。而且這兩個合約有時候還會「輪漲」或者「輪跌」,我常常利用這一點,在不同合約上進行交易。此外,也可以進行跨月套利。人們在主力合約上交易的原因是主力合約成交量大,容易成交,波動也大,容易獲利。而且主力合約常常離當月還有好幾個月的時間,可以做長線,也可以做短線。所以有主力合約和非主力合約之分。
「主力合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移動。如過一個交割月後,主力合約就會推移到下一個月期的合約上。我們操作上也會相應移倉。換到新的主力合約上去操作。所以主力合約不是指哪一個合約,而是應該理解為:「最活躍的那個合約」。
一種是指數編製法,如文華財經,就是將各合約的價格,以成交量為權數進行加權平均計算出來的價格,這種方法也是記錄歷史價格的一種方式。筆者個人的經驗,這種方式更科學一些,我有一個交易規則就是:分析用指數,交易看主力。即分析走勢上,看指數,操作上,在主力上建倉、設置止損等。
6. 期貨主力如何拉升價格
操縱價格的方法
1、炮製題材揭開風險最小化利潤最大化。
2、上市公司傾力配合。
3、內幕交易黑箱操作。
4、聯手操縱翻雲覆雨。
5、控盤操作虛擬價格。
6、多開帳戶逃避監管。
7、空穴來風虛假造市。
8、大膽逼空小心誘多。
9、漲也對倒跌也對倒。
10、打老鼠倉送大禮包。
以下詳細說明
1、在1999年的5.19行情中受美國NASDAQ網路股大幅上揚的刺激,國內的某些莊家在一些網路股中大舉建倉2000年我國股市出現回暖跡象那些在5.19行情中被網路股套牢的莊家以及其他套牢莊家便開始緊急啟動網路經濟和新經濟這一法寶,將自己炒作的個股紛紛披上網路這一美麗動人的外衣,一些個股標榜自己進軍網路,介入新經濟,同時大幅拉升股價有些也借納米概念、光谷概念哄抬股價。但是,時至今日,這些所謂的概念題材最終兌現的能有幾家?真正能為上市公司帶來效益、為股東創造回報的又有幾家呢獨家證券參考全新角度看股市。
2、欲話說蒼蠅不盯沒縫的雞蛋。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相關的上市公司緊密配合,沒有上市公司一些高管人員的別有用心操縱市場者在二級市場上將寸步難行,一事無成。為了一己私利,部分上市公司與操縱市場者配合得天衣無縫,要利潤包裝利潤,要洗盤時製造利空,要出局時炮製題材,就是公司未來的經營能力不容樂觀也不遺餘力地高比例的送股和利用資本公積金轉贈股本,更有甚者部分上市公司還拿出發行新股、配股或從銀行借貸的資金交給莊家們委託理財,而莊家們炒做的股票正是該家上市公司,於是上市公司與操縱市場者便結成了榮辱與共、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這就是部分上市公司為莊家鞍前馬後樂此不疲的根本原因。
3、所謂的內幕交易就是內幕知情人士利用內幕消息在二級市場上賺取非法利潤的行為。而操縱市場者操縱股價之所以大行其道很重要的手段就是通過內幕交易和黑箱操作來實現的。我們撇開部分券商炒做自身承銷的新股和配股不說僅僅以發生控制權,第一大股東移位的重組類公司為例來揭開操縱市場者利用內幕交易黑箱操作操縱股價操縱市場的冰山一角。
4、2001年2月5日的《粵港信息日報》轉載了肖進安的一篇文章,作者利用2000年深滬證券交易所公布的信息資料,通過實證分析揭露了莊家們該文主要針對券商是怎樣通過聯手操縱,在二級市場上翻雲覆雨的。該文將聯手操縱分為單一券商營業部之間的關聯關系、同城(地)券商之間的關聯關系和關聯關系中的異類三種他發現某某證券公司在12隻股票中存在關聯關系、某某證券公司在26隻股票中存在關聯關系、其他一些證券公司也有不少類似的情況。
5、由於莊家們控制了某隻股票的流通籌碼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該只股票的供求關系,其價格制定就不再取決於該股的經營業績和內在的投資價值而是完全決定於莊家的操作計劃和資金實力,因此,扭曲了該只股票的價格定位出現了虛幻的價格從而放大了股市的泡沫2000年超過1000倍市盈率的個股多達30隻。
6、為了隱蔽操作逃避監管莊家們通過在多家營業部利用多個個人帳戶分散籌碼這已成為公開的秘密。例如被中國證監會查處的信達信託公司自1998年4月8日起集中5億元資金,利用101個個人股東帳戶及2個法人股帳戶通過其下屬的北京成都長沙鄭州南京太原等營業部,大量買入「陝國投A」股票。持倉量從4月8日的81萬股占總本的0.5%到最高時的8月24日的4,389萬股占總股本的25%。但是,信達信託對上述事實未向陝西省國際信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作出書面報告並公告。
7、要達到誘騙中小投資者跟風炒做的目的操縱市場者除為炒做的股票編織無數美麗的題材外還必須向外擴散這些題材在資訊時代十分發達的今天,操縱市場者要達到這一目的確實不費吹灰之力於是我們便看到大量的網上傳聞此外操縱市場者還利用所謂股評家和咨詢機構的市場影響力拚命推薦即將出貨的股票於是我們便看到了大量的投資價值分析報告試想一想這些投資價值分析報告為什麼在股票的底部沒有出籠而在股票的頂部卻連篇累牘地奉獻給投資者了。
8、操縱市場者為了達到充分吸籌拉高出貨的目的近年來紛紛採取了大膽逼空小心誘多的操作手法,我們以海虹控股(0503)為例
從海虹控股2000年的日K線圖我們可以看出主力莊家在1月4日至1月18日吸籌完畢後採取了期貨式的逼空手法1月18日至2月22日連續拉出了17個漲停2月24日至3月1日又連續拉出了5個漲停莊家一邊拉漲停一邊又在悄悄出貨而等一些頭腦簡單的投資者在最後的漲停板被打開勇敢地殺進的時候那便是世紀之套。
9、關於莊家的對倒行為2000年第十期發表的《基金黑幕》一文多有披露本文不再贅述。根據筆者的觀察和莊家一般的操作手法不論是拉抬還是洗盤不論是做開盤價還是做收市價均存在嚴重的對倒行為試想一想莊家的資金實力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將所有的籌碼全裝進口袋而且莊家最終出貨才能將帳面利潤實現實際利潤要用有限的資金推動股價必須通過對倒才能完成 。
10、所謂的「老鼠倉」排除內幕人士在莊家的成本區建倉的籌碼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條途徑就是莊家為了達到某一目的在開盤中或收盤時打出的比上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便宜的多(有的甚至就是跌停板)的籌碼而當老鼠倉打出後該股在未來的幾個交易日後便開始瘋漲因此一般來說老鼠倉就是將巨額利潤送給某些重要人物的重要手段。
7. 國內期貨 關於燃油主力什麼時候轉化
首先,先講一個問題再來回答題主:燃料油合約出現巨大問題,期貨標的是308標準的高硫版燃油,2020年國際航運權新標准要求低硫燃油原先標準的燃料油將不能出海。這就是為啥臨近交割原油上漲而燃料油斷崖式下跌。不熟悉合約設計容易踩坑。
下一個主力合約是05,沒錯。國內期貨很多商品都是1.5.9這三個合約之間輪著換,大家約定俗成,少換合約,拿的時間長,減少交易成本。
主力合約看成交量,哪個大哪個就是主力。
移倉一般下手都比較早,一點一點移
8. 期貨主力和次主力的區別
你好!區分期貨主力合約還是次主力合約,
主要老持倉量,和成交量這兩個指標。
再換主力合約後,文華財經軟體上會顯示的
9. 期貨合約轉換方法
期貨合約轉換,簡稱期轉現。 期轉現是指持有同一交割月份合約的多空雙方之間達成現貨買賣協議後,變期貨部位為現貨部位的交易。
期貨合約轉換方法:
達成協議的雙方共同向交易所提出申請,獲得交易所批准後,分別將各自持倉按雙方商定的平倉價格由交易所代為平倉(現貨的買方在期貨市場須持有多頭部位,現貨的賣方在期貨市場須持有空頭部位)。同時雙方按達成的現貨買賣協議進行與期貨合約標的物種類相同、數量相當的現貨交換。
期轉現是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明尼阿波里斯穀物交易所(MGEX)、紐約商品交易所交易所(NYBOT)和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英國倫敦國際金融交易所(LIFFE)和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等長期實行的一種交易方式。
在國外,期貨合約轉換不僅在商品期貨交易中得到運用,而且在金融工具的交易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幾乎所有品種的期貨和期權均可期轉現。
期貨合約轉換流程:
尋找對手;
商定平倉和現貨交收價格;
向交易所申請;
交易所核准;
辦理手續;
納稅。
10. 期貨主力換月對價格的影響
同月份合約走勢是「隔年銜接」的。
比如:銅0809交割後,接下來的走勢是銅1009合約的走勢。如果CU1009上市後價格和銅0809交割時的價格相差很大,就會出現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