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勤儉是種投資

勤儉是種投資

發布時間:2021-06-24 16:43:08

A. 勤儉節約和節儉(勤儉)是一個意思嗎

勤儉節約和勤儉是一個意思,和節儉不是一個意思,勤儉節約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要勤,二要節儉,內涵要比節儉廣些。

B. 節儉是一種財富 事例

從古到今,關於節約的名言諺語還不少,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到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再到「一滴水、一度電、一粒米呀一塊炭,別看這些數字小, 積少成多千千萬萬……」。可以說,幾千年來,倡導節約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一種道德期待。
如今,在大力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時候,節約似乎成了一種標簽,一個符號。哪裡都可以貼,哪裡都可以用。有時,人們看多了也就麻木了,很多人甚至在辯護「多浪費一點不正可以拉動消費促發展嗎」。
其實,節約是從人的生活體驗中提煉出來的。筆者認為,當前國人節約精神的缺失不是宣傳不深入、不到位,而在於生活體驗教育的缺位。
曾記得,筆者出生湖北一古礦區,上世紀90年代,當地礦業還不景氣,礦區的節儉之風讓我記憶猶新。讀初中時,我們一群身高不到1.5米的小孩子為了給家裡省錢,每天都走五六公里的山路上學;可如今,礦價暴漲,礦區繁華了,但奢侈之風也與日俱增,孩子們不再走路上學了,出門坐車,有的甚至包車。做任何事情,大手大腳,顯得很氣派,再也找不到以前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了。
近日,武漢體院一位專業球員的校友和筆者聊天時談到一件事情:他在一個中型城市帶了一個少年足球隊的兼職教練,幾個月下來,訓練效果很不好,最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孩子們不能吃苦,不能像他們當時那樣早起鍛煉、日常訓練。相反,在生活上十分奢侈,一個人的花費在上錢元,球鞋要名牌的,球服要氣派的,吃喝要高檔的。難怪他總是在追問我: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其實,節約不是小氣,也不是吝嗇,而是一種「平凡的風度」。為擺脫貧困而節約是一種本能;為養成習慣而節約是一種毅力;為形成文化而節約是一種美德;為打造文明而節約是一種品格;為促進社會發展而節約是一種責任。然而,這一切都建立在生活體驗和人生經歷的基礎上。
因此,今天我們在倡導節約精神的同時,更應關注節約的「路徑」,而不僅僅是孤立地高呼節約這個口號,細算節約的表面「成果」。
節約精神不是孤立存在的,艱苦奮斗與勤儉節約是一對孿生兄弟。毫不誇張地說,具備艱苦奮斗精神的人,往往都是節約之人;有過艱辛經歷的人也大都能深刻體會到節約的重要性。一粒米、一根針、一頁紙、一隻筆……,這些在困難的日子裡都顯得彌足珍貴。曾記得我們小學課本上的那篇文章《一個蘋果》,裡面講到抗美援朝時期的一個故事:一個連隊的8個戰士都很乾渴,但沒有一個人搶著去吃那個蘋果,轉了一圈又一圈,還是沒人吃。後來在大隊長的提議下,一人一口,最後一個蘋果被每個人吃了兩口才吃完。這個真情故事意味深長,讓人永遠難忘。
很多時候,社會不要輕易責怪年輕一代沒有節約意識和觀念,相反應該反思一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多少家長和老師從小重視過孩子們的生活體驗教育。等孩子的浪費行為成為一種一種習慣的時候,我們再要求孩子要講究節約,這只會是一廂情願。試想:一個從小沒吃過苦而被寵壞的孩子怎麼可能會有節約精神呢?
可見,節約精神是從生活體驗中錘煉出來的。它是美德,是素質,是品格,這些都毋庸置疑。問題的關鍵是,重樹節約精神不能只喊口號,要從娃娃生活的一點一滴抓起。只有重視對人的生活體驗的磨練,節約意識才能深入人心,節約精神的樹立才不會緣木求魚。
總而言之,節約精神離不開生活體驗,節約精神的樹立離不開生活體驗教育。在艱苦的生活體驗中錘煉節約精神,把節約精神融入到生活實踐中,才是重樹節約精神,營造節約之風的根本途徑,也是最佳途徑。

C. 金本無種 出自勤儉家是什麼意思

諺語說的好:黃金本無種,出自勤儉家。這句話的意思是財富是沒有種子可以種植的,是從勤儉持家得來的。從我小時候,我的長輩就一直告誡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物質條件得到改善,但中國仍有一些地方處於貧困狀態;西部山區,仍有一些家庭為解決溫飽問題而四處奔波;希望小學里,還有好多孩子沒有一個像樣的書包,沒有一雙像樣鞋子穿,沒有一間像樣的教室。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斗。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從積貧積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繁榮昌盛,靠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勤儉持家的節約意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很多民警節約觀念不強,認為「節約」是單位的事、領導的事,不需要我們操心;還有的人缺乏節約意識,存在諸多不良習慣,在認為「反正不是自家的」的思想指導下,出現了辦公場所「長明燈」、自來水「常流水」、辦公電腦、列印機常年不斷電、私事用辦公電話、公車私用等浪費現象。在資源越來越緊缺的狀況下,節約已日益成為全社會所共同倡導和信守的規范。石頭上長不出玫瑰花,沙漠里種不出棕櫚樹,每一片風景都有其成長的土壤。勤儉節約的傳承也是如此,需要良田沃土,更需要我們的精心耕耘。

樹立勤儉好美德,從家庭來說,要做到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節約一滴水,節約一度電,節約一張紙,節約一粒糧的好習慣。樹立勤儉好美德,從工作來說,我們要自覺抵制享樂主義,避免奢侈之風,工作後及時關閉電源,減少電腦,列印機等設備的待機消耗,合理使用公務電話等等等等。要牢記: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D. 勤儉是致富的根本 挫折是進步的台階 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想要成為富人最根本的是要勤儉節約,每次經歷挫折都是使我們進步的向上走。

生活,都是不容易的,而所遇到的挫折,只是一種修行而已,因為挫折會過去,但是經歷過挫折的你是否能變得強大,就取決於自己。

每個人都能碰到不如意的事,也許是付出得不到回報,也許是屢次嘗試都以失敗收場,只有看透了這些事,把經歷的不愉快當成是一種修行的時候,才會找到自己的方向。

(4)勤儉是種投資擴展閱讀

人生的修行大致相同,但是結果卻天上地下。無欲無求的人生活沒有動力,而什麼都不想要的態度,就成了自己的挫折。

有些東西是自己的,不去爭取也不會屬於自己,有些東西你本該擁有,不去努力也不會擁有。

都知道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不想奮斗的時候可以無欲無求,所追求的就是這樣的一種生活,只是當不想努力還想擁有的時候,就應該讓自己清醒清醒。

想要的太多有了動力,只是這種動力也是挫折。得不到的時候會難過,擁有後沒能維持也會痛苦,痛苦的根源是放不下,只是這也是屬於你的修行。

E. 在所有事情上,節儉都是積累財富的方式嗎

在所有事情上都節儉是永遠不會積累財富的方法。節儉無疑在財富積累戰略中佔有一席之地,但完全的節儉是稀缺心態和對財富創造的根本誤解的一種症狀。

想像一下,如果應用節儉,情況會是怎樣:課程和培訓計劃,以提高我的技能,並幫助我掌握我的手藝?算了,別投資我自己了,我去網上找個免費種子。一套設備齊全的體面公寓,讓我有一個鼓舞人心和有趣的環境,我可以在那裡生活和工作?不,我寧願住在屎坑裡,這樣我就可以把每月額外的800美元投資到我表現不佳的401K

在合適的研討會、教練或項目上投資5000美元,可以在數年內產生200倍以上的回報。事實上,我曾經為一個小時的電話銷售輔導投入了3000美元。這筆投資直接導致了接下來12個月超過30萬美元的銷售額。這在當時似乎是一大筆錢,但卻產生了巨大的投資回報率。如果你投資你自己和你的生意,你的生活將永遠改變。

F. 勤儉節約是一種什麼也是一種什麼什麼要節約什麼也要節約

512地震發生以後,當我從電視上看到全國各族人民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為災區人們捐款時,我的腦海中立刻迸發出為災區人們我該做點什麼呢?

地震發生後的第二天,當得知學校將組織全校師生給災區捐款時,我非常高興,總算能為災區人們做點事了。轉眼一想,平時爸爸媽媽給我的日常生活費及壓歲錢,早讓我這張小嘴給打發光了,我該怎麼辦呢?

跟往常一樣,伸手向爸爸要吧!然後把錢捐出去,這能算是我為災區做的事嗎?不行。那可怎麼辦呢?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忽然想起外國有個小朋友把別人家的玻璃打破了,向爸爸借錢,把玻璃按好了。我何嘗不能也像他一樣,向爸爸借錢了?就這樣,我向爸爸借了十元錢,並承諾在一個月內,把十元錢還給爸爸。

當天下午,學校組織全校師生給災區捐款,先是老師,後是學生。

如何還爸爸的十元錢呢?我思來想去,總算找到兩條途徑,一是,不要浪費自己的生活費,二是撿垃圾。平時,我寫作業時,作業本每頁上,才寫幾行字,就把這張紙給撕了,作業本寫完時,所有的紙張都不翼而飛了,這樣,不盡浪費了作業本,還污染了環境。從現在起作業本不僅正面要寫,反面也要寫。這樣就相當於兩個作業本了,並且保證作業本寫完,一頁也不能少。這樣就能為自己節省了生活費。再利用星期天,我撿廢紙,塑料瓶,然後把它們賣掉,很快半個月過去了,我已攢足十元錢。

當我把十元錢還給爸爸時,並向爸爸說了十元錢的來歷時,爸爸開心地笑了,說:「這就是中華民族精神在你身上的體現,希望你繼續發揚下去。」

G. 如何勸導勤儉節約的父母理性投資

勸導勤儉節約的父母理性投資,可能你講的很多話,不如那些誘惑他們投資的人,因為他們特別客氣,尊重叔叔阿姨。

H. 如何理解理財=投資,理財=節儉

先說第一條,理財≠節儉。節儉是指生活方面節約、節省,控制支出。而理財版是指通過各權種手段及工具對自身財務狀況進行規劃管理,是每一分收入都能合理利用,並不是控制支出就行。
第二條,理財≠投資。投資顧名思義,就是投入資金到某方面去獲得投資收益的過程。而理財是全方位的,對收支進行規劃。

I. 現在才知道,勤儉節約才是一個人唯一的出路!

勤儉節約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不鋪張浪費,不攀比,這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素養,只有勤儉才能持好家,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話,國家也就富強了。

J. 哪位高人講講西方經濟學里的節儉是非論及其政策意義

西方經濟學里的節儉是非論

節儉問題一直是資產階級學者長期爭論的問題,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節儉在經濟增長中所起的作用,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節儉理論。
1、節儉贊揚論
較早論述節儉問題的是法國重農學派的晚期代表杜爾閣。他在論述社會各階級的產生、說明工商業資本家這些「派生的資本家」怎樣從土地所有者這些「真正資本家」中分化出來時指出,「資本不外是土地所生產的一部分價值的積累,這一部分價值是收入的所有者或分享者可以每年儲存起來,而不用來滿足自己的需要的」。就是說,資本積累來源於勤儉和節約。杜爾閣的這一觀點成了後來庸俗經濟學家的「節欲」論的理論淵源。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斯密繼承和發展了杜爾閣的節儉論。他站在當時產業資產階級的立場上反對封建制度下的窮奢極欲,頌場「勤勞」和「節儉」,用「勤儉起家論」來解釋資本的原始積累。他認為,資本是提高國民財富的重要途徑之一,而資本的增加則是由於節儉。他指出:「資本的增加,由於節儉;資本的減少,由於奢侈與妄為。一個人節省了多少收入,就增加了多少資本」;「資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節儉,不是勤勞。誠然,未有節儉以前,須先有勤勞,節儉所積累的物,都是由勤勞得來的」。在斯密看來,由於任何個人都有改良自身狀況的願望,其必要的、最明顯的手段就是增加財產,而增加財產的最適當的方法就是在當年的收入或特殊的收入中,節省一部分儲蓄起來,因此,節儉並不是一種義務或責任,而是人類自身的慾望。他提倡節儉,反對奢侈和浪費,要求政府在倡導人們節儉的同時,自己也勵行節約。斯密的節儉理論符合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發展經濟的需要,對資本的原始積累和生產的增長起到了促進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可見,節儉伴隨著資本家的創業過程,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之一。
英國19世紀中葉的庸俗經濟學家西尼耳,在反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時提出了著名的「節欲論」。他的「節欲論」可以看成是一種節儉贊揚論。馬歇爾則以「等待」或「期待」一詞代替西尼耳的「節欲」,繼承了西尼耳的「節欲論」。馬歇爾認為,「等待」就是延期享受,與「節欲」一樣表示資本家的「犧牲」,犧牲目前的享受,等待將來的滿足,純利息就是「等待」的代價或報酬。
可見,節儉在早期西方經濟學那裡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在節制消費掉過去積累的資本的慾望,使凈儲蓄不致成為負數這個意義上的節儉;二是指存在著數值為正的凈資本形成時,在等待將來的消費品而不在目前消費這個意義上的節儉。這兩層意思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只有「節欲」積累資本,才能進一步「等待」形成財富,「節欲」與「等待」之間存在著遞進的關系。
2、節儉兩端論
英國18世紀末期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上對節儉問題進行了研究。他把節儉與有效需求相聯系,研究和分析節儉對經濟的影響,提出了節儉兩端論。
馬爾薩斯認為,從資本的形成來看,節儉確實可以使資本增力口,因此,節儉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一種美德。但是,從有效需求的角度來看,節儉是否是一種美德,則需槐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在有效需求的范圍內,節儉,或者消費的暫時減少,則有利於財富的增長,而且有時是絕對必要的。但是,當儲蓄的增加超過了有效需求的范圍時,仍然節儉則會減少消費需求,致使有效需求不足,從而使產品供過於求,價格下跌,以致出現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這樣,節儉這一美德就可能成為妨礙經濟增長的罪惡。在他看來,「沒有一個國家可能通過長期縮減消費來積累資本而成為富國。因為,這種儲蓄積累超過了供給產品有效需求的程度。其中一部分儲蓄積累很快就會喪失它的作用和價值,不再.具有財富的特性」。因此,馬爾薩斯指出:「兩個極端是明顯的,因此,一定有一個中間點,在這一點上,能同時兼顧到生產能力和消費慾望以最有力地促進財富的增長」。
節儉兩端論實際上指出了節儉的界限問題。在一定范圍內,節儉是一種美德,一旦超過這一限度,節儉的作用就會發生變化,變成一種罪惡。這一理論從正反兩方面全面地看待節儉的作用,與節儉贊揚論相比無疑是一大進步,但它過分誇大了節儉的消極作用。
3、節儉反對論
節儉反對論淵源於重商主義及孟德維爾的(蜜蜂寓言>。重商主義者認為,奢侈和節儉一樣,對社會經濟增長也有利。孟德維爾則公開反對政府強行節儉,認為政府用一個統一的標准來管理每一個人的消費支出,抑制了人們的消費慾望和消費范圍,致使產品供給過剩,減少財富的積累。因此,增加社會財富的途徑是增加消費,而不是限制奢移和強行節儉。孟德維爾反對節儉的思想在當時崇尚節儉的情況下被人們稱為異端劣說而受到抨擊。
正式提出節儉反對論的是英國宏觀經濟理論創始人凱恩斯,他吸收了盂德維爾節儉是罪惡以及馬爾薩斯關於儲蓄與有效需求關系的觀點,把儲蓄與投資聯系起來,考察節儉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從而使節儉反對論得以正式建立。凱恩斯認為,當收入一定時,儲蓄與消費是此增彼減的,節儉增加儲蓄,必然使消費減少,對他本人的收入雖不至有重大影響,但他減少的消費需求必然壓低消費晶的價格,減少目前的投資需求,影響投資者的收入。如果每一個人都這樣做,勢必使總收入減少,其結果是使儲蓄與消費二者都減少。這就是節儉反對論。
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對節儉反對論作了進一步的分析。他認為,在理解節儉反對論時,必須注意兩點:第一,永遠警惕邏輯上的合成謬誤,即「對每個單獨個人有益的事不一定因而就對全體有益;在某些情況下,個人的精明可以是社會的愚笨」。具體地說,由於個人節儉與社會經濟之間存在著矛盾,每個人要求增加儲蓄的企圖可以造成所有人都不能有更多的實際儲蓄。第二,應根據經濟的不同發展水平判斷節儉的是與非。如果一個經濟處在充分就業狀態,國民收入中用於目前的消費越多,可用於資本形成的產品就越少,國民收入增加也就越少。在這種情況下,節儉的增加將不降低產出,而是會引起更多的投資,使國民收入增加,因而無論從個人,還是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節儉都是一種美德。而當一國經濟處於蕭條之中,社會上存在著大量的閑置資源和剩餘產品,增加消費可以刺激投資,增加總需求,從而增加收入。在這種情況下,節儉的增加只會使總需求減少,從而使產出下降,收入減少。這樣,節儉這一古老的美德成了現代的罪惡。他由此得出結論說,在蕭條時期恢復繁榮的好辦法是,鼓勵人們降低節儉程度,使儲蓄的企圖減少從而使消費增加。他指出,政府可以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加速或推遲資本的形成率,以使節儉的是非論失掉它在現實中應用的可能性。因此,「具有相同節儉傾向的個人和私營公司的兩個社會,由於政府政策的不同,10年或100年後的發展結果可能大不相同」。比如,在生產能力相同的兩個不同國家,一國政府鼓勵人們儲蓄,節制目前的消費,以把目前產出的很大一部分用於凈資本形成,結果,投資的增加使該國在以後的幾年裡超過只圖目前消費而不顧將來的另一個國家。這說明,政府政策在利用節儉論促進經濟發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勤儉是種投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價1美元人民幣 瀏覽:649
方正科技股票價格 瀏覽:802
景順長城動力混合基金凈值 瀏覽:59
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舉報中心 瀏覽:388
孔門的理財 瀏覽:116
鼎融資本收益怎麼樣 瀏覽:305
融資價格是什麼 瀏覽:564
新基金封閉期不能贖回 瀏覽:789
外匯狙擊手pdf 瀏覽:218
恆生中國指數基金 瀏覽:898
修正火理財 瀏覽:487
上海場內開放式基金代碼 瀏覽:516
江蘇民營投資控股和中超控股 瀏覽:450
郭德勝家族信託 瀏覽:211
華寶大健康基金凈值 瀏覽:26
金融信託投資公司 瀏覽:385
網路融資新聞 瀏覽:265
東方財富手機版看資金流向 瀏覽:382
什麼是股票的關鍵價位 瀏覽:812
中厚理財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