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民營可回收火箭的發射,對我國對航空領域進一步探索有什麼幫助
2018年10月27日,中國航天史上首枚民營運載火箭「朱雀一號」在酒泉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微小衛星「未來號」發射升空,成為我國首枚發射的民營運載火箭,開創了中國民營火箭的先河。令人遺憾的是,在火箭在宇宙中正常飛行380秒後,由於三級出現異常,其載荷「未來號」衛星因未能進入軌道運行,墜入大氣層,最終燒毀。
國家政策對民營資本進入商業航天領域釋放的善意信號無疑給予了許多民營資本家信心,一批優秀的民營航天公司逐漸成長起來。然而,我國民營航天相關政策依舊存在著政策落實不夠和措施不夠細化等問題。未來民營航天想實現長久發展,依舊離不開政策的持續大力支持。
Ⅱ 我們國家的商業航天企業距離 SpaceX 還有多遠
11月20日,國內民營火箭公司藍箭航天宣布完成B+輪3億人民幣融資,這也是藍箭自2015年成立以來完成的第五輪融資。
反觀國內,民營商業航天領域只有一條「軍民融合」的大指導思路,來自政府的源動力遠不及國外。再加上居高不下的研發和設計成本,持續存在的技術和人才瓶頸,國內民營商業航天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
在政策指導下裹足前行
1986年,在「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事故發生後,美國政府決定推進火箭發射的商業化。2006年前後,美國政府、NASA開始支持包括SpaceX、軌道科學(ATK)等公司進入商業市場。
在隨後的10多年裡,NASA同SpaceX、ATK以及其他私營公司簽訂了一系列激勵協議和商業服務合同。2010年,美國政府還頒布了《美國國家航天政策》致力於鼓勵和推動商業航天發展計劃。
事實上,縱觀美國商業發射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美國政府一手推動了美國民營商業航天的發展,成為所有參與者中最重要的角色。
反觀國內市場,來自政府的源動力明顯不足。
2015年,軍民融合政策第一次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此基礎上,以零壹空間、藍箭航天為代表的第一批民營商業航天公司開始出現。2017年,隨著軍民融合政策的進一步推進,以及體制內政策的轉變,國內開始出現第二批民營商業航天公司。
三年多的時間里,國內民營商業航天公司中,出現了以星際榮耀、星途探索、九州雲箭、靈動飛天等為代表民營火箭公司,也有以天儀研究院、長光衛星、九天微星、微納星空等微小衛星研發與製造公司。
Ⅲ 中國首枚民營商業火箭是怎樣的
今晨7時33分 ,中國首枚自主研發的民營商業火箭OS-X型「重慶兩江之星」號,在中國西北某基地點火升空。
該火箭設計製造商零壹空間總裁馬超和航空工業沈陽所副所長林鵬共同宣布,光學測量、雷達測量和遙感測控一切正常,達到預定試驗要求,可靠獲取全部重要試驗數據,試驗成功。
7點38分,火箭殘骸落入落區,落區工作人員已於落區10公里外待命,現正在搜尋回收殘骸中,火箭具體飛行數據正在分析。
上午9時,火箭設計製造商零壹空間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具體情況。
「重慶兩江之星」火箭由北京零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OS-X系列火箭的首飛箭,也是國內首枚由民間企業自主研製的商業火箭,該火箭總長度大約為9米,與大眾所熟知長征系列火箭相比,個頭小了一半,火箭發動機的推力可以達到350千牛,可以把35噸重的東西送上太空,能夠為客戶載荷實現最高20馬赫飛行速度。
舒暢和他的團隊在認定目標後,便開始了艱苦的在創業之路,不管是招人還是融資,都遭遇了各種質疑和嘲諷。曾經的老師和航天界的前輩都告訴舒暢,由於國情不同,中國不太可能讓民營資本來造火箭。經過反復的推演和縝密的分析,舒暢最終將中國商業航天從「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中國在這個領域大有作為」舒暢表示,造火箭的國家很少,但衛星需求的國家很多,去年中國有19次火箭發射,今年將達到40次,「國家隊」的發射任務非常繁忙,而想對比較,商業航天效率高、成本低的優點便顯現出來。
業內解析:
民營火箭的發展情況
在我國航天領域長期由「國家隊」主導,歐洲、美國在多年之前就已經將其向市場開放。 2015年前後,國務院先後發布《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等文件,開始鼓勵民營企業進入商業航天領域。國內最早的民營火箭企業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藍箭航天)的專家表示,「經過這三年的探索,我們認為目前是我們國內商業航天企業最好的時代。可以說,民營火箭正在經歷被社會認識到認同的過程。現階段,國內主要的民營火箭公司都在為能夠打出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運載火箭而努力。」(備註:運載火箭:發射高度200km以上,可以攜帶衛星入軌的航天載具;探空/亞軌道火箭:發射高度30-150km,多用於大氣觀測/試驗,不能攜帶衛星入軌。例如:1958年,北航的「北京二號」探空火箭,發射高度97km)
商業運載火箭作為我國商業航天大生態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三個關鍵詞能夠表達它的部分特點。第一個關鍵詞是「註定不凡」,運載火箭在整個航天體系裡面是非常基礎性的運載工具,商業運載火箭運載能力的大小甚至決定了航天產業未來發展的空間,進入到太空的能力越強,才能保證後面的包括衛星的製造、衛星的運營這樣一個大的產能釋放出來;第二個關鍵詞是「星火燎原」,因為中國的商業運載火箭還處於探索階段。國內商業運載火箭具備星火燎原的基礎和能力;第三個關鍵詞是「前赴後繼」。在商業航天這個領域裡面,不管是我們所處的運載火箭行業還是商業衛星,包括衛星應用,都是專注於數據端的創業企業,這個領域的進入者前赴後繼、源源不斷。我們可以非常欣喜地看到,原來的一些優勢企業轉型做商業航天的越來越多,這個領域的活力持續增強,也是未來能夠持續更好發展的一個基礎。
與SpaceX差距很大
有現實版「鋼鐵俠」之稱的伊隆·馬斯克的SpaceX公司已經突破了大型重量級火箭發射的技術難題。2018年年初的時候,SpaceX引爆了世界對商業航天領域的關注,中國民營航天企業作為這個領域的創業者,自然也備受鼓舞。SpaceX作為行業的先驅力量,為行業帶來了很多可借鑒的經驗,SpaceX是全球業內民營火箭企業的標桿,中國民營火箭現階段,直言「趕超」SpaceX為時尚早。對於中國民營火箭企業來說,擁有自己的運載火箭核心技術,盡快打出真正意義上的運載火箭是第一階段需要達到的目標。
Ⅳ 中國民營航天企業正在迅速崛起嗎
美國媒體月25日刊登題為《中國民營航天產業的崛起》的文章稱,感知與現實之間最大的差距之一就是,將中國的航空航天業與一小撮大型國有企業畫等號。
北京藍箭的負責人表示,朱雀-2將有能力把1500公斤的有效載荷發射到500公里高的太陽同步軌道上,或者將3600公斤有效載荷發射到200公里高的近地軌道上。這將使朱雀-2的能力比美國「火箭實驗室」1月份首次送入軌道的「電子」火箭強大10倍。
文章稱,目前,北京藍箭是中國最先進的民營火箭發射公司,但卻仍然遠遠落後於中國的大型國有企業。但北京藍箭正在以典型的中國速度發展。北京藍箭的總設計師王明航說:「有了『鳳凰』火箭發動機,我們解決了開發液體發動機的一系列技術問題。北京藍箭將把它當做一個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推動我們的技術能力向前發展。」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