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理財產品的到期日跟產品期限怎麼理解想買的產品寫著產品期限180天,到期日卻是2030年
產品寫著產品期限180天,很可能是180天領一次收益。
到期日期卻是2030年這更好解釋專,2020年申購的理財,屬到2030年到期贖回,期限10年。
注;購買理財前,如有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最好先看清理財規則或者咨詢客服,弄清楚,明白了再購買理財。以免上當受騙。
『貳』 工行的理財產品到期日怎麼顯示是長期
現在理財產品種類繁多,長期短期都有,肯能你當初買的就是周期較長的理財產品;短期一年內的一般都會直接顯示具體日期的;你可以把當初的合同拿出來看一下
『叄』 工行的理財產品到期日怎麼顯示是長期
有兩類,一類定期封閉。還有就是較長定期,但中間可以贖回。可以上網仔細看看。
『肆』 理財中的到期日為長期什麼意思
購買時間非理財產品交易時間,預約處理就是延後到最近的交易時間處理。
這種情況一般來說,因為沒有達到理想的預期收益,為了保障客戶的收益通過將理財產品延長持有日期來獲取部分收益的方法。
『伍』 工行的理財產品到期日怎麼顯示是長期
產品到期日,即系統抄將自動終止客戶理財產品,並在銀行公告約定日自動劃入客戶資金賬戶,客戶無需到銀行網點辦理。若顯示長期則表示該理財產品可以長期持有。
(作答時間:2020年8月17日,如遇業務變化請以實際為准。)
『陸』 銀行理財產品期限是90天,為什麼起息日至到期日是5年
您所說的這種情況可能指的是固定期限產品,因為產品設計為5年期,就是專說這個產品只發行屬五年,五年後就不再發行了,但跟單獨的客戶沒有什麼關系,多少天的期限,多少天該到期還是會到期,只是產品說明上看到的是5年,這樣的產品一般會有個產品運作周期表,具體的起息和到期日益產品運作周期表為准。比如浦發銀行目前主要發行固定期產品,到期日為2099-12-31,也就是長期,這是針對產品本身講的,個人客戶不按此期限,說的有點亂,不知道友沒有說清楚 *^_^*
『柒』 理財產品到期日錢什麼時候到賬
若是我行購買理抄財產品到期後,不需要您手動操作贖回,本金和利息一般在3個工作日內自動返還到您的活期賬戶上,請您留意簡訊通知或入賬記錄。
請點此網頁鏈接→進入「搜索」需要的產品,進入「產品說明書」界面查看到賬時間說明。
溫馨提示
1. 根據以往經驗,到期日當晚19、20點左右基本會到,以實際到賬為准。
2. 因數據量大、系統清算問題,可能會出現紅利已到本金未到、本金已到紅利未到、本金紅利均未到,但系統顯示已返還的情況,但是以上情況較少發生,如果出現請耐心等待,一般一小時可以到賬的。
『捌』 工商理財到期日什麼時候能取出來
銀行理財產品沒到期支取會損失本金。只退現金價值。
一年期以上的保專險產品一般設有猶豫期的相屬關規定,如投保人.被保險人收到保單並收面簽收日起10日內,除合同另有約定外同,猶豫期內投資者可無條件解除保險合同,但應退還保單。對於購買保險產品「後悔」的代價,一般不超過10元成本費。根據規定,對待保險購買人猶豫期內的解約要求,保險公司除之前所提的收成本費外,應退還全部保費並不得對此收取其它任何費用。
銀行理財產品不等於儲蓄存款,銀行理財產品的本質是金融投資產品,收益具有不確定性,預期收益或者是模擬收益,通常是歷史數據或模擬預測得出的,可能與過往收益有較大偏差,口頭宣傳不等於合同約定,不完全理解的產品,不能光聽銷售人員的口頭宣傳,必須仔細閱讀產品合同.條款或相關說明,別人說「好」不等於就適合自己。
投資理財是一種長期的.理性的.專業的投資行為,不能投資過多集中於單一產品,有必要配合完成風險承受能力的測評,一定要記住高收益必定伴隨高風險。
『玖』 理財產品到期日幾點能到賬
招行理財產品到期後,本金和紅利會自動返還至活期,一般在到期後的3個工作日內返還,但到期日當晚19、20點左右基本會到,具體以到賬的時間為准。
『拾』 銀行理財產品的終止日與到期日有什麼區別
1、銀行理財產品的終止日:指發行的該款理財產品銷售的截止日期,除內了截止日期還容可以繼續購買該款理財產品,截止日期的第二天就不能再購買該款理財產品。
2、銀行理財產品的到期日:指發行的該款理財產品應返還本金和利息的日期。到期日當天就可以收到你的本金和利息,如果沒收到就要找發行該款理財產品的機構咨詢原因。
(10)理財到期日長期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注意事項
1、注意看產品是不是銀行自營
大多數人在買銀行理財時,會認為:只要是銀行出售的產品,就是銀行自己生產的,風險不會太大、甚至是絕對保險。這是很大的謬誤。銀行也是公司,除了自營的產品,也幫別人代銷產品,比如,基金、保險、信託、黃金白銀等。
2、小心選擇結構性產品
如果寫著資金被投向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債券,資金拆借、信託計劃、票據等,就是非結構性的。如果上面寫著投向黃金、股票、外匯、基金、商品、信貸、指數等,就是結構性的。
3、牢記風險等級
監管機構規定,不同風險評級的產品,只能銷售給對應評級以上的投資者。由於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劃分沒有統一規定,各家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採用了不同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