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個人理財組合方式
第一,35%存在銀行。雖然央行一再降低存款利率,但是作為保本的投資手段,儲蓄仍然是普通百姓的理財首選。不過,可以在期限上動動腦筋,進行組合:一年期的佔55%,三年期的佔35%,活期的佔10%。這樣,儲蓄可以實現滾動發展,靈活方便,隨時調整。第二,30%購買國債。買國債不僅利率高於同期儲蓄,而且還有提前支取可按實際持有天數計息的好處。另外,您還可以試著買二手國債。比如,我所購買的掛牌上市的二手國債,年收益率就比同期的儲蓄收益率高出1個百分點。第三,20%投資基金。基金具有專家理財、組合投資、風險分散、回報優厚的特點,一般年收益率可在20%左右。我自己就購買了一些基金,現在已經升值。我認為,這種投資方式很適合工薪階層。第四,5%購買保險。在目前銀行利率較低的情況下,購買保險具有防範風險和投資增值的雙重意義。比如,像養老性質的保險,不僅對人生的意外具有保障作用,而且是長期投資增值的過程,可以買上一些。第五,10%投資收藏。藝術品具有極強的升值功能,長期投資的話,回報率極高。但是,您千萬得注意要真正懂行,否則一不留神「打了眼兒」、買了假貨,您可是悔之晚矣。其他的郵票、錢幣、磁卡等,風險較小,而且融入了個人的興趣、愛好,可謂是投資、觀賞兩不誤。第六,還可以把資金通過集資入股、委託理財等方式,投入到風險低、效益好的項目里去。但是,這里要注意資金安全問題,注意經濟合同的合法性,以免日後出現不必要的糾紛。
㈡ 個人理財有哪幾種形式,對個人家庭來講
個人理財照我的理解就是如何把省下來的,掙下的錢合理是使用和增值,使用主要指各種保險,醫療,教育的投資使用和規劃,而增值主要靠投資,目前中國的情況的話,投資的途徑主要有:股票(包括股票型基金),債券(包括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黃金,藝術品,房地產等.
認為個人理財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投資規劃。
這里的"投資規劃"主要指金融投資,一般不包括自用資產的投資(例如購買自住用途的住房、購買代步汽車等)。為了分散風險,金融投資一般都需要構建投資組合,而投資組合的構建依賴於不同的投資工具。這些投資工具根據其期限長短、風險收益的特徵與功能的不同,大體可以分為四種類型:貨幣市場工具、固定收益的資本市場工具、
權益證券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一個合理的投資組合,既能夠滿足對流動性的要求、風險承受能力的要求,同時又能帶來充足的回報。
2.居住規劃。
"衣食住行"是人生最基本的四大需要,其中"住"又是四大需要中時間最長、所需資金量最大的一項。由於房屋同時也具備投資價值,因此國內的消費者購買房屋主要有三大原因:自己居住、對外出租獲取租金收益、投機獲取資本利得。
針對自住性質的居住規劃,主要包括租房、購房、換房與房貸規劃幾個大的方面。
規劃是否合理會直接影響個人/家庭資產負債與現金流量的狀況。居住規劃首先需要決策的是以租房還是購房的方式來滿足居住的需求。如決定購房,則需要計算出可以承受的最高房屋總價,並分項計算出首付款和房貸額。然後再根據經濟能力、計劃購房的時點、房屋面積和區位,選擇合適的房產項目。當然,中間的房產項目不能一時拿下,又不能等到資金准備充足後一次完成購房構想的,也可以根據生涯規劃循序漸進地換房以滿足居住需求。
3.教育投資規劃。
基本上分兩類,一是自身的教育投資,一是子女的教育投資。在具體分析時,首先要分析自身的教育需求、子女的基本情況(例如子女個數、年齡、預期受教育程度等)來確定自己當前的和未來的教育投資資金需求。其次需要根據自身的狀況來確定教育投資資金的主要來源。最後分析教育資金需求與預期能夠提供的資金之間的差距,運用市場上的常用投資工具來彌補教育投資資金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差額。由於教育投資的特殊性,它更加註重投資的安全性。
4.個人擔風險管理和保險規劃。
主要是分析人生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不確定的"純粹風險"。("純粹風險"是指只可能發生損失而不可能帶來收益的風險,與既可能發生損失也可能帶來收益的"投機風險"相對應的概念。舉例來說,疾病就是一種純粹風險,它只會帶來損失,不可能帶來收益;
而賭博就是一種投機風險,可能賺也可能賠)
一般分為三大類風險:一是人的風險(例如生、老、病、死、殘),二是物的風險(例如財產損失),三是責任風險(例如開車撞人)。規避、轉嫁這些風險,在個人事務處理上,主要是通過投保相應的保險來進行個人風險的管理。
隨著保險業的發展,除了傳統的風險保障功能,保險產品也衍生了投資功能,這些也可以根據每個人的不同需要進行保險產品的科學設計,合理組合。
5.個人稅務規劃。
依法納稅是公民的義務,但在合法的前提下,進行一系列的安排以達到少納稅或者延遲納稅,有助於減輕個人的稅負。
國外常見的個人稅務規劃的策略主要包括:收入分解轉移、收入遞延、投資於資本利得、選擇資產銷售時機、杠桿投資、充分利用稅負抵減等。目前我國的個人稅法還十分簡單,對於工薪階層來說,可以操作的空間不大。但也還是有一些地方可以做文章的。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與前幾種規劃相比,個人稅務規劃要面臨更多的風險,特別是法律風險。在進行稅務規劃時需要熟練掌握相關法律法規,避免誤觸法律。
6.退休計劃。
只要不是英年早逝,每個人不可避免地都要遇到養老的問題。但由於壽命的延長、失業率的上升、人口結構的改變,個人養老問題顯得越來越棘手。目前包括美國、歐洲、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都遇到了嚴重的養老金危機,而中國,我們面臨的形式更嚴峻。
"國未富、民先老",是我們的真實寫照,關於養老金的問題,可以在保險版上我在專文探討,文章標題《養老保險,叫我如何來愛你》。可以這么說,在上海,對於很大一部分人來說,住房是最迫切的問題,對於更多的人來說,養老是最嚴重的問題(無論他是
否有住房)。不能因為現在年輕就忽視退休計劃,養老金的建立越早越好。
7.遺產規劃。
遺產稅是遺產規劃的一個重要動機,但節稅並非遺產規劃的惟一目標。例如遺產規劃中還包括遺產的分配、遺囑的執行等內容。由於目前國內尚未開征遺產稅,在這一領域關心的人還不多。通常遺產規劃涉及很多專業的法律問題,財規劃師往往與律師攜手工作。
這7個領域共同構成了個人理財的主要內容。無論是哪一個領域,要進行專業的分析
規劃,都有必要邀請理財規劃師的協助指導。
㈢ 個人理財的方法有哪些
個人理財有哪些基本原理和方法?
現金為王:不超額消費,不使用信用卡,不負債(房貸除外)
信貸消費已經成為主流的今天,強調使用現金似乎與時代格格不入。而對於信貸消費的依賴,常常來自於下面幾個看起來十分有力的觀點:
1.信貸消費可以積累個人信用
2.手上的現錢可以用來投資,比當下就花掉要合算
3.消費積分可以換禮物
但是實際上,以上觀點都並非那麼站的住腳:
1.信貸消費可以積累個人信用
我們不妨進一步來問,積累個人信用為了什麼?為了可以提高信貸額度,為了更容易的申請住房貸款。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現在負債,是為了以後可以負更多的債。除非人們能從負債中得到快感,否則無論如何這也不是一個合理的理由。
在當下銀行濫發住房貸款,甚至需要連環政策加以遏止的情況下,對於能否申請到住房貸款的擔憂缺乏根據。即使長遠來看,具有購房能力的家庭或個人,所面對的問題也不是能否申請到貸款,而是能夠申請到多少的問題。一個好的信用記錄可以幫助你申請到更多的貸款,但是否因此你也背上更多的債務,住上超出家庭財務承受能力的房子,把自己的收入完全暴露在房產價格下跌的風險當中?
2.手上的現錢可以用來投資,比當下就花掉要合算
且不說這樣的想法只是把現金流出向後推遲了最多一到兩個月,就投資本身來講,收益和損失的機會從來都是相等的。當我們想著用信用消費空出的現錢投資時,往往只看到了收益的可能性,卻忽略投資的下行風險。一到兩個月的投資(更確切地說是投機)收益,能否抵消所承受的這種風險?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3.消費積分可以換禮物,換里程
一個被許多實驗證明,也符合我們常識理解的事實是,在消費積分的刺激下,人們傾向於花更多的錢,而其中很多的消費是原本不必要的。結果是,為了換來很多我們並不十分需要的禮物或機票,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心甘情願的花了很多冤枉錢。這種心態,實際上跟網路游戲里的打怪積分升級一脈相承,是不折不扣的落入了設計者一套系統的商家的陷阱。
制定月度預算:保證每一分錢都有妥當安排,每月收支平衡
緊急資金:在活期儲蓄賬戶中長期儲備相當於3-6個月生活費用的緊急資金,以應對短期內不確定風險
房子:房貸期限不超過15年,利率選擇固定利率,月供不超過家庭稅後收入的四分之一
車子:買車只購買車況有保證的二手車,規避新車短期內的大幅貶值
投資:以5-10年內表現良好的公墓基金為投資對象,採用基金定投的方式長期投資。盡量不投資股票,黃金等風險較高或收益較低的投資物
人壽保險:人壽保險的三個原則是:1. 要定期人壽不要終生人壽 2. 保額至少是個人年收入的10倍 3. 定期人壽期限應為15-20年
1.要定期人壽不要終身人壽:
終身人壽的保費比定期要高,雖說保險公司聲稱會償還本金並附加一定類似儲蓄的利息,但年均收益率大致都在5%一下。而且隱藏成本比較多,一旦退保,之前保
費會被保險公司吃掉很多甚至全部。選擇消費型的定期人壽,自己對省下來的保費進行投資。受益要遠遠高於保險公司的儲蓄率。
2. 保額至少是個人年收入的10倍:這是一個經驗值,用於保障受益人10-20年的基本生活。
3. 定期人壽期限應為15-20年:合理投資15-20年後,個人凈資產的水平已經可以為家人提供天然的財務保障,人壽保險自然失去意義,因此不再需要額外的保障。
養老金:降低對政府養老金的期望,建立自己的養老金計劃
盡早為自己設立一個定期投資計劃以替代並無100%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具體操作方式為:
1.預計退休後每年生活費用(以當下幣值表示),假設每月5,000元,即每年60,000元
2.這筆生活費用將由投資公募基金獲得,因而退休時的基金本金金額應為60,000元 / 8% = 750,000元,這里的8%按照預期基金年均收益率12%減去預期通脹率4%。基金年均收益率要放在10-20年的水平上去計算,只看近一兩年的表現不是基金投資應有的態度。
3.預計自己的退休年齡,以確定投資期限,從25歲開始每月投資至60歲退休,投資期限為35年,420個月。
4.利用年金現值公式計算,仍取8%為年平均投資收益率,得到每月投資額327元;計算過程為:750,000 x (8%/12) / ((1+8%/12)^420 - 1)。
其他:盡量不與親友發生財務關系,不向親友借錢,也不借錢給親友;夫妻使用同一銀行賬戶;盡早設立遺囑
最後還想補充一點,個人理財當中80%是行為,只有20%是各種知識和算計。上面的內容,百分比也好,復利計算也好,都不是絕對的,也並不高深。理財當中最難的不是掌握這些演算法,而是付諸行動並能長期堅持簡單、正確的原則。
積累財富跟保持體型在很多情況下很相像:所有人都知道健康飲食加合理運動可以減掉贅肉,但為何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個好身材,不是道理大家不懂,而是能夠認真實踐的少。解決這種人所共有的惰性,有兩個方面可以考慮:
第一是制訂計劃的時候不要太激進,慢慢來,不要讓身心在潛意識里產生抵抗感。決定減肥的時候,多少人是上來就跑1萬米,最初幾天鬥志滿滿堅信自己能夠堅持,雖然嘴上這么說,但其實心裡已經意識到身體受到了「傷害」而無法承受,退堂鼓隨時會敲起來。這是因為人的生活習慣被打破後,本能的會產生抗拒心理,最終導致放棄。
這種時候,倒不如循序漸進,就理財來說,一開始每月的存款或定投都不必太多,不影響已有的生活方式,慢慢養成新的儲蓄、投資習慣後,再根據自己的情況增加份額。
第二是計劃中要有目的讓自己不時感到有成就感。比如上面提到的不用信用卡這一條,如果你現在正在用信用卡,而且還好幾張,但是決定說好我不用了,把這些卡換清就銷戶。那我建議你把卡按照欠款多少從少到多排序,從最少的那張開始還,省出不必要的花銷來集中火力還清,還完一張再還下一張。這樣的好處是,不用多久你就能感覺的少一張卡,少一份累贅的愉悅感,這對你實行計劃就會有激勵的效果,從而更加活力全開的清除剩餘的債務。
總之,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動物,所以在個人理財上我們不應該苛求自己一定按照理性思維來,非要求一套怎樣的公式規矩自己。把個人的生活習慣,脾氣秉性考慮到自己的計劃中,行動起來,才是個人理財的真諦,畢竟,「個人」是排在「理財」前面的。
㈣ 個人理財有哪些基本原理與方法
個人理財有哪些基本原理和方法
現金為王:不超額消費,不使用信用卡,不負債(房貸除外)
信貸消費已經成為主流的今天,強調使用現金似乎與時代格格不入。而對於信貸消費的依賴,常常來自於下面幾個看起來十分有力的觀點:
1.信貸消費可以積累個人信用
2.手上的現錢可以用來投資,比當下就花掉要合算
3.消費積分可以換禮物
但是實際上,以上觀點都並非那麼站的住腳:
1.信貸消費可以積累個人信用
我們不妨進一步來問,積累個人信用為了什麼?為了可以提高信貸額度,為了更容易的申請住房貸款。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現在負債,是為了以後可以負更多的債。除非人們能從負債中得到快感,否則無論如何這也不是一個合理的理由。
在當下銀行濫發住房貸款,甚至需要連環政策加以遏止的情況下,對於能否申請到住房貸款的擔憂缺乏根據。即使長遠來看,具有購房能力的家庭或個人,所面對的問題也不是能否申請到貸款,而是能夠申請到多少的問題。一個好的信用記錄可以幫助你申請到更多的貸款,但是否因此你也背上更多的債務,住上超出家庭財務承受能力的房子,把自己的收入完全暴露在房產價格下跌的風險當中?
2.手上的現錢可以用來投資,比當下就花掉要合算
且不說這樣的想法只是把現金流出向後推遲了最多一到兩個月,就投資本身來講,收益和損失的機會從來都是相等的。當我們想著用信用消費空出的現錢投資時,往往只看到了收益的可能性,卻忽略投資的下行風險。一到兩個月的投資(更確切地說是投機)收益,能否抵消所承受的這種風險?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3.消費積分可以換禮物,換里程
一個被許多實驗證明,也符合我們常識理解的事實是,在消費積分的刺激下,人們傾向於花更多的錢,而其中很多的消費是原本不必要的。結果是,為了換來很多我們並不十分需要的禮物或機票,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心甘情願的花了很多冤枉錢。這種心態,實際上跟網路游戲里的打怪積分升級一脈相承,是不折不扣的落入了設計者一套系統的商家的陷阱。
制定月度預算:保證每一分錢都有妥當安排,每月收支平衡
緊急資金:在活期儲蓄賬戶中長期儲備相當於3-6個月生活費用的緊急資金,以應對短期內不確定風險
房子:房貸期限不超過15年,利率選擇固定利率,月供不超過家庭稅後收入的四分之一
車子:買車只購買車況有保證的二手車,規避新車短期內的大幅貶值
投資:以5-10年內表現良好的公墓基金為投資對象,採用基金定投的方式長期投資。盡量不投資股票,黃金等風險較高或收益較低的投資物
人壽保險:人壽保險的三個原則是:1. 要定期人壽不要終生人壽 2. 保額至少是個人年收入的10倍 3. 定期人壽期限應為15-20年
1.要定期人壽不要終身人壽:
終身人壽的保費比定期要高,雖說保險公司聲稱會償還本金並附加一定類似儲蓄的利息,但年均收益率大致都在5%一下。而且隱藏成本比較多,一旦退保,之前保
費會被保險公司吃掉很多甚至全部。選擇消費型的定期人壽,自己對省下來的保費進行投資。受益要遠遠高於保險公司的儲蓄率。
2. 保額至少是個人年收入的10倍:這是一個經驗值,用於保障受益人10-20年的基本生活。
3. 定期人壽期限應為15-20年:合理投資15-20年後,個人凈資產的水平已經可以為家人提供天然的財務保障,人壽保險自然失去意義,因此不再需要額外的保障。
養老金:降低對政府養老金的期望,建立自己的養老金計劃
盡早為自己設立一個定期投資計劃以替代並無100%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具體操作方式為:
1.預計退休後每年生活費用(以當下幣值表示),假設每月5,000元,即每年60,000元
2.這筆生活費用將由投資公募基金獲得,因而退休時的基金本金金額應為60,000元 / 8% = 750,000元,這里的8%按照預期基金年均收益率12%減去預期通脹率4%。基金年均收益率要放在10-20年的水平上去計算,只看近一兩年的表現不是基金投資應有的態度。
3.預計自己的退休年齡,以確定投資期限,從25歲開始每月投資至60歲退休,投資期限為35年,420個月。
4.利用年金現值公式計算,仍取8%為年平均投資收益率,得到每月投資額327元;計算過程為:750,000 x (8%/12) / ((1+8%/12)^420 - 1)。
其他:盡量不與親友發生財務關系,不向親友借錢,也不借錢給親友;夫妻使用同一銀行賬戶;盡早設立遺囑
最後還想補充一點,個人理財當中80%是行為,只有20%是各種知識和算計。上面的內容,百分比也好,復利計算也好,都不是絕對的,也並不高深。理財當中最難的不是掌握這些演算法,而是付諸行動並能長期堅持簡單、正確的原則。
積累財富跟保持體型在很多情況下很相像:所有人都知道健康飲食加合理運動可以減掉贅肉,但為何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個好身材,不是道理大家不懂,而是能夠認真實踐的少。解決這種人所共有的惰性,有兩個方面可以考慮:
第一是制訂計劃的時候不要太激進,慢慢來,不要讓身心在潛意識里產生抵抗感。決定減肥的時候,多少人是上來就跑1萬米,最初幾天鬥志滿滿堅信自己能夠堅持,雖然嘴上這么說,但其實心裡已經意識到身體受到了「傷害」而無法承受,退堂鼓隨時會敲起來。這是因為人的生活習慣被打破後,本能的會產生抗拒心理,最終導致放棄。
這種時候,倒不如循序漸進,就理財來說,一開始每月的存款或定投都不必太多,不影響已有的生活方式,慢慢養成新的儲蓄、投資習慣後,再根據自己的情況增加份額。
第二是計劃中要有目的讓自己不時感到有成就感。比如上面提到的不用信用卡這一條,如果你現在正在用信用卡,而且還好幾張,但是決定說好我不用了,把這些卡換清就銷戶。那我建議你把卡按照欠款多少從少到多排序,從最少的那張開始還,省出不必要的花銷來集中火力還清,還完一張再還下一張。這樣的好處是,不用多久你就能感覺的少一張卡,少一份累贅的愉悅感,這對你實行計劃就會有激勵的效果,從而更加活力全開的清除剩餘的債務。
總之,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動物,所以在個人理財上我們不應該苛求自己一定按照理性思維來,非要求一套怎樣的公式規矩自己。把個人的生活習慣,脾氣秉性考慮到自己的計劃中,行動起來,才是個人理財的真諦,畢竟,「個人」是排在「理財」前面的。
㈤ 什麼叫個人理財服務形式
1.投資規劃。
這里的"投資規劃"主要指金融投資,一般不包括自用資產的投資(例如購買自住用途的住房、購買代步汽車等)。為了分散風險,金融投資一般都需要構建投資組合,而投資組合的構建依賴於不同的投資工具。這些投資工具根據其期限長短、風險收益的特徵與功能的不同,大體可以分為四種類型:貨幣市場工具、固定收益的資本市場工具、
權益證券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一個合理的投資組合,既能夠滿足對流動性的要求、風險承受能力的要求,同時又能帶來充足的回報。
2.居住規劃。
"衣食住行"是人生最基本的四大需要,其中"住"又是四大需要中時間最長、所需資金量最大的一項。由於房屋同時也具備投資價值,因此國內的消費者購買房屋主要有三大原因:自己居住、對外出租獲取租金收益、投機獲取資本利得。
針對自住性質的居住規劃,主要包括租房、購房、換房與房貸規劃幾個大的方面。
規劃是否合理會直接影響個人/家庭資產負債與現金流量的狀況。居住規劃首先需要決策的是以租房還是購房的方式來滿足居住的需求。如決定購房,則需要計算出可以承受的最高房屋總價,並分項計算出首付款和房貸額。然後再根據經濟能力、計劃購房的時點、房屋面積和區位,選擇合適的房產項目。當然,中間的房產項目不能一時拿下,又不能等到資金准備充足後一次完成購房構想的,也可以根據生涯規劃循序漸進地換房以滿足居住需求。
3.教育投資規劃。
基本上分兩類,一是自身的教育投資,一是子女的教育投資。在具體分析時,首先要分析自身的教育需求、子女的基本情況(例如子女個數、年齡、預期受教育程度等)來確定自己當前的和未來的教育投資資金需求。其次需要根據自身的狀況來確定教育投資資金的主要來源。最後分析教育資金需求與預期能夠提供的資金之間的差距,運用市場上的常用投資工具來彌補教育投資資金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差額。由於教育投資的特殊性,它更加註重投資的安全性。
4.個人擔風險管理和保險規劃。
主要是分析人生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不確定的"純粹風險"。("純粹風險"是指只可能發生損失而不可能帶來收益的風險,與既可能發生損失也可能帶來收益的"投機風險"相對應的概念。舉例來說,疾病就是一種純粹風險,它只會帶來損失,不可能帶來收益;
而賭博就是一種投機風險,可能賺也可能賠)
一般分為三大類風險:一是人的風險(例如生、老、病、死、殘),二是物的風險(例如財產損失),三是責任風險(例如開車撞人)。規避、轉嫁這些風險,在個人事務處理上,主要是通過投保相應的保險來進行個人風險的管理。
隨著保險業的發展,除了傳統的風險保障功能,保險產品也衍生了投資功能,這些也可以根據每個人的不同需要進行保險產品的科學設計,合理組合。
5.個人稅務規劃。
依法納稅是公民的義務,但在合法的前提下,進行一系列的安排以達到少納稅或者延遲納稅,有助於減輕個人的稅負。
國外常見的個人稅務規劃的策略主要包括:收入分解轉移、收入遞延、投資於資本利得、選擇資產銷售時機、杠桿投資、充分利用稅負抵減等。目前我國的個人稅法還十分簡單,對於工薪階層來說,可以操作的空間不大。但也還是有一些地方可以做文章的。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與前幾種規劃相比,個人稅務規劃要面臨更多的風險,特別是法律風險。在進行稅務規劃時需要熟練掌握相關法律法規,避免誤觸法律。
6.退休計劃。
只要不是英年早逝,每個人不可避免地都要遇到養老的問題。但由於壽命的延長、失業率的上升、人口結構的改變,個人養老問題顯得越來越棘手。目前包括美國、歐洲、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都遇到了嚴重的養老金危機,而中國,我們面臨的形式更嚴峻。
"國未富、民先老",是我們的真實寫照,關於養老金的問題,可以在保險版上我在專文探討,文章標題《養老保險,叫我如何來愛你》。可以這么說,在上海,對於很大一部分人來說,住房是最迫切的問題,對於更多的人來說,養老是最嚴重的問題(無論他是
否有住房)。不能因為現在年輕就忽視退休計劃,養老金的建立越早越好。
7.遺產規劃。
遺產稅是遺產規劃的一個重要動機,但節稅並非遺產規劃的惟一目標。例如遺產規劃中還包括遺產的分配、遺囑的執行等內容。由於目前國內尚未開征遺產稅,在這一領域關心的人還不多。通常遺產規劃涉及很多專業的法律問題,財規劃師往往與律師攜手工作。
這7個領域共同構成了個人理財的主要內容。無論是哪一個領域,要進行專業的分析
規劃,都有必要邀請理財規劃師的協助指導。
㈥ 個人理財方式有哪些
通常情況下,我們首先想到是講手中的錢放在銀行拿利息,從表面上看,放在銀行的錢會越來越多,但是考慮到現今通貨膨脹因素,你手中實際的錢將會越來越少。下面介紹幾種簡單易懂的理財方式供大家參考。
一、投資於證券市場
一提到證券市場,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股票,股票確實是一種風險大、收益高的理財方式,這里我主要講風險小的理財。
(一)債券逆回購
現在,只要你有證券賬戶,就可以進行債券逆回購操作,具體操作我這里就不細說,大家可以網路。一般情況下,無風險,利率不算太高,但在每個季度末,利率會有升高很多,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二)貨幣基金A
貨幣基金A在證券公司或是銀行都可以買,無手續費,而且起步不高,平均收益率要比債券逆回購高,不失為理財資金的好去向。
二、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
現在基本上所有銀行都會定期發行自己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率高低各不相同,起步從5萬-10不等,期限在28-3個月不等,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選擇。
如果說我有五萬多,但是銀行產品大多是10萬,而且我又等不了那麼長時間就需要取出來,怎麼辦?我個人建議辦理通知存款。如果你在七天後需要把錢取出來,可以辦理個人七天通知存款,利率比活期高很多,唯一條件是五萬起步,不足五萬自動銷戶轉成活期。舉個例子,活期利率0.375%,七天通知存款利率1.475%,差不多是活期利率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