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本人要做副錦旗送與醫生 ,用來形容醫生品德高尚 技術精湛的 比較有內涵的古文 如厚德載物 上善若水 這類
徳技並磬
B. 想知道內蒙古自治區通遼一個微信名叫上善若水的人是做什麼的說他是醫生是真的嗎
網路上說的話有抄真有假,不認識的人和你聊天兒,不要去相信他,只有互相深刻的了解認識才可以相信。內蒙古通遼地方很大,微信名上善若水也很多,說他是醫生你就相信嗎?不要盲目的去相信一個人說的話。要用事實證明。
C. 黃省三的上善若水 大醫精誠
中文詞語中常包含著充滿智慧的辯證法,如「危機」二詞。癸末年春天猝不及防地降臨神州大地的「非典」疫情,一度令許多城市成為人心惶惶的「危城」,對於沖鋒在前的中國醫學界更是一場生死考驗。「非典」病魔終被迅速控制,這不僅令一度失落的白衣天使形象重樹民間,而中西醫結合的神奇療效,更令全球醫學界刮目相看,長期以來未能獲得西方認可的中醫再一次迎來了邁向世界的大機遇。
中西醫結合是醫學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並將由此引發世界醫學的突變。它的源頭,可追溯到上世紀上半葉一些中醫所開始的探索,而生於番禺的南派醫學權威黃省三便是其中的傑出先驅者。
人類的發展史也是一部與疾病作搏鬥的歷史,千萬年的繁衍生息離不開醫學。而作為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腳步並駕齊驅的一種文化,中西醫學分別深深烙著不同文化特徵的烙印,各自有一套看起來迥然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中國文化基礎上,把生病的人看做一個整體,通過草葯調理人體而達致陰陽五行平衡;而在西方,從1676年荷蘭學者列文虎克發明了世界第一台顯微鏡起,發現細胞是構成人體的最小單位後,西醫學便步入了微觀世界,其治療理論是把人體中的病菌病毒作為消滅目標。從今天看來,中西醫互有短長,以草葯治病的中醫副作用小,但診治手段籠統模糊、葯效也較慢,而結合現代科技的西醫則診斷精確、化學葯物見效迅速,但副作用的問題卻一直難以解決。
黃省三踏上職業醫師之路並一鳴驚人也因一場來勢兇猛的瘟疫。然而,軍閥統治下的混亂社會則比瘟疫更兇狠,一代名醫卻無法立足廣州。1924年的一個很小的歷史機緣——在廣州南關西橫街「黃崇本堂」醫館行醫的黃省三因不堪歹徒的「打單」(勒索),連夜逃往香港。這次有點倉皇的赴港,不僅是黃省三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也使醫學發展史迎來了一個新的紀元。中西醫這兩種在各自軌道上發展數十個世紀的科學開始走向殊途同歸。
而初到香港的黃省三敏銳地意識到:強調實驗等現代科技手段的西醫比中醫更精確、更易令人信服,中醫必須在面對挑戰中主動與現代科技結合,尋求新的發展。於是,一直靠自學成名成家的他,在年屆不惑時又開始了全新探索:學習日文,去「啃」日文版西醫經典原著,還花巨資購買了顯微鏡和實驗設備,並聘清兩位留學德國的西醫師協助研究,力行中西結合。這種把兩種醫學融合並取長補短的試驗,使他在腎病、肺結核、流感、麻疹等等許多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在中醫學探索上,黃省三可謂當時銳意革新的新派人物,他突破數千年中醫的封閉傳統,進行了「西化」,甚至被許多老中醫同行視為異端。其實在行醫為人上,黃省三卻是深受著儒家傳統的影響。幼年喪父的他事母至孝,日夕侍奉至她滿百歲仙逝;對病人從不分貧富貴賤,都以謙和禮儀相待,一生中給貧苦患者診病免收診金、自掏腰包付葯費不勝枚舉;對於學生和後輩,都傾心將一生絕技毫不保留地傳授。他是「出世」的,一生深居簡出而鑽研醫術;又是「入世」的,除了65年不輟行醫外,解放後,在祖國一聲召喚下便放棄了優厚待遇回國,窮晚年全部精力奉獻於中西醫結合的中華醫學新體系發展上。觀其一生,可謂是絕不愧對「大醫精誠」四字的一代儒醫。
中醫是中國國粹,自傳說中嘗百草的神農氏、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醫生扁鵲以來,數千年來名醫輩出,使中醫發展成了博大精深的科學文化寶庫。然而,直到今天,統治世界主流醫學的仍是西醫。黃省三所倡導的與實踐推動的中西醫結合學,雖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在國內得到了長足發展,但要世界普遍認可,仍有待醫學界的長期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