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票接下來半年的走勢將會如何那類股的勢頭將比較好
多關注機構建倉動作明顯的次新板塊. 大盤只有突破了2080的壓力上軌才有希望迎來更大的反彈,否則行情就到此結束了. 大盤靠拉動內需的計劃走出了一波連續的反彈,從11月7日以來大盤的反彈勢頭遠遠強於前幾次靠政策帶來的反彈,而反彈再次帶來了大小非的減持動作,而基金在前期減倉板塊的減倉動作,並沒有停止,所以說這次反彈暫時定義為反彈也不為過,現在連不少媒體和股評都在宣傳機構借這次反彈繼續出貨了(這有點一反常態),前幾次機構減倉時股評和媒體說是大建倉,而現在媒體又扭轉了方向一致"看到了"機構的繼續出貨,雖然近期一直沒更新評價文章,但是仍然在關注股市的發展,關注機構在股市裡的動作,從我個人的統計數據來看,這次反彈和前幾次反彈有很大的不一樣,首先前幾次反彈機構明明是純粹的出貨(所以持續性很差),但是股評和媒體一致認為是大建倉(當然是說給散戶聽的),而這次反彈機構有很明顯的提前3個多月的布局建倉次新板塊的動作,而且在部分次新股里建倉的規模不小,這是個信號,機構已經在選擇性的建倉了,雖然現在還在熊市中但是選擇安全系數較大的業績優良的股分批建倉暫時還在繼續,和前幾次反彈持續性差比這次之所以持續性遠遠好於前幾次就和機構確實的調倉建倉有關,前期部分機構拋棄的股繼續拋棄(當然短線還是借大盤反彈在犯彈,而且有些股在游資的狙擊下短時間內漲幅可觀,但是垃圾就是垃圾,潮水褪了才知道哪些人在裸泳)! 11月19日大盤再經歷了暴跌後出現了漲幅為6%的大漲,雖然這和市場上傳出燃油稅很快開征、大幅度降息54個基點、年底完成3G牌照發放三個消息有關,但是不管真假,中線主力資金在裡面的身影無法遁行,調倉和分批建倉的動作無法掩蓋(當然現在媒體和股評又開始幫機構掩蓋了),既然機構的確有分批階段性建倉,那這次反彈為什麼和前幾次反彈持續性上好這么多就很正常了,前幾次反彈機構靠政策快速推高股市暴漲後迅速高位拋售籌碼,套牢的個人投資者資金不少,根本不給個人投資者逃跑的機會,一個暴跌後就連續的大跌迅速使套牢者套牢程度加深(這次暴跌後又拉回了),由於很多散戶有套了就不管的壞習慣,自然成了機構拋出籌碼的堅定的持有者了。而這次大盤確變得有點反常的抗跌了,和不喜歡跟隨國外股市走了,這就和機構有關(和前幾次反彈比),因為機構確實這次在部分板塊上大量投了錢進去了,既然投了錢不是只為了當股東吧,既然不是當股東,那就是有做多賺錢的慾望(在大盤跌了70%的時候),所以這次反彈和前幾次純粹游資參與的反彈性質不一樣,因為有主力機構參與,行情的穩定性明顯不一樣。 機構階段性建倉並不代表股市反轉了,因為導致股市大跌的核心問題大小非還是沒解決,而在跌了這么多的情況下 機構做超跌後較大級別反彈的慾望也更強烈(當然是為了挽回前期的損失),而從8月20日後大盤形成的這個上檔壓力下行軌道,前面已經讓兩次政策性反彈顯出了反彈的真面目(很多人當時認為是反轉),而2080和1800之間的這個區域上軌和橫軌支撐馬上要形成夾角了,一旦大盤的K線(點數)繼續被下行的上軌壓制下行必然要和橫軌支撐位重合,重合後機構就沒有選擇餘地了,是堅決做多還是繼續探底就自然見分曉了,而對安全要求高的穩健的投資者可以等待大盤突破這個上軌把上升通道打開後並站穩了再建倉也不晚,因為能夠突破這個上軌並站穩,機構就選擇了做多,而很多看多的投資者從4000點一直喊到現在的中級反彈,就有可能真的在現在出現,買得早不如買得巧,吃魚頭的人大多數都吃在半山腰,還是吃魚身就OK了,魚頭讓機構去吃!如果大盤後市被上軌壓制下行把1800的橫軌也破了收不回來,那中線投資者可以暫時把錢捂緊點了,如果機構選擇突破上軌2080並穩健的震盪上行,那中線投資者可以逢低輕倉關注這次機構大量建倉的次新板塊中的那一部分股票,這類股票介入的一般是中線甚至有長線資金。雖然有很多強庄裝得像弱庄不過中線投資者眼睛放亮點,多觀察。熊市雖然沒結束,但是能夠在熊市中抓住一個中級行情也是很多人追求的,順勢而為吧,如果機構選擇突破上軌做大的反彈,我們也跟著做多就行了,機構選擇破橫軌,我們繼續觀望拿錢保本。 而如果真的發動了中級行情我談的1500就會暫時延後了,可以階段性做多,延後不代表不會出現了,大小非這個資金面的核心問題不解決還會在未來再次使資金面出現緊張,緊盯機構的動作吧!機構做多我們就做多,機構做空他們自己做去吧,我們空倉輕倉迴避風險。 而拉動內需十項政策除了最後兩項能夠較快的帶來利好效應外,其他的現在都還只是規劃,要到起實質性作用也是大半年後的事了,宏觀政策的滯後性無法避免,而且這些政策也表明了政府的態度是救實體經濟,而沒有虛擬經濟(投資市場)的份,而股市多頭該發泄的發泄完了該怎麼走還會怎麼走.大趨勢無法改變!而導致股市大跌的大小非問題政府一個字沒題,這基本上驗證了政府的最終態度,之前新華社曾表態,大小非的問題要市場來解決,而不是政府來解決,看來政府是說到做到了. 一、是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就只有該政策帶來具體的資金利好) 二、是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加大對重點工程、「三農」、中小企業和技術改造、兼並重組的信貸支持,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在不良貸款率偏高的情況下,雖然放寬了限制,但是銀行體系還是很謹慎,不會盲目的擴大信貸規模,增加經營風險) 而平準基金傳出上報國務院,希望組建救市的消息更是把前期機構配合出貨的謠言打了個遍地找牙,傳了3個月平準基金要馬上入市救市,現在終於漏出了原型,根本還沒組建的計劃. 首先救市就需要錢來救而這最基本的東西做為世界第一富裕的國家美國卻出現了很尷尬的事欠的外債數十萬億沒法還完的情況下經濟又出了問題(次貸危機涉及的負債額超過3萬億美圓,後續陸續有企業破產累加負債值無法避免)美國是除中國以外的唯一一個可以靠強大的內需度過經濟危機的國家但是這次正好出問題的是內部問題而不是外部問題,所以這和上次的東南亞經濟危機不可同一而語如果這次危機在美國捉襟見肘的救市資金下擴大成全球金融危機,那可以毫不避諱的說美國可能經歷超過5年的經濟衰退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現在中國肯定不可能獨善其身現在的沖擊只是開始而已,中國擴大內需的策略也是刻不容緩. 客戶向證券公司借資金買證券叫融資交易.客戶向證券公司借入證券賣出叫融券.該消息初期對入市資有限,在很長一段時間後走上正軌後(可能在3年以上),規模才可能對市場產生較大影響,而且通過國外市場顯示,融資融券發展到相對平衡後有助漲助跌的左右,但不會改變大趨勢,如果在牛市中該消息是利好,因為會放大上漲的勢頭,而在熊市中該消息一定程度上是很大的利空,因為下跌趨勢也可能被放大,該政策是把雙仞劍,在不同的趨勢中作用正好相反,由於該制度涉及業務擔保品、保證金強制規定、強行平倉制度、結算風險基金、信用等級制度等,必須要注意因杠桿投資帶來的遠超過以前的投資風險。 當然作為想出貨的機構,就算是利空,機構、股票和媒體也會忽悠個人投資者一直看多該利好政策,並認為該政策是實質性的利好,當然他們只想讓個人投資者這么認為,他們心理很清楚,該政策可能幾年內對股市都不會產生什麼利好,甚至可能因為熊市中的助跌作用是股市跌得更厲害,而借所謂的利好出貨,個人投資資金接盤的意願更大,說到底和印花稅政策一樣的是掩護機構出貨的遮羞布。 如果導致這次熊市的大小非問題真的如國家通過新華社評論所暗示的讓時間來解決,那解禁高峰期後的2011年才有希望,走出底部調整到位.主力出貨的行情沒底.底是機構大規模建倉抄出來的不是散戶建議穩健對安全要求較高的投資者不介入,持幣為主輕倉觀望. 導致大跌的大小非問題直接導致了資金面的失衡,空方長期壓制多方,而在這個長期趨勢中資金面被空方占據,行情自然是長期震盪走低.這就是股票為什麼老跌的真正原因.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請謹慎採納朋友
麻煩採納,謝謝!
2. 新債中簽後可以加倉嗎
對於普通股民來說,可轉債是一種很好的投資方式,特別是對於申購者來說,風險小,收益穩定,值得申購,新債中簽後什麼時候賣比較好?需要先把可轉債的相關問題搞清楚再做決定。
可轉債是什麼?
可債債是一種特殊的債券,它既有債券的屬性,又有轉股的權力。當投資者中簽一家公司的可轉債之後,可以持有至到期,到期時可以獲得上市公司還本付息,這個收益是確定的,六個月之後,如果達到轉股條件,可以將可轉賬轉為上市公司的股份。
投資者可以通過「打新」的方式對新發行的可轉債進行申購,一般中簽一簽為10張1000元,也可以在二級市場對已上市交易的可轉換進行買賣交易,獲取差價。
可轉債如何轉股?
比如說一隻股票價格約定的轉股價格為20元,投資者有10張可轉債,每張100元,就是1000元,那麼投資者可以將1000元的可轉債轉為50股該公司的股份,當股價漲到30元時,投資者的股票市值就變成了1500元,浮盈為50%。
當可轉債發行六個月之後,投資者想將可轉債轉為股票,通過股票交易軟體就可以直接進行轉股,之後可債券就變成了股票,可以持有股票,也可選擇賣出股票。
可轉債為什麼會有漲跌?
剛剛所說的轉股後獲利只是理論假設,因為當正股價格上漲時,可轉債的價格也會上漲,比如說股票漲了30%,而可轉債沒漲,就會產生無風險套利空間,因此,當正股上漲了30%,可轉債也會上漲30%,但有時候會上漲更多,產生溢價,有時候會上漲更少,產生折價。
因此,可轉債的價格與正股的價格漲跌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正股一直下跌,可轉債可能就無法正常實施轉股,這樣大家就會拋售可轉債,導致可轉債價格下跌。不過上市公司每年有一次修改轉股價的機會,當上市公司修改轉股價後,可轉債又會因為有轉股獲利預期而重新上漲。
什麼時候賣可轉債?
對於中簽的投資者來說,一般只要可轉債上市發行,就可以選擇賣出。但是否賣出,可以看市場的行情。如果股市行情好,正股上漲,可轉債上市首日會上漲20%左右,中簽10張可轉債,可以獲利200元。如果股市繼續漲,可轉債也會繼續上漲。
對於中簽者來說,保守的話,上市首日賣掉是最合適的,因為可以鎖定利潤,萬一沒賣,股市跌了,可轉債跌了,收益就縮水了,甚至在行情不好時,可轉債跌破100元,還會發生虧損。
3. 如何破解近3年大箱體波動格局
滬指今年10月9日見高2391點剛好觸及2012年2月27日2478點與2013年2月18日2444點兩重要高點連線,該高點連線為2011年12月以來大箱體波動區的箱體高位上邊線和大底部區高位頸線壓力帶。上述兩波形成重要高點形成後出現一波調整,之後不久又展開較大反彈,本輪調整後或也有大反彈的走勢,大反彈後能否走出歷史走勢再度大幅探底的「怪圈」,不妨拭目以待。創業板指數也已到達今年2月的頂部區,上攻動量收斂,上周繼續走弱,明顯地形成壓力效應。市場結構性調整明顯。
今年10月以來滬指在上述大箱體波動區上邊線反復受壓,說明近3年來所構築的大箱體波動格局未改變,長期多空力量目前仍處於牛熊分界線區域的反復,仍徘徊在熊市與牛牛的交接爭奪中。資深人士黃智華指出,自今年6月以來,滬指展開三波上漲,形成上升通道,通道上軌線為6月16日2087點、8月4日2224點、9月11日2343點、10月9日2391點等高點連線,其為上升趨勢的壓力線,通道下軌線為7月22日2049點、8月29日2193點、9月22日2284點、10月13日2341點等低點連線,其為上升趨勢的支撐線。前周五滬指跌破該下軌支撐線,上周以來仍反復受壓而回落,跌破有效,該下軌本周上移至2400點上下,成為未來的壓力帶。另外,上周三跌破30日均線(目前位於2340點上下),上述通道下軌和30日均線是本輪的上升趨勢線,近周雙雙跌破意味今年6月以來的三波上升趨勢扭轉。
按周期波動節律循環周期所列,今年10月為大循環周期高點時間窗,不排除10月形成周期高點。目前看,近周部分個股出現高位跳水持續下跌,部分個股形成周期高點可能性大,應控制風險。當然,大盤出現大頂可能性不大,估值修復行情仍存在基礎,但進一步深入推漲有待場外增量資金入市。結合滬指在大箱體波動區上邊線反復受壓和跌破上升通道上升趨勢線,大盤10月沖高後形成時間周期和空間壓力的轉折效應,意味要展開三波上漲的總調整,調整不會在短期內結束。調整目前展開也好,或為明年上半年的年報行情奠定基礎,如果一直漲到明年初,或明年上半年可能就會出現較長的調整過程。2012年2月27日2478點與2013年2月18日2444點形成重要高點,這正是在第一季度見頂而後展開近一年或半年的調整。本輪在10月見高調整或能走出歷史走勢再度大幅探底調整半年或一年的「怪圈」。
日前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總需求仍然偏弱,經濟仍有待提振。中國經濟目前正處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A股其實也相應處於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階段,這個階段估計仍有一個較長的時間,表現為反復構築牛市的基礎和形成漫長的慢牛走勢,在一段時間內體現為長期超跌的估值修復行情,在略長的時間內市場體現出投機與價值投資市場的並存,並逐漸走向成熟,包括市場投資者結構的調整、投資理念的轉型。
短期先看滬指2250點至60日均線2280點的支撐區,估計本周初有回抽30日均線的效應,如果回抽受壓,則2180-2250點為重要支撐區,同時也接近半年線和年線,估計本輪調整跌破的可能性不大。10月底不少藍籌股將公布三季報,相關個股可能有一定支撐回穩效應,也使大盤存在一定抵抗,但部分漲幅大而缺乏實質題材業績支撐的個股宜控制風險。
近期以來,市場陷入震盪回調過程。上周在周一收紅後,市場迎來三連跌,上證綜指在K線圖上收出三根小陰棒,四個交易日下跌1.66%。雖然上周股指出現連續回調,但融資客依舊處於持續加倉狀態,上周以來每日的融資凈買入額均在36億元以上。
據Wind數據顯示,10月22日融資融券余額達到6848.88億元,較上個交易日增加了38.34億元,繼續保持增長態勢。融資方面,當日融資余額報6807.04億元,也呈現出穩步增長特徵,其中,融資買入額為396.85億元,相比前一交易日下降11.82億元,融資償還額為356.53億元,較前一交易日也下降15.86億元,由此,當日的融資凈買入額為40.32億元,較上一交易日小幅增加4.04億元。融券方面,當日的融券余額報收41.84億元,較前一交易日下降1.98億元,其中,融券賣出額與融券償還額均較前一交易日有所上升,分別達44.46億元和46.15億元,上升了5.33億元和6.34億元。
其實自10月9日滬深兩市陷入調整以來,單日的融資凈買入額雖然較此前出現明顯回落,但兩融余額依舊處於增長勢頭當中,融資的買入力度掛入「低速擋」。截至10月22日,融資融券余額達6848.88億元,與9月末相比,增加了737.57億元,刨去其中由於國慶長假因素,即節後融資出現集中迴流,受單日融資凈買入額創歷史新高的干擾,其實際增長與8月和9月相比都出現明顯的放慢。但同時,單日的融資凈買入額卻在調整過程中一直保持增長勢頭,這也與本輪行情以來融資資金逢調加倉的慣性思維有關。自7月22日本輪行情開始,市場曾在上漲過程中出現三次震盪調整過程,而這個過程中融資客加倉的力度明顯大於上漲途中。由此,雖然近期市場陷入調整,但融資客依舊保持此前慣性思維繼續保持著加倉的步伐。
10月行情經歷13個交易日,每天都有跳水,三個月市場集中的籌碼已明顯松動,這樣的結果就是頻繁的派發和局部跳水,同時指數來到2300點一線,這里對多頭意義很大,如果多頭繼續失守這個關鍵點位,無疑會進一步加劇恐慌,如今量能已開始萎縮,熱點稀少,又處於政策利好真空期,那麼行情就需要一段時間來休整。中證玉名認為,目前需要對四季度航行情做梳理,四季度應是中間高而兩端低的走勢,即10月的調整是為11月的年底資金排名戰做鋪墊。如今要做的就是耐心做好功課,具體看,當下有四個方面可明確。
基本面定調四季度行情性質。三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出爐,GDP增速下滑,三季度GDP同比增速7.3%,較二季度降0.2個百分點,創09年一季度以來新低。三季度以來,經濟三期疊加的壓力,結構調整的陣痛超出預期。由於三季報已基本能體現全年的走向,四季度也很難有超預期的走勢,所以基本面並不支撐四季度行情再出現類似7月和9月的逼空走勢,而是防禦為主。綜合當下經濟數據看有兩個特徵:一是多年積累的傳統產業的產能過剩,這個問題仍比較突出,所以類似煤炭、鋼鐵等低價股還是超跌反彈性質;二是今年以來房地產持續調整的累積效應有所增加,難以期待金融、地產等大權重股板塊走出行情,更多地只是護盤。
三大變盤要素引領四季度行情轉向防禦。第一方面是資金在節後進行四季度的調倉行為,這點從盤中持續出現的跳水,已對應的熱點板塊反彈性質改變和賺錢效應降低就能看出,四季度擁有資金排名和年底結算壓力,資金往往會選擇謹慎一些的要素,也容易出現砸盤和重倉股異動現象。第二個要素是重要會議和消息面密集節點,20日-23日的四中全會召開,另外三季度經濟數據同樣在近期連續公布,滬港通、退市政策等頻繁公布,使市場未知要素增加,資金不敢貿然發動行情。第三個要素是新股,如今管理層保持著每個月10-12隻新股的發行速度,而每逢新股申購節點,市場都會出現例行的資金緊張,近3天有12隻新股申購,這也是導致下跌加速的關鍵,那麼至少要等待申購新股資金解凍後的機會。
技術角度分析。技術上,7月起步以來,上證指數已累積350餘點漲幅,險資、社保都出現局部的撤離行為,游資也出現恐高現象。從大周期看,滬指的250周線、60月線和120月線都在2450點附近,市場達到此阻力位後會有一段時間的震盪消化期;而創業板則面臨歷史新高壓力和外盤科技股大跌的雙重打壓,確實需要蓄勢才能突破。指數中長期反彈趨勢沒有改變,但就四季度而言,資金會在11月發動一波排名的沖刺行情,而10月和12月更多還是以調整為主,尤其隨著時間推移,年底的壓力更大,所以要注意這樣的操作節奏。
熱點板塊反彈性質的改變。節後市場進入到的一個過渡期,即節前行情逼空和節後開門紅留下的獲利盤需要消化,同時資金也在為四季度資金排名戰進行騰挪,一些機構要兌現利潤,一些機構在相互拆台,所以機構重倉股異動明顯,砸盤和拉升共同進行。進入到四季度後,行情最大的特徵就是沒有持續反彈的板塊,包括醫葯板塊連續攻擊後也出現明顯調整,這就是波段行情的特點,只有高拋低吸,而不能追漲殺跌,策略上的正確才能帶來操作上的收益,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市場已從原有的9月逼空反彈模式進入防禦型的波段振盪拉鋸。如今個股分化嚴重,指數弱勢後,個股機會是在下降,需要謹慎。
轉載
4. 融資客搶籌的股票會漲嗎
融資客搶籌一般來說股價是顯然有異動的,但是你要知道,融資本身就是短線行為,因此,如果股票有融資搶籌的,短線三兩天大幅度拉升的話,就要及時出局了,不然很容易拿在高位。
5. 華訊財經推薦股票准嗎
一般來說都不怎麼準的,僅供參考而已,買股票要有自己的主見,獨立思考才可能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