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李平章融資

李平章融資

發布時間:2021-02-05 08:52:59

① 湖北荊州市邵陽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平章的簡歷

李律師,您的簡歷估計沒有人感興趣,還是踏實工作吧

② 山東歷史名人有誰

1、馬鈺

鈺(1123年-1183年),道教支派全真道二代掌教,原名從義,字宜甫,入道後更名鈺,字玄寶,號丹陽子,世稱馬丹陽。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人。道教全真道道士。

在出家前,馬鈺與孫不二是夫婦。馬鈺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在山東收下的首位弟子。大定十年王重陽逝世後,馬鈺成為全真道第二任掌教。在道教歷史和信仰中,他與王重陽另外六位弟子合稱為「北七真」。著有《洞玄金玉集》十卷。

2、劉徽

劉徽(約225年—約295年),漢族,山東濱州鄒平市人,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中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

劉徽思想敏捷,方法靈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張直觀。他是中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的人。劉徽的一生是為數學刻苦探求的一生。他雖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釣譽的庸人,而是學而不厭的偉人,他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3、孔子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的言論主要記錄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4、王處一

王處一(公元1142--1217)號玉陽子,寧海(今山東乳山)人。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師事王重陽,長期隱居昆嵛山煙霞洞。王處一繼承王重陽思想,以道教本門為本位,以無為主教,主張全拋世事,內煉心性,名之為「齊修萬行,聚神一氣」。修行講求「真實」,即真性、真功、真行。

5、杜受田

杜受田(1788-1852年),字錫之,號芝農,山東濱州(今濱州市濱城區)人。為咸豐皇帝之師。杜受田死了,咸豐帝將他不盡的思念轉化為對杜氏家人的隆恩。

杜受田的父親身前任禮部侍郎,賞禮部尚書銜,賞食全俸;長子杜翰,時以翰林檢討放湖北學政,15個月就由從五品提升至正二品的侍郎,並進為軍機大臣。

③ 《古代山東歷史文化名人簡表》

山東名人錄 晏嬰(?~前)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傳世《晏子春秋》一書,系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 顏子(前521~前490)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最賞識的弟子。名回,字子淵,品行卓冠群科。早卒,孔子極悲慟。後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復聖」。 孫武 字長卿。齊國人。春秋末期軍事家。其著作《孫子兵法》,是我國傑出的兵書。 左丘明 魯國人。春秋末期史學家。相傳曾著《左傳》,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曾子(前505~約前432)名參,字子輿,孔子弟子。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宗聖」。相傳著有《孝經》和《大學》。 魯班 公輸氏,名般,亦作班、盤,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著名建築工匠,後世建築工匠、木匠尊為「祖師」。 墨子 (約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國(今滕州市)人。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現存《墨子》五十三篇。 吳起(?~前381)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戰國時軍事家。現存《吳子》六篇。 孫臏(約前380~前320)生於齊國阿鄄之間。孫武的後代。戰國時軍事家。著作有《孫臏兵法》。 扁鵲 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盧(今山東長清)人。戰國時醫學家。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作有《孟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亞聖」。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莊子》一書傳世。 荀子(約前313~前230)名況。趙國人,一生在山東地區活動,今蒼山蘭陵鎮東南有荀子墓。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書。 倉公(約前205~?)姓淳於,名意,齊臨淄人。漢初醫學家,首創醫案(病歷)。 汜勝之 汜水(今曹縣)人。西漢農學家。撰有農學著作《汜勝之書》。 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遍注群經,是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 王弼(226~249)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一帶)人。三國魏玄學家,好談儒道,辭才逸辯,開魏晉玄學清談之風。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對中國古典哲學影響甚遠。 王叔和 名熙,高平(今山東鄒城一帶)人。魏晉間醫學家。編有《脈經》10卷。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著作有《諸葛亮集》。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臨沂人。東晉大書法家,被譽為「書聖」。真跡無存。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家,存世墨跡有行書《鴨頭丸貼》,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劉勰(約465~約532)字彥和,原籍東莞莒縣(今屬山東)。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文心雕龍》五十篇。 賈思勰 益都(治在今壽光)人。北魏農學家。著有農學名著《齊民要術》。 劉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人。唐理財家。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臨沂(今臨沂市)。唐大臣、著名書法家。傳世名作甚多,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約1084~1151)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章丘)人。南宋女詞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均已散佚。後人輯有《漱玉詞》。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詞人。著有《稼軒詞》。 王禎 字伯善,山東東平人。元代農學家及活版印刷術的改進者。有《農書》傳世,是中國古代四大農書之一。 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登州(今蓬萊)人。明抗倭名將、軍事家。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桓台)人。死後避雍正諱,改稱士正、士禎。清詩人,論詩創神韻說,生前門生眾多,影響很大。著作有《帶經堂集》等,又自選其詩為《漁洋山人精華錄》,另有《居易錄》《池北偶談》等多種筆記。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人。清文學家。著有《聊齋志異》等。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季重,號東塘、岸堂、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清戲曲作家,著有《桃花扇》等。 王懿榮(1845~1900)字正孺,又字廉生,煙台福山區古現村人。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京師團練大臣,以身殉國。清末著名文學家、金石學家、書法家,是甲骨文的發現者。 東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德州陵縣)人原濱州地芪惠民縣人,生於公元前154年,是四隊時期著名的義學家和官員。漢武帝時被任命為太巾大夫,常伴帝王左右。東方朔性格開朗,愛說笑話愛逗唯,被相聲藝人尊為本行當的「祖師爺」。 王盡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齋,山東莒縣北杏村(今屬諸城)人。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和山東黨組織的最早組織、領導者。 丁肇中,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學家。 祖籍 日照市東港區濤錐鎮。l936年 2月27日生於美國密執安州。其父丁觀海,是 一位有著強烈正義感的愛國人士。1925年在 濟南求學期間,受共產黨人鄧恩銘等的影響, 積極參加進步活動,並與同鄉安哲、牟春霆 (陳雷)、李平章、鄭天九等人,成立了中 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少年日照學會」。 李典(174--209) 三國曹操部將。字曼成,山陽巨野(今巨野東北)人。初招集宗族賓客數千家,歸附曹操。由於參加鎮壓黃巾軍和同袁紹作戰有功,授青州刺史。後任中郎將、離孤太守。官渡之戰,率領家族部曲運送谷帛以供軍需。袁紹失敗,任裨將軍,遷捕虜將軍,與張遼、樂進屯兵合肥,擊破孫權圍攻。性好學、貴儒雅、 不爭功,受到將士尊敬。 管仲是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他處的時代正是列國並峙,互相征戰不休。當時在黃河下游比較活躍的大國有齊、魯、鄭、宋、衛;小國有邢、遂、譚、紀、杞。大國又分兩派,一派是鄭、齊、魯,一派是宋、衛。小國也附屬在各個大國一邊。兩派的力量以鄭、齊、魯為強。由於鄭國發生內亂,漸漸中衰,齊國慢慢強大,逐漸成了各國的霸主。 舜 傳說中的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中國歷史傳說中的古帝王(五帝)之一。傳稱號有虞氏,姓姚,名重華,字都君,謚日「舜」。因國名「虞」,故又稱虞舜。東夷之人(一說冀州之人),生於姚丘(一說生於諸馮,即今山東諸城)。 諸葛瑾(174-241) 三國孫權主要謀士之一。子子瑜,琅邪陽都(今沂南南)人。諸葛亮之兄。漢末避亂江南。後為孫權所用,與魯肅等並為謀士,並為孫權長史,轉中司馬。207年,受孫權派遣通好劉備,並曾會見其弟諸葛亮,各為其主,秉公無私。在內政方面為孫權出謀劃策,進諫意見,常被孫權所接受,深得信任。又隨孫權伐蜀。討關羽時,封宣城侯,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官至左將軍。謚封宛陵侯。 劉表(142-208) 東漢末官吏。字景升,山陽高平(今鄒城西南)人。東漢皇族遠支。少年有名,號稱「八俊」。190年,任荊州牧。割據今湖南、湖北一帶。對中原軍閥混戰,取觀望態度。官渡戰前,袁紹派人求助,陽為應許,陰守中立,靜觀時變,因此所據地區破壞較少,中原人前來避難者甚多。後病死。陳壽批評他"外寬內 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喜而不納。" 張海迪,女, 1955 年生於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創作協會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劉墉(1719-1805) 清前期大臣兼書法家。字崇如,號石庵,諸城人。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劉統勛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改翰林庶吉士,3年後授翰林編修。遷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翰林侍講。任廣西鄉試正考官。尋提督安徽學政,調江蘇。二十七年(1762),授山西太原府知府。秩滿,擢冀寧道參政。歷江寧府(今南京市)知府、江西鹽驛道參政、陝西按察使。四十一年(1776),擢內閣學士,任南書房行走。明年,提督江蘇學政,升吏部右侍郎。遷湖南巡撫。蒞任年余,勘修城垣,革除陋習,撫恤災民,籌采峒硝,頗有治績。升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吏部尚書。繼任工部尚書。四十八年(1783),由署直隸總督調吏部尚書。明年,兼署兵部尚書,又授協辦大學士。嘉慶二年(1797),升體仁閣大學士。死後贈太子太保,入祀賢良祠,謚"文清"。外嫻政術,內通掌故,博通經史,長於古文考辨。曾三次兼署國子監,數任鄉試、會試正考官。先後任四庫館、玉牒館副總裁,三通館、會典館正總裁。又籌辦過編撰《西域圖志》和《日下舊聞考》。能詩賦,擅題跋。尤長於書法,其書貌豐骨勁,味厚神藏,有"棉里裹針"之妙。與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齊名,為當時四大書法家之一。 楊子榮(1917--1947) 戰斗英雄。原名宗貴,字子榮。牟平人。1929年隨父遷往安東(今丹東)謀生,12歲進繅絲廠當童工,後被日本人抓去當勞工,1943年逃回家鄉,參加了民兵。1945年秋參加八路軍膠東海軍支隊。同年10月隨部隊挺進東北,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任牡廟丹江軍區二團三營七連一排班長、偵察排長。1946年3月在消滅李開江匪部的戰斗中立功,被評為"團戰斗模範"。1947年2月在搜剿慣匪"座山雕"張洛山的戰斗中,化裝打入匪穴,里應外合,徹底消滅了這股土匪,並活捉匪首"座山雕",榮立三等功。同年2月23日,在海林北部鬧枝子溝追剿"鄭三炮"、"孟老三"等殘匪的戰斗中,英勇犧牲 秦瓊(?--638) 唐初名將。字叔寶,齊州歷城(今濟南)人。 初為隋將來護兒"帳內",後從張須陀鎮壓盧明月、李密等起義軍。須陀死,率兵歸裴仁基,後又降李密,任帳內驃騎。至李密敗,歸王世充。最後降唐,任兵馬總管。不久授秦王右三統軍,隨李世民擊敗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起義軍,封翼國公。參與"玄武門之變",官至左武衛大將軍。638年卒,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改封胡國公。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託病辭歸。後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興平二年(195),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征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在許昌,不滿曹操雄詐,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後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閑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 禰衡 (173~198) 漢末辭賦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人。少有才辯,性格剛毅傲慢,好侮慢權貴。因拒絕曹操召見,操懷忿,因其有才名,不欲殺之,罰作鼓史,禰衡則當眾裸身擊鼓,反辱曹操。曹操怒,欲借人手殺之,因遣送與荊州牧劉表。仍不合,又被劉表轉送與江夏太守黃祖。後因冒犯黃祖,終被殺。 王粲(177 - 217)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少年便負才名,深得著名詩人蔡邕的賞識。17歲因避戰亂,到荊州依附劉表,歷15年未受重用。劉表死,歸依曹操,被任命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轉遷軍謀祭酒,官至魏國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隨軍征吳,翌年於途中病故。

④ 遼寧省昌圖縣趙氏族群從哪裡來

不好意思,沒有查到,但我查到了下面的信息,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昌圖縣位於遼寧省北部,遼河東岸。昌圖之名源於蒙語「常突額爾克」前二字之音。常突額爾克原系蒙古族之游牧區域。清嘉慶十一年(一八零六年)取「常突額爾克」前二字命名為「昌圖」。「常突」,漢語意為「綠色的草原」。昌圖縣地在秦、漢、晉時期均屬遼東郡北境。曾被扶余和鮮卑族所控制。五世紀初,被高句麗割據。公元六九八年至九二五年屬渤海國扶余府(今古林省四平市)。公元九零七年至一一三五年遼國在昌圖老城、四面城和八面城分別設鳳州、安州和韓州。金廢州存縣,屬咸平路咸平府。元屬開元路。明時期分別屬扶余衛、三萬衛、遼海衛,並在境內增設永寧、鎮夷、清陽三邊堡。清屬蒙古科爾沁王旗游牧區域。嘉慶十一年(一八零六年)漢族移居較多,始設昌圖廳(今昌老城鎮)。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升廳為府,轄一州三縣。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屬奉天省洮昌道所轄。一九四五年 「九·三」勝利後,昌圖劃為昌圖和昌北兩縣,均屬遼北省。一九四六年曾一度被國民黨佔領。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和一九四八年三月,昌圖、昌北兩縣先後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同屬遼北省。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兩縣合並為昌圖縣,屬遼寧省。現為鐵嶺地區轄縣。
昌圖縣地在秦、漢、晉時期均屬遼東郡北境。曾被扶余和鮮卑族所控制。

五世紀初,被高句麗割據。

公元698年至925年屬渤海國扶余府(今吉林省四平市)。

907年至1135年遼國在昌圖老城、四面城和八面城分別設鳳州、安州和韓州。

金廢州存縣,屬咸平路咸平府。

元屬開元路。

明時期分別屬扶余衛、三萬衛、遼海衛,並在境內增設永寧、鎮夷、清陽三邊堡。

清屬蒙古科爾沁王旗游牧區域。嘉慶十一年(1806年)漢族移居較多,始設昌圖廳 (今昌老城鎮)。

光緒三年 (1877年)升廳為府,轄一州三縣。

1913年改為縣。

1946年4月析置昌北縣。

1954年昌北縣並入。
太平寺位於昌圖縣毛家店太陽村的太平寺,建於1796年的清嘉慶年間。原有三層殿,文革期間被毀。二十世紀90年代重新復建。目前寺院佔地3000餘平方米,有二層殿,天王殿和大雄寶殿,正門兩側建有鍾樓、鼓樓,有齋房7間,僧舍面積近1000平方米。監院1人,出家僧人近二十人,居士十幾人寺院外正門右側有一棵與寺院同齡的柳樹,這棵神奇的古樹根部空心,在空心內每年自燃幾次,每次燃燒幾天後自滅,雖然樹內被火燒空心,但仍然枝繁葉茂,生生不息。當地百姓每逢孩子有病將紅布條掛在樹上,燒香拜樹便大病痊癒,雖然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此習俗沿用至今。

遼海衛遺址

遼海衛位於何處?明初以來的有關史籍中,既有置昌圖牛家莊之說,也有海城牛家莊之說,而各有其據。現就遼海衛遺址如下考證:

經查證,明初實行軍政合一的衛所制。遼海衛初治,確置三萬衛(開原)之北的昌圖牛家莊(今昌圖十八家子鄉牛庄窩堡村),距昌圖境內的東遼河同江口(今通江口)碼頭十華里,昔昌圖之水路樞紐。其依據:

《奉天通志(二)》在遼海衛條目中載:「清史稿地理志:昌圖府東北二百四十里(有誤),明初置遼海衛於此,地名牛家莊。」實為距昌圖府西南九十里的牛家莊。

又謂,「遼東志:遼海衛洪武十一年置,初治牛家莊,二十六年徙開原城,領千戶所九。」「明實錄:洪武二十三年二月,置遼海衛指揮使司於三萬衛即開原之北城……」遼東志、明實錄,兩者都說明,遼海衛置於開原北鄰昌圖的牛家莊。

那麼牛家莊的分歧從何而來呢?

《奉天通志(二)》在遼海衛條目中有段按語:一日「今海城西四十里有牛家莊城,此外別無牛家莊……」其實,昌圖有昌圖的牛家莊,海城有海城的牛庄驛,這在交通、信息等都不發達的年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事會有的。附(見606頁)明遼東都司域圖。二日「又謂在衛西九十里,又似非今牛庄城,何也,紀要謂明初置遼海衛於牛家莊,證以實錄洪武二十三年二月置遼海衛三萬衛北之語,似牛家莊在今昌圖信而有微矣。」前面已經講清了三萬衛即開原,開原之北,無疑是昌圖的牛家莊。據《金遼志》載:「遼海衛於三萬衛之後,屯兵馬軍話侔聳一名,步兵二百三十八名,屯軍三百七十名,監軍四十一名……」也說明遼海衛在三萬衛(開原址)之後,即開原之北的昌圖,絕不可能是相隔鐵嶺衛、沈陽衛、東寧衛等幾百里以外的海城牛家莊。《奉天志(二)》在牛家莊條目中還記載:「高麗史辛口傳:總兵官靖海候、余都督、李平章三個大人到牛家莊下岸,總統大軍轉運糧食至遼陽、海川、沈陽、開原等處。」更加說明是從昌圖的牛家莊向海川(海城)轉運糧食,絕不是「信而有微矣。

物證:昔年於昌圖府地挖得石刻,「遼海衛三字經史,刻有口口斥堠(「斥堠」是軍事上哨所、兵的意思)及永樂七年指揮陶昱造」等字。

⑤ 山東古代有那些名人/

山東省歷史上名人輩出,不勝枚舉。

⑥ 古代山東歷史文化名人簡表

「書聖」,王羲之,東晉著名書法家。
管子,齊國名相、著名經濟學家。版
山東歷史上權還出現過儒學代表人物孟子、曾子。
賈思勰,以《齊民要術》聞名的古代農學家。
孫臏,以《孫臏兵法》著名的古代軍事學家。
諸葛亮,三國名相,被中國人尊為智慧的化身。
劉勰,以《文心雕龍》聞名的文學理論家。
辛棄疾,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代表。
李清照,婉約派詞人代表清代著名文學家。
蒲松齡,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作者。
顏真卿,唐代著名書法家,。
張擇端,宋代著名畫家、《清明上河圖》的作者。
甘德,戰國時期著名天文學家。他與宋人石申(今河南開封人)合著的《甘石星經》中有世界上最早的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
氾勝之,古代科學家。
單父,相傳單卷(shàn卷)為遠古後期游牧於菏澤四澤六水之地的東夷族中影響較大的政治領袖、氏族首領

⑦ 不一而足是何意出自於哪

【釋義】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滿足,後指同類事物或現象很多,反復出現,不能一一列舉。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
元朝施濟,是江南蘇州吳趨坊人,為人和善,常接濟一些窮困的人。到他40歲時,妻子嚴氏給他生了個兒子。施濟給兒子取名施還,到兒子三歲時,施濟帶紋銀300兩去虎丘山水月觀音殿,感謝菩薩賜子給他,並取銀還願。
施濟正准備將銀子捐給觀中修殿之時,忽見幼年同窗好友桂富五站在劍池邊望著池水哭泣不已。施濟忙問為何哭泣,桂富五說自己向宦官李平章借了300兩銀子。誰知道經商失敗,本利俱無,而李平章家則落井下石,趁機逼債,不僅田房家私盡歸李家,連老婆孫氏和兩個兒子也被奪了去。施濟就把300兩銀子送給了桂富五,自己事後另外又拿了銀子去還願。
桂富五拿了銀子到李府,好說歹說才贖回了妻子和兒子,當桂富五一家來到施家拜謝時,施濟問他今後的打算,桂回答說:「身居口食,一無所有,如果仍住在蘇州,那隻會出醜,只好流浪到外鄉打工。」施濟就把自家的桑棗園、幾間草房以及十畝田地送給了桂富五,讓桂家免受流浪之苦。
卻說桂富五在施家的桑棗園中住下後,不意在一株銀杏樹下掘得三罐銀子,共有1500兩。原來這是施濟的父親當年埋在地下的。桂富五得了這筆財富,就瞞著施家到紹興縣置買了田產,靠收取田租而發跡。當施濟突然得病去世之後,桂富五一家則找了個借口離開了桑園,去紹興過起了財主的生活。
施濟去世五六年之後,施家的田產逐漸賣掉,童僕都已逃散,只落得施濟之妻嚴氏和兒子施還母子倆苦度時日。此時,施濟當年的好朋友支德正巧棄官回歸故里,經常接濟施家母子。還將女兒嫁給施還為妻。
後來,支德打聽到桂富五在紹興發了財,就對施還說:「當初,桂富五受你家的恩惠,不一而足,別的不講,單說還債就是300兩銀子,如今他發跡了,想必你去找他,一定不會虧待你的。」施還遂同母親同往紹興投奔。誰知已經改換名姓的桂富五對施還母子十分冷淡,並否認自己曾經受過施家的恩惠而拒之門外。
後來,桂富五因想花錢買官,上了大當,終於家破人亡。

⑧ 山東有哪些名人

山東名人錄
姜尚 周代齊國的始祖,軍事家、政治家。姜姓,呂氏,名望。西周初年輔佐武王滅商有功,俗稱「姜太公」。兵書《六韜》,相傳是他的著作。

司馬穰苴 春秋時齊國大夫,軍事家。田氏,名穰苴。官司馬,深通兵法,曾擊退晉燕軍隊。戰國時齊威王整理古司馬兵法,將他的兵法附其中,稱《司馬穰苴兵法》。

晏嬰(?~前550)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傳世《晏子春秋》一書,系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
顏子(前521~前490)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最賞識的弟子。名回,字子淵,品行卓冠群科。早卒,孔子極悲慟。後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復聖」。

孫武 字長卿。齊國人。春秋末期軍事家。其著作《孫子兵法》,是我國傑出的兵書。
左丘明 魯國人。春秋末期史學家。相傳曾著《左傳》,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曾子(前505~約前432)名參,字子輿,孔子弟子。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宗聖」。相傳著有《孝經》和《大學》。

魯班 公輸氏,名般,亦作班、盤,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著名建築工匠,後世建築工匠、木匠尊為「祖師」。

墨子 (約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國(今滕州市)人。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現存《墨子》五十三篇。
吳起(?~前381)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戰國時軍事家。現存《吳子》六篇。

孫臏(約前380~前320)生於齊國阿鄄之間。孫武的後代。戰國時軍事家。著作有《孫臏兵法》。

扁鵲 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盧(今山東長清)人。戰國時醫學家。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作有《孟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亞聖」。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莊子》一書傳世。

荀子(約前313~前230)名況。趙國人,一生在山東地區活動,今蒼山蘭陵鎮東南有荀子墓。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書。

倉公(約前205~?)姓淳於,名意,齊臨淄人。漢初醫學家,首創醫案(病歷)。

汜勝之 汜水(今曹縣)人。西漢農學家。撰有農學著作《汜勝之書》。

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遍注群經,是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

王弼(226~249)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一帶)人。三國魏玄學家,好談儒道,辭才逸辯,開魏晉玄學清談之風。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對中國古典哲學影響甚遠。

王叔和 名熙,高平(今山東鄒城一帶)人。魏晉間醫學家。編有《脈經》10卷。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著作有《諸葛亮集》。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臨沂人。東晉大書法家,被譽為「書聖」。真跡無存。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家,存世墨跡有行書《鴨頭丸貼》,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劉勰(約465~約532)字彥和,原籍東莞莒縣(今屬山東)。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文心雕龍》五十篇。

賈思勰 益都(治在今壽光)人。北魏農學家。著有農學名著《齊民要術》。

劉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人。唐理財家。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臨沂(今臨沂市)。唐大臣、著名書法家。傳世名作甚多,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約1084~1151)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章丘)人。南宋女詞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均已散佚。後人輯有《漱玉詞》。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詞人。著有《稼軒詞》。

王禎 字伯善,山東東平人。元代農學家及活版印刷術的改進者。有《農書》傳世,是中國古代四大農書之一。

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登州(今蓬萊)人。明抗倭名將、軍事家。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桓台)人。死後避雍正諱,改稱士正、士禎。清詩人,論詩創神韻說,生前門生眾多,影響很大。著作有《帶經堂集》等,又自選其詩為《漁洋山人精華錄》,另有《居易錄》《池北偶談》等多種筆記。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人。清文學家。著有《聊齋志異》等。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季重,號東塘、岸堂、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清戲曲作家,著有《桃花扇》等。

王懿榮(1845~1900)字正孺,又字廉生,煙台福山區古現村人。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京師團練大臣,以身殉國。清末著名文學家、金石學家、書法家,是甲骨文的發現者。

東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德州陵縣)人原濱州地芪惠民縣人,生於公元前154年,是四隊時期著名的義學家和官員。漢武帝時被任命為太巾大夫,常伴帝王左右。東方朔性格開朗,愛說笑話愛逗唯,被相聲藝人尊為本行當的「祖師爺」。

王盡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齋,山東莒縣北杏村(今屬諸城)人。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和山東黨組織的最早組織、領導者。

丁肇中,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學家。 祖籍 日照市東港區濤錐鎮。l936年 2月27日生於美國密執安州。其父丁觀海,是 一位有著強烈正義感的愛國人士。1925年在 濟南求學期間,受共產黨人鄧恩銘等的影響, 積極參加進步活動,並與同鄉安哲、牟春霆 (陳雷)、李平章、鄭天九等人,成立了中 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少年日照學會」。

李典(174--209) 三國曹操部將。字曼成,山陽巨野(今巨野東北)人。初招集宗族賓客數千家,歸附曹操。由於參加鎮壓黃巾軍和同袁紹作戰有功,授青州刺史。後任中郎將、離孤太守。官渡之戰,率領家族部曲運送谷帛以供軍需。袁紹失敗,任裨將軍,遷捕虜將軍,與張遼、樂進屯兵合肥,擊破孫權圍攻。性好學、貴儒雅、 不爭功,受到將士尊敬。

管仲是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他處的時代正是列國並峙,互相征戰不休。當時在黃河下游比較活躍的大國有齊、魯、鄭、宋、衛;小國有邢、遂、譚、紀、杞。大國又分兩派,一派是鄭、齊、魯,一派是宋、衛。小國也附屬在各個大國一邊。兩派的力量以鄭、齊、魯為強。由於鄭國發生內亂,漸漸中衰,齊國慢慢強大,逐漸成了各國的霸主。

舜 傳說中的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中國歷史傳說中的古帝王(五帝)之一。傳稱號有虞氏,姓姚,名重華,字都君,謚日「舜」。因國名「虞」,故又稱虞舜。東夷之人(一說冀州之人),生於姚丘(一說生於諸馮,即今山東諸城)。

諸葛瑾(174-241) 三國孫權主要謀士之一。子子瑜,琅邪陽都(今沂南南)人。諸葛亮之兄。漢末避亂江南。後為孫權所用,與魯肅等並為謀士,並為孫權長史,轉中司馬。207年,受孫權派遣通好劉備,並曾會見其弟諸葛亮,各為其主,秉公無私。在內政方面為孫權出謀劃策,進諫意見,常被孫權所接受,深得信任。又隨孫權伐蜀。討關羽時,封宣城侯,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官至左將軍。謚封宛陵侯。

劉表(142-208) 東漢末官吏。字景升,山陽高平(今鄒城西南)人。東漢皇族遠支。少年有名,號稱「八俊」。190年,任荊州牧。割據今湖南、湖北一帶。對中原軍閥混戰,取觀望態度。官渡戰前,袁紹派人求助,陽為應許,陰守中立,靜觀時變,因此所據地區破壞較少,中原人前來避難者甚多。後病死。陳壽批評他"外寬內 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喜而不納。"

張海迪,女, 1955 年生於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創作協會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劉墉(1719-1805) 清前期大臣兼書法家。字崇如,號石庵,諸城人。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劉統勛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改翰林庶吉士,3年後授翰林編修。遷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翰林侍講。任廣西鄉試正考官。尋提督安徽學政,調江蘇。二十七年(1762),授山西太原府知府。秩滿,擢冀寧道參政。歷江寧府(今南京市)知府、江西鹽驛道參政、陝西按察使。四十一年(1776),擢內閣學士,任南書房行走。明年,提督江蘇學政,升吏部右侍郎。遷湖南巡撫。蒞任年余,勘修城垣,革除陋習,撫恤災民,籌采峒硝,頗有治績。升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吏部尚書。繼任工部尚書。四十八年(1783),由署直隸總督調吏部尚書。明年,兼署兵部尚書,又授協辦大學士。嘉慶二年(1797),升體仁閣大學士。死後贈太子太保,入祀賢良祠,謚"文清"。外嫻政術,內通掌故,博通經史,長於古文考辨。曾三次兼署國子監,數任鄉試、會試正考官。先後任四庫館、玉牒館副總裁,三通館、會典館正總裁。又籌辦過編撰《西域圖志》和《日下舊聞考》。能詩賦,擅題跋。尤長於書法,其書貌豐骨勁,味厚神藏,有"棉里裹針"之妙。與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齊名,為當時四大書法家之一。

楊子榮(1917--1947) 戰斗英雄。原名宗貴,字子榮。牟平人。1929年隨父遷往安東(今丹東)謀生,12歲進繅絲廠當童工,後被日本人抓去當勞工,1943年逃回家鄉,參加了民兵。1945年秋參加八路軍膠東海軍支隊。同年10月隨部隊挺進東北,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任牡廟丹江軍區二團三營七連一排班長、偵察排長。1946年3月在消滅李開江匪部的戰斗中立功,被評為"團戰斗模範"。1947年2月在搜剿慣匪"座山雕"張洛山的戰斗中,化裝打入匪穴,里應外合,徹底消滅了這股土匪,並活捉匪首"座山雕",榮立三等功。同年2月23日,在海林北部鬧枝子溝追剿"鄭三炮"、"孟老三"等殘匪的戰斗中,英勇犧牲

秦瓊(?--638) 唐初名將。字叔寶,齊州歷城(今濟南)人。 初為隋將來護兒"帳內",後從張須陀鎮壓盧明月、李密等起義軍。須陀死,率兵歸裴仁基,後又降李密,任帳內驃騎。至李密敗,歸王世充。最後降唐,任兵馬總管。不久授秦王右三統軍,隨李世民擊敗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起義軍,封翼國公。參與"玄武門之變",官至左武衛大將軍。638年卒,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改封胡國公。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託病辭歸。後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興平二年(195),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征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在許昌,不滿曹操雄詐,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後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閑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

禰衡 (173~198) 漢末辭賦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人。少有才辯,性格剛毅傲慢,好侮慢權貴。因拒絕曹操召見,操懷忿,因其有才名,不欲殺之,罰作鼓史,禰衡則當眾裸身擊鼓,反辱曹操。曹操怒,欲借人手殺之,因遣送與荊州牧劉表。仍不合,又被劉表轉送與江夏太守黃祖。後因冒犯黃祖,終被殺。

王粲(177 - 217)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少年便負才名,深得著名詩人蔡邕的賞識。17歲因避戰亂,到荊州依附劉表,歷15年未受重用。劉表死,歸依曹操,被任命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轉遷軍謀祭酒,官至魏國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隨軍征吳,翌年於途中病故。

何魯麗簡介:1934年6月生,山東菏澤人。1952年至1957年北京醫學院醫療系學習。1957年至1984年北京市兒童醫院住院醫師,北京市西城區兒童醫院住院醫師,北京市第二醫院主治醫師、兒科主任、副主任醫師。1984年至1988年北京市西城區副區長。1988年至1993年北京市副市長,民革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會主委。1993年至1996年北京市副市長,民革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會主委,全國婦聯副主席。1996年至1998年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會主委,全國婦聯副主席。1998年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院長。2003年3月在第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再次當選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⑨ 山東歷史名人故事

1、孔子: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2、孟子 :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世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3、孫武,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

孫子晉見吳王之後,呈上所著兵書十三篇。吳王看後,贊不絕口。為考察孫子的統兵能力,吳王挑選了100多名宮女由孫子操練。孫武把宮女分為左右兩隊,指定吳王最為寵愛的兩位美姬為左右隊長,同時指派自己的駕車人和陪乘擔任軍吏,負責執行軍法。

但宮女們不聽號令,捧腹大笑,隊形大亂。孫武便召集軍吏,根據兵法,斬兩位隊長。吳王見孫武要殺掉自己的愛姬,馬上派人傳命說:寡人已經知道將軍能用兵了。沒有這兩個美人侍候,寡人吃飯也沒有味道。請將軍赦免她們。

孫武毫不留情地說:「臣既然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孫武執意殺掉了兩位隊長,任命兩隊的排頭充當隊長,繼續練兵。當孫武再次擊鼓發令時,眾宮女前後左右,進退迴旋,跪爬滾起,全都合乎規矩,陣型十分齊整。闔閭失去愛姬,心中不快。

孫武便親見闔閭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的常法,為將治軍的通則。對士卒一定要威嚴,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聽從號令,打仗才能克敵制勝。」聽了孫武的解釋,吳王闔閭怒氣消散,便拜孫武為將軍。在孫武的訓練下,吳軍的軍事素質有了明顯提高,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4、王羲之,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入木三分:

傳說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

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出來的。

5、王祥,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西孝友村)人 。

三國曹魏及西晉時大臣。王祥繼母朱氏一次想吃鮮魚,當時天寒冰凍,王祥脫下衣服,准備砸冰捕魚,忽然冰塊融化,跳出兩條鯉魚,王祥拿著鯉魚回去孝敬母親。繼母向王祥說很想吃燒黃雀,不久就有數十隻黃雀飛進屋帳內,王祥得以給母親吃。鄰居都驚嘆這是王祥的孝道感動上天。

⑩ 歷史文化名人高分懸賞!!!!!!!!!!!!!!!!!!!

人物:
屈原(約前340年~約前278年),漢族,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主張聯齊抗秦,提倡「美政」。
成就: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離騷》《九章》 《九歌》 《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離騷》是我國最長的抒情詩。後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部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天問》一篇等等。屈原作品和神話有密切關系。許多虛幻的內容就是承襲神話發展而來的。屈原又是關注現實的詩人,作品裡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為深刻。
魯迅稱屈原作品「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漢文學史綱要》)。
後人評價:
屈原是一個熱愛祖國的詩人,他在效忠祖國、抵禦強敵方面是和楚國人民一致的。雖然他在政治上失敗了,但他留下的大批詩歌,卻給楚國人民報仇雪恥、恢復祖國的決心以極大的鼓舞。對後來推翻暴秦,復興楚國起了巨大的作用。歷史的發展,不但沒有淡化人民對屈原的懷念,反而更擴大了屈原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17個國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聯合發起「世界保衛和平大會」。於1953年,在莫斯科舉行世界和平大會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將屈原列為世界文化名人,號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紀念他,屈原的名字,將永遠保留在世界人民的心中。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為了呼應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爭取國際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決定由郭沫若、游國恩、鄭振鐸、文懷沙等人組成「屈原研究小組」,並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的形式出版發行。
我喜歡他的原因: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偉大、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後人稱他的作品為「楚辭」。他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憂國憂民.

閱讀全文

與李平章融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證500指數天天基金凈值查詢 瀏覽:379
工行實物金條價格 瀏覽:497
股票賬號注銷後資金賬戶還在 瀏覽:45
歷年理財規劃師合格分數線 瀏覽:588
融資總額分界點 瀏覽:377
俄羅斯59轉人民幣 瀏覽:371
百福外匯 瀏覽:474
光大銀行貸款最快放款時間 瀏覽:393
精工貴金屬表 瀏覽:924
安置房裝修按揭貸款 瀏覽:614
2019年3月19日期貨黃金走勢分析 瀏覽:187
開通能源期貨 瀏覽:476
投資公司做外匯怎麼樣 瀏覽:605
湖北寶明號貴金屬投資 瀏覽:240
信託投資公 瀏覽:320
超星爾雅個人理財規劃 瀏覽:735
江蘇外匯平台代理 瀏覽:661
景順動力平衡基金今日走勢 瀏覽:898
有貸款房去名字 瀏覽:115
遼寧省企業投資項目核准暫行辦法 瀏覽: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