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愛佛家理財

愛佛家理財

發布時間:2021-02-07 10:11:16

❶ 佛家的行善與愛有什麼區別

佛家的行善是講時間,地點,機緣的,專行善事是有為,求行善得善報更是不好,隨緣內勸善度化相對容更無為一些;至於愛也是有個局限性的,廣義的愛含有慈悲,狹隘的愛含有更的情的成份不利於修行。
當你的修行到一定程度後,你不會隨便亂做「好事」,也不會隨便亂「愛」!願你理解!

❷ 佛家講的愛眾生是一種什麼愛

您好:佛教所指的愛眾生就是無私奉獻的那種比如你要他死就能救一個人他立馬就自殺的那種

❸ 佛家的慈悲和愛

啟請南無阿彌陀佛慈悲加持
讓我有智慧回答你的問題
你們一起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啊!人固有一死,饅頭給那個不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吧!這個人希求人天福報,如果不給他就斷了他的法身慧命了,他的身死了,難免會墮落三惡道。所以你們念佛人應該把人天機會給這種人,讓他們還能在人天善道多活幾天,多增加點聞法的機會。你們既然能夠發菩提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那邊,受用比這邊的錦衣玉食還要殊勝萬倍,更何況是一個饅頭而已?
你們念佛得生凈土了,也有他們的功勞,你們成佛了也要倒駕慈航,回來救拔那些因為一個饅頭而失去往生極樂世界機會的苦難眾生!到時候你們有法力,有善巧方便,一定事半功倍。
我認為這才是真正兩全其美的辦法。
祝精進!
南無阿彌陀佛!感恩佛菩薩加持

❹ 佛經裡面是怎麼解釋愛的

凈空法師---迷了的時候叫做愛情,覺悟了就叫慈悲。

1、佛家不講愛情,佛講慈悲。

2、佛法為什麼不說愛,要說慈悲?因為愛裡面有感情,慈悲這個愛裡面沒有感情,它是純粹的理智。

3、慈悲跟世間所講的愛情是一樁事情,一個是覺悟,一個是迷惑。

4、愛情與慈悲在事相上沒有兩樣,在起心動念上不一樣,一個心迷,一個心覺。

5、迷了的時候叫做愛情,覺悟了就叫慈悲。

6、佛菩薩這個愛心叫做慈悲,是永恆不變的,它是理性的,它是心性、真理自然的流露。

7、佛菩薩為什麼能夠舍己為人?慈悲心在那裡推動。

8、世間人帶著感情這個愛是假愛,靠不住,為什麼?它會變化,愛到最後會變成怨家、仇敵,所以那種愛是假的,不可靠。

9、凡夫的愛情,這個愛裡面不平等,這個愛裡面沒有真誠。為什麼沒有真誠?那個愛會變的,靠不住。

10、我們中國祖師大德們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凈土」。

11、你為什麼在娑婆世界受苦受難,在這里搞六道輪回呢?就是你的愛欲沒斷,這是六道輪回生死的根本。

12、世間人把愛欲看得很重,認為這是正當的,這個都是迷惑顛倒。

13、惟獨佛菩薩看得清楚,知道六道輪回怎麼發生的,就是在這一念錯誤。

14、果然能把愛情看破、放下了,你決定超越六道輪回。

15、念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如果愛情這一關看不破,還是不能往生。

16、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哪裡?就是愛欲不斷。

17、愛情這條繩索捆住你,阿彌陀佛拉都拉不動,沒有法子,一定要把這個斷掉。

18、把愛情斷掉絕對不是絕情無義,跟諸位講穿了,你那個愛情是假的,不是真的,是騙自己又騙別人,虛情假意。

19、怎麼知道是假的?今天愛得不得了,明天又吵架了,後天又離婚了,你看這不是假的嗎?哪裡是真的!

20、許多青年男女在戀愛的時候,多甜蜜!過了不久,變成仇敵,變成冤家。可見得那種愛情不是真的,假的。

21、諸位冷靜去想一想,愛情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就會覺悟。

22、古人結婚是為道義,為人倫,為家族幸福,不是為愛情。

23、現在人結婚是為愛情,愛情是脆弱的,愛情會變,所以婚變的事情層出不窮。

24、有一些人不懂佛法,聽說佛法要永斷情愛,於是乎他就反對了。他說人與人之間要沒有愛情,那還有什麼意思?

25、佛是不是情與愛不要了呢?不是的。你要曉得,他這個「斷」實在是轉變,把情愛轉變成智慧。

26、佛經上常講:「轉煩惱成菩提」。情愛是煩惱,佛教給我們,要把煩惱轉變為般若智慧。

27、般若智慧裡面有沒有愛呢?有。那個愛不叫做愛情,叫慈悲。

28、世間人所講的愛情,都是虛情假意,不是真的;轉變成智慧,那就是真的,永恆不變。

29、一定要轉煩惱成菩提,你才能夠悟入佛法,你才能脫離六道輪回。

30、你看自古以來,中國、外國的文學作品裡面,寫的是什麼東西?都是情與愛,所以他永遠不能夠脫離六道輪回。

31、佛法講「慈悲」,佛菩薩是真正愛世人,他是真正有愛有情。

32、慈悲是真正的愛情,永恆不變。

33、慈悲是從自性真心裏面流露出來的,它那個根源不變,所以流出來的作用、現相也不變。

34、六道凡夫都沒有真心,都沒有真情,也沒有真愛。

35、凡夫那個心靠不住,全是虛情假意,不能相信。

36、你如果相信別人會對你好,那你是糊塗,你是迷惑顛倒。

37、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說的話都靠不住,不要當真,你要當真,決定要上當。

38、你不但不能相信人,對自己都不能相信,為什麼?自己的感情都會變化。

39、今天我對這個人好,明天我又對他不好了,自己都靠不住,還能靠別人嗎?

40、佛給我們講,沒證得阿羅漢以前,別相信自己。自己都不能相信,怎麼能相信別人?

41、這個世間人,全都是虛情假意,全都是用妄心,你要當真,你虧可吃大了!

42、世間種種的境緣,一切人事物,平常看得越淡越好,不要認為看得這么淡,好像這個人絕情寡義,但是往生容易。

43、你愛情太重,往生就發生障礙。

44、你愛情重了,就要搞六道輪回,就要搞三惡道。

45、愛情不是好東西,生生世世害我們;害得這個樣子,還捨不得離開它,這是太愚痴了,一定要覺悟。

46、我們要到極樂世界去,當然要把愛情放下,還有留戀,還有牽掛,還有放不下的,那就去不了!

47、這個事實的真相,你要看破,你從此以後,這一切恩恩怨怨要把它舍棄。

48、不要想愛情,想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就好。

❺ 佛教對愛的解釋

【十二因緣經】
全一卷。吳·支謙譯。敘述十二因緣之經,為研究十二因緣回之重要資料。又稱貝答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聞城十二因緣經、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思惟十二因緣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本經與緣起聖道經雖為同本異譯,惟本經僅敘述十二因緣,後者更述及八正道。閱本經者須注意以下之順序:(一)由念老死依何因緣,次第求到識,即老死、生、有、受、愛、痛樂、六入、名相、識。(二)由老死滅盡依序以至痴。〔歷代三寶紀卷五、大唐內典錄卷二、古今譯經圖紀卷一、開元釋教錄卷二、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三〕

❻ 表達愛佛家經典禪語

真正的愛情,是在能愛的時候,懂得珍惜 真正的愛情,是在無法愛的時候,懂得放手專 因為,放手才屬是擁有了一切…… 請在珍惜的時候,好好去愛 在放手的時候,好好祝福…… 愛這個東西誰都說不清,但是有一點我可以肯定,因為這件事是我親身經歷,愛可以讓你為對方做任何事,說任何話,愛就是無條件的為對方付出,做任何事做有意義的事情!即使一個人也不會孤獨!...........

❼ 佛教的金錢、財富觀念。

如果當前階段談及「佛教的看法」,恐怕能做出答復的多半是「佛教信徒」。信徒在一定程度上不一定具備全然代言宗教的能力。所以信徒的答復可能,或許,大概會有一些局限性。而「一定程度」彌補這些局限性的是自己親身的體會。

這里談談我個人的體會,我個人不敢說代言。僅僅以一個凡夫的身份來參與您的問題。

「金錢」本身或許並不是「好」和「壞」所能直觀定性的。金錢和財富本身並沒有罪過。如果依照佛教最基本的「因果觀」來理解。金錢也是一種因果體現的現象。比如一個人的財富收獲是有客觀規律主導的,而非自己情感上的佔有。也就是說,一個人能賺多少錢,能擁有多少私人財產,其實是客觀規律運行的安排。表面上看可能是他努力經營,積極爭取而得到的。其實或許他已經註定擁有這些錢財。而努力經營和積極爭取只是「助緣」,就像一粒種子埋在土裡。努力經營和積極爭取就相當於澆水施肥。但是前提是土裡一定要有「種子」,而且是想要的那顆種子。由此才會有「果」產生。如果沒有種子,任憑如何澆水施肥恐怕都不會得到理想的回饋,或者說得到的回饋不是自己想要的(雜草)。畢竟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貧窮者都沒有努力過,並不是所有的破產者都沒有爭取過。

我們再回到「金錢」觀念的話題上來。錢財可以促進貪欲者墮落。貪婪錢財,以及擁有錢財後貪欲膨脹。造下廣大的惡因。比如殺食生靈,享受美味。行淫縱欲,欺壓弱小等等行為,炫富傲慢等等...從心念到行為上都充滿「負能量」。那麼負能量的發散導致的回饋可想而知。

但是如果能夠覺察根源。按照規律去行事,則「金錢」可以成為修行的助力。比如以金錢來造作善因。行使布施救難。此時金錢便直接成為「正能量」的載體。在內心正念的驅使下,行使正面的行為,這就為的到正面的回饋奠定了理論依據。那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正面回饋是可以真正感動自己內心的。所以這些「體會」就是先前所說,可以彌補外界聽說學到的理論的局限性的。

所以「金錢」本身的這種性狀,或許,大概,可以理解為「近似」於所謂的「空」概念。無所謂好,無所謂壞...

❽ 佛法中的「愛」是什麼意思,如何解釋

在佛法中,愛,是緣於自我的和慾望的貪和佔有,由於得到或者得不到,從而產生痴迷、嗔恨等心理狀態。無論所愛的對象是男還是女,終究仍是這樣的規律。

佛陀也提倡愛。佛陀提倡的是大愛,名為慈悲。對一切眾生慈悲,慈是與樂,悲是拔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怨親平等,給與真樂,人苦即我苦,全力救拔。這種對眾生的愛不以自己的需求轉移而變化,不以對象的美醜善惡而有分別。

(8)愛佛家理財擴展閱讀

佛教不是愛的宗教,是慈悲與智慧的宗教。一些宗教被視為愛的宗,佛教中則以「慈悲」為中心,而不直言「愛」字。佛陀曾喻示有關愛者,增支部經典即謂:「愛可生愛,亦可生憎;憎能生愛,亦能生憎。」

故佛教言愛言憎,恰若手心、手背,為一體之兩面。愛之愈深,則憎怨之可能愈大。 慈悲是什麼,「慈」是給予眾生快樂,「悲」是拔除眾生的苦難。就是說,我給你快樂叫做「慈」,幫助你解決你的苦難叫做「悲」。

到了大菩薩的境界,比如觀音菩薩,就被稱為大慈大悲。什麼叫大慈大悲呢,就是沒有條件地給予你快樂,不分彼此地解脫你的苦難,這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才是佛教對「愛」的理解。

從這個角度來說,佛稱為慈父,觀音稱為有求必應,就像慈母一樣。佛教甚至說「如一眾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就是佛看到眾生沒有得度啊,會終宵哭泣。佛不是為了佔有他,而是為了解救他,讓他獲得解脫。 所以「慈悲」與「愛」的區別就在這里:「愛」是需要是佔有,「慈悲」是完全地利益對方。這就不難明白什麼是「愛」,什麼是「慈悲」。

❾ 佛法對於愛賭之人怎麼辦

共有六大過失
博戲有六失,雲何為六?一者財產日耗,二者雖勝生怨,三者智者所責,四者人不敬信,五者為人疏外,六者生盜竊心。——《大寶積經》
【注釋】賭博共有六大過失,或謂不良後果:第一,賭博之人,財產逐日消耗,最終可能盪然無存;第二,賭博之人,即便偶爾獲勝,心裡也有很多怨念;第三,沉溺賭博,風評不會太好,明智之人都會斥責;第四,好賭之人,往往沒有信譽,別人不會敬重相信;第五,好賭之人,人際關系很差,他人只會日漸疏離;第六,好賭之人,因為心有不足,往往會生起盜竊心。
——鳳凰佛教綜合
本文轉自鳳凰新聞
形形色色的賭博,在當今社會已大行其道。知道一點佛家對賭博的看法,既可吸收一些佛學知識,對我們深入了解賭博,了解人生,也有幫助。相信,沒有怎麼接觸
過佛學的人,也多半覺得,賭博要獲得佛家認同,可能性太低了。一點不錯,在佛家而言,賭博不是一種「正業」,即不是一種正確的行為。何以不正確?因為它使
人「不清凈」。一個人不清凈,就只能繼續在苦海中沉淪下去,解脫無期。
《長阿含經》指出,賭博屬於「損財業」之一,它有六項過失:一,財產日益損耗;二,雖則贏錢,也會與人結怨;三,被智者責備;四,不獲人敬信;五,被人疏遠;六,會生起盜竊心。
再根據《中阿含經》,以賭博求財,屬於「非道」之一,即不是正確的求財之道。賭博之人,因賭敗而有「六災患」:一,心生怨憤;二,心生恥辱;三,夜不安寢;四,令怨家高興;五,令親屬憂心;六,在人前沒有信譽。
歸納起來,佛家認為賭博首先會導致賭者「損財」,繼而,「損財」引發賭者精神上種種扭曲的痛苦,然後,再對他人造成嚴重的影響。佛家二千多年之前的描述,就像告訴我們身邊每一刻發生的事!
我們留意到,對於賭者身心困擾之處,佛家著墨頗多。至於種種困擾對他人造成影響之後,則不難推知(事實也是如此),這些影響自然會由他人「回贈」給賭者
(例如無人願意與之交往),令他進一步陷於痛苦的深淵。因此,在佛家看來,賭者精神上的創傷,實在不下於錢財的損失。當代的探討,一般認為賭博過程能將賭
者置於興奮的狀態,具「減壓」之效。相信,如果進一步研究賭者在「賭余」時間的心境,建構一套完整的「賭者心理學」,佛家之說,也許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佛家將人生的萬千障礙,總結為三種最基本的煩惱:貪(貪愛)、嗔(怨恨)、痴(迷執),又稱「三毒」。毒者,不清凈也。因貪而賭,因賭而輸,因輸而嗔,復
又再賭,痴迷不悟……。賭博,可說三毒「全中」。事實上,人皆三毒俱全,我們不必由於自己不賭而心生慶幸,三毒隨時會張牙舞爪,向疏於防備的我們瘋狂進
攻,使我們變成某種意義上的賭者,失去錢財,失去親友,甚至失去身命,小心呀!小心呀!

閱讀全文

與愛佛家理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精工貴金屬表 瀏覽:924
安置房裝修按揭貸款 瀏覽:614
2019年3月19日期貨黃金走勢分析 瀏覽:187
開通能源期貨 瀏覽:476
投資公司做外匯怎麼樣 瀏覽:605
湖北寶明號貴金屬投資 瀏覽:240
信託投資公 瀏覽:320
超星爾雅個人理財規劃 瀏覽:735
江蘇外匯平台代理 瀏覽:661
景順動力平衡基金今日走勢 瀏覽:898
有貸款房去名字 瀏覽:115
遼寧省企業投資項目核准暫行辦法 瀏覽:739
小微融資現狀 瀏覽:521
etf股票有哪些 瀏覽:961
期貨松綁影響股市嗎 瀏覽:999
股票上升五浪 瀏覽:988
上海杉眾投資靠譜嗎 瀏覽:332
11萬台幣兌換人民幣 瀏覽:739
海美基金 瀏覽:316
外貿信託其他費用普通代扣 瀏覽: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