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李嘉誠的理財之道

李嘉誠的理財之道

發布時間:2021-02-14 11:01:39

1. 李嘉誠長期霸榜亞洲首富,他有什麼理財

李嘉誠長期霸榜亞洲首富,他有很好的理財觀,李嘉誠覺得掙錢就是要有耐心,掙小錢更需要勤奮,掙大錢需要靠運氣和機遇,所以理財也是需要有一個好機遇,買一個好的理財產品等等,還要確定風險大小,減少自己的損失,在自己的承受范圍內去投資理財。

三,時機很重要。在20歲到30歲是一個人賺錢和存錢重要時期,而管錢,就是30歲之後的事。因為隨著年齡越大,賺多少錢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會理財,不要把錢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面。

2. 李嘉誠的投資理念是什麼

香港有這樣兩個大享,一個連續減持,一個卻還在一擲就是10個億地增持;一個反復示警,一個則堅定不移地堅持唱多。他們就是分別據有香港首富前兩把交椅的李嘉誠和李兆基。香港股市及其投資者陷入了不知該聽從誰的迷惘。於是,有人忽發奇想:誰賺得多就聽誰的,不就什麼問題也沒有了嗎?
盡管這並不是一場從同一個起跑線開始的比賽,要想知道誰賺得多也並不容易,不過,由於他們的言行反映了兩種殊途同歸的思路,探究一下怎麼賺錢至少可以讓人們更具體地理解什麼才是投資的硬道理。
對中國人壽的不同操作
單單就某一筆投資而言,誰比誰賺的錢多,本應該是可以算一算的。比如,當年李嘉誠和李兆基都認購過中國人壽,但在2005年禁售期一過,李嘉誠就在5塊多錢的價位拋售手上一半的股份,賺了約3.7億,回報率為40%。李兆基則一直持股至今。按中國人壽今年11月末的收市價42.4元計算,4年回報超過10倍。不過,這里所計算的只是他們在中國人壽H股發行時所認購的份額,加上後來的變數,情況就復雜得多了。其實,李嘉誠還在2003年12月按每股場外均價3.625 港元購入中國人壽4.284億股,增倉數量是其後來所減持2.14億股的一倍。換言之,李嘉誠的減持,實際上不過用相當於其增量部分一半的減持就收回了全部的增持成本,而且還憑空比其原有存量多出了50%的股份。假如李兆基後來對中國人壽未有其他的動作,那麼,李嘉誠似乎要比李兆基多賺很多。但李兆基最近投入的10個億,其中一部分也就是繼續增持中國人壽。此前是否有過什麼動作則從未告人。也就是說,他們在中國人壽上的賬還遠未到最後清算的時候呢!
一個減倉一個增倉
對某一階段行情的投資,如果等到行情收尾,也不難分出高下。就眼前而言,李嘉誠不僅一再說A股有泡沫,就是港股和H股他也認為風險已大。出於落袋為安的考慮,從今年8月以來,他與減持中石油的巴菲特不約而同地採取了減持中資股的做法,並且一動手就是大手筆的連續減持,減持的重點分別為南航、中國遠洋、中集海運等H股。據截至12月12日的統計,其套現的資金總額達近88億港元之多。假如我們的討論只是就事論事,而不去計較入市的先後和股票的異同,那麼,到此為止,吃了個魚身的李嘉誠賺得踏踏實實,應該是可以沒有任何的遺憾的了。
而李兆基則於11月22日還在動用10多億資金分段入市。李兆基雖然比李嘉誠可能還可以多吃一個魚頭,如果這個魚頭又尖又小,則非但食之無味,而且就怕嘴裡還有倒鉤。若非李兆基這樣膽大,一般的人還真不敢輕易下口。
哪種理念和原則適合自己?
李嘉誠和李兆基都並不是只投資了一個中國人壽,李嘉誠和李兆基的投資也都不是參加一個有起止時間限制的模擬炒股大獎賽,而且,無論是李嘉誠還是李兆基,他們的錢也不是都投在了股市這一個籃子。問題的實質顯然不在於算清楚誰比誰賺多或賺少,也不是唱空唱多的孰是孰非,而是他們的投資理念對於我們究竟有什麼意義。而這種意義,對於經驗和思路並不相同的人們來說,也不見得都是相同的。
李嘉誠的原則其實就是以過去的坐標為參照的一定的盈利目標。對於已經發生的投資來說,長期投資和短線投資這兩種不同的方式,盡管有著時間長度上的區別,但在達到一定心理價位的時候就止贏,那是沒有什麼分別更沒有什麼可猶豫的。巴菲特拋售中國石油不就是對這種李嘉誠原則的一個最好的支持嗎?見好就收,落袋為安,可以說是一個成熟的投資者保持金剛不敗之身的最重要的秘訣。李嘉誠認為股價漲到一定程度會有風險的觀點,應該說是很有道理的。
而李兆基的唱多和做多所基於的則是對未來的看好。他相信年底港股恆生指數會升至30000點的目標,明年農歷年間會升到33000點的水平。目前看來,李兆基似乎過於樂觀了一點,港股年內要達到他的目標已是難上加難,就連他自己本人最近也將上述兩個目標分別延至了明年的春季和秋季。不過,富貴險中求,也是一個具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理所當然的追求。如果港股照目前這樣的趨勢A股化下去,那麼,只要A股還有行情,港股和H股就不會沒有前景,誰又能說李兆基的未來不會是一個又大又肥的大魚頭呢?
其實,任何一種投資之道,只有適合不適合自己的區別,並沒有什麼高下之分,也不可能有什麼涇渭分明的比較。對於投資者來說,永遠只有一個道理,那就是:賺錢就是硬道理。

3. 李嘉誠的財富,如何得來。

李嘉誠傳奇人生 [閱讀:2164]

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生長季節。很多人都已注意到了李嘉誠們的幸運,天時、地利,等等。也如很多人注意到的,盡管每一代人都有可重復性,但李嘉誠卻是空前絕後的。李嘉誠大概是香港市場諸巨人中少有的出身貧寒者,少有的長 青樹,在市場和管理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都成功過的佼佼者。李嘉誠的成功正在於,從少年創業到目前60多年的從業過程里,他幾乎抓住了命運賜福的一切機會,並利用發揮至完美。
李嘉誠成長、創業的年代,環境有著巨大的機會、也有著巨大的風險。每一次動盪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壓力,給無數的小業主帶來了災難,千千萬萬的小商人在時代的輪盤賭上轉眼破產、輸得精光。李嘉誠讓人嘆服、著迷、羨慕之處,也正在於他有如神助,避過風險,而把握了機會。
這是一個典型的白手起家而成功的神話,千千萬萬人的夢想,而李嘉誠幫他 們實現了這一夢想。他出身社會基層知識分子家庭(在今天的大陸社會被稱為「草根知識分子」),父親李雲經先生一度經商,失敗後回家鄉教書,最終在地方教育上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所。李雲經先生是一個敬業的教育家,是中國傳統教育那種傳道與授業解惑集於一身的教育家。李嘉誠在童年因此受到很好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他的聰明也很早顯露出來。學校給了他信心確認和個性發揮的機會,父親給他做人的境界和道理。然而,這一正常的健康的成長歲月很快為時代的車輪碾碎,時運世運,國事家事,一個落後民族及其家庭個體細胞的命運 註定無力自主,父親不得不帶著一家人逃難到香港。在一個從無根基的地方生存,可謂重新做人,事業和閑暇都已是奢侈,生計迫在眉睫,全家人的命運由他決定。而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先生沒能重新開始,就在憂憤貧病中離開了人世。這樣一
個家庭的悲歡離合正是我們民族經典的血肉文本。天災、戰亂、動盪、逃亡……寡母弱子,在千餘年來大量的說部中都可以看到。在李雲經的身影倒下之後,全家人的生活、弟弟妹妹們的成長就落在了十來歲的李嘉誠身上。
李嘉誠居然承擔下來了。他不再上學,他最先努力的乃是適應社會這所學校,到茶樓做「茶博士」,到舅父公司里做小職員,在五金公司做街頭推銷員,雖然艱難,然而卻可讓一家人能吃上飽飯,而且他也很快了解、熟悉了社會的各色人等和謀生的諸種方式。社會對於他不僅是嚴厲的、殘酷的(他完全了解到在那裡不能做著感情的交易,他的情感也因此很少外露,他避免一切感情的沖突),而且對人的每個舉動都有著呼應,「天道酬勤」,世道無欺,他來了,他看到了,剩下的只是他如何自處和報世,他如何展開、「征服」和成功。應該說,李嘉誠做得相當出色。少年的歡樂、人性的懶散和嗔欲,在他身上幾乎找不到什麼跡象。他的精力幾乎完全花在生意上了,花在與人與錢打交道上了,花在掙取他和家人活命的資本上了。令人驚奇的是,他絲毫沒有放棄學習,他用到廢品站收購舊教材的方法自學而掌握了基本的知識,包括英語這樣的交流工具。學習甚至成了他生活和事業的一部分,直到今天他仍每天堅持聽英語新聞。這樣一個人的成功幾乎是必然的。
凡是跟李嘉誠同過事的人都對他的能力有著極深的印象,幾乎沒有人認為他會甘於平庸:寄人籬下,做一個小小的打工者。他在剛剛步入商場時表現出一種學生的心態,除了像學習功課一樣地努力工作外,李嘉誠將他認可的做人准則放到工作中,放到處理與他合作的老闆和工友的關系中。以誠待人,這個少年對環境的老實姿態,延續成為他的做人方式,李嘉誠因此在商場上獲得了很高的信譽。數年之後,他已是經理人了,並很快擁有了自己的塑膠公司,那樣近乎手工作坊的企業,李嘉誠命名為「長江」。從塑膠企業開始,他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極好地擔當了自己的家庭。在塑膠行業,他領先風氣,並且也較早地預感並應對其衰落。父親的「盈虧有定」的教育在實證中一定給他留下了印象。他涉足地產業,每有舉動,似乎逆流而行,但他取得了成功。60年代他雖然一度入籍新加坡,但總的來說,在彈丸之地的香港,陰晴不定,時來風雨,人心飄忽,李嘉誠顯示出 了難得的定力。在歪打正著的印象背後,他是一個掌握了人生辯證法則的大師。他在市道低迷時收進,幾年後他的產業成倍地升值。到70年代初,他已是香港小有名氣的成功商人了。
無論李嘉誠是否以商人自居,他的作為卻已超越了單純的社會角色。用時下流行的話說,他追求第一,在每一領域里都追求最好的,不僅要在地產業超越百年老店英資置地,而且他把公司包裝上市,他收購英資,在市場上最重要的領域里他競爭過了英資。與其他華人資本家一起,取代英資成為香港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力量。不斷挑戰自我,永不放棄學習,使得李嘉誠在眾多的領域里都能進入最高境界。他能夠將塑料雜志上的信息轉化為他工廠的主要產品;能夠及時發現香港產業發展的方向;能夠熟練地應用股市來進行他的企業擴張;能夠精確地計算出一個上市公司的合理股價;甚至緊隨全球經濟波動確定他在其它地區不同領域的投資。到八九十年代,李嘉誠的發展已超越商人一詞的簡單含義,從一個街上遇人就推銷的混生活的少年進入了當代世界精英人物之列。在傳統產業里稱雄的同時,李嘉誠也能在新經濟里呼風喚雨。他不僅與世界著名的企業家銀行家建立了良好的關系,還與一些國際政治家交上了朋友。他的家族市值一度佔全香港的1/4.他一個人的財產相當於我們中西部幾億人的財產總和。用古人的話,他已經「富可敵國」。在大陸、台灣的政治神話遠遁之後,李嘉誠給予了另一種神話,黃金白銀時代的神話。人們不用強迫即釋服,不用勸說即跟從。這是一個生活在我們中間卻把我們的慾望調動起來的超人。
李嘉誠是個傳奇,白手起家創業,經歷了多少的風雨,他成功了.運氣與時代的時勢也好,靠的是勤奮.至今的他依然相信一份竟耘一份收獲.

4. 李嘉誠的成功之道是什麼

李嘉誠成功之道

李嘉誠在長江「與大師同行」系列講座中提到賺錢之道,整理如下:很多人常常有一個誤解,以為我們公司快速擴展是和壟斷市場有關,其實我個人和公司跟一般小公司一樣,都要在不斷的競爭中成長。

老二如何變第一

當我們參與不同行業的時候,市場內已有很強和具實力的競爭對手擔當主導角色,究竟「老二如何變第一」?或者更正確地說,「老三老四老五如何變第一第二」。

抓住時機

能否抓住時機和企業發展的步伐有重大關聯,要抓住時機,要先掌握准確資料和最新資訊,能否抓住時機是看你平常的步伐是否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發力,走在競爭對手之前。

知已知彼

作任何決定之前,我們要先知道自己的條件,然後才知道自己有什麼選擇。在企業的層次,要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更要看對手的長處,掌握准確、充足資料作出正確的決定。

磨礪眼光

知識最大作用是可以磨礪眼光,增強判斷力,有人喜歡憑直覺行事,但直覺並不是可靠的方向儀。時代不斷進步,我們不但要緊貼轉變,最好還要走前幾步。要有掌握和判斷最快、最準的資訊。不願改變的人只能等待運氣,懂得掌握時機的人便能創造機會;幸運只會降臨有世界觀、膽大心細、敢於接受挑戰但又謹慎行事的人身上。

設定坐標

我們身處一個多元年代,面臨四方八面的挑戰,以和黃為例,集團業務遍布41個國家,公司的架構及企業文化必須兼顧全球來自不同地方同事的期望與顧慮。

找出適合公司的坐標

我在1979年收購和黃的時候,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在中國人流暢的哲學思維和西方管理科學兩大范疇內,找出一些適合公司發展跟管理的座標,然後再建立一套靈活的架構,確保今日的擴展不會變成明天的包袱。

讓管理層之間競爭

要讓不同業務的管理層自我發展,互相競爭,不斷尋找最佳發展機會,從而帶給公司最大利益。

完善治理守則和清晰指引可確保「創意」空間。企業越大,單一指令行為越不可行,因為最終不能將管理層的不同專業和管理經驗發揮。

有毅力能堅持

市場逆轉情況,由太多因素引發,成功沒有絕對方程式,但失敗都有定律;減低一切失敗的因素就是成功的基矗以下四點可以增強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承擔風險的能力:①緊守法律及企業守則,②嚴守足夠流動資金,③維持盈利④重視人才的凝聚和培訓。

現今世界經濟嚴峻,成功沒有魔法,也沒有點金術,人文精神永遠是創意的源泉。企業領導必須具有國際視野,能全景思維,有長遠眼光、務實創新,掌握最新、最准確的資料,作出正確的決策、迅速行動,全力以赴。

建立個人和企業良好信譽,這是資產負債表之中見不到、但價值無限的資產。

領導全心努力投入熱誠,是企業最大鼓動力,與員工互動溝通,對同事尊重,才可建立團隊精神。人才難求,對具備創意,膽識及審慎態度的同事,應給予良好的報酬和顯示明確的前途。

商業的存在除了創造繁榮和就業,最大作用是服務人類的需要。企業是為股東牟取利潤,但應該堅持為固定文化,這是經營的其中一項成本,也是企業長遠發展最好的途徑。

5. 李嘉誠捂盤16年,拋售凈賺38億,他的投資之道是什麼

李嘉誠捂盤16年,拋售凈賺38億,他的投資之道是什麼?商人只是一個商人,李嘉誠曾經說過,他只是一個商人,在商場上追逐利益,這是他的成功之道,囤地十六年,凈賺38億,這些只是一個小數目,李嘉誠在內地囤地無數,這幾年一直在變現,除了土地,很多物業和商廈都被他甩手了。拿著這些錢去投資英國。

李嘉誠在內地幾乎沒有什麼房產了,這幾年賣的賣,轉讓的轉讓。同樣還是圍繞不賺最後一個銅板思想進行操作,不過時代飛速變化,現在已經不是李嘉誠的時代了。

6. 李嘉誠的經商之道是什麼

1、心有多大,生意就有多大……
2、打下江山要靠膽;守住江山要靠腦;傳下萬年基業就得靠心!
3、生意就是時機,就是冒險和謹慎之間的戰爭。
4、商道隨政道!
5、寧可輸事,不可輸心!
6、能夠完全成功的巨大欺騙,只有在朋友之間才能發生!
7、偉大的投機首先都是天意,然後才是人意。
8、貪婪往往讓人失去防備之心。
9、「給面子」和「識趣」——這兩條是處理關系的原則。
10、很多大事情往往會敗在小人物手裡,因為做大事的人總是很容易忽略小人物。
11、無論對於哪一個商人來說,變化都意味著最大的生意機會。
12、飯館主要是人們談事情的地方,而不是吃飯的地方。
13、「811原則」:如果生意人賺了十元,要有八元給關系戶,一元分配給身邊掌握機密的幕僚們,最後剩餘的一元錢才裝入自己的口袋。也就是說,要用八元錢來培養生意場上的利益同盟!由此看來,利益同盟也是商人的根本法寶。
14、培養利益同盟的根本理論就是:你認識誰並不重要,關鍵是你想認識誰以及誰認識你!
15、打理關系,就應該集中經歷去處理和生意夥伴的關系,而不是挖空心思地處理和競爭對手的關系。
16、納新俱樂部,協會之類的商業團體,是一些建立關系的地方。
17、生意的利益不在於多少,而在於平衡。
18、巨大的困難最能考驗合作夥伴的心態和處理危機的能力。
19、很少有人能靠它賺錢,這就會是大生意;很多人都能靠它來賺錢,這就肯定不是大生意……
20、從談判的技巧來說,生意場上絕對沒有個人問題,都是大家問題,都是大家生意上的問題,哪裡有什麼個人問題呢?雖然生意場實際還是個人問題。
21、這個世界上,總會突然冒出一個比你更有錢的人,而且能夠一腳把你踢開。但是,如果你先佔領了一小塊兒領地,他至少得聽聽你的意見,甚至還允許你講講條件……我們可不能落得這個下場,做個連條件都不能談的角色。
22、這世界上的東西,管它是看得見的,還是看不見的,都有生意人敢賣,也都有生意人敢買。
23、只有那些頭腦簡單的商人,才會跟新夥伴搶著說話,然後根本不知道對方想聽什麼,就搶著大談一通自己的意見。
24、在我這里就三門知識能賺錢——生物、哲學、歷史。生物學研究人是什麼,哲學研究人為什麼,歷史研究人能幹什麼……生意就是研究人的。把人研究透徹了,生意就通了!
25、在生意場上,只有愚蠢的商人是單憑外表判斷一個商人!
26、做生意就是盡量按照合適的規則去分配資源,而「做人」的功底深淺就直接地決定能否合適地分配到資源!
27、中國的銀行大多都不是做生意的,而是做關系的,因此,銀行的貸款不是沖著生意而是沖著關系。
28、關系在很多生意人的眼裡就是最偉大的生意!

生意十忌:
一忌坐門等客。經商不跑不活。商品市場瞬息萬變,商品交流講究時效性,坐門難見客。只有跑動,才能得知市場信息,找准時機,方能盈利。
二忌沒膽量。俗話說,只要有七分把握便可行動,剩餘的三分把握靠你爭取,遇事下不了決心,錯過時機不得利,要知道經商品商中十拿九穩賺錢的事是不多的。
三忌商品越貴越不賣。
4、忌把錢存起來。學會投資!
5、忌好高騖遠。踏踏實實一步一步走
六忌酒香不怕巷子深,許多人只注重生產而不注意推銷,認為東西好了自然有人慕名而來,這是被動的銷售手段,只有主動拉客,擴大影響,才可多銷而盈大利
七忌人家咋干咱咋干!缺乏創造精神!
八忌熱信息熱處理。得了熱門信息,便急急忙忙盲目行動,不做好充分准備,打無准備之仗敗多勝少。只有認真分析研究市場,戴胸有成竹,方能上馬。
九忌喜熱厭冷。
十忌厚利銷售。銷售商品只顧銷量多,利厚價高令人望而卻步,結果厚利銷少。只有把利看得輕些,價格合理才會有顧客,薄利多銷方能賺大錢。

閱讀全文

與李嘉誠的理財之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銀行2017年投資 瀏覽:260
股票為什麼要每日做t 瀏覽:987
鋅價格西藏礦業 瀏覽:504
揚州股票開戶 瀏覽:437
智鑫葯業股票 瀏覽:52
九泰基金中證基金 瀏覽:385
身份證掉了怎麼貸款啊 瀏覽:458
黃金分割外匯 瀏覽:603
申銀萬國期貨能化研究院 瀏覽:16
哪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高 瀏覽:16
國際黃金漲跌幅度限制 瀏覽:217
博時絲路主題股票行基金今日漲幅 瀏覽:590
2018年期貨分類監管 瀏覽:351
水泥相關股票 瀏覽:717
人人貸we理財怎麼投資 瀏覽:826
大豆期貨交易所哪家好 瀏覽:509
1400港幣換人民幣多少 瀏覽:432
五千新台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530
拾貝理財怎麼樣 瀏覽:969
農行玫瑰花貴金屬圖片 瀏覽: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