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信託財產所有權最終轉移

信託財產所有權最終轉移

發布時間:2021-02-14 19:07:17

A. 信託財產的合有

合有()是英美法中特有的一種財產所有形式。根據英美法學界通常的解釋,「合有」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對同一項不動產或動產擁有所有權的一種類型,其中每一個人都對整個不動產或動產擁有一致利益,與生存者取得權(rightofsurvivorship)發生聯系,意味著單一的財產所有權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根據文件或行為而享有。」合有制度的基本功能是根據生存者取得權的規則來解決死亡於先的所有人的有關財產所有權的歸屬,即規定在合有關系存續期間,任何一個所有人死亡,其對有關財產的所有權便自動轉移給尚未死亡的其他所有人。這種轉移的最終結果是使最後一名生存的所有權人成為該項財產唯一的和絕對的所有人。合有制度的基本功能使得其明顯區別於既可由所有人終止、且任何所有人死亡時其所有權均可由其繼承人繼承的共有。
英美法上「合有」的標的一開始僅限於土地。後來,隨著合有制度的發展,合有的標的范圍逐步擴大,除包括土地外,還包括其他不動產、動產以及其他各種類型的財產。信託作為源於英美法系的一種法律制度,也引入了「合有」的概念。英美法系國家的信託法大都明確規定受託人為兩人以上的,信託財產歸共同受託人合有。如英國信託法一向將合有視為信託財產制度中的一種所有權形式。並認為當兩個以上受託人中的一個死亡時,其對信託財產的所有權以及一切附帶的其他權利便歸屬於生存的那一個或數個受託人。美國信託法認為,共同受託人是信託財產的合有人(jointtenants),而不是共有人(tenantsincommon),當他們中的一個人死亡時,適用生存者取得權規則,並且整個信託將置於生存的受託人管理之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信託法將共同受託人對信託財產的所有規定為「合有」,其目的在於使信託的運行不致因某一受託人死亡而受影響,從而確保受益人的利益不致因此而受到損害。對此,國外有些學者如此評價:信託財產由共同受託人合有,「可以給信託財產受益人一項補充的保障。

B. 不論是信託還是代理都需要財產所有權的轉移,判斷題

財產所有權不轉移。信託是受託的關系,但不轉移所有權。代理就更不用說了。

C. 信託財產的權利歸屬研究

信託是一種基抄於信任而產生的財產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委託人將信託財產轉移給受託人並委託其管理或處理,受託人享有該項財產的所有權,但其有義務將信託利益交付給受益人。[①]因此,信託財產是指作為信託關系之標的的歸受託人佔有並由其為受益人利益而管理或處理的財產。[②]作為一種關於財產轉移和管理的制度設計或安排,顯然,信託財產在信託中處於核心地位。無論是羅馬法上的遺產信託,抑或是英國法上的現代信託,都表明信託是建立在財產基礎上的法律觀念。因此,信託財產的歸屬問題至關重要,它不僅決定著在信託法律關系中委託人、受託人和受益人的權利義務,而且一定意義上決定著信託的制度功能和機制設計。故信託財產的所有權歸屬問題,引起了學者,特別是大陸法系學者們的積極探討和激烈爭論,至今仍未定論。

D. 信託財產歸屬問題

在自益信託的情形下,受益人即委託人本身,因此,在信託關系存續中,或信託關系因信託目的已完成而消滅時,受託人依信託約定交付信託財產 (包括初始信託 財產及其增值部分)於受益人時,對初始信託財產部分價值而言,受益人只是收回原信託財產,對受益人而言 並無收益發生,自不應課以所得稅;對信託財產增值部分而言,受益人應已於增值產生時繳納所得稅 (下文有述),因此也不應再課以所得稅。另外,即便在他益信託的場合,如出現受益人放棄信託受益權(信託法第 46條)或者信託終止(信託法第 53 條、第54條)的情形,委託人也有可能依法定順位享有信託受益權或者受領信託財產權。在這種情形下,委託人受領信託財產應否課 征所得稅的問題應無異於上述關於自益信託的相關論述。

E. 財產所有權轉移

這是屬於物權轉移了(物的所有權),這要看財產的性質了,如果是一般的動產,則所有權自交付時轉移;也可以在合同中約定物權轉移的時間。對於不動產而言則是要過戶登記後才發生物權轉移。

F. 簡述財產所有權的概念與轉移條件

就是說財產從我的手中(此時所有權是我的)交給你手中時起轉移(回此時財產所有權才發答生轉移)。此類解釋包括雙方約定的時間呀發生效力的法律判決都是此解釋。84條:是指在財產轉移的附加條件的,要等附加條件成...

G. 信託關系一旦成立,財產的所有權就發生了轉移 A 對 B 錯 發行股票和債券都屬於直接金融形式 A 對 B 錯

1.A

H. 在信託關系存續期間,信託財產所有權屬於是

從英美法系的信託原理來看,在信託關系存續期間,信託財產所有權是屬於受託人的,這個很內明確。容但根據我國2001年頒布的《信託法》,對信託財產權在信託存續期間的歸屬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如,從對信託的定義中是委託人將信託財產「委託給」受託人,但後面的信託關系又是按照信託財產是「轉移」到了受託人,否則就不會有信託財產需要登記、信託財產的法律獨立性等概念,雖然如此,但在實踐中,我們還是認為在信託存續期間,信託財產所有權是屬於受託人(即信託公司)的。

I. 信託財產的所有權屬於誰

我國《信託法》沒有明確規定,信託財產所有權歸屬問題。

《信託法》第2條規定,信託是委託人將財產「委託給受託人」,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對信託財產進行管理或者處分。

第14條規定,信託財產是受託人因承諾信託及因信託財產的管理運用、處分或者其他情形而「取得的」財產,均沒有使用「所有」或「所有權」術語。

因此,日本學者對信託通常的解釋是,信託使受託人取得了信託財產的所有權,而受益人則擁有向受託人要求以支付信託利益為內容的債權,即受益權。

(9)信託財產所有權最終轉移擴展閱讀:

信託的成立,以信託財產由信託人轉移給受託人為前提條件。因此,信託財產的首要特徵是轉讓性,即信託財產必須是為信託人獨立支配的可以轉讓的財產。

信託財產的轉讓性,首先要求信託財產在信託行為成立時必須客觀存在。如果在要設立信託時,信託財產尚不存在或僅屬於信託人希望或期待可取得的財產,則該信託無法設立。其次,要求信託財產在設立信託時必須屬於信託人所有。

如果信託財產在設立信託時雖然客觀存在,但不屬於信託人所有,則因信託人對該財產不享有處分權而無權將其轉移給受託人,信託無由成立。第三,信託財產的轉讓性要求凡法律、法規禁止或限制流通的財產,都不能成為信託財產。

J. 信託財產的承繼

佔有瑕疵,是指佔有人對財產的佔有缺乏所有權或佔有權的依據。有瑕疵的佔有不受法律保護。這種佔有一旦發生,依各國法律的通例,財產所有人可以提起給付之訴,要求佔有人返還佔有的財產。
社會生活中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佔有人對某項財產的佔有屬於有瑕疵的佔有,但該佔有人卻出於追求某種利益的目的,以信託人身份並通過實施信託行為,將該項財產作為信託財產轉移給受託人,從而建立起信託關系。信託人對信託財產的佔有瑕疵是否及於受託人,各國信託法因其固有的傳統法律制度不同而在具體規定上有所區別。英美法系國家因主張動產物權的轉移僅善意受讓人能主張原始取得,不動產物權的轉移不以登記為生效要件,因此,其信託法規定,信託人對信託財產的佔有有瑕疵時,因信託人對其佔有的財產無處分權,故縱使其實施了財產轉移,受託人也不會取得該項財產的財產權,信託行為也無由成立。大陸法系國家的民事法律制度規定了物權公示制度,並賦予公示以公信力,主張不動產物權以登記為權利外觀,動產物權以佔有為權利外觀,並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善意取得」理論。依此理論,如果前述佔有人將有關財產轉移給受託人,受託人接受該轉移時是善意的,則受託人對該項財產的佔有應視為無瑕疵的佔有,其佔有應受法律保護,信託也因之而成立。該項財產的所有權人不能向受託人請求返還財產,只能向信託人要求賠償損失。
由於信託人對信託財產的佔有瑕疵依法應由受託人承繼,故信託人在設立信託並移轉有瑕疵佔有的信託財產時,即便受託人取得該項財產屬於善意,其對該項財產的佔有仍屬於有瑕疵的佔有,該佔有不受法律保護。因此,在信託人將其有佔有瑕疵的信託財產轉移給受託人佔有的情形下,該項財產的所有權人既可以向信託人要求賠償損失,也可以直接向受託人要求返還財產。所有權人在向受託人要求返還信託財產時,還可以要求其返還該項財產所生的收益。如果該項財產因系歸責於受託人的事由而遭到滅失或毀損而不能返還時,所有權人有權要求受託人賠償損失。

閱讀全文

與信託財產所有權最終轉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銀行2017年投資 瀏覽:260
股票為什麼要每日做t 瀏覽:987
鋅價格西藏礦業 瀏覽:504
揚州股票開戶 瀏覽:437
智鑫葯業股票 瀏覽:52
九泰基金中證基金 瀏覽:385
身份證掉了怎麼貸款啊 瀏覽:458
黃金分割外匯 瀏覽:603
申銀萬國期貨能化研究院 瀏覽:16
哪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高 瀏覽:16
國際黃金漲跌幅度限制 瀏覽:217
博時絲路主題股票行基金今日漲幅 瀏覽:590
2018年期貨分類監管 瀏覽:351
水泥相關股票 瀏覽:717
人人貸we理財怎麼投資 瀏覽:826
大豆期貨交易所哪家好 瀏覽:509
1400港幣換人民幣多少 瀏覽:432
五千新台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530
拾貝理財怎麼樣 瀏覽:969
農行玫瑰花貴金屬圖片 瀏覽: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