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女子買理財血本無歸,還被抓起來要坐牢,啊,怎麼回事
您好!杭州的廖阿姨今年剛六十齣頭,平日里閑來無事,手頭又比較寬裕,一直想著找一個回報率高一點的項目做做投資。
2015年9月初的一天,廖阿姨的小姐妹王某告訴她一種名為「萬達復利」的理財產品,聲稱這種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高達40%。
在廖阿姨將信將疑之際,王某請來了她自己的介紹人蔡某,讓她給廖阿姨講解這種能「賺大錢」的產品。
據蔡某講解,這份理財產品需要投資人先花費一萬元購買數量為一萬的「萬達幣」獲取資格,之後就能每天定期收到利息。
除此之外,廖阿姨如果能推薦別人購買該產品就可以獲得推薦獎,甚至被推薦人再次推薦其他人購買時,廖阿姨也能獲得「見點獎」等動態收入。
另外,當直接推薦的人數達到9人時,就能夠成立報單中心,在報單中心報單的人也能為廖阿姨帶來獎勵。
聽了這些「美好藍圖」的廖阿姨心動了。
小心謹慎的廖阿姨先投入1萬元購買一單進行嘗試,之後,果然每天都能收到該理財產品打入她賬戶內的利息,這讓她一下子卸去了防備。
沒過幾天,她除了自己繼續投資之外,還推薦其他親朋好友參加,為了能夠獲得更多推薦獎勵,廖阿姨還自己出資,為自己的老公、女兒、弟弟購買了該理財產品並放在自己名下。這樣一來,推薦人數很快達到了9人,於是,廖阿姨成立了報單中心開始為他人報單賺取獎勵。
不知不覺,廖阿姨的直接或者間接推薦客戶人數已超過50人,總投入70多萬元,投資項目做的也是紅紅火火。
但到了2015年的12月底,利息突然就停發了。不知緣由的廖阿姨趕緊找到蔡某詢問,蔡某一開始推說是廖阿姨操作不當,後來乾脆說她也支付不出,在廖阿姨多次催討之後也只退還了一部分錢款。
廖阿姨把自己賺的6萬元錢和上家退還的7萬多元都拿去還錢,後來還借錢還別人,但是仍然不夠填窟窿。
眼看血本無歸,加之無法應對投資人的不斷催討,2016年1月19日,廖阿姨和一些投資人一起向公安機關報了案。
一段時間之後,公安機關告知廖阿姨,她從事的是傳銷活動,同時,因她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要對她進行傳喚審查。
廖阿姨這下可真是慌了神,自己明明因為傳銷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怎麼還成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的犯罪嫌疑人?
這就要從傳銷組織的特徵說起了。傳銷組織必須通過不斷的發展下線,收取下線的入門費,會員費等費用維持組織的生存,並達到不斷騙取錢財的目的。
廖阿姨雖然在加入的時候,是因為誤信傳銷組織的宣傳,但當她為了賺取"拉人頭"的各種獎金而積極發展下線,成立報單中心為他人報單,並且以直接或者間接發展人員數量作為返利依據,引誘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時,她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從被害者轉化成,為傳銷組織生存和壯大發揮重要作用的參與者。
由於廖阿姨等人的報案,其背後的大型傳銷組織被曝光。而直至案發,廖阿姨直接或間接發展的人數共計50餘人,層級達到三層以上,涉案金額70餘萬元,按照刑法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已經符合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的構成。
最近,臨安市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廖某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案。
庭審中,公訴人問廖阿姨:「這個沒有任何實際產品的項目卻有這么高的回報率,有沒有想過錢從哪裡來?」
廖阿姨滿臉後悔:「一開始也不相信的,但後來聽他們講什麼互聯網金融,有高收益……主要是被高額的回報蒙蔽了理智。觸犯了法律,我現在十分後悔。」
最終,法院以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判處廖阿姨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1萬元。
與此同時,廖阿姨的上家王某、蔡某等人組織、領導傳銷活動一案,也正在審理中。
(資料來源:錢江晚報)
㈡ 為什麼要買理財型保險
今天又有一個朋友找到我,咨詢關於理財型保險的問題。她說自己買了一款理財型的保險,是以前自己什麼都不懂,然後聽朋友推薦購買的。現在馬上准備生第二的個寶寶,覺得壓力大了,而且總感覺這份理財保險不劃算,想把這份保險給退掉。於是她開始在網上查找相關的內容,碰巧看到我的公眾號。然後就來咨詢我,看看這份保單到底怎麼樣?
對於這樣的情況,其實真的是很糾結的。因為兩種選擇都很為難,如果選擇退保,那麼肯定是有本金的損失的。交了1萬多塊錢,(她選擇的是十年交費,一年交費幾千塊錢)如果退保,只能退回來幾千塊錢,要虧損好幾千。但是,如果是繼續交費下去,還會佔用好幾萬的資金。關鍵是她們這幾年,需要用錢的地方比較多,資金壓力也很大。(而且據她自己說,她還沒有配置保障型的產品。)
很明顯,從家庭理財的角度來說,這位朋友是不適合購買理財型的保險。目前她們家經濟壓力比較大,對資金的流動性要求比較高。這樣的理財型保險,收益不高,還佔用了大量的資金。
從配置保險的角度來說,這位朋友配置保險的順序出錯了。買保險要先買保障,配置好了保障型的保險,再有多於的錢,才考慮理財型的保險。而不是盲目的,先買理財型的保險。
至於我到底給了這位朋友什麼建議,我就不再這里說了。因為,具體的選擇需要結合她的更多情況來確定。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樣的理財型保險到底怎樣么樣?(因為據這位朋友給我說,她身邊還有很多人都買了這樣的產品。)
直接說說我的觀點吧:首先,我排斥這樣的理財型的保險產品。因為每一種產品,都有自己的客戶群體。像這樣的理財型保險產品,適合那些已經擁有足夠的保障型保險,且家庭比較富裕,想要做財富傳承和財富保值的朋友。
但是,其他的朋友,我都不建議購買這類的理財型的保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類理財型保險的收益太低了!到這里,相信有保險從業的朋友,要准備攻擊我了:你看看,不懂保險了吧!保險怎麼能看收益率呢?你算得出來風險嗎?能算出風險還買什麼保險呢?拜託!理財型保險基本上是沒有保障的,而且既然我們不是想要去做財富傳承和保值,我們是理財,那就要考慮產品的收益性。所以,我們買理財型保險,為什麼不算收益呢?
下面,我們以某產品為例:男,30歲,買1.5萬的保額,三年交費,每年是103488元,一共交費310464元。然後,第五年和第六年,每年領取51744元。然後到65歲前,每年領取3000元。後面還有領取,我們先不考慮後面的領取,我們先來算算這前30多年的收益率。
第五年和第六年,領回了我們所交的一年的保費,那麼相當於我們還交了206976元,每年有3000的利息,相當於1.5%不到的年化收益率。(當然,我的這個演算法其實是不精確的,只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才這樣給大家分析計算的。)
所以這樣的產品,不但收益低,還佔用了我們大量的資金,我是不建議大多數朋友購買的!買保險,還是應該側重保障,要理財我們可以做其他的投資,比如基金,網貸,股票都是可以的。
㈢ 我們為什麼要理財
我們為什麼要理財?首先,我們來說下「什麼是理財」,理財( Financial management)是指對財務(財產和債務)進行管理,以實現財產的保值、增值及債務的減少為目的。理財分為公司理財、第三方理財(機構理財)、家庭理財、個人投資(理財)等。
(1)、公司理財。公司理財主要是根據資金的運動規律,對公司生產經營活動中資金的籌集、使用和分配,進行預測、決策、計劃、控制、核算和分析,提高資金運用效果,實現資本保值增值的管理工作。公司理財的一般步驟:
a、科學的投資決策。確定最佳投資方向和流量,以期獲得最佳的投資效益——籌資決策的基礎。
b、科學的籌資決策。合理選擇籌資方式、規模和結構,對比分析預期籌資效益與籌資成本,以期最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又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
c、科學的收益分配決策,正確確定企業利潤留存與分配的比例和合理的股利政策。
曾經有位偉人說過,「時間就是財富」,合理使用時間,其實也是一種理財。 魯迅說:「我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寫作。」,奧斯特洛夫斯基借保爾的說:「當我們回首往事,不因虛度年華而懊悔。」,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則說:「凡是較為有成就的科學工作者,毫無例外都是利用時間的能手,也都是決心在大量時間中投入大量勞動的人。」,網路知道的我說「理好時間財,實現人生夢!」。所以說,人人共有的時間,如果你珍惜它,它就是財富,你忽略它,它便一錢不值,你就一事無成。一個人之所以會成功,就因為他在24小時當中跟我們做了不一樣的事情(會理「時間」財)。如果我們想要成功,就必須把時間管理做得更好,必須提升做事的效率。時間管理是一門縝密嚴謹的科學,它的目的是讓我們實現快樂而現實的成功人生。理好「時間財」不是讓我們去應付時間,而是讓我們去親近時間,熱愛時間。時間是人生存在的資本。對於搶占陣地的戰士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對於精明能乾的商家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對於辛勤勞作的農民來說,時間就是財富;對於運籌帷幄的軍師來說,時間就是勝利。
對於正在看問題的您來說,「理好時間財」就是做一個「搶占陣地的戰士、精明能乾的商家、辛勤勞作的農民、運籌帷幄的軍師」!
㈣ 求助,因為貸款要被強制買理財了,求達人幫選
若通過銀行辦理抄貸款,不會讓您購買理財。
2012年2月9日,中國銀監會下發了《關於整治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規范經營的通知》(銀監發〔2012〕3號)中有相關說明,通知主要糾正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時附加不合理條件和收費管理不規范等問題。
㈤ 買理財產品有風險嗎
一般情況下,目前基本上產品都是有風險的,除非合同文本協議上註明是保本產品,內沒有註明的都容是有本金損失的風險,具體風險程度要視產品的投資標的范圍,投資需謹慎。
購買理財產品前,建議您閱讀合同,留意投資標的范圍,風險介紹等。
㈥ 女子買理財被騙血本無歸還要坐牢是怎麼回事
杭州的廖阿姨今年剛六十齣頭,平日里閑來無事,手頭又比較寬裕,一直想著找一個回報率高一點的項目做做投資。2015年9月初的一天,廖阿姨的小姐妹王某告訴她一種名為「萬達復利」的理財產品,聲稱這種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高達40%。在廖阿姨將信將疑之際,王某請來了她自己的介紹人蔡某,讓她給廖阿姨講解這種能「賺大錢」的產品。據蔡某講解,這份理財產品需要投資人先花費一萬元購買數量為一萬的「萬達幣」獲取資格,之後就能每天定期收到利息。
廖阿姨雖然在加入的時候,是因為誤信傳銷組織的宣傳,但當她為了賺取"拉人頭"的各種獎金而積極發展下線,成立報單中心為他人報單,並且以直接或者間接發展人員數量作為返利依據,引誘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時,她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從被害者轉化成,為傳銷組織生存和壯大發揮重要作用的參與者。
由於廖阿姨等人的報案,其背後的大型傳銷組織被曝光。而直至案發,廖阿姨直接或間接發展的人數共計50餘人,層級達到三層以上,涉案金額70餘萬元,按照刑法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已經符合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的構成。
㈦ 買銀行理財產品要注意些什麼
偷梁換柱
一般來說,不管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還是代銷別家的理財,盈虧上雖然不但打包票,但基本的風險控制都是有的,至少對得起「正規」兩個字。但如果有人利用客戶對銀行的信任,勾結網點工作人員,通過高額傭金返現的手段,讓他們推薦自己產品冒充銀行理財賣給不知情的老百姓,也就是所謂的「飛單」。
飛單,並不是必然會虧損,但是,你本來想去買銀行理財,卻被忽悠買了完全不屬於銀行,甚至跟這家銀行完全沒關系的產品。結果承擔自己根本不知道的風險,有可能完全不適合自己,甚至是承擔不了的風險。這才是飛單最可怕,最可恨的地方。
預防飛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仔細閱讀理財說明書,看清楚管理人和發售方,不要什麼都看就簽字,不要盲目相信銀行里的東西都是銀行的。如果實在弄不懂,嫌麻煩,那麼不妨通過網上銀行或手機銀行APP的方式,線上購買銀行理財,因為線上產品,至少需要經過運營渠道和終端營銷兩道審核;反而比用戶自己去網點購買更安全一些,減少了被騙的風險和可能性。
當然最保險的,還是去中國理財網查詢一下,你要買的這個理財產品的登記編號。一般正規銀行理財都是C開頭,對個人客戶的話是14位,私行或同業是15;這個登記編號就像人的身份證號一樣,是真是假一查便知。
2、上屋抽梯
有些銀行理財,明面寫的預期收益很高,但實際暗含了很多限制條款;這個預期收益,實際必須滿足一系列苛刻的條件才有可能達到。標明的高收益,是理論最高收益,只是為了先把客戶吸引進來,一旦客戶稀里糊塗的買了這份理財,那麼不好意思,封閉期內,是無法單邊終止合同的,就只能等到理財到期這筆資金才能回到客戶手中了。
理財產品,風險和收益肯定是對等的。一款產品,如果既能提供本金保障,同時又有高收益,那麼肯定是哪來不對。承擔風險不可怕,像這種雲里霧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承擔了啥風險的,就比較恐怖了。
購買銀行理財一定要看清條款,分析各檔收益實際能夠達成條件的可能性,不要一廂情願地認為標注的最高收益就肯定能達到,很多時候,那就像天上的一輪明月,看得清清楚楚,彷彿觸手可及,實際上,那就是個景而已。
3、渾水摸魚
理財產品的協議合同,大多是又細致又冗長,一般投資者很難有耐心,從頭到期仔細研讀,所以這里的小坑就更多了。
有募集期超長的,而募集期不能算在理財收益期間,只能得活期利息,基本可以算無收益。有業績報酬費超高的,比如收益超過預期收益的部分,大頭都會被銀行以業績報酬費的形勢收走,這也變相鼓勵了有些銀行可能會片面追求高收益,拿用戶的資金做激進投資。
還有所有費用都要從預期收益里扣除的,比如實際到手的收益率,是宣傳時的預期收益減去銷售費、管理費、託管費等等一系列費用後剩餘的部分,當然也就,沒剩多少了。
綜上,這些陷阱,歸根結底,還是利用民眾的心理貪念和知識盲點,用高收益做誘餌,或謀取傭金,或詐取本金,無非一個「利」字。平時多學習,遇事多留心,不貪不急,穩中求勝,才能避開陷阱,到達投資升值的目的。
㈧ 買理財是什麼意思需要資金多少風險大嗎
呵呵,又見到了原來了,我就繼續簡稱他為原來。那我是否可以理解成,燕麥也是麥子的一種,事實上,燕麥不是麥子,你作為TOP5,其實有些話說的多餘。從投資理財的角度上講,理財是什麼,你卻給別人回答成理財是種很寬泛的說法,真好笑,樓主兄弟我告訴您什麼是理財。我來回答您的問題。第1,理財,銀行里都有,不一樣的,每過1-2個星期都會有的,但是好的理財比較少,如果有14天,或者21天的,或者1個月的,年收益率在4%以上的,你都可以去買。第2,理財都是5萬起或者10萬起的噢。最低是5萬,有的是10萬。第3,理財沒風險,絕對是保本的,到期有收益的。我現在還買著。您有任何問題再繼續追問我好了,那位原來先生,真的是冠冕堂皇,與其說理財是實現財務自由,您倒不如說理財是為了理順財產多好哈哈。
㈨ 關於購買理財
購買理財要慎重考慮,不要盲目的去買,容易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