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匯豐國際信託

匯豐國際信託

發布時間:2021-02-24 06:06:29

1. 梅艷芳去世多年,圍繞她還有哪些動人往事

陳奕迅在歌里緬懷梅艷芳,他唱「多經典的歌後,一剎眼已走」,香港經典歌後不幸患難去世,但她的往事依然被人記得。

到了21世紀後,梅艷芳暫停了自己的事業,她不再似以往活躍,卻依然在為香港的娛樂圈盡心,她是一個極好的前輩,提攜了很多後人。她在娛樂圈二十多年,陳奕迅、陳小春、謝霆鋒、郭富城等等現在的大牌,曾經都受到她的幫助。

2. 梅艷芳遺產案是怎麼回事

纏繞5年的已故女藝人梅艷芳1億元遺產案,今日裁決,法庭判「梅媽」覃美金敗訴,
梅艷芬的遺囑有效。

法庭的判詞指出,協助梅艷芳成立信託基金的銀行職員曾與梅詳細商討,
確定遺產的分配方式,有關遺囑是有效的。判詞指出,雖然梅艷芳在立遺囑當日,
曾服食葯物,但相信影響不大,而醫生亦在場證明其精神狀態。「梅媽」表示,將會提出上訴。

梅艷芳生前立下遺囑及信託基金,每月給母親7萬元生活費,其餘則分別給姨甥、侄兒作教育基金,
又將物業送贈好友劉培基等。不過,梅媽一直堅稱,梅艷芳是在神志不清的狀態下簽訂遺囑,故法庭應判遺囑無效,希望獨得億元遺產。

梅艷芳於2003年12月因子宮頸癌去世,其遺產包括在香港、倫敦及東京多個物業,
去世時約值3500萬元,現時已升值至逾1億元。梅艷芳去世前立下遺囑,聲稱怕母親「大花筒」,
故每月給予7萬元生活費至其終老,餘下遺產則分別給予姨甥、侄兒、劉培基等。
直至梅媽死後,遺產會捐給妙境佛學會。

審訊持續了17日。審訊的爭拗點,在於梅艷芳生前成立的信託基金是否有效。
梅媽指梅艷芳簽訂遺囑時,正在養和醫院留醫,健康逐步變差,懷疑她在精神不佳下,
在遺囑及信託基金上簽名;而被告一方,即匯豐國際信託有限公司、妙境佛學會及劉培基則指出,
雖然梅艷芳當時正服抗抑鬱葯,但神志清醒。

3. 梅艷芳的遺產管理人是誰

202003年12月初,梅艷芳立下遺囑及信託基金,將自己兩處物業贈予好友劉培基,預留內140萬人民幣給4名外甥及容侄女作教育經費。剩餘遺產委託匯豐國際信託有限公司管理,每月支付給母親覃美金約58000元人民幣作為生活費直至母親去世。
遺囑中還特別指明,直至覃美金去世,所有資產會扣除開支捐給妙境佛學會。
據悉,梅艷芳去世時留下價值約3000萬至3500萬港元的資產,隨著香港房價上漲,其遺產2011年被認定升值到港幣近1.7億元。
參考鏈接:人民網http://hb.people.com.cn/n/2015/0410/c192237-24449872.html

4. 匯豐HSBC銀行是哪國的銀行

地址:GPO Box64,1Queen』 Central,Hong Kong香港匯豐銀行簡稱匯豐銀行,是香港最大的商業銀行,也是日本以外的亞洲最大的商業銀行、世界最大的跨國銀行之一。1995年該行的資產額3440億美元,居世界大銀行第31位,存款額818.37億美元,資本和准備金億美元,一級資本比率9.4%,總資本比率為14.5%,(一九九五年六月)僱傭職工100,000人,總行設在香港。

匯豐銀行是為與中國貿易的公司提供融資服務於1864年在香港建立的。1865年開始營業,同年在上海設立分行,爾後在天津、北京、漢口、重慶等地設立分支機構。該行是英國人更確切地說是蘇格蘭人建立的。它是英國資本對舊中國進行經濟侵略並控制舊中國金融市場的機構,在中國發行紙幣,壟斷外匯市場。1911年後取得關、鹽兩稅的存款權,又領導對華貸款的帝國主義銀行團,提供侵略性的政治借款和鐵路、礦山等經濟借款。解放後,該行在中國的分支機構除上海分行經中國政府允可經營外匯業務外,其餘先後關閉。匯豐銀行在其建立的最初年代裡就加緊海外活動。1866年該行在日本設立第一家分行,並且在泰國開辦第一家銀行。1880年該行在紐約創辦了第一家英國銀行。19世紀、20世紀之交,匯豐銀行在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印度和馬來西亞設立了更多的行。在此期間,該行還在倫敦、里昂、漢堡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在美國、法國和德國匯豐銀行一直是經營年代最長久的英國銀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經濟的發展是相當突出的。據世界銀行的計算,1965至1980年香港地區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為8.5%,198O至1985年為5.9%。1985年香港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6,230美元,超過了西班牙、愛爾蘭,接近於義大利的水平。香港已經成為新興的工業化地區。在戰後香港的重建中,匯豐銀行發揮了重大作用。它的靈活的信貸政策,有助於戰後年代香港的繁榮與昌盛。在這個過程中,匯豐銀行的實力也在逐步增強。5O年代末,它收購了建於1869年的、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外資銀行中東不列顛銀行,從而在中東地區建立了據點。接著,它又收購了印度最古老的印度瑪比泰爾銀行,從而在印度次大陸張開了支配網。在60年代香港金融界處於動盪狀況下,匯豐銀行於1961年設立了威福貢金融公司以對小商行提供分期付款的貸款,並對私人提供抵押融資。l965年該行又吞並了香港第二家大銀行恆生銀行,這就進一步加強了該行的匯兌業務、金融買賣等方面的經營活動,從而牢牢地掌握了香港經濟的支配權。70年代以來,匯豐銀行繼續創辦分支機構並加緊兼並活動。例如,1972年該行設立了專營商人銀行業務的獲多利有限公司,1980年收購了美國第17家大商業銀行海豐銀行的超過一半的股權,1981年在溫哥華開辦了加拿大匯豐銀行等。1969年匯豐銀行的資產額為30.32億美元,在世界大銀行中居第82位,1979年的資產額為220.21億美元,居第76位。80年代以來,該行的營業狀況看好,並在海外進行了廣泛的投資收購活動。例如,在美國,匯豐銀行擁有一家經營美國財政部債券的由要交易ARROLLMCENTEE&McGNLFV的76%股權,並在原已擁有美國海豐銀行51%股權的基礎上,又於1987年7月決定動用50億港元收購海豐銀行的其餘股權,匯豐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外資銀行。在加拿大,1986年匯豐銀行由於收購了加拿大的卑詩銀行而成為加拿大的第3大外資銀行。在倫敦,該行擁有倫敦大型證券經紀商詹金寶的全部股權。在澳大利亞,該行與當地的證券經紀商RENF RIVKIN進行合夥經營。1980年該行的資產額465.43億美元,躍居世界大銀行第33位,1982年曾躍居第24位,爾後,在世界大銀行中的地位又有所下降,1985年的資產額為688.16億美元,居世界大銀行第30位。1986年,該行的資產額比l98S年增長31.6%,存款額增長32.5%,資本和准備金增長21.2%。這一年,在該行的資產額(不包括對銷帳項)中,現金及短期款項佔26.1%,12個月內到期的銀行存款佔8.3%,貼現匯票及銀行存款證佔3。8%,投資佔5.3%、其他帳項6.9%,固定資產佔3.3%,貸款佔46.3%,其中,工商業及國際貿易貸款佔15.9%,個人佔6.7%,金融機構佔3.4%,地產佔11.2%,船務佔1.1%,其他(包括公用事業及租購等)佔8.0%。

匯豐銀行在香港經濟中所以能居於支配地位,其原因主要是:第一,香港沒有中央銀行,匯豐銀行在事實上具有包括發行紙幣在內的部分中央銀行的職能。該行還是港英當局銀行咨詢委員會的主要成員,其提出的關干金融政策的意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二,匯豐銀行的實力在香港金融界、產業界占據著壓倒優勢的地位,而且繼續通過強有力的英系企業和華系企業不斷加強其支配力量。香港匯豐銀行集團是一個規模龐大、資本雄厚的金融集團,包括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及其眾多的附屬行和參股行。按其業務性質,可分為商業銀行、商人銀行、投資管理公司、運輸公司、證券服務公司、財務公司、保險公司、金融公司以及其他專業金融機構。該集團的客戶相當廣泛,包括個人、小型商號乃至於跨國企業以及政府部門。該集團所屬的機構以其獨立自主的運作和最新的銀行業技術,分別提供所屬市場和專業領域的豐富經驗,確保客戶得到迅速決策之便以及高質量的服務。

1.商業銀行

該集團所屬的商業銀行除母公司匯豐銀行之外,還包括:恆生銀行。該行的總管理處設於香港,並在拿騷和紐約設有辦事機構,1986年的資本和准備金43.67億港元,匯豐銀行持有61.48%。

海豐銀行。該行的總管理處設於美國,並在巴拿馬、阿根廷、巴西、智利、哥倫比亞、香港、墨西哥、菲律賓、委內瑞拉設有辦事機構,1986年的資本和准備金1369億美元,匯豐銀行持有51.05%。

中東不列頻根行。該行的總管理處設在香港,其分支機構遍及馬、巴林、吉布地、印度、約旦、黎巴嫩、阿曼、卡達、瑞士、阿聯酋、英國,1986年的資本和准備金1.74億英鎊,全部為匯豐銀行持有。

還有澳大利亞匯豐銀行,加拿大匯豐銀行,塞普勒斯國民銀行、埃及匯豐銀行、國際匯豐銀行、沙特不列顛銀行等。

上述銀行提供商業銀行的各種服務,即對客戶提供短、中、長期銀行便利以括投資咨詢、證券交易、發行業務在內的一切通常服務。在香港,匯豐銀行代港英當局發行約,8O%的鈔票。該行是世界銀行間金融電訊團體的成員,近些年來,該行通過推出最先進的電子銀行服務系統,將廣泛的全融服務直接提供至企業客戶自設的電腦,從而加強在香港金融市場上的優勢。面對著來啟各方面的競爭壓力,匯豐銀行正在積極改善各項服務。

2.商人銀行

獲多利有限公司。該公司1972年建於香港,專營商人銀行業務,包括公司財務、專項融資、咨詢服務以及基金管理等。目前,獲多利在香港是屬於領導性的商人銀行,其在中東和大洋洲的附屬機構,諸如獲多利中東有限公司、獲多利澳大利亞有限公司、獲多利紐西蘭有限公司,則成為該地區的主要的商銀行。

赤道銀行。該行的總管理處設於拿騷,專注於發展非洲市場,匯豐銀行持有資本額的83.3%。

朝鮮國際商人銀行。該行設於漢城,在亞洲新興的商人銀行市場上具有重要地位。

詹金寶公司。該公司的總管理處設於倫敦,並在日本、澤西島、香港、新加坡和美國設有分支機構。該公司是倫敦股票經紀行之一,在英國政府證券市場上居於領導地位,在國際股票市場上也具有強大的資料研究與買賣交易的實力。1986年該公司成為匯豐銀行獨資的附屬機構,並成為該銀行集團在倫敦從事商人銀行業務的主幹。

3.投資管理公司

CM&M集團。該集團設於紐約,具有資本市場的全面經營的能力,也是美國證券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匯豐銀行持有資本額的76.01%。

還有設於香港的獲多利國際管理有限公司、獲多利投資服務有限公司,設於墨爾本的獲多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設在倫敦的獲多利投資服務英國有限公司、獲多利.馬里納國際投資管理有限活動。爾後,該行在北京、深圳、武漢和廈門增設了4家辦事處,隨後又擴大為代表處。1985年8月,深圳代表處升格為經營所有銀行業務的分行,這是新中國誕生後,第一家在我國新建立的外國銀行的分行。

目前,匯豐銀行已經參與了我國200多個建設項目,其中,包括工廠的設備更新,旅館、機場和現代化農場,以及提供船舶融資。該行還通過在香港的辦事機構繼續為與我國的貿易融通資金。總的來說,目前該行提供的與我國有關的服務包括:為各種項目的融資和評估提供咨詢,提供貿易融資便利,協助解決與我國貿易的一些問題,提供市場條件、貿易慣例和文件的咨詢以及迅速地介紹中國的貿易公司,通過每月的出版物提供新的貿易和投資項目的信息,出版關於中國的經濟環境和商業發展趨勢、統計評述、工業概覽以及為公司和訪問團體准備簡要的介紹資料。

為了對客戶提供更為靈活的服務,該行設立了新的附屬機構——匯豐銀行中國服務有限公司,並在倫敦建立了對中國進行專業咨詢的機構,在新加坡和紐約的分支機構中設立了中國部,這些都與在香港的中國地區辦事處緊密合作。

匯豐銀行上海分行提供的服務也是多方面的。在我國的出口方面,上海分行對上海和其他地區提供跟單信用證、票據議付和貼現票據的咨詢,在托收的基礎上處理出口票據。

在我國的進口方面,上海分行可以代表在我國注冊的外國公司、在我國注冊的香港公司和澳門公司以及我國境內的中外合資企業開立進口跟單信用證,處理向我國的任何機構支取的進口跟單托收,也處理匯豐銀行集團成員內部的信貸業務。

在現金帳戶和定期存款方面,上海分行為上述提及的企業開美元現金和存款帳戶,其他貨幣的帳戶也在考慮之中。

在借貸方面,上海分行提供外匯,主要是美元、港元、日元和聯邦德國馬克的借貸服務,以跟單信用證兌現出口票據,向上述提及的企業和中國公司提供透支和貸款便利,向上述提及的企業提供進口信貸便利。

在匯款方面,上海分行接受上海和上海以外的受益者以大多數主要貨幣的進口匯款,為匯款人提供手續費,為上海以外的受益者支付人民幣,接受我國任何地方的受益者支取其喜愛的即期匯票,為上述提及的企業從外匯帳戶中寄出日常的營業開支。

上海分行還發行各種形式的抵押品,兌現和發行以外匯支付的旅行支票,並為我國和外國的企業提供貿易和信貸信息服務。

匯豐銀行的最高領導機構為董事會,現有董事會成員19人。

匯豐銀行的日常事務由總經理承擔,總經理對董事會負責。

(根據《世界大銀行50家》整理,部分數據按匯豐銀行年報修改)

匯豐集團資料概覽

匯豐集團總部是全球領先的國際銀行及金融服務機構之一,在亞太區、歐洲、中東、及美洲透過當地歷史悠久的公司,經營商業及投資銀行服務。

總部匯豐控股有限公司於英國注冊成立,其總部設於倫敦。

主要成員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

米特蘭銀行有限公司

恆生銀行有限公司

美國海豐銀行

加拿大匯豐銀行

馬來西亞匯豐銀行

中東英格蘭銀行

澳洲匯豐銀行有限公司

匯豐投資銀行

匯豐投資銀行亞洲有限公司

詹金寶集團

Samuel Montagu & Co.Limited

匯豐投資管理

Trinkaues & Burkhardt KGaA

HSBC Trade Services

匯豐資本市場

HSBC Securities,Inc.

赤道銀行有限公司

HSBC Insurance Holdinge

Forward Trust Limited

資產至一九九五年六月三十日,資產總值二千一百六十億英鎊。

盈利一九九五年前六個月的股東應占盈利為十二億零三百萬英鎊。

資本實力第一級資本比率:9.4%;總資本比率:14.5%辦事處三千多家分行遍布全球,其中約六百家設於亞洲,一千九百家設於歐洲。

職員在六十九個國家雇員總數達十萬名。股份上市匯豐控股有限公司股份在倫敦及香港證券交易所均擁有第一上市地位,在美國則透過JPMorgan以有保薦美國預托證券方式買賣。

科技集團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私營資料通訊網,並透過該網路運作全球最大的專用自動櫃員機網。

產品范圍零售銀行、工商銀行、貿易服務、私人銀行服務、投資銀行、財資及資本市場服務、消費及商業融資、退休金及投資基金管理、信託服務、證券及託管服務、保險等。

(根據匯豐銀行資料整理)

匯豐集團大事年表

匯豐集團是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匯豐銀行」經多年擴張而成。該行早於一八六五年在香港成立,在上海及倫敦均設有分行,另在三藩市有代理銀行。匯豐集團多年來均主要以其本身名義在世界各地擴展業務,直至五十年代中期,才開始成立或收購附屬公司。一九九二年收購米特蘭銀行乃匯豐銀行集團擴展之巔峰,亦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銀行收購事項。米特蘭銀行於一八三六年成立,為英國主要銀行之一。以下為匯豐集團自一九五九年以來業務擴張之大事表。

一九五九年匯豐銀行收購中東英格蘭銀行(前身為Imperial Bank ofPersia)及有利銀行(原為印度、倫頓及中國三處匯理銀行)有利銀行後來合並為匯豐銀行之一部分。

一九六0年成立匯豐財務,該附屬公司在香港經營租購及個人融資業務。

一九六五年匯豐銀行收購恆生銀行大部分股權。現時恆生銀行為香港第二大銀行。

一九六七年米特蘭銀行購入倫敦商人銀行Samuel Montagu母公司的三分之一股權。

一九七二年匯豐銀行成立附屬商人銀行--獲多利(現稱匯豐投資銀行亞洲),及保險附屬公司--嘉豐。米特蘭銀行購入UBAFBank之股權。

一九七四年Samuel Montagu成為米特蘭銀行的全資附屬公司。

一九七八年成立沙特英國銀行,並由當地控管,以接收中東英格蘭銀行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各間分行。

一九八0年匯豐銀行收購紐約州的美國海豐銀行百分之五十一股權,並取得康和的控制性權益,康和是美國一個租賃及融資集團。以英國為基地的商人銀行Antony Gibbs成為全資附屬公司。

一九八一年在溫哥華成立加拿大匯豐銀行。集團購入赤道控股的控制性股權。

一九八二年成立埃及英國銀行,集團持有其百分之四十的股權。

一九八三年美國海豐銀行收購Carroll McEntee & McCinley(現稱HSBC Securities)。CM&M以紐約為基地,是美國政府證券的第一手交易商。Cyprus Popular Bank成為集團的聯營公司。

一九八六年匯豐銀行成立澳洲匯豐銀行,並收購以倫敦為基地的領先國際證券公司--詹金寶。

一九八七年匯豐銀行收購美國海豐銀行其餘百分之四十九股分,及米特蘭銀行百分之十四點九股權。

一九八九年匯豐銀行與富國銀行簽訂策略性聯盟協議。據此匯豐銀行為富國銀行的客戶提供海外服務,而富國銀行則為匯豐銀行在加州的零售客戶提供服務。米特蘭推出英國首創的二十四小時電話服務FirstDirect。

一九九一年成立匯豐控股有限公司,持控匯豐銀行及其附屬及聯營公司。新控股公司之股份同時在倫敦及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

一九九二年匯豐控股收購米特蘭銀行的其餘股權,另成立匯豐投資銀行。

一九九三年匯豐控股公司的總管理處由香港遷往倫敦。米特蘭的附屬公司Forward Trust Group收購Swan NationalLeasing,成為英國第三大汽車租購服務公司。

一九九四年匯豐銀行成為首間在馬來西亞注冊的外資銀行,成立馬來西亞匯豐銀行。

一九九五年Wells Fargo & Co.與匯豐控股在加洲成立富國匯豐貿易銀行,為兩間公司的客戶提供貿易融資及國際銀行服務。

(根據匯豐控股有限公司的資料整理)

相關資料

匯豐銀行獲殊榮--《歐洲貨幣》給予匯豐「中國最佳外資銀行」稱號

繼渣打銀行被《亞洲金融》雜志評為「中國最佳外資商業銀行」後,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近日又被國際權威財經雜志《歐洲貨幣》評為「中國最佳外資銀行」。這是該雜志連續第四年給予「匯豐」這一殊榮。為長期發展中國業務,「匯豐」於今年5月將中國業務管理功能從香港遷到上海浦東,正式成立「匯豐駐中國總代表處」。目前「匯豐」在中國內地有九家分行、一家支行和兩個代表處。

5. 外資入股信託公司意味著什麼

外資參股國內券商情況: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
摩根士丹利國際公司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
名力集團
中銀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光大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光大控股有限公司
華歐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里昂證券資本市場有限公司
海際大和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大和證券SMBC股份有限公司
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瑞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瑞銀集團
國際金融公司
蘇格蘭皇家銀河證券

外資參股國內信託公司:

澳大利亞國民銀行
蘇格蘭皇家銀行
英國巴克萊銀行
花旗集團
匯豐控股

6. 梅艷芳的遺產誰來繼承

2003年12月初,梅艷芳立下遺囑及信託基金,將自己兩處物業贈予好友劉培基,預留萬人民幣給4名外甥及侄女作教育經費。剩餘遺產委託匯豐國際信託有限公司管理,每月支付給母親覃美金約58000元人民幣作為生活費直至母親去世。

遺囑中還特別指明,直至覃美金去世,所有資產會扣除開支捐給妙境佛學會。據悉,梅艷芳去世時留下價值約3000萬至3500萬港元的資產,隨著香港房價上漲,其遺產2011年被認定升值到港幣近1.7億元。

(6)匯豐國際信託擴展閱讀:

梅艷芳在遺囑中載明,將名下位於倫敦與香港房產留給劉培基。劉培基是梅艷芳最好的朋友之一,從1982年起負責梅艷芳的服裝設計工作,包括梅艷芳葬禮上的白色旗袍也出自他手。

2003年12月30日,梅艷芳去世,享年40歲。2004年初,梅艷芳的母親覃美金堅稱,梅艷芳是在神志不清的狀態下簽訂遺囑,故法庭應判遺囑無效,希望獨得億元遺產。向法院提起訴訟後開始了這場遺產之爭。

2006年3月和2007年8月,梅艷芳的哥哥梅啟明和母親覃美金又將遺囑執行人、主診醫師、遺產受益人一並告上法院,質疑三方串通欺騙梅艷芳立下遺囑竊取其遺產。對於梅家的控告,三被告堅稱梅艷芳立下遺囑時神志清醒,不把遺產交給母親打理,是擔心母親不善理財,花盡遺產後生活無依。

2004年到2011年的七年多來,梅艷芳的母親覃美金多次上訴,屢告屢敗。

2011年5月10日,香港高院下達終審判決書,梅艷芳的母親覃美金再次敗訴。7月18日,梅覃美金對阿梅的「遺產案」早前在終審法院終極敗訴仍不服氣,在中環一間銀行總行前拉上橫額抗議,以示不滿。

7. 匯豐銀行經營哪些業務

1996年12月和1998年8月,中國先後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銀行在上海浦東和深圳特區試辦人民幣業務。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取消了外資銀行辦理外匯業務的地域和客戶限制,同時承諾將逐步取消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最終在入世後5年內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允許外資銀行對包括國內居民在內的所有中國客戶提供服務。按照承諾,中國先後對外資銀行開放了深圳、上海,大連、天津、廣州,武漢、成都、重慶。北京、廈門、沈陽、西安等18城市。與此同時,中國對外資銀行的監管也在不斷進行調整和改進,外資銀行逐漸解除枷鎖,度過了初期的水土不服,逐步對中資銀行構成了新的挑戰。

一、現時影響

截至2004年10月底,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銀行在華設立204家營業性機構,已有105家外資銀行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其中61家獲准經營中資企業人民幣業務;2004年10月底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已達668.6億美元,約占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1.8%,貸款余額323億美元,外匯貸款的市場份額佔到18%,不良率為1.3%,前10個月實現稅前利潤17.4億元。外資銀行已經成為我國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照現行法規,外資銀行全面開辦人民幣業務仍受到一些限制,如一年內只能申請設立一家分行、申請開辦人民幣業務需要開業三年以上且申請前兩年連續盈利。在業務范圍方面,外資銀行可開辦的人民幣業務也局限在:對本地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人士以及港澳台人士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票據承兌與貼現,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辦理國內外結算,買賣。代理買賣外匯,從事外幣兌換和同業拆借等。由於受到種種限制,目前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規模尚小,但外資銀行擴張迅猛,人民幣資產總額近幾年每年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

就零售業務而言,個人外匯業務已經在2001年中國入世時即已對外資銀行開放;非居民的人民幣業務也在開放人民幣業務時同步對外資開放;國內居民的人民幣業務則要等到2006年後才開放。在2006年前,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零售業務的影響僅限於個人外匯業務。在這方面,外資銀行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匯豐銀行在國內的10家分行都推出了國內居民的外匯業務。2004年廈門11家外資銀行個人外匯匯入款和匯出款的市場份額分別達到了23.9%和49.7%,其中匯豐銀行分別為8.5%和20.8%,市場份額僅低於中行。在以外匯衍生產品為基礎的個人外匯理財業務方面,外資銀行也正在蠶食中資銀行個人外匯高端客戶的市場份額。

人民幣零售業務對外資銀行更具吸引力和挑戰性。外資銀行在對公人民幣業務和個人外匯業務方面的快速擴張,可能在今後國內居民人民幣業務上重演。

二、今後的競爭形勢

隨著2006年中國銀行業對外資全面開放的日益臨近,對內地零售業務市場寄予厚望的外資銀行加快了在中國市場的布局。中外資銀行業的競爭態勢將由彼此相安無事向更多的正面交鋒演化,雙方在零售業務方面圍繞客戶、產品、渠道和人才展開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在客戶方面,外資銀行目前的客戶群體主要是在華外籍人員。港澳台華人,今後會把重心擴展到中國富裕城市的高收入階層,如私人企業主、高級管理人員等。

在產品方面,目前外資銀行公司業務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資,國際結算。存貸款,擔保,匯款等業務方面。近幾年外資銀行已經向中國市場投放了100多個品種的產品和服務,相當於國內商業銀行投放品種的3倍以上,顯示出外資銀行在產品研發和創新方面的優勢。而在個人銀行業務方面,外資銀行長於提供信用卡、私人貸款,按揭、存款及財富管理等服務,零售業務創造的利潤比重往往超過50%。今後外資銀行將會充分利用其技術、經驗、品牌和人才,創新和推廣更多的產品。

中資銀行會在下面幾個方面受到較大的沖擊:

(一)個人理財業務

普通零售金融業務依賴機構網點的支持,外資銀行從人力成本等各方面利益考慮,將會把精力集中在高收入群體的爭奪上。2002年以來獲准經營個人外匯業務的外資銀行紛紛成立理財中心,通過私人理財業務來搶奪優質客戶這塊誘人的蛋糕。花旗。匯豐、渣打、東亞、恆生等外資銀行都在國內設立了專為尊貴客戶服務的理財中心,為客戶提供包括嫁娶、婚喪、教育、健康醫療保險、財產投資管理、搬家、旅遊及退休計劃管理在內的完整服務,4)。盡管實行全能銀行制的外資銀行無法在國內充分發揮其集團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混業經營的優勢,但全新的投資理念。成熟的財富管理工具、專業的金融人才和豐富的操作經驗使外資銀行在個人理財領域駕輕就熟,其進入必將加速中資銀行優質客戶的流失。

(二)外匯交易業務

2004年10月底全國外匯存款達到了1584億美元,其中居民外匯儲蓄存款為836億美元。匯率的劇烈變動、外幣利率的頻繁調整,使得居民和銀行都有開辦個人外匯交易的需求。2003年花旗銀行的「優利賬戶」和渣打銀行的「匯利賬戶」在上海等大城市就已經小試牛刀,2004年銀監會發布《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後,花旗、渣打、匯豐等24家銀行先後獲得了衍生產品資格,法國巴黎銀行還在上海設立了交易室。外資銀行推出的外匯結構產品,已經引起中資銀行外匯儲蓄的流失。在日益重要的個人外匯交易市場上,外資銀行占據優勢,而中資銀行目前尚不具備自主開發管理衍生產品的能力,僅能採取背對背平盤的方式充當外資銀行產品的銷售代表,難免受制於人。

(三)信用卡業務

信用卡是客戶日常使用率最高的金融產品,同時也是銀行新產品的最好載體。中國信用卡市場對外資銀行極具誘惑。目前銀監會正會同有關部門起草銀行卡管理條例,以推動外資銀行發卡業務。在獲准單獨發卡之前,外資銀行已經聯手國內合作夥伴進軍信用卡業務。2003年花旗集團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建立戰略聯盟合作夥伴關系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2004年2月正式推出了內地首張由外資銀行提供管理和技術支持的雙幣種信用卡,標志著外資銀行已經正式介入中國內地信用卡市場。2004年12月花旗浦發卡一改居高臨下的姿態,宣布雙雙降低普卡和金卡申請門檻,並把發卡城市由滬深穗擴展到10個城市。此外,匯豐銀行與上海銀行合作打造的申卡國際信用卡、興業銀行與恆生銀行合作的興業信用卡也在2004年先後亮相。匯豐銀行2004年8月參股交通銀行後,兩家合作組建了太平洋信用卡中心,並有望在2005年第一季度開始發卡;2004年12月美國運通公司也與工商銀行合作推出了牡丹運通卡。

聯合發卡使外資銀行繞開了人民幣對象和地域的限制,提前進入了人民幣零售市場,給其他中資銀行帶來了壓力。外資銀行借合作發卡達到了熟悉國內市場的目的,為以後獨立發卡作好了市場。品牌及宣傳等先期准備。目前國內大中城市的銀聯金卡工程為所有入網銀行提供了共享網點和設備資源的便利,外資銀行獨立發卡後可節省鋪設國內網路的時間和成本,信用卡的競爭將更趨激烈。

(四)個人信貸業務

近年來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銀行消費信貸業務量也呈現上升趨勢。處於起步階段的個人消費信貸在我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外資銀行在樓宇按揭、汽車金融等業務上具有優勢,目前匯豐、渣打、花旗、東亞等外資銀行已經在京滬杭等地開展了外籍人士住房按揭貸款業務。在國內緊縮地產信貸、提高利率的情況下,外資銀行憑借貸款利率低,貸款成數和年限靈活、更多可選貨幣、服務完善等優勢,在部分城市已經占據了外銷樓盤按揭的半壁江山。在汽車金融方面,2004年大眾汽車金融公司與上汽通用金融公司已經開業經營,另外三家汽車金融公司也在籌建之中。在外資銀行2006年獲准向中國居民個人提供汽車信貸後,中資銀行將面臨業務進一步流失的風險。

在渠道方面,外資銀行將會採取增加網點,開辦網上銀行和並購國內銀行的方式增強對個人銀行業務市場的滲透。在增設網點方面,目前匯豐、東亞。渣打在華分行數分居前三位,其中東亞銀行率先在深圳增設羅湖支行,標志著外資銀行向深圳零售市場進軍的開始。另外,花旗、渣打、東亞,匯豐等13家外資銀行已經獲准提供全面網上銀行服務,網上銀行已經成為外資銀行重要的營銷手段。在通過並購方式進入市場方面,外資銀行已經不再局限於參股城市商業銀行等地方性金融機構,2003年底恆生銀行參股興業銀行、2004年匯豐銀行收購交通銀行股權並派駐管理人員,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進入內地零售業務市場的渠道。

三、對策建議

2006年後國內銀行在零售業務市場上將面對外資銀行強有力的競爭。在為時不多的過渡期內,中資銀行必須未雨綢繆,及時調整,積極應對國內銀行業全面開放後的競爭和合作形勢。

(一)認清形勢,勤練內功,從根本上增強競爭能力

遍布全國的分支機構網路。龐大的客戶基礎和對中國本土文化的了解一向被認為是中資銀行的優勢,但中資銀行不能因此高枕無憂。從分支機構網路來看,外資銀行開展零售業務並不需要建立全國性的分行網路,外資銀行只要在中國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大城市設立有限的分支機構即可獲得足夠數量的客戶群體,而網上銀行等電子交易渠道的擴展、參股中資銀行進一步彌補了外資銀行的網點劣勢。在客戶群體方面,外資銀行主要瞄準能真正帶來利潤的高端客戶,20%的高端客戶的流失就足以動搖中資銀行的盈利基礎。在對中國本土文化的了解上,外資銀行通過員工的本土化,逐漸融入當地,其中西合璧的優勢在拓展企業白領。留洋精英等高端客戶方面具有更多的優勢。2004年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對北京轄區內的中外資銀行的競爭力進行了調查,結果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排名墊底,位列前12位的全部是外資銀行,渣打銀行、里昂信貸銀行和匯豐銀行的北京分行排名居前。中資銀行需要對自己的競爭能力有正確的認識,認真學習借鑒外資銀行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嚴密的內控制度和豐富的風險管理經驗、成熟的產品創新機制、有效的客戶服務模式,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

(二)實施客戶戰略,加強對個人高端客戶的服務

外資銀行多有自己明確的市場定位和目標客戶,並據此制定實施相應的產品、營銷、定價和服務策略。如花旗銀行對賬戶余額不足5000美元的客戶收取服務費,將零售業務鎖定到高端客戶上。相比之下,大多數中資銀行缺乏清晰的市場定位,銀行與銀行之間產品雷同。中資銀行需要對零售銀行業價值鏈上的特定環節和特定客戶群體有所側重,特別是服務好現有的高端客戶。

在服務高端客戶方面,外資銀行在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業務方面已經有了成熟的經驗,而中資銀行在競爭的壓力下最近幾年才逐步認識到服務高端客戶的重要性。理財中心在硬體方面容易購置,但中資銀行在人才、服務機制等軟體上短期內難以改善,加上國內金融業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管理模式,所謂的理財服務多停留在概念包裝的初級層面,還難以為高端客戶提供綜合性的專家理財服務。中資銀行今後需要突出發展理財業務,除了建好個人理財中心,為中高端客戶提供一個舒適便捷的服務環境外,還需要在經營理念、

創新理財產品,內部機構設置。人員培養、考核激勵方面努力改進對高端客戶的服務。

(三)重視個人產品的創新和整合,為客戶提供綜合性服務

零售金融業務涉及不同的業務和渠道,目前多數中資銀行由信用卡部、私人客戶部、電子銀行部。個人信貸部等不同部門分開經營,並且各類業務使用不同的系統,導致內部無法共享信息,影響到對客戶的綜合服務。今後需要強化銀行內部的協調與合作,改變儲蓄、銀行卡,零售貸款等零售系統相互獨立的局面,實現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的轉變,完成由儲蓄業務為主向全面個人金融業務發展的過渡,為個人客戶提供全方位、綜合性的金融服務。

(四)改善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

銀行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隨著對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的深入,中外資銀行的人才爭奪戰將愈演愈烈。外資銀行優厚的待遇、有效的激勵機制。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對金融人才有更大的吸引力。中資銀行在調整機構和人員的同時,必須加強對業務骨乾和管理人才的使用管理,建立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來穩定員工隊伍,提供內部人才的凝聚力。

(五)選擇合適的夥伴開展合作,在競合中實現雙贏

中外資銀行在競爭的同時,在業務、技術和股權方面各個層面上也有合作的機會。在業務和技術合作方面,中外資銀行各有所長,雙方可取長補短,在信用卡。汽車抵押貸款、住房按揭證券化、不良資產處置等方面仍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在這方面國內一些銀行已經取得了進展,如2002年台灣中信銀行與招商銀行在上海合作建立了信用卡中心,中信嘉華銀行(香港)與中信實業銀行在深圳合作建立了信用卡中心。

在股權合作方面,中資銀行資本金普遍不足,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可以充實資本,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同時還可吸收外資銀行先進的管理理念、金融技術和人才,盡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升銀行的管理水平。外資銀行通過參股、控股中資銀行,可以減少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的時間和資金成本,獲得了開展零售業務必須的營銷網路、客戶資源和本幣基礎。雙方的合作也受到了中國銀監部門的鼓勵,2003年12月中國銀監會提高單個外資機構入股中資銀行的比例後,外資金融機構從最初的參股城市商業銀行逐步向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過渡,興業銀行和交通銀行先後成功地引進了外資戰略夥伴。除參股現有銀行外,中外資銀行還可合資建立新的銀行,如2003年底建行和德國施豪住房儲蓄銀行簽署合資協議成立中德住房儲蓄銀行。隨著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推進,雙方的股權合作空間還十分廣闊。

入世時確定的5年過渡時期將在2006年結束,中外資銀行全面的、公平的競賽即將真正展開。中資銀行應抓住剩下不多的時間制定實施明確的戰略,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迎接國內銀行業全面開放的來臨。

8. 梅艷芳家族信託是失敗案例嗎

馬華桂律師 京師上海律師所
回看梅氏信託,我們解讀其中的成與敗
很難堪,無愛的處理方式
明星梅氏的信託Karen Trust(以下簡稱梅氏信託)經常見諸報道,一些內容刺激觀眾的神經:
各大媒體報道的一則新聞震驚了整個財富管理圈——「梅氏92歲母親欠房租被強制搬家,坐地痛哭不願離開!
一代巨星梅氏的3000項遺物,包括新秀冠軍獎座、波鞋、公仔連貼身內衣褲被信託受託人香港匯豐信託進行拍賣……
如果信託公司與信託受益人即梅媽提前協商,將這些估價不高、意義特殊的私密物品,以實物形式交付梅媽,既維護了受益人的利益,也恪盡了受託人的職責,公眾將更容易接受。
梅氏家族信託的設立簡述
2003年,12月30日在香港養和醫院梅氏病逝,終年40歲。在醫院治療期間,在專業人士幫助下,梅氏完成了其信託的設立,是一個依據開曼法律設立的酌情信託(自由裁量信託)(Discretionary Trust)。從公開的資料看,香港羅兵****會計師事務所為稅務籌劃,匯豐國際HSBC受託人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受託人,也是遺囑的執行人,但是設立過程中沒有咨詢獨立的第三方,尤其是律師。梅氏信託賦予了受託人HSBC較大的權力,如取得和管理信託投資收入、變更受益人、認定被排除人士等。
除了信託協議和遺囑,梅氏確認了受託人備忘錄(Trustee memoranm)。在該備忘錄中,梅氏向受託人表達了以下意願:
(1)在梅母在世期間,受託人應為梅母持有信託資產,並每月向其固定分配7萬港幣;
(2)將兩處分別位於Happy Valley和倫敦的房產贈送給好友劉培基;
(3)留出170萬港幣用於4名侄子侄女的教育:在這四人25歲前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時,梅氏信託每年將給付10萬港幣給相應的受教育者,但每人最多不超過40萬港幣,剩餘10萬港幣作為HSBC的管理費;
(4)在梅母去世後,信託資產全部分配給妙境佛學會有限公司(New Horizon Buddhist Association Ltd.)。

還有一個大前提值得特別提醒:梅氏原本想設立的應該是生前信託,可惜在聖誕節期間就過世了,沒來得及將信託財產轉入信託,只能藉助兜底性工具信託意向書、受託人備忘錄、遺囑等文件成立並將財產注入信託,梅氏信託得以遺囑信託形式出現。因這兩類信託在生效起點、功能和穩定性上區別巨大,引發紛爭不斷。
梅氏信託是開曼信託,為何香港法院有管轄權?
就梅母在香港法院提起的一系列訴訟,梅氏信託的受託人HSBC主動接受了香港法院的管轄。值得一提的是,對於信託管轄權這一問題,雖然梅氏信託的適用法是開曼Cayman法律,但是如果梅氏信託的受託人和主要資產均在香港,受託人也同樣在香港對信託資產進行管理,香港法院也可能會對梅氏信託有管轄權。
母親覃氏的訴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梅氏在醫院治療期間因用葯等原因而喪失了行為能力為由,要求撤銷遺囑信託的安排,是對遺囑效力的不認可。由於此時梅氏已經故去,要審查其行為能力只能靠人證與物證了。起到關鍵作用的是何冠昌太太的證言,一則她當時每天都陪在梅氏身邊;二則她與本案遺產無任何利益瓜葛。畢竟是專業人士參與設計的遺囑內容,它當然不容易被推翻。法官認定梅氏的遺囑及信託安排有效,並經過高等法院、終審法院的一致肯定。後梅母又先後控告遺囑執行人、主診醫師、遺產受益人等,結果均被法院判決敗訴。 第一階段的訴訟梅母雖敗訴,但關鍵的訴訟中法院對其傾斜照顧,由梅氏遺產支付其訴訟費及律師費。
第二階段,梅母與信託受託人及妙境佛學會有限公司發生了長達10年的多次訴訟。是在信託生效後,就受益權安排不合理性提出的訴求,訴訟的結果是梅母一再取得勝利。確實在設立之初,梅氏信託沒有考慮房租水平上升、物價上升、醫療費用的增加等因素,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而且生前信託未生效很多有益的保障條款無法生效,基於梅氏保護受益人的目的,法院一再判決梅母勝訴,最終每個月獲得的生活費從7萬增加到了2016年的21萬。同時,也因無力支付長期多次訴訟高昂的律師費,梅母一度陷入個人破產的境地。
破產後,覃氏仍然不懈通過各類訴訟討要生活費,由於請不起律師,其只能以90歲的高齡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法官實在於心不忍,曾破天荒地判給了已破產的覃氏一筆律師費,保障其得到充分的法律服務;2014年10月,覃氏因無力支付各類上訴所需要的保證金,請求香港終審法院豁免,但遭到上訴委員會的駁回。由於覃氏並沒有大量資產支付律師費,所有的費用幾乎都來自於其從信託收益中的「透支」,最終無力支付的時候,便只能宣告個人破產,淪落到窮困潦倒的生活狀態。信託所管理的資產也因此大幅縮水,梅氏的大愛慈善目的大打折扣,遺願或難實現。

梅氏信託技術上值得借鑒也值得反思
從結果來看,梅氏所設立的信託,似乎並未達到其生前「保障梅母體面生活」的遺願,但並不能因此否認梅氏所設立信託的意義。
從技術上來說,梅氏信託還是有諸多值得借鑒的地方。首先,該項信託設立了多順位、多層次的受益人。其母親作為第一順位的受益人,享有終身的受益權;其侄女及外甥,則享有固定數額的教育基金;妙境佛學會有限公司獲得剩餘的信託財產(如有)。這樣的安排並不算復雜,但是能滿足設立人諸多不同的需求。
其次,在這樣一個親人索取無度的家庭中,如果不設立這樣的信託,那麼家人之間發生爭執的可能性將大大提高。在梅母的屢次挑戰下仍然未被擊破,有效發揮了資產隔離和保護的作用,依然保障了梅母在梅氏去世後大部分時間的基本生活。
基於財富傳承的考慮,在家族信託中,委託期限往往跨越委託人的生命周期,甚至長達幾代人,可以說信託是委託人從墳墓中伸出來的一雙手,呵護後幾代人的幸福。而委託人去世時,受益人不一定具備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甚至不一定掌握財富傳承的隱私信息,這就需要委託人在信託內容涉及中非常的細致、專業、周到和制衡。
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人性之叵測,再完美的計劃也只是一種可以被人顛來倒去的工具。這一點,是所有擁有大額資產、傳承籌劃需求的人士所必須警醒的。梅氏信託所聘用的產品設計、規劃的專業人士無可指責;但信託的設計更是一門藝術,尤其家庭情況各異,特點不同,挑戰性就會更大,切忌照抄。

筆者認為,如果在當時在一些信託條款設計上引入信託保護人,保障和監督受託人完整、真實按委託人梅氏訂立的家族信託協議和遺願履行,比如將內衣等私密物品從信託財產拍賣物之列剔除,比如阻止梅母不理性的訴訟行為等。當然,本案是家族信託失敗的一個典型案例,設計上遠不僅僅是這點疏忽。我們作為相關律師,也非常期盼通過我們的努力,善良人的合理意願都夠在信託中得到良好表達,並受到法律的良好保護和實施。

梅氏信託有諸多制度設計的不足,可以進行六個方面的優化:
一是沒有來得及制定一個統領性的家族憲法,作為家族最高法律,將自己秉承的價值觀融入家族憲法中,使用到家族財富管理、家族事物運作的方方面面,使得所有的信託角色都必須遵守。如,家族憲法可以最高效力來設定訴訟的懲罰機制,如果受益人不合理地提起訴訟,經過信託保護人審核,受益人將面臨損失更大收益權的可能。同時也沒有對信託各角色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教育,使他們明白他們的位置,明白設立人的一片苦心,明白違反信託的法律後果。
二是家族信託的投資和分配應當更加靈活,而不應當是固定分配的方式。同時不應該將家族中的某些人排除在受益人范圍之外,可以適當的給一些分配以求家族的和平。如果完全不給梅兄任何利益,那麼他必然會通過對孩子、母親監護權來謀取利益。如果梅母、梅兄的訴求如果在信託設計時候可以得到更合理的靈活調整和照顧,那麼他們對信託的安排應當更加滿足。
三是家族信託應當設立糾紛調解機制。即使受益人仍有不滿,也可以通過調解機制去做有效協商,合理調整,不經過內部訴訟糾紛機制,絕不能走到對簿公堂的局面,而訴訟應當作為最後的救濟手段。保證家庭關系和穩定得以有效維護,這也是信託設立的基本目的,逝者在九泉之下難堪,最後一點兒尊嚴也不會被褻瀆。
四是家族信託應當設立制衡機制。我們一般會建議客戶設立保護人或監察人,享有如「撤換受託人」、「按要求變更受益人」和「決定、修改家族信託的投資和決策分配」等制衡的權利。保護人委託家族利益的代表,與受託人、受益人形成三者的制衡關系,並且在變化來臨時臨時改變家族信託的安排,以便更好抵實現委託人的目的。如此,梅母和梅兄的荒唐行為便不可能實現。
五是梅氏在設立信託之前沒有向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咨詢,該信託的受託人出於自身經營管理的方便,信託設置相對簡單更容易管理。不設置信託保護人,其權利不會受到過多的干預。是啊,天底之下誰願意主動限制自己權利,給予他人更多權利呢?
六是年輕時候對風險思考不足夠,沒能做好風險防範性准備。待病倒後才啟動信託設立程序,可惜時間倉促,梅氏信託個性化設計有限。由於節假日沒法辦理財產登記,梅氏沒有等到變登記就過世了。於是,生前信託沒有生效,該信託只能夠按照遺囑的內容設立信託,使得她的諸多意願得不到實現,終釀成苦果。上帝不公,梅氏的愛沒有敵過時間。
總結為,族信託的條款不必要規定的過於呆板,導致缺乏信託的制衡和調整機制,內部糾紛解決機制。
切勿輕易挑戰信託獨立性
從「梅氏信託」事件上,我們可以發現信託受益安排上的兩個突出特點。
首先,梅媽挑戰遺產信託訴訟耗資巨大,但最後事實證明香港司法支持了信託的有效性,這充分說明了在一般情形下要挑戰或質疑信託是不可能的,同時也足以彰顯信託順利實現財富傳承的強大功能。
其次,「梅氏信託」設立的受益人受益條件,實際上充分體現了信託對受益人的約束兼保障功能。信託對受益人的正向激勵及反向約束,是信託的在所有傳承工具中最明顯的優勢,信託激勵後代的成長,然後獲得更多的受益權和更多的財產支配權,鼓勵後代發展事業,並提供資金支持。
顯然,梅媽今天的遭遇,是其固執堅持無謂訴訟的一個必然結果。同時勸告作為信託受益人,對自己最大的保護應該是謹遵信託合同游戲規則,不要輕易挑戰信託獨立性,否則如同玩火。
最後四點小忠告
家族文化的建立和傳承很重要,維護家族的和睦是傳承的基礎。
有效的財富管理安排不僅能夠幫助財產保全和增值,還能夠減少家庭沖突發生的可能。
家族信託的首要目標是資產的有效隔離和安全性、家族信託架構的柔性和靈活性,法律對家族訴求和家族信託的尊重、對家族適當的權利保存的認可是設計的基礎。
在家族財富管理和傳承中往往作為兜底性的工具,而不建議把遺囑作為唯一的傳承工具,因為太容易發生糾紛。

9. 匯豐銀行替梅艷芳做的那個信託到底怎樣

目前就新聞報道看來沒有什麼問題
沒有聽說信託基金蝕本
而且盡責的限制梅艷芳她媽去胡亂動用信託基金

10. 世界名人中有哪些人在設立了家族信託

NO.1 比爾·蓋茨疑以慈善捐款規避遺產稅

2010年,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發起的「捐贈誓言」活動在歐洲國家遭到質疑和批評,許多德國富豪拒絕跟隨他們的步伐捐出財產。 帶頭的德國漢堡船運巨頭彼得·克雷默表示 : 富豪捐身家承諾、、於將應該繳稅的錢捐出去,令富人凌駕於國家之上,影響公眾利益

按照美國的法律,如果富豪要把遺產給子女,聯邦政府會從中抽掉過半的遺產稅。 事實上,許多美國富豪都以慈善捐款的手段規避遺產稅。 歐洲媒體也對此次活動大潑冷水,很多評論都表示美國富豪與其參加「捐贈誓言」行動承諾捐款,「不如按時交稅」

NO.2 喬布斯遺孀被收高額遺產稅

蘋果公司前董事長、、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辭世後,名下至少三座房產置於信託機構名下,這一舉動使得喬布斯的巨額財產數額和分配成為謎團,喬布斯擁有 555 萬股蘋果股票 ( 市值大約 20.5 億美元 ) 及 1.38 億股迪士尼股票 ( 價值大約 47.4 億美元 ) 雖然在喬布斯去世後,其遺產被交由一個信託基金管理,以避免遺囑認證稅,但其稅率仍然高達 15% 喬布斯的遺孀收到的資本收益稅賬單高達 8.67 億美元,這是她出售喬布斯持有的迪士尼和蘋果公司近 70 億美元股票的稅金。 這些稅金的繳納日期截止到 2013 年,過期稅率將從 15% 上調至 20% 而且到期之後,還可能被額外增收 3.8% 的收益稅

NO.3李嘉誠分家

2012年 5 月, 84 歲的華人首富李嘉誠正式向媒體公布了自己的財產分配方案。 按照李嘉誠的分配方案,李澤鉅將得到超過 40% 的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的股權,以及加大最大的能源公司赫斯基 35% 股權,這三塊業務約有2000 億港元。 而對於小兒子,李嘉誠也絲毫沒有吝嗇,李澤楷得到的現金相當於現在資產的數倍。 港媒稱,從分配的公平性角度來說,李嘉誠兩個兒子分到的財產無論是實物還是股票、、現金,從數量上來說,應該是旗鼓相當的。 此外,李嘉誠還表示要留足資產給他的「第三個兒子」——李嘉誠慈善基金會。 李嘉誠在自己身體還很健康的時候,就向社會公布了其財產安排,令股民和社會沒有受到不必要的沖擊,也沒有引來不必要的爭論

NO.4林心如婚前財產做信託

早在2012年 3 月,身價上億的林心如明確表示,如果她要結婚將會先把財產信託。 此言一出,頓時引起媒體和業內人士的大膽猜測,影視娛樂明星的帶頭效應或會使得婚前財產信託「浮出水面」。 在國外及港台地區,個人在婚前將自己的個人財產交予信託已經不是新聞,但是在國內,「婚前財產信託」這樣的處置渠道尚未成型

NO.5梅艷芳防揮霍立遺囑信託

一代歌後梅艷芳香消玉殞已 13 年,卻依然無法從人們的視線中遠去,與她有關的新聞時不時還會占據各大媒體的大幅版面,其中,她的上億遺產尤其令人關注

梅艷芳生前知道母親覃美金不善理財且喜揮霍,如果把財產一下子全給母親,擔憂母親會一次性把遺產花盡,或被別有居心的人騙走。 因此,梅艷芳選擇了遺囑信託,將近億財產委託給專業的機構打理,信託基金每月支付 7 萬港元生活費給母親,一直持續到她去世

但梅媽對女兒遺囑不滿,認為自己應該獨得遺產,一度質疑梅艷芳生前成立的信託基金是否有效,認為梅艷芳簽訂遺囑時,正在醫院住院,健康逐步變差,懷疑她是在精神不佳的情況下,在遺囑及信託基金上簽名的。 梅艷芳億元遺產官司持續了 5 年,但最後法院的判決是梅媽敗訴,梅艷芳生前遺囑有效

NO.6吳亞軍家族信託

列支敦斯登與瑞士之間似乎並沒有明顯的國界,跨過一條栽滿鮮花的小道,看到點綴王冠的徽章,就來到了這個阿爾卑斯山中的小城。 這兒,聚集了歐洲大部分頂級的信託公司

不過,在英國和法國之間,還有一個飄逸著薰衣草香氣的小島,這個名為澤西島的英國皇室屬地,基金業規模高達 1967 億英鎊(約合 1.9 萬億元人民幣),聚集了全球頂級的信託公司

也許你很難相信,遠在萬里之遙的中國「歷任」首富,都和這個小島有不解之緣 2009 年女首富張茵,這個以回收廢紙發家的紙業大王,通過島上的法巴信託公司( BNP Paribas Jersey Trust Coporation Limited )設立了 3 只家族信託

吳亞軍, 2011 年的中國女首富,這個優雅而嫵媚的女人通過匯豐國際信託公司設立了家族信託。 當然,作為一家老牌的英資銀行,匯豐幾乎在每個享有寬松金融法案的小島上都有分支,也包括信託公司

除了澤西外,還有開曼群島、、百慕大群島,甚至模里西斯。 每天,駐扎在繁華都市的信託管理人,都將無數的文件和資金輸往這些小島。 信託管理人的要求也許並不高,免稅可以讓他們節省大量的中間成本,低廉的管理費也可以讓他們賺取多一點的利潤。 富豪們的要求也許更簡單,每年的回報率不需要多高,只要穩重且有保障

NO.7洛克菲勒家族信託

最早的信託見於十字軍東征時期,那時人們因為遠征,而將自己的財產轉托給信任的人照管。 後來這一方式逐漸固定,也有不少人選擇將自己的財產轉給牧師代為經營

刑成介紹說,國外幾乎不存在國內現有的信託公司的模式,國外的大型信託公司多為銀行經營的信託公司,比如說匯豐國際信託、、。 用益信託的分析師李暘則告訴記者,國外的普遍做法是直接將律師設為受託人

大型的財閥家族擁有自己的律師、、會計師,也有自己專門的信託機構。 掌握著寶馬的科萬特家族就有自己專屬的信託機構,家族財產都由這個公司打理,家族成員定期領取收益。 該機構在香港成立了投資分支機構,同時也是大陸 PE 公司九鼎投資旗下一隻基金的 LP之一。

美國總統幾代更迭,洛克菲勒家族的王朝卻始終未變。 洛克菲勒家族組建了自己的信託公司來打理家族成員的私人財產

洛克菲勒家族的興起源於石油,第一代創始人約翰洛克菲勒創立了標准石油,在上個世紀初贏得了十數億美元的身家,成為那個年代數一數二的世界富豪。 他的遺產通過信託的方式被傳承

到他兒子那一代,一共設立了五個信託

洛克菲勒中心大樓在曼哈頓市中心,在這棟大樓的最頂層是一個不為外人所知的機構。 在這個大套間辦公的正是幫洛克菲勒家族打理財產的工作人員。 他們管理者洛克菲勒集團 90% 的股權

NO.8 SOHO中國潘石屹、、張欣家族信託

並不是每一個家族都富可敵國,可以設立自己獨立的信託公司。 以巴克萊、匯豐、大型銀行為代表的公司解決了大部分無力擁有自己專門機構卻需要金融指導的家族的問題

國內富豪在自己的公司中構建信託架構也是多通過銀行系信託公司

SOHO中國在香港上市,實際控制人張欣與潘石屹對公司的控股正是通過信託來實現。 信託的受託人是匯豐國際信託,合計持有 SOHO 中國超過 60% 的股權,信託受益人是張欣

公司上市之後為了履行披露義務,股東的信息都會呈現於投資者的面前,但是如果通過信託來持股則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股東的隱私。 通常招股書或者公司財報上顯示的只有信託的成立人和受託人,除非信託受益人在董事會或者高管名單中,否則受益人的信息不會出現在財報中

以上述 SOHO 中國為例,公司財報中顯示張欣是信託受益人,但是這只信託是否還有其他受益人以及收益比例如何則無從得知

NO.9 家族信託

•開曼和澤西島上的信託

兩大女首富選擇海外信託,香港大部分信託匯豐操辦,富人們選擇信託,就是選擇一地的法律體系

明亮的落地玻璃外,是維多利亞港淺綠的海景,不時有幾只海鷗從天空掠過

這里是法國巴黎銀行( BNP )位於香港金融中心的總部會議室。 當然,這家在英屬澤西和盧森堡都設有大型信託公司的跨國銀行,還擁有更加神秘的 VIP 客戶室。 房間布置幽雅,牆上是畫風前衛的油畫,米黃色的小幾上,淺藍色的瓶中插著鮮花。 你可以很悠閑的坐在寬大的沙發上,而你的銀行顧問會詳細地向你解釋各種繁復的程序

事實上,多年以來,內地和香港富豪都願意委託類似法巴這樣的跨國銀行打理他們的財富。 一種選擇是信託

•神秘的信託島

也許你沒有想到,那些在地球儀上都難以看清的小島竟承載了眾多富豪的財富

在香港,匯豐國際信託有限公司操刀了其中大部分家族信託

龍湖地產的董事長吳亞軍出生於重慶,可是龍湖地產的注冊地在開曼群島上。 這是一種常見的運作方式,將公司注冊地選擇在海外離岸金融中心上

龍湖地產的股東名單中有「絲質信託」。 其中的蔡氏家族信託以及 Silver Sea Asset Limited 是控股股東 Silver Sea 的受託人是匯豐國際信託有限公司,持有公司 45.465% 股權。 這是一隻全權信託。 全權信託指受託人可以在委託人的意願指導下自行決定信託財產的分配方式、財產的管理運作方式、。 信託的設立人與監管人是吳亞軍,受益對象則包括吳亞軍在內的其他若幹家族成員

吳亞軍今年只有 48 歲,這個優雅而又嫵媚的女人做過記者, 1993 年開始涉足房地產業, 1995 年創建了重慶龍湖地產有限公司 2008 年,龍湖地產在香港上市。 吳亞軍的個人財富一度超過楊惠妍,成為內地女首富

吳亞軍現在是龍湖地產的董事會主席。 公司上市之後,為了避免家族企業的弊病,吳亞軍的丈夫蔡奎辭去了在公司的所有職務,只保留了股權。 吳亞軍家族的另一隻家族信託為蔡氏家族信託,持有龍湖地產 30.25% 股權

除了實際控制人通過信託持股外,公司其他高管的股權激勵也是通過信託實現。 上市之前,公司高管,房晟陶、邵明曉、人通過 Long Faith Trust 持有公司股權,受託人也是匯豐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上市之後,吳亞軍給公司約 550 名員工設計了股權激勵計劃,這一部分股權轉入一隻名為 Fit All Trust 的信託之中

一樣是事業有成的商界木蘭,張茵與吳亞軍的操作方式不盡相同

1957年,張茵在東莞出生。 她的創業之路始於香港 27 歲時,張茵辭掉了當時薪資豐厚的工作,隻身前往香港做起了廢紙回收的生意

1990年她移民美國,也將生意建議不拓展 10 年之後,她的公司成為美國最大的廢紙回收商

為了進一步拓展產業鏈,張茵在東莞設立了玖龍紙業,開始了自己的造紙之路 2006 年,玖龍紙業在香港上市,那一年,張茵登頂胡潤百富榜

張茵在股權的信託架構中顯得低調與審慎。 張茵一共設立了四隻家族信託。 其中通過 The Northern Trust Company of Delawcere 設立了 YC 2006Family Irrevocable Trusr ,持有玖龍紙業 29.706% 股權

張茵又通過了澤西島上的一家信託公司 BNP Paribas Jersey Trust Coporation Limited 設立了三隻家族信託,分別是劉氏家族信託、、張氏家族信託以及金巢信託。 她一個兒子的名字作為信託受益人出現在股東名單中,另一個兒子是特別受益人,但是名字並未出現在股東名單里。 張茵自己有 7 個弟弟妹妹以及 2 個兒子

•內地罕見的遺產信託

事實上,龍湖地產與玖龍紙業並不孤單,在香港上市的許多內地民營企業都選擇了信託持股,例如永達汽車、、阿里巴巴、寶信汽車、

並不是只有企業家才能選擇家族信託的方式來傳承財富,對於一般高凈值人群來說,信託亦是遺產傳承的方式之一,只是這種方式在大陸尚不多見

已經逝世的香港明星沈殿霞在去世前,將約一億港幣的資產交給信託管理人打理,避免剛剛二十齣頭的女兒不善打理龐大資產的狀況的出現

沈殿霞找到的信託管理人包括前夫鄭少秋以及生前好友,如果她女兒要動用遺產,需要經過管理人的一致審核

梅艷芳的處理方法則更為直接,她將接近一億港元的遺產交給匯豐國際信託有限公司打理,信託受益人只有她母親一人。 梅艷芳的母親目前每個月固定從匯豐國際信託有限公司處領取 10 萬港元生活費,直至去世

但是,不久之後,梅艷芳母親將匯豐國際信託有限公司訴至法院,稱遺產被謀奪,最終撤訴

閱讀全文

與匯豐國際信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貴金屬深加工流程 瀏覽:395
債券價格表 瀏覽:309
炒外匯圖片 瀏覽:222
德州線下貸款 瀏覽:725
後市融資 瀏覽:735
一塊錢人民幣等於多少比索 瀏覽:362
歐元匯率人民幣最高多少 瀏覽:487
呼和浩特股票配資 瀏覽:333
銀行黑名單怎麼貸款買車 瀏覽:764
中小型融資擔保企業法務怎麼樣 瀏覽:790
人民幣的匯率牌價在哪查詢 瀏覽:848
價格調整計算公式 瀏覽:930
美原油今天開盤價格 瀏覽:364
今天人民幣對緬甸匯率多少人民幣 瀏覽:222
指數基金對比混合基金 瀏覽:116
科創板募集基金 瀏覽:20
天下金理財 瀏覽:936
為什麼內部融資增加的是經營負債 瀏覽:640
廣安歐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526
10000曰元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