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今目標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今目標成立於2005年,是中國企業互聯網行業的領軍企業。通過今目標獨特的技術,連接一切與工作相關的人,事,工具,企業。獨特的免費商業模式,推動今目標快速成為國內最大的互聯網工作平台,目前超過150萬家企業用戶。2015年5月,B輪獲老虎環球基金6000萬美金投資,創造了中國企業互聯網行業的融資紀錄。今目標產品有四大特點:工具集合:今目標提供30多款應用,覆蓋企業日常工作需求。統一數據:今目標可以保留企業所有數據,維護企業資產安全。企業互聯:企業之間通過今目標,可以實現跨企業協作。開放平台:藉助今目標開放平台,可以滿足企業專業化、個性化需求。今目標眾多應用,連接企業的人和事;今目標智能硬體,連接企業和設備;今目標開放平台,連接企業和工具;今目標企業圈,連接企業和企業。為工作,連接一切。今目標,新一代互聯網工作平台。
大事記2015
2015年05月:今目標完成B輪融資,再獲老虎環球基金投資6000萬美金
2015年04月:北京億企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北京今目標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014
2014年12月:今目標企業工作平台注冊企業達到100萬家
2014年05月:今目標完成A輪融資,老虎環球基金領投千萬美金
2014年04月:今目標企業工作平台注冊用戶突破70萬家;iPad 版發布
2014年03月:今目標成都研發中心成立2013
2013年12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主辦「2013中國信息產業經濟年會」(ITEC)推選為「年度高成長企業」
2013年07月:今目標廈門研發中心成立
2013年06月:今目標 for Mac 客戶端首次發布
2013年01月:今目標 for Windows Phone V1.0.0發布上線 版發布2012
2012年12月:2012中國軟體大會,今目標CEO文榮被推選為「2012年度十大風雲人物」
2012年11月:第五屆中國CIO年會,今目標斬獲2012年度優秀產品大獎
2012年07月:ITbrand OA品牌排行 今目標連續多期蟬聯榜單第一位
2012年05月:第16屆中國國際軟體博覽會今目標獲「2012協同管理軟體用戶首選品牌」2011
2011年11月:今目標榮獲「移動商業模式創新獎」
2011年05月:今目標 for iPhone V1.0.0發布上線2010
2010年10月:今目標實行永久免費,「主線」功能上線
2010年09月:今目標 for Android V1.0.0發布上線
2010年02月:《哈佛商業評論》授予「管理行動獎」
2010年01月:今目標軟體獲「中國軟體產業25年金軟體」中小企業管理軟體獎2009
2009年12月:今目標榮膺「SaaS精英廠商」,CEO文榮被評為「2009信息化年度貢獻人物」
2009年09月:今目標移動端 Windows Mobile 版發布2008
2008年10月:今目標榮譽「值得信賴的SaaS管理軟體品牌」2007
2007年09月:注冊企業超過50002006
2006年08月:今目標正式上線2005
2005年12月:北京億企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法定代表人:文榮
成立日期:2014-01-28
注冊資本:4450萬美元
所屬地區:北京市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110108089622294X
經營狀態:開業
所屬行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台港澳法人獨資)
人員規模:100-499人
企業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藍靛廠金源時代購物中心B區2#B座9層901-1室
經營范圍:計算機軟硬體、通信技術、網路技術開發,技術推廣、技術服務,計算機維修,投資咨詢,教育咨詢,商務信息咨詢,企業管理咨詢;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演出中介除外),批發電子產品、通訊設備、計算機、軟體及輔助設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
② 為什麼很多企業做信息化失敗
教育信息化:一是把提高信息素養納入教育目標,培養適應信息社會的人才;二是把信息技術手段有效應用於教學與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教育信息化:企業各自扮演角色?
「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學校應用、服務驅動。」
教育與資本結合的熱潮正在來襲。從2010年至今,「教育信息化十年」已走過7個年頭,回顧反思,走過不少彎路,也有過收獲。有的企業迎合政策,大力推廣,尋求合作,成功上市。更多的企業苦於沒有穩定的商業模式和可靠的進校渠道,在大浪下淹沒。
今年,教育信息化市場規模超3000億。第72屆全國教育裝備展規模更甚以往,創下參展廠商,參觀人員的新高。在這越愈成熟的市場,無數企業、公司擠著頭皮趨之若鶩,一邊想著如何瓜分這塊巨大蛋糕,一邊想盡辦法擴而充之。一方面是企業資本故事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寄希望於藉助政策導向和目前市場既定優勢奠定大一統的格局。
不可否認,拋開盈利的目的不談,企業對於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我個人的角度,有必要給大家介紹企業在教育信息化發展中各自扮演的角色。
1運營商(基礎建設)
這個就不用我多說,三大運營商壟斷整個校園寬頻,並以此為基礎,逐步部署班班通硬體設備,從而在入口上限制其它產品的進入。再加上每一個區縣、鎮中心,都有校園中心分部,如此盤大的結構體系,完全可以支撐起任何一個中心校以上,甚至是農村教學點。所以我們來看,運營商很少做教育部或者教育廳大的項目,最後只給學校引進了校訊通這個還算成功的案例,不過現在來看這種TO C的模式在投訴質疑下也是不行了。
好不容易跟著政策(三通兩平台)和企業合作搞了一些項目。
例如:移動&和教育電信&翼校通聯通&優教通
最後也都不了了之。
當然,運營商的優勢也很明顯(進校資源)。
所以,即使運營商對學校信息化建設只存在與基礎模塊上,依然有那麼多企業躋身於他們的招標入圍,其心可昭,無非也就是借著機會實現產品的本地化落地,打造樣板,然後大力推動。
2集成商(服務建設)
諸如希沃、海康威視、奧威亞等傳統硬體廠商,通過原有班班通、監控、錄播等設備的部署,自身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充分服務大部分中心校以上的學校。有良好的市場基礎和服務口碑。加上與企業的合作、並購、控股等方式,以硬體為載體,集成多家特色,形成創新產品生態圈,從而為教育局/學校提供專業教育信息化解決方案的能力。
這類的企業比較看重它的整合技術,一旦在集成對接的過程中有環節出錯,很容易對產品使用和體驗造成不良效果。
優點:形成教/學/管/評/測為一體的教育生態圈,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無縫融合,為教師減負增效。
缺點:集成難度大,技術要求高,整合成本多。現階段大部分企業的集成技術有待提高,多家產品整合在一起後,操作反而更為繁瑣,不利於學校便捷使用。
3代理商(關系建立)
這一類的企業,我稱之為本地代理商,又或者是渠道商。
其它行業推廣:產品》渠道》價格》服務》
教育信息化產品推廣過程:關系》產品》價格》服務
換言之,政企合作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原罪」滋生。這時候,產品/價格/服務不再是決定一個產品能否在市場紮根的核心要素,教育行業也不可避免。本地代理商,至少在當地成立五年以上,與教育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至於如何建立關系,涉及太多,我就不多作說明,可以參考遠華集團、杜月笙,胡雪岩)。
我翻了大部分招標網上的公告,無獨有偶,發現一個問題,當地大部分的教育局/學校項目,總是在那幾個本地公司中來回換幟。所以,無論那些廠家是上市還是年營業幾個億,到了當地,還得跟這些只有十來個人的本地小公司合作。這就是特殊環境下衍生的代理和渠道。
也有人稱」渠道為王「,大抵也差不多。
4廠商(標准建立)
之前我們講過,任何一個廠家都在朝著行業風向標的路上馬不停蹄,學校和老師的認知越來越變得不耐煩,他們很難記住超過兩種以上的智慧課堂或者智慧校園的產品,十幾家公司產品的宣傳單頁擱在那沒人會全看完,只會選一兩個,覺得好用就可以了。
我認為廠家才是教育信息化市場上最重要的一類,它們在制定標準的同時,也在創新好的、實用的應用供學校教師使用,就像滴滴(改變出行),美團(改變餐飲),淘寶(改變購物),當有一家企業能夠改變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管理方式的時候,它是成功的,它是有存在意義的,而且,讓所有人在它營造的大環境內健康、快樂的常態化生長,這是一個企業無比的榮耀,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但是,絕大多數的產品都存在:同質化嚴重,政策導向性明顯。
一方面,環境越熱烈喧鬧,越易催生辦學者浮躁、浮華心態。另一方面廠家不做技術上的革新,熱衷於對學校的過度包裝,一所學校,成了辦學者的名利場,那不僅是辦學者的悲哀,更是社會的悲劇。這樣的學校,可以出「名人」,可以出「典型案例」,啟動大會的隆重,頒獎大會的熱烈,直讓人熱血沸騰。它可以刺激人快速跑步進入教育家行列,也可以鼓舞人乘各種便捷的交通工具進入,進而造成教育家的速成,造成教育家隊伍的龐大。不是嗎?
但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學校,真的需要這些嗎?
天派也好,地派也罷,沒有技術的企業就像沒有靈魂的人一樣。希望更多的廠商在建立標準的同時,也能低下頭看一看一線教師的現狀,切身實際從用戶角度研發產品,從而減負增效,提高教學水平。
5 IT 巨頭的多元化發展(四不像)
典型如通訊,阿里,等公司,互聯網做的好好的,一個不經意就多元化到教育領域,它們有錢燒研發,有人做推廣,也有策略玩PPP。也不知是重心不再還是強龍不壓地頭蛇,時隔多年,還是沒有太多起色。
說他像運營商也可以,互聯網巨頭公司,最不缺的就是市場人員,還有騰訊把住微信端,連接學校微信號,也可以說的上是「運營商」。
說他像集成商也可以,互聯網巨頭公司,最不缺的就是技術人員,你說阿里的雲計算、大數據中心,對接任何一家公司的產品,想來也是簡單,這么看來也可以說的上是「集成商」。
說他像代理商也可以,互聯網巨頭公司,最不缺的就是政府關系,馬總天天出入各國政府領導人的辦公室,騰訊從深圳發家一路走來,抄襲ICQ也好,模仿MSN也罷,裡面的潛規則,也都印證著不為人知的關系。這么來講也可以說的上是「代理商」。
最後一個廠家就不用多說了,互聯網領域,它們已然是風向標,微信/QQ,支付寶/淘寶也儼然經受住市場的考驗,轉型教育信息化行業是沒有問題的。這么來看也可以稱之為「廠商」。
可最終落了個四不像的尷尬地步,反正到現在什麼也做不起來。
③ 剛開始創業要注意什麼問題
剛開始創業,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這個是在一個交流平台上看到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公司注冊相關
1、注冊資金應該是多少,寫大了會怎麼樣。
2、虛擬辦公地址多少錢,和營業執照的地址是否必須要一致。
3、基本戶要開哪家銀行的,離公司多遠合適。
4、租寫字間還是商住兩用還是民宅,有什麼影響。
5、營業范圍應該怎麼擬。
6、股東多少個,顯名股東和匿名股東哪種合適,簽字的時候麻煩不。
7、公司章程怎麼做,監事是誰,要不要設董事會。
8、租賃合同是以公司簽,還是以個人簽。發票如果不提供怎麼辦,如果提供要額外收稅點怎麼辦。
9、租房子租在哪裡,停車方便嗎,交通方便嗎,合群嗎。
10、是否有融資計劃,怎麼分期權池,代持還是有限合夥,期權怎麼設計,怎麼發放。創業小夥伴一年之後離職怎麼處理。
11、商標注冊,專利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各種資質證書如何申請?
財務相關
1、社保和公積金怎麼交。
2、異地社保怎麼代交。
3、找不找記賬公司。
4、怎麼找票,餐飲票多少比例合適。
5、自己記賬的話怎麼記,用什麼財務軟體,花不花錢。
6、稅控機怎麼辦,發票什麼時候取,能開什麼樣的票。
7、幾號發工資,怎麼發。
8、報銷制度怎麼設置,要不要審批,什麼時候報。
9、不走公司對公戶的話,怎麼轉賬,取現還是走私賬。
10、收入走對公還是走個人賬。
11、有朋友想走賬的話,應該收多少稅點合適?
12、員工多少個,要不要收殘疾人保障金。
13、薪資怎麼設計上升曲線,年終獎發多少,怎麼發。
14、期權制度是什麼,多久發,發多少,發給誰。
15、賬面上應該維持多久的現金流,公司規模應該控制多大,成本構成,營收構成。
日常辦公
1、水電費怎麼交,寬頻能不能辦。
2、辦公傢具哪裡買,新的還是二手的。
3、快遞單找哪家。
4、飲用水誰來送。
5、綠植需要嗎。
6、辦公設備怎麼辦?十幾台電腦就是十幾萬。列印機掃描儀投影儀等等。
7、保潔怎麼處理?
8、停車方便嗎。
9、辦公軟體用什麼,今目標還是釘釘,需要打卡嗎。
10、郵箱用哪一家的?免費的還是收費的。騰訊和網易二選一嗎。
11、去哪裡招人,發布職位收費嗎,這個行業里的人大部分的薪水是多少,你有沒有把握把他們留下來。
12、什麼時候需要一個HR?公司里的行政,人事,財務,出納這些是否需要自己全擔著,還是提前各自找人,把自己的事情騰出來。
13、上下班時間怎麼算,正常走還是996,還是乾脆日夜不休。
14、福利怎麼設計,要團建嗎,要健身卡嗎,要餐後水果和牛奶嗎。餐補房補需要嗎,加班打車報銷嗎。
15、請假的流程怎麼設計,年假有沒有,調休有沒有。
16、如果有線上,各種證照申請備案神馬的怎麼做,成本多少。誰來做。
商業模式
1、自己做的行業掙錢嗎,是不是一個偽需求,用戶願意付費嗎,願意付多少?
2、是走線上渠道還是走線下渠道,是不是必須要等自己的App或者是公眾號或者是網站開發完成,才可以推廣自己的業務?
3、推廣渠道是什麼?需要你去反復的跟用戶解釋自己的產品嗎,還是用戶用盡一切辦法來去找一個能夠滿足他需求的解決方案?
4、用戶群體在哪裡,能否找得到他們。用QQ群,還是微信群,還是微信公眾號,還是網站把他們沉澱下來呢?
5、這個行業的天花板在哪裡,有沒有龍頭老大,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是什麼。
6、是否必須要靠融資才能做得起來?是否自己動了別人的乳酪,這是一個紅海還是藍海?
7、其他人是怎麼做的,有沒有解決別人的問題,如果沒解決,為什麼他們可以活的很好。如果已經解決了,是否還需要你?如果別人活的不好,有沒有活的好的。
8、自己對於軟體開發成本的預估是怎麼樣的?有多大的預算,是不是符合行情。這很重要,80%的創業者死在軟體開發上-這個數據是我編的。但是勝在運營,敗在技術這句話是沒錯的。
9、投資人認可嗎。自己認識了多少投資人,別人怎麼看。如果投資人對你的事情不看好,你怎麼處理。
10、融資計劃有沒有,什麼階段,融多少錢,融不到怎麼辦?
團隊管理
1、企業文化是什麼,什麼時候開始宣導,沒有企業文化會怎麼樣。
2、怎麼衡量團隊做的好還是壞,是以結果還是以努力程度。
3、如果團隊做不好怎麼辦,自己干還是繼續讓團隊干。
4、能否提前發現團隊沒做好?怎麼樣能夠盡快達成目標?
5、如果團隊不和諧怎麼處理?
6、如果想替換掉團隊的人怎麼做,是直接說他表現不好開除嗎,是否要跟所有的員工都說起這件事?
7、團隊里有了消極和負面情緒怎麼處理?
8、自己的意圖和命令講不清楚,理解偏差,團隊不認可怎麼做?要花多長的時間去形成共識。怎麼能看出來團隊是在陰奉陽違,還是真的理解了公司的目標和規劃。
9、自己在公司是的職責是什麼?偏內部管理還是偏外部合作?
對外合作
1、有沒有公司的社交圈,自己的人脈資源有多少,有沒有可以互相協助的地方。
2、你的朋友是否願意給你的公司做背書,是否願意支持你,支持到什麼程度。
3、商務談判誰來做,議價誰負責,誰來拍板,誰來做緩沖。
4、追款誰去做,怎麼做黑臉,誰來做紅臉。
5、簡訊,支付,禮品,雲伺服器,人事,財務,孵化器,股權,法務,辦公,保險,體檢,會務等等這些都有哪些靠譜的合作商?會不會因為這些雜務影響公司的正常運轉?
④ 今目標官網獲得6000萬美金投資佔多少股權
今目標B輪融資獲6000萬美金,有錢了就可以為中小企業多做貢獻,這是魚和水的關系。
⑤ 今目標這家做OA Sass服務的公司是哪個VC投資的
OASaaS服務模式在各個行業應用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電信運營商、傳統管理軟體廠商、電子商務提供商、IT服務廠商、互聯網基礎運營商等,紛紛進入SaaS市場。客戶關系管理軟體提供商Salesforce在2003年提出了SaaS概念,為用戶提供全面的CRM在線軟體租用服務;國內SaaS提倡者八百客,打造在線租用的CRM產品、服務及解決方案,CRM軟體作為SaaS應用服務的先驅,引起了CRM廠商和應用商的關注,此外,越來越多的ERP、HR等管理軟體逐漸向SaaS模式轉型。用友、金蝶、阿里巴巴、神碼在線等企業,都全面介入SaaS行業。 作為提高企業辦公流程的協同OA軟體, SaaS模式為其提供了更大的擴展空間,幫助企業構建起一個彈性、靈活、高效、安全的電子化協同辦公與知識管理平台。越來越多的傳統OA廠商加入SaaS應用,改變了傳統的OA辦公模式,提供了可定製、成本低的租賃型OA軟體,如灰姑娘「大協同」理念,創新業務流程「聯點成線」;中服軟體的SaaS模式協同辦公系統,融合了雲計算、SaaS、移動計算、通信、中間件、插件等現代IT技術,同時企業還開發出PaaS平台,以虛擬化雲計算環境為基礎,以軟體服務(SaaS)為交付模式,能夠快速的開發多租戶應用系統、個人應用系統,並快速部署到雲伺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