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體育產業投融資

體育產業投融資

發布時間:2021-03-17 08:54:11

A. 虎撲融資6.18億,虎撲在中國有什麼影響

虎撲於近日完成了新一輪6.18億元的融資,領投方是中金公司。在此前,虎撲曾分別於2012年、2014年和2015年獲得融資,金額分別為4000萬元、1億元和2.4億元。據中金公司透露,過去兩年,虎撲依託用戶,在電商變現、體育IP開發以及產業投資三方面取得了快速進步。2017年,虎撲營收的主要來源是電商和體育營銷。


但行業中的很多人都希望虎撲更加成功,因為他崛起的獨特性,因為他業務的代表性,因為他未來的可能性。情懷與盈利似乎是公司天平上最難平衡的一對,而虎撲一直以來面對的往往是最難的挑戰。

B. 虎撲融資6.18億,虎撲是一個什麼樣的社區

2018年伊始,大新聞層出不窮,而這當頭的一個,就可謂石破天驚:虎撲獲得6.18億融資!投資方是「國家隊」中金公司。近期,體育產業回歸理性後,越來越多老牌大公司獲得天價融資。在這些公司里,虎撲無疑承載了眾多普通體育愛好者的體育理想,14年風風雨雨過去,在獲得這樣一筆充足的彈葯之後,虎撲的理想與情懷會在何處實現?


而從最開始的充滿情懷的體育社區,到最為活躍的體育門戶網站,再到站立在中國體育產業浪潮之巔的互聯網體育獨角獸,創立十四年的虎撲已經改變了許多。唯一不變的是,或許是它所承載的熱愛與情懷。

C. 為什麼要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體育產業

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體育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市場機制不斷完善,消費需求愈加旺盛,對其他產業帶動作用明顯提升,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大力吸引社會投資。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體育產業領域,建設體育設施,開發體育產品,提供體育服務。進一步拓寬體育產業投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體育產品、服務等企業上市,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和中小企業私募債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基礎上積極開發新產品,開拓新業務,增加適合中小微體育企業的信貸品種。支持擴大對外開放,鼓勵境外資本投資體育產業。推廣和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多種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體育產業發展。政府引導,設立由社會資本籌資的體育產業投資基金。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立體育發展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社會組織給予項目補助、貸款貼息和獎勵。鼓勵保險公司圍繞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戶外運動等需求推出多樣化保險產品。

D. 比較各奧運會場館投資與融資建設經營模式,以及幾種主要的奧運會融資模式優劣

北京奧運會場館投資與融資建設經營模式
2008年北京奧運會採用PPP融資模式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北京2008年奧運會應順應社會改革的大趨勢,進行融資渠道的拓展、探索和創新。PPP模式能將民間資金引入奧運會融資領域,提高奧運公共設施服務的效率和效益,避免北京奧運會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超額投資、工期拖延、服務質量差等弊端。同時,奧運會項目建設與經營的部分風險由特殊目標公司承擔,分散了政府的投資風險。
2008年奧運會涉及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因此,2008年奧運會PPP模式融資應是一個完整的項目融資概念,但並不是對奧運會各工程項目融資的徹底更改,而是對項目建設過程中的組織機構設置提出了一個新的模型。2008年北京奧運會PPP融資模式是北京政府、2008年奧運會組委會、贏利性企業和非贏利性企業基於某個項目而形成以「雙贏」或「多贏」為理念的相互合作形式,參與各方可以達到與預期單獨行動相比更為有利的結果,2008年奧運會PPP融資模式組織機構設置。
幾種主要的奧運會融資模式優劣
每一屆奧運會都是對東道國資金融通、金融服務的挑戰和考驗〔1〕。承辦奧運需要花費巨額資金,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投資風險。在奧運會的融資史上,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如:1976年蒙特利爾舉辦第21屆奧運會,虧損10多億美元,包袱背了十幾年,蒙特利爾市民直到上世紀末才還清主辦奧運所欠債務。最新研究結果表明:由於雅典過於強調奧運會的非商業化,堵塞了可對雅典奧運會融資的許多資金,致使雅典奧運會超出預算24億歐元,希臘政府也將需多年才能償還奧運所欠債務。而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通過運用民間資本進行融資,不但改善了金融體制,而且極大地推動了悉尼城市建設,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交通、旅遊、房地產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使澳大利亞的GNP在奧運期間增加65億美元,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財政實力不夠雄厚,因而更有必要引入靈活多樣的市場化的融資方式來建設奧運基礎設施〔2〕。雖然國際奧委會承諾給北京奧運會8億至10億美元的分成,但相當一部分要等奧運會舉辦後才能兌現;一些奧運項目雖能產生收益,但在投資和資金回收之間存在較長的時間,很難找到投資方。因而,當務之急是要解決如何利用現代融資手段、開辟更多渠道,為北京奧運會籌集資金。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何小鋒曾多次呼籲:「2008年北京奧運會應抓住這百年不遇的機遇,來實施金融體製革新和金融產品創新。」因此,積極採用PPP融資模式、充分利用和吸收民間資本、吸引國際資本投資奧運,就成為有效解決2008年奧運會在籌辦過程中的資金問題、提高資金的運作效率、降低北京籌辦奧運會的風險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北京奧運場館今後發展方向
人們關注奧運會,把它當作生活中的一個重大社會事件。從宏觀經濟運行角度看,奧運會實際上是一項新的建設工程、一項新的經營項目。
這一新工程、項目的建設運營,將帶動這一新工程、項目的建設運營,將帶動奧運場館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經營、現代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發展和結構升級,進而帶動就業數量的增加和結構的改善。
北京市副市長陳剛在談及奧運場館賽後利用時表示場館利用要遵循四項原則:一是最大限度地讓場館為大多數人服務,盡早盡快向社會公眾開放使用,體現場館的社會效益;二是按市場規律辦事,充分發揮業主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市場因素,最大限度地發揮場館經濟效益,堅持運行體制、機制的創新;三是在場館的運行中貫徹節能、環保、科技、人文的各項要求,做到場館利用的可持續;四是堅持場館利用與城市功能定位、產業發展方向結合的原則。在場館賽後利用過程中充分考慮北京的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職能優勢,促進文化、體育、會展、旅遊等產業的大力發展
結合上述四項原則,奧運場館賽後利用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三類:一是居民的休閑健身需求和體育競技表演及體育訓練組成的體育產業對體育場館設施的需求;二是演唱會、音樂會、居民文化活動等組成的文化產業和事業對場館設施的需求;三是會展業對體育場館的需求。另外可能還有其他一些零散的商業或社會需求。

奧運場館賽後的產業化
奧運會的主辦對後奧運時期北京體育產業發展的影響是積極的、全方位、多層面、寬領域的,它將給北京產業發展模式、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等帶來深刻變化,有利用加快體育產業化、市場化進程,使體育產業朝著更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方向發展。
目前,無論是北京市還是其他地區體育產業結構嚴重失衡,表現在:體育競賽表演業、健身娛樂業所佔比重較小,而體育用品製造業、銷售業所佔比例過大。
健身娛樂業包括群眾健身組織和體育娛樂業。在意識層面上,2008奧運會將使人們更加深入全面了解奧林匹克精神,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在物質層面上,一方面,奧運會給北京居民帶來了巨大的增加值,將強有力的促進體育消費娛樂市場的繁榮,另一方面,奧運會在場館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入,場館資源充足,同時,大量場館和廣場等基礎設施也對體育健身娛樂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奧運後健身娛樂業的發展將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
競技表演業是體育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體育場館消費的主要力量之一,體育場館需求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地競技表演業的興衰。一個地區競技表演業的發展狀況與該地區申辦國際、洲際和國內賽事的能力以及國內體育賽事發展的整體情況有關,申辦體育賽事受該地區的體育設施、相關配套設施及基礎設施水平、知名度、區內體育需求等因素的影響;地區體育競技項目的發展則需要優秀的教練員、運動員、充足的體育設施、較高水準的賽事運作能力等多項因素,另外項目的選擇也要符合居民的體育消費偏好。
從石景山目前的情況看,競技表演業發展不景氣,長期在低谷徘徊,主要原因在於: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賽事,賽事組織和運作的經驗較少,運作的方式比較傳統,與國際慣例有一定差距。同時,整個國內賽事市場發展不成熟,成熟的項目較少。國內目前比較成熟的項目是足球、籃球和乒乓球等聯賽。據統計甲A俱樂部的市場平均收入為每家2500萬元;籃球排球聯賽上座率都超過70%;半成熟項目和新興項目如射擊、羽毛球、自行車等在國內同樣有巨大的消費群,但目前這部分體育市場尚處於發展的雛形階段。
奧運後場館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作為PPP融資模式而出現的大型場館,在奧運會賽後將承擔起組織國內外大型競賽活動的任務,目前一些場館已經簽了四年的場地自行車世界盃比賽協議。奧運會之後,奧運場館任務之一就是保證國家隊的訓練。由於它是目前國內最為先進的場館,很多省市隊也希望今後能在這些場館進行訓練,提高了場館的利用率。而承擔北京奧運會射擊項目比賽的北京射擊館在設計之初,就已經為賽後利用留下了足夠的空間。北京射擊館資格賽館和決賽館中,固定坐席和臨時坐席都被設計為完整的區域,當大型賽事結束後,輕型鋼結構的臨時坐席可以被整體拆除,從而獲得完整的大空間,可進行多種可能的靈活的功能改造。在選址上,北京射擊館地處國家體育總局射擊、射箭管理中心內,它不但將成為奧運會等大型賽事的比賽場地,還將成為射擊運動員訓練場館。該場館賽後可承擔重大國際、國內射擊賽事,並作為國家隊訓練基地、青少年培訓基地。

E. 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展望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與展望

陳林祥 ,羅普磷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體育改革 的不斷深化,體育產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逐步走上正確的發展軌道。由於 我 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居民收入的提高,體育產業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我國政府 對體育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優惠政策,體育產業將逐漸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新的增 長點,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體育產業;現狀;市場需求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An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and Expec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ports Instry

CHEN Lin-xiang,LUO Pu-Lin
(Wuhlan Physical Ecation In stitute,430079)

Adstract: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 y in Chin aring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 na has gone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historical phases and has come in o the right d evelopment track graally, Within the period of the rapid growth,people's income su bstantially increase,creat a big market demand for sport instry,the go ve rnment of china also gives many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sport instry.in orde r to its development,Sports instry, a new and expanding instry in China,will graally become a new increasing point in national economy of china amd will has broad developmenf pro spe cts.
Key words:Sports instry;present situation;market demand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體育產業結構的不斷調 整, 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明確地把體育列為第三產業的 第三個層次。1996年,中國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明確指出:「體育要走社會化、產業化發展的道 路」。為此,國家體育總局也制定了《1995年至2010年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綱要》,使中國體 育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中國的體育也正在由原有的事業福利型向產業公益型轉變, 體育產業作為中國新興的朝陽產業,正在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1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把體育當做社會主義的一項福利事業來認識,體育與文化、教育、衛生 等都屬於上層建築的范疇,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所制約,體育的發展主要依靠國家財政 撥款,而對於體育本身的經濟功能,即:體育的產業性質缺乏足夠的認識。隨著中國改革開 放步伐的 不斷加快,體育與國際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人們對體育的產業性質得以重新認識,「體育產 業」一詞也就隨著人們對體育的產業性質認識的不斷深化而應運而生。從產業劃分角度來看 ,體育產業原本是以體育服務為主要勞務產品的產業,屬於第三產業的范圍。但是,從世界 各國 體育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滲透 的,很難對各產業之間進行具體的區分。 不少西方體育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英國等在統計體育產業產值時都把與體育相關 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產值統計在內。因此,如果把體育產業僅僅界定為與體育服務產品 有關的產業,一則范圍太窄,不能反映體育產業的實際范圍;二 則難以與國際慣例接軌。現階段,我們認為體育產業是一種「復合產業」,它包括與體育有 關的一切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即:體育產業主要包括三大類別:第一為主 體 產業類,指發揮體育自身的經濟功能和價值的體育經營活動內容。第二 類為體育相關產業類,指為體育服務產品 提供相應支持和保障的各種產品。第三類是指體育部 門開展的,旨在彌補和推動體育事業發展的其它各類經營活動。
1.1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階段分析
從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實踐過程來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79年至1991年。以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後 , 在「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改革思想指導下,國家體委提出了體育社會化發展的方針,通過 不斷拓寬投資渠道,使過去由體委一家辦轉變為各行各業大家辦,由單純依靠國家投資轉向 以國家投資為主,向社會多方籌資的辦法,對體育場館的經營提出了「以體為主、多種經營 」,「由事業型轉變為經營型」的要求。體育開始涉及場館出租、土地轉讓、興辦公司等經 營創收活動。這一時期對體育產業的認識和實踐,大都停留在「體育搭台、經貿唱戲」的階 段,體育只是充當一種推動經濟發展的手段,其產業地位和經濟價值並未得到大多數人的認 同。相應地,體育用品業卻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主要是在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從事體育 服裝、運動飲料、運動鞋等勞動密集型體育用品的生產,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生產規模較小 。
第二階段是從1992年至於1996年。黨的十四大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體育發展也逐漸轉變為面向市場,以產業化為目標的發展方向。為了適應這一轉變,首先 國家體委機構進行了較大的改革,所有運動項目管理職能從政府管理中分離出來,成立了20 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尤其是以足球改革為突破口,推進協會實體化的進程,將足球運動推 向市場,與此相適應,各足球運動隊都按照職業俱樂部組建的要求,成為自負盈虧、自主經 營的市場主體,帶動了中國足球產業的發展;其次,國家體委制定了《1995-2000年中國體 育產業發展綱要》和相應的體育產業發展的法規。在體育產業發展綱要中,明確了中國未來 15年體育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重點和目標,發展體育產業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措施,中央和 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應的體育產業發展的法規;辦起了中國體育博覽會,開放了體育競賽市 場;此外,還發行了中國體育彩票,成立體育基金等。國家體委還在重慶市和長春市確定了 兩個體育產業開發實驗區,這一切都標志著中國經濟已突破單純的創收增資的模式,開始走 向立體化的產業開發階段,這一發展集中表現為三個轉化:
首先是以開辟國內外商業性競賽市場、引進外資開發體育場館建設,發行體育彩票,使體育 開始由「搭台」的配角,向經營的主體轉化。
其次是以出售體育競賽的電視轉播權、產品專利權、廣告製作權與大眾體育有償服務為特徵 ,使體育產業開始由有形資產的利用向無形資產的開發轉化。
再次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模式,以股份制方式開發經營體育產業為特徵,使外部輸出性贊助 開始向增強自身造血功能的經營轉化。
第三階段,1996年至今。1998年2月25日,隨著「中體產業」公司股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 成功上市,使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目前,在上市公司中,以體育產 業為主營業務的公司已達四家,通過證券市場的直接融資,實行資本運作,將極大促進我國 體育產業的發展規模,形成規模效益,規范體育分產業企業的經營管理。從另一方面也說明 政府對體育產業發展的有力扶持,最終將使體育產業的發展擺脫政府的干預,形成以市場調 節為主的運行機制。
1.2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體育產業是隨著我國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逐步發展起來的,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體 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 體育產業的內部結構不合理
從體育產業的構成來看,體育產業是由本體產業、相關產業和其它產業所組成。在 體育產業發展初期,需要通過發展體育的相關產業和興辦其它產業來積累發展資金。由於體 育本體產業主要受政府調控,行業壟斷性較強,其發展規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相關產業 中,主要是體育用品製造業發展較迅猛,但 就體育用品產業的內部結構而言,我國體育用品從 整體來看,自主開發、設計能力較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低,大都以來料加工 為主,還沒有形成自主開發的主導性體育產品。在整個體育產業結構中,主體產業所佔比重 較少,產業結構之間發展不協調。而要保持體育產業的持續、有效地發展,應確定體育產業 的合理結構,優先發展體育本體產業,通過體育本體產業的發展來帶動相關體育產業的發展 。
1.2.2 體育產業項目重復投資現象嚴重,缺乏整體規劃布局
近年來,由於人們的經濟收入的增加,對健身、娛樂、休閑的需求越來越大,導致 部分項目在投資、引進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如高爾夫球、保齡球、檯球、釣魚等 重復建設、重復投資,導致惡性競爭,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廣東省各地的高 爾夫球場已立項48個,現已建成27個,深圳僅保齡球場就已有34家,500多個球道,北京市 僅保齡球球道就已達2000道。在這些項目投資過程中,投資者缺乏必要的市場調研與市場預 測 ,過高地估計了中國體育產業市場發展的需求,企業過分追求短期超額利潤, 導致部分企業服務質量差 ,社會效益不明顯,經營業績不佳。
1.2.3 體育產業法規不健全,調控機制還未形成
目前我國出台的體育產業法規,大多是綜合性的管理辦法,對管理的每個環節和各 運動項目的規定不細致,缺乏可操作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因此,在 綜合 性規定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制定有關實施細則,如體育產業經營的申辦條件、經營條件、從 業人員的資格認證等。由於體育產業在我國屬於新興產業,理論研究相對滯後於體育產業實 踐 的發展,政府對體育產業的管理還處於探索階段,有關調控機制還未形成。

2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展望
從世界各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來看,體育產業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成為該國 經濟發展的一個支柱性產業,由於體育產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它不僅能為社會創造大量的 就業機會,對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效應。我們認 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2.1 中國產業政策的調整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由於中國正處於工業化過程中,從三次產業的結構來看,第一產業的比重將持續下降,第二 產業的比重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最終要超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將成為我 國最具發潛力的產業。而體育產業中的本體產業是第三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產業結 構和立法的角度來看,體育產業不象某些產業的發展受到產業發展方向的限制,也不會受到 日益關注人類健康問題的環境組織和消費者組織的責難,而只會隨著人們健身意識的增強和 社會文明的進步而日益受到歡迎。隨著中國「奧運爭光計劃」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啟動和 具體實施,體育產業作為兩個計劃的重要組成,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使各運動項目的發展 逐步朝社會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2.2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為體育產業的 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國家信息中心預測,1996年到2000年,我國人均居民的收入水平將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其 中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將由1990年的1387元增加到2000年的6625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人年 均收入增長7.3%。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97年我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達58%,城鎮居民恩 格爾系數已達40%,按聯合國劃分貧富標准,我國成鎮居民的生活水平正由溫飽型向小康型 轉變。人均收入的變化將引起消費者支出模式的變化,即當家庭收入增加時,用於購買食物 的支出相對減少,用於衣服、住房、燃料等方面的支出變動不大,而用於教育、衛生、娛樂 、健身等方面的支出則顯著增加。另外,由於我國家庭小型化,家庭勞務隨科學技術的發展 呈不斷減少的趨勢,再加上社會服務化水平的提高和五天工作制的實施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 閑暇,這從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人們 對體育健身的需求,這兩方面的共同作用無疑將擴大體育用品市場的范圍,為體育產業的發 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3 中國體育市場具有巨大的社會需求
市場需求主要是由具有一定購買力和購買慾望的消費者所決定。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人們購買力和購買慾望增強,體育產業 將最具發展潛力。據安徽省對全省城鎮1260名市民抽樣調查,年人均體育消費為232元 , 佔全年人均生活費的68%,以此推算,全國現有城鎮居民約3億,全國體育市場規模就可達70 0億元,這還不包括佔中國市場70%的中國廣大農村體育產業市場。以健身器材為例,據 統計,北京市場的銷售額近幾年來幾乎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目前國內已有生產體育器材 的廠家約120家,年產值約為4億,如果我國12億人口,3億多家庭中有1/10的人口或每個家 庭配備1台健身器械,僅健身器械的年銷售額至少可達到300億。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產業結構的調整,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 外部環境,通過調整行業布局,優化 資源配置,使我國體育產業的增長轉移到依靠本體產業的軌道上來: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加快對中小企業的改造,轉變經營機制,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益。我們認為,通過政府的大 力扶助和企業的不斷努力,面對國內巨大的體育產業市場,中國體育產業將會得到更大的發 展。

作者單位:陳林祥 武漢體育學院 管理系,湖北 武漢 430079
羅普磷 西安體育學院 體育理論教研室,陝西 西安710068

F.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體育盛會在中國召開,可為什麼中國的體育產業卻萎靡不振呢

首先是問題:參看:http://..com/question/16877373
我國的體育產業是隨著我國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逐步發展起來的,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體 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體育產業的內部結構不合理
從體育產業的構成來看,體育產業是由本體產業、相關產業和其它產業所組成。在 體育產業發展初期,需要通過發展體育的相關產業和興辦其它產業來積累發展資金。由於體 育本體產業主要受政府調控,行業壟斷性較強,其發展規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相關產業 中,主要是體育用品製造業發展較迅猛,但 就體育用品產業的內部結構而言,我國體育用品從 整體來看,自主開發、設計能力較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低,大都以來料加工 為主,還沒有形成自主開發的主導性體育產品。在整個體育產業結構中,主體產業所佔比重 較少,產業結構之間發展不協調。而要保持體育產業的持續、有效地發展,應確定體育產業 的合理結構,優先發展體育本體產業,通過體育本體產業的發展來帶動相關體育產業的發展 。
2 體育產業項目重復投資現象嚴重,缺乏整體規劃布局
近年來,由於人們的經濟收入的增加,對健身、娛樂、休閑的需求越來越大,導致 部分項目在投資、引進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如高爾夫球、保齡球、檯球、釣魚等 重復建設、重復投資,導致惡性競爭,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廣東省各地的高 爾夫球場已立項48個,現已建成27個,深圳僅保齡球場就已有34家,500多個球道,北京市 僅保齡球球道就已達2000道。在這些項目投資過程中,投資者缺乏必要的市場調研與市場預 測 ,過高地估計了中國體育產業市場發展的需求,企業過分追求短期超額利潤, 導致部分企業服務質量差 ,社會效益不明顯,經營業績不佳。
3、體育產業法規不健全,調控機制還未形成
目前我國出台的體育產業法規,大多是綜合性的管理辦法,對管理的每個環節和各 運動項目的規定不細致,缺乏可操作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因此,在 綜合 性規定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制定有關實施細則,如體育產業經營的申辦條件、經營條件、從 業人員的資格認證等。由於體育產業在我國屬於新興產業,理論研究相對滯後於體育產業實 踐 的發展,政府對體育產業的管理還處於探索階段,有關調控機制還未形成。

其次是國家振興計劃: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根據意見,政府將從多方面幫助體育產業拓展融資渠道,從而使得2020年我國體育產業具備相當規模。

產業規模預計達2萬億元

意見共明確了六大任務,分別是:發展體育健身市場;開發體育競賽和體育表演市場;積極培育體育中介市場;做大做強體育用品業;大力促進體育服務貿易和協調推進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互動發展。

北京大學體育產業研究中心副院長陳少峰認為,從國家層面上出台支持產業發展的政策性規劃,表明我國體育事業到體育產業之間的觀念轉變已經成熟。

產業發展的目標之一即是使得體育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明顯提高。統計數據顯示,美國體育產業對於美國經濟的貢獻佔到11%,而我國體育產業的貢獻還不到1%。目前業界普遍認可體育及其相關產業的遠期潛在市場約有2萬億,所覆蓋的范圍相當廣泛,並將衍生出很多消費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特別提到要促進體育產業與文化、旅遊、電子信息等相關產業的復合經營,促進體育旅遊、體育出版、體育媒介、體育廣告、體育會展、體育影視等相關業態的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翻看去年9月26日國務院發布的 《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和同年11月25日發布的《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時留意到,上述兩份文件中分別也提到了與體育產業的互動發展。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何文義表示,體育產業振興在具體操作和運作上借鑒了文化產業的一些經驗。

體育賽事成掘金點

體育賽事活動將成為今後政策扶持的重點,根據意見,今後要重點探索中國特色職業體育發展道路,借鑒國際經驗,鼓勵引導、規范發展足球等職業體育賽事,扶持職業體育俱樂部建設,健全職業聯賽賽制。

「我國的乒乓球、武術等大眾體育健身項目雖然普及,但僅限於是民間娛樂健身活動而已,產業化程度幾乎為零。」北京體育大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研究員告訴記者,美國有NBA等各種大聯盟,中國還需要找到適合本國發展的賽事運營項目和商業模式。此外,他表示,一些國內比較知名的公司都是以經營體育器材為主,但大型體育賽事的成功商業化運作才是一國體育產業化形成的標志。

融資渠道拓寬

「新規劃」側重於在資金籌措上對體育產業的支持。意見指出,拓寬體育產業發展資金來源渠道,政府可以通過安排補助資金等方式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支持有條件的體育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通過發行債券、股票,以及項目融資、資產重組、股權置換等方式籌措發展資金。積極鼓勵民間和境外資本投資體育產業,興建體育設施。鼓勵金融機構適應體育產業發展需要,開發新產品,開拓新業務。此外,研究豐富體育彩票新品種。

目前,體育產業發展多依靠政府出資引導。北京市政府秘書長、原北京體育局局長孫康林曾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最近三年,北京市政府每年專門出資5億元,扶持項目41個。孫康林表示,意見的出台將使得對體育產業的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但下一步要創新體育產業投融資體制,進一步加大民間、境外資本的投入。

總結一句話:懂行的人少,圈錢的人多,結果搞砸了,要警醒啊!

G. 怎麼樣對我國體育產業投融資作出合理預測

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體育產業已成為發達國家擴大就業、提升產業附加值和文化輸出的重要工具,2013年全球體育產值為7.5萬億元,佔GDP比重約為2%,同期中國體育產業產值僅為3200億元,佔GDP比重僅0.56%,存在極為可觀提升空間。
當前國內體育產業正面臨三大騰飛機遇:1、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健身健康觀念的進一步普及,對於集觀賞娛樂及參與雙重屬性的體育產業的需求度正大大提升;2、體育良好的產業融合性使其成為國家經濟轉型及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徑,自「十二五」以來政策利好正不斷推進落地;3、體育運營良好的回報特性使得更多的優質資源整合者參與到其中,並通過融合創新的方式提供高附加值的健身健康相關服務及運營。
我國體育產業面臨產業轉型
體育產業被稱為露天金礦,中國體育產業正面臨著一個產業化轉型的重要歷史時期。目前我國年人均體育消費僅為27美元,與全球平均的217美元存在巨大差距。體育產業佔GDP比重僅為0.56%,遠低於美國的2.93%,及世界平均的2%。以14億人口為基數,若中國可達到世界平均的人均體育消費水平,則國內體育產業市場空間可達到2萬億規模。

H. 體育產業的發展怎麼樣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與展望

陳林祥 ,羅普磷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體育改革 的不斷深化,體育產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逐步走上正確的發展軌道。由於 我 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居民收入的提高,體育產業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我國政府 對體育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優惠政策,體育產業將逐漸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新的增 長點,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體育產業;現狀;市場需求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An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and Expec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ports Instry

CHEN Lin-xiang,LUO Pu-Lin
(Wuhlan Physical Ecation In stitute,430079)

Adstract: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 y in Chin aring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 na has gone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historical phases and has come in o the right d evelopment track graally, Within the period of the rapid growth,people's income su bstantially increase,creat a big market demand for sport instry,the go ve rnment of china also gives many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sport instry.in orde r to its development,Sports instry, a new and expanding instry in China,will graally become a new increasing point in national economy of china amd will has broad developmenf pro spe cts.
Key words:Sports instry;present situation;market demand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體育產業結構的不斷調 整, 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明確地把體育列為第三產業的 第三個層次。1996年,中國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明確指出:「體育要走社會化、產業化發展的道 路」。為此,國家體育總局也制定了《1995年至2010年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綱要》,使中國體 育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中國的體育也正在由原有的事業福利型向產業公益型轉變, 體育產業作為中國新興的朝陽產業,正在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1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把體育當做社會主義的一項福利事業來認識,體育與文化、教育、衛生 等都屬於上層建築的范疇,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所制約,體育的發展主要依靠國家財政 撥款,而對於體育本身的經濟功能,即:體育的產業性質缺乏足夠的認識。隨著中國改革開 放步伐的 不斷加快,體育與國際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人們對體育的產業性質得以重新認識,「體育產 業」一詞也就隨著人們對體育的產業性質認識的不斷深化而應運而生。從產業劃分角度來看 ,體育產業原本是以體育服務為主要勞務產品的產業,屬於第三產業的范圍。但是,從世界 各國 體育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滲透 的,很難對各產業之間進行具體的區分。 不少西方體育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英國等在統計體育產業產值時都把與體育相關 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產值統計在內。因此,如果把體育產業僅僅界定為與體育服務產品 有關的產業,一則范圍太窄,不能反映體育產業的實際范圍;二 則難以與國際慣例接軌。現階段,我們認為體育產業是一種「復合產業」,它包括與體育有 關的一切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即:體育產業主要包括三大類別:第一為主 體 產業類,指發揮體育自身的經濟功能和價值的體育經營活動內容。第二 類為體育相關產業類,指為體育服務產品 提供相應支持和保障的各種產品。第三類是指體育部 門開展的,旨在彌補和推動體育事業發展的其它各類經營活動。
1.1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階段分析
從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實踐過程來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79年至1991年。以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後 , 在「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改革思想指導下,國家體委提出了體育社會化發展的方針,通過 不斷拓寬投資渠道,使過去由體委一家辦轉變為各行各業大家辦,由單純依靠國家投資轉向 以國家投資為主,向社會多方籌資的辦法,對體育場館的經營提出了「以體為主、多種經營 」,「由事業型轉變為經營型」的要求。體育開始涉及場館出租、土地轉讓、興辦公司等經 營創收活動。這一時期對體育產業的認識和實踐,大都停留在「體育搭台、經貿唱戲」的階 段,體育只是充當一種推動經濟發展的手段,其產業地位和經濟價值並未得到大多數人的認 同。相應地,體育用品業卻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主要是在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從事體育 服裝、運動飲料、運動鞋等勞動密集型體育用品的生產,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生產規模較小 。
第二階段是從1992年至於1996年。黨的十四大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體育發展也逐漸轉變為面向市場,以產業化為目標的發展方向。為了適應這一轉變,首先 國家體委機構進行了較大的改革,所有運動項目管理職能從政府管理中分離出來,成立了20 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尤其是以足球改革為突破口,推進協會實體化的進程,將足球運動推 向市場,與此相適應,各足球運動隊都按照職業俱樂部組建的要求,成為自負盈虧、自主經 營的市場主體,帶動了中國足球產業的發展;其次,國家體委制定了《1995-2000年中國體 育產業發展綱要》和相應的體育產業發展的法規。在體育產業發展綱要中,明確了中國未來 15年體育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重點和目標,發展體育產業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措施,中央和 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應的體育產業發展的法規;辦起了中國體育博覽會,開放了體育競賽市 場;此外,還發行了中國體育彩票,成立體育基金等。國家體委還在重慶市和長春市確定了 兩個體育產業開發實驗區,這一切都標志著中國經濟已突破單純的創收增資的模式,開始走 向立體化的產業開發階段,這一發展集中表現為三個轉化:
首先是以開辟國內外商業性競賽市場、引進外資開發體育場館建設,發行體育彩票,使體育 開始由「搭台」的配角,向經營的主體轉化。
其次是以出售體育競賽的電視轉播權、產品專利權、廣告製作權與大眾體育有償服務為特徵 ,使體育產業開始由有形資產的利用向無形資產的開發轉化。
再次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模式,以股份制方式開發經營體育產業為特徵,使外部輸出性贊助 開始向增強自身造血功能的經營轉化。
第三階段,1996年至今。1998年2月25日,隨著「中體產業」公司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 成功上市,使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目前,在上市公司中,以體育產 業為主營業務的公司已達四家,通過證券市場的直接融資,實行資本運作,將極大促進我國 體育產業的發展規模,形成規模效益,規范體育分產業企業的經營管理。從另一方面也說明 政府對體育產業發展的有力扶持,最終將使體育產業的發展擺脫政府的干預,形成以市場調 節為主的運行機制。
1.2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體育產業是隨著我國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逐步發展起來的,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體 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 體育產業的內部結構不合理
從體育產業的構成來看,體育產業是由本體產業、相關產業和其它產業所組成。在 體育產業發展初期,需要通過發展體育的相關產業和興辦其它產業來積累發展資金。由於體 育本體產業主要受政府調控,行業壟斷性較強,其發展規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相關產業 中,主要是體育用品製造業發展較迅猛,但 就體育用品產業的內部結構而言,我國體育用品從 整體來看,自主開發、設計能力較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低,大都以來料加工 為主,還沒有形成自主開發的主導性體育產品。在整個體育產業結構中,主體產業所佔比重 較少,產業結構之間發展不協調。而要保持體育產業的持續、有效地發展,應確定體育產業 的合理結構,優先發展體育本體產業,通過體育本體產業的發展來帶動相關體育產業的發展 。
1.2.2 體育產業項目重復投資現象嚴重,缺乏整體規劃布局
近年來,由於人們的經濟收入的增加,對健身、娛樂、休閑的需求越來越大,導致 部分項目在投資、引進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如高爾夫球、保齡球、檯球、釣魚等 重復建設、重復投資,導致惡性競爭,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廣東省各地的高 爾夫球場已立項48個,現已建成27個,深圳僅保齡球場就已有34家,500多個球道,北京市 僅保齡球球道就已達2000道。在這些項目投資過程中,投資者缺乏必要的市場調研與市場預 測 ,過高地估計了中國體育產業市場發展的需求,企業過分追求短期超額利潤, 導致部分企業服務質量差 ,社會效益不明顯,經營業績不佳。
1.2.3 體育產業法規不健全,調控機制還未形成
目前我國出台的體育產業法規,大多是綜合性的管理辦法,對管理的每個環節和各 運動項目的規定不細致,缺乏可操作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因此,在 綜合 性規定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制定有關實施細則,如體育產業經營的申辦條件、經營條件、從 業人員的資格認證等。由於體育產業在我國屬於新興產業,理論研究相對滯後於體育產業實 踐 的發展,政府對體育產業的管理還處於探索階段,有關調控機制還未形成。

2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展望
從世界各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來看,體育產業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成為該國 經濟發展的一個支柱性產業,由於體育產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它不僅能為社會創造大量的 就業機會,對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效應。我們認 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2.1 中國產業政策的調整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由於中國正處於工業化過程中,從三次產業的結構來看,第一產業的比重將持續下降,第二 產業的比重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最終要超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將成為我 國最具發潛力的產業。而體育產業中的本體產業是第三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產業結 構和立法的角度來看,體育產業不象某些產業的發展受到產業發展方向的限制,也不會受到 日益關注人類健康問題的環境組織和消費者組織的責難,而只會隨著人們健身意識的增強和 社會文明的進步而日益受到歡迎。隨著中國「奧運爭光計劃」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啟動和 具體實施,體育產業作為兩個計劃的重要組成,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使各運動項目的發展 逐步朝社會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2.2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為體育產業的 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國家信息中心預測,1996年到2000年,我國人均居民的收入水平將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其 中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將由1990年的1387元增加到2000年的6625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人年 均收入增長7.3%。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97年我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達58%,城鎮居民恩 格爾系數已達40%,按聯合國劃分貧富標准,我國成鎮居民的生活水平正由溫飽型向小康型 轉變。人均收入的變化將引起消費者支出模式的變化,即當家庭收入增加時,用於購買食物 的支出相對減少,用於衣服、住房、燃料等方面的支出變動不大,而用於教育、衛生、娛樂 、健身等方面的支出則顯著增加。另外,由於我國家庭小型化,家庭勞務隨科學技術的發展 呈不斷減少的趨勢,再加上社會服務化水平的提高和五天工作制的實施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 閑暇,這從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人們 對體育健身的需求,這兩方面的共同作用無疑將擴大體育用品市場的范圍,為體育產業的發 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3 中國體育市場具有巨大的社會需求
市場需求主要是由具有一定購買力和購買慾望的消費者所決定。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人們購買力和購買慾望增強,體育產業 將最具發展潛力。據安徽省對全省城鎮1260名市民抽樣調查,年人均體育消費為232元 , 佔全年人均生活費的68%,以此推算,全國現有城鎮居民約3億,全國體育市場規模就可達70 0億元,這還不包括佔中國市場70%的中國廣大農村體育產業市場。以健身器材為例,據 統計,北京市場的銷售額近幾年來幾乎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目前國內已有生產體育器材 的廠家約120家,年產值約為4億,如果我國12億人口,3億多家庭中有1/10的人口或每個家 庭配備1台健身器械,僅健身器械的年銷售額至少可達到300億。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產業結構的調整,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 外部環境,通過調整行業布局,優化 資源配置,使我國體育產業的增長轉移到依靠本體產業的軌道上來: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加快對中小企業的改造,轉變經營機制,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益。我們認為,通過政府的大 力扶助和企業的不斷努力,面對國內巨大的體育產業市場,中國體育產業將會得到更大的發 展。

I. 健身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健身教練看是「高大尚」的行業,現在各大健身房或者會所的老闆都是「融資」,教練的技術先放一邊,主要是業績,會不會銷售?只要你銷售業績夠用,管他媽你授課怎麼樣,都白費

閱讀全文

與體育產業投融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塊錢英鎊能換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226
古德理財投資公司 瀏覽:391
長江證券基金認購怎麼撤回 瀏覽:148
me期貨 瀏覽:756
公積金貸款1年 瀏覽:373
打新股票倉位 瀏覽:568
天涯推薦股票 瀏覽:999
股指期貨最少多少資金 瀏覽:740
華楓投資 瀏覽:974
炒股炒外匯 瀏覽:922
港澳一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643
癌症銀行貸款 瀏覽:150
短期理財渠道 瀏覽:813
段永基投資 瀏覽:251
中國外匯管制限額 瀏覽:288
股指期貨後買基金 瀏覽:254
2880表價格 瀏覽:232
中林集團信託 瀏覽:193
在陸金所里投資安全嗎 瀏覽:315
期貨大行情特點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