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古代人的理財

古代人的理財

發布時間:2021-03-25 09:12:44

A. 古代有錢人是如何理財

古代有理財?沒有,只有投資,就是投資房地產,所以地主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到後來農民都沒有地種田吃飯了就起來起義了。

B. 中國古代的名人理財案例有哪些

1.陶朱公:春秋末期人,即助越王勾踐一戰滅吳的大智者范蠡,堪稱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和開創個人致富記錄的典範。
陶朱公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判斷價格的漲落,即」論其(商品)有餘和不足,則知(價格)貴賤。」他發現價格漲落有個極限,即貴到極點後就會下落;賤到極點後就會上漲,出現」一貴一賤,極而復反」的規律。因為一種商品價格上漲,人們就會更多地生產,供應市場,這就為價格下跌創造了條件。相反,如果價格太低,就打擊了積極性,人們就不願生產,市場的貨物也就少了,又為價格上漲創造了條件。
2.呂不韋,戰國末年衛國人,古今中外第一風險投資商。
他以投機商業的手段投機政治,並不是讓人只要金子,不要銀子。面對現實中要有準確的把握,對市場前景進行理性分析,呂不韋崇尚的更多的是投資方面,喜歡去發掘一些有潛力、價值被低估的物品,然後低價買進,再高價賣出,來賺取差額獲得利潤。當然投資這些領域,你一定要懂行。
3.蘇軾,北宋人,控制自己的開支
他為了能節約開支,每月將自己的4500文錢俸祿,分成30份用繩子串起掛在房梁之上,每天需要使用的就取下一串來使用。如果每天沒用完的錢,他便用繩子重新串下來。而且規定自己每天開銷控制在150文錢以內的,這樣通過方法也控制自己一定的消費。

4.白圭,戰國人,後人稱「商聖」他不貪圖眼前小利,善於推測觀測市場的走勢,然後抓住最佳投資時機,來獲得最大收益。
喜歡觀察市場情況,當穀物成熟時,他買進糧食,出售絹帛綿絮;當蠶繭養成時,他買進絹帛綿絮,出售糧食,從而賺取中間的差價。
知道了中國古代人的理財方式,其實我們可以明白,理財方法千變萬變,卻不會離開幾條最基本的原則,省錢、控制消費、關注行情、抓住投資機會。

C. 中國歷史上的理財高手有哪些人

理家財好的是那些有名的大財主商人,理國財好的是名相,但有兩個人最有代表性:唐朝的楊炎和明朝的張居正。前者創兩稅法,後者是一條鞭法,都是封建時代的重要稅收法律。

D. 中國古代有哪些理財名人

一、范蠡
范蠡大概是古代第一個暴發戶,而且是單乾的。史書上只說他三致千金,但他究竟是
怎麼先富起來的,沒有記載。這很是急壞了我們這些想富的現代人。
據我猜想,范蠡在激流勇退之後,作了自由作家,寫了諸如《我在勾踐身邊的日子》
、《勾踐的成功之路》、《我與西施———不得不說的故事》、《我所知道的勾踐》等一
系列暢銷書,因而一躍成為富翁的。
大概是出版社約稿太多,忙不過來,齊國人請他做官他都不幹;又擔心遭人暗算,於
是用了之夷子皮和陶朱公等筆名。

二、伯樂
伯樂原名孫陽,因為善相馬,被人稱為伯樂。雖然沒有看到書上說伯樂有多少錢財,
但伯樂肯定是富起來的一部分———因為他是相馬界權威人士。
書上說,有人在市場上賣馬,去了三次都沒人買,正巧伯樂站在該馬前面看了看,臨
走的時候還回頭看了一眼。結果……結果是該馬身價猛增十倍,成了搶手貨(暴利啊,物
價部門也不管管)。
接下來的事書上沒有說,但可以想像,那個賣馬人開心極啦,開心之餘與伯樂聯手售
馬,能不大把賺銀子嗎?

伯樂還向領導推薦專業人才———九方皋。這九方皋實在不是專業人才,連馬的公母
和顏色都分不清,領導問他怎麼舉薦這樣的人時,他居然還說了一番道理。九方皋有沒有
送些銀子給伯樂,實在有待考證。假如伯樂專門推薦這樣的人才,恐怕銀子有得賺也。而
且伯樂已經到了給人作序的級別,遂天天給後進們的書作序,潤筆費實在不在少數。
非但如此,伯樂自己也寫書,至少寫過一本《相馬經》。這本書的價值有多高我們不
知道,只知道伯樂的兒子看了該書也是不得要領,相馬相出了蛤蟆。
雖然書寫得不怎麼樣,但憑著專業領域內的權威地位,伯樂能不富嗎?

三、方仲永的爸爸
方仲永是神童,方仲永的爸爸更是致富能手。眼看方仲永身上蘊含著商業價值,就拉
他出去巡迴表演(當場賦詩)、簽名售書,等等,反正是好處撈了一大把。據說還給方仲永
買了跑車,夫跑車者,高檔消費品也,由此可見方氏之富,亦可見方仲永的爸爸的經營頭
腦。

四、智永禪師
智永和尚的字寫得好————這當然是專業技能。所以上門求字的人這個多呀,竟然
把門檻都踏破了,而我們的智永和尚是很節約的,他在門檻上包了一層鐵皮,這樣僅僅換
門檻的費用,一年就可以節約開支若干。

智永和尚的妙處不僅僅在於節約,還在於開反炒之先河,人家求字他不給,還呆在樓
上幾年都不下來————據說是專心練字。這樣一來,名氣反而更響,不用說,身價定然
陡增。聽說巴黎有一家店鋪,專門賣女士皮包,但有規定,每天只賣五十隻,來晚了明天
請早,結果是該店生意火爆。很顯然,這只不過採用了智永的老辦法。

智永和尚還有驚人之舉,他寫了八百本千字文分贈浙東諸寺。這一行為完全是炒作行
為。首先,千字文不過是一本啟蒙讀物而已,寺院里要那個幹嘛?其次,別人求字而不得
,他偏偏白送若干到寺院里。這整個是追求轟動效應,這種做法,跟現在的人砸大奔砸空
調是一個道理。就憑這吸引眼球的功夫,智永和尚也應該先富起來。

五、柳永
柳永先生一不小心因為一句詞丟了前程———本來柳永是打算走三年清知府的路線的
———只好奉旨填詞。柳永先生苦思冥想之後,決定走下半身路線。於是寫出了大量膾炙
人口的詩歌作品並迅速引起了轟動效應,以至於凡是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看他的作品。
這種情形下,你說柳永先生不富,打死我也不信。

大概那時候大家的版權意識不強,以至柳永一旦喪失了寫作能力,就無收入可言,明
乎此就可以知道柳永身後蕭條的原因,也可以知道版權保護的重要性了。

六、白居易
說老實話,白居易富不富我不知道。但推斷起來,恐怕不富不行。

首先,白居易會走後門,初到長安就謁見名士,雖然先被人看不起,但走後門的勇氣
是可嘉的。再加上詩確實寫得好,出名簡直是等閑事耳。
其次,白居易是做官的,千里求官只為財,在任上弄了銀子沒有,實在說不清楚。
再次,白居易的商業頭腦簡直是比當時的人高出幾個數量級。他在著名的《賣炭翁》
里寫道:心憂炭賤願天寒。這說明白居易已經深刻的理解經商必須注意外部環境的道理。
這比那些賣羽絨服而不知道暖冬來臨的人高出了若干倍。

有此數點,白居易先生想要不富,可得之乎?

E. 中國古代的人是如何投資的

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呂不韋他的理財在投資方面有著獨特的眼光。「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他認為理財最主要是發掘潛力,屬於今天的風險投資。他善於低價收購一些價值被低估的物品,再高價賣出,從中賺取差額獲利。這種理財類似於現在的房地產投資、古玩藝術品投資。但是這種高風險投資往往需要專業的知識以及需要承擔高風險。
戰國人白圭,《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同時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經濟謀略家和投資家。白圭自有一套獨到的投資術,他把自己的投資原則總結為「樂觀時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這里的「與」是予人實惠。在戰國時期,大部分商人都經營珠寶生意,因為經營珠寶可以獲利百倍。但是白圭卻用他的「智」另闢蹊徑——農副產品貿易,並提出「欲長線,取下谷」的經營策略。
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蘇軾,他主張控制消費,合理分配資源。他崇尚「禁止生活中各種不必要的開支和浪費」的理財之道,每月俸祿只有4500文錢,依靠每天控制150文錢的開銷用以保障生活。他的理財方式比較有計劃性,到了今天,這種理財方法任然被人們廣泛使用。大文豪蘇軾教會我們,理財需要合理分配資源。

閱讀全文

與古代人的理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每年 瀏覽:871
新一代信息技術股票 瀏覽:478
中國十大投資理財平台排行 瀏覽:305
均值回歸外匯交易策略 瀏覽:597
中國電影投資 瀏覽:926
2078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951
科創板基金申購比例 瀏覽:82
反彈基金 瀏覽:802
適合40歲怎麼理財 瀏覽:147
開戶香港期貨所 瀏覽:960
合營企業投資 瀏覽:891
青海省年豐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614
08245股票 瀏覽:573
華民慈善基金會登陸 瀏覽:838
8200美金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126
stp外匯平台 瀏覽:457
資金用途有哪些 瀏覽:711
格萊美股票 瀏覽:688
滬深300指數基金管理費最低 瀏覽:62
大學生創業無息貸款政策 瀏覽: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