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臉萌融資

臉萌融資

發布時間:2021-03-25 11:12:18

Ⅰ 臉萌app靠什麼賺錢

靠創意賺用戶,賺活躍度……用戶,就是資源。掌握了資源自然會有人融資,甚至收購……

Ⅱ 養活一款app要"燒"多少錢

融資多在中早期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APP領域,天使期和A輪的累計融資比例達到三分之二。
去年至今,不斷有現象級APP涌現。紅極一時的包括魔漫相機、臉萌、圍住神經貓和足記等,不僅口碑極佳,還惹得投資人擠破門檻。
它們大都來自草根團隊,因此更加激發了APP的創業熱情。
數據顯示,App Store在2008年7月上線之初,APP數量只有500多個,同年10月谷歌上線Android Market(現為Google Play)僅有40多個;截至2015年1月,前者的APP數量達到121萬,後者則已突破143萬。
重磅融資消息不絕於耳。
滴滴打車、快的打車、掛號網、豌豆莢、今日頭條、丁香園、挖財網等APP均在2014年獲得了紅杉、軟銀、淡馬錫、IDG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的青睞,且融資規模在千萬美元之上,排名居前。
投中研究院統計顯示,在2014年,社交通訊類APP獲得融資的案例最多,為95例;本地生活服務類緊隨其後,達到53例;但從平均融資金額來看,這兩個領域的投資熱度雖然高,體量卻較小(融資金額分別為7.5億美元、2.21億美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汽車交通領域,快的、滴滴在2014年的燒錢依然得到了資本市場鼎力支持。滴滴獲得淡馬錫、數字天空技術、騰訊等投資7億美元,快的獲得軟銀中國、阿里巴巴、老虎基金等投資6億美元,促使汽車交通領域融資總額達到17.74億美元之多。
不過熱錢湧入後,APP距離長成參天大樹還很遠。
投中集團針對VC/PE融資輪次分布進行分析後發現,2014年中國APP領域的融資絕大多數案例集中在中早期,天使期和A輪的累計融資比例達到三分之二。
「曇花一現」在APP大爆發的環境中,並不是問題。
「如果一款APP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火起來,並找到賺快錢的盈利模式,即便它活不長久,對市場化的投資者而言有時也並非壞事。」投中研究院分析師王子威稱。
王子威表示,許多項目的投資都處於天使或早期階段,對於VC和戰略投資者而言,更多時候會將其作為一種戰略儲備,少數優質項目可能會實現IPO,其他更多通過並購退出,比如出售給布局意願強烈的BAT等巨頭。
競爭寡頭化
「移動端IM基本被巨頭控制,其他比較活躍的入口,如音樂、視頻等等,也基本變成寡頭之間的爭奪。」
中國APP行業的發展大約始於2010年,隨後經歷了一輪爆發式增長。投中研究院認為,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PC互聯網出身的企業把其PC端業務平行地移植到了移動端;第二個階段,隨著智能手機用戶的增長,多數傳統行業也都開發了APP以順應潮流;第三個階段,較低的進入門檻使APP創業陷入瘋狂,同時O2O模式的興起使APP的移動屬性被發揮到極致。
而目前,APP創業正處於第四階段:資本和巨頭加速入場,APP推廣成本提高,O2O模式燒錢現象嚴重,商業模式需要資本的支持,進入大浪淘沙時代。
2014年APP行業出現投資並購大潮,即BAT在全面深入布局移動互聯網的圈地活動。
據統計,在2014年中國APP領域VC/PE融資案例金額Top 20中,騰訊、阿里巴巴投資的標的企業分別為四家。以垂直細分領域布局舉例,BAT在汽車交通上投資的公司分別為Uber、快的、滴滴;在教育上網路、騰訊分別投資了滬江網、跨考教育等。
「有數據顯示,主流APP的市場格局早在2012年就初步形成。」王子威對新京報記者稱。
他表示,傳統的互聯網企業最早進入,並利用其多年積累的入口和用戶優勢相對比較容易佔領市場。新進入者的門檻越來越高。移動端IM基本被巨頭控制。其他比較活躍的入口,如音樂、視頻、地圖、新聞、支付等等,也基本變成寡頭之間的爭奪。
「剛起步公司很難找到好的切入點,大都在賣創意,抓住的痛點也都是長尾的。有一段時間有需求,過一段時間沒有了。用幾天就卸掉了。」王子威稱。
「泡沫」下的輸家
在O2O領域APP的競爭中,率先找到行業痛點的那個,往往不是最後的贏家。
進入公眾視野的是被資本和巨頭相中的幸運兒,背後則有更多APP創業團隊倒在黎明前。
「O2O的概念是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熱。前面大家根本不清楚怎麼玩,價值在什麼地方,只知道機會多。」家政O2O平台雲家政CEO薛帥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裡面泡沫水分太大,有些根本不是用戶剛需,甚至是偽需求。
「你聽過嗎?還有上門搓澡的APP!」薛帥告訴記者,這家公司現在已經有資本進入,但他本人對此並不看好。
「很多根本沒有需求,都在炒概念,已經陸續被洗掉一批。」薛帥舉例稱,一家專注於做早餐配送的APP在不久前倒下,創始人發出長文總結教訓,物流體系、供應鏈有一大堆問題,「只做早餐太窄了,這一塊完全可以被美團、餓了么等提供早午晚三餐配送的平台整合掉。」
在O2O領域APP的競爭中,率先找到行業痛點的那個,往往不是最後的贏家。
2013年,打車軟體開山者搖搖招車在滴滴、快的雙方強大的補貼攻勢下悄然退出,被迫轉型;2014年,國內訂餐服務鼻祖飯統網陷入倒閉風波,這家公司曾是大眾點評的有力競爭對手;去年年底,美發O2O的代表公司時尚貓倒閉。
上門美發O2O企業時尚貓於2013年7月創辦於北京,當年10月APP上線,據媒體報道,時尚貓在倒下之前已經迅速獲得了兩輪融資。運營數字一度高速增長。
一位美業行業人士解釋稱,時尚貓做不下去的原因在於「燒錢」。「馬太效應在美業O2O行業體現得尤為明顯,規模和品牌不夠大的話,得不到足夠的融資和資源,也很難獲得資本青睞。」
「美業O2O市場存量、美發師資源有限,除非具有絕對先發優勢,才能以較低的成本橫向拓展、獲取客戶和運營推廣。」該人士稱。
「燒錢」游戲何時了?
薛帥認為,O2O的競爭剛剛開始,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正的玩家。
被認為「活得很好」的美業O2O河狸家其實一直在燒錢中,一年融資了三次。經過最近一次C輪融資,公司獲得5000萬美元,估值3億美元。
河狸家創始人雕爺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一個月燒過一千五百萬左右」,一個城市的啟動非常耗錢,發過一百塊的美甲券,「這都是干賠」。
有風投的積極支持,河狸家尚無盈利的規劃,先考慮把市場做大。
許多O2O創業者卻不像河狸家這般幸運。王子威告訴記者,2014年APP投資案例雖然還不少,熱度相比2012、2013年時明顯降溫,風投的態度趨向謹慎,「APP創業黃金增長期已經過去。」
「細分領域都已經被分得很細,純粹開發APP想火起來不會有很多好的模式。加上APP沒有壁壘,容易被抄襲,BAT做了很多入口侵蝕。能夠抓住人們心理需求的產品是有,像臉萌、魔漫,不過生命周期都不是很長。」王子威說。
不過薛帥認為,O2O的競爭剛剛開始,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正的玩家。他表示說,在O2O領域創業一定需要燒錢。
他介紹稱,純線上的APP創業比較簡單,搞一個軟體、游戲,或電商項目,把錢用在線上尋找用戶拉流量就可以了;O2O創業則改變了成本規律——錢的大頭都用在線下。
「O2O本地服務,意味著沒有辦法全國標配,需要逐個覆蓋。融資1000萬,超過50%花在線下。除了擴展用戶、布點、投廣告這些,還要摸索物流體系、建工廠等等。」薛帥稱。
何時能觸及盈利點?薛帥表示,一個細分行業線下資源形成了比較大的壟斷,就開始出現曙光。在此之前,一般會發生慘烈的「價格戰」,家政O2O也不例外。
「當線下該搶的資源都被搶完了,要麼盈利,要麼具備了被收購的價值。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盈利,繼續擴大規模耗死對手直到一家獨大,像美團今天做的一樣。」
實際上,在滴滴、快的兩家打車APP爆發補貼大戰後,美團、大眾點評、餓了么、河狸家等均在各自領域開戰,已經洗掉了一批競爭者。「O2O就是如此殘酷。」薛帥說。

Ⅲ 免費的app是如何盈利的

信息爆炸年代,最稀缺的是注意力。如果一個公司或者產品可以持續大量獲得注意力,那麼肯定有辦法把這種有價值的東西變現。至於說盈利前的運營成本,自然有資本市場來承擔。早期公司有vc,甚至後期公司在股票市場上也可以用同樣的概念獲得投資。俗話說,寸金難買寸光陰,我們以為免費得到了自己需要的東西的同時,但我們也付出了最寶貴的光陰。有一些app廣告還是挺多的,所以廣告費是一方面,app上的用戶越多,廣告費應該也就越高越高越高了。還有一方面就是,這些軟體上都會留下你的個人信息,比如你瀏覽過得東西,關注的問題,提的問題神馬的,從這些都可以對你進行分析,或者說對一大批人進行分析。那麼這些分析就又會有很多用了,比如對大家進行更精準的廣告投放,這樣就可以更高效了,呃,又扯到廣告了,或者對生產者啦經營者啦有一個導向作用等等一些你我想不到的作用。反正你在app上留下的痕跡就是你的隱私啦,人家手裡攥著一海批人的隱私,各個方面想想吧,作用還是蠻多的,那麼盈利的機會也就多了。搶占市場空白: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誰能圈住更多的用戶,搶佔用戶的渠道誰就能取得勝利。因此,搶占市場先機往往是第一步。通過免費的APP,占據市場空白,是移動互聯網行業常用的手段。此類APP主要是指被資本包裝後,進行不斷的融資,實現規模的增值,在資本的進出中,實現資本溢價,這也是各類基金常見的商業模式之一。資本市場炒作的更看重預期,而不是當前的盈利狀況。

Ⅳ 創業者的小故事有哪些

90後創業大軍事跡分享
希財網專業的P2P投資理財導購平台跟大家轉載一篇關於幾位90後創業人物的介紹,希望跟大家一起分享他們的成功和對他們的支持,他們是國家的未來。
1。臉萌——郭列
把1989年出生的郭列放在90後系列似乎有那麼點不太對口,不過他的團隊基本上都是90後,且不管是80後還是90後,他們手機里大多都有這款軟體。
臉萌在移動互聯網一夜爆紅,今年6月就達到過千萬的下載量,而對於自己的產品,郭列坦言,爆紅的產品往往持久性較差,臉萌未來重點將放在社交類產品。臉萌敢於挑戰騰訊這類巨頭的理由,是微信沒有完全滿足用戶的需求,臉萌做的就是解決用戶的社交「痛點」。而郭列的老東家正是騰訊。
2.Powerful(泡否)情趣用品店——馬佳佳
本名張孟寧,1990年8月生,2008年雲南省高考語文狀元,2012年6月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畢業當天在學校附近開了一家創意情趣用品店powerfu而一舉成名,隨後在各界都有曝光率,可謂營銷精英。
2014年2月15日,受邀萬科演講,放言「房地產遲早被顛覆,90後壓根就不買房」,在房地產界開炮。6月27日,出任時尚傳媒集團旗下《時尚COSMO》新媒體總編輯,輕松拿下媒體圈。不得不說,馬佳佳是個跨界營銷的天才。
而她本人也不忘「本行」,堅持在微博、微信上進行性教育答疑。寫過搭訕大法,熱衷調戲粉絲、言辭犀利且深諳屌絲心理。現在的Powerful三里屯旗艦店被稱為「中國最美情趣用品店」。
3。伏牛堂——張天一
把湖南米粉做成品牌開到北京,這就是90後北大法學碩士張天一和幾位小夥伴的伏牛堂。而和其他90後略有不同的是,他做的是餐飲行業,看似與互聯網思維沾不上邊,而他本人也非常排斥所謂「互聯網思維」,今年4月,他寫了一篇《我碩士畢業為什麼賣米粉》在朋友圈被瘋轉——但同時他不得不承認,互聯網給他們宣傳帶來了極大便利「在傳統時代,一個人沒有資本,面對強大的社會與現實,要談自己、做自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但至少現在看起來,我們做到了」。
4. SegmentFault社區——高陽
1990年出生的高陽創立的這個程序員問答社區應該說來源於他自身對「程序」的熱愛:「在我眼中,程序員就是藝術家。他們賦予二進制的0和1以感情和生命,這就是他們的創造性所在。」 現在他是中國最大規模的「黑客馬拉松」的組織者,並入選了福布斯發布的30歲以下創業者榜單。
5。禮物說——溫成輝
董明珠和雷軍嗆聲的2014(第十三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溫成輝也參加了。他是APP禮物說的CEO,這個app主要從「對象」「個性」「場合」三個維度劃分,幫助用戶挑選禮物。
生於1993年的他是紅杉資本投的最年輕的90後。7月份拿了A輪拿了數百萬美金,「禮物說」現在有200萬用戶,4個億的成績。到1月份的時候,月交易額一千萬,「雙十二」一晚上賣了一兩百萬貨
6。「少年不可欺」——NIKO EDWARDS團隊
把他們放到CEO可能確實不合適,但這隊90後不僅刷爆了朋友圈,而且讓優酷土豆和陌陌的危機公關猝不及防。使用氣球拍攝地球的創意製作,被優酷土豆和陌陌在偽裝合作的情況下剽竊其創意,這著實是個惡劣的事件,而如果當事人還是有著明顯影響力不同的兩方,弱的那一方自然會受到更多關注。對於網上有關航拍地球非該團隊原創的質疑,NIKO在聲明中回應,他們從未聲稱首創,認為被剽竊的是他們的故事經過、文案和圖片。
7。偉大的安妮工作室——陳安妮
生於1992年的陳安妮最近也把朋友圈刷爆了,她那條感人至深的長微博「1%的生活」最後推出的是「快看」漫畫APP,微博在一天之內引起超過40萬次轉發,而其內容核心——即其創業開發的「快看漫畫」App也在App Store里最高時沖到了免費榜榜首的排名,拿到奇跡一般的單日30萬次下載規模,許多質疑的聲音也紛至沓來:請分清,是熱愛漫畫,還是讓愛好更賺錢?
8. 一起唱——尹桑
1992年生的尹桑高一赴美求學,後被賓利商學院全獎錄取,主修創業學。他先後三次創業,做的都是O2O:高三第一次創業,做本地家政O2O;大學第二次創業,做生活品配送O2O,歸國前兩家公司都已出售;「一起唱」團購O2O,是致力於顛覆線下的K歌體驗,在尹桑看來,O2O才可以改變世界。
在年中獲得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過後,「一起唱」在12月11日宣布獲得B輪1200萬美金融資。
9。超級課程表——余佳文
我相信很多人看他都看煩了,不過把他放在這里是想說,馬上就要2015年了,要把一億發給員工的日子也不遠了——在這里並不是要看笑話的心態,而是不希望90後的創業只是一場選秀,博眼球的最後剩下泡沫。

Ⅳ app怎麼做線上推廣引流

1,網站推廣
1)搜索。網路SEM,360SEM,搜狗SEM,神馬SEM。網路SEO。
2)網址導航。HAO123網址導航,360網址導航,搜狗網址導航,毒霸網址導航等等。移動端的有QQ瀏覽器,UC瀏覽器,小米瀏覽器等等。
3)網路聯盟。億起發,領克特,網路聯盟。
4)門戶社區。四大門戶,地方社區等等。
5)異業合作。
6)生活分類網站。
2,APP推廣
1)應用市場/應用商店
小米應用商店,網路手機助手(含91手機助手和安卓市場),華為應用市場,應用寶,360手機助手,魅族應用中心,PP助手,UC應用商店,OPPO軟體商店,機鋒市場,搜狗手機助手,魅族商店,豌豆莢,安智市場,金立易用匯,木螞蟻,聯想樂商店,應用匯,沃商店,移動MM等等。另外,部分瀏覽器的應用商店也可以合作,比如QQ瀏覽器等等。
這裡面的玩法首先是基礎上線,能上線的都不要放過。然後利用一些資源,比如新品首發,首發,活動,換量等等。中間如果有些預算,建議刷量來做ASO優化,做一些好評。
2)QQ群。
QQ群以及微信群,是精準用戶的聚集地,如果做的好,可以獲得一批種子用戶。
3)Wap。
現在APP推廣的渠道太少了,wap的流量那麼大,如果有費用,可以好好利用下,直接跳轉到app 下載頁面。之前有個朋友,經常通過這個方案拉動了app store的榜單,著實詭異。
4)換量。
一點一滴,從小做起。把可以利用的資源,都利用上。
5)知乎。
我有個朋友,堅持在知乎上與用戶互動,目前累計了近3W關注著,近5W贊同,1W多感謝。他曾經有個回答,很多知乎網友轉載到新浪微博,當天給他帶來一萬多APP新增。
6)社區。
在社區通過有獎活動,也可以吸引一批種子用戶。
7)超級APP。
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每個APP也都是一個流量媒體,可以跟APP換量,可以付費,也可以做活動。
8)品牌廣告。
比如電視,樓宇 明星 ,地鐵 ,公交 ,院線,視頻等適合做品牌曝光,不過需要花很多預算,除非你特別能刷臉,或者有奇招。真想有一天我可以空手套白狼,哈哈。
9)高校 ,小區 。
精準的線下推廣渠道,且比較高效。這塊如果能解決質量問題,那將是很好的渠道,據說線下是游戲推廣最高效的渠道。
10)廣告平台。
多盟,點入,點樂,勤誠互動,雲聚,有米,巨朋,熱葫蘆,米迪等等。資源形式是推薦牆,插屏,banner,push,積分牆等等。
11)預裝和刷機。
這塊沒玩過,但是據說效果一般,適合網路,淘寶,助手,安全,瀏覽器等等應用。
12)關於iOS的玩法
正版的玩法是:沖榜。積分牆沖。刷榜。機器刷。ASO。機子直接刷,積分牆優化,通過拷貝主APP,換個皮做馬甲等等。最近部分APP直接把20個關鍵詞刷到TOP10。另外,還有的能做聯想詞。熱搜。 我上家公司,每次做電視廣告,自動就上去了,不過效果一般,但是聽說理財APP效果不錯。限時免費渠道,比如鮮柚科技的限時免費大全,搞趣網等渠道。越獄的渠道有PP助手,蘋果助手,XY助手,同步推,海馬助手,狐狸助手,愛思助手等等。
13)精準渠道
騰訊廣點通、新浪微博粉絲通、今日頭條、陌陌信息流、新浪扶翼、神馬SEM渠道,admob,inmobi,還有聚效、小鳥推送等專注於APP推廣的DSP平台也不錯。
14)社會化營銷
通過微博,微信等渠道,發布活動,吸引用戶參與,從而獲得下載量。南京有個產品叫扇貝,通過背單詞比賽,取名字等小游戲,從微博,微信獲得客觀的下載量。這塊成本很少,但是效果卻很好。安妮事件證明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結合,能夠迸發出驚人的流量,給大V們產生豐富的殘余商業價值。近期網易「我要上頭條」的H5火了,也足以說明吧。另外,之前玩的比較多的微博九宮格推廣,也是一種APP推廣玩法。
15)事件營銷
杜蕾斯在這塊玩的不錯。
16)病毒營銷
臉萌,足記,魔漫相機是裡面的佼佼者。
17)大V或者說網紅營銷
姑婆那些事兒在初期,經過不少創業公司的CEO推薦,獲得了不少精準優質用戶。這塊需要具備:產品質量好以及有名人給你推薦2個條件。
18)DSP
這塊不熟悉,據說國外做的比較好。國內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
19)補貼推廣
滴滴打車,UBER,就是典型案例。現在也有公司不願意把錢花在渠道上,願意把錢花在客戶身上,這樣比較精準。
20)異業合作
之前我們寫過滬江網的一個異業合作案例,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21)美女視頻直播平台
之前寫過陌游這個產品,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22)免費渠道
創業邦,IT耳朵,36氪,互聯網分析沙龍,網易薦新聞,姑婆那些事兒,
最美應用等等都可以通過活動,文章形式來推。

Ⅵ 為什麼內容營銷會這么火

內容成了創業者的流量新入口
隨著BAT自身發展體系越來越龐大,同時投資、收購等布局戰線越拉越長,流量模式會越來越集中,搜索被網路和騰訊的搜狗、360把持,游戲基本上是騰訊和網易的天下,社交更是無人能撼動QQ、微信,而阿里更是在電商等領域擁有絕對優勢,平台級別的入口已經瓜分殆盡。在中國現有的前20大應用中,只有今日頭條、陌陌等4個應用是非BAT的。根據馬太定律,未來的流量會高度集中,創業公司的推廣成本會越來越高。
最近網路「太子」李明遠因為經濟問題被踢出局,其中一件被詬病的就是當年花了19億美金巨資購買的91手機助手,但是91助手並沒有帶來網路預期中的移動端流量的暴增,反而是節節敗退。再就是之前明星創業公司,應用商店小王子豌豆莢賤賣阿里,一切的變化的背後都在說明一個巨大的變化:新增流量越來越少,流量紅利結束了。
量對於所有的創業者來說都成了一條生命線。隨著流量越來越貴,能夠獲取流量並精細運營,用戶留存率高的公司,最終能在亂軍陣中獲得一席之地。純粹砸錢的粗暴模式市場越來越小,於是對流量的獲取把握能力成了一家創業公司能否快速成長的核心競爭力。在應用商店,付費推廣APP,下載一個軟體就需要20+元以上的成本,互聯網金融和電商更是高達150-200+元。這是創業公司遠遠沒法負擔的和長期投入的。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新型流量的挖掘越來越重要。
2016年的熱門產品Faceu,這款由原臉萌團隊打造的視頻貼紙應用,在極短的時間內登頂Appstore,社會媒體營銷功不可沒。製造有趣好玩的自帶病毒性的內容,通過明星和網紅製造話題拉動傳播,加上推手的大規模曝光,營銷號以及話題拉動傳播指數。同時配合微博的話題、熱門、頭條等策略組合。
最終,相關話題達到數億的閱讀,把FaceU推上了Appstore第一名。成功操盤整個傳播事件的畢曉妮看來,2014年以後,移動端的生態基本完成,App進入了一個PGC的內容時代。內容營銷是也成了產品和推廣的最佳選擇之一,她創立的壹見傳媒操盤的類似成功的案例還有貪吃蛇游戲,同樣進入了游戲排行榜第一名。
內容用戶高粘性和新趨勢
一度被預言會成為移動互聯網入口的應用商店,快速衰落的原因之一,除了成本過高,就是用戶缺乏基本的粘性。用戶從下載需求開始,以下載完畢結束,不會有任何的情感依賴,更談不上任何的用戶粘性,應用寶和360唯一的區別就是數量的多少。對於用戶來說,他們是個體的,顆粒狀分布的,彼此之間不會產生任何的互動和交集和粘結。這對於移動互聯網流量日益寶貴的現狀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悖論。
在畢曉妮看來,目前的內容時代,以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為主,自媒體們承擔了之前站長承擔的工作,提供內容,積累流量,而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承擔了網路承擔的工作,分配流量。與PC時代不同的是,自媒體們人格化特性更明顯,媒體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形態更豐富,內容的集中度更高,所以基於內容的傳播形態變得更加優質,轉化率也更高,這一類的互動營銷會成為日後B端獲取流量的最主要也是成本最可控的方式之一。
內容營銷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按照精準用戶的特性,用符合目標受眾的方式去做溝通,這種方式不是赤裸裸的商業推廣或者狂轟亂炸,二是能夠引起他們共鳴的,讓粉絲和用戶一起參與進來的。在知名的大V六神磊磊的公號里,有很多文章會在結尾處植入廣告,這個本來是絕大多是用戶不願意看到的內容,在六神磊磊的粉絲這反而成了一種游戲,他們把尋找廣告當成一種彩蛋和趣味,「當我看到有廣告時,我就放心了。」
粉絲們對於內容和博主的情感、參與感,會促發他們進一步的去轉發、傳播,同時安利周圍的朋友,形成了傳播鏈條上一個有效的小的節點,當這種節點集結到一定的數量,就會產生質的變化,引發所謂我們經常看到的刷屏和爆款。
但是,內容營銷本身也在經歷著變化和更迭,早期的內容營銷更多是內容本身的製作和傳播,但是到了現階段,內容營銷已經從純粹的內容升級為內容為前端,技術為底層的綜合性營銷。以faceu為例,傳播前的媒介選擇、媒介用戶畫像挖掘、精準匹配產品目標用戶和媒介粉絲的契合度;根據產品定位捕捉相關的熱點事件以及傳播用語的分詞;傳播過程中和後期的媒介效果追蹤以及數據表現等等。這一系列的技術性的分析和把握成了整個內容營銷的關鍵和核心。
內容創業和營銷已經逐漸度過了野蠻生長的第一階段。一些純粹靠著編纂、造假、刷量等方式的營銷方式逐漸被邊緣化和淘汰,最後真正能把握內容營銷紅利的,還是得靠對內容的深刻理解和技術的完美結合。但是,內容營銷高潮還遠未到來,在不久的將來,像一年融資4次的創業公司KEEP那樣,也許每一家公司都會媒體化和內容化,也是就是說,無處不是內容營銷。

Ⅶ 中國互聯網20年紅利到頂,未來如何發展

當馬雲在雲棲大會借Beyond經典一展歌喉時,粉絲高喊「爸爸我愛你」的痴迷癲狂令人震驚。中國互聯網20年造就了植根於潛意識深處的認同和狂熱。

它所帶來的自我心理暗示,就像《華爾街之狼》中小李的自嗨:


要表現得像一個現成的高富帥,你就會變成真的高富帥;要表現得你有無敵的信心,這樣人們自然會對你有信心;要表現得你有無與倫比的經驗,這樣人們才會聽信你的意見;要表現得像是已經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這樣你最終會和我一樣取得成功。

中國互聯網為什麼總能擊敗美國老師?


梅姐救不活的雅虎沒落了,但它在中國投資的公司成功了;eBay做死了易趣中國,亞馬遜與樂視傳出緋聞,而阿里和京東都成功了;攜程吞並Expedia的中國據點藝龍;Uber燒了10億美元後把中國業務交給了滴滴;再加上把谷歌逼到香港的網路,頂住Facebook和twitter的微博、微信,以及把youtube拒之門外的優酷、愛奇藝們,讓Symantec和McAfee難受的360免費殺毒。總之,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使了什麼手段,中國互聯網公司手下的美國敗將已然不少。這是事實!


但勝利的理由未必值得興奮!


你可以說中國市場足夠大,足夠特殊,足以發揮互聯網產業的價值轉移優勢,但真正的因素無非是中國公司更大膽、更敢於違背經濟規律做事而已。從支付寶開始,中國公司一窩蜂做支付,拿到支付甚至徵信牌照的公司不在少數,中國網民真需要這么多支付工具?


最初,支付只是電商平台的一種壁壘保障,以支付寶為例,它與銀行的交易成本是固定的,但為了迅速撬動需求,費率一直是隨競爭動態調整,B端隨著淘寶和天貓站穩腳跟,費率啟穩在6‰的水平,C端逐漸收緊,直到最近終結免費提現。


時至今日,躺在用戶慣性上的螞蟻金服就有了轉嫁成本的能力,而它捆綁了賬戶體系的沉澱資金卻留存下來,為後來的衍生金融場景做好了鋪墊,甚至可以拿銀行祭旗了。相比之下,美國公司做支付,就只是做工具,較少觸及合作方和友商的利益。比如Applepay不做賬戶體系,不沉澱資金,不做資金清算,只專注便利性整合,不燒錢,不秀情懷,這份淡定在中國互聯網支付公司眼中不啻傻瓜。


從eBay分拆出來的Paypal主要依賴高昂費率生存,既沒興趣沉澱資金也不想挑戰銀行;拉卡拉的美國老師Square也僅是提供程序性、功能性的便利,比如銀行按月結算,它是按日結算,而沒有社區O2O之類的雄心壯志。中國公司為交易流水、想像空間或OTT式的越頂截流而瘋狂,美國公司普遍致力於社會成本更低的非顛覆式功能創新。


再說滴滴,很多人震驚於它的大筆補貼,一是因為Uber在美國都沒有這種魄力,二來腹誹這是不是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Uber在美國與Lyft掐得最激烈時,會不定期調價,比如年初在北美100個城市降價10%-45%左右,就是為了抑制Lyft的新一輪融資,但Uber很少用現金補貼司機,只是減少抽成而已,倒是個別小城市如佛羅里達的Altamonte Springs,唯恐Uber運力離場損害當地經濟,願意倒貼50萬美元的補助。


在更高燒的中國市場,Uber入鄉隨俗的燒了10億美元後,TK還是把這個惡性競爭市場還給了滴滴,轉而用控股的方式隱身幕後。


其實,明眼人都知道,擁有全球市場+海外盈利的Uber要比滴滴更有燒錢的資本,補貼本身既談不到什麼技術含量,賠錢買量也算不上什麼業績,頂多是一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商業選擇而已。滴滴吞並優步中國後始終沒有把那些「生而驕傲」的年輕人合並到自己的體系中,自然是很清楚這一點。長期以來,中國互聯網公司只培養兩種創始人:一種是劉邦,另一類是項羽。

當年秦始皇出巡,儀從烜赫。劉邦的反應是:大丈夫當如是也!項羽則是睥睨和不屑:彼可取而代之前者見獵心喜,後者蔑視權威,可說是創業者的精神鼻祖。


所以中國互聯網公司燒了多少情懷,就會收回多少利潤,它追求的不過是邊際成本下降後的規模效應,是一統天下後的唯我獨尊,他們變得比自己誓言顛覆的對手更貪婪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公司為什麼醉心做智能手機?


Q:因為有基於摩爾定律的延時放量盈利模式?


A:當然不是,蘋果和三星利潤超過全行業的事實早就否定了這一點。


Q:因為低價或免費硬體可以由增值服務來回補?


A:迄今止還沒有任何一家國內手機廠商完全做到這一點。


Q:因為有機會在發布會上效法喬布斯,表演情懷單口相聲?


A:這個真有人做到了。前兩天上海就有一場表演。


真正原因無非因為智能手機是可以控制友商和用戶的移動入口,方便夾帶私貨、予取予求而已,所以手機上量之後,馬上要做黃頁,做內容,做支付,做社交,綁定用戶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做這些早有替代品的冗餘創新當然不全是為了方便。


我們只是還無緣領教「媳婦熬成婆」之後的威風罷了。憑心而論,中國互聯網的門戶之私還少嗎?


下載一個應用就奉送全家桶早就是新常態,殺毒軟體經常「無意」幹掉別家的程序,淘寶、天貓的微信轉發要用口令,馬雲甚至豪言「寧可死在來往的路上,也絕不活在微信的群里」,雖然來往還是無奈的變成了點點蟲。多少封閉假手開放之名,多少私慾藏身情懷背後!

中國O2O為什麼遍地開花?


如今常有懶人經濟的痛點被發掘出來,加以互聯網改造,升華出嚇人的商業模式,例如各種數不清的上門服務,很多創業者「洞察」到這些看來特別不互聯網的消費場景。


說它們與互聯網格格不入是因為:


1、全是勞動密集型的人力結構,而不是互聯網的知識密集型;


2、不講效費比,簡單粗暴,單純的拼規模,拼補貼;


3、業態很苦逼,還要秀科技感和技術含量;


4、流行傳統服務業早上跳操、飯前自勵,晚間反思那一套;


但O2O解決了中國商業模式的一個核心問題,即業務的快速上量,這對GMV估值的創業公司特別貼心,所以前仆後繼,長盛不衰。中國真需要這么多上門服務嗎?除了某些剛需消費場景,有多少是補貼燒出來的偽需求,平台、用戶、投資人都心知肚明。


如果剝去華麗的外衣,大家都似曾相識,外賣不過是架構於互聯網的大號麗華快餐,滴滴不過是超大號的計程車公司而已。況且這些公司用小恩小惠積攢起來的人望其實相當脆弱,小學課本里的《曹劌論戰》,魯庄公吹牛說自己有恩於民,曹劌直言「小惠未遍,民弗從也」,馬基雅維利也教導我們,「民固因小怨而懷忌,臨大仇則惴惴」。


這點從今年6月交通部新政出台到10月各地新政落地,短短4個月之間滴滴因並購優步中國所造成的口碑異化,就可見一斑。從長遠看,那些因低價或免費膨脹起來的商業模式正在慢慢耗盡自己的生命力,它們急不可耐的尋求變現是規律使然。


事實上,克里斯?安德森曾經設想的4種免費模式都在瓦解:


1、直接交叉補貼,用一部分免費業務來推動另一部分收費服務,這種游戲免費,道具收費的模式也快玩不下去了;


2、三方市場,廣告商付費而消費者免費,最典型的就是已然沒落的互聯網廣告;


3、免費加收費,部分用戶免費而另一部分收費,內容平台用的比較多,但也在向限免過度,即通過嘗鮮式免費來引導付費會員。


4、純免費,即熱心人半公益化的運營。射手網和字幕組的命運已經很說明問題了。一如射手網的公告里所說,「需要我們的時代結束了」,而字幕組還面臨官司。


中國互聯網的20年紅利已然到頂,隨著用戶薅羊毛時代結束和平台集中度的提高,互聯網情懷將不可逆轉的進入變現時代。


很多人樂見的中國互聯網超越美國,准確的說是中國由消費驅動的互聯網應用場景多於美國,導致中國互聯網的經濟比重快速增加。美國沒有那麼多興旺的O2O,因為人力成本太高,Uber在美國沒那麼多現金補貼,美國也沒那麼普遍的線下掃碼支付場景,因為信用卡文化的發達程度是中國人無法想像的。


亞馬遜快遞一周能到就算謝天謝地,而中國電商拼次日達、當日達,京東甚至有3小時的極速達,相比「笨拙」的美國人,中國用戶和互聯網公司都快的根本停不下來。


谷歌所關注的那些黑科技,除了每次被拿出來敬畏一番,或者調侃一下網路,大多數人是不屑於身體力行的,除非有利於資本運作。中國互聯網公司更關心那些與人互動的,能夠即時切入消費場景的新玩意。所以,直接後果是中國互聯網經濟比重在不斷提高。


按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說法,2010年中國互聯網經濟的GDP比重只有3.3%,2013年達到4.4%,接近美國的6%,而按清華大學、上海社科院、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多家機構聯合出具的《G20國家互聯網發展研究報告》,2015年中國互聯網經濟的GDP比重已達到6.9%,領先G20國家5.5%的平均水準。


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本土繁榮也掩蓋了一個真相。比如這張圖表。


所以有人又做恕詞,以為互聯網不會產生壟斷,仍有很多機會,就像當年新浪搜狐如泰山北斗時沒人想到會有BAT一樣,但事實是最近幾年顛覆創新已經非常少見,多的只是臉萌、足記這種應用層面的流星,偶有高估值的巨無霸如滴滴,其實也在BAT的卵翼之下。真的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止情懷逝去之後的紅利收割了。


中國互聯網財富觀其實就是兩種道路:


要麼習微信、支付寶、滴滴之故伎,當規模效應不再需要免費或補貼等口號做背書時,就堅定的躺著賺錢;


要麼走直播、分答式的道路,鼓勵甚至煽動參與者從暴紅的流量中玩命變現,大家懷著不知哪天「天上就不掉餡餅」的危機感,實踐著法王路易十五的名言,「在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總之,當豬身上不產羊毛時,一切還是那句市井名言,全是套路。

Ⅷ 免費的app到底靠什麼盈利

靠廣告盈利。還有一種是先用免費版吸引人氣,後期可以投放廣告,或者升級為付費版。第三種情況,那就是開發者純粹出於興趣,開發了一款免費軟體,就沒打算賺錢,就是純免費。

Ⅸ 50億和250億,美圖比Snap差在哪

美圖赴港IPO的進程方興未艾,又傳出了Snapchat秘密提交IPO申請的消息。

據外媒報道,美圖IPO發行價確定為8.5港元,國際配售與公開發售已獲得超額認購。同時,包括《華爾街日報》在內的媒體也對Snapchat的IPO進行了相關報道,預計在明年3月份正式掛牌,估值將在250億美元甚至更高。
美圖和Snapchat瞄準的都是年輕用戶市場,既涉及社交又同樣對硬體產品抱有野心。然而在市值上,誕生於美國的Snapchat似乎要5倍於中國本土的美圖。從情感上來講,我們會理所當然的高呼美圖的市值被低估,但當資本作出如此決定的時候,美圖和Snapchat的差距又在哪?
事實上,在美圖上市前夕對其估值高低的討論已經很多,尤其對商業模式的分析更是入木三分。筆者在此僅從用戶、營收和競爭對手三個層面,將美圖和Snapchat進行簡要分析。
1、用戶及活躍用戶。
衡量一個產品是否具有價值,用戶量可以說是第一因素,而判斷一家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活躍用戶則是不可忽略的條件。
據美圖招股書透露,今年6月份美圖的影像及社區應用已在全球11億台獨立設備上激活,這是繼蘋果、微軟、Facebook、谷歌、網路、阿里巴巴、騰訊之後,全球第八家擁有超過10億用戶的互聯網公司。Snapchat的用戶數量一直對外保持神秘,或許在其正式IPO之後才會正式揭曉答案。不過在活躍用戶數量上,似乎可以比較兩家公司的差距。
截止到2016年10月份,美圖的應用月活躍用戶總數約為4.56億,Snapchat的月活躍用戶數為3.1億。對比來看,Snapchat的月活躍用戶已經緊逼Twitter,和17.1億月活躍用戶的Facebook仍相去甚遠;美圖在活躍用戶數上已經超過了微博,和微信的8億月活躍用戶之間也有一定的距離。而從增長趨勢上來看,誕生在美國的Snapchat不難想像其在全球市場的用戶增長,畢竟Facebook已經做出過類似的「演示」,美圖此前一直在深耕國內市場,考慮到BeautyPlus在海外已經取得4300萬月活用戶的成績,美圖在海外市場仍有一定的想像空間。
可以看出,以矩陣式產品佔領市場的媒體在用戶總量上占據優勢,但在活躍用戶上而這可以說是不相上下。由此可以的出的結論是,二者在用戶運營方面各有長處,也保證了在各自領域的競爭力。
2、營收及營收結構。
月活只是決定未來是否可持續的因素之一,另一個關鍵指標就是用戶所能貢獻的收入,也就是整體營收。當然,資本更樂於解讀上市公司的營收結構是否良性。
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不管是美圖還是Snapchat目前都處於虧損狀態,這與產品本身的商業化程度有不可忽略的關系。但從營收和營收結構上來看,或可以以此來推斷Sanpchat及美圖在未來的盈利能力。美圖的公開招股書顯示,2013年到2015年期間,美圖公司的營收分別為8950萬元、4.88億元和7.418億元,2016年收入預期為15億人民幣左右。Snapchat的營收看起來要更加「慘淡」,2014年虧損1.28億美元,營收僅310萬美元;2015年開始,Snapchat開始商業化探索,當年營收達到5900萬美元,其中第四季度就貢獻了3300萬美元。據Snapchat預測,其2016年的營收將在2.5-3.5億美元之間。
不難發現,美圖和Snapchat現階段的營收能力已經不相上下,而在營收結構方面各自的表現又怎麼樣呢?此前美圖的招股書顯示,營收來源主要包括廣告、電商、增值業務和智能硬體方面的營收,其中美圖手機獨佔了營收中的95.1%。Snapchat的營收仍以廣告為主,同樣對硬體盈利抱有野心。今年3月份開始,Snapchat的硬體產品計劃相繼被媒體曝光,智能眼鏡及其他可穿戴產品預計將在不久後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第一季度的時候,美圖單個用戶貢獻的收入為1.31元人民幣,Snapchat介於0.628美元到0.875美元(按照當時的匯率折算是4.3元到6元人民幣)之間。對於習慣了「薅羊毛」思維的國內用戶來說,美圖仍需要優化其營收策略。
3、對手及潛在對手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競爭對手決定了一個產品甚至一家企業所能達到的高度。且除了直接的競爭對手,還有影響著產品邊界的潛在對手。
整體來看,美圖的核心產品主要有四類:以美圖秀秀、美顏相機為代表的工具類應用、美圖手機等智能硬體、定位於視頻與直播社區的美拍、年輕人的聊天工具閃聊。在圖片工具類市場,國內出現了不少曇花一現的優秀產品,諸如魔漫相機、臉萌、Snow等等,多半因為沒能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而走向下坡路,就這一點而言,美圖可以說是這個市場的「常青樹」,也為自己贏取了沉澱商業模式的資本。在智能手機市場憑借差異化的市場地位,使得美圖成為「小而美」的典型代表,並將擴展到相機市場。美拍和閃聊,一個是國內火熱的直播,一個是所有互聯網公司都在追逐的社交,在競爭對手的環繞下,美圖能否取得差異化的優勢呢?這個在下文會詳細闡述。
相比來看,Snapchat的風頭要更勝一些,一是因為其每年翻倍的市值走勢,二是媒體習慣於將其視為Facebook的顛覆者。從最初簡單的閱後即焚功能到允許用戶將一些有趣的照片或者視頻長期保存下來,以便日後進行分享回憶。Snapchat的產品屬性發生了變化,也把自己推到了Facebook的對立面。由此帶來的好處是,Snapchat的未來有了一個清晰的描述,至少可以沿尋Facebook的發展軌跡,這大概也是投資者原因給出高估值的一大原因。並不樂觀的是,在收購Instagram之後,Facebook正在努力彌補其在圖片社交方面的不足,且有著明顯向青少年市場下沉的趨勢。而且就體量來說,Facebook的競爭或許是Snapchat短期內難以擺脫的「惡魔」。
可以這么說,美圖的競爭環境要比Snapchat更加樂觀,特別是美圖秀秀的海外版Beautyplus在印度、巴西、日本等市場幾乎處於0競爭對手的狀態。不過美圖的潛在競爭對手的數量不容小覷,比如美圖手機和其他強調美顏功能手機之間的較量、美拍同其他美女直播平台的較量、甚至說閃聊日後同Snapchat的競爭等等。
不難發現,從用戶、營收和競爭這三個維度來看,美圖和Snapchat並沒有拉開差距,相反在很多方面美圖仍佔有優勢,美圖的市值著實有被低估的可能。
市值相差五倍,美圖需要解開的三個心結
在今年五月份,Snapchat融資18億美元達到200億美元的估值之後,美國《財富》雜志發表了這樣的觀點:「雖然Snapchat去年營收僅為6000萬美元,但之所以能夠獲得高達200億美元的估值,主要是因為該公司的用戶增長仍然很快,創收潛力十分巨大。」
誠然,面對這個6000萬美元營收就有200億美元估值,市銷率超過250倍的對比者,美圖需要為投資者解開三個心結。
首先,美圖做社交到底行不行?
之前缺少社交元素而歸為工具類APP的美圖秀秀,雖然活躍用戶數不輸於國內一線的互聯網公司,卻始終未能換來理想的估值。可這是否意味著美圖無法彌補「社交」這個短板呢?
美拍和閃聊似乎是美圖給出的答案。從月活躍用戶數來看,目前變成中國排名第二的短視頻與直播社區,僅次於快手。而瞄準95後人群推出的閃聊,在推出7天後即在AppStore攝影錄像類榜單中排名第7,被稱作中國版的Snapchat。當然,這里並不想為美拍和閃聊背書,筆者想要指出的是,隨著美拍的逐漸商業化,未來將逐漸彌補美圖在廣告、增值業務方面的欠缺,且短視頻和直播在國內剛剛起步,直播電商、游戲聯營等將成為新的變現模式,也有利於改變投資者對美圖的認識。
社交意味著用戶增長的空間,也意味著未來創收的能力,美圖在未來對社交不可能不上心。
其次,是否需要明星來站站台?
Twitter、微博、微信、Snapchat等在營銷方面的一個共同點就是「明星站台」,不僅有利於新用戶的增長,對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品牌高度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美圖一直以來都在積累「素人」用戶,或有著明星造勢的需要。
事實上,在美拍身上已經可以看到運營思路的改變。TFBoys今年6月份在美拍首次進行現場直播,吸引了約570萬名觀眾,收到超過3.67億個贊以及500萬條實時聊天消息。有國內第一網紅之稱的Papi醬7月11日在美拍上的直播收獲了1.26億個贊和70.8萬條實時聊天消息,觀看次數近200萬。此外,范冰冰、小S、鞏俐、李冰冰、李宇春等也相繼在美拍上進行直播。這些運營策略能夠閉幕美圖在造勢上的不足嗎?我們拭目以待
「明星+網紅」無疑是當下「信任代理」的最佳模式,這不僅僅體現在商業變現方面,更是知名度和生產力的跨平台轉換。
最後,低估值意味著提升回報率?
對於美圖市值被低估的另一種說法是,美圖管理層有意提升投資者的回報率,此前也有分析文章指出未來美圖的估值將在600億美元左右。對於這個說法,筆者在此不作評論,但美圖官方對於IPO投資的投入規劃,似乎暗示了一些問題。
1、約29.0%用於提高公司的部件及原材料采購能力,旨在生產更多智能手機及其他智能硬體;
2、約22.6%用於投資或收購與公司業務具有協同性的業務,約19.7%用於在中國及海外市場實施銷售及營銷活動;
3、約13.1%用於擴充互聯網服務業務;
4、約6.6%用於擴大研發能力;
5、約9.0%用於一般營運資金。
從投入比例來看,美圖依舊把智能硬體放在了第一位,畢竟硬體占據美圖整體收入的95%,加大投入的原因不難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投資收購、海外擴展、擴充業務這三個方向的投入分別是22.6%、19.7%和13.1%,可能意味著接下來集中於海外擴展掠取新增用戶、以並購競爭對手的形式來增強市場競爭力、擴充業務范圍進而提升盈利能力。綜上來看,上市之後的美圖急需一份華麗的業績來再次證明自己,給投資者一個交代。
寫到最後。筆者在此前的文章中就曾指出,西方投資者更加依靠基本面,看好企業的未來空間和創收潛力,而內地投資者則於勢能驅動型,更看重顯示的營收情況和回報率。相信,美圖和Snapchat絕不只是個案,投資者需要轉變思路,美圖等互聯網公司也需要嘗試去打破現狀。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能硬體、雲計算、VR等行業的觀察研究。

閱讀全文

與臉萌融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價格對上市公司的影響 瀏覽:120
外匯每年 瀏覽:871
新一代信息技術股票 瀏覽:478
中國十大投資理財平台排行 瀏覽:305
均值回歸外匯交易策略 瀏覽:597
中國電影投資 瀏覽:926
2078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951
科創板基金申購比例 瀏覽:82
反彈基金 瀏覽:802
適合40歲怎麼理財 瀏覽:147
開戶香港期貨所 瀏覽:960
合營企業投資 瀏覽:891
青海省年豐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614
08245股票 瀏覽:573
華民慈善基金會登陸 瀏覽:838
8200美金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126
stp外匯平台 瀏覽:457
資金用途有哪些 瀏覽:711
格萊美股票 瀏覽:688
滬深300指數基金管理費最低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