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知道有關長安的故事傳說之類的關於地理的呀,關於鍾鼓樓的,盡量詳細,越多越好!!
1 折柳贈別與長安灞橋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
2 初建雁塔五層高 塔名來歷有故事
坐落在慈恩寺的大雁塔,現高約64米,總共有7層。塔到底是誰設計?原塔是否就是如此?
據介紹,玄奘西域取經歸來後,唐高宗為安置所取佛經,勒令在慈恩寺內興建「藏經塔」。玄奘原打算建造高90米的石塔,但因工程太大,建造頗有難度,唐高宗建議改建磚塔。玄奘隨即聽取了建議,建造了5層高約60米的寶塔,風格完全依照古印度建築。當時,年過半百的玄奘還參加施工,親自搬運土石。
但玄奘設計的佛塔,建成30年後不幸坍塌。當時在位的武則天和王公貴族集資,重新修建該塔,將5層佛塔變成了10層。五代時期的後唐王朝,對大雁塔進行了改建,塔高被降成了7層。明朝萬曆三十二年,大雁塔最後的大規模修建,對其進行了維修加固,在外表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這就是現在的7層閣樓式磚塔,通高64米多。
塔名來歷有故事
大雁塔為何稱作大雁塔,如今仍有多種傳說,最常被人提起的有三個。一是古印度迦藍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層,最下面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玄奘最初設計建造的塔就採用了這種形制;二是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小乘寺院和尚買不到肉,天空一群大雁飛過,和尚仰面語:「今日僧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今天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一隻大雁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領悟出這大雁分明是菩薩化身,他們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從此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雁塔。
三是當年玄奘取經途中曾困於沙漠,後來得到大雁引領,才找到水源,得以生還,建造這座佛塔是為報答菩薩化身指點迷津的大雁之恩。其實玄奘建成大雁塔後,從沒提過塔叫什麼名字,只說是慈恩寺西院的塔,或稱其為慈恩寺西院浮屠。但玄奘所建的塔是模仿曾見過的「亘娑塔」,「亘娑」譯成中文就是「大雁」,人們就把建成的塔叫大雁塔。武則天時重修佛塔後,便正式命名其為「大雁塔」,該塔名一直沿用至今。
大雁塔內藏舍利 進士及第留墨寶
玄奘成功取得真經,返回大唐故土的時候,除了帶回大量經書外,還帶有不少舍利、佛像。潛心翻譯佛經的同時,他擔心帶回的物品遭遇火災,這種情況下才建造了大雁塔。可在玄奘圓寂之後,大雁塔又有了其他的「用途」。
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游慈恩寺,一時興起,將名字題在大雁塔下。此舉得文人紛紛效仿,尤其是新科進士更把雁塔題名視為莫大的榮耀。他們在曲江宴飲後,集體來到大雁塔下,推舉善書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用墨筆題在牆壁上,若有人日後做到了卿相,還要將姓名改為朱筆書寫。
在雁塔題名的人當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歲一舉中第,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盡管新科進士們詩興不減,但牆壁畢竟空間有限,不久白牆便成「花牆」。但這些題名現已看不到了,其原因據說是,唐武宗時的宰相不是進士出身,下令將題名全數除去。
————————————————————
3 寇準種香米 故叫香米園
四府街因明秦王四子得名
提起香米園的具體位置,80歲的譚大爺脫口而出:「就在蓮湖路西段南側,為何叫這個名字,我確
實不清楚。」不過譚大爺倒是分析,西安許多街道的名字,都是沿用古代的名稱,那時候給街道起名字,都和街道用途有關。說不定這是古代的糧倉,或者曾有許多賣米的店鋪。
其實,香米園這個名稱的來歷,不僅和北宋宰相有關,和香米也是有關系的。香米園東起灑金橋,西到北馬道巷,長712米、寬5米,北出香米園有東、北、西三條支巷。據元《類編長安志》記載,北宋宰相寇準的花園,曾位於香米園西段。因軒門上刻有「香墨園」,又傳寇準曾在此種植香米,後演變為「香米園」。清末曾用名「香苜蓿園」。1966年改為繁榮巷,1972年恢復為香米園。
—————————————————————
4 鍾樓「搬遷」的故事
歷史上,確有一段傳奇故事是有關鍾樓遷址的。明萬曆年間關中發生大地震,一位叫高承之的道士斷言,災禍是一巨鰲在地下作怪所致,於是知府將鍾樓遷到現址,鎮住妖孽作祟的穴口,西安才得以太平。「鍾號景雲鳴采鳳,樓雄川口鎖金鰲」,現如今鍾樓北面的這副楹聯就印證了這段傳說。但史實究竟是怎樣的呢?西安市鍾鼓樓保管所的工作人員揭開了謎底,鍾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西大街廣濟街迎祥觀,是城中心之所在。後因擴建西安城,隨著城中心的東移,鍾樓才於明萬曆十年(1582)遷建到了現在的地方。
——————————————————
5 西安老地名詳解
下馬陵街
位於和平門內西側,西至柏樹林南口。因街東口北側有漢名儒董仲舒祠亦名下馬陵而得名。唐人韋述兩京記曰『蛤蟆陵本董仲舒墓』。又曰『漢武帝至墓前下馬,故曰下馬陵』。究竟是蛤蟆陵雅化為下馬陵,還是下馬陵訛傳為蛤蟆陵,至今無定論。明正德年間由胭脂坡遷來在此建董子祠,人稱下馬陵。董仲舒為西漢著名學者,哲學家。武帝時獻舉賢良三策。此街中段曲折處可看出唐城和明城銜接處,明代由此向東擴建了西安城。
安居巷
位於東木頭市中段南側。南至三學街西口。明代設錢局於此,稱錢局巷,後演化為今名。現碑林門外銅獅就系這里所鑄,獅身附貼銅幣千餘枚。巷東故城河溝內解放前後尚有鑄造業者,後聯為東方紅鐵廠。
東倉門
位於東大街中段南側。據咸寧長安兩縣續志曰『敬祿倉在通化坊,俗稱為東倉』。敬祿倉是專為供給滿人貴族糧餉費用的實物倉庫。此街因在倉門前而得名。
索羅巷
位於東關南部,北起長樂坊,西至更新街。唐代位於興慶宮內,相傳以唐天寶年間興慶宮內有一娑羅樹園而得名。明代稱娑羅巷,清末改為今名。
景龍池
位於東關北部。北起長樂坊,南至索羅巷。唐時位於興慶宮中部偏北。唐景龍年間,這里為九王子府第,玄宗李隆基幼年居於此。當時地下水湧出成湖數畝,得名景龍池。李隆基作太子後,利用這件事說他的住所有龍氣。登基後在此建立興慶宮,景龍池既宮中龍池,亦稱九龍池。這地名可反映出唐時因引數條河流入長安,地下水位抬升的情況。
古跡嶺
位於東關南街東側,東至曹家巷。唐代稱狗脊嶺,是龍首山的一部分,在東市北沿。狗脊是生長在黃土中的一種小灌木,即野枸杞,後演變成今名。唐代狗脊嶺為行刑之地。
南廣濟街
位於西大街中段南側。北對北廣濟街,南至南院門西口。為唐長安城承天門街的一段。宋長安志有『承天門街東西廣百步,南出皇城之朱雀門』曾是長安最寬的大街。元代稱葯市街,為中葯集散地。明清時,北段稱南廣濟街,南端稱五味十字,以中葯配方重視酸甘苦辛咸五味而得名。民國初年為銀號錢庄集中地。
書院門 位於南門內東側,東至安居巷接三學街。明萬曆七年間,學者馮從吾,今長安縣人,因與閹黨斗爭失利,辭官歸里,在寶慶寺講學。後辟新址,在街北側建立關中書院,學生常至千人,為著名學府。後為閹黨所迫,書院毀馮從吾在此坐兩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規模修建。現為西安師范學校,遺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書院門前而得名。於佑任曾住32號。西口有唐寶慶寺華塔。1991年修整街容保留明清風格建為文化旅遊街。
三學街
位於文昌門內西側之南。東起柏樹林西至書院門。唐代這一帶為太廟,唐末太學遷至此。前院為孔廟,門前數株古槐為當時所栽。宋金時唐太學改為京兆府學,此街名南城巷。元代府學和管理考試的機構貢院及管理人事的機構提舉司相鄰,表明府學明確的目地性。縣學是縣級學府,始於宋金。明代前長安縣學在西關,明洪武三年移往西大街縣衙西側,萬曆九年移於府學西側,今縣坡巷,明成化七年移府學東側。後來門前形成三條南北小街,稱為府學巷,長安學巷,咸寧學巷。此街因北側有此三學,改稱三學街。唐代的孔廟即現在的碑林。
馬廠子 位於東大街中段南側。南至東縣門接東倉門。唐代,京兆驛站是全國最大的公文郵件和官旅護送機構。街南端所對市第八中學院內,尚有唐代所刻青石馬槽。唐代以後至明清,經千餘年,京兆驛名稱不改,仍為中國西部最大驛站。此街兩側為驛站喂馬處,故稱馬廠子
東廳門
位於東大街西段之南。東接東縣門,西連東木頭市。明以前,此街在唐皇城東外側,城河遺址因有六處積水處,得名六海坊。明朝陝西行都司署,俗稱兵馬指揮司,設於今西安高中院內俗稱軍廳。清初改為清軍同知署即清軍廳,乾隆32年改稱庫廳,同治年改北大街另設軍廳,此街遂改東廳門。1902年庫廳改西安府考院及咸長考院,附關中大學堂。民國初年為西北大學創立會及預科,1914年改陝西政法專門學校,1923年改西北大學。1927年改中山學院,鄧小平等黨的領導曾在此講課。後為西北水利專科學校。1930年改西安高級中學。
飲馬池
位於東縣門北側,西北至菊花園。唐時位於唐長安皇城東城外側護城河。此段城河留下的地名還有菜市東坑,新城南壕等。唐護城河稱漕河,是多功能城建設施,與城牆組成多功能防禦工事,南通子午曹村的漕渠,北通清渠。後因京兆驛馬匹在此飲水故名飲馬池。
端履門
位於東大街中段南側。南至木頭市接柏樹林,長371米。明初建秦王府後,在今東大街南沿,北大街街心建秦王府蕭牆。當時在此街北口蕭牆開一門叫端履門。此門是僚臣晉見秦王等候傳喻的地方,端履意示行止檢點之意。門東側有官員侯喻堂址,後稱朝賀巷。
柏樹林
位於文昌門內,北接端履門。南端西側是碑林。明正統年間,西安知府孫仁益拓建此街並在兩側廣植柏樹而得名柏樹林。
東大街
為鍾樓至長樂門,長2150米。隋開皇二年建新都大興城,此街位於皇城東牆南門景風門內外兩側,名景風門街。景風門遺址在今炭市街南口東側。唐末,長安城毀,佑國軍節度使韓建縮建長安新城,新城東西兩側築萬年,長安兩個縣城,成為母子三城拱衛之形制,此街分為城內外兩段。城內至元代仍稱景風門街。城外為萬年縣城北門外橫街。因縣城有西北最大的驛站京兆驛,車馬過往,商賈雲集,宋金時期這一帶名大草市,明清時演化為大差市。明初擴大西安府城,拆景風門東移1300米建東門,始統名東門大街。利用元奉元城東北隅建秦王府,今為新城,又在此街南沿和今北大街中線築秦王府蕭牆,蕭牆內為王城,俗稱皇城,將此街包入王城內。清原王城改為八旗駐防城,俗稱滿城,此街又稱順城街。街西端即鍾樓東門洞,亦即滿城西南角門。辛亥革命,新軍即由大差市東薄弱處攻入滿城。民國二年九月,張鳳翔督陝,拆滿城,利用賑陝款對此街大加修築,取名中山大街。1953年部分拓寬,改名東大街。
南大街
鍾樓至永寧門,長670米,寬60米。最初為隋唐皇城安上門街。當時寬90米,兩側栽植槐樹,並砌水溝。因南端有皇城南牆東門安上門故名。路兩側有尚書省六部衙署,門內東側有斗雞場,今演化為大吉廠巷,宋之問有『日晚斗雞場,經過狹斜看』句。今大吉廠古樂社仍流傳著唐代的鼓樂。宋至元仍稱安上街。明初改築南門,朱元璋欽定永寧門,意為南方永遠安寧,為示不用出兵之心故今永寧門瓮城外牆無正門。此街也就稱南門大街。明清時是西安最繁華的大街之一。清中期每遇雨積水成河,人不能過,戲稱滴水河。民國初年改稱南大街
新城廣場
為於市中心偏北。原為唐長安皇城東北隅,宋為京兆府城東北隅。元為中央駐地方監察機構台察院,明改建為秦王府。明末為李自成的順王府。清出改為八旗校場。1926年慶祝西安解圍改稱紅城。1950年南部辟為廣場,延續至今。
案板街
元代稱南巷。清順治年間因有售案板店鋪而改名至今。
炭市街
清中葉西安生活供熱由南山薪木轉變為北山煤炭。當時只是一個堆放煤炭的無名小街。後因商而聲名大振並得名炭市街。1927年拓寬。解放前為乾果海味市場。現多為副食品。1989年建門牌樓。
南新街
明為秦王府南門端禮門至蕭牆南門端履門的大街。北端王府門兩側城牆尚存而左右原有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所鑄銅獅一對。明崇禎十六年李自成佔領西安此處為順王府前門。1645年清軍佔領西安將順王府拆毀。原秦藩故府貴妃太湖石移出,今在革命公園南門內,門前銅獅則移往城隍廟前,今碑林博物館,原府第毀為八旗校場。1927年因此街在新城以南改為今名。
後宰門
明代秦王府北門廣智門北。有專管王室衣食供給的機構,稱為後宰。此街東段與北新街相交十字稱為後宰門。清初滿城西牆北段新開一個城門名新城門,此街名新城門大街,後從習慣仍稱為後宰門。
通濟坊
1936年在西安擁有相當經濟實力的通濟信託公司在這里開拓街道,大量建房。臨北大街建成四層鋼骨水泥磚木混合結構樓房。是西安最早的西式大樓。1949年後為市百貨公司批發部。
韓森寨
因有韓森冢並為近郊最大的墳冢。相傳明代在冢旁駐軍而得名韓森寨。水經注圖。滻水篇曰,冢為悼皇帝冢和史良悌墓。漢武帝征和二年發生了歷史上罕有的冤獄治巫蠱獄。武帝夢見被木人圍打,以為有人在咒他。便派江沖之治巫蠱獄。由於江沖與太子劉據平日有隙,欲誣陷太子,在搜宮時太子被迫殺死江沖,起兵據守長安,血戰五日,後兵敗逃於湖縣而死。武帝孫劉進,即劉據之子也死於亂軍。武帝臨終前真相大白,此案平反,對死者起冢追葬。史稱劉進為皇孫,冢稱皇孫冢。公元前74年劉進之子劉病已繼位,是為宣帝,追封其父為悼皇帝,母為悼皇後。皇孫冢能見宣帝杜陵便是。
——————————————————————————
6 西安老城牆
從南門開始順時針方向介紹:
南 門:這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建於隋初(582年)。當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門中偏東的一座,叫安上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留作南門。明代改名永寧門。它也是現在西安城牆各門中復原得最完整的一座,只是原設計沒有箭 樓。現在南來北往的車輛行人均從甫門東西兩則另闢券洞內穿過,它本身已成為文物了。
朱雀門:朱雀門是唐長安皇城的正南門,門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時,皇帝常在這里舉行慶典活動。公元589年, 隋王朝統一中國,隋文帝曾在朱雀門城樓檢閱凱旋大軍。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這座城門被封閉。1985年修復西安城牆時,發掘出包裹在明城牆內的朱雀門遺址。它果然如隋唐文人描寫的那樣宏偉華麗,城門柱礎用大理石製成,青石製作的門坎上刻有線條優美神采飛揚的蔓草花紋,磨磚對縫的門洞隔牆厚實端正,殘垣斷壁處處流露出當年的華貴風采。現在的朱雀門位於遺址西側,是1986年開通的。
勿幕門:勿幕門俗稱小南門,開通於1939年,以此紀念辛亥革命中陝西的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井勿幕先生是孫中山創建的同盟會最早一批會員之一,陝西民主革命時期有重大影響的革命家,在1917年的護法運動中壯烈犧牲。
含光門:含光門是唐長安皇城南面的偏酉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封閉了它的中門洞和西門洞,保留了東門洞,北宋以後全部封閉。1984年整修西安城牆時,發掘出含光門遺址,發現花崗石製作的柱礎、刻花的門檻門道。現已決定把新建券洞城門置於遺址東側,對遺址作框架結構保護,外包城磚,使外觀與城牆一致,內部設置人工採光和空調系統,日後供遊客參觀。
西 門:酉安的西門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被保留下來。明代擴建城牆時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門。
玉祥門:1926年,軍閥劉鎮華包圍酉安城達8個月之久,使西安人民凍餓戰死4萬多人,直到馮玉祥將軍率國民聯軍擊敗劉鎮華後,西安才得以解圍。1928年開通的這座城門,為紀念馮將軍的歷史功績,取名玉祥門。
北 門:明代構築城牆時建造的北門,正式名稱為安遠門。辛亥革命時,起義軍進攻滿城,這一帶戰爭激烈,交戰中北門城樓被焚毀。1983年整修城牆時,恢復了原來的箭樓。
尚德門:西安火車站西南側的尚德門開通於1986年,因直對尚德路而得名。
中山門:1927年初,在馮玉祥將軍倡議下開辟的中山門,以紀念國民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得名.1927年5月1日,馮玉祥將軍率軍東征,就從中山門出城。中山門並列兩個門洞,馮分別為它們取名「東征門」和「凱旋門」。出師之日,馮將軍在城頭向各界歡送群眾講話,說等北伐勝利,再打開凱旋門歡迎他。但後來時局變化,馮將軍再未率師回西安。
東 門:東門在建造明城牆時構築,正式名稱叫長樂門。明末李自成起義軍由東門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懸在城門上的「長樂門」匾額,對身邊將士說:「若讓皇帝長樂,百姓就要長苦了。」將士們一聽此言,群情激憤。點火燒毀了這座城樓,直到清代又重新建造.「西安事變」前,張學良將軍曾在東門城樓上組建教導隊和學兵隊。這一舊址已被修復作為西安事變紀念地。
建國門:1986年開通的建國門,以直對建國路而得名。
和平門:與西安火車站、大雁塔處於同一南北軸線上的和平門開通於1953年。為了表達飽經戰亂的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的渴望,取名和平門。
文昌門:碑林博物館南側的文昌門,開通於1986年。這里的城牆上建有魁星樓,是西安城牆上唯一與軍事防禦無關的設施。魁星又名「奎星」、「奎宿」,位列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代傳說是主宰文運興衰的神,被人們尊稱「文曲星」、「文昌星」。如果被他的朱筆點中,就能妙筆生花,連中三元,成為狀元。所以,古代孔廟、學府里都建有供奉香火的魁星樓。明清時的西安府學和孔廟建在城牆旁邊(今碑林博物館),魁星樓也順勢建在城牆之上。魁星樓在1986年修復。遊客們在這里可以看到嗜酒如命,不修邊幅,蓬頭虯髯,步履踉蹌,腰掛酒葫蘆,一手捧斗,一手執筆,似乎半醒半醉的文昌星尊容。魁星樓下這座新辟的城門,自然也就被命名文昌門了。
——————————————————
7 「西安」名稱起源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郡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在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
8 城牆的美麗傳說
西南城角保留風格
西安城牆四角各城樓叫「角樓」,如果能夠繞城牆走完一圈,就會發現惟獨城牆西南角是圓形的,其他三個城角則是方形的。這一點,相當一部分「老西安」都不知其原因,有人甚至將此與風水聯系,猜測如此建築結構是故意而為,可能為了祈求上天,保江山千秋萬代。
這些外形不同的城角,實為城牆轉角處突出牆體的實心台,准確的名稱應該為「角台」,其上的建築為角樓。城角外形不同出現在明朝,圓形的西南城角系唐朝韓建修的「新城」角台遺址。明代修繕唐代城牆時,朱元璋下令角台向外擴張1/3,惟獨沒有重修西南城角,保留了唐代城牆角台原貌。當然很多讀者又會問到,為何只有西南城角沒修繕,這裡面可是有兩段傳說。
據說,西南城角處於地震帶上,只要角台被人修成方形的,修一次就出現一次問題,最後沒辦法只能保留圓形。另一個傳說是,明代城牆修建之前,西安有位王姓老太太,遭受兒子和兒媳折磨,最終餓死在街頭。當地父母官得知此事後,在西安城牆西南角台附近,將老太太的兒子和兒媳問斬。大家認為二人無德不孝,方形代表著堂堂正正做人,因此未將此角樓改變形狀。
玄武門已盪然無存
回首西安歷史,朝代頻繁更迭,有些歷史建築在變化中留存,有些建築卻永遠走出了人們的視線。張先生就對消亡的建築很感興趣,他半年前從河北省石家莊來陝西工作,從那時候就開始尋找長安玄武門。「很小就知道玄武門之變,就想看到底什麼樣子。到西安後問了許多當地人,得知玄武門已盪然無存。但遺址現在哪個地方,都不知道。」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率領尉遲恭等人在玄武門,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見駕,門官傳話護衛留下隻身前往。李建成一聽調轉馬頭,李世民搭弓一箭將其射死。李元吉被尉遲恭一刀砍死。李淵在宮中等著三個兒子,不知宮外到底發生何事。此時尉遲恭稟報說,李建成、李元吉陰謀作亂被秦王殺了。李淵只好順勢應變,立李世民為太子,兩月後傳位給李世民,史稱唐太宗,此事件被稱為「玄武門之變」。
西安歷史上有兩處玄武門,大明宮北門也叫玄武門,但並非「玄武門之變」的玄武門。「玄武門之變」提到的玄武門是長安皇城的北大門,太極宮的正北門。由於唐朝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東遷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出於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玄武門在戰爭中遭到損毀。據考,其位置應在今環城北路外華強路西側一帶。
城牆馬面共有93座
東西南北四面城牆上,都有不少突出的部分,許多人都問它是什麼,古代到底有何功能?
城牆外側突出牆外的實心台叫敵台,也稱馬面、牆台。
之所以稱為馬面,據說是明代將城牆修築的這種結構,形象地認為是由98匹馬組成的軍陣,98座敵台猶如昂首挺立的駿馬,所以將馬頭的位置叫做「馬面」。據記載明西安城牆上共98座敵台,1982年實測只有91座,經修復現有敵台93座。每座敵台相距120米,寬度為15-24米之間,向城牆外突出7米。
敵台為增強城牆防守面,以利於守城而設置,使士兵作戰視野開闊,戰術運用靈活。敵台上面修建有敵樓,也稱卡房、鋪房。清乾隆年間重修敵樓90座,1982年實測時敵樓無一存在。1986年至1989年,西安重新修建12座敵樓,其中南城牆7座,東城牆5座,恢復了明代城牆上敵樓的建築形制。
B. 盤點歷代武則天扮演者,誰演的最像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的一位女皇,關於她的影視劇也是層出不窮。從《武則天》、《大明宮詞》、《至尊朱顏》,到片子《狄仁傑》等。在演武則天的女星中,誰演的最好最像呢?
范冰冰《武媚娘傳奇》
這是爭議最大又是關注最多的一版武則天,演員范冰冰日常平常大大咧咧給人一種很霸氣和大氣的感受,她表演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大氣!
斯琴高娃《武則天》
作為文娛圈的實力派演員,斯琴高娃版的武則天女皇氣質實足,並且多了幾分歲月的滄桑,斯琴高娃曾表示:「我自認本身內心很像唐朝人,很是傳統的那種,只需在外形上做些全力,信託可以演好武則天。」
殷桃《武則天秘史》
殷桃在《武則天秘史》中扮演青年的武則天,將武則天的嫵媚、性感、妖嬈提示得淋漓斑斕。可是這一版也被稱為史上最豪恣聽任的武則天了。
賈靜雯《至尊朱顏》
2003年賈靜雯在《至尊朱顏》中扮演武則天,既活潑心愛又嫵媚性感,是良多90後心中經典的武則天籠統,雖然顏值OK,可是卻沒有表演一代女皇的霸氣。
個人覺得最像的還是要屬斯琴高娃扮演的武則天最像。
C. 張錦秋的小行星命名
這是國際性永久性崇高榮譽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的、永久性的崇高榮譽。此次命名「張錦秋星」,是經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推薦、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申請,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批准,是國際社會對張錦秋建築大師獻身建築事業所做重大貢獻的充分肯定。
2015年5月8日,上午,在張錦秋大師主持設計的大明宮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內,她獲得了該項殊榮。 「張錦秋星」由中國人發現 在命名儀式上,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主席、評選委員會主任朱麗蘭宣讀了「張錦秋星」國際命名公報。公報顯示,「張錦秋星」是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於2007年9月11日在江蘇盱眙觀測站發現的。公報稱贊張錦秋是建築業中將中國傳統建築風格應用於當代建築的領軍人物。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向張錦秋院士頒發命名證書。中國工程院、中建總公司領導為「張錦秋星」銅匾揭幕。陝西省政府向張錦秋院士頒發「張錦秋星」命名證書與銅匾。 這種感受前所未有 張錦秋院士在致辭時非常激動,幾度哽咽。她說:「『張錦秋星』對於我來說,遠遠超出了獎勵、光榮的含義,使我精神上得到了升華。我,一名中國建築師將與宇宙同在,永遠眺望著中華大地繁榮昌盛演進著人類文明,這種感受前所未有。」
「我要感謝三秦大地的哺育和父老兄弟提供的創作平台,使我和我的團隊能實現一個個小小的夢想。」談及這份光榮時,張錦秋用了四個「屬於」來表達,她說:「這份光榮屬於中國的建築界,屬於古老而新生的陝西,屬於煥發青春的古都西安,屬於正在『一帶一路』奮斗的西部建築工作者。」全場來賓用熱烈的掌聲回應大師的話。 「張錦秋星」 運行日速158萬公里
在命名儀式上,「張錦秋星」的發現者代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觀測站站長趙海斌研究員,為來賓揭秘了這顆小行星的發現過程及運行情況。
趙海斌說,「張錦秋星」處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在其軌道上不停地繞著太陽運行。
2007年11月9日晚,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觀測站觀測人員用望遠鏡對准黃道帶雙魚座時,發現了一顆新的小行星。
當時它離地球1.68億公里,國際小行星中心即日給予其2007RV119的臨時編號。這顆小行星後續得到了國際多個天文台站的多次觀測證實,並計算出它的精確軌道,符合國際上新小行星獲得永久編號所需的條件。國際小行星中心在2009年3月,給予該小行星永久國際編號。
「張錦秋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4.01億公里,繞太陽一周需4.36年。該星平均每日以158萬公里的高速運行,這相當於平均以每秒18.3公里的速度繞日運行。
D. 含元殿遺址保護工程 竣工圖
中國日本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方歷時10年通力合作
含元殿遺址保護工程竣工(圖)
www.xawb.com 2005-09-15
保護工程竣工後的大明宮含元殿遺址氣勢恢宏。記者張波實習生王妮娜攝
本報訊(記者李華)昨天下午,來自中國、日本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遺址保護專家和官員會聚在氣勢恢宏的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廣場,共同慶祝由三方合作歷時10年實施的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大明宮含元殿遺址保護工程竣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稱,大明宮含元殿遺址保護工程既是中國文物保護事業的一項重大成就,也是國際合作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成功範例。
為有效保護含元殿遺址,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本三方於1995年簽署協議,決定利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日本信託基金會提供的235萬美元,採用工程技術方法實施含元殿遺址保護工程。為保證工程順利實施,西安市政府提供了760萬元配套資金。經過三方的密切協作,含元殿遺址保護工程歷時10年實現全面竣工。
日本政府提供的2.8億日元無償文化援助項目———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展館和磚窯址保護廳,也已於2004年竣工移交中方投入使用,使得含元殿遺址具備了向社會公開展示的條件。今年5月1日含元殿遺址對公眾開放,到8月底已接待中外遊客3萬餘人。
今年西安市政府又決定投資2億元,立項恢復大明宮御道。目前御道工程拆遷工作已基本完成,一條200米寬、600多米長的御道將於近期建成,唐朝大明宮前朝區的基本格局將得以恢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代表青島泰之在竣工儀式上說,通過國際合作的形式搶救保護大明宮含元殿,反映了國際社會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決心和信心。此次由中日兩國專家攜手完成的大明宮含元殿遺址保護修復工程,不僅對兩國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為今後共同探索亞洲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可貴經驗。
E. 2018年5月19號去西安旅遊有哪些免費景點
一、免費博物館
1、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原陝西省博物館)是首批中國「AAAA」級旅遊景點,位於西安市雁塔區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北側)。該博物館的建築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集中珍藏陝西地區出土的珍貴文物37萬余件。
免費開放時間 9:00—17:00(周一閉館)
2、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位於南門外友誼西路,是一座集博物館、名勝古跡、城市園林為一體的博物館,並以展示的珍貴文物,唐代千年古塔、悠揚的雁塔晨鍾、秀麗的園林景觀而聞名。
免費開放時間 9∶00—17∶00,18∶00
3、西安張學良公館
1935年9月13日,蔣介石為了」圍剿」陝北紅軍,在西安成立了」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張學良為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之職。隨即張學良從漢口遷駐西安,租用了西北通濟信託公司剛剛竣工金家巷5號馮欽哉的房子,改稱張學良將軍公館,位於西安市建國路69號。
4、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舊址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也稱八路軍駐陝辦事處,位於西安市古城內西五路北新街七賢庄1號。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免費開放時間 9:00-17:00
二、免費公園類
5、曲江池遺址公園
曲江池遺址公園(也叫做南湖公園)位於西安南郊曲江風景帶,是集歷史文化保護、生態園林、山水景觀、休閑旅遊、民俗傳承、藝術展示為一體的開放式城市生態文化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有很多表現唐代社會生活的雕塑,布置在全園各處,或草坪,或廣場,或山坡,或水濱,甚至在水中。使曲江池遺址公園籠罩在一片濃郁的大唐文化氛圍中。雕塑材質大多為青銅或石質。以寫實藝術手法為主,使人感同身受。
免費開放時間:冬9:30~17:30;夏9:00~18:00
6、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大明宮位於西安市太華南路,是唐帝國最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築群,也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是唐朝的國家象徵,大明宮初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毀於唐末,面積3.2平方公里。景區被截為三截,中間收費,兩頭不收費。具體是:太液池以南,以北不收費;太液池及麟德殿一帶收費,每人60元。開放時間 9:30至18:00
7、興慶宮公園
興慶宮公園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文化遺址公園,也是西安市最大的城市公園。它與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學相鄰,位於西安市東門外咸寧西路北,原長安城內的興慶坊。興慶宮公園於1958年在唐興慶宮遺址上修建。
免費開放時間 09:00-19:00
8、環城公園
西安環城公園是一處包括明清西安城牆、護城河、環城林帶三位一體的立體化公園,具有獨特的風貌,是西安獨有的公園景觀。
免費開放
9、蓮湖公園
蓮湖公園位於西安市城內蓮湖路18號,建在唐代長安城的「承天門」遺址上。明代朱元璋的次子朱樉依這里低窪地勢引水成池,廣種蓮花,故名「蓮花池」。1916年辟為公園,稱「蓮湖公園」,是西安歷史最悠久的公園。經逐步建設,公園環境優美,游樂景點增多,設施不斷完善。公園北門為傳統建築,古樸典雅。
免費開放時間 6:30-20:00
10、革命公園
西安革命公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五路東段北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革命公園創建於1929年,為紀念北伐戰爭前夕,陝西國民軍堅守西安死難的軍民而建。
全天免費開放
11、豐慶公園
豐慶公園原名西郊公園,是西安市政府在舊飛機場原址上建起的一座免費市民休閑公園,豐慶公園於2004年12月1日建成並免費開放。
12、青龍寺遺址公園
青龍寺又名石佛寺,位於西安市城東南的樂游原上。唐時為長安延興門內新昌坊。該寺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原名「靈感寺」。唐龍朔二年(662)復立為觀音寺。景雲二年(711)改名青龍寺。
免費開放時間 9:00-17:00
13、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
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是大雁塔文化休閑景區中相對獨立且主題特色鮮明的開放式園林,坐落在唐代大慈恩寺遺址上,且現在與大慈恩寺緊鄰,具備得天獨厚的歷史價值、景觀特色和宗教意義。
14、西安漢城湖公園
漢城湖位水面最寬處為80米,最窄處30米,水深4至6米,湖面850畝,是集防洪保安、園林景觀、水域生態、文物保護和都市農業灌溉為一體的特色生態公園。2010年12月被國家水利部授予「國家水利風景區」。西岸與漢長安城遺址相接,故命名為漢城湖公園。
免費開放
15、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西南部的西安門里。唐末毀棄。未央宮又稱西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殿,西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西漢以後,仍是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全天免費開放
三、免費景區類
16、大雁塔廣場(音樂噴泉)
大雁塔廣場始建於公元589年的大雁塔是西安的標志性建築之一,唐代高僧玄奘曾在此譯經。大雁塔廣場就位於舉世文明的佛教聖地大雁塔腳下,它是亞洲最大的唐主題文化廣場,已經成為西安百姓宜賞宜聚、觀光休閑的一處文化旅遊勝景。
17、書院門古文化一條街
西安人通常所說的「書院門」,指的是從碑林到關中書院門口的一條步行街。從西安鍾樓南行,將至南門往東拐,便是書院門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古韻十足的高大牌樓,牌樓上方是「書院門」三個金色顏體大字,兩旁是「碑林藏國寶,書院育人傑」的醒目對聯,街道兩旁是青一色仿古建築,街道為青石鋪砌。這里能體會到西安不同於別處的城市風景,書院門向東走到盡頭便是西安碑林博物館。
18、鍾鼓樓廣場
西安鍾鼓樓廣場位於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廣場東側屹立著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的鍾樓,西側屹立目前所存在全國最大的鼓樓。
19、都城隍廟
西安都城隍廟位於西安市西大街129號,大學習巷東側,是市內僅存的兩座道觀之一,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湘子廟
湘子廟,建於宋,盛於元明。全真道觀。傳說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故居。全國的湘子廟有十多處,西安南門里的湘子廟是韓湘子出家之地。故而,歷代以西安湘子廟為湘子文化的發源地。
21、回坊小吃一條街
回坊又被人叫做「回民街」,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是西安著名的美食文化街區,來西安必去的地方。西安回民街是回民街區多條街道的統稱,由北院門、北廣濟街、西羊市、大皮院等數條街道組成。
22、大唐不夜城
大唐不夜城項目位於西安曲江新區舉世聞名的大雁塔腳下,是陝西省、西安市重點建設項目。該項目以盛唐文化為背景,以唐風元素為主線,以體驗消費為特徵,著力打造集購物、餐飲、娛樂、休閑、旅遊、商務為一體的一站式消費天堂。
23、北院門夜市
北院門是古都西安的一條旅遊休閑步行街,位於西大街東段北側,南起西大街,北至西華門大街,長560米,寬15米,為明清建築風格。北院門原為唐皇城一部分,1900年慈禧與光緒避難西安時的行宮所在地;宋代京兆府、元代奉元路、明清西安府、清代陝西巡撫衙門、民國時期的關中道,建國後的西安市人民政府等行政機構均設在轄境。
24、德福巷
西安地名。 德福巷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南門湘子廟街北側,隋唐時期曾經為皇城的一部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茶館、咖啡館和酒吧業逐漸興起,並逐步走向繁榮、形成規模。
F. 陝西省西安市新城區都有什麼路
1.解放路。位於城內東北部,南起大差市什字,北至火車站廣場。初名尚仁路,1945年改稱中正路,1950年為紀念西安解放更名為解放路。
2.東一路。位於解放路南段東側,東起城牆,西至解放路。初名崇孝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3.東二路。位於解放路南段東側,東起城牆,西至解放路。初名崇悌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4.東三路。位於解放路中段東側,東起城牆,西至解放路。1929年初名崇忠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東四路。位於解放路中段東側,東起城牆,西至解放路。1929年得名崇信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6.東五路。位於解放路中段東側,東起環城東路,西至解放路。1928年拓建初名崇禮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東五路,1966年改稱東方紅路,1972年恢復為現名。
7.東六路。位於解放路北段東側,東起東城牆,西至解放路。1927年,初名崇義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8.東七路。 位於解放路北段東側,東起城牆,西至解放路。1927年,初名崇廉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9.東八路。位於解放路北段東側,東起城牆,西至解放路。1927年,原名崇恥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10.順城東路(北段)。位於東門里盤道北側,南起東門,北至東八路。1950年初名東順城街,1981年改為現名。
11.順城北路(東段)。位於東門里盤道東側,東起東城牆,西至北門盤道。1946年開拓,得名北順城街,1981年改為現名。
12.環城北路(東段)。位於北門外盤道東側,東起環城東路,西至北門。1956年拓建,按環城方位得名。
13.環城東路(北段)。 位於東門外,護城河東岸,南起東門,北接環城北路東段。1954年拓建,以環城方位分段命名。
14.永樂路。位於環城東路北段東側,西起環城東路北段,北至長樂西路,呈「形。1955年始建,1981年命名。
15.康復路。南起長樂西路,北至長纓西路。1959年拓建,初名為紅醫路,1981年改為現名。
16.華清西路。東起金花北路,西至長纓西路。開拓於1956年,初名華清路,1981年分段命名。
17.長纓西路。東起金花北路,西至環城東路北段,開拓於1954年,初名電廠路,1960年改稱長纓路,1981年分段命名。
18.金花北路。南起互助路,北至華清西路。1955年拓建,以在金花落村之北得名。
189.長纓東路。東起鐵路專用線,西至胡家廟什字。1954年拓建,初名電廠路,1960年改名長纓路,1981年分段命現名。
20.韓森路。東起幸福中路,西至金花南路。拓建於1955年,因地外韓森寨而得名,1967年改稱赤衛路,1972年恢復原名。
21.愛民路。東起幸福中路,西至公園南路。長2,90米,寬40米,瀝青路面。拓建於1955年,以故咸寧縣得名。1966年改稱紅旗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2.咸寧東路。東起滻河橋,西至幸福南路。拓建於1955年,以故咸寧縣得名。1966年改稱紅旗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3.咸寧中路。東起幸福南路,西至金花南路。拓建於1955年,以故咸寧縣得名咸寧路。1966年改稱紅旗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4.幸福南路。南起等駕坡,北至咸寧東路。拓建於1955年,初名幸福路。1966年改名工農一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5.幸福中路。南起咸寧東路,北至長樂東路。拓建於1955年,初名幸福路,1966年改名工農一路,
26.幸福北路。南起長樂路,北至華清東路。拓建於1955年,初名幸福路,1966年改名工農一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7.萬壽南路。南起西影路,北至咸寧中路。拓建1955年,以萬壽寺得名萬壽路。1966年改名工農二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8.萬壽中路。南起咸寧中路,北至長樂中路。拓建於1955年,以西側萬壽寺得名萬壽路。1966年改名工農二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9.萬壽北路。南起長樂中路,北至華清東路。。拓建於1955年,以萬壽寺得名萬壽路,1966年改名工農二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30春明路。南起動物園北牆,北至長樂中路(北段尚未拓通)。
31.長樂路。東起滻河橋,西接朝陽門。始建於1954年,因東通長樂坡而得名。1966年改稱朝陽路,1972年恢復原名。
32.含元路東起東元路,西至太華南路。1958年拓建,因西側有唐含元殿遺址得名。1966年改稱豐收路,1972年恢復原名。
33.東元西路。東起東元路,西至八府庄北路。1973年拓建命名。
34.尚儉路。南起東大街,北至環城北路。
35.尚平路。南起西七路,北至順城北路東段。
尚愛路。南起東四路,北至東八路。開拓於1929年,初名尚愛路,1966年改稱光榮街,1972年恢復原名。
36.尚勤路。南起東大街,北至環城北路東段。1927年開拓,取名尚勤路。1966年改稱先鋒街,1972年恢復原名。
37.自強東路。東起太華南路,西至北關正街。1932年拓建,以鐵路以北第一條馬路命名為一馬路,1937年改名自強路,1966年更名為向陽路,1972年改為現名。
38.二馬路。東起太華南路,西至北關正街。1932年拓建,初名復興路,後改為二馬路。1966年改稱旭東街,1972年恢復為現名。
39.太華南路。南起環城北路東段,北至大明宮遺址。1954年拓建,初名太華路,1966年改稱燎原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為太華南路。
40.八府庄北路。南起含元路,北至東元西路。1957年拓建,因位於八府庄村北得名。
41.八府庄南起華清西路,北至含元路。1957年拓建,因位於八府庄以南得名。
42.新興路。東起八府庄,西至太華南路。1972年拓建,1981年命名。
43.金康路東起康樂路,西至金花北路。
44.康樂路。南起韓森路,北至長樂中路。拓建於1955年,初名康樂路,1966年改稱工農三路,1972年恢復原名。
45.公園北路。南起長樂中路,北至長纓東歐國家路拓建於1955年,以在其南曾計劃建韓森公園而得名。
46.公園南路。南起建工路,北至韓森路。拓建於1955年,以在其北曾計劃建韓森公園得名。
47.建工路。東起幸福南路,西至金花南路,南側沿防洪渠。1981年建成並命名。
48.長興路。東起公園南路,西至金花南路,系一條規劃路。
49.康寧路東起844廠,西至幸福南路。1981年命名。
50.西一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北大街。清乾隆年間,因西段有岳武穆廟得名武廟街。中段元代稱為馬巷。1942年改名崇孝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1.西二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1927年初名崇悌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2.西三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1928年初名崇忠路,1950年按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3.西四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1927年得名崇信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4.西五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北大街。1928年拓建,初名崇禮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西五路。1966年改稱東方紅路中段,1972年恢復為現名。
55.西六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初名崇義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6.西七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北大街。。1928年修建,初名廉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西七路。
57.西八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北新街。1927年拓建,初名崇恥路,1950年按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8.案板街南起東大街,北至西一路。清順治年間,因此地出售案板而得名。1966年改名工農街,1972年恢復原名。
59.尚德路。南起東大街,北至尚德門。1927年拓建,取名尚德種,1967年改稱前進街,1972年恢復原名。
60.東新街。東起中山門,西至新城廣場。1927年拓建,因位於新城以東得名。1967年改稱人民路,1972年恢復原名。
61.南新街。南起東大街,北至新城廣場。明清時為南門大街,1927年因位於新城以南得名南新街。1966年改稱永紅路,1972年恢復原名。
62.西新街。東起新城廣場,西至北大街。長432米,寬18米,水泥路面。清代曾名西華門大街,1927年因位於新城以西得名西新街。1966年改稱人民路,1972年恢復原名。
63.尚朴路。南起西一路,北至西新街。1927年取名尚朴路,1966年改名新民街,1972年恢復為現名。
64.紅革巷。西起解放路,東向不通。1927年取名忠義巷,1966年改名現名。
65.永紅巷。西起解放路,東向不通。1927年取名仁義巷,1966年改為現名。
66.上游巷。西起解放路,東不通。1927年以當時三家住戶讓出一條通道,得名三友巷,1966年改為現名。
67.新育巷。西起解放路,東向不通。1927年取名德義里,1966年改為現名。
68.全勝巷。西起解放路,北至西二路,呈┕形。1929年取名正中巷,1936年改稱中正巷,1966年改為現名。
69.德仁巷。西起尚德路,東向不通。1929年取名德仁巷,1966年改名群力巷,1972年恢復原名。
70.新城巷。南起北長巷,東至新城南壕,北不通,成├形。1942年取名新城巷,1966年改稱新民二巷,1972年恢復原名。
71.北長巷。東起新城巷,西至尚朴路。原名長巷,1942年改稱北長巷,1966年改名新民二巷,1972年恢復為現名。
72.新生巷。北起東新街,南不通。1940年取名新生巷,1966年改名人民八巷,1972年恢復原名。
73.中興巷。南起東新街,北不通。1940年取名中興巷,1966年改名人民九巷,1972年恢復原名。
74.新民巷。東起南新街,北向不通。1940年取名新民巷,1966年改稱人民十巷,1972年恢復原名。
75.集賢巷。東起南新街,西至吉慶巷。清順治元年(1644年)以群賢聚集之意得名。1966年改稱興盛巷,1972年恢復為現名。
76.南長巷。東起南新街,西至尚朴路。清順治年間得名長巷,1942年改名南長巷。1966年改稱新民巷巷,1972年恢復為現名。
77.新城南壕。西起新城巷,東不通。1927年因位於新城南城壕得名。1966年改名勤勇巷,1972年恢復為現名。
78.紅十會巷。東起尚德路,西至炭市街。1911年因系西安紅十字會所在地得名。
79.炭市街。南起東大街,北至西一路。1927年開拓,以該街賣炭為主得名炭市街。1966年改為利群街,1927年恢復原名。
80.吉慶巷。東起集賢巷,西至案板街。相傳清光緒年間,因住兩官吏得名二老巷。1911年改稱吉慶巷,1966年改名為興勝巷,1972年恢復為現名。
81.菜市坊。位於西一路中段北側,與東新街西端相通。由原菜市東坑、菜市北場、菜市場合並組成。此地原為深坑,1942年因系蔬菜市場得名菜市東坑。
82.易俗巷。北起西一路,南向不通。1981年因緊鄰易俗社得名。
83.同德巷。南起西一路,北不通。1929年因鄰近炭市街,得名炭市巷。1950年並入西一路,1981年改為現名。
84.同心巷。南起西一路,北不通。
85.菜市西坑。東起菜市坊,西至南新街。
86.平安市場。位於東大街西段北側,駐鍾樓電影院、望春樓餐廳等。1913年原為易俗社露天劇場,1947年小商販雲集,組辦合作社,稱為平安市場。
87.游藝市場。位於解放路與東新街十字西南,1938年形成市場,為當時說書、唱戲之場所得名。
87.奮勇巷。南起西三路,北至西四路。
88.五四巷。東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
89.新民街。南起西新街,北至光輝巷。
90.新民一巷。西起新民街,東止新城西牆。
91.新民二巷。西起新民街,東不通。。1928年初名寧靜里,1966年以新民街為主地名改稱新民四巷,1972年改為現名。
92.新民三巷。西起新民街,東止新城西牆。
93.通濟坊。包括通濟南坊、中坊、北坊,有60個院落及一幢家屬樓。1936年因坊駐有通濟信託公司得名。
94.通濟南坊。東起新民街,西段向北至通濟中坊。
95.通濟中坊。東起新民街,西至北大街。
96.通濟北坊。東起新民街,西段向南至通濟中坊。
97.光輝巷。北起西五路,西至北大街,呈┛形。
98.北新街。南起西五路,北止城牆。1928年以位於新城以北得名北新街。
99.七賢庄。西起北新街,東不通。1936年民主人士成柏仁借用「竹林七賢」典故題詞為「七賢庄」。
100.後宰門。東起革命公園西門,西至北大街。清代,西段為新城門大街,東段與北新街交匯處稱後宰門。
101.新憲巷。北起西三路,南不通。
102.黎明巷。東起尚平路,西至北新街。
103.四皓庄。東起尚德路,西至北新街。1928年借用「商山四皓」典故得名四皓庄。
104.六穀庄。西起北新街,東不通。
105.新城坊。位於北城牆內,東起北新街,北至順城北路東段,呈┗形。
106.興樂里。位於西五路西段南側,1962年省事務管理局、廣播局等單位先後建成家屬樓房10幢,1981年命名。
107.興盛里。位於西五路中段南側,原系低窪區,1964年由省公安廳、省建委等單位逐步建成家屬樓10幢,1981年命名。
108.人民巷。東起順城東路北段,北至東新街。呈┗形。
109.昌仁里。東起東門內盤道,西至尚勤路。
110.建國巷。東起尚儉路,西至解放路。
111.愛勞巷。南起東二路,北至東三路。
112.安福里。北起東新街,東至安寧里,呈┗形。1941年初名安定里,1966年改稱人民四巷,1981年改為現名。
113.安民里。南起東新街,東至化育巷,北至東二路。
114.康寧里。東起尚勤路,西至尚儉路。1940年取名興仁巷,1966年改稱鍛煉巷,1981年改為現名。
115.居仁里。東起尚勤路,西至尚儉路。
116.普及巷。南起東新街,北至東二路。
117.自由巷。東起尚勤路,西至尚儉路。
118.新中東巷。南起東二路,北至東三路。
119.錦綉巷。南起東二路,北至東三路。
120.矢勇巷。南起昌仁里,北至東一路。
121.安寧里 。北起東新街,南不通。
122.東樂巷。南起自由巷,北至東新街。
123.安樂巷。南起建國巷,北到東新街。
124.昇平巷。東起尚勤路,南至自由巷,呈┏形。
125.化育巷。南起東新街,北至東二路,呈┣形。1942年以育才教化之意得名。
126.新風一巷。西起尚儉路,東不通。1943年得名純仁里,1966年改為現名。
127.新風二巷西起尚儉路,東不通。1938年得名三義里,1966年改為現名。
128.新風三巷。西起尚儉路,東不通。1939年得名博愛里,1966年改為現名。
129.普興里。北起東二路,南不通。
130.新樂巷。北起東新街,南不通。
131.愛國巷西起尚勤路,東不通。
132.忠勇巷。西起尚勤路,東不通。
133.民樂園 。東起尚儉路,西至解放路,南起東新街,北至東二路。1929年由馮玉祥建成,內原有軍營,取與民同樂之意得名。圍牆如堡,四周有磚結構三孔拱門四個,門額均由宋哲元題名「民樂園」。
134.強盛一巷。南起東三路,北不通。
135.強盛二巷 。南起東三路,北不通。
136.強盛三巷。南起東三路,北不通。
137.強盛四巷。南起東三路,北不通。
138.東群巷。北起東七路東端,南不通。
139.趙家巷。北起東六路,南不通。1950年拓建,以姓氏得名。
140.操場巷。北起東三路,南不通。1947年因此處原系操場得名。
141.敢闖巷。東起尚勤路,西不通。1931年取名必忠巷,1966年改為現名。
142.衛東巷。北起東四路,南不通。
143.群策巷。南起東六路,北至東七路。1926年以山東日照縣人民居此而得名日照新村,1966年改為現名。
144.南坊巷。南起東五路,北至東六路。
145.北坊巷。南起東六路,北不通。
146.勤民巷。南起東五路,北至東六路。
147.公社巷。西起尚勤路,北至東六路。1947年初名義和巷,1966年改為現名。
148.衛民巷 。南起東五路,北至東六路。。1937年得名凈修巷,1953年改為現名。
149.豫民巷。東起尚愛路,西至尚勤路。
150.勤奮東巷。南起東四路,北至東五路。
151.勤奮中巷。五路南側,南起東四路,北不通。
152.豫民里 位於東五路東段南側豫民巷內,面積11,164平方米。
153.東風坊。位於東五路東段南側名。
154.人民市場。東鄰尚儉路、西至解放路;南起東四路、北至東五路。
155.興隆坊。南起東七路,北至東八路。
156.社教巷。南起東七路,北至東八路,是條不規則小巷。
157.北新巷。南起東八路,北至城牆,呈┫形。
158.坤中巷。西起尚儉路,北至東七路。
159.豫興東巷。南起東七路,北至東八路。1950年拓建,因河南籍人居多得名。
160.豫興西巷。南起東七路,西至東八路。1950始拓建,因河南籍人民多得名。
161.建設巷。南起東六路,北至東七路。
162.勞動巷。南起東七路,東不通,呈┏形。
163.東大院。東起尚儉路,西至解放路。
164.豫武巷。南起東八路,北至城牆。1950年以尖嘴南武陟縣人居多得名,1966年改名要武巷,1972年恢復原名。
165.尚德里。位於解放路北段西側,起止於尚德路。開拓於1937年,系尚德路的派生地名,1966年改稱勤儉巷,1972年恢復原名。
166.文化巷。北起西七路,西至尚德路。開拓於1937年,因位於崇廉路、尚德路之間,得名廉德里,1966年改為現名。
167.公民巷。南起西八路,北不通。原為群眾散居地,1946年開拓為街巷得名。
168.東小街。南起環城北路東段,北靠鐵路。
169.西小街。東起火車站廣場,西不通。
170.新丁字巷。南起環城北路東段,北不通。1959年因西鄰丁字巷得名。
171.丁字巷。南起環城北路東段,西不通,呈┓形。
172.吊橋街。東起鐵路新村,西至北門。
173.新民村。原系荒地,1952年拓建,取名新民村。
174.保康里。位於解放路北端西側,西七路與西八路之間。1936年因巷內有四家中葯店取保護人民健康之間得名。
175.勇進南村。位於環城路東段路北,面積594平方米,1936年拓建,以火車站方位得名西南區。1966年改稱勇進南村。
176.隴海新村。位於環 城北路東段北側,面積8,520平方米。1936年始建,以北靠隴海鐵路得名。
177.東站路。南起長纓東路,北至火車東站。
178.興工東路。東起儲運倉庫,西至東站路。
179.興工西路。東起東站路,西至金花北路。
180.華清東路。東起滻河橋,西至金花北路。
181.勤工路。南起長樂中路,北至長纓東路。
182.四合窯 。南起省建三中,北至長纓西路。開拓於1931年,因四戶人在此辦窯場得名。
183.中興路。南起永樂路,東北至長樂路西路。
184.東半截巷。位於東郊長樂西路北側。出入口均在長樂西路。開拓於1942年,原名半截巷,1966年改稱朝陽三巷,1972年改為現名。
185.搪瓷北巷。南起長樂路,北至康家村。1942年拓建,因南側有「三官廟」得名北三官廟巷。1966年因位於西安人民搪瓷廠北側改為現名。
186.搪瓷南巷。南起永樂路,北至中興路。
187.朝陽巷。南起永樂路,北至長樂西路。1942年開拓,以姓氏得名曹家巷,1967年改稱朝陽一巷,1972年恢復原名。
188.紗廠街。東起建華路,西至太華南路。
189.南新生巷。東起太華南路,西不通。
190.北新生巷。東起太華南路,西不通。
191.自立路。東起太華南路,西至篤臣巷。
192.崇明路。南起自強東路,北至生產後村。
193.富強路。南起自立路,北至自強東路。
194.光明裡。北起自立路,南不通。長99米,寬3米,土路。1953年形成街巷,取名光明裡。
195.向群巷。北起自立路,南不通。
196.中心巷。南起篤臣巷,北接職工巷。
197.職工巷。南起自立路,北至自強東路。
198.篤臣巷。南起樹雄巷,北至自強東路。
199.樹雄巷。東起篤臣巷,西至童家巷。
200.篤臣一巷。西起篤臣巷,東不通。長
201.篤臣二巷。東起自立路,西至篤臣巷。
202.篤篤臣三巷。東起自立路,西至篤臣巷。
203.張家巷。東起東童村,南至自強東路。1966年改名向陽北巷,1981年改為現名。
204.東童村。南起自強東路,北至二馬路。清末為午門坊五村之一,因位於童家巷以東得名。
205.建強路。南起自強東路,北至鐵一村。
206.生產路。東起革新街,西至建強路,開拓於1933年,1934年因作坊增多,改為生產路。
207.向榮路。南起自強東路,西北至二馬路西端。
208.聯志路。東起建強路,西至北關正街。
209.福豫路。南起自強東路,北至工農麵粉廠。
210.棲鳳路。南起二馬路,北至鐵三村。
211.向榮巷。南起自強東路,北至聯志路。
212.童家巷。南起火車站天橋,北至自強東路。1615年以童姓居此得名。
213.革新街。南起自強東路,北至唐含元殿遺址。
214.大成巷。南起自強東路,北至生產路。
215.西閘口 。南起環城北路東段,北至自強東路。
G. 手裡有5萬元 怎樣理財賺更多
今天晚上就放假了,有點兒小開心~
五一假期,盆友們都要去哪玩啊?
我的實習生德華,說他要去西安,去逛大明宮,去看大雁塔。
哎呀,年輕人真是有活力,不像我這種「老年人」,打算窩在家裡,好好休息休息。
說起德華這個小孩,前幾天他問我,小米姐,手裡有5萬塊錢,怎樣理財才能收益最多?
我問他哪來的5萬塊錢,他說自己兼職一點點攢的。
為德華點100個贊。
說回來,手裡有5萬塊錢,怎樣理財才能收益最多?
根據我對德華說的,我整理了一篇文章,希望對你也有幫助。
很多年輕人比較浮躁,還沒踏入理財的大門,就想要最高的收益(德華不是這樣),要知道一分收益對應一分風險,收益最大化也就意味著風險最大化。
比如賭博、炒股、炒幣都可以讓人在短時間內迅速暴富,但也有可能讓你在一夜之間傾家盪產。
理財的目的是為了讓財富穩步增值,跑得贏通脹,讓手裡的錢不貶值,而不是為了讓你從一個窮人變成一個富人。
所以,建議大家還是腳踏實地學習理財的基本知識,將本金的安全放在首位。
下面具體來說說,5萬元能怎樣理財?
1、從門檻來看,5萬元已經達到了大部分理財產品的購買門檻。
貨基寶寶的購買起點大多是1分或1元,保險理財的購買起點大多是1000元,基金的購買起點大多是1000元,銀行理財稍微高一點,購買起點是5萬元,P2P理財的購買起點大多是50元或100元。只有信託、私募這樣購買起點在百萬元以上的產品買不到。
2、對於理財新手來說,米米建議大家從貨幣基金寶寶開始理財,優點是門檻低、安全性高、流動性強,可以隨存隨取,是存款的最佳替代品。
推薦幾個寶寶理財產品:余額寶、微信理財通余額+、微眾銀行活期+、京東小金庫、招行朝朝盈、建行速盈、工行現金快線、江蘇銀行開鑫盈等。
目前寶寶理財的平均收益率在4%左右,5萬元一年的收益率在2000元左右。
3、如果你已經買過貨基寶寶,想嘗試更多安全性較高的理財產品,並且獲取更高的收益,以下幾類產品可以嘗試:銀行理財、保險理財、個人養老保障管理產品、券商理財、票據理財等。
這些產品比較相似,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大多是封閉式,流動性不高,期限大多在1年以內,風險大多是中等偏低,虧損的可能性不大,目前平均收益率在4%-6%之間,5萬元一年的收益大概在2000-3000元之間。
4、如果覺得以上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太低,並且能承受一定的風險,那麼米米建議嘗試一下P2P理財。
在目前固收理財產品中,P2P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優勢非常明顯,目前行業平均收益率在9%-10%之間,5萬元一年的收益可達5000元。
可能很多人一聽到P2P就感覺風險很大,主要是因為前幾年行業野蠻生長,導致大批平台跑路或非法集資,但是近兩年行業監管非常嚴格,大批平台選擇退出,現在業內一些頭部平台的安全性還是比較高的。
5、如果你能堅持長期投資,可以考慮基金定投,如果你不會選基,最簡單的做法是,選一隻指數基金,每個月定投一次,把定投的時間設置在發工資日的第二天。
指數基金的風險不小,但是可以用時間來抵抗風險,堅持5年以上,設置一個止盈點,比如設置50%的回報標准,也就是年化10%收益率。如果你能堅持,這樣的目標其實不難達到。
最後米米提出兩點建議:
一是隨著資金的不斷累積,要學會做資產配置,也就是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但是也不能太過分散,比如你一共5萬元還要放在10個理財渠道,那就有點太過分散了;
二是高風險資產的配置比例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最好不超過30%。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里。
心裡都長草了,不想上班。提前祝大家假期愉快~
H. 西安與奈良的歷史淵源
奈良對於日本歷史就像西安對於中國歷史一樣具有重要意義。奈良古稱大和,約公元三世紀以此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大和國對於日本早期統一國家和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此後,由於熱心學習和大量吸收以中國為主的大陸文化,奈良作為日本當時的政治中心獲得了很大發展。日本歷史上最早的正式國都藤原京位於大和南部的飛鳥地區,於公元694年建成起用。自公元710年起,國都遷至大和北部的平城京,由此開始了奈良時代。公元八世紀遷都京都以後,奈良不再作為日本的政治中心,但作為寺廟之都,仍然繼續煥發出生機。 作為古都,奈良不及西安源遠流長,論文化遺產的豐富程度以及在國際上的影響,奈良也無法與西安相比。可是現代奈良以面向未來、建設新文化首都為目標,成為文化藝術和學術研究的據點,在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擁有「法隆寺佛教建築」、「古都奈良的文化遺產」兩項世界遺產,尤其是第二項以城市冠名,由東大寺、興福寺、春日大社、元興寺、葯師寺、唐招提寺、平城宮遺址和春日山原始森林等八處組成,堪稱世界遺產之都;1994年奈良國際研討會上編制的關於真實性的文件,成為新時期世界遺產保護的重要指導原則;1999年聯合國亞太文化中心文化遺產保護協力事務所在奈良設立,更使這里成為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信息交流和人才培訓的一個中心。筆者曾親赴實地培訓考察,深有感觸,在此介紹他們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一些理念和實踐,期望可資西安在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建設中借鑒。一 奈良町――城市格局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 奈良町是以元興寺舊境內為中心的地區,突出於奈良時代平城京東部稱作外京的地方。從街區的規模和建築體量來看,當時只能算作一座普通城鎮。這里保存著許多神社和佛寺,一些從江戶時代(公元1603年至公元1867年)末期到明治時代(公元1867年至1911年)的民居商鋪及當時比較規整的小街巷格局延續至今。盡管作為行政建制的奈良町已不復存在,但是作為反映奈良城市發展史的重要見證受到保護。這里不僅舊時的風貌得到較好展示,還保留著古老濃郁的市井風俗和歷史傳統。通過參觀傳統民居、工藝美術館等地方,使人對街區歷史和風俗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 西安在1980――2000年城市整體規劃中,提出「保護明城完整格局,顯示唐城宏大規模,保護周秦漢唐重大遺跡」的基本原則,顯示出對於保護歷史上西安的城市格局和古都風貌的高度重視,成為現代我國城市規劃的一個範例。但是後來由於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對舊城區採取了積極改造的政策,許多傳統民宅、商鋪、會館遭到拆毀,這無疑是古城文化遺產的一大損失。 對於西安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在2002年最新公布的《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中得到了明確認定。以北院門、三學街為代表的兩個歷史文化街區是西安現存的兩個最大的明清街區,區內除了眾多的民居商鋪外,還分布著不少寺院等古跡,很有特色,與西安城牆、鍾鼓樓等明清標志性建築一起,成為古都風貌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在實際管理和具體保護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歷史文化街區的不少地方未能成為古都風貌的亮麗風景,反而有損於西安的城市形象。 仿古一條街的建設是歷史文化街區的一種速成做法,在國外的保護實踐中卻很少見到。他們對於歷史街區的一般民居要求按照傳統式樣進行修繕翻建,在外觀上與整個街區的風貌保持一致;並且十分注意向業主宣傳這些做法的意義,以取得民眾的支持。在北院門地區,我市已與挪威合作,對幾座傳統院落進行了修繕,還對幾座近些年改建的與街區風貌不相協調的院落加以拆除,按照明清西安民居的式樣,重新設計建造,並配合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歷史文化街區的生活環境,為民居保護作出了示範。 二 歷史人文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的融合 「奈良是美麗的地方。自然是美麗的,保存下來的建築物也是美麗的。而二者合一的地方是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二十世紀初年曾經在此生活過的日本著名作家志賀直哉對奈良情有獨衷,他的話揭示了這座城市贏得人們喜愛的原因。 奈良在城市規劃中十分注重歷史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對於文物古跡的保護,設定了歷史風土特別保存地區進行管理;對於一些文物古跡的所在地區,劃歸風景地區、都市景觀形成地區等不同的限制區域中,使豐富的歷史人文環境與優美的自然環境趨向和諧統一。奈良有眾多的風景地區,都是以歷史文化資源為依託。奈良公園及其周圍是體現二者和諧統一的一個突出實例。奈良公園位於一處著名的風景區內,園內既分布著興福寺、東大寺、春日大社等幾處世界遺產,又有若草山等自然景觀。東西長四公里,南北寬二公里,林木茂盛,草地遼闊。古代這里當作神祗供養的梅花鹿,今日三五成群棲息徜徉其間,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甚至在古都奈良的世界遺產中,春日山原始森林本身由於古代已作為春日大社的神聖區域受到保護,體現了日本人通過自然感受神之存在的傳統,被認為是一處「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的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s)。 建國以後,西安在城市規劃中把秦莊襄王墓、唐長安城城牆遺址、唐興慶宮遺址、唐曲江池遺址、唐大小雁塔、明西安城牆和秦王府城牆等一批文物古跡或規劃為綠地,或辟為公園,體現了把文物古跡保護與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的意識,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是在具體設計和實施中,有的未能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角度多加考慮,缺乏對文物遺存的展示和彰顯,未能開掘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與一般的園林游樂場所差別不大。 此外,在西安周圍,特別是秦嶺山地,還散布著許多人文景觀,與優美的自然風光交相融合,形成了一些內涵豐富、頗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區,例如驪山華清池風景區、長安樊川佛教文化風景區、明秦藩王十三陵風景區、樓觀台道教文化風景區等。加強這些風景區的保護和建設,對於促進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維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外部生態環境都有重要意義。目前,急需對西安周邊的人文景區進行評估確認,劃定范圍,在此基礎上納入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建設范疇進行規劃、立法和管理。三 歷史公園與大遺址的保護 建立歷史公園是日本對古遺址進行保護的一種重要方式。日本有500多處古遺址――包括陵墓、城堡、村落、廟宇、官衙、園林、道路等,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保護。歷史公園由環境建設省進行管理,國家級的歷史公園超過十多處。奈良境內的飛鳥歷史公園保存著飛鳥時代的許多遺跡,是一處國家級的歷史公園,文物古跡得到很好的保護展示。平城宮遺址因為有一座日本國家級的考古研究所――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是日本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的研究中心,因而隸屬文部省管理。關於平城宮遺址整備的實踐,集中體現了日本文物保護的思想和方法,對於我們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平城京於公元710年至784年作為都城使用,是日本模仿隋唐都城長安和洛陽建造起來的。平城宮遺址位於都城北部正中,東西1.3公里,南北1公里,佔地120公頃。在都城外遷以後,遺址大部分淪為稻田。日本政府從二十世紀初開始,通過一系列贖買,目前已取得了該遺址絕大部分土地的產權。這里在大規模考古發掘的基礎上,進行了保護復原,並加以陳列展示,成為一座遺址博物館,從形式上來看,也可稱為歷史公園。 平城宮遺址上建有介紹平城宮歷史和文物遺跡的博物館,還有對考古發掘的遺址按照原樣進行陳列的遺構展示館。此外,由於日本古代主要是土木結構建築,不像歐洲的磚石結構容易在地面上保存,因而重視對於考古遺址的保護復原,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按照考古發掘的原樣進行復制或仿製。例如,平城宮大內里的一口水井遺址,在原位置之上復制出井口,四周地面的鋪石使用化學材料仿製。 第二,表現建築遺址的地面遺存和范圍。例如,對第二次大極殿復原出踏步、基壇和柱礎石;對天皇居住的內里的一組建築,採用草坪顯示遺址范圍,用修剪成柱狀的灌木表示立柱。 第三,重建或部分重建原來的建築。比如宮城的正門朱雀門,根據專家的復原方案進行了重建。 第四,使用風景規劃的方法表現遺址。主要通過種植一些對遺址不構成傷害的植物,使遺址既能在接近自然的狀態下得到保護,又利於風景觀賞。 我市的古遺址分布比較密集,尤其是周豐鎬、秦阿房宮、漢長安城和唐大明宮這四大遺址面積廣大,是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遺存,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屬於全世界的文化遺產。 近一二十年來,在城市化和農村經濟的大規模發展的形勢下,大遺址的保護受到巨大沖擊和挑戰。西安文物部門按照建立歷史文化公園、對大遺址進行復原展示的思路,精心組織編制保護規劃。目前,已對以四大遺址為首的十多處古遺址編制了保護規劃或方案。另一方面多方籌措資金,積極實施文物保護工程。特別是近年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本信託基金的資助下,大明宮含元殿遺址保護復原工程經過中日專家的多方協商論證,得以順利實施,為今後公開展示,發揮文物在社會教育、旅遊觀光等方面的作用打下基礎。但是大遺址的保護是一項牽涉到全社會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有關部門的協同努力。希望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有關部門的不懈努力下,在當地群眾的關心配合下,大遺址保護規劃能夠盡快通過並付諸實施,為西安歷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光彩。四 無形文化財、民俗文化財的保護 日本把文物稱作文化財,分為有形文化財、無形文化財、民俗文化財、紀念物、傳統建築群落五大類,內涵比我國對於文物概念的一般界定要寬泛得多。無形文化財、民俗文化財的劃分是日本文化財概念的顯著特徵,也像其他文化財一樣劃分等級進行保護。無形文化財是指在日本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表演藝術、音樂、工藝技術等無形的文化財產。民俗文化財是對於理解日本國民生活演變不可或缺的、關於衣食住等方面的風俗習慣、民間藝術以及所用的實物,分為無形民俗文化財和有形民俗文化財兩部分。從文化財中抽象出「無形」的內容與國際上對無形遺產(Intangible heritage )的確認和重視的趨勢是相一致的,使文化遺產的概念更加完整,內容更加豐富。 奈良對民風民俗的重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些生動鮮活的習俗激發了人們熱愛鄉土的情感,也是旅遊觀光的一項重要內容。奈良的節令習俗「大和歲時記」是當地觀光手冊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列出40多項內容,有若草山燒山、春日大社萬燈籠、興福寺南大門遺跡上的薪能、鹿苑的鋸鹿角、萬葉植物園的春日舞樂會、春日若宮御節等風俗,都很有特色和影響。每年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舉行的正倉院珍寶展,也成為當地的一項重大活動和風習。至於每年12月31日夜在各個寺廟敲響的除夕鍾聲,元旦去寺院神社的新年參拜,更成為日本舉國方興未艾的習俗。 日本的無形文化財和民俗文化財的內涵與我們習慣上所說的文化藝術、民風民俗是比較接近的。對於它們的保護我國顯得不如日本重視,尚未正式納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范疇。實際上,正是這些文化遺產構成我們文化大廈的基石,生動體現出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 西安的文化藝術、民風民俗源遠流長,蘊含豐富,但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沖擊下急劇嬗變。我們自身長期以來對地方戲曲、民族音樂、傳統工藝、民間信仰、傳統民居、節令風俗也不夠重視,缺乏整理、研究和保護。近年來,通過對歷史文化的深層次開掘,西安推出了古文化藝術節、仿唐樂舞、晨鍾暮鼓敲擊儀式、南門、北門入城式、城牆花燈展、興慶宮公園民間社火表演等特色旅遊項目,為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塑造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我們不少很有價值的文化藝術、民風民俗瀕臨滅絕的危險,亟待進行保護。作為有悠久歷史的古城,我們還沒有恢復建立自己系統的「西安歲時記」,更談不上推向整個社會,宣傳西安的風俗文化。 文化遺產是各個民族和國家傳承下來的獨特文化的載體,深刻體現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構成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內容。離開了文化遺產,就不成其為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周秦漢唐等強盛王朝建都的地方,有三千餘年的城市史,一千多年的都城史。因此,搞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是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建設的基礎。同時,西安的文化遺產不僅是屬於西安的,更肩負著展現、傳承、光大中華文明的重任。 作為全世界最重要的歷史城市之一,西安具備成為世界遺產之都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可是目前我市僅有秦始皇陵和兵馬俑一項世界遺產,與我們實際擁有的文物古跡的價值不符,與奈良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事實上,我們目前缺少的不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產,而是缺少符合國際標准要求的保護和環境條件,缺少高瞻遠矚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建設方針。在1994年召開的古都西安重要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國際研討會上,漢長安城遺址、唐大明宮遺址和明西安城牆的歷史價值得到中外專家的充分肯定。但是鑒於目前文物保護和周邊環境所面臨的嚴峻形勢與世界遺產長期保存的目標不符,建議在加強保護的基礎上,待環境得到的較大改善後再行申報。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向現代化的急步邁進,作為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聖地,古都西安迎來了再創輝煌的歷史機遇。能否無愧於豐厚的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以「古都西安的文化遺產」的形式向世界遺產發起新的沖擊,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做出新的貢獻,是歷史對現代西安的一次呼喚和考驗。
I. 家族信託應該占總資產比例多少
看你設置這個家族信託的目的是什麼,如果純粹為了增值保值。那40%的比例不錯。
如果為了傳承。那麼比例還可以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