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教孩子理財 五個小技巧
首先,父母自己要有理財意識和科學理財方法,要有良好的節儉習慣,為孩子作出榜樣。都說家長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一個花錢大手大腳、不會節儉的父母親很難教會孩子如何科學地理財。
其次,家長可以讓孩子一起參與制定家庭財務計劃。財務計劃就是有效地掌握自己手中的錢財,無論掙多少錢,都應該讓錢財為生命中的每一階段提供最大的安全保障,或者最合適的生活方式。由於人生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財務需要,所以家庭要有財務計劃。讓孩子參與其中,幫助他們體會知道生活要有計劃,需要節制,不能無度揮霍。
第三,讓孩子了解家庭財務計劃,並學會記賬。讓孩子知道家裡近期、中期、長期需要的支出有哪些方面,學費要多少錢?收入多少,支出是多少,有多少剩餘?孩子手中要有一個記賬本,隨時記下家中的收支項目,讓孩子了解家庭的日常開銷和收入以及掙錢的方法,讓孩子知道和體驗掙錢的艱辛。
第四,家長也可以與孩子簽訂一份「零用錢合同」,如:「甲方按月支付乙方零用錢60元,其中20元用於購買書籍,20元公交車費,10元自由支配,其餘10元存入銀行……,乙方若無節制地花錢造成透支,甲方有權在下一月將其零用錢減半;乙方若堅持每月存款10元,一年後甲方將給予乙方與存款相同數目的獎金作為獎勵。」簽訂「零用錢合同」是西方很流行的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方法。這是理財教育,更是孩子心理素質的鍛煉。但合同內容不宜定得太死,要讓孩子有自己安排的空間,給他自己統籌安排的鍛煉機會。中國的父母可以嘗試一下,說不定會有很好的效果。
最後,和孩子一起學習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與工具,使孩子懂得既要合理合法地賺錢,又要有良好的消費習慣。同時,給孩子提供親身體驗理財的實踐過程,正確對待金錢,形成正確的理財觀,道德觀和勞動觀。
2. 如何教育孩子理財 這幾點你做到了嗎
富豪們是這樣教孩子們理財的,你做到了嗎?
在我國,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需要與錢打交道,只要學習好、身體好就行,殊不知,這樣會導致孩子對於金錢完全沒有概念,更別提說理財了。
正是由於很多家長在兒童理財方面存在教育誤區,才容易造成孩子們虛榮、攀比的心態,這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很不利。今天我們來看看各路富豪是怎樣教育孩子理財的吧!我相信總有一款get到你!
當代華爾街風雲人物羅傑斯教育子女:儲蓄要比借款重要得多!
羅傑斯有兩個女兒,一個八歲,一個才三歲,都已經開設了銀行儲蓄賬戶,一個放美元,一個放人民幣,讓兩個孩子很早就有不同國家不同貨幣的概念,而且也懂得了不同的貨幣之間匯率變動問題。
首富李嘉誠從小就培養兒子節儉的生活習慣和理財意識。
李嘉誠再給兩個兒子零花錢時都會在總金額中扣除10%,並教育孩子說這是所得稅,這樣孩子在花錢的時候需要仔細計算,做一個長期打算。
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沃爾頓家族的董事長山姆·沃爾頓要求孩子們自己掙零花錢。每個孩子都會跪在商店地上擦地板,修補漏雨的房頂,夜間幫助卸車等零活。
美國波音公司創始人波音教育子女:如果想買新東西,就必須拚命工作,這樣才能有動力去創造更多的財富。的確,家庭理財中節約並不能使財富有很大的增加,倒不如努力賺錢增加財富。
洛克菲勒家族中流傳著「14條洛氏零用錢備忘錄」,其中包括每周只給零花錢1美元50美分,並且每周都會核對賬目,如果孩子們能夠清楚的記得每筆支出的用途,家長認為錢賬清楚,用途正當,下周則增發10美分,反之則減。
王健林:不主張一定家族傳承。
王健林表示,「接班人選擇,我是很開放的,我不主張一定家族傳承。」「現在市場競爭這么激烈,你如果弄不好,人才一跑光,公司的價值就沒了。」
比爾蓋茨:遺產分配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基於金錢可能對孩子帶來的傷害,蓋茨同當今世界的許多富人一樣遵循再富不能富孩子的教育原則,寧願將錢捐獻給社會也不願多給一分錢讓孩子去揮霍。蓋茨曾經說過:當你有了1億美元的時候,你就明白錢不過是一種符號,簡直毫無意義。
蓋茨和他的妻子近5年向社會捐款高達10億美元以上。對社會如此慷慨大方,對子女則吝嗇。蓋茨公開宣布:我不會給我的繼承人留下很多錢,因為我認為這對他們沒有好處。
巴菲特:太好的事情未必是真的。
「如果一件事感覺太好而不像是真的,那麼它可能真是這樣的。就如同抽獎廣告告訴人們的一樣,一元錢抽大獎,百抽百中。真的有這么好嗎?想想看,如果每個人用一元錢就能抽個大獎回家,那麼商家怎麼賺錢呢?」
盛田昭夫:只有「純真」並不夠。
許多父母怕孩子染上貪錢的惡習,就不讓孩子沾上金錢的邊。在充滿競爭和風險的社會中,如此「純真」很容易被淘汰。已去世的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剛懂事時其父就告訴他:你是家中的長子,未來的米酒商。盛田昭夫從小就被當作家產繼承人來培養,逐漸變得精明能幹,學會了精打細算,後來終成大器。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讓他明白金錢的意義,讓他們在小的時候就學會理財,再往後的人生絕對會為他們創造更多的財富!
3. 為什麼說家庭理財中孩子的教育是重大投資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智商、情商和財商都要高。智商是一個人學習知識的能力,情商是一個人處理社會關系的能力,財商是一個人管理金錢的能力。我們的家長往往只注重培養孩子的智商,讓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學習那些有用(或沒用)的知識,而忽略了孩子的情商和財商教育,結果把孩子培養成了只會讀書的「書獃子」。看看我們周圍的「月光族」、「啃老族」,看看那些大學沒有畢業就欠債的「卡奴」,我們就明白理財教育有多麼重要了。
在現今社會里生存,情商和財商往往比智商更重要,一個人的成功與否,關鍵是其處理社會關系的能力和管理金錢的能力。而在眾多的社會關系中,「金錢關系」又佔了絕大多數,因此情商中包含了很大的財商成分,情商和財商是密不可分的。我說的理財教育既包括財商教育,也包括情商教育。相反,平時大家都注重的智商教育,在現今社會中的重要性日益降低,那些所謂高智商的「不成功」人士比比皆是。有人作過統計:在大學同班的學生中,學習成績排在前5名的學生,在步入社會後,事業往往不是很成功,而那些學習成績中等(甚至中等偏下)的學生,在參加工作後,事業要比那些「高材生」成功得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那些「高材生」的智商高,而情商低。
讓孩子從小學習理財,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可以帶來很多好處。從短期的效果看,會養成孩子不亂花錢的習慣;從中期的效果看,會養成孩子投資的能力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從長期的效果看,會養成孩子獨立的生活能力和家庭責任感,成為一個對社會和家庭有用的人。此外,孩子在學習到更多的理財知識後,便會明白「天上不會掉餡餅」的道理,長大後也就不容易受到欺騙,增強了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
總的來說,讓孩子學理財的目的是為了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獨立的人、一個成功的人、一個能承擔家庭責任的人、一個孝敬父母的人。一句話: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4. 孩子幾歲,進行理財教育最合適
國外研究發現復:
一個人的理制財觀念,在12歲之前就會建立起來,5-12歲是兒童理財教育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金錢價值觀和消費尚未形成穩定的習慣,此時進行理財教育最為合適。
不少父母可能都有著這樣的煩惱:
一方面,為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而辛勤工作、省吃儉用,想方設法地掙錢、攢錢;
另一方面,孩子卻不明白錢的來源和賺錢的辛苦而揮霍無度,花錢的速度幾乎趕上了掙錢的速度。
5. 如何教育才能讓孩子學會理財
先說為什麼要教孩子理財?
我們有句古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孩子更是如此。孩子逐漸長大,會接觸到壓歲錢、會需要零花錢、會面臨同學之間的交往,這都或多或少地和錢有一點兒關系。可是,直接把零花錢甩給孩子、壓歲錢全部「充公」、或者給錢讓孩子與同學應酬攀比,其實都是不正確、更不負責任的做法。早早培養孩子的財商,幫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財富觀,學習財富積累的方法,才是學習之外,當代父母應該給與孩子的必要教育。
還有,要教孩子樹立財富管理,和適當的理財方法,要怎樣做?
1. 身教大於言傳。父母自己有清晰的財富目標,明確自己當前的財務狀況,把家庭資產在各類不同風險等級的產品中進行均衡配置,讓家庭財務處於良性運轉,必然能給孩子帶來深刻的影響。
2. 帶孩子閱讀適合年齡段的書籍,學習金融理財知識。比如出版近20年的歐洲著名理財童話《小狗錢錢》,這本書10年前就買來,一直躺在書櫃里。最近讀書的時候翻出來,發現其中關於制定財富目標、執行財富目標、處理負債和正確投資的觀點和基本方案都有所涉及,深入淺出,孩子也能看懂,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好書。
6. 怎麼教孩子理財 512歲是兒童理財教育的重要
所以教孩子理財,更需要的不是多麼高深的理論知識,而是有足夠的耐心,知行合一,讓孩子在生活實踐中一點點理解理財的含義,一點點開發他的財商。
雖然力哥自己暫時還沒辦法實踐我的兒童財商教育理論,但我對我將來孩子的教育是很有信心的,我覺得我應該是個好老師,而且我曾經做過幾次線下的兒童財商教育講座,力哥說理財最大的特點就是簡單又好玩啦,現場效果都不錯,所以我覺得我還是有資格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的。
今年8月底開學前有個新聞,說廣州36所中小學開學後將試點金融理財課。媒體最關注的是這套課程的高中版內容涵蓋了股票投資,包括怎麼在證券公司開戶,怎麼進行股票期貨交易,甚至可以利用軟體模擬炒股。
你要知道,那會兒正好是股市從5000點稀里嘩啦一路跌破3000點的時候,爸媽自己都在股市裡虧得家都找不到了,還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里學炒股,這不是開玩笑嗎?這不是引誘未成年人犯罪嗎?所以當時社會反響並不太好,很多人覺得這么做太拔苗助長了,連我們成年人在股市的暴漲暴跌面前都很難自持,經常犯錯,那些三觀都還沒完成形成的小屁孩,他們又如何能戰勝得了自己內心的貪婪和恐懼呢?你這不是要提前讓孩子毀三觀嗎?
我覺得吧,都上高中了,學點股票投資知識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問題的關鍵是誰來教高中生炒股。
因為我們正規的學校教育系統,從小學到大學,從來就沒有系統教過孩子如何正確理財,哪怕是那些大學里專門學經濟學專業的,其實也還是不太懂理財。現在市場上專業的理財師,都是工作以後再通過專業培訓才慢慢掌握系統理財知識的,包括力哥也是這樣。所以今天中小學里的老師,有幾個人真正懂理財呢?
到時候孩子長大了,炒股虧得一塌糊塗,爸媽質問:「你的股票投資知識是誰教的呢?」孩子吧嗒吧嗒眨著小眼睛,說:「我的股票知識是體育老師教的」……這么一來,你不是誤人子弟嗎?你還別說,這些理財課程真的就是什麼數學老師、物理老師或者政治老師來教的,他們自己都不怎麼懂理財,你給他們一本教材,一本教綱,就讓他們去上理財課了,那結果,呵呵,你懂的。
其實廣州並不是國內第一個試點中小學理財教育的城市。上海好幾年前就已經有這樣的試點了,而且也編寫了一整套教材,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高考考理財科嗎?不考吧。既然高考不考,那老師就沒有認真教孩子理財知識的動力。
就像高三的時候,許多副科最後都讓位給了語數英主課一樣,像體育課之類的地位好慘的,動不動就被侵佔。理財課也是一樣的,本來就是試點,所以試著試著,最後就不見了……因此力哥敢在這里打賭,廣州的理財課程試點最後一定會無疾而終,除非高考加試一門理財科目。這就是應試教育的悲哀,這就是天朝孩子的無奈。
5到7歲的學齡前階段
所以教孩子學理財,靠學校教育,我覺得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希望都不大。到頭來,還得靠我們家長自己教。但我們家長一樣是理財小白,那具體又該怎麼做呢?
雖然兒童財商教育在國內一直方興未艾,但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人家早就有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了。從國外的成熟經驗來看,兒童財商教育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必須要跟著孩子認知能力的成長,循序漸進,一點點讓他加深對理財的理解。
我個人覺得,4歲以下的孩子,還沒有形成完整連貫的記憶,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和學習更多的是一種生物本能,所以孩子太小的時候是沒必要特地考慮什麼理財教育。
5到7歲的學齡前兒童,已經有了完整的語言能力和辨別能力,所以就可以開始對他進行財商教育。
首先,你要有意識地教他認識錢。知道這是錢,這個硬幣代表1元,那個紅色上面畫著一個老人頭的紙片代表100元。這張小紙片和你吃好飯擦嘴巴的紙巾可不一樣哦,不能擦擦嘴就扔掉哦,上面都是細菌呢!然後你還要告訴他,這錢能幹什麼用?能買好吃的,好玩的。但是這錢可不是從天而降的哦,是爸爸媽媽通過辛苦勞動獲得的哦。你想要獲得錢,以後也一樣要靠自己的勞動獲得哦。
出門逛商店的時候,你也要教他來認識價格標簽,讓他去數錢,去付賬,去找零,知道錢是怎麼運作的。因為這時候孩子還沒有上學,雖然有些接受過早教的孩子學過拼音,學過算數,但這時候你還是更應該培養他們正確對待金錢,正確理財的意識,而不是具體的理財技巧。
我覺得這段時間,應該重點培養孩子這么幾個理財意識。
第一,要讓孩子意識到錢不是萬能的,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很多很寶貴的東西是用錢買不到的。比如你的生命,比如藍藍的天空,比如你每天要呼吸的新鮮空氣,比如時間,比如和平,比如人的自由,比如爸爸媽媽對你的愛。
很多人之所以反對從小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是他自己本身對金錢有偏見,覺得教孩子理財就是讓孩子從小跌進錢眼裡,這樣長大了不是更會變成一個見錢眼開的勢利鬼嗎?
錯!
正是因為我們的父母沒有在孩子懵懵懂懂,爸媽說什麼他就聽什麼就記住什麼的時候,把最重要的理財觀念告訴他,導致後來孩子在社會上慢慢自己摸爬滾打學習的時候,才會越來越容易掉入錢眼裡。誰叫你們父母從小不教我呢?那我只能從社會上去學了。而我們今天的社會能教給孩子的可不就是赤裸裸的拜金主義嗎?
為什麼古代的私塾就是整天讓孩子死記硬背那些聖人說的話,原因很簡單,因為以孩子當時的認知能力,他沒有辦法完全理解孔子孟子說的那些話。但這段時間卻是他一生中記憶力最好,你怎麼教他就怎麼學的階段,所以一定要在這個黃金時段內讓他們一輩子都忘不掉這些聖人說的話。
教孩子理財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錢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而且你的重點不應該放在讓孩子知道錢是身外之物中最重要的東西,反而要更多的培養孩子錢不是那麼重要的意識,讓他們知道就算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要知足,也一樣可以過得很幸福,不要去和別人攀比。這樣的觀念一定要在他上學以前深深扎在他的腦子里。因為一旦進入學校這個社會,他就很容易被同學之間在物質上的攀比之風所影響。
第二,要讓孩子養成權衡取捨的能力和習慣。
經濟學的核心就是權衡取捨,因為這個世界上的財富是有限的,而我們的慾望和需求卻是無限的,那如何才能讓有限的財富最大限度滿足全社會的需要呢?這就是經濟學要研究的問題。如何讓我手裡有限的財富最大限度滿足我自己的需求呢?這就是理財要解決的問題。
孩子都喜歡玩具,但現在孩子的玩具那個貴啊!孩子見一個愛一個,玩厭了就始亂終棄,再吵著買新玩具……這和現在許多富家子弟一天到晚換女朋友玩是一樣的,這就是人的天性。所以父母一定要遏制孩子的這種天性。你別總和孩子說這個玩具太貴,這個我們買不起。你反復這樣說,孩子就會形成強烈的怨恨情緒,覺得為什麼我的需求你們總是不能滿足?為什麼做出犧牲的總是我?都怪我爸媽沒錢!如果有錢,我想買什麼玩具就買什麼玩具!然後小孩就會一哭二鬧三上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你看這樣就會把孩子帶到一個錯誤的思維方向上去。
而正確的做法是給孩子做選擇題。我們說好了,你每個月有100元的零花錢可以買玩具,但你前兩天剛買了這個鋼鐵俠,這個月的零花錢已經用完了,所以我們只能等到下個月再買了。或者說,這個玩具要200元,但這個月的零花錢只有100元,所以你有兩個選擇:要不就是買另一個更便宜的玩具,要不就是等到下個月零花錢到了的時候再把兩個月的錢合在一起買這個玩具。
你這樣說小孩就知道自己能掌握的財務資源是有限的,買了這個就買不了那個,他就不得不去做選擇。如果想買貴的就要等待攢錢,就要學會克制慾望,延後消費。
在我們一生的道路上,可以說每時每刻都在經歷著權衡取捨,不管是時間的分配,婚姻的選擇,職業的選擇,旅遊目的地的選擇,還是生活中各種投資和消費上的選擇。孩子越早了解到這一點,越早開始學習計算得失,找到在財務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獲得自身滿足感的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後果,那他就會越早成熟起來。
第三,要培養孩子的交換意識和合作意識。
人類是群居動物,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協作,能夠創造更大的財富。在買玩具的錢已經用完的時候,孩子還想要別的玩具怎麼辦呢?你可以讓他去和其他小朋友交換玩具。讓他知道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得失得失,有得必有失,你不能把所有的東西都緊緊抓在自己手裡,而要學會該放手時就放手,這樣你才能騰出手來,去抓對你來說更重要的東西。
同時你也要鼓勵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戲,一起玩耍,一起完成一些任務,知道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一起合作才能獲得更大的力量。這種資源互換、優化資源配置的意識對他一生都有幫助。
最後,要培養孩子的奉獻精神。
當然,要讓孩子有奉獻精神,光說是沒用的,首先得你父母自己有奉獻精神。你得熱心公益慈善,願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樣才能在孩子幼小的心裡植入慷慨和慈善的種子,讓他知道幫助別人,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巨大的快樂。尤其可以以孩子的名義來捐助一些慈善項目,讓孩子感到無比的光榮。
總之,學齡前兒童的財商教育,核心是讓他形成正確的金錢觀念,並記住一些最重要的理財觀念。
8-12歲的小學階段
到了8-12歲的小學階段,因為已經會寫字了,會算數了,就要從單純的理念教育上升到實際的理財運用上。
首先,一定要讓他形成記賬的好習慣。
當然,要讓他記賬,前提是他得有自己獨立支配零花錢的權利。在上學前,他只有知情權和選擇權,最終的實際支配權還是在父母身上的。而上學以後,你給他支配的零花錢,也要提前預估一下,算一下他一個月要花的交通費,買零食的錢,買玩具的錢,買文具的錢,買課外讀物的錢等等,大概總共要多少,你在這個基礎上再多增加20%,就是孩子每個月可以自由支配的零花錢了。
零花錢一般一個月一給最合適。一下子給太多錢,孩子亂花收不住也不行;給的太少,就很難培養孩子自己控制消費節奏的能力。
當然,一開始孩子獲得了一筆錢的支配權,很容易胡亂花錢,結果才過了幾天就把一個月的零花錢都花完了。你再問他這錢都花到哪裡去了?他其實也說不出個究竟,因為孩子能買的無非就是一些零食玩具,都是小額支出,花著花著錢就不見了。所以你就要督促他每天記賬。
記賬既能幫他練習寫字,又能幫他練習算數,還能讓他知道自己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他就會自己意識到,哎呀,今天我錢花太多了,接下去幾天我得少花點錢,不然到月底就沒錢了……哎呀,今天不應該買這個的,應該留著錢明天買那個才對……這樣他就會慢慢學會提前做好預算,規劃自己下個月的消費,多少錢用來買書,多少錢用來買零食,多少錢用來買玩具。這種統籌規劃的能力也是理財的基本功。
記住,不要怕孩子在理財的道路上犯錯,孩子一定是在不斷的犯錯中成長的,你得把一部分金錢的支配權轉讓給他,讓他自己負責,讓他體會到正確的消費決策帶來的快樂和錯誤的消費決策帶來的悔恨,這樣他才能在理財能力上有所成長。畢竟在10歲的時候在幾十塊錢的問題上犯錯,總比他20多歲的時候在幾千幾萬塊錢的問題上犯錯要好得多。
第二,就是要讓孩子養成儲蓄的好習慣。
為什麼上文中我建議你多給孩子20%的零花錢預算,就是讓他學會克制慾望,堅持儲蓄。當然這是需要父母引導的,尤其是引導他為了買一樣比較貴的東西來做一個儲蓄計劃。比如買一台新電腦,或者買一個新手機,或者買一輛新的自行車等等。
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是給孩子買一個儲蓄罐,讓他把每月結餘下來的零花錢存起來。存到足夠買新手機的錢的時候,就把儲蓄罐里的錢都拿出來。注意,一定要買一個透明的儲蓄罐,讓孩子每天能看到這錢在增加。一方面,這會讓他感覺到距離實現自己的夢想越來越近了,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試探,讓他每天看到這些錢,就有沖動想把錢拿出來去買別的,放棄這個儲蓄計劃。不管他是中途放棄還是最終堅持下來了,這都是非常寶貴的理財經驗。
更聰明的一種辦法是引導孩子反向儲蓄。比如孩子想買一輛500元的自行車,而他每個月的零花錢是300元,那就讓他每個月拿到300元零花錢的時候,先把100元存到儲蓄罐里,剩下200元才能拿去花,這樣只要5個月,他就能攢夠買車的錢了。
如果他嫌攢錢速度太慢,每個月就拿出150元先存到儲蓄罐里,這樣2個半月就可以買車了。這個道理和我們成年人每個月工資到手之後先扣掉一筆錢去基金定投一樣,不是先管這個月花費,用到最後如果還有多餘的再存起來,而是先把要存的錢拿出來,多下來的才能拿去花。這才是正確的理財思維。
第三,還要在生活中培養孩子聰明消費,貨比三家的能力。
比如同樣是要買零食,大超市裡的價格就比便利店裡的價格便宜,不同的超市又經常會做出不同的促銷活動,你要學會在超市搞促銷的時候去買零食。再比如你想要玩具或者書,可以先去實體店打樣,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真的要買,然後再到網上去看看是不是價格更便宜。再比如說出去吃飯或者旅遊的時候,你可以教孩子下載折扣券或者買團購券,或者去搶一些促銷秒殺的特惠商品等等。
總之,正確的消費觀念,不是一味的讓孩子拚命節儉省錢,當然適當的節儉意識還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用相對最少的錢獲得相對最多最好的商品和服務,這才叫聰明消費。而要讓孩子學會聰明消費,首先父母自己得學會聰明消費,這樣孩子才會有樣學樣。
第四,孩子年紀一點點大了,需要用錢的地方也一點點多了,如果孩子覺得你給的零花錢太少不夠用,那又該怎麼辦呢?辦法一是我上一集說過的,教他延遲消費,等下個月發零花錢了再買。
辦法二是教他提前透支消費。老爸可以借錢給你去買,但你要支付利息。比如你一個月零花錢是300元,但因為我提前把你下個月的零花錢預支給你了,就要扣掉30元利息,只能給你270元。如果你要這270元,下個月零花錢就沒了。如果你不要,那下個月還是照常給你300元。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去算了,到底要不要為了提前一個月買到這個寶貝,而損失30元零花錢呢?
現在許多家長都對還在讀大學或者已經工作的孩子,三天兩頭信用卡透支還不出錢這件事恨得咬牙切齒,就是因為這些孩子沒有從小接受正確的提前消費教育!我們不鼓勵孩子提前消費,但父母應該給孩子提前消費的選擇權,讓他知道延後消費帶來的好處,以及提前消費帶來的壞處。小時候他就體會到了提前消費的缺點,長大了才會在遇到信用卡這種沒錢也可以瀟灑一刷的魔鬼工具的時候,能夠克制自己的消費沖動。
第三個更好的辦法就是培養孩子的勞動賺錢意識。但孩子還小,不可能到外面去打工掙錢,只能在家裡做做家務賺錢。關於孩子做家務要不要給報酬,教育界一直都有爭議。有人說這樣做挺好的,讓孩子知道通過自身勞動是能獲得物質回報的,但也有人說這么做不好,因為從經濟學上說,家務勞動並不產生財富,不算在GDP里,而且如果孩子做家務媽媽應該給工錢,那媽媽做家務孩子是不是也要給工錢呢?
我覺得吧,這個問題沒必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上綱上線,洗洗襪子,掃掃地,刷刷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但平時又嫌臟嫌累不願乾的家務活,然後從爸媽那裡賺到10塊20塊錢,他花起這錢就會特別心疼,畢竟這不是爸媽天經地義雷打不動給你的零花錢,而是你自己辛苦賺來的血汗錢,養成這種靠勞動賺錢的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別總夢想著天上會掉餡餅,別總以為爸媽賺錢很容易。
另外在小學階段,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玩一些能夠提高財商的游戲。比如大富翁游戲,還有更復雜一點的現金流游戲。讓孩子在娛樂中學習理財知識,肯定要比單純的灌輸知識要好得多。
13-18歲的中學階段
而到了13-18歲的中學階段,對孩子的財商教育就要更進一步了。沒錯,你得開始教他投資的學問了。
首先,你要帶他認識銀行,銀行是我們學習投資理財的大門。你要教孩子如何在銀行開戶,如何在ATM機上取錢和存錢,如何轉賬匯款,活期儲蓄和定期儲蓄的利率是怎麼算的,如何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到孩子上高中了,支出更多的時候,你可以給孩子辦一張附屬信用卡,給孩子更大的透支消費的許可權,當然如果孩子亂透支,你也要及時進行批評,並凍結他的賬戶。
然後你還要教他基金方面的知識。包括為什麼貨幣基金的收益比銀行儲蓄的利率高?為什麼債券基金是家庭金融資產的中流砥柱?為什麼基金定投比單純的銀行儲蓄能獲得更高的長期回報?包括每年過年拿到的壓歲錢,你也應該鼓勵孩子通過基金定投的方式讓這筆錢增值。雖然你也應該要教他股票投資方面的基礎知識,但你更應該鼓勵他通過基金定投的方式來間接投資股市,以相對更小的風險來獲得股市投資回報,而不應該讓他整天想著看各種各樣的炒股書籍,試圖通過預測股市漲跌來賺錢。
當然,還有保險、黃金、房子、包括P2P在內的其他各種投資門類的知識,你也要一點一點告訴他,最終一定要讓他形成強烈的風險意識和資產配置的觀念。
另外孩子上高中了以後,在寒暑假期間,你也可以鼓勵孩子到外面去打工賺錢。這時候,孩子身體已經基本發育好了,你再讓他通過做家務賺錢就不合適了。不過高中生出去打工在中國可能只是一種看上去很美的想法。因為我們的高中生,寒暑假不要被迫去學校或者家教老師那裡補課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你發現了沒有,對孩子的理財教育是一個系統過程,講究的是先道後技,循序漸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往往也最聽爸媽的話,這時候就應該把最重要最根本的正確的金錢觀和理財觀告訴孩子,這叫做道,而不是急著讓他們整天盤算如何炒股賺錢,這個屬於技。就像我們學數學的時候,肯定要先學加減乘除,然後再學開方運算。到了上小學以後,就要既灌輸正確的道,也要教他有用的技,而到了上中學以後,則要越來越多的教他可以用於實戰的理財知識和技巧。
那些理財的技,晚一點學沒關系,但影響一生的道,一定要趁孩子三觀還沒有形成的時候,趕快深深印在他的心底。因為年齡越大,孩子就會越來越多的受到學校以及媒體尤其是網路上信息的影響,家庭教育的影響力就會越來越弱,等孩子上大學了,你再開始教他這些理財的大道理,往往就聽不進去了。因為到那時,可能很多新知識反而是你的孩子懂得比你多,很多地方他可以當你的老師,你還怎麼教他呢?
最後的忠告
而在長達十多年的理財教育過程中,有兩點是當爸媽的一定要特別注意的。
第一,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形成統一戰線。讓孩子從小樹立起規則意識,言出必行,錯了就該受罰,這個月錢用完了接下去就啥都不能買。不能老爸唱紅臉,老媽唱白臉,或者老爸剛剛教育好孩子這個玩具要下個月才能買,回頭孩子跑外公那裡一撒嬌,外公心一軟就給孩子買了。孩子可精明了,他最懂得察言觀色,見風使舵。他會本能地朝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去發展。如果家裡的大人不能夠齊心協力,在孩子面前鐵板一塊的話,那對孩子的理財教育是很難成功的。
第二,俗話說的好,言傳不如身教。孩子是我們最親的家人,天天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你的一舉一動他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你叫他對人有禮貌,你自己就不懂禮貌,孩子怎麼會懂禮貌呢?你叫讓他要勤儉節約,你自己花錢大手大腳,孩子怎麼可能會節儉呢?你天天和孩子說爸媽養你多不容易,以後長大了你一定要孝順爸媽,可你自己平時周末都很少抽空去看望一下自己的爸媽,孩子長大了能對你有多孝順呢?不管是教孩子理財還是其他任何東西,都是這個道理。
最後我再說兩句子女教育規劃的問題。
子女教育規劃是理財規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力哥說的七顆龍珠中的一顆。但許多家長在提到子女教育規劃時,腦子里想到的就是錢,就是籌集孩子以後上大學或者留學的經費。
力哥一直認為,如果你現在的家庭經濟條件不太好,有點捉捉襟見肘,你就沒必要優先考慮子女未來上大學的教育經費。最重要且緊急的,是你父母的養老基金,尤其是看病的錢,因為他們可能不久於人世,等他們撒手人寰了,你想孝敬他們都沒機會了。另一個重要且緊急的,是你的買房基金。都說成家立業,要成家,你總得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窩吧。再接下去,你要考慮重要但不緊急的你自己未來的養老基金。最後,才是考慮同樣重要但不緊急的子女教育基金。
在經濟條件不寬裕的情況下,子女教育基金應該是最後考慮的。而如果你的家庭條件很好,其實也沒有必要特地准備子女教育基金,比如你有兩、三套房子,到孩子上大學的時候,如果家裡錢不夠用,賣掉一套房子就行了。
真正需要提前做好子女教育基金規劃的,是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家庭。這種家庭就有必要考慮專門設立一個子女教育基金賬戶,通過基金定投或者購買教育保險的方式來長期投資,專款專用,避免將來由於家庭財務出現危機,導致孩子因為沒錢的關系而無法完成學業,那你做父母的肯定會感到非常愧疚。
但錢的問題只是一方面,子女教育規劃更重要的說的是人的問題。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孩子獲得一張金燦燦的文聘,而是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把你的孩子培養成一個有知識、有素養、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才。教孩子理財的道理實際上也是在教孩子長大了應該怎麼做人的道理。
有些荔枝私下和我說他的理財目標的時候,我覺得很好笑,因為他一個很重要的理財目標是幫自己的兒子准備好將來結婚和買房的錢。我說你兒子現在才5歲,他將來娶媳婦買房關你屁事啊?到時候你買得起房自己買,買不起房老爸如果還有餘力的,幫你籌點首付,老爸自身難保的,不好意思,你就租房結婚吧,這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如果孩子結婚買房也是你的責任,那是不是你兒子將來的養老金都要你提前幫他准備好呢?那你兒子將來長大了能幹什麼?他還需要干什麼?他還有任何認真學習,努力拚搏的動力嗎?你覺得你這樣殫精竭慮為孩子的未來著想,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你覺得花這么多錢讓孩子去補課,讓孩子從小學這個學那個,給他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最後還花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讓他去國外一個三流大學混一張文憑出來,你這到底是愛他還是害他啊?你覺得你花這么多錢在孩子身上,最後是會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出息的人才,還是培養成一個沒出息的啃老族呢?
今天的中國社會太浮躁,人人都想賺快錢,今天中國的教育同樣很浮躁,老師只要孩子死記硬背,考試考高分,完全不會去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和質疑精神。到最後走上社會的時候,許多年輕人一心就想開後門走捷徑,一點苦也吃不起,而且肚子里只有書本知識,沒有生存技能,卻又好高騖遠,眼高手低。你說這樣的年輕人能有多大的事業成就?
我們個人是沒有辦法和這個社會和這個體制對抗的,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用我們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陪伴孩子,來教育孩子,尤其是以身作則,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
在第一季介紹金錢君的時候,我就說過,有些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你用再多的錢也買不到的,對子女的教育,就是不能完全靠錢解決的,而需要你花足夠的耐心和精力,去培養他。無論是培養他的理財意識,還是把他培養成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7. 如何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
在大部分家庭里,由於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家庭大事的決定權總是長輩,孩子在家裡就得乖乖聽爸媽的。其實這樣不利於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從小就缺少對家庭財務的了解,很容易導致他們的消費觀和家庭收入相脫節。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和理財習慣,將讓孩子受益終生。如何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呢?
第一步:讓孩子清楚知道「錢是什麼?」
首先,讓孩子知道金錢的重要性,不如:金錢生存的基礎;金錢是生活的必需品等等。其次,讓孩子知道成功,幸福與金錢的關系。告訴孩子擁有金錢不等於成功,不等於擁有幸福,金錢可以滿足人物質方面的需求,不一定能滿足精神需求。
第二步:讓孩子知道家庭的錢是家人勞動所得
讓孩子知道要想花錢就要努力勞動。讓孩子知道父母掙錢不容易。平時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家務活,做完後給一定的錢的獎勵,這樣做事為了讓孩子知道勞動的必要性。我個人覺得孩子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父母的錢都不是他的錢。這樣能讓孩子從小知道錢是要靠自個去掙的,不能盯著父母的錢包。
第三步:讓孩子懂得如何有效使用金錢
帶孩子出去千萬別讓孩子見到什麼就給他買什麼,要讓他知道在哪裡買實惠,讓他懂得貨比三家的好處。平時,帶孩子出去買東西,我們可以不告訴孩子哪家店鋪的東西賣得比較貴,哪家賣的比較便宜。然後,拿出金額一樣的錢讓他到店兩間店鋪去買同樣的一包零食,等他從那兩家店鋪出來時我們可以問他手裡的零錢還剩多少以及讓孩子告訴我們哪家的東西便宜。
第四步:讓孩子知道金錢有哪些用途
金錢除了消費買東西外,還可以存起來拿利息,還可以用來投資。讓孩子在理財的過程中感受到希望和快樂。讓孩子從小就懂得掙錢有理,花錢有道。我認為孩子長到一定年齡,我們就得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紅包利是錢,我們可以慢慢引導他們去管理,但是不能責怪孩子或是批評孩子。
第五步,從小開始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
我覺得這一點是我們家長做的不夠的地方。我們老想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可是等孩子懂事了就太晚了,到那時你會發現孩子根本就聽不進你的教導。所以我們在3歲開始理財教育。為什麼選擇三歲了,因為3歲開始孩子開始懂一些事了,但是3歲的孩子還特別依賴父母,他們會聽我們的教導。怎麼教孩子呢?
我認為可以參考這個:
3歲:教孩子辨認硬幣和紙幣。
4歲:教孩子明白我們無法把商品統統買回家,必須在購買時做出選擇。
5歲: 教孩子認識錢幣的等價物如:1元可以買兩個棒棒糖或一包qq糖等等。
6歲:教孩子知道錢是怎麼來的,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7歲:教孩子學會找零錢。
8歲:教孩子看懂商品的價格標簽。
9歲:教孩子明白,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比如:幫媽媽買菜,掃地,擦皮鞋,洗碗,並學會把賺到的錢存到儲蓄賬戶里。
10歲:教育孩子學會單獨制定個人一周開銷計劃,並學會在購物時比較價格。
11歲:教育孩子每周節省一點錢,以備在有大筆開銷時使用。
12歲:教孩子單獨制定並執行一個月的開支計劃,教孩子懂得並正確使用銀行業務中的術語,比如:銀行卡,活期定期存款等等。
一個成年人不僅要懂得賺錢,還應懂得理財。我們這一代從小沒學過理財,現在即使手裡有錢了,還是不懂得怎麼辦才好。如果只存款,根本就不能錢生錢,如果我們做別的投資比如股票、基金和期貨等等。我們大多數人因沒有這方面知識,對未知的東西我們都會特別害怕。還有,我們大多數人只知道有存款或是投資方面的理財,不知道日常開銷和收入的管理和控制也是理財。我們只看見有形的投資,卻不知個人成長方面的投資也很重要。比如孩子的學歷教育,自己和家人的智力投資等等。因此,如果我們讓孩子從小開始學會理財,那麼他以後在理財路上就可以少走些彎路和冤路。
8. 為什麼理財教育,從小做起
現代父母都是有知識有思想的年輕一代,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當然理財也是其中一個重大的工程,目前國外對兒童的理財教育起步更早,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早一步建立理財觀念,並奠下財富基礎。
在美國,多數3歲的孩子就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而一個9歲的孩子就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的工作賺錢,知道把錢存在儲蓄賬戶中;10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夠制定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而這些對大部分同齡的中國兒童來講,是難以想像的。
在孩子的兒童時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非常強,而對稍有難度的理財能力的培養應在5至15歲時進行為宜,相對於國外,國內兒童理財教育的起步,相對顯得落後很多,很多父母壓根沒想到訓練兒童理財能力這件事。出現這種隋況,與國人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因為中國人教育孩子普遍偏重智力教育,許多父母只要求孩子好好念書,寧願自己省吃儉用,而對孩子百依百順,讓小孩隨便吃喝玩樂,忽略了其綜合素質的培養,這其中就包括理財能力的培養。
有這樣一個案例:有一位母親,生前積累了巨額財富,死後留下近億元遺產,母親滿心希望提供給兒子最好的物質生活。結果從她過世後,她的兒子即買房、買跑車、出國旅遊,出入各種名流會所,恣意享受人生,結果不出三年,上億元的遺產揮霍一空。出現這樣的情況,和許多因素有關,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他的孩子不會理財。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畢竟再多的錢,都有被花光的一天,可是懂得理財,就可以使有限的資產不斷增加,而正確的理財觀念必須從小養成,對於孩子來說,這才是給他們的最有價值的財產。我們的家長該如何教孩子正確地理財呢? (1)訓練孩子的數字敏感度
對五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即使會數數了,也未必懂得數錢,因為那隻是抽象的聲音或文字,在孩子的大腦里沒有概念,必須讓孩子具體感受數字和實物之間的關系,讓孩子明白多與少到底有什麼不同,才能建立金錢觀。
(2)讓孩子去付錢
去超市購物時把孩子帶上,在買東西時,教孩子看價錢,告訴孩子怎樣買比較劃算:清楚地讓他們知道,同一樣東西,只是包裝和品牌不一樣,價錢貴的你就不買,怎樣買比較劃算;貨比三家不吃虧;而有的東西是奢侈品所以你不買。
在付款的時候,可以把錢交給孩子讓他去支付,而對於較大的孩子,不妨在需要到便利超商買醬油、鹽的時候,讓孩子去買,偶爾把找回來的零錢給孩子當獎勵,並教孩子開始建立儲蓄的觀念,不過不要養成孩子只有在獎賞時才肯幫忙的習慣,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3)讓孩子記賬
就算是在同一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消費觀念也可能有很大不同,有些孩子生性慷慨、不拘小節,長大後往往容易成為入不敷出的人,但有些孩子從小過於小心謹慎,長大後成了一毛不拔的鐵公雞,這些都是不正確的理財行為,父母必須從旁指導。讓孩子記賬,由於孩子年紀小,不知如何記賬,剛開始時,父母可幫助孩子將下一周所需的花費記錄下來,然後逐日補上額外支出項目,慢慢幫孩子養成記賬的習慣。幾次記錄後,慢慢放手讓孩子自己記賬。該步驟的好處是,父母們可藉此檢視孩子的消費傾向,若發現有偏差,可適時糾正。
(4)從玩中學會理財
小孩子都貪玩,愛玩也是孩子的天性,家長不能扼殺孩子的天性,又不能讓孩子玩物喪志,而台灣的一款「大富翁」游戲算是入門的理財學習法,有買賣、投資行為,而機會、運氣的設置,更是讓參與游戲的人可以體會到,人生有許多不能預期的變數和風險,所以必須要有適度的規劃,否則有可能面臨負債累累甚至破產的情況。從游戲中能看到模擬的人生,在游戲結束時可以讓孩子說一些體會,加深孩子的理財印象。
(5)儲蓄也是一種投資
教孩子儲蓄,當儲蓄罐裝不下孩子的零花錢時,那就要帶孩子一起到銀行去開設一個屬於他的存款賬戶,最好讓孩子保管自己的存摺。有了這個賬戶後,不管存錢還是取錢,最好都讓孩子全程參與,讓孩子明白銀行的功能,存錢是有利息的,雖然不多卻也是一種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