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7月下旬,現階段,購買哪些股票能夠有比較好的收益,近來的市場熱點在哪裡
股票裡面每個人的見解都不一樣,這種問題,建議你自己去分析判斷,對你是一種鍛煉的同時,也會讓你慢慢認識到股市
理財產品
無論誰賣給你的產品合同,如果收益率大於6%的一定要看一下,6%是小資金安全收益的一個臨界點,超過6%的或多或少都有風險,而在6%以內的即便對方說不保本基本問題不大。
高收益的合夥計劃,許諾的收益高達10%+以上。理財產品合同的關鍵是看投資范圍,涉及實業、黃金、金屬、股票、股權、增發、期貨、pe、合夥等敏感詞,最好找專業人士確認,如果沒有敏感詞且在6%以下,基本安全
信託
信託法規定自然人購買信託產品最低100萬
信託主要分3類
第1類是地方政府公共建設項目,通常有地方財政和國資公司作保,安全系數很高,但收益率偏低
第2類是股權質押,信託公司都是以3-5折質押,但也出現過超日太陽跌的連30%都不剩的爛票,所以上市不到一年的次新股質押需警惕,這類信託風險和收益都略高
第3類是陽光私募信託,這個和前兩類有本質區別,不保本,風險大,就是你把錢給私募公司讓他代理炒股。這和網上那些山炮代炒從本質上是一樣的,區別在於私募信託會依法監管資金保證安全,而代炒是違法行為
p2p理財
3個值得推薦。
一是陸金所。原理是打包轉讓債權,陸金所放貸是合法的,而且背後有中國平安支撐兜底,在陸金所放貸收不回本金的概率和中國平安破產的概率很接近。正因為風險小,收益也偏低,年化8%的兩年期還經常要搶,好在門檻低,也就幾萬塊錢。
二是開鑫貸。原理是平台中介促成借貸,有一點擦邊球。開鑫貸的背景是江蘇國開金融子公司,上面借錢的幾乎都是江蘇省內小貸公司,小貸公司是有合法牌照並受監管的,所以風險雖然比中國平安大,但有限。在上面放貸10萬起步,可以拿到10-12%的年息,主頁君也在上面理過財。補充:開鑫貸投資需開通江蘇銀行賬戶。
三是宜信。宜信不是網站,是中國最大的p2p貸款公司,有一定的政策風險,但以宜信今日之規模,你可以把它視為1998年那會的中國平安。我個人的看法是在宜信放貸風險和開鑫貸很接近,收益也是10-12%一年。
除了這三家,其他的p2p在風險上都不是一個檔次的
、基金(股票型基金)
、黃金
買紙黃金,買期貨,買實物金條都算投資黃金,但買黃金首飾絕對不算,這裡面有巨大的差價。。另外在中國投資黃金還需要考慮人民幣升值的情況,如果美元對人民幣一直在貶值,對於美元計價的黃金這不是什麼好事
『叄』 什麼是超日債違約
首先,從寬松的違約標准來看,現在就說超日債違約還為時尚早。按照嚴格的違約標准,之前的山東海龍、江西賽維和新中基等都屬於違約了。目前來看,違約概率確實不低。
和之前的中誠信託30億礦業項目類似,有些專業人士總是喊著違約不發生、市場定價扭曲的思想,為違約喝彩,認為市場應該經歷違約才能讓市場健康發展。而不少老百姓,可能會感性的認為一旦這個債券違約,會出現市場崩塌的局面。
實際上,我認為超日太陽,只是一個普通的公司而已,超日債只是20萬億規模的債券市場里的一隻規模10個億的債券而已,不必大驚小怪。中國的債券市場,死了超日,也照常營業。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另外一方面,超日債違約,確實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短期的,會對其他目前財報虧損、評級較低的債券造成較大的沖擊(今天許多債券跌幅2%以上),而更長期的和廣泛的,未來債券發行的利率分化區間會更大:原來大家資產好的和差一點的,發行利率區間可能在5%-8%,這個事情一出,以後發債得5%-10%了,甚至那些質地相對較差的公司,中短期就不要指望發債來融資了——市場從來就是在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之間來回震盪的。另外,還會對債券監管、債券評級公司等相關環節的工作造成一定沖擊的:短期之內只能更嚴格。 所以,說大了,這個事情,其實會對債券市場的發展進程造成一定的沖擊,比如近幾年推出的私募債,如果沒有這個事情,可能發展速度每年30%的增幅,但是這個事情一出,要麼發行利率上升,要麼發債後市場的購買熱情下降。這些影響純屬猜測,有錯誤、偏離的勿噴。
有的人可能會說:完了,這個超日敢違約,那其他的虧損的、基本面較差的公司不也要違約了嗎? 我們假想一個場景:張先生因為做生意虧了,沒足夠的錢還從親戚借的8980元利息,只是從口袋裡掏出鄒巴巴的400元給了親戚,然後對外宣布目前暫時無力償還剩餘的利息了。鄰里之間普遍認為這基本宣告張先生就要破產了,已經無力回天了。 然後隔壁的王先生,去年做生意也虧損了,聽說了這個事情之後,也馬上對我宣布:既然張先生不要臉了,我也不要臉了,反正我也不是縣里第一個不要臉的!反正他第一個刺激你們的底線了,我宣布了也你們也會理解和包容的,對吧?
人類的本性一般不是這樣的。當一個公司對公開發行的債務宣布無力償還的時候,我更多的願意理解為這個公司確實是有心無力,否則他不會這么做,因為當他這么做的時候,基本宣告了這個企業的死去。而其他的公司,我想天性里都是要臉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臉面的珍視和其他人對自己的臉面的珍視,應該是相互獨立的事件。 但是,外界老百姓肯定不這么看:哇,超日要完蛋了,只要開了個頭,還會有第二個超日、第三個超日。。。 我還是認為,目前的「超日」候選人中,是否會有第二個、第三個脫穎而出,現在的超日未來真的要違約是兩個相對獨立的事情,雖然也有點相關性。這種相關性主要在於類似地方政府這種角色,一看到上海違約了,好了我這個地方出一個就不是第一個了,注意力也不在我這邊了,那就出吧。但是,那些可能違約的公司的大股東,我認為多數情況下,可能還是不太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就這么死去。是否讓他死,是綜合考慮經濟利益和社會效應的結果,而不是主要看自己是否是第一個。
債券的「不違約」、信託的「剛性兌付」, 總是被指責,但是我認為現狀是有其合理性的。我覺得不要歸咎於老百姓心態不成熟的,最根本的原因我認為在於中國社會誠信體系的缺失。正因為太多的人有被騙的經歷,有被訛詐的經歷,所以才導致我們對許多陌生和復雜的事情,第一反應是防禦安全。在一個連老人摔倒都不敢攙扶的國度,我們去懷疑許多事情是可以理解的,怪只能怪那些缺乏誠信的人對誠信體系的破。所以,你會發現我們對於金融產品、對於其他許多事情,只會簡單的分為是或不是、可靠或不可靠兩個維度。打個比方,在美國,金融機構的可信賴程度是從0-10分為十個級別。一個老百姓遇到一個陌生的金融機構或產品的時候,可能不會輕易下結論,初始的會初略的給個中間評級,後續再根據接觸的情況,上調和下調評級。他們的評價體系裡,可能比較少的隊這個機構的運營者道德層面的判斷,更多是對他專業能力的判斷。但是,我們國內是不一樣的。我們聽說了貨幣基金,先想到的是這個東西是不是騙人的,這個東西是不是可靠的;聽說了P2P,也在想可靠否,是不是騙人的。 所以,我們是兩個維度的信用:有何沒有。非常簡單。 說到這回這個超日債上,就有說法說超日債的老闆之前已經將公司的許多資產轉移至國外了——我也這么想的,我也猜測他很可能會那麼做。
或許,這個社會怎麼樣,和我們關系不大。我關心的是,我們怎麼更好的保護自己。就像開開頭我說的,超日債只是一個債券而已。我們的生活和投資還得繼續。那麼,類似超日債這樣不靠譜的債券,我們該怎麼規避?
我們先看看改公司的十大股東構成:倪開祿、倪娜、。。。。佔50%以上股份的前十大股東幾乎全部是個人,而且多數都是親戚。這樣的股東構成,本來就說明這個公司治理是有很大潛在風險的。把錢借給這樣的公司,似乎有較大的民間借貸的成分。個人色彩很濃的公司,背後沒有依靠的大樹,成為第一隻違約的債券的可能性,客觀上就要比像山東海龍這樣的國企的債券要大很多。所以,老爹是誰是很重要的。有一個靠譜的老爹,即使自己不行了,老爹也可能出來幫助自己收拾殘局。
如果真的要違約,那麼監管當局、交易所、債券評級公司鵬元、債券承銷商中信建投、天健審計事務所或許都要或多少承擔一些責任。超日債民們最大的質疑就是為什麼發債後馬上業績大變臉,出現巨虧。原本沒什麼責任的地方政府,往往在類似事情上也會參和進來,好像是因為「面子」問題,總希望協調各方來解決,他們不希望第一列發生在自己的地盤上了。
從首次發行募集來看,只有2.5億是網上發行的,所以個人投資者最多可能認購了2.5億。但是後來的交易中籌碼怎麼變化就不知道了。
最理想的結果,應該是:如果這個公司該死就去死——不了解這個行業,只能假設。其次,在債券發行過程中,如果有弄虛造假的機構或個人,應該承擔他們應有的法律責任。
另外,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如果超日最終違約了,那麼低等級債券還有一輪暴跌。
但市場情緒的失控,就是貪婪而富有遠見者的機會。
『肆』 信託收益為何拉不開差距
信託收益是對信託產品綜合打分後的一種定價,和產品期限、風險等綜合因素有關,但市場上信託收益又有個顯著特點——同類信託收益拉不開差距,市場效率低下。
1、信託收益和期限、風險相關
從大類上看,信託收益率可以說是在不同期限下,對信託風險的一種補償。
信託收益率和期限相關,運行中的期限為1年、1.5年、2年、2.5年、3年、4年、5年的信託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是7.95%、9.04%、9.11%、9.60%、8.78%、8.85%、8.79%,在1年~2.5年區間內,收益是隨期限增加而增加的。1年~2.5年、3年~5年兩檔之間的落差或由中短期的資金緊張及項目質量引起(高質量項目更有資本發出長期產品)。
信託期限以2年期為主,以2年期信託為例,其大類收益率又和整體的風險水平相關。按大類分,股權投資類2年期信託的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是9.36%,在子類中為最高;其次是貸款類9.34%、權益投資類9.04%、組合投資類8.81%、證券投資類7.69%、信貸資產受讓類4.50%。這基本是風險水平匹配——股權類風險最高、信貸資產受讓類風險最低。
2、信託收益拉不開差距解析
信託經常被人們視為影子銀行、認為走的是市場化利率,我們並不完全認同這一觀點。如果它是市場化的產物,相信會類比民間信貸的特徵,即給不同風險等級做出不同定價,利息差別會非常驚人。但信託個別產品之間的差距並沒有這么大。比如2年期權益類基礎設施信託(以政信信託為主),收益率落於6.2%~10.8%之間,實際上大半落於8%~10%之間。曾有真實案例,財政收入20億元和100億元的地方政府,擔保的政信合作信託收益率幾乎相同。
3、真的有「剛性兌付」嗎
在剛性兌付神話終結之後,投資者可能會面臨信託「保息不保本」的尷尬。傳統理財產品都是本金為先,先保本金,但信託一旦發生風險,可能是本金無歸,投資者手中僅余階段性兌付的利息——此即「保息不保本」說法的由來。比如目前陷入經營困難的超日太陽
,背負著多份信託,但距離到期尚有時日,目前暫時將季度、半年度、年度的利息支付「糊弄」了過去,但投資者本金有虞。本金、利息償付次序的顛倒,向投資者昭示信託篩選的重要,一旦看走眼,可能血本無歸。
4、「股」和「債」的區別
從大類上分,信託可分為融資類和投資類兩類。融資類信託,即真實地存在債務債權關系,應在企業破產時在法律意義上優於股權提前得到償付。而投資類信託,雖然很多也有預期收益率,甚至通過回購等使預期收益率得到保證,但由於不存在債務債權關系,事實上是介於股權和債權之間的夾層融資。簡單地說,融資類信託是「債」,是債就必須優選償還(相對股而言);投資類信託,是「股」或者「假股真債」,清償順序劣後於債。
雖然從法律角度有這么一個股權類信託、債權類信託的劃分,但實際上風險區別並不大。如果融資人資金鏈斷裂、申請破產,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任何一類信託都存在血本無歸的可能,即便是優先清償的「債」。所以,融資類信託法律上「優先兌付」,但並不意味低風險、高收益,決定風險大小的最終還是融資方的資質、資產質量和項目的具體風控措施。
『伍』 信託產品發生過未兌付的嗎
樓上回答的是債券違約,和信託是否兌付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