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眾籌消費信託

眾籌消費信託

發布時間:2021-04-13 17:04:08

㈠ 眾籌融資管理需要完善哪些內容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一直比較突出,也難以有效的得到解決,而眾籌這一創新的互聯網金融形式打破了一系列的限制,為中小企業融資鋪平了道路。
一、降低融資門檻,化解融資難問題
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以商業銀行和民間借貸為主。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為降低放貸風險,往往對中小企業設立較高的融資門檻:對企業資產規模、營業收入、企業信用、貸款額度與期限等方面做出嚴格要求,導致中小企業無法獲得足額貸款。民間借貸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融資難問題,但其高利率與高風險讓中小企業苦不堪言。相比之下,眾籌融資門檻要低很多。中小企業只需要在眾籌平台上提供項目創意、可行性、風險等信息即可,待通過審核後就可以在網路平台上向公眾融資。
二、降低融資成本,化解融資貴問題
據《小微企業融資發展報告2013》調查數據顯示,59.4%的小微企業表示其融資成本在5%-10%,40.6%的小微企業表示融資成本超過10%。在中小企業的負債數據中,絕大部分都不是來自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而是「影子銀行系統」的信託、乃至各種其他類型的高利率借貸。即使有些中小企業能有幸獲得國有銀行貸款,各種形式的風險溢價也相當沉重,最終導致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眾籌融資使中小企業能合理避開多項稅費,並分散公眾的資金風險,進一步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
三、加速資本運轉,提高融資速度
在傳統的國有銀行間接融資、「場內市場」直接融資模式中,金融機構往往要求中小企業提供本企業的詳盡信息,並通過層層審核以評估其償債能力,最終仍可能拒絕其貸款申請。「成功把握小」和「審核時間長」延長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時間,並可能使其喪失最佳投資機會。而眾籌模式打破了投融資雙方信息不對稱瓶頸,利用網路平台進行融資,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公眾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資助,更加便捷;同時面向網民公眾進行融資,平攤金額更小,風險更低,更能促進籌資成功。
四、前期市場調查,降低經營風險
眾籌模式的一個隱性價值在於融資同時即進行前期的市場調查。部分中小企業家由於缺少對宏觀經濟形勢的掌控和了解,往往投入到「過飽和」行業或者是盲目跟投,結果造成項目投產之日就是產品積壓之時。在眾籌模式中,項目發起者通過平台向公眾展示項目信息,公眾對項目進行評估並決定是否支持或投資以及支持或投資金額的大小,這就相當於對預投產的產品進行了前期的市場調查,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產品未來投放市場的成效,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產成本與融資風險。
結論
眾籌平台是一個有巨大發展前景的創新型經濟模式,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具有巨大價值。但也正是由於其「新」的特質,國內諸多配套的制度無法迅速跟上,因此限制了眾籌行業的快速發展。不過,互聯網金融模式在未來20年將成為主流。尋找價值觀的認同是一種剛性需求,信用和風險的把控將決定眾籌模式在中國能否做大,政府監管部門也應重視這一新興產業帶來的積極影響和監管難題,建立監管機制與行業標准,引導眾籌行業的健康發展。

㈡ 眾籌和非法集資的區別,眾籌的法律屬性

作為與行業相關,回一下
眾籌與非法集資的區別是投資人參與度、目的、風險和運作方式都不同。
1、投資人參與度不同。
眾籌是將產品和更多的人連接,眾籌強調的是一種參與感,這種參與是全方位的。集資則是籌資人通過資金的聚集去做一個實業項目或進行資本的營運,在借貸中追求的是資金的回報,基本不參與項目的管理。
2、目的不同。
眾籌對發起人而言不僅是追求資金,還需要得到大家智慧的滋養、口碑的傳播,而集資的目的則比較簡單,主要是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
3、風險不同。
股權眾籌是以募集資金,召集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為目的,相對而言是一種理性的市場行為,對募集的項目而言資金壓力較小。
但是非法集資不同,非法集資是以提供遠高於銀行利息、遠高於基金信託產品的收益率等方式來提供回報,因此對項目的還款壓力非常大。
4、運作方式不同。
米小粒眾籌是一種新經濟的運作形態,從項目的啟動、市場定位、眾籌計劃的發布、產品的研發、產品的製作等各環節都全方位的公布信息,公開透明是眾籌的核心價值觀。
而非法集資項目的發起方公開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他們遵循商業秘密的保護,參與股權投資的人在參與項目前一般需要簽訂保密協議。

拓展資料:
眾籌,翻譯自國外crowdfunding一詞,即大眾籌資,是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眾籌利用互聯網和SNS傳播的特性,讓小企業、藝術家或個人對公眾展示他們的創意,爭取大家的關注和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援助。
相對於傳統的融資方式,眾籌更為開放,能否獲得資金也不再是由項目的商業價值作為唯一標准。只要是網友喜歡的項目,都可以通過眾籌方式獲得項目啟動的第一筆資金,為更多小本經營或創作的人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非法集資(根據《關於取締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中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是指單位或者個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經有關部門批准,以發行股票、債券、彩票、投資基金證券或者其他債權憑證的方式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並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資人還本付息或給予回報的行為。
為依法懲治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等非法集資犯罪活動,最高人民法院會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等有關單位,研究制定了《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司法解釋自2011年1月4日起施行。

㈢ 眾籌和融資,有什麼區別

眾籌和融資的區別
融資是指從企業外部籌集資金的方式,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其中:直接融資主要是指直接向資金持有人,如股東、投資人等籌集資金的方式,比如在股票市場發行股票,以獲取資金用於企業的發展、經營等;間接融資主要是指通過金融機構,如銀行、財務公司、信託公司等,以借入長短期借款、發行債券等方式獲得資金的方式。
而籌資活動除包括從企業外部籌集資金,即融資之外,還應包括通過對企業內部資金的合理安排,如稅後利潤、折舊、投資收益等,以籌集企業為發展某一項目的資金,而所做的財務安排。
從這個角度來講,籌資的概念要大於融資的概念。
籌資和狹義上的融資在實際中往往被混用,也就是表示一樣的意思。
從狹義上講,融資即是一個企業的資金籌集的行為與過程。
融資即是資金融通。
廣義上看,融資包括資金的融入和融出兩個方面。
從狹義上講,融資主要是強調資金的融入。融資問題的經濟實質是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根據融資主體的不同,一般可以分為政府融資、企業融資和個人融資,企業融資是企業作為資金融入者的融資活動,它是指企業從自身生產經營現狀及資金運用情況出發,根據企業未來經營與發展策略的要求,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利用內部積累或向企業的投資者及債權人籌集生產經營所需的資金的一種經濟活動。

㈣ 眾籌和信託有什麼區別

眾籌:公司出讓一定比例的股份,面向普通投資者,投資者通過出資入股公司,獲得未來內收益。這種基容於互聯網渠道而進行融資的模式被稱作股權眾籌。
信託:信託產品是指由信託公司發行的,收益率跟投資期限都固定的產品,跟銀行存款、國債等類似,屬於固定收益類產品中的一種。信託公司主管部門是中國銀監會,屬於非銀行金融機構。信託是銀監會要求必須剛性兌付的產品,安全系數方面較高。

㈤ 保定眾籌信託是干什麼的靠譜嗎

聽你的說法是眾籌資金買信託。這樣的操作方法是違規的。因為信託產品100萬起,版眾籌估計就1萬或者權10萬起。導致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低了好多。現在國家在嚴查這類的投資方式,雖然信託產品很安全。但是這樣的操作方式違規。如果你有100萬你直接買信託。如果不足100萬,建議選擇其他理財方式

㈥ 百度的眾籌平台會在什麼時候推出呢

2015年9月8日,在2015網路世界大會·「連接人與服務」分論壇上,網路消費眾籌平台正式上線。

區別於以往純商品銷售模式的產品眾籌,藉助於與中信信託的金融創新,網路眾籌平台採用一種全新的消費眾籌模式,即商戶在眾籌平台提供各種商品或服務,用戶通過購買消費券的方式,獲得該項目的商品提貨權。在一年期內,用戶可以通過手中的消費券進行提貨消費,即可享受正品商品的會員價且廠家直供,如果期間用戶不提貨、未消費,那麼未消費部分的資金可獲得7%-8%的占款補償(現金回報)。與動輒幾十萬、上百萬起投的各類理財產品不同,網路眾籌平台包含消費及類金融雙重屬性,保持普惠金融特質,1元起售。

㈦ REITs和眾籌的區別

REITs是房地產信託基金,在中國還沒有標準定義下的REITs存在。現在在中國討論REITs,我版覺得都權是在利用大家不懂,概念炒作。REITs最基本的特徵,應該是幾乎所有收益都要分配給股東,享受稅收優惠。我是做美國REITs和REOC研究的,有興趣我們可以討論下。
不管怎麼說,REITs如果真的在中國面市,肯定要至少參照基金進行管理。至於眾籌,我覺得完全是另一個層面上的東西,跟REITs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民間集資,如果用於經營分紅,大規模的話,很可能就是非法集資了,所以眾籌必須規避這個概念,那麼跟REITs就沒有可比性了。

閱讀全文

與眾籌消費信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富人理財方法 瀏覽:627
中山市小額貸款銀行 瀏覽:177
民生銀行電子外匯轉賬 瀏覽:729
外匯轉賬交稅 瀏覽:918
外匯暴利方法 瀏覽:65
廈門諾亞理財 瀏覽:251
中信擔保理財 瀏覽:734
美電貝爾股票 瀏覽:16
那些股票系 瀏覽:589
貴金屬交易專業術語 瀏覽:323
股票百分比計算器 瀏覽:203
城市規劃股票 瀏覽:768
天天基金的子賬戶怎麼用 瀏覽:516
挪用公款購買理財產品 瀏覽:233
比較好的貴金屬交易平台 瀏覽:191
恆冒財富理財 瀏覽:721
銀行跨境理財 瀏覽:352
股票一次最多買多少股 瀏覽:666
辦房貸要買貴金屬 瀏覽:702
80年代理財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