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佛說如何理財

佛說如何理財

發布時間:2021-04-14 18:03:01

1. 佛說,財富是從布施中來,那應該如何去布施

梁山好漢宋江,論武功,平平。論智謀,平平。

但他能成為梁山從好漢的頭領,人人都願聽他的。為什麼?就因為他樂善好施,經常在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施以援手。所以他才有了「及時雨」的外號,所以他才能成為眾好漢的領導。至於他是怎麼布施的,自己看《水滸傳》吧。

2. 佛說如何讓生意好起來

佛菩薩,上天,是祝福善人的,祝福老老實實行善積德之人,祝福用自己的辛苦錢去幫助他人的人。

所以,我們欲發財,欲得很好的財運,求菩薩護佑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多多行善積德,多多布施錢財,幫助窮苦的人。善德,是最能打動上天的,天道的規律,是獎勵善人,懲罰惡人。人在做,天在看,我們的努力不會白費。多多行善積德,多多給予,布施,種下善因,待到善果成熟的那一天,財運就會降臨到你的頭上。

自己努力經營也很重要,我們不可坐等佛菩薩幫助,自己99%的汗水加上1%的菩薩指點,去爭取成功。

最後,建議你請一本佛學入門書籍,來具體地了解一下佛法。我們信佛,學佛,不僅僅是燒個香,磕個頭就了事了,還有很多很好很有用處的佛門知識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實踐。我們的福氣,運氣,財運,一方面可以靠菩薩保佑,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去修來的。

書籍建議凈空老法師著的《認識佛教》,佛法講明了我們這個世間的起源,人生的任務,意義,我們如何離痛苦得幸福如意之道,很是值得我們學習。《認識佛教》這本書可以寺廟里請到

3. 如果你給你1000萬你准備如何做理財

大牛市不買股票,那就把錢布施到窮人身上算啦,佛說舍一得萬嘛,應該比股市賺的多

4. 佛說如何得財富

現在世間人迷於物慾,迷得很深,迷得很重,這是所有一切天災人禍的根源;解救的方法是幫助他覺悟。你幫助他覺悟,你跟他講經說法他不聽,他說天天學經教,這個東西不能發財,他的目的在發財,他的目的在陞官。我學這個東西升不了官,也發不了財,他排斥、他拒絕。其實怎麼樣?他搞錯了,真正學這個東西,確實能幫助你發財、幫助你陞官。 怎麼知道?你去念《了凡四訓》你就知道。袁了凡接受雲谷禪師的教誨,改造命運,陞官發財。他不是出家人,他在家,不但陞官發財,還延長壽命。不僅如此,他命里頭沒有兒子,學習這個法門他得了好兒子。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求財富得財富,求兒女得兒女,求長壽得長壽,求作佛都能成佛,這是最難的,世間功名富貴小意思,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他為什麼會求得到?他懂得因果。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果報!果必有因。佛不迷信,你知道果報之因。你修因,當然你果報現前,陞官有陞官的因,發財有發財的因。發財的因是什麼?佛教菩薩無量法門總結到最後就是一個布施。布施裡面有三種,有財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你要是把布施詳細說明,那就是全部的《大藏經》。 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說的什麼?就是說的布施。這個三大類:財布施得財富,愈施愈多;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世出世間法就是一個大的因緣果報。九法界眾生離不開這個范圍,諸佛如來教化眾生也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所以佛門才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我們想發財,你不修因,你財從哪來? 我們看到現前社會上有很多發財的人,擁有很多的財富,我們很清楚,過去生中修的因,這一生得果報,命里頭有財!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那是緣;因有緣,果報就現前了。命里有財,什麼事情不幹,天天坐在那地方,那發不了財,為什麼?有因沒有緣。無論從事什麼行業,緣!自自然然他就發起來了。如果你沒有種因,再好的緣遇到了,你也發不了財,你沒有這個果報。 這個因好比是種子,我們用植物來作比喻,緣是土壤、水分、肥料、陽光,這都是緣。你有好的種子種在土地上,土地很肥,它有肥料,水分、陽光充足,這個種子自然就生長,它會開花結果。如果你緣具足,我有土地,這個土地有水分,肥料都很好,陽光都很充足,你沒有種子,這個土地長不出東西出來。你有種子,你沒有土地,你這個種子放在茶杯里頭,放一百年它也不會長出來。像這個桃,這個桃核你把它放在茶杯里頭,放一百年,它也不會長成桃樹,它不會結果。所以種子、因跟緣結合它就現行了,才會開花結果。 佛給我們講了,布施是種子。財布施,那你有財的種子,你命里頭有財;法布施,你命里頭有智慧,有智慧你要讀書,你要求學,讀書求學那是緣,你智慧開了,智慧能起作用,成就自己,成就眾生;無畏布施果報得健康長壽。《法華經》上講得好,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經上講了十條,這個是宇宙之間的大道理。如果我們真的明白、搞清楚,不再懷疑了,對這個起了信心,改造自己的命運不難,人人都能辦得到。可以改造自己命運,可以改造你家庭命運,可以改造社會命運,可以改造國家命運,可以改造整個世界命運,哪有辦不到的事情!辦不到是你不曉得這個道理,你不知道這個方法,你對於這些理論方法沒有信心,那就是一籌莫展。 末後這兩句說得好,‘於一切處庄嚴中,皆由諸佛能演說’。佛對於眾生的恩德,就在這一句能演說,演是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佛的福報,佛的智慧,佛的健康長壽,真的做出來表演給我們看。我們要肯學,你不學怎麼行?只要你肯學,只要你肯修;學是求解、求智慧、求知識,修是把自己過去所有一切錯誤修正過來。我們對於宇宙人生錯誤的想法,譬如今天有人想發財,想許許多多發財的方法,錯了,你所想的是什麼?全是緣。像種樹,種果樹一樣,你想什麼?我這個土地要好,土地肥沃,我這里水分好、充足,陽光好,我一切照顧周到,但是怎麼樣?沒有作物的種子,費了多少功夫,到最後你這塊土地上長不出東西出來。沒有稻種它怎麼能長出稻出來,沒有瓜種長不出瓜來,沒有桃種長不出桃樹,沒有種子!這就是什麼?你的想法錯誤了。你想發財,你必須要修發財的因,因是財布施,對於財很吝嗇不能夠施捨,你不種因,你希求果報,這個錯誤。 我們在佛法裡面懂得這些道理,知道這些方法,我想得財富,我怎麼做?修財布施。我今天沒有財,我有一塊錢,我布施一塊錢;我有兩塊錢,我布施兩塊錢,這就是在修,誠心誠意的修,你的心願是圓滿的,你的因就是圓滿的。我的財富只有這么多,我統統都拿來做好事、做善事去了,你的功德是百分之百,你那個因是百分之百;有億萬財產的人拿出十萬、百萬,那是他的九牛一毛。他要跟一個窮人兩個相比的話,窮人修的福是百分之百,他修的是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他得的果報少,窮人得的果報多、圓滿,這個才合道理。老天不負苦心人,才公平。否則的話,修福只有有錢的人能修福,窮人就不能修福,這就太不公平了,那就不合乎天理了。天理是公平的。所以修究竟圓滿的福報,究竟圓滿的智慧,人人都有分。問題是你懂不懂這個道理?你會不會修?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5. 如來佛理財四分法,如來有佛經告訴人如何理分財物嗎

善友!佛陀他老人家還真有告訴我們如何理財的!
佛陀時代有一名婆羅門教的青年問佛陀內說:「佛陀呀!如何而得容現法安樂呢?」佛陀就跟他開示說:「要得到現法安樂,必須要具足四項方法,第一、方便具足。第
二、守護具足。第三、善知識具足。第四、正命具足。」佛陀所說的「守護具足」,意思就是說財產的保存,佛陀在這里強調的是你既要會賺錢,也要會理財,更要
會守業,而「正命具足」,則進一步說不要浪費,不濫用財物,同時亦不可過於節省吝嗇。唯其如此才能夠獲得現法安樂。由此可知,佛陀並不反對現法安樂,認為
這是學道的資糧,同時也可見其對理財的重視程度。
---佛教的理財觀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1560069.html
這位師傅已經總結得很好了。

6. 佛家講錢何分配如何捐

財富應分作四份。第一分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開支;第二分用以投資增值,否則財富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第三分用以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第四分用以慈善事業,一方面回饋社會大眾,一方面為自己耕耘福田。其實這也是一種投資,是對於未來幸福的投資,而我們能從中收獲的,決不是有限的財富所能比擬的。
--------------------------------------------------------------------------------------------------------------------
濟群法師:佛教的財富觀 五、合理的支配財富 2、合理分配財富

發布時間:2012年12月30日
來源: 作者:濟群法師
126 人關注 列印 轉發 投稿

群法師:佛教的財富觀 五、合理的支配財富 2、合理分配財富

如果我們擁有財富而無理財之道,那麼,十分的財富或許只能發揮一分的作用,甚至使我們為其所害。如何合理地支配我們的財富呢?佛陀也在經典中為我們作了具體的指導。
財富應分作四份。第一分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開支;第二分用以投資增值,否則財富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第三分用以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第四分用以慈善事業,一方面回饋社會大眾,一方面為自己耕耘福田。其實這也是一種投資,是對於未來幸福的投資,而我們能從中收獲的,決不是有限的財富所能比擬的。
哲學家西塞羅曾經說過:「追求財富的增長,不是為了滿足一己的貪欲,而是為了要得到一種行善的工具。」只有將財富當作「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財富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如果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那麼,人間就會充滿溫暖,許多社會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一味享用財富,福報總會有耗盡的一天,也就不再屬於我們所有;一味地積蓄財富,也未必就能屬於我們所有,因為貨幣會貶值,股票會下跌,銀行會倒閉,即使將財產緊緊地鎖在保險櫃中,又能有幾分保險系數?所以佛法認為,只有布施出去的錢財,才會真正屬於我們所有。就像播下的種子,哪怕只有一粒之微,會為我們帶來百倍、千倍、甚至千萬倍的收獲。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既是收獲者,也是播種者。只有不斷地播種和耕耘,才能使我們「恆懷歡悅,身意牢固,諸善功德皆悉具足」,也才能為當下的人生和未來的解脫積累足夠的資糧。
========================================================================
星雲長老:
四.怎樣處理財富
我們有錢,並不完全達到目的,怎樣處理自己的財富,這仍然是主要的課題。假如你每一個月有一萬元的收入,你怎樣來處理你的財富呢?在《雜阿含經》裡面有一首偈語說:「一份自食用,二份營生業,餘一分藏密,以撫於貧乏。」
我將這個道理把它引伸來解釋為十分的財富如何處理呢?就是:
十分之四──經營事業
十分之三──家庭生活
十分之二──儲蓄應需
十分之一──作福功德
在《大寶積經》中,告訴我們財富處理的方法,以波斯匿王為例,他的財富,已經不要為生活計算,他處理的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三分之一──用來供養宗教
三分之一──用來救濟貧窮
三分之一──奉獻國家作為資源
在《涅槃經》中,對財富的處理方法是說,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分法:
四分之一──供養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補助仆佣屬下
四分之一──施給親屬朋友
四分之一──奉事國家沙門
不過各位的財富如何經營,剛才講的幾點,限於時間的關系,我提供出來給你們作為參考。不過你們各位,對你們自己的財富,也總有個自己的處理方法!

7. 佛教中的財富怎麼來的

凈空法師:如何運用佛法來獲得財富?
凈空老和尚:是!這個錢不需要去掙,你真的能夠依照佛法。所以佛法講錢從哪裡來的?布施來的。你多做好事,多幫助別人,你的錢財源源不斷而來,不是賺來的。要賺來,佛都下海去賺錢了,沒有這個道理!

佛在此地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果報不同是因為造業不一樣。現在世間人迷於物慾,迷得很深,迷得很重,這是所有一切天災人禍的根源;解救的方法是幫助他覺悟。你幫助他覺悟,你跟他講經說法他不聽,他說天天學經教,這個東西不能發財,他的目的在發財,他的目的在陞官。我學這個東西升不了官,也發不了財,他排斥、他拒絕。其實怎麼樣?他搞錯了,真正學這個東西,確實能幫助你發財、幫助你陞官。
怎麼知道?你去念《了凡四訓》你就知道。袁了凡接受雲谷禪師的教誨,改造命運,陞官發財。他不是出家人,他在家,不但陞官發財,還延長壽命。不僅如此,他命里頭沒有兒子,學習這個法門他得了好兒子。「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求財富得財富,求兒女得兒女,求長壽得長壽,求作佛都能成佛,這是最難的,世間功名富貴小意思,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他為什麼會求得到?他懂得因果。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果報!果必有因。佛不迷信,你知道果報之因。你修因,當然你果報現前,陞官有陞官的因,發財有發財的因。發財的因是什麼?佛教菩薩無量法門總結到最後就是一個布施。布施裡面有三種,有財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你要是把布施詳細說明,那就是全部的《大藏經》。
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說的什麼?就是說的布施。這個三大類:財布施得財富,愈施愈多;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世出世間法就是一個大的因緣果報。九法界眾生離不開這個范圍,諸佛如來教化眾生也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所以佛門才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我們想發財,你不修因,你財從哪來?
我們看到現前社會上有很多發財的人,擁有很多的財富,我們很清楚,過去生中修的因,這一生得果報,命里頭有財!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那是緣;因有緣,果報就現前了。命里有財,什麼事情不幹,天天坐在那地方,那發不了財,為什麼?有因沒有緣。無論從事什麼行業,緣!自自然然他就發起來了。如果你沒有種因,再好的緣遇到了,你也發不了財,你沒有這個果報。
這個因好比是種子,我們用植物來作比喻,緣是土壤、水分、肥料、陽光,這都是緣。你有好的種子種在土地上,土地很肥,它有肥料,水分、陽光充足,這個種子自然就生長,它會開花結果。如果你緣具足,我有土地,這個土地有水分,肥料都很好,陽光都很充足,你沒有種子,這個土地長不出東西出來。你有種子,你沒有土地,你這個種子放在茶杯里頭,放一百年它也不會長出來。像這個桃,這個桃核你把它放在茶杯里頭,放一百年,它也不會長成桃樹,它不會結果。所以種子、因跟緣結合它就現行了,才會開花結果。
佛給我們講了,布施是種子。財布施,那你有財的種子,你命里頭有財;法布施,你命里頭有智慧,有智慧你要讀書,你要求學,讀書求學那是緣,你智慧開了,智慧能起作用,成就自己,成就眾生;無畏布施果報得健康長壽。《法華經》上講得好,「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經上講了十條,這個是宇宙之間的大道理。如果我們真的明白、搞清楚,不再懷疑了,對這個起了信心,改造自己的命運不難,人人都能辦得到。可以改造自己命運,可以改造你家庭命運,可以改造社會命運,可以改造國家命運,可以改造整個世界命運,哪有辦不到的事情!辦不到是你不曉得這個道理,你不知道這個方法,你對於這些理論方法沒有信心,那就是一籌莫展。
末後這兩句說得好,『於一切處庄嚴中,皆由諸佛能演說』。佛對於眾生的恩德,就在這一句「能演說」,演是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佛的福報,佛的智慧,佛的健康長壽,真的做出來表演給我們看。我們要肯學,你不學怎麼行?只要你肯學,只要你肯修;學是求解、求智慧、求知識,修是把自己過去所有一切錯誤修正過來。我們對於宇宙人生錯誤的想法,譬如今天有人想發財,想許許多多發財的方法,錯了,你所想的是什麼?全是緣。像種樹,種果樹一樣,你想什麼?我這個土地要好,土地肥沃,我這里水分好、充足,陽光好,我一切照顧周到,但是怎麼樣?沒有作物的種子,費了多少功夫,到最後你這塊土地上長不出東西出來。沒有稻種它怎麼能長出稻出來,沒有瓜種長不出瓜來,沒有桃種長不出桃樹,沒有種子!這就是什麼?你的想法錯誤了。你想發財,你必須要修發財的因,因是財布施,對於財很吝嗇不能夠施捨,你不種因,你希求果報,這個錯誤。
我們在佛法裡面懂得這些道理,知道這些方法,我想得財富,我怎麼做?修財布施。我今天沒有財,我有一塊錢,我布施一塊錢;我有兩塊錢,我布施兩塊錢,這就是在修,誠心誠意的修,你的心願是圓滿的,你的因就是圓滿的。我的財富只有這么多,我統統都拿來做好事、做善事去了,你的功德是百分之百,你那個因是百分之百;有億萬財產的人拿出十萬、百萬,那是他的九牛一毛。他要跟一個窮人兩個相比的話,窮人修的福是百分之百,他修的是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他得的果報少,窮人得的果報多、圓滿,這個才合道理。老天不負苦心人,才公平。否則的話,修福只有有錢的人能修福,窮人就不能修福,這就太不公平了,那就不合乎天理了。天理是公平的。所以修究竟圓滿的福報,究竟圓滿的智慧,人人都有分。問題是你懂不懂這個道理?你會不會修?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摘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35卷)【眾生業海廣無量。隨其感報各不同。於一切處庄嚴中。皆由諸佛能演說。】
按:修布施一定要量力而為,尤其是財布施。之前有些同修試過借高利貸來修財布施,那是不如法的。應該在保證了自己及家人基本生活必須的情況下,有多餘的錢才酌量財布施,例如布施給弘化社印經放生,或者是捐給李連傑的一基金,或者是布施給身邊有困難的人等等。修布施一定不能勉強自己,力量或者是信願的同修可等時機成熟再來修。
********************************************************************************************************
佛說獲得財富的原因
財富是一個人福德的果報,佛教並不反對人擁有財富,相反佛教中對於福德是支持大家去擁有的。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曰:『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智度論十九曰:『正命者,一切資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實際上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無盡的財富,因為我們都有這樣的資格。

《大庄嚴論》:所謂少欲者,非必惡衣食,無諸資生具,以之為少欲。告訴大家少欲不等於貧窮。不是一定要很窮,很苦、怎麼難過怎麼來,才是佛教。

但是佛教中講獲得財富的方法,和世間人的成功有所不同。我們看看世尊講,獲得財富的原因是什麼: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少資生報。一者自行偷盜。二者勸他偷盜。三者贊嘆偷盜。四者見盜歡喜。

有十件事情,能夠讓人得到少資生報,即種種財富資具缺少、貧窮的果報。一是自行偷盜、二是勸他偷盜、三是贊嘆偷盜,四是見到偷盜十分歡喜。

這四條並不難懂。偷盜的果報就是貧窮,所謂偷盜,經典上有過解釋:若他物、他物想、若重物、盜心、舉離本處。那就是本來是他人的東西、或者你知道認為這是別人的東西,這個東西還是有價值的,起了據為己有的心,並且實施行動,將其取走。這就是偷盜。另外偷盜還有不同的方式,不僅自己做是偷盜,讓他人、派遣他人偷盜都一樣。另外勸人偷盜、稱贊偷盜、見到偷盜心中歡喜,都是貧窮的因。

不偷盜是佛教的根本戒律之一,沒有一個偷盜者,越來越富有的。

五者於父母所。減撤生業。六者於賢聖所。侵奪資財。

對於父母減少生活上的供養,本來應該負擔的責任,卻不去履行。對於聖賢居所,侵奪其資產。這是貧窮的果報。

其實這個現象,我們很容易觀察出來。社幷會上十分富有的人,很多對於自己的父母是十分孝敬,對於父母是盡力供養的。對父母不好,卻很富有的,不是沒有,很少。而且他的財富也很難能保持的住。

七者見他得利。心不歡喜。

見到他人得利,心中不歡喜、不高興。

這一點有些普遍性,我們經常是這樣的,別人賺錢了、獲得利益了、得到好處了。心理不平衡,覺得這個世界不公平。其實這個世界很公平,因為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貧窮的因,不脫離這個思維定式,想要富有有點困難。

為什麼別人得利,我們不高興呢?就是妒忌、嫉妒嘛。這個情緒很隱蔽的。不容易發現。需要我們仔細觀察自己的思維情緒。它可以有很多方式,甚至以十分正式的面目出現。比如學佛了嘛,看到他人賺錢,說這個財富不一定是好事情呢,將來很可能因此而造罪。道理講的不錯,不過我們反觀自己,是否真的是這么想?真的是視金錢如糞土?如果這筆錢擺在自己面前那態度還是如此嗎、心理真正的情緒是什麼?起心動念是騙不得因果的。

如果有這個情緒習慣,是很難擺脫,每天隨時隨地,都可能處在這種狀態中。對我們的福德有極大的影響。

別人有了利益,我們要知道,一定是從前其有相應的善因,才有如此福德的果報。這個是我們該替人高興的。

八者障他得利。為作留難。

對於他人獲利的事情,進行阻礙。

這個情況也是不少的,別人做某件事情會有利益,那麼用各種方式取阻止、阻礙他。給他設置困難。可以是一句話:賺這么多錢,貪呢,沒良心。也可以是具體行動,就是不讓他那麼順。都屬於這個范圍。有這樣的言行,想要富有是不太可能的,因為這個種子是貧窮的種子,不會長出富有的果實的。

九者見他行施。無隨喜心。

見到他人布施,沒有隨喜心。或者說,見到他人布施,反而不高興、不贊嘆。

見到他人布施,無論是法布施、還是財布施,沒有隨喜的心,因為各種原因,覺得不高興。可能是不順自己的心,可能是覺得自己被比下去了。等等。這是非常不好的。本來隨喜是最容易、最迅速積累福報的方法,如果我們沒有做,不僅喪失了大利,還種下了貧窮的果報。

只要法布施,講的是正見,財布施,不是布施的毒葯槍炮之類,那麼我們都該隨喜贊嘆。

十者見世飢饉。心不憐愍。而生歡喜。

見到世間有飢饉災禍,心中不憐憫,甚至歡喜。這是貧窮的因。幸災樂禍的心態是要不得的。這個有損福德。不厚道啊。

以是十業。得少資生報

因為這十件事情,會得到貧窮的果報。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多資生報。一者自離偷盜。二者勸他不盜。三者贊嘆不盜。四者見他不盜。心生歡喜。

那麼想要財富該怎麼做呢?

把上面的幾點,反過來就可以。

同樣十件事情可以得到財富的果報:

首先就是不偷盜、不勸人偷盜、不贊嘆偷盜,見到他人不偷盜,而生歡喜心。

五者於父母所。供奉生業。六者於諸賢聖給施所須。

對於父母盡力供養、不要放棄自己的責任。這一點不僅這部經典,還有很多經典都說過,供養父母等同供佛,放著現成的在世之佛不供養,卻遠道去燒香磕頭,實在不算明智。對於聖賢僧眾,同樣要恭敬供養,解決其生活的困難。

七者見他得利。心生歡喜。八者見求利者。方便佐助。

這個其實也是老生常談,助人之利,成人之美,喜人得益。不過實行起來需要自己去認真觀察自己的心念。看看自己的心念到底是什麼,這會得到什麼果報。佛教其實就是讓我們自覺覺他。那麼自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是首先要做的,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改變。

《華嚴經菩賢行願品》中於貧窮者,令得伏藏。就是這樣的精神,我們雖然不能令得伏藏,但是幫助他人獲得財富卻是可以做的。這也是自己更加富有的因。

九者見樂施者。心生忻悅。

見到他人布施,心中喜悅,隨喜贊嘆。無論法財布施,心中一喜、口中一贊,就是獲得了富有的種子,這樣的事情因何不做。不做虧大了。當然前提是法布施是正見,財布施是善物。這才可以。

十者見世飢饉。心生憐愍。以是十業。得多資生報

見到世間的飢饉災禍,心生憐憫,不要幸災樂禍。

這十件事情,是富有的因,不做這十件事情,想要富有,就比較困難。沒有種子是出不來果實的。

8. 佛說和氣生財,和氣真的能生財嗎

和氣生財不是佛教說的。不過和氣生財卻是真的。
當你很和氣不過多去與人計較的時候你就會比較理性。做出的一些決定就不會太過激。當你和氣的時候會交到很多朋友,這就是你日後的資源與人脈。一個具備了理智與人脈的人怎麼會不成功呢。

9. 越花錢的人將來越有錢,這是真理嗎消費跟攢錢、投資有什麼關系要怎樣正確科學地花

「會花錢的人會賺錢」這是一句喜歡花錢的人經常擺在口頭上的話!
其實這句話理解有兩種方式:

一、會「花錢」是指這個人大生大腳、購買慾望很強、沒有節制、沒有計劃,反正錢就是流水一樣出去,問題賺的也不是很多(當然也有賺得很多的),有的甚至是工資花完還得問信用卡借。這個會花錢就僅僅是會花錢,不代表會賺錢,不代表越有錢!享受是享受了,只是是短暫的。這種人是被錢控制了!

二、會「花錢」應該是指一個人花錢很有計劃性、條理性,把每分錢都花在刀刃上,花在實處,不會因為購買慾望而迷失了自己。這種人把錢控制在自己手上!他的錢會花在投資理財、生活、娛樂、旅遊等等各方面。達到的是一個花了錢,也賺了錢,還享受了生活,得到了快樂!而且這樣的過程是長期的!

閱讀全文

與佛說如何理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恆冒財富理財 瀏覽:721
銀行跨境理財 瀏覽:352
股票一次最多買多少股 瀏覽:666
辦房貸要買貴金屬 瀏覽:702
80年代理財 瀏覽:903
中翌理財虧掉怎麼報警 瀏覽:295
人民幣增值利好哪些股 瀏覽:532
招財貓理財投資 瀏覽:577
徵信可以辦助學貸款嗎 瀏覽:259
東方財富期貨怎麼關注好友組合 瀏覽:263
紅棗期貨10000元 瀏覽:494
51vv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641
信託與pe 瀏覽:64
新聞聯播人民幣 瀏覽:529
股份融資 瀏覽:55
翹然天津資本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瀏覽:456
融資融券寶典 瀏覽:29
定期理財規劃 瀏覽:599
恆大集團股票行情 瀏覽:6
信託信披 瀏覽: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