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劉勝墓金縷玉衣內為什麼沒有屍骨
漢墓出土文物中最知名的可謂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志》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漢代皇帝和貴族,死時穿「玉衣」(又稱「玉匣」)入葬。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編綴起來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縷玉衣」。
我國目前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致,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國內外的考古界。
由於金縷玉衣象徵著帝王貴族的身份,有非常嚴格的制工藝要求,漢代的統治者還設立了專門從事玉衣製作的「 東園」。這里的工匠對大量的玉片進行選料、鑽孔、拋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並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再用金線相連。製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 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於當時一百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用 金縷玉衣作葬服不僅沒有實現王侯貴族們保持屍骨不壞的心願,反而招來盜墓毀屍的厄運,許多漢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盜。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解放以來,漢墓中所發現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其中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二件、定縣西漢中 山孝王劉興的一件、江蘇省徐州東漢彭城靖王劉恭的一件、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劉交的一件,安徽省亳縣東漢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6件,已經完全復原。以滿城漢墓的二件為例,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重1100克,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克,其製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
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劉勝的金縷玉衣頭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塊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構成,各部分都是 彼此分離的;前片製成胸部寬廣、腹部鼓起的體型,後片的下端做出人體臀部的形狀。褲由左、右褲筒組成,也是各自分開的。手部做成握拳狀,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狀。一些玉璧,以及飯含、佩帶之物等。前胸和後背共置玉璧18塊,並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頭部,有眼蓋、 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門塞,這些都是用玉製成的。另外,頸下有瑪瑙珠48顆,腰部出玉帶鉤。整套「玉衣」形體肥大,披金掛玉,全長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黃金製成的絲縷 把它們編綴,故稱「金縷玉衣」。
2002年,徐州楚王陵金縷玉衣修復,這件金縷玉衣長1.74米,從頭到腳連成一體,非常像古代的盔甲,共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縷1576克。以其使用玉片和金縷最多,玉質最好,年代最久而堪稱國之重寶。
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根據當時的生產水平,製作一套「金縷玉衣」是十分不易的。從遙遠的地方運來玉料,通過 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為數以千計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的小玉片,每塊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鑽孔,大小和形狀必須經過嚴密的設計和細致的加工,編綴玉片還需要許多特製的金絲。由此可見,製成一套「金縷玉衣」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
窮奢極欲的皇室貴族,迷信「玉能寒屍」。為使其屍體不朽,他們用昂貴的玉衣作殮服,且使用九竅器塞其九竅,可謂 費盡心機。但結果適得其反,由於金縷衣價格昂貴,往往招來許多盜墓賊,以致「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其實,即使那些盜墓賊沒有光臨,當考古工作者 打開那神秘的洞室時,企求「金身不敗」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絕倫的玉衣了。這些彷彿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千百年來破滅的神話。
❷ 劉勝的個人簡歷
1991-1992年國家教育部訪問學者在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研修,1999年赴日本考察學習。2000年赴英國、德國、法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家考察學習。2005年赴英國、泰國考察學習。講授隨機過程、線性系統理論、最優估計等研究生課程和自動控制原理、自動控制系統設計等本科生課程。指導博士研究生18名、碩士研究生30名。
❸ 劉邦和劉啟都是名人,為啥劉備說自己是無名的劉勝的後代
只要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備自稱自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志》上雖然並沒有明確這么說,但是以劉備的聰明才智來看,他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肯定也會這樣說的。
(劉啟)
劉備要做的,就是既要讓他這個劉姓,具有極大的真實性,又要讓他這個劉姓,具有極大的含金量。因此它在對外發布的時候,就特別考功夫。
如果劉備對外宣稱他是劉邦之後,或者是劉啟之後。在別人的心中就會產生這樣一個觀感:這個人是不是冒牌貨?是不是假冒皇帝的名字來招搖撞騙啊?因為招搖撞騙的人,肯定會往那些更有名的人身上靠。還有,其含金量也值得懷疑。因為這些劉姓人中,有一些可能並不是真正的皇室血脈,而是賜姓的。甚至有一些像項姓一樣,因為他是敵對勢力賜姓的。這樣的人,顯然就不能代表皇家了。
而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勝並不出名。但正因為他不出名,所以沒人會覺得劉備是想借皇家的名聲來抬高自己。而因為是劉勝這樣一個人,別人一聽,就覺得這肯定是真實的,有來源,有支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真實性就非常高,沒人再懷疑了。
也因此,大家自然而然地賦予了劉備振興皇室的責任,也就會義無反顧的追隨他,和他一起打天下了。
❹ 中國城鎮化建設工作委員會主任是誰
中國城鎮化建設工作委員會主任:劉勝嘉
《中國城鎮化建設工作委員會章程》規定,委員會工作范圍:
1、宣傳貫徹黨和國家關於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並為其提供咨詢和服務;開展五長論壇,研究探討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發展的理論、方針、政策,努力探索新型城鎮化建設新途徑;表彰先進,交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經驗,展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成果;接受部委和地方政府委託進行課題研究和專題調研,向部委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門提出建設性發展意見和建議。
2、聯合地方政府,協調部委關系,把黨和國家關於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系列方針、政策落到實處,並為其提供協調和咨詢服務。
3、為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居民化提供頂層設計,為打造特色小鎮提供規劃設計和咨詢服務。
4、為企業特別是農業企業、合作社申報國家政策性補貼提供指導、咨詢和幫助。
5、為爭取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城鎮化項目建設投資、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對城鎮化項目投資提供咨詢和幫助。
6、推廣科技成果,傳播高新產業,為新型城鎮化建設增光添彩,為提高城鄉居民經濟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獻計獻策;積極推廣與展示優秀科技成果,開展技術與管理人才的培訓,不斷提高企業素質;協助企業和個人辦理專利申請、科技成果鑒定、科技成果獎項推薦。
7、協助地方政府和龍頭企業建立產業發展基金。
8、幫助地方政府和中小企業申請外國政府對華優惠貸款。
9、幫助符合條件的企業在科技部申請高新科技產業政策性補貼。
10、運用PPP方式,幫助地方政府完成基本建設和公共設施建設項目;
11、輔導企業境內外掛牌上市,為其規劃設計、財務輔導、融資蒸發、掛牌上市。
12、開展公益幫扶,改善城鄉醫院的醫療條件,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的問題;開發健康產業,支持養老事業。
❺ 劉備逢人就說自己是靖王劉勝後代,卻為何隻字不提劉邦
因為劉備需要證明自己是皇室宗親,劉勝一生有100多個兒子,至於劉備是否劉勝親生難以查證。證明了自己是皇室宗親後,漢朝的皇帝就對劉備非常信任了,更是封他皇叔的稱號,《三國演義》中曾經提到劉備擁有最響亮的「大義名分」——漢室皇族的血統、漢獻帝的皇叔、其事業是振興漢室雄風的義舉,而他更是擁有卧龍與鳳雛。
劉備接近漢獻帝本就是為了自己的野心,而他說自己是靖王的後代,並不肯承認自己是劉邦的後代,也是為了完成他的野心。
❻ 「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是什麼意思
第一段:劉勝居大夫之位,受上賓的禮遇,但他知道有才能的不舉薦,聽聞惡行不加以批判,隱瞞真實情況,只為保全自身,如同秋天的蟬一般不出聲,這樣的人真是有罪的啊!
PS:其實這一段可以用一個成語概括:屍位素餐~~~
第二段:最好結合上下文一起講:
這一段是裴松之所加的註解,出自東晉史學家習鑿齒:「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注引)。
這里主要講劉備最為人知的那段故事,棄新野,走樊城,不忍奪劉表之子的荊州,率領10萬百姓顛沛流離。
而這段話里兩個重要成語:
1:投醪撫寒.《呂氏春秋.順民》:"越王苦會稽之恥……下養百姓以來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與民同之。"後因以"投醪"指與軍民同甘苦。寒:鰥寡孤獨廢疾者.
2:含蓼問疾.蓼:一種苦味水草。不顧辛苦,慰問疾病。舊時比喻君主安撫軍民,跟百姓同甘共苦。
這兩個成語都有收買人心的感覺,許多政治家,統帥為了讓屬下死忠往往和部下同甘共苦,卻留下偽善的名聲。比如吳起為士兵吸出膿血就是一例。
這里說劉備之所以成就大業,那裡僅僅是依靠「投醪撫寒」和「含蓼問疾」(靠得是什麼?你要讀過先主傳全文就知),他靠那些來成就大業,不是很相宜的嗎?
古文就是如此,翻譯成白話就沒味道,你把原文多讀幾遍就了解了,還有就是翻譯不用扣著字眼,觀其大略了解意思就可以了~~~贊同0| 評論
❼ 劉備見人就說自己是靖王劉勝後代,卻隻字不提劉邦,這是為何
劉備當時之所以不提劉邦,主要是三個原因。要知道從血緣上來說劉備明顯與劉勝的血緣更親近,而不是劉邦。所以當時劉備稱自己是劉勝的後代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並且劉備的這種說法能夠更好的證明自己的身份。
第三就是劉備的祖上是劉勝,而劉邦與劉勝之間的關系是同父異母。所以劉備才是劉勝真正的後代,而與劉邦比起來,劉勝與劉備的血緣關系明顯要比劉邦與劉備的血緣關系親。如果劉邦說自己是劉勝的後代的話,那麼明顯更有說服力也更能調動這些百姓跟隨自己。可以說劉備的這種說辭已經是之前就已經想好的了,肯定是有劉備自己的謀劃。劉備的這種說辭本身就是想要增加自己的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