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日語高手翻譯!!!急!!!(網頁翻譯的不要!)
1.第二次世界大戦における敗北による荒廃や混亂も、1950年代の朝鮮戦爭特需により1955年ごろには日本経済は戦前の水準に復興し、更なる高度成長が始まった。エネルギーは石炭から石油に変わり、太平洋沿岸にはコンビナートが立ち並んだ。財閥系企業が立ち直ったのもこのころだと言われる。
1.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敗北出現的荒廢,混亂,也由於1950年代的朝鮮戰爭特需,使日本經濟在1955年的時候就恢復到了戰前的水準,更迅猛的高度成長期開始了。能源從煤炭變成石油,在太平洋沿岸聯合企業紛紛成立。可以說財閥系企業恢復也是在這個時候。
この経済成長の要因は良質で安い労働力、余剰農業労働力の活用、高い貯蓄率(投資の源泉)、高率の民間投資、輸出に有利な円安相場(固定製)、消費意欲の拡大、安価な石油、安定した投資資金を融通する間接金融の護送船団方式、管理されたケインズ経済政策としての所得倍増計畫、政府の設備投資促進策による工業用地などの造成や戦中の軍需生產のために発達した技術力が挙げられる。
這次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有:優質廉價的勞動力,剩餘農村勞動力的活用,很高的儲蓄率(投資的根本),對高利率的民間投資,輸出有利的日元貶值行價(固定的市場),消費慾望增加,廉價的石油,融通安定的投資資金的間接金融的護送船團方式,作為管理下的海因斯經濟政策的所得倍增計劃,還有根據政府投資促進策產生的工業用地等的造成和為了戰中的軍需生產,發達的技術力等。
2.1960年代には東京オリンピックの開催やベトナム戦爭、1970年に開催された大阪萬博などによる特需があり、1968年には國民総生產(GNP)が資本主義國家の中で第2位に達した。この経済成長は世界的に見ても稀な例であり、終戦直後の復興から続く一連の経済成長は「東洋の奇跡」と言われた。この驚異的な経済成長への憧憬や敬意から日本を手本とする國まで現れた(マレーシアにおけるルックイースト政策)。現在では、「戦後昭和」の代名詞として1960年代の映像資料が使われる事が多い。
2,在1960年代由於東京奧林匹克的召開和越南戰爭,以及1970年大阪世博會的召開所產生的特需,使日本在1968年國民生產總值(GDP)在資本主義國家中上升到了第二位。這種經濟成長即使在世界上來看也是極為少見的。從戰爭結束的復興到持續的一連串經濟成長被稱為「東洋的奇跡」。也許是出於對這種經濟成長的憧憬或敬意,竟還出現了一些以日本為樣本在發展的國家(在馬來西亞推行的路庫伊斯特(可能是一個領導人的名字)政策)。在如今,作為『戰後昭和』的代名詞,經常會看到一些1960年代的影視資料被使用。
3.順調な経済成長は同時に證券市場の成長も促し、投資信託の殘高は1961年に4年前の約10倍となる1兆円を突破した。この勢いは、當時、「銀行よさようなら、證券よこんにちは」というフレーズが流行るほどだった。
3,順利的經濟成長的同時也促進了證券市場的發展,投資信託的儲蓄在1961年達到了4年前的約10倍,突破了1兆日元。這個勢頭在當時甚至使『再見銀行,證券你好』這種口頭禪流行起來了。
しかし、1964年頃から経済は急速に縮小し事態は一変した。1964年にサンウェーブと日本特殊鋼(現大同特殊鋼)が、1965年には山陽特殊制鋼が倒產した。さらに大手證券會社各社が軒並み赤字に陥った。
但是,從1964年開始經濟形勢逆轉,經濟急劇收縮。在1964年サンウェーブ(沒查到)和日本特殊鋼(現為大同特殊鋼),1965年山陽特殊制鋼也先後倒閉了。更有很多大型證券公司先後陷入赤字。
こうした事態を受け、不況拡大を防ぐために政府は、1965年5月に山一證券への日銀特融、7月には戦後初である赤字國債の発行を決めた。結果、當時の政財界の関系者が危懼していた昭和恐慌の再來を未然に防ぎ、高度経済成長を持続していくこととなる。
承受了這樣嚴重的事態,為了防止不景氣的擴大,政府在1965年5月向山一證券進行日本中央銀行的特殊融資,在7月決定發行戰後第一次赤字國債。結果,當時的財、政界相關人士防止了令人恐懼的昭和恐慌的再次來襲,達成了持續的高度經濟成長。
4.こうした経済成長の影で社會公共投資や福祉支出は低水準にとどまり、また環境破壊が起こり「水俁病」や「イタイイタイ病」、「四日市ぜんそく」といった公害病の発生、大量生產の裏返しとしてのゴミ問題などの公害の問題が高度経済成長期後半になると深刻化した。
在這種經濟成長的環境陰影下,社會公共投資以及福利支出一直止步於很低的水準,另外環境破壞問題不斷發生,「水俁病」,「骨痛症」,「四日市哮喘病」等公害病的暴發,做為大量生產的後遺症的垃圾處理問題等公害問題,都在高度經濟成長的後半期越來越嚴重了。
これは國民が環境よりも経済成長を優先した結果であると言える。また、都市への人口集中による過密問題の発生と地方からの人口流出による過疎問題が発生した。高度経済成長時代も後半はその政策の見直しを迫られ、公害対策基本法の制定や『日本列島改造論』の提唱につながることになる。
這個可以說是國民把經濟成長優先於環境保護的結果。還有,都市人口過密以及由此產生的地方人口流出導致的地方人口過疏問題也出現了。高度經濟成長時代,在後半期不得不重新評估該政策,關聯到公害對策基本法的制定和『日本列島改造論』的提倡出台。
5.1971年のニクソン・ショックによる実質的な円の切り上げは國際収支の過度な黒字を修正して経済の安定に寄與した。1973年の第四次中東戦爭をきっかけに原油価格が上升し、オイルショックに陥ったことで戦後初めて実質マイナス成長を経験し高度経済成長時代は終焉し、その後は安定成長期(1973年よりバブル崩壊の1991年まで)へと移行した。
5、1971年的由尼克松危機產生的實質的日元升值修正了國際收支的過度黑字,帶來了經濟的穩定。以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為契機原油價格飆升,陷入了石油危機,初次體驗了實質上的負增長,高度經濟成長時代結束,那以後進入了穩定成長期(從1973年到泡沫經濟暴發的1991年)。
高度経済成長時代の終わりは、第二次ベビーブームも終わらせ、1980年以後の日本は少子化の道を歩むこととなった。バブル崩壊以後も趨勢として実質経済成長は続いており、右肩上がりの時代が終わったわけではない。なお、まれにバブル景気崩壊までを戦後の右肩上がりの時代として「高度経済成長」と括る場合があるがあまり一般的ではない。 なお、この一連の流れを英語ではJapanese miracleと呼ぶ。
高度經濟成長時代的結束,也給第二次生子熱潮畫上了句號,1980年代以後的日本開始走上了少子化的道路。泡沫經濟崩壞以後,實質經濟成長趨向性的一直持續,景氣高昂的時代並沒有完全結束。另外,也有人把到泡沫經濟時期的景氣崩壞這段時期作為景氣高昂的時期劃入高度經濟成長期,不過一般不這么認為。還有,這一連串的流水事件在英語中叫做
Japanese miracle。
真夠累的,好在我學過經濟學!
Ⅱ 求關於當前經濟危機的日語作文一篇
在東亞金融危機已經波及歐美的壓力下,人們對1999年的世界經濟形勢如何預測議論頗多。在世界銀行和歐盟都降低了對1999年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測值影響下,部分經濟學家對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可能性持五五開或四六開判斷。在我國最近的討論中,人們則尤其關注國際金融資本的全球性危機何時全面爆發,是否以及怎樣對我國的經濟造成影響。
對此本文認為,盡管那些大型金融資本集團明白,他們正在朝發生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單行道上疾駛,但沒有任何壟斷資本、特別是最腐敗的金融壟斷資本,足以明智到願意主動改變自身與生俱來的追逐超額利潤的本質特徵。因此,在世界經濟危機面前中國的決策導向如果失誤,就可能是「我為魚肉,人為刀齟」。我們也有可能象其他東亞國家那樣,由於實物經濟成長確實產生了可供攫取的增量利潤而成為國際金融資本集團在資本過剩壓力下轉嫁危機的對象。這是本文對所謂東亞金融危機動因的理解。
中國已經有47年的高增長,改革前27年是中央政府追求工業化的原始積累階段,最近20年則主要是地方在中央放權讓利的條件下追求地方工業化的積累階段。二者都屬於大量佔用資源的粗放型增長。因此在按照一般工業化的制度經驗、初步完成原始積累形成的高增長之後,如果繼續過去習慣的方式、進一步追求數量型增長,就必然在國內資源稀缺條件下轉向西方主導的「世界經濟一體化」,進而受到從發展中國家實物經濟增長中攫取利潤的國際大資本的制約。
合理的決策討論應該是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實事求是地轉向追求「可持續發展」。可是,人們在享受高增長的帶來的現代化消費時候,連從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還尚且不習慣,更遑論「可持續發展」。
由於本文作者曾經早在1988年5月寫的「危機論」中就指出過中國經濟周期性波動的規律,後來在1994年11月發表的「國際金融資本的全球性危機與中國改革」中也分析過今天才出現的國際經濟問題及其本質原因。而且近年來暴露出的問題,確實大部分被我當年的文章不幸而言中,因此現在寫作本文不能算太過於唐突。但我實在既不是預言家,也根本不是國際問題專家,甚至對西方經濟學理論都了解甚少。因此,理論家們對本文大可不必介意。
一、 真正解決歐美1929-33年大危機的並非「新政」,而是戰爭
我們在去年以來的討論中已經越來越明白,這次東亞金融危機是現象,實際上幾乎是亞洲後起的工業化國家對發生在歐美1929-33年大危機的一次復制。二者的本質特徵相類似,都是傳統製造產業的結構性過剩。之所以持此看法,是基於如下認識:
1、資源貧乏使歐洲在危機壓力下走向戰爭
在30年代初的歐洲,當危機爆發時,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資源的分割已經確定,各早期完成工業化的資本主義國家又沒有新的資源可以再拿來作為資本化產生超額利潤的來源,所以製造業的結構性過剩幾乎不可能在同構的、分散的歐洲小國內部緩解(這也與現在東亞其他國家情況類似)。於是德國首先加速向軍事工業轉移,並且必然隨之在這種傳統產業結構並不能產生增量的制約下、要求對世界資源和市場的重新分割。這當然導致從歐洲延伸而成的世界戰爭。
2、美國兩個「百日新政」受阻
美國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資源大國,因此本來比歐洲小國更有條件通過啟動本國資源向資本轉化形成新的資本增殖收益,並以此改出危機。1933年羅斯福執政後也確實推行了兩個「百日新政」,第一個「百日新政」加強聯邦計劃和政府幹預,但由於美國的自由主義傳統而受阻;第二個「百日新政」側重壟斷,但新法在1935年春起不到1年中被最高法院取消了12項之多,其中包括著名的「工業復興法」。羅斯福執政後的3年中,各地已有100多位法官下了1600多道指令禁止實行 「新政」 。其實羅斯福並沒有改變美國的工業結構,而且盡管政府財政融資於公共工程每年使國庫虧空60-70億,國債從1932年的187億增加到1938年的347億,但失業仍然有700萬,全國14%的人口依靠政府救濟。
看來,無論歸罪於思路錯誤,還是推諉於操作中阻力太大,羅斯福「新政」作為歷史事實,對美國經濟危機只是在1934-37年的3年間相對緩解。隨之1937年美國經濟再度出現危機,是年10月29日股票爆跌的「黑色星期二」,甚至比1929年股市大崩潰時的跌幅還厲害。隨後,在1938年慕尼黑事件導致歐洲戰爭的威脅越來越明顯的壓力下,羅斯福的「新政」也就銷聲匿跡了。可見,「新政」並沒有根本解決危機。
3、第二次世界大戰給美國的歷史機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挽救了這次結構性危機:一是戰爭爆發和戰後重建刺激了工業需求,當時舊有的工業在未改變傳統結構的情況下,確實有了重新增長機會;二是美國在戰爭期間對世界輸出軍火,和戰後對世界援助重建物資的同時,使美圓自然變成世界通用的貿易結算貨幣,並在戰後達到了占國際貨幣總量的約3/4的統治地位。
由此,不僅美國的大金融壟斷資本集團可以得到最廉價的資金去進行資本輸出,而且背靠金融壟斷資本的跨國公司也可以進行只賺不賠的國際競爭。因為,只有美國政府可以憑借印刷出來的綠色紙片,與世界任何國家交換資源、產品,甚至政權。
說老實話,假如我們也有這種特殊條件,不去促進其他國家開放市場、自由競爭,推行「國際經濟一體化」和「國際經濟大循環」,那就是放棄歷史機遇。而實際上我們沒有這種條件,當然就是不能亦步亦趨,而是只好「走自己的路,讓人家說去吧」。
二、戰後美圓資本的壟斷地位變化,必然導致全球性金融危機
1、美圓的壟斷地位與追逐泡沫經濟的本質特徵
美圓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絕對地位使美國成為世界首領,各國以美圓作為儲備和主要結算貨幣對其需求增加,得以讓這種綠色的「紙幣」取代「金本位」制。同時也讓美國有條件不斷增發超過GDP增長比例的貨幣、大幅度提高了以金融為主導的第三產業比重,客觀上造成本來並不產生利潤的金融資本脫離實物經濟、不斷在投機資本壓力下推出新的衍生品交易品種,追逐只有「泡沫經濟」才能提供的超額利潤的本質特徵。
2、戰後經濟發展與美圓相對過剩
然而,歐洲和日本在戰後經濟恢復時期依賴美國的美圓投資,不得不聽任美圓資本攫取超額利潤。但在60-70年代歐洲和日本經濟全面增長之後就不再滿足於美圓獨霸天下。於是有 「布雷頓森林會議」的匯率談判,乃至歐洲從追求統一市場到追求統一貨幣。其間,美圓在國際貨幣總量中的份額逐漸降低到3/5。有鑒於此,過剩的美圓資本只能通過不斷發展衍生品交易來保證其對超額利潤的渴求。
進入到90年代以來,美國的國民收入中資本收益已佔60%以上,完全用於投機的外匯期貨交易額與美國實際對外貿易額之比已經達到99:1。美圓絕對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其幣值高估約70%。在1999年歐元啟動並在今後逐漸成為與美圓抗衡的資本力量的過程中,美圓的貶值和連帶發生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威脅日益迫近。
然而,金融危機絕對不會使其始作俑者——金融資本集團從此改弦更張。以美國為首的國際金融資本必然在泡沫經濟幻滅時加強對其他國家推行所謂「一體化」,企圖為過剩美圓提供從其他國家實物經濟吸食利潤的條件。這就使得以發展實物經濟為主的中國在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之中會受到國際金融資本集團不僅是經濟方面的嚴峻挑戰。
我們這樣分析,是因為西方7國最近針對已經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做出的對策調整,不過是我們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加強監督管理」,理論家們提出的看法也不過是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的老一套。至少到現在還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以美國為首的金融資本集團對自身本質問題有能力做深刻反思,也沒有給人們展示任何可以使人對其心存幻想的舉措。
3、東亞危機的始作俑者是國際金融資本自身
分析這次東亞經濟危機的源頭,本文的看法可能不同於經典的西方經濟學。我們認為:東亞發生的是結構性的經濟危機,始作俑者仍然是國際金融資本自身。因為正是美國在戰後的日本翻版了美國的制度,又在日本的出口外向型經濟發展到對美國出口長期順差的80年代通過「廣場協議」、迫使日本調整匯率。但其結果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日圓幣值上升提高了日本轉移傳統製造業於東亞、和在歐美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能力。盡管日本這些對歐美的投資大部分失敗,但其對東亞的產業轉移,卻得益於東亞各國本身按照西方制度經驗追求工業化,而大獲成功。
一方面東亞按照日本「雁陣式」戰略,以各國對歐美的出口配額為條件,發展成了日本產品的復制出口基地,這就是所謂「東亞奇跡」。而另一方面,日本則在大量移出傳統製造業的同時,必然導致貨幣資本過剩於實物經濟,其追逐投機利潤的本質特徵也使日本生成了亞洲最大的泡沫經濟。這的確是我們身處其中的事實。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無論世界上任何國家,讓金融資本針對自身弊病做本質性轉變是不可能的。
三、中國經濟的增長分析
有人說,我國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並因此促進經濟增長,已經延續第20個年頭了。於是人們在最近的討論中常常擔憂:中國經濟是否會向其他東亞國家那樣,只維持了20年左右高增長,就紛紛在經濟危機中進入衰退期。我覺得,這種比較的前提似乎並不成立,其實如果以我們這種約10%的年均增長速度做為標准,那麼中國從1952年「一五」計劃起,已經高速增長了47個年頭了。
47年的高增長也並非「奇跡」,因為中國大多數年份是在進行工業化的原始積累,而在原始積累階段多數國家都是表現為經濟高增長的。只是,改革前我們是中央政府進行工業化原始積累,改革後則主要是地方政府進行地方工業化的原始積累。
1、兩個增長階段
資本的原始積累,是任何經濟類型的發展中國家進入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性過程。在改革前27年國家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形成了由中央政府各部門直接控制的國有大工業體系。企業的層次級別不同,佔有資本及其收益的數量和質量既會明顯差別。由此又產生了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條塊之間在財產佔有及其收益分配上復雜的利益關系。可以認為,在改革前由市及市以上政府及其各部門佔有全部資源和城市工業資本和格局,一方面較大影響和限制了縣及縣以下(包括大批國營工業「空白縣」)地方政府佔有資產和收益分配的慾望和能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廣大農村和農民大面積的貧困。
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的財政體制改革,本來是要解決中央財政的「統收統支」與地方政府追求發展之間的矛盾。當時形成了從中央到鄉鎮各級財政「收支包干、增收分成」的財政體制,一定意義上確立了各級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作為不同經濟主體之間較為明確的收益分配關系。然而,財政分級承包制的實行,更進一步刺激了地方政府在現代化的目標導向下,按照中央政府進行原始積累的制度經驗,追求本地工業化、城市化的慾望。應該認識到,中國的各級地方政府不僅是政治、行政主體,也是經濟主體,有其自身的財產和收益,並且有擴張這種財產收益的明確動機和行為。這是中國經濟體制轉軌階段的歷史現象。
然而,農村改革和城市民營經濟發展已經部分地破除了過去中央政府藉以提取原始積累的壟斷流通、金融和科層組織體制,各級地方政府客觀上已不可能像改革前中央政府那樣,直接佔有全國的工農業剩餘來形成自已的資本積累。其可能做到的,只是佔有地方資源向資本轉化的增殖收益,用於地方政府追求工業化原始積累的「啟動資本」。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央和地方國營企業虧損面的擴大,各級政府財政狀況有所惡化;縣級企業普遍虧損;據農業部和國家統計局1994年的調查,全國1000家上交利稅最高的鄉鎮企業,資產負債率也已達88.6%,比同期國營企業還要高!在這種局面之下,地方財政虧損面擴大,尤其是落後地區地方財政赤字嚴重,致使地方政府工業化發展目標更是礙難實現。
通過佔用新的資源開辟新的財政來源,盡快完成地方政府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是中央、地方完成財政分權以後,尤其是九十年代以來,各地方政府在繼續粗放型增長的重要行為特徵。1992年,全國范圍內發生的「開發區熱」即昭示了地方政府通過農村土地向非農化轉移過程中,大量獲取土地資本增殖收益,用於地方政府原始積累的實質。
綜上所述可以認為:中國80年代中期完成的財政體制改革,使地方政府得到了工業化發展的自主權,但失去了中央政府在改革開放之前藉以獲取原始積累的集中壟斷的計劃體制。九十年代「開發區熱」和「以地生財」,都反映了地方政府佔有地方資源轉化為資本的增殖收益作為原始積累的行為特徵。
2、中國經濟的粗放型增長對資源的需求必然增加
建國以來直到現在,無論是哪一級政府追求工業化的資本原始積累,我國經濟始終沒有擺脫依靠大量資源投入來支持粗放型經濟發展的老路子。
80年代以來我們不斷重申的提高經濟效益,把經濟增長轉到集約化軌道上來,卻事實上沒有實現。不僅如此,在地方工業化階段一些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反而低於過去的水平。例如,「六五」、「七五」期間的國有單位年固定資產投資額只有800-2000元,還建成了許多象「四大乙烯」這樣能達到規模經濟要求的大型建設項目,可是「八五」以來基本建設戰線越拉越長,在建規模越來越大,能達到規模經濟要求的建設項目卻越來越少。又如,固定資產投資的交付使用率「八五」初期還在90%以上,「八五」末期降到只有54%。
我國與世界先進國家的經濟效率近20年來也是拉大的趨勢。如與日本相比,單位GDP耗能的差距1981年為6倍,現在擴大到約15倍。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中科技進步所貢獻的份額一般都在50%-70%;而我國 ,「六五」期間科技進步所貢獻的份額還佔到32%,「七五」期間反而降到24%,「八五」以來也沒有明顯變化。不僅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即使在發展中國家也只處在中等水平。這些情況都說明,我國長期存在的經濟增長中的粗放型特徵始終沒有改變,地方工業化階段尤其80年代末期以來甚至有加重的趨勢。
隨著90年代以來國家經濟的結構調整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加,中國的工業特別是重工、化工和機電工業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將明顯增強,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必然不斷上升。但是,重工業、化工和機電工業是以能源和礦產品為主要原料的產業,所以在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加拉動重工業發展,經濟增長對能源和礦產品的需求必然急劇增加。國家計委王健的一項研究指出,如果按1975年日本基本上完成工業化時能源和鋼鐵的人均佔有水平計算,到2010年我國基本上完成工業化任務時,14億人口就需要消耗50億噸標准煤,其中包括29億噸原油;需要消耗8億噸鋼和17億噸鐵礦石。還應該看到:日本是世界上經濟效率最高的國家,資源使用的集約程度遠遠超過歐美各國,即使是如此,1955-1975年,鋼鐵消耗仍增長了9倍以上,能源消耗增長了6倍以上,其中石油消費增長了21倍以上,都大大高於CNP同期5.4倍的增長幅度。
最近做出的決策是以財政和信貸方式增加國家基本建設投資,由於基礎設施投資拉動,我國的「重型」增長方式重新出現,從過去的經驗看,主要工業原料的消耗速度也必然有顯著加快趨勢。以石油為例,在80年代的「輕型」增長方式下,石油消費的年增長率只有2.4%,而1991-1993年則猛升到10%;經濟增長與鋼消耗的彈性系數也發生了變化,80年代為1:0.67,1991-1993年則上升到1:0.9。
我們不得不承認,90年代的中國經濟實際上是繼續按照傳統道路追求工業的高增長,工業對資源的消耗嚴重浪費。我國經濟增長不僅粗放型特徵極為明顯,而且由於城鄉對立的二元體制壓抑了城市化進程,以及內部化金融的政府壟斷、帶動第三產業的能力有限,造成產業結構調整困難,因此只能依靠傳統工業發展慣性維持增長,資源消耗必然增加。例如,日本生產每單位GNP所消耗的能源,只是我國的1/11,但如果只從工業部門看,按當年匯率折算,1985年日本每億美元工業產值能耗為4.8萬噸標准煤,我國1990年為7.3萬噸標准煤,二者只差52%;可是因為其服務產業比重比我國高出一倍以上,服務產業的單位產值能耗只是工業部門的1/3-1/4,所以服務產業比重大就使平均單位產值能耗大大降低了。如果用90年代以來我國主要資源產品消耗的增長速度外推到2010年,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計,也需要消耗10億噸原油和3.5億噸粗鋼。
3、中國資源稀缺只能進口,對國際市場影響必然增加
改革前27年我們也是高增長,低通漲;這與近20年沒有明顯差別。如果要對現在的增長與過去作比,那麼最大之不同,在於國際化程度。因為這20年正是國際金融資本過剩、尋找投資機會,以及日本在亞洲推行產業轉移戰略的階段。
我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之初的1980年,中國在世界出口貿易中所佔比重還不到1%,現在年進出口總值約4000億美元(考慮走私因素),年均增長率超過GDP增長8個百分點,到「八五」期末,中國在世界出口貿易中所佔比重到已經超過3%,經濟的外向度已經超過40%。
我國是人均資源稀缺國家,下個世紀更是面臨著巨大的資源缺口。我國國土面積雖佔到世界的7%,可是除了煤以外,鐵、鋁、銅、鋅等礦產資源儲量比重,都低於國土面積比重,石油儲量比重甚至還不到國土比重的40%。如果按人均水平計算,更是排到世界80位以後。據預測,到2010年我國石油產量頂多維持在1.5億噸,要生產3.5億噸鋼,至少需要7億噸鐵礦石,而屆時鐵礦石產量頂多達到4億噸,需要進口8億噸原油和3億噸鐵礦石。
此外,我國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同時宣布禁止森林採伐,如果能夠實行,木材進口將在現在每年約3000萬立方米的水平上提高至少1倍。隨著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膳食結構改變,到2010年我國人均佔有糧食需要達到450公斤,總量將達到6.3億噸,而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耕地面積到2010年將減少到13億畝,糧食總產量即使超過5.5億噸,每年也需要有數千萬噸糧食進口。
4、中國經濟繼續增長對國際金融資本的需求
中國到2010年有13-14億人口,一旦依賴世界市場,其影響絕非以往能比。
如果中國石油進口達到8億噸,就要買走世界全部出口量的60%。如果中國糧食進口5千萬噸,也要佔目前世界貿易量2億噸的1/4。目前世界每年的鐵礦石出口量只有2億噸,中國的需求量甚至超過了世界的全部出口。這將會引起世界初級產品供求不斷趨於緊張。
目前中國出口額只佔世界的3%,如果未來世界貿易增長率為5%,而中國為12%,到2010年中國佔世界出口比重將會上升到18%,這將會迫使許多國家讓出市場。因此在未來如果繼續粗放型工業化過程,我國不僅將高度依賴國際市場,也必然極大地影響國際市場。
從1998年的情況看,我國已經對國際社會宣布到本世紀末全社會需要增加約1萬億美圓投資。此外,中國到2010年僅為支付8億噸石油進口,就需要3000億美元以上,加上各種礦產和農產品等其它進口,外匯需求將達到7500億美元。即使我們能夠象最近10年不斷維持出口外向型經濟發展,也要求在未來15年內,出口年平均增長率保持在12%左右。
可是,我們在上面的分析中認為,包括中國東南沿海的出口外向型經濟在內的東亞經濟,已經發生危機,這實際上屬於傳統的以製造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的結構性危機。事實上1998年中國的出口已經明顯下降。從近年來的實際情況看,世界范圍的市場疲軟不可能短期緩解。那麼也就不能寄希望於繼續保持過去的出口增長率。
不過,國際金融資本過剩必然「溢出」,又由於在金融危機壓力下獲利機會減少就更需要增加在中國的投資,因此我國的資本項目可能會保持順差。但是出口下降、進口增加,將使我們在下個世紀初出現經常項目逆差。這與東南亞國家發生全面危機之前的情況相似。更何況中國經濟能否通過國際貿易保證工業化對資源的需求,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變化。
Ⅲ 讀金融學專業具體可以做什麼工作
讀金融學專業具體可以做的工作如下:
1、商業性質的銀行,其中包括中國工商、建設、農業銀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駐國內分支機構。
2、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如中國人壽、平安、太平洋保險等。
3、中央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4、金融控股集團、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擔保公司。
5、證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託投資公司,金融投資控股公司,投資咨詢顧問公司,大型企業財務公司。
7、國家公務員系列的政府行政機構,如財政、審計、海關部門等。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9、一些政策性銀行,比如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
10、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證券部、財務部等。
11、高等院校金融財政專業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出版傳播機構等。
(3)融資需求日語擴展閱讀
金融學應具備能力:
1、本專業學生能夠全面掌握經濟學科和金融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
2、系統掌握金融學的基本理論與分析方法、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
3、熟悉有關法律、政策和國際規則。
4、了解國內外金融學科和金融業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
5、具有較強的調研、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6、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具有較強的外語應用能力,能利用外語獲取專業信息。
7、能熟練運用現代信息化工具從事專業工作。
Ⅳ 日語研究生畢業去向
經濟學
專業介紹:具有比較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理論功底,比較熟練地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具有向應用經濟學相關領域滲透擴展的能力,注重實踐,富有創新意識。
就業去向: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金融機構,企業。
平均月薪:2500元
特別推薦院校:北京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南開大學、天津財經大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專業介紹:掌握堅實的國際經濟貿易基礎理論、了解中國對外經濟貿易方針政策,熟悉世界貿易體制和規則,具有進出口貿易專門知識和從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業務能力,知識面較寬並能熟練運用外語和計算機技能。
就業去向:涉外經濟貿易公司,金融機構,外商投資或其他各類企業,海關、商檢等政府外經貿管理部門。
平均月薪:3000元
推薦院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財經大學
財政學
專業介紹:學習經濟學、財政學(包括稅收)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相關業務的基本訓練,熟悉國家有關財政、稅收及宏觀經濟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和計算機操作技能,具有財稅及相關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
就業去向:國家財政部門,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各類企業、事業單位的財務會計工作。
平均月薪:2000元
特別推薦院校:廈門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
財政學(稅務)
專業介紹:具有豐富的國際稅務知識及較強的稅務籌劃能力,知識面廣,能熟練掌握和運用計算機和一門外語。
就業去向:國家稅務部門,稅務咨詢工作,各類企業、事業單位的財務會計工作。
平均月薪:1800元特別
推薦院校:中央財經大學、長春稅務學院、天津財經大學
金融學
專業介紹:掌握金融基礎理論,熟悉現代金融機構各項業務,金融政策和法規,了解金融運行規律。
就業去向:國內、國際金融機構以及經濟部門從事各種金融業務和經營管理工作。
平均月薪:2500元特別推薦院校: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南開大學、天津財經大學
金融學(國際金融)
專業介紹:掌握國際金融基礎理論、世界經濟相關知識,了解和熟悉我國及國際金融法規、政策和業務,具有較高外語水平和涉外工作能力。
就業去向:國家外匯管理和國際金融業務運作,外資銀行業務經營與管理,開展國際投資和利用外資業務。
平均月薪:2500元招生院校:江西財經大學、天津外國語學院
金融學(投資經濟)
專業介紹:研究公共與基礎投資、企業投資以及風險投資領域的投資活動規律及投資經營、投資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學習內容既包括直接投資(項目投資),也包括間接投資(證券投資)。
就業去向:建設管理部門,建設單位,開發銀行、商業銀行、工商企業、投資基金、投資銀行等。
平均月薪:2500元特別推薦院校:天津財經大學
保險
專業介紹:掌握現代保險理論、系統保險知識和金融知識,熟悉我國及國際保險各項業務、政策和法規,了解和熟悉投資與金融業務。
就業去向:保險機構、銀行、證券機構和各類企業的保險業務、投資金融業務、保險精算、保險企業經營管理等工作。
平均月薪:2500元
推薦院校: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天津理工大學
英語(國際商務)
專業介紹:掌握國際經濟貿易基礎理論、國際貿易實務、涉外經貿英語語言技能和較高的英語口語與寫作水平,以國際商務為主修專業方向,完成基礎英語和有關專業英語課程。就業去向:外經貿各部委、貿易公司、外商投資企業、跨國公司。
平均月薪:2500元
特別推薦院校:上海交通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天津外國語學院、天津財經大學、天津科技大學
日語(經貿日語)
專業介紹:以經貿日語為特色,培養具有扎實的日語語言基礎和語言文化,能夠熟練地運用日語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金融與保險等工作。
就業去向:貿易公司、涉外機構、外商投資企業、跨國公司。
平均月薪:2500元
特別推薦院校:天津外國語學院、天津財經大學
公共事業管理
專業介紹:學習現代管理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管理方法、管理人員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掌握公共事業方面的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具有規劃、協調、組織和決策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就業去向:黨政機關和社會公共事業部門、城市現代化居民小區及企事業單位的管理、文秘和公關工作。為什麼我們的政府、公司要分成這么多部門?這些部門是如何相互協調的,又是怎樣進行管理的?這都是公共事業管理學所研究的問題。公共事業管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社會需求量非常大,學生的就業前景廣闊。
估計月薪:1800元特別推薦院校:北京中醫葯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天津工業大學(文)、天津商學院
勞動與社會保障
專業介紹:具備扎實的管理學、經濟學知識,了解國內外勞動與社會保障理論及實踐的歷史與現狀,掌握現代管理技術與方法,具備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調查分析、實際操作能力和較強的書面、口頭表達能力,熟練掌握一門外語。
就業去向: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是我國全面建立和發展社會保障事業的急需人才,具有長久穩定的就業潛力。畢業生可以進入國家各級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人事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企業與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保險公司等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政策制定與組織管理工作,也可以進入相關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或者進入法院、勞動仲裁機關等部門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實務工作。就業前景十分廣闊。
估計月薪:1500元
推薦院校:中國人民大學(文)、西南財經大學(文)、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天津財經大學
電子商務
專業介紹:具備計算機及網路應用、網路營銷,以及電子商務、電子支付、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安全和管理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及能力,能從事電子商務系統的規劃、實現,網路營銷的策劃及電子商務信息管理等工作。
就業前景:隨著信息技術、網路技術的發展,傳統商務模式受到了嚴重的沖擊,一種新的商務運作模式———電子商務正在迅速發展起來。中國加入WTO後,各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消除後,電子商務很可能成為企業新的貿易壁壘。三年內上海將通過電子商務實現銷售值的30%,60%的企業要建立網站。目前,我國電子商務網站如雨後春筍,電子商務活動發展迅猛,社會需要大量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學生畢業後可勝任國家各級行政管理部門、國內外大中型工商企業、金融機構、外資企業的電子商務方面工作。
估計月薪:1500元
特別推薦院校:天津大學、天津財經大學
新聞學
專業介紹:掌握新聞學基本理論和相關知識,熟悉黨和國家有關部門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具有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文字、口頭、影像表達能力及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了解國內外形式,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具有熟練使用計算機的能力。
就業去向:主要是藉助大眾傳播媒體開展新聞的采、編、播(發)工作。我們通常所說的大眾媒體包括:廣播、電視、報紙、期刊、新聞圖書、新聞電影、戶外新聞公告牌,還要加上新聞網站和正在崛起中的個人電子終端(固定終端及手機、有無線接收新聞資訊功能的PDA等移動終端)。近幾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聞學也有了更多的研究課題:網路新聞、廣告策劃正成為當今新聞學的生力軍,其發展呈現蒸蒸日上之勢。畢業後主要去向是一些大眾傳播媒體,如報社、雜志社、電台、電視台,也有學生去網路公司或廣告公司任職。
估計月薪:2000元
特別推薦院校:浙江大學、北京廣播學院、天津師范大學
法學(經濟法)
專業介紹:立足法商結合、文理兼通,以強化專業基礎,提高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為特點,要求學生系統掌握法學和相關經濟學知識,具有分析和處理經濟法律事務的能力,有較好的文字、口頭表達能力以及相應的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
就業去向:國家立法、檢察、審判以及財政、金融、稅收、土地、工商等經濟管理部門
估計月薪:1800元
特別推薦院校:西南財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天津大學、天津財經大學
法學(國際經濟法)
專業介紹:掌握法學專業基礎知識,主要掌握國際經濟法方面的基本知識,同時要掌握國際經濟貿易基礎理論知識與業務,並能熟練掌握英語,具有較強的綜合分析問題和獨立解決國內外法律問題的能力。
就業去向:外貿外企公司、金融服務業系統、高新技術產業和涉外機關事業單位。隨著我國法制化建設的進一步深入,對法律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也會有較大的增加。
估計月薪:1800元
特別推薦院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天津外國語學院
法學
專業介紹:立足當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實際,培養學生的法學研究能力和實務處理能力,要求學生系統掌握法學原理,熟練掌握處理各類民商事案件的技巧。
就業前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及中國加入WTO的情況下,我國對法學專業的人才需要還是很大的,法學專業的學生的就業渠道比較廣泛,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仲裁機構每年都要在應屆畢業生中招聘人才,現在企業對法學專業的人才也越來越重視,中國的律師行業也急需補充大量的高素質的律師人才。因此,從就業形勢來講,在一定時期內,法學專業仍然看好。學生畢業後可到司法機關、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律師事務所及其他社會服務中介機構工作。
估計月薪:1800元
特別推薦院校: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師范大學
工程管理
專業介紹:有管理學、經濟學、土木工程技術、計算機管理和外語的堅實基礎,接受工程師、經濟師的基本素質訓練,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成為能在國內外工程建設領域,從事項目決策和全過程管理。
就業前景:工程管理是整個施工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工程管理人員的收入與一般工作人員不可同日而語。從事工程管理的人員出國學習、考察的機會也比較多,是非常理想的職業。畢業生可在物業管理企業、房地產企業從事投資融資、策劃、咨詢、管理等工作。
估計月薪:2000元
推薦院校:大連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天津城市建設學院
人力資源管理
專業專業介紹:學習管理學、經濟學及人力資源管理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人力資源管理方法與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基本能力,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人力資源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就業去向:據調查,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就職企業分布於金融保險業(30%);信息產業(13.3%);咨詢服務業(16.7%);快速消費品(16.7%);電子技術(6.7%);制葯與生物工程(6.7%);耐用消費品(輕工、家電、服裝、紡織)10%。招聘企業主要集中於金融保險業、咨詢服務業、快速消費品行業等熱門和具發展潛力的行業。
估計月薪:1600元
推薦院校:上海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天津科技大學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專業專業介紹:培養具備電子商務、計算機科學技術、現代經濟管理等方面知識,能熟練運用電子商務技術、信息技術與現代管理方法,進行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分析設計、電子商務系統的規劃、電子商務系統的開發以及電子商務系統管理和評價等工作。
就業前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信息市場的發展和完善,各行各業對信息分析的要求越來越高,培養高素質的懂技術、會管理的信息專業人才成為當務之急。學生畢業後可報考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及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國家和省市各級信息產業、財政和金融部門、國內外大中型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有關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統分析的部門等。
估計月薪:1800元
推薦院校:天津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天津理工大學
文科專業
傳播學
專業介紹:具備堅實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傳播學史論基礎知識,掌握電視、網路媒介數字視頻傳播原理、技術和方法,具有從事影視編導、策劃、製作、主持及相關領域的研究、教學和管理能力。
就業前景: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傳播在社會發展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電視媒體和網路媒體成為傳播學的新興領域。本專業是根據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對信息傳播人才的需要,瞄準信息傳播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電視與網路媒體傳播,設置的文理交叉、技藝結合的朝陽專業。可廣泛在新聞媒體機構(廣播電台、電視台、網站、報社、雜志)、出版機構、音像出版社、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的宣傳部門、廣告公司、教育部門、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擇業,從事編導、記者、主持、製作、廣告與文化經濟活動策劃,計算機網路課件開發製作等工作。
估計月薪:2000元
推薦院校:中國農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
廣告學
專業介紹:具備廣告學理論與技能、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能從事廣告經營管理、廣告策劃和設計製作、市場營銷策劃及市場調查分析工作。
就業前景:當今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新科技創造出的新產品層出不窮,如何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是廣大商家、廠家不得不面對的嚴酷現實。廣告學可謂應運而生,它既是各企業克敵制勝的法寶,也是各媒體賴以生存的根本。畢業生可在新聞媒介廣告部門、廣告公司、市場調查及信息咨詢行業以及企事業單位工作。
估計月薪:2000元
特別推薦院校:復旦大學、天津師范大學
廣播電視新聞學
專業介紹:培養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覺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系統把握廣播電視新聞學基本理論及現代傳播學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運用當代最新信息傳播方法與技術,具有創新意識和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
就業前景:業內人士普遍看好,未來幾年我國的新聞傳播業將會快速蓬勃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較大。與此同時,對新聞人才的需求也會逐步提高「門檻」。在目前的記者行業中,體育、財經、證券等方向的專業記者、具備一定專業基礎的復合型人才以及具備良好外語優勢的國際化新聞人才比較看好。
估計月薪:2000元
推薦院校:廈門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天津財經大學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
專業介紹:主要涉及自然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礎理論與工作方法,自然資源環境現狀和動態變化的綜合分析以及自然資源環境的科學規劃、合理利用和保護等。
就業前景:畢業生可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和行政部門從事科研、教學、資源開發利用與規劃、管理等工作。
估計月薪:1500元推薦院校:中國地質大學、濟南大學、天津師范大學
Ⅳ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翻譯成英語日語韓語 然後用中文給拼讀出
我只會英語:回答
The god have mercy on the people,cause giving them her only son,
let a person who is believe in him never die and forever life.
Ⅵ 「產業集群」在日語里怎麼說
產業の大眾を集め
產業集群成長是產業集群朝向成熟階段的發展過程,是一系列能力的獲取和壯大過程。日本東大阪市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實踐表明,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不斷創造獨特競爭優勢的能力和構建良好環境界面的能力是產業集群成長的內涵.為此需要學習氛圍與環境,競合的壓力與動力,多元化的支援體系、融合渠道及吸引性資源5類支持性要素,並且動態的產業集群成長需要支持性要素的適應性調整和變動。
產業集群是現代經濟發展中的一種常態現象,它以各種形態廣泛存在於多個國家多種類型的產業之中。僅在發達國家內就有義大利式產業集群、矽谷式產業集群、豐田式產業集群等多種形態。這些產業集群除去具備一些集群的共有優勢之外,還各自享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如悠久的手工業傳統、高效的知識擴散及風險資本支持、企業間長期穩固交易的傳統等,這些都是被邁克爾·波特視為決定競爭優勢持續力的首要條件,即特殊資源的優勢,而且都是不易被模仿和取代的高層次資源。除了特殊資源外,邁克爾·波特認為持續競爭優勢還取決於競爭優勢的種類與數量,以及持續改善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產業集群作為現代經濟發展中的一種常態現象,廣泛存在於多個國家多種類型的產業之中。日本產業集群的形成發展以及它對經濟的輻射能力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本文從日本產業集群的發展特徵、日本產業集群的區域效用和競爭優勢三個方面分析探討日本企業是如何利用產業集群的種種優勢,在創新和變革方面不斷加速,並推動產業集群向更高階段發展。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提高產業的競爭優勢、區域競爭優勢和國家競爭優勢,成為了各國政府產業政策的中心目標。自1990年邁克爾·波特的經驗研究,揭示出集群對於提高產業和區域競爭力的效果,並進行理論分析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政府相繼制定了自己的集群戰略,試圖通過集群戰略,提高本國、本地區在全球競爭中的競爭力。本文以日本的產業集群為研究對象,在初步解構其成長特徵的基礎上,探析日本產業集群釋放出的經濟效能。 一、日本產業集群發展特徵
日本是一個產業集群普遍存在的國家,據日本中小企業廳1996年的調查,日本全國共有537個產業集群,由主要面向國際市場的,也有內銷型的,它們在日本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整體發展情況來看,日本產業集群的特徵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戰略部署方面
根據歐洲國家的經驗和日本產業發展的現實,2001年日本政府推行了新的產業與區域發展政策,即產業集群政策。政府集群政策主要體現於兩個政府行動計劃;一個是由METI制定和推動的「產業集群計劃」;另一個是由日本文部科學省(MEXT)制定和推動的「知識集群計劃」。日本產業集群政策的意圖是使日本的工業能夠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生存,使地方經濟自主發展,提高創新能力,推動全國各區域利用本區域產業資源,發展新產業和創建新企業。為此,日本集群政策著力於營建企業的網路環境。不僅要增強企業間的橫向和縱向網路聯系,還要形成跨產業合作的網路關系,從而促進區域創新,形成產業集群,以及新產業和新企業的創建。日本集群政策的目標是:促進企業創新環境的發展。通過產業、學術、政府、企業環境的「新融合」,促進創新,促進新企業的創建與發展,促進企業合作,促進管理創新支持體系的完善。中央政府的集群政策與地方產業政策合力,以產生協同效應。
(二)政策體系方面
與西方國家的集群政策相比,日本的產業集群政策的一個明顯特徵就是政府的主導地位,其表現為:
1.由日本政府提供財政支持和大規模組織人事支持,形成產業——學術——政府的「看得見的網路」,並以這樣的網路構成產業集群的核心。與此同時,區域基層組織和核心產業支持組織通過各種活動,支持和促進這一網路的發展。一方面,對企業活動給予支持,向參與產業集群形成活動的特定企業提供支持,尤其是向中小企業、具有戰略意義的科技促進、跨產業合作、管理創新、R&D、市場培育、企業及孵化器建立提供財政支持;另一方面,促進與相關組織的合作,促進集群參與者在融資、市場培育、人力資源開發及其它集群活動中,與地方金融機構、商品流通機構及教育機構的合作關系。對具有區域特點的技術開發給予資助。
2、日本政府通過資助利用各大學的技術種子和知識,產業——學術——政府聯合從事R&D;對區域新產業創建所需的創新技術發展給予資助;對風險公司創建新企業和中小企業進入新領域從事高風險技術開發給予資助。
3、根據形勢變化調整其目標和內容的靈活性,日本政府與金融機構合作融資,通過促進在各區域建立「產業集群支持金融協商會」,來促進各方的合作。建立對於技術開發補助的、由私有金融機構提供的應急貸款體系等,並通過某些項目創建用地方風險資本建立的基金。
二、日本產業集群的區域效用分析
基於產業集群而形成的集群經濟早已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板塊和亮點。日本產業集群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傳統產業區。這種類型比較接近馬歇爾的產業區,即生產特定產品的小公司聚集在特定的區域,其產品主要為消費品,如紡織、服裝、木製傢具、金屬餐具、陶器和眼鏡等,企業之間按照從原料到製成品的生產過程進行勞動分工。以東大阪為例,體現為在1個小時之內的移動范圍內圍繞金屬製品、一般機械器具、塑料製品等傳統產業形成的產業集群;東大阪的金屬加工、機械製造等產業技術沿襲了相當長的時間;東大阪市以製造業為核心的產業結構體系中地域產業特色鮮明,因為金屬加工、塑料、木製品、紙張印刷、縫紉等基礎產業之間的技術具有很強的通用性,可以適用更廣闊的產業領域,一直被作為東大阪市的地域產業來加以培育。(2)城鎮型產業區。這種類型的產業集群是大量的中小企業圍繞核心大企業,按照生產上的垂直聯系組成多層次的承包、再承包網路,即垂直系列網路。在日本該類型的產業集群數量最多。(3)城市產業區。這種類型產業集群主要位於城市地域,主要涉及金屬加工和機械工業領域,其主體為有自己商標的中小型企業,但它將轉包和內部生產結合起來。日本的產業政策鼓勵企業的大型化,在大企業的帶動下,形成了眾多的城鎮型產業區,由於大企業的發展要接近原料和市場,因此使得日本城鎮型產業區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導致日本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口密度、經濟密度區際差異的形成。
隨著西歐和北美貿易壁壘的提高以及日元的升值,日本對外貿易發展受到阻礙,不得不選擇對外直接投資策略。日本大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迅速增加,與此相適應,日本大的跨國公司也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建立其新的垂直系列網路。這樣日本國內城鎮型產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的發展便面臨困境,曾經繁榮的製造業區域經歷了長期的社會經濟衰退,而近年增長狀況較好的兵庫、大分、島根、高知、長野、群馬、石川、佐賀則主要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傳統產業區和城市型產業區的所在地,這些產業群的發展支撐著所在縣的經濟發展,這類產業群沒有出現產業空心化的現象,發展狀況較好,對於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較大。
國際競爭力的形成與發展往往需要通過產業集群的形式來實現,但是如果沒有大學等研究機構與企業之間形成緊密聯合,絕不會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區域。所以,日本雖然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優秀的大學,但是缺乏聯合機構,存在合作的障礙,在日本並沒有出現類似美國矽谷的區域。為了解決九州半導體產業集群為代表的日本產業集群形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經濟產業省自2001年開始推行了產業集群計劃。計劃根據研發能力和產業集中的特徵,在北海道、東北、關東、中部、近畿、四國、九州、沖繩等9個地區,建成19個產業集群區域,內有約3000家以世界市場為目標的中堅、中小企業和大約150所大學組成。文部科學省則實施了知識集群計劃,以在區域內形成大學與公共研究機構集群關系作為目標,選出了札幌、仙台、長野·上田、浜松、關西、京都、關西廣域(大阪府、神戶市)、廣島、高松、九州廣域(福岡、北九州)12個區域的10個集群,實施計劃。2003年春季又追加了3 個區域,現在共有15個區域、13個產業集群。日本的產業集群計劃充分發揮區域自主性和潛能,選擇重點對象。在政策對象選擇上,過去基本採取全國平均的形式,預算和補助金都存在均攤的特徵。並且事先指定區域,政策具有很強的區域針對性。而產業集群計劃的對象則不是由省廳指定的,而是自治體自己找出的擁有很大潛能的地區,並且採取自主參加的形式,充分地尊重了區域的自主性。也就是說,產業集群不是在沒有特色的地點從零開始,而是瞄準最強區域,激活、強化其優勢。
三、日本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分析
首先,產業集群有利於形成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產業集群形成的專業化可體現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整個集群致力於同一產業,第二個層次是集群企業基於生產鏈的不同環節而分工生產。這種專業化分工生產不但可以鑄就某一區域、某一產品的品牌價值,而且有利於不同區域、不同企業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大量的企業橫向集聚帶來的外部經濟性和規模經濟性,可以大大降低企業進入行業的壁壘,增加原材料、資本、技能、勞動力的利用程度,從而使集群內的企業與孤立的企業相比擴展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日本產業集群的專業化不是通常意義上每個企業主體的專業化,而是說從一個地域主體的角度,一直專注於構造以製造業為核心的產業結構體系。積極實施一系列培育扶持製造企業發展的措施,從資金、技術、勞動力培養、市場開拓,對現代製造業生產不可或缺的生產者服務業,如金融、證券、保險、信息服務、律師、會計師服務等多個方面,為企業提供社會化、全方位的支持。例如,大田灣機械產業群內以中小型企業居多,由於企業規模偏小,每個企業僅能從事產品生產過程的某一道工序,而無力獨自完成產品的生產,這使區內企業都認識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並在長期的交流合作中,形成了以專業化分工為基礎的穩定的合作網路,在網路內,雖然每個企業只有某一種特別的生產能力,而網路整體則擁有了有關機械金屬加工的幾乎所有能力,所以,無論哪家新產品開發企業需要實驗、研究、檢驗用的特殊裝置或加工,總能在這個企業網路中找到勝任的企業專門從事不同生產工序的小企業的集群,使大田灣機械產業群不僅為東京地區提供機械產業的零配件,而且成為全國機械製造業零件的供貨商。
其次,產業集群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產業集群使得生產線上的各個環節都變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各個環節的生產與經營都根據效率與經濟原則進行廣泛的分工與協作。由於以市場交易關系取代了內部管理關系,產品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集群的「扎堆」效應,使得專業化信息的獲得大大便捷,產品的信息成本大大降低。日本許多成功產業集群是從相關產業中發展出來的,當區域出現多元化經營時,幾乎無一例外地往相關產業延伸。日本的多元化經營大部分是由公司內部創業而來,企業內的人員和設備隨著企業的內部創業而重新配置,造成相關產業之間的技術轉移,促成產業集群的發展。在產業集群中,日本的大企業通常與多家中小型的承包商與供應商形成一個關系網,彼此間的信息流通順暢、服務完善,應變能力相對較高。
另外,日本產業集群擅長發揮本身特點,它們強調與客戶及供應商之間的長期合作關系,促成相關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互相探尋新產品、新流程、新的商機趨向與所需元件的信息。日本的各種行業公會,也以收集信息和資助研究方式,促進客戶與供應商之間的聯系。這些行業公會通常包含多種領域的產業客戶、供應廠商及相關產業,進一步促進產業集群的結合。
此外,產業集群有利於技術創新。產業集群的主體是中小企業,受規模、資金等因素影響,單個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較弱,但當它們進行有機的集聚時,會產生鄰近效應和社會化效應,這極其有利於技術的創新,相似的先驗知識和長期形成的信譽與承諾提高了核心能力的開放性,相似的文化背景有利於提高企業之間相互學習的接受和吸收能力,專業化分工與合作也加強了核心能力的傳播與共享。(1)天然生產要素的不利條件刺激日本產業的創新與開發。從大環境來看,日本的生存只能依靠國際貿易或依賴進口原料從事加工出口。但自然資源匱乏的事實反而是日本許多產業發明創新的原動力。由於缺乏金屬和其他原材料,日本企業在節省材料上一直保持高度的興趣,並且鼓勵使用先進材料。很自然地,日本企業是全球陶瓷、復合材料及碳纖維的領導者。對國外進口能源的高度依賴也使日本產業界更加重視節約能源,進而促成許多創新和發明。(2)日本產業集群的目標從工藝創新向價值創新轉移。傳統集中促進政策是為了獲取規模經濟,實現以改善效率為目標的工藝創新。而產業集群則是以效率為前提,把如何創造新的附加價值,生產出價值更高的產品或服務為目標,產業集群的效果在於創造新的附加價值。如成立於1999年的羅丹21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由東大阪市政府協調成立的促進不同業態的中小企業與政府、大學和研究機構合作進行產品開發的機構。該機構的主要職能是:接受個人和企業的製造委託,尋找掌握適用技術的企業進行產品試制。每年大約接受超過1000件的開發委託,其中30%是預測性開發,而40%是進行商品化生產以滿足需求的產品開發為目標,協調從設計研發到生產製造和銷售的全過程;與委託方建立超過OEM商和轉承包商身份的協調聯動關系;定期組織會員企業、專家學者和政府機構相關人員就某些專門的研發內容或科研議題展開討論;建立公司服務品質保障制度,培育公司自有品牌等。
綜上所述,日本產業集群形成過程,揭示出了經濟發展的技術、經濟和社會背景的變遷步伐,而日本的產業集群計劃則標志著日本已經從以重化學工業技術為中心的社會進入到』了以知識為核心的經濟時代
Ⅶ 日語翻譯...中等長度...50分(翻譯好了再加)
inet公司自1971年成立以來,恪守「顧客第一主義」的經營理念,將客戶的視覺貫穿於整個業務過程中,准確把握客戶需求,致力於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尤其利用我公司強大的數據中心,提供外包與系統開發的繼續支持,規模逐漸擴大,盈利水平也隨之提高。
外包業務方面,以石油化工產業為中心,涵蓋了零售服務業,製造業,金融業,地方自治體等廣泛的客源,向這些客戶提供系統規劃、開發、運用、保養,還有列印、密封、發送以及業務外包包含的更廣范圍的服務。利用我公司的高度安全的內部數據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
系統規劃、開發部門,通過構築各項業務系統,還承接與涉及行動電話的軟體開發,宇宙開發部門承接有關人造衛星系統設計的業務。最近,金融業,旅遊業與工程建設業的系統規劃或開發業務與日俱增。不僅如此,業務還擴展到內部網路、物業管理、運用監管、業務外包等方面,而且客戶要求開發完成後,還要保證安全使用的技術支持而建立最惠夥伴關系。
今後我們將繼續根據響應以客戶、股東、各位實業家、老客戶、從業人員、地方社會為主的各方面用戶的需求,在信息服務業取得更大的發展。
Ⅷ 中小板 創業板 新三板 用英文分別如何表述
1、新三板: New OTC Market,全稱:new over-the-counter market。
新三板的意義主要是針對公司的,會給該企業,公司帶來很大的好處。目前,新三板不再局限於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也不局限於天津濱海、武漢東湖以及上海張江等試點地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而是全國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權交易平台,主要針對的是中小微型企業。10月8日消息,證監會全面支持新三板市場發展的文件即將公布,將包括分層等制度安排。這將是證監會首次對新三板發展做出全面部署
2、創業板 :gem, 全稱:growth enterprise market。
又稱二板市場(Second-board Market)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場,是與主板市場(Main-Board Market)不同的一類證券市場,專為暫時無法在主板上市的創業型企業、中小企業和高科技產業企業等需要進行融資和發展的企業提供融資途徑和成長空間的證券交易市場,是對主板市場的重要補充,在資本市場有著重要的位置。在中國的創業板的市場代碼是300開頭的。
3、中小板:SME board, 全稱: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Board。
中小板塊即中小企業板,是指流通盤大約1億以下的創業板塊,是相對於主板市場而言的,有些企業的條件達不到主板市場的要求,所以只能在中小板市場上市。中小板市場是創業板的一種過渡,在中國的中小板的市場代碼是002開頭的。
(8)融資需求日語擴展閱讀:
新三板掛牌條件
(1) 依法設立且存續(存在並持續)滿兩年。有限責任公司按原賬面凈資產值折股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的,存續時間可以從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計算;
(2)業務明確,具有持續經營能力;
(3)公司治理機制健全,合法規范經營;
(4)股權明晰,股票發行和轉讓行為合法合規;
(5)主辦券商推薦並持續督導;
(6)全國股份轉讓系統公司要求的其他條件。
Ⅸ 融資租賃企業的信息化建設
融資租賃行業的發展瓶頸
目前我國融資租賃業面臨市場化程度低、產品功能不完善、適應面窄、信息不暢、市場認知度差、利潤水平低等現狀,同時存在宏觀配套條件、市場規范、交易信息、籌融資和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最為重要的是運行風險的控制手段的單一和措施的不完善,使得業內普遍存在對融資租賃信心不足的現象。
融資租賃業要改變這些不良現狀、降低投資風險。首先應該在宏觀上加強市場環境規范和配套條件的建設,使融資租賃業健康地可持續發展,樹立投資人的信心,擴大籌融資渠道。其次,融資租資企業應該掌握正確的經營理念,提高風險管理能力,減少和控制項目風險,這是成功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這是融資租賃業最急需完善的制度。最後,融資租賃企業必須掌握落實企業發展的管理手段,通過信息化工具來確保運營能力與高效執行力。
Ⅹ 武漢有那些日資企業`需求什麼樣的有關日語的人才
最早進入武漢的日本知名企業是NEC。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NEC即已在武漢投資。1993年,NEC在武漢設立移動通信公司,主要從事研究、生產和銷售行動電話及其相關通信設備,面向整個中國市場發展手機業務。近年NEC不斷加大在武漢的投入,目前NEC在武漢有3家分公司,主要涉及通訊、電腦等方面的產業。2007年初,國家發改委還核准了武漢NEC再次增資1.4億美元。
截至目前,投資武漢的世界500強企業有70餘家,其中來自日本的就有20多家。日資在武漢投資的領域非常廣泛,從汽車及零部件到建材等製造業,從物流到房地產開發、餐飲娛樂等服務均有涉足。
其中,汽車產業是日資在武漢最大的投資領域。
2003年,東風汽車與日產合資成立東風汽車有限公司,這是中國汽車產業最大的合資項目,包括商用車和乘用車的全系列合作。合資公司中,東風、日產各佔50%的股份。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成立之時,注冊地就在武漢的沌口開發區。
不光是日產,東風還與本田進行合資,在武漢成立東風本田公司。東風本田於2003年下半年成立,公司同樣位於沌口的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
東風本田成立後,發展迅猛,到2007年,其產值和納稅額均已超過神龍。
武漢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也吸引來了不少日本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理研、昭和等一批知名日資汽車零部件企業正加速入駐武漢開發區。
目前,沌口開發區有日資企業30餘家,日資企業在開發區直接投資總額已達10億美元,成為開發區僅次於法資的第二大外資。
除了沌口開發區的日資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外,武漢東湖開發區也匯集了40多家從事通信、光電子、汽車電子產業的日資企業。
在金融業方面,在日本銀行業排名第二的瑞穗實業銀行將於今年在武漢開設分行。日本最大的銀行東京三菱日聯銀行也有在武漢設立分行,並從事基建融資、項目融資等金融業務的強烈意向。
參考資料: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jbfk/20071224/ctjbfk208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