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廣州哪裡律師事務所最多
在廣州我對路段不是很熟悉,但是至於律師事務所哪家好,,,我比較知道了
【朱凱律師】4001-060-181 轉3683
【薄文君律師】4001-060-181 轉4344
【陳新傑律師】4001-060-181 轉5010
【肖靜律師】4001-060-181 轉4477
【肖驍律師】4001-060-181 轉4121
【崔雲科律師】4001-060-181 轉3705
【葉葉律師】4001-060-181 轉3905
【黃正道律師】4001-060-181 轉1929
【張琦彬律師】4001-060-181 轉3874
【王季秋律師】4001-060-181 轉3653
2. 看CPA六科一次過大神怎麼說
一次過6門,總分483分 優秀學員說:
為什麼我要一次考六科?
因為沒事兒干。。。
大四畢業沒有什麼事兒可做,就等著畢業了,所以就考了唄。
當時雖然報了六門,但是一開始認真准備的就只有四門,經濟法和審計完全是抱著打醬油的心態報的,沒有抱考過的心態去准備。
結果就是,我聽審計聽入迷了,真的是入迷了。就是聽偉大的范老師的課然後就入迷了,我的審計完全是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的,相信我,我到最後考試前審計做的題目不超過100道。。。
從啥時候開始准備的?
好多人問我這個問題,答案是從報名的時候開始准備的。
這個問題問的好奇怪啊,我都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問。報名了就要認真對待了啊是吧,我看很多人是從上一次考完就開始准備了。
查成績時的心態?
查之前在抖,查完了也抖,但是其實內心一直特別平靜。
出成績之前其實我是抱著能過四門就足夠的心態查的。倒不是說覺得自己考的不好發揮不行,而是怕期望太高失望,所以我已經做好了進去就找40分50分的心態,就是找最低分和最高分,然後登錄了。
在出成績的大概三秒鍾,我很詫異,因為好像沒有四五十分,我一直在找沒找到。然後我就心想找個最低的」數」,就是看看哪個數最低,找了一圈好像是71。這個階段持續了大概五秒
五秒鍾之後我才反應過來,噢,我過了六門。(好像我很遲鈍的樣子。。。當時腦袋是一片空白)
然後內心狂喜了大概2秒,項目上的人就開始討論過了幾門了。
我一直沒說話,然後有人問我過了幾門,我說,六門。
然後我就平靜下來了,雖然項目上的人開始不平靜了。。。
現在想想,其實我心態真的蠻好,沒有那種狂妄輕浮的心態,或許這也是為啥我能考483的原因吧。。。
有沒有基礎?
全部0基礎那是不可能的。說實話有基礎的情況下考CPA真的是比沒基礎輕松愉快很多,雖然結果不一定有太大差異但是這個過程絕對不一樣。
我13年畢業,是全國前三的財經大學畢業,非會計的經濟學和管理學專業。
審計:完全沒基礎,完全不知道審計為何物。
財務成本管理:除了成本管理大概有一半沒基礎其他都基本學過(財務管理分析、公司理財、投資學等財管這本書的組成部分都學過,連冷門的運營管理 就是營運現金的那兩張的模型我都會推導)
經濟法:基本處於法盲狀態,只知道零星的法律知識,連政府行為是不可抗力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什麼是物上代位合同相對性邀約承諾。。。。
會計:中級財務會計基礎。BUT,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覺得會計巨難無比,包括會計專業的人(什麼ACCA專業一類的)。所以基本上大家的會計基礎對CPA來說都是1%~5%吧。。。個人觀點
戰略與風險:除了不知道PRC准則或者規定,其餘的地方都學過,包括但不限於戰略的種類、戰略的思想、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關系、模型等等。
稅法:完全是法盲。分不清營業稅增值稅,沒聽說過消費稅土地增值稅,不知印花稅是什麼花這么貴,就知道個人所得稅稅率有的分級有的20%,連起征點和生計費扣除的區別都不知道。
所以你們可以推測一下我准備時候的心情:看財管和戰略就特輕松愉快,看審計覺得好玩,看經濟法覺得像小說,看會計感覺像解謎,至於稅法。。。那是真的把我虐慘了。
一天學多久?
我反問你想考多少?
如果想考70+,建議每日有效學習時間2個小時/門。注意,1.有效;2.2小時。(當然有效時間高於2小時更沒問題了)
什麼叫有效?1.有效的休息之後開始學習。2.頭不暈腦不疼腦袋裡沒有去想爸爸去哪兒或者這個好聲音那個好歌曲。3.能把學到的東西再過一遍或者講一遍給別人聽。100%有效。
我沒有考60-70的經驗,所以沒得可參考。。。。(從來不是60分的幸運兒,我的成績要麼就是砸要麼就是特別好,很少有低空飛過的經驗)
哪個最難?哪個最簡單?
對於這個問題,我可真是有話要說:沒有哪個最難,也沒有哪個最簡單,完全是因人而異的。
有人覺得經濟法難於上會計,有人覺得通過審計之後別的科目都跟玩兒似的。所以,真的是因人而異。
我的個人看法呢,對我來說,難易程度是:
審計>稅法>會計>經濟法>戰略與風險=財務成本會計
奇怪的組合吧?大家都說倆法簡單,我可從來不這么覺得。
你給一個法盲說,經濟法最簡單,我可真會反駁的。
知道我第一次看稅法是什麼心情嗎?
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這么多數和條款,我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怎麼記得住啊。
怎麼一會兒增值稅不扣又扣了,這里倒扣哪裡又補扣了?
0.8微米,0.25微米,0.8微米西部地區,新成立的。。。。。啊這原來只是集成電路企業啊,我還以為軟體企業也是呢。不對,軟體企業也有個新開的規定。軟體企業有沒有0.8微米?。。。。。。。。
不對,軟體哪兒來的微米。。。。。。。。。
#×(¥&(×@%#@@(×#)@)(#@×(#@#@×@¥(@@
瘋了!啊啊啊啊啊
The end.
你知道為啥稅法難了吧?我也常常看見有人說財管難於上青天。在我的眼裡,財管是這樣的:
這個學過了,就是求導推出來的。
噢,那個就是跳一跳財務費用。
這個就是庫存的那個公式嘛,這倆公式之間就是乘除一個K嘛
天哪,怎麼WACC都要講?!
這句話/這段話寫得不好,應該這么些
這道題出的不好,坑應該這么挖
。。。。。。
我沒有刺激大家財管的意思,我的意思是,難度因人而異,還是要自己先看看書,了解了解自己的情況,再下結論。
你說一個不知道CAPM為何物的化工專業的人和我比財管,或者我和一個學財政學的人比稅法,那不就是小孩兒和大人踢球一樣嘛。
你最愛哪一門?
審計。
審計。
審計。
我好像給Seven_什麼來著說過,聽老范的課,那絕對是一種享受。我都想聽上五遍聽個夠。
審計太有意思了。說句心裡話,審計的難度就是讀古文。讀懂了,想透了,那可真是特別有意思。
審計不需要會計的各種具體處理,不需要財管的計算,不需要戰略的思想。
個人意見,審計的難度是,1.讀懂古文;2.記住那些123456(其實後面發現理解了之後沒啥記不住的)
最後范老師講完那套卷子的時候我真的蠻傷感的。沒得可聽了。
好像我在給范老師做廣告似的。。。嚴重聲明啊,本人一沒見過范老師,二沒收過范老師一分錢,三沒有范老師電話,四不知道範老師住哪裡。就知道範老師是農大的還是林大的教授來著。。你看我連大學都沒記住。
開玩笑,我可真想見見范老師,那絕對是我的夢中情人兒!啊不對。。。是我的夢中偶像!
好了要開工了,暫時寫到這里吧!謝謝大家聽我念叨。有問題回帖吧!yin
會計
我一直在想第一份經驗分享應該寫哪個科目好,後面想想,歷來都是考會計的人最多,那我先更新會計好了。
說到會計,力勸大家千萬不要死背死記。《會計》這書是粘貼准則原文的,自身不像教科書充滿邏輯,但會計這門「學問」非常富有邏輯。想學好會計,個人認為,必學其中精華。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如何取其精華。
Part I 復式記賬法的起源
不要不耐煩哦,我這么緊張的時間下都要給大家講解復式記賬的起源,可見他多麼重要。
1494年盧卡·帕喬利這個偉大的數學家,發表了著名的《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書中全面系統地總結了當時流行的威尼斯復式記賬法,被稱為「不亞於牛頓和伽利略的發明」,更被馬克思認為,這就是資本主義的起源。為什麼復式記賬得到這么高的評價?原因只有一條:
復式記賬將資金/資產的來源和運用分成兩半。也就是說,資產是運用,負債和權益是來源。
結論是:當我們試圖對一個業務進行會計處理時,我們要考慮他的兩方面甚至更多方面
舉個例子:
企業用貨幣資金購買原材料——資產的運用,即資產間的增減而總體未變 其分錄中只要出現了負債、權益或者利潤表科目:絕對是錯的
企業購買原材料,兩個月後付款——這可就是資產的「獲得了」,因為在短期內資產增加卻無相應的減少,這必然就有資金的「來源」,也就是應付款了(負債)
企業賣出原材料——這不僅是資產的運用,更會帶來資產的增值或貶損,這個增值或貶損,當然就是「損益」,這就是「權益」增值的「來源」
所以 無論在任何時候,遇到會計處理時一定要思考,它到底影響的是哪些方面
正好大家做個小測:企業發行可轉換貸款,貸款方和投資方影響的是哪幾個方面?
Part II 確認和終止確認
我在剛看到這兩個詞的時候簡直覺得就是有病。是我的就是我的,不是我的就不是我的,什麼確認不確認。但當我後來真正理解到為什麼要用這兩個詞寫准則的時候,才體會到這裡面的深意。
所謂確認,大白話就是:是不是你的。例如,我今天去超市拿了一堆卷紙。請問 1是不是我的 2確認成什麼。第一個問題答案顯然很簡單,畢竟卷紙付錢之前不是我的,付了之後就是我的了,物權法上好像叫對世權?忘了名詞兒了,大概就這意思。第二個問題可麻煩了,卷紙用處這么多,我是用來擦嘴呢還是用來當廁紙呢,或者奢侈的家裡會不會拿來擦碗?顯然,在使用之前,我們都無法准確確認它的屬性。
那企業就更加復雜了。企業買了一隻股票,請問 1如何確認是不是它的 2確認成什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第二章 金融資產中 我就不贅述了 但我們一定要注意 確認和終止確認為什麼重要
這決定了我們把一個東西當牛還是當成人一樣,選擇科目的問題
在我們確認和終止確認的時候,牢記兩件事:
1 確認的標準是什麼:交易性金融資產要在一年中「交易」掉;預計負債「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非貨幣資產交換的「非貨幣<25%」
2 被確認的標的特徵是什麼:歸屬、佔比等等
當我們對這兩件事特別是第一件事牢記於心的時候,已經對會計非常了解了。
Part III 計量
我說這句話不是欠罵,不過計量絕對是會計中很簡單的問題。這個問題簡單在:
我覺得會計只有三種計量方法
以前我一直覺得學會計的時候有一層窗戶紙,老是捅不破,在原地繞圈繞啊繞啊繞不出去,有一天我終於大徹大悟,這層窗戶紙是什麼:
會計算「數」的時候其實是這樣的思路:
我先看看有沒有人人認可或者行業認可或者市場認可乃至於交易對方認可的「公允價值」
實在不行我就用「初始成本」
特殊情況下,如果一次說明白更好,更利於別人看懂,我就用「凈額結算」,或者倒擠一個「差額」
沒了
我現在隨手翻翻會計書,看看我說的對不對。
投資性房地產第二節:初始計量:按成本進行;第三節:後續計量:成本模式/公允價值模式
第九章 營業稅改徵增值稅:確認「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營改增遞減的銷項稅額)」——就是「公允價值」,稅務局以後是實實在在會可以讓我抵減掉的「被認可」的金額
第十一章 提供勞務收入 交易結果能夠可靠估計時 用「完工進度」法且成本可以可靠計量——「公允價值」:當交易結果可以可靠計量並且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企業,就是意味著我完工多少發包人就「認可並應當支付」我多少
當你理解為何各種會計處理要用自身的「計量」方法時,你會感覺到會計真的一點也不難。
Part IV 結語
WHAT?這就結束了?!
是的,至少我認為的會計就結束了。整本會計書,其實就是一個資產運用和資金來源、確認和終止確認、確認後如何計量的「表達課程」,其中的表達方法就是會計分錄。
似乎我到目前為止沒有分享過所謂的「學習經驗」,其實我已經表現出來了:
學習會計,靠的是深入思考。為什麼要這么做分錄?1影響什麼資產資金 2如何確認 3如何計量
一般是這樣,第一遍學習的時候,明白了企業是如何吃掉資產或者減肥的 第二遍學習的時候感覺到確認的奧妙 第三遍的時候 算數也能算準了
我的建議是,千萬不要「一開始就背」,真正的理解之後,你只需要背一個東西:科目名稱。別的東西,迎刃而解。
Appendix
特別提醒,長期股權投資、企業合並和合並報表一定要一起學習。我就是一起把這三章一起看掉,多看多悟,才能學好。
在學習這三張的時候,張老師的那章橢圓圖一定要理解,很簡單,但一定要理解,合並的時候為什麼要那麼做,那一張圖足夠了。
其實就可以這么想,你買一個大塑料袋把那幾家公司捆在裡面,內部的交易你看不到,所以要抵掉。只有他們「穿透」塑料袋的東西,才是真正報表裡「被認可」的。
這裡面有一個法寶,我想給大家分享,把這個東西讀十遍背下來深刻領悟和體會,絕對不吃虧,這就是:
控制權之後:按購買日公允價值持續計算的可辨認凈資產賬面價值計量
真的,讀十遍,背下來,深刻理解,你試一試
其他的諸如同一控制下調資本公積,非同一控制下溢價這家是商譽損益這種很好領會的東西我就不給大家說了。。。
哦對了,只說了有控制權,當我們喪失控制權呢?記住,有控制權就是親媽,喪失控制權,那就是後媽了。後媽怎麼對兒女,企業就怎麼對那些賣了又沒徹底賣干凈的子企業。
審計
說到審計,其實我到現在也沒想通,我怎麼就過了,居然還是七十多分。
出分前,我心中做好了充足的准備,心裡想,審計考不過,正常,審計考過了,不正常。不僅因為今年題難到選擇題沒幾個是心裡有底的,更因為今年非常不按套路出牌的簡答題,好像考質量控制還是考獨立性等等規定考了一遍又一遍,Anyway,審計其實我真的平心而論,沒有什麼經驗。
因此本文,仍然只適用於無審計工作經驗和學習經驗的同志們。
現在回想起來,如果說我審計能過,無非以下幾個原因
1.把審計當情景喜劇來聽。真的,我在學習審計的時候就在想審計師和企業管理層(現在想想應該就是財務部)打太極的。審計師手裡有哪些牌,怎麼打牌能打贏,最經典的比如函證程序,那審計師可是必須自己親自發出去或者親眼看著發出去,然後親自收回來。為啥?你要是不這么打牌,那到時候寄出去收回來的函證誰知道那些財務部的壞會計有沒有動過手腳。
再比如,確定是否利用內部審計的工作,我們要評價內部審計的客觀性、專業勝任能力、執行工作是是否可能保持應有的職業關注,以及是否能夠進行有效溝通。好,我們現在來想一下,如果這個內部審計和他們的壞會計沆瀣一氣或者聽風就是雨(沒有客觀性)、然後連應收賬款、應收票據、應收股利都分不清楚,不知道增值稅票和營業稅發票的區別,亂開票報賬報銷都看不出來(沒有專業勝任能力),整天的工作就是喝茶聊天看報紙甚至買菜做飯回家帶孩子(沒有職業關注),完了溝通起來支支吾吾遮遮掩掩說三道四問東答西(無法有效溝通),你敢「利用這些內部審計師的工作」?這張牌你敢打?
你看,審計有意思吧,看似審計那本書難受的要死,難以理解,這么自己一樂,啥事兒都解決了。
2.和老范一起樂。范老師講課就是生動形象,經常用反例來讓我們聽懂,所以當你聽懂的時候就要和老范一起樂。我還記得范老師當時說到組成部分注冊會計師的時候說,對不重要的組成部分怎麼辦?我們分析分析就行了。你想啊,一個大企業,利潤上億,好多子公司,一個子公司的營業額和利潤只佔那麼一點點,好比就一年營業額三五萬,你要是當成重要的組成部分,派個人坐飛機去審甚至一個組去審,那點利潤都被審計的折騰沒了。所以我們分析分析就夠了,就不用親自審了。
這笑話,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要睡覺的時候都被逗樂了。
3.和經濟法一樣,想想審計准則背後的道理。其實就是一樣的道理,懂得審計背後的道理,就像懂得法條背後的事理,審計的目的是合理保證無重大錯報,一切的審計准則規范都是讓我們達到這個目的,當我們試圖去理解審計准則的道理的時候,審計就會很簡單。
比如,我們對第一期後事項要進行「審計」,執行很多必要的諸如檢查觀察甚至重新計算的程序。第二、第三期後事項,我們沒有義務執行程序,只是說管理層修改或者應當修改時,我們才去管。為什麼?因為在審計報告日前,我們有很多張牌可以打,並且根據會計准則,在管理層批准報出前期後事項不進行說明是錯誤的,有理有據還要牌,該出手時就出手。第二第三期後事項,好比老范所說的,房子著火了可是消防員已經坐上飛機度假去了(我又樂了。。。)你管那麼多幹嘛,審計業務約定書一般就是簽到審計報告日,合同都到期了,之後只有出大事兒大變動我才管一管,其他雞毛蒜皮的破事兒,Nobody Cares.
平心而論,當做過審計工作,特別是經過一個完整的審計項目、做過非常多審計程序和科目之後,再看審計真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所以,有事務所工作經驗的同志們一定要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學習,沒有工作經驗的同志們,可以參考以上的經驗,把審計的學習當成是工作的培訓吧。學了審計之後再干審計,也絕對比不懂來干好很多。
財務成本管理
我知道同志們非常期待我出財管這一期的經驗分享,已經有無數同志們通過各種渠道催我發發財管的考試經驗。事實上,我8、9號都被要求加班,結果周末加了整整兩天,還是晚上十一點左右回的家,可能是加班的緣故晚上還失眠沒睡好。心想著連軸轉十多天終於休息了,這周末一定給同志們更新,結果手給削皮刀劃了,手指破了出了好多血。所以這個更新姍姍來遲,希望大家理解,其實發這些帖子東奧沒給我一分錢好處,連免費的綜合階段考試都沒有送給我,眼看要報名了也沒給我個獎勵,今年大家都問獎學金的事兒,我可以告訴大家,神馬也木有啊。
好了,言歸正傳,我們來說一下財管。對於沒有基礎或者基礎很弱的同志們,我實在是愛莫能助,因為我在考財管前對這個學問是知根知底,如果讓我像審計那樣從零開始慢慢了解,我真的沒有這個經歷。沒有任何瞧不起的意思,只是說如果這文章讓你們失望我也沒有辦法了。
教材將財務成本管理分為七個大章節,按照我的理解,財務成本管理是這樣組成的:
財務報表分析——長期籌資+長期投資+營運資金(短期投融資) | 成本會計+管理會計
其中估價/估值是以上左方(即除成本管理會計外)的基礎
這樣看或許抽象了點,我把它形象化一下,假設這是一個大家庭,家裡的各種爺爺奶奶三姑二舅各色人等經營著各種業務(上各種班),財務管理者就是管家大帳房先生。
這些三姑二舅要求管家把它們上班/業務的各類「信息」搜集起來,比如掙了多少虧了多少等等,這個「信息」的匯總是什麼?——財務報表
好了,拿著這些財務報表,三姑媽二舅舅想看什麼?想知道什麼?當然需要「分析信息」,因此,我們管錢的第一步就是「財務報表分析」,看看我最近上班掙錢多了多少,借錢佔比多少,還得起借錢的利息嗎等等。各種Ratio、橫比縱比環比等方法就用上了,這就是第二章和第三章。
但是光是自我評估也不行啊,評估的目的是理財嘛對吧,要是三姑的錢多,她可以把它貸出去,甚至厲害點的放高利貸去。要是二舅最近要投資花錢,那二舅就要去借錢,弄不好還得借高利貸。這就是「長期投融資」,閑錢或者缺錢怎麼辦的問題。假設三姑閑錢多,二舅缺錢多:
三姑應該做的事兒就是——資本預算(大家頭疼的第八章)。三姑的那些錢甚至廠房破設備等等叫做資本,預算就是怎麼把這些資本拿去投資。假設三姑找到了她的幾個關系好的朋友,三妹兒,三姨太,翠芬兒,桂花,各個都想找她要錢,怎麼辦?三姑肯定得合計合計(這合計不就是預算嗎)。三妹兒說她家姑娘要結婚花錢,三姑想,這個項目都沒有盈利現金流,不得行。三姨太說她想開個米粉店,三姑可以入股當股東,三姑要了份商業策劃書,算了算營業現金流貼現。翠芬兒說她想開個紡織廠,三姑借錢給她不入股,三姑想到了道德風險,算了算回收期太長。桂花說她借錢來買房子,借錢按銀行利率來,三姑回家想,乾脆讓她把老房子給我抵押,結果發現內部收益率是負的。最後三姑把錢給了三姨太,當上了米粉店股東。
所以資本預算是很有價值的,人人都有點閑錢,更不要說有閑錢的企業,一個企業投資實業也好炒股票也好,利用長期的資金來投資,就是長期投資,用資本預算。
當然還有個期權的問題(第九章),期權是投資的一種,了解金融業的人都知道遠期、期權、期貨等衍生產品也是幫助我們投資理財的工具。
現在輪到二舅子缺錢了。二舅子缺錢是財務管理最經典的部分,這出戲最有意思。缺錢的第一步不是去要錢,而是看看自己缺多少錢,應該找哪些人要,這就是資本結構(第十章)。二舅子發現杠桿率有點兒低,想多借點兒錢。
好了,分析出來自己的結構,二舅子該去要錢了,別忘了三姑有好多閑錢,二舅子給三姑說,你投在我這兒的錢還要繼續投資,我們今年就不發股利了,三姑答應沒得問題,我們對股利政策就是剩餘股利政策,投資我們肯定支持,反正今年我錢多,不發無所謂。(這就是第十一章)
二舅子發現不發股利錢還是不夠,於是想去其他地方撈點兒錢,比如讓三姑找點兒其他股東啊,看能不能上市啊,發點兒債券啊,找銀行啊等等。這就是第十二章,其實就是普通的找錢方法(有的地方方言好像叫討錢)。
但是除了普通的正道找錢方法之外,還有些歪門邪道,這就是第十三章,這些歪門邪道不是直接討錢,但是也可以起到討錢的作用,比如我融資租賃、不發普通債而發可轉債、不發普通股而發優先股等等。為啥很多人說十三章難學?其實就是歪門邪道有點兒難得走而已。
二舅子也真夠辛苦的,找了股東找銀行,發了股票發債券,最後不行還得來點兒歪門邪道,總算把投資的錢搞定了。看到這里你就明白了,為啥有的CFO這么管錢,這些融資活路以點不比投資簡單啊。
三姑投資完了,二舅子融資完了,管家發現這么一整家裡面活期存款缺錢了,買菜怕都不夠。這就是「短期籌融資」,長期資金折騰來折騰去,短期我們還得留點兒「飯錢」(營運資金),飯錢多了浪費,需要「營運資本投資」,飯錢少了要餓飯,需要「營運資本融資」,就這么簡單,所以14 15章沒啥難度。總的思想就是我們要定一個「營運資本最佳持有量」,或者說「存多少米合適」,比如家裡每天吃10斤米,管家覺得一周買一次米最合適,但是還是要留20斤怕出什麼幺蛾子,所以管家應該每周買70斤米,並且保證家裡最少還有20斤。(存貨模式就這么來的,雖然需要求導推導,但是理解起來是不是特別容易?)剩下的那些什麼應收款、商業信用、短期融資就更簡單了,其實就是成本分析,買多少米成本最小又餓不死人。
到這里,「財務管理」水落石出,它的組成你也看出來了吧:長期投資+長期融資+短期投資+短期融資。但是別忘了,這些投資融資的具體金額是需要計算的,那麼這些計算的數是基於什麼來的呢?這就牽扯到「估值」。金融學中的估值非常復雜,有各種各樣的模型,什麼時間序列啦截面分析啦,但是財管中的估值只取了其中很簡單的一部分,這就是第4、5、6、7章以及成本會計(專門對存貨成本進行估值)。4章是估值的入門介紹,第五章講股票和債券的估值方法(是不是對應著十二章普通的找錢方法?),第六章講資本成本,也就是亂七八糟各種融資/投資活動應該怎麼估他們的成本,第七章將整個企業打包進行估值(對應著部分估值,比如13章租賃活動,第8張長期投資活動預算)。其實第七章也可以看做「長期投資」嘛,對不對。
成本會計,其實就是估存貨成本和生產成本用的,用的方法全是小學數學。
最後就剩下一個管理會計了,其實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是站在企業的兩面進行分析的,財務報表是三姑和二舅用的,管理會計出的管理報表是管家用的,管家站在內部管理層的角度來「評價」用的,比如本量利的彈性關系,做一做短期預算,最後評價一下各個部門什麼的業績,進行內部業績評價,比如跑堂部門、賬房部門、廚房部門等等。
我畫圖不好,也就不給大家畫了,現在大家明白了財管是怎麼一回事兒了吧,其實就是股東和總經理怎麼分析企業和相關投資活動的方法。現在我來分享一下學習的經驗,對於有金融學/財務管理底子的同志們(指懂得估值、資本成本、現金流估值思想,知道資本市場構成和融資的同志),我的經驗就一條:少看書多做題。題目中,特別是用現金流估投資價值類的題,小的細節特別多,但是財管的判分要求讓我們一個地方都不能錯,所以要多做題,多錯一些地方,最後才不會錯。看書也就是記一些定義、名詞,因為這些詞都是翻譯過來的,名字可能不太一樣,你懂的。書上例題做一做,再拿題目多做一做,就行了,不要過分依賴書。沒有底子的同志們,我就只能幫你們幫到這兒了。
其他科目請到東 奧論壇查看
3. 想買車不知道去4S店還是毛豆新車有什麼推薦嗎
而這些投訴,幾乎都被消極處理,看不到毛豆方面對此的解決方案,每個投訴貼的問題後續幾乎都沒有被解決。
新車一年變精品二手車,消費者為毛豆做了嫁衣?
有人說,一年之後拿不出錢分期或者全款,那就只有認栽,退車唄。
然而要知道,並不是所有車都能順利退還給毛豆的,首先,你之前支付的首付和手續費是不退的,其次,車輛里程不能超過2萬公里,更不能出現過意外,維修費用也有上限,符合這樣嚴格的條件,才能退車。
毛豆為何會有這樣嚴格的規定?我們細想一下不難明白,車好多旗下毛豆的另一個連襟兄弟瓜子二手車因為其之前的C2C模式出現了問題,如今正意圖為公司向C2B模式轉型鋪路,瓜子如今正在大量收車,並准備全國多個城市設立大賣場,形成二手車實體市場,正是需要大量車源的時候。而在二手車的世界,得車源者得天下。毛豆的這一舉措,可以說是為瓜子二手車提供了大量車源,鋪平了兄弟的轉型之路。
而一輛接近准新車的優質二手車,利潤自然也不會低。
現在我們可以來總結一下,毛豆的套路是怎樣的。
首先,第一年,實際上消費者只是在租車,交夠首付和租金,獲得一年的車輛使用權。一年之後,如果消費者將車買下,舊車的價值實際上也是毛豆規定好的,毛豆可以凈賺20%以上的利率。而如果消費者拿不出錢,選擇退車,此前消費者支付的首付、手續費等都歸平台所有,不予退還。而消費者退回來的里程少、無重大維修的精品二手車正好又可以解瓜子二手車車源之急。假如消費者拿不出錢又退不了車,車輛將被強制收走,還會向消費者索取違約金,可謂一舉三得。
毛豆的這個算盤,打得非常如意。
汽車租賃的風控難度較大,而毛豆新車網這種融資租賃模式用迷惑性的營銷手段打視覺差,誘導沒有消費能力的用戶高息租車,由於低首付、准入門檻低,一些缺乏判斷能力的消費者往往要吃過虧之後才驚覺上當,而毛豆新車網卻藉由這種方式,將所有的風險轉嫁給了消費者,自己穩賺不賠。
天上不會白白掉餡餅,尤其是那種被人捧到了嘴邊、巴不得你趕緊吞下去的,多半不是餡餅,而是苦果。
眾多消費陷阱前,希望消費者能擦亮雙眼,看清套路,最大限度的保護自己的利益。當然,也希望如毛豆一樣的平台,不要始終想著套路消費者,如何在保障企業利益的前提下,為消費者創造更多的價值,實現雙贏,才是正道。
4. 毛豆新車的購車模式和4S店一樣的嗎
毛豆新車的購車方式和4s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他們是套路購車,千萬不要上當
5. 中建投是什麼的簡稱
中建投是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簡稱。
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建投」)是以股權投資為主業的綜合性投資集團,以推動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建設文化強國、服務消費升級、助力民生改善為使命,致力於為股東創造長期穩定可持續的資本回報,履行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
中國建投憑借健全的投資體系、先進的投資模式,深刻把握中國經濟成長轉型中的發展動力,積極拓展全球化布局,重點關注金融服務、工業製造、文化消費、信息技術等行業領域。
(5)上海正道融資租擴展閱讀:
成員企業介紹
1、建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建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建投投資」)是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直接股權投資和基金管理業務。作為中國建投旗下專注於工業製造領域(包括工業、工業服務、醫療器械及環保等)的投資平台,以技術進步為主線,推動工業製造領域的產業布局,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競爭。
2、中建投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中建投信託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建投信託」)是中國建投的控股子公司,始建於1979年,是國內最早經營信託投資業務的公司之一,總部設在杭州,並在杭州、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設有業務團隊。
3、國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國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國泰基金」)是中國建投的控股子公司,始建於1998年3月,是國內第一家規范設立的公募基金公司,總部設在上海,下設北京分公司和深圳分公司,並設立國泰元鑫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境外子公司國泰全球投資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