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常見銀行理財產品陷阱有哪些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有兩種:自有理財產品和代銷理財產品。自有理財產品,因為有銀行自身信用背書及成熟的團隊運作,安全性相對較高;代銷產品,是指其他機構與銀行合作,將產品放在銀行的渠道上進行銷售,對於代銷產品,銀行不負責管理,產品以發行機構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著不少坑,那麼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銀行裡面,看了高收益理財產品就購買,這是不對的。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別清楚產品是銀行自有還是代銷,如果是代銷產品,還要搞清具體的發行機構,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戶本來是買理財產品的,卻變成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了。
再者,即使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息,而預期收益率是銀行對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評估(一般參考以往該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但是其並不代表產品到期的實際收益率。不少銀行的工作人員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喜歡把預期收益率報得很高,而沒有進行相應的風險提示。
比如,銀行發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往往與黃金、匯率、國際油價等高風險標的掛鉤,雖然預期收益率很高,但實際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實際結算後的情況來看。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由於收益波動很大,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最忌諱的是遇到了飛單或虛假理財。飛單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出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也非銀行正規的代銷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擁金提成。在通常情況下,銀行工作人員往往替房地產商銷售信託產品。
虛假理財,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私刻銀行公章,私自製作理財協議,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戶的資金,發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財產品。這往往是,銀行工作人員假冒銷售理財產品的名義,通過融資獲取大量客戶資金,再轉手借給別人用於投資,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資成功了,對方還本付息相安無事,如果借款方還不出錢,那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錢很可能打水漂。
為了避免出現購買到非本銀行的理財產品,建議大家:①盡量到網銀或者手機銀行上購買理財產品,以確保理財產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網下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仔細看產品的說明書,弄清楚情況再購買;③到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所有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必須要到這里登記備案)。
⑵ 銀行理財產品中的「陷阱」有哪些
第1個陷阱是保本,很多銀行實際上是沒有這項功能,其次是過分誇大收益,很多銀行在宣傳的過程當中會把收益作為自身的賣點
⑶ 銀行理財產品的陷阱,買理財有什麼風險
一般情況下,目前基本上產品都是有風險的,除非合同文本協議上註明是保本版產品,沒有註明權的都是有本金損失的風險,具體風險程度要視產品的投資標的范圍,投資需謹慎。
購買理財產品前,建議您閱讀合同,留意投資標的范圍,風險介紹等。
⑷ 銀行理財產品陷阱該如何規避 麻煩官方一點的回答😬😬
首先你要認真閱讀理財說明,看清楚裡面的內容,其次,高利率意味著高風險,這一點自己必須清楚
⑸ 投資理財陷阱什麼套路
投資理財套路有很多,一不留神就可能上當被騙,為了規避風險我在投資前都專會先做好調查,屬有沒有風險准備金,有沒有存管銀行,資金去向是怎樣,投資團隊是否優秀,百姓口碑如何等都是需要考察的東西(最後Q了介貸wang),廢話不多說,投資理財主要有以下幾個陷阱:
陷阱一:
一味追求高收益
理財指的是對財務進行管理,以實現財務保值、增值為目的;如果想通過理財迅速發財,那是很容易忽視風險,成為被套的對象的。
陷阱二:
實際收益不等於預期年化收益
很多理財產品是浮動收益,但是會標最高預期收益率進行宣傳,誤導用戶進行購買。比如最高可能是9%,直接對外宣傳可以獲得9%的收益,而實際用戶卻無法獲得。所以,大家在關注理財產品的同時,要了解這款產品的屬性,如果看著高息就往裡跳,時間成本可能就會很高,還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陷阱三:
不注意分散風險
風險一詞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分散投資,可以用一句俗語概括,「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所有資金集中在一個產品中,極易變成家庭理財悲劇,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另一方面是,風險和收益要平衡。用一句圈內老話來概括一下,「高收益一定高風險,高風險不一定高收益」。
⑹ 如何躲過理財產品陷阱
建議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理財。
所在城市若有招商銀行,可以了解下招行發售的理財產品,您可以進入招行主頁,點擊「理財產品」-「個人理財產品」頁面查看,也可通過「搜索」分類您需要的理財產品。
溫馨提示:購買之前請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
⑺ 為什麼說中國的理財產品是陷阱
這個有點扯了。很多保本保息的理財還是可以的。你說的應該是p2p一類的理財。這種理財公司很可能捲款跑掉
⑻ 銀行理財產品有哪些陷阱
陷阱一:避談風險。
很多銀行的理財產品為了吸引更多顧客,只強調理財產品的優點而不提它的風險。事 實上,理財產品也是一種投資,它也存在風險。可是銀行的廣告宣傳很容易給客戶造成一 種誤導,就是這些理財產品是和銀行掛鉤的,十分安全。所以很多顧客在買了之後,受到 了虧損才知道,自己的財產面對多大的風險。
陷阱二:條款難理解。
有些銀行的理財產品在簽訂合同前,會讓顧客仔細閱讀一下合同。但是對於普通大眾 來說,想要理解其中的真實含義不太現實。很多枯澀的條款和數據,顧客根本看不懂,更 別提計算。所以整個過程中銀行就站在主導地位,它說是什麼就是什麼。從某種程度上看 是欺騙顧客的行為,但你又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對理財產品的了解達到專業水平。
陷阱三:預期收益就是實際收益。
陷阱四:保險產品搖身變理財產品。
在買銀行的理財產品時,切記要仔細查看產品認購書:如果是銀行的理財產品,一般 認購產品的名稱為某某銀行第某期人民幣(外幣)理財產品,還會有理財產品的編號。如 果是銀保產品會在認購書中有保險公司的名稱、保險產品的名稱。
保險類理財產品與定存、理財產品有本質區別,它主要著重的是保障性,而非收益性, 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何保險產品在退保時,本金受損較大。銀保產品有10天的猶豫期,在 猶豫期內可帶簽署的產品認購書、本人身份證件去銀行辦理退保。
陷阱五:強行平倉。
陷阱六:違規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