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脫口秀大會》里,有哪些讓你特別認同的金句
現在的脫口秀節目真的是非常受歡迎的,無論是在電視還是在抖音上,很多脫口秀的節目都是能夠讓人產生共鳴的。而李誕和池子也是因為脫口秀而走紅的,相對於來說我覺得他們能走紅,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自己本身,對於這個社會的直白態度;也真的是吸引到很多人的內心共鳴。
作為一個脫口秀演員,我覺得思文的生活方式,還是讓我非常能夠接受的,她曾經說過孩子高考結束之後才能離婚,聽起來好像離婚是慶祝高考的一個儀式,孩子考上清華了,離婚吧,雙喜臨門;這就是很正面的反應了,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在孩子高考之後選擇離婚。你們總覺得對於孩子來說是好的,可是卻不知道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最大的傷害。脫口秀之所以越來越受追捧,正是因為這些真誠的金句!
Ⅱ 呼蘭河傳有趣章節
我和祖父在院子里快活的幹活,有時拔草,有時種菜,還有兩條大道,許多賣吃的的都在這兩條街上,一條東二大街,一條西二大街,還有兩所學校......我的祖父在院子里時,我有一次把玫瑰花摘下來戴在祖父帽子上,他還沒有察覺,我也有過把祖母的窗花捅破的時候,我也喜歡翻弄家裡倉庫的老東西,總有一些我喜歡的.......(不大全,呵呵)
Ⅲ 求蕭紅《呼蘭河傳》全文。
二
東二道街除了大泥坑子這番盛舉之外,再就沒有什麼了。
也不過是幾家碾磨房,幾家豆腐店,也有一兩家機房,也許有一兩家染布匹的染缸
房,這個也不過是自己默默地在那裡做著自己的工作,沒有什麼可以使別人開心的,也
不能招來什麼議論。那裡邊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
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著季節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去地過著。生老病死也
都是一聲不響地默默地辦理。
比方就是東二道街南頭,那賣豆芽菜的王寡婦吧:她在房脊上插了一個很高的桿子,
桿子頭上挑著一個破筐。因為那桿子很高,差不多和龍王廟的鐵馬鈴子一般高了。來了
風,廟上的鈴子格棱格棱地響。王寡婦的破筐子雖是它不會響,但是它也會東搖西擺地
作著態。
就這樣一年一年地過去,王寡婦一年一年地賣著豆芽菜,平靜無事,過著安詳的日
子,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獨子到河邊去洗澡,掉河淹死了。
這事情似乎轟動了一時,家傳戶曉,可是不久也就平靜下去了。不但鄰人、街坊,
就是她的親戚朋友也都把這回事情忘記了。
再說那王寡婦,雖然她從此以後就瘋了,但她到底還曉得賣豆芽菜,她仍還是靜靜
地活著,雖然偶爾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廟台上狂哭一場,但一哭過了之後,
她還是平平靜靜地活著。
至於鄰人街坊們,或是過路人看見了她在廟台上哭,也會引起一點惻隱之心來的,
不過為時甚短罷了。
還有人們常常喜歡把一些不幸者歸劃在一起,比如瘋子傻子之類,都一律去看待。
哪個鄉、哪個縣、哪個村都有些個不幸者,瘸子啦、瞎子啦、瘋子或是傻子。
呼蘭河這城裡,就有許多這一類的人。人們關於他們都似乎聽得多、看得多,也就
不以為奇了。偶爾在廟台上或是大門洞里不幸遇到了一個,剛想多少加一點惻隱之心在
那人身上,但是一轉念,人間這樣的人多著哩!於是轉過眼睛去,三步兩步地就走過去
了。即或有人停下來,也不過是和那些毫沒有記性的小孩子似的向那瘋子投一個石子,
或是做著把瞎子故意領到水溝里邊去的事情。
一切不幸者,就都是叫化子,至少在呼蘭河這城裡邊是這樣。
人們對待叫化子們是很平凡的。
門前聚了一群狗在咬,主人問:
「咬什麼?」
僕人答:
「咬一個討飯的。」
說完了也就完了。
可見這討飯人的活著是一錢不值了。
賣豆芽菜的女瘋子,雖然她瘋了還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還到廟台上去哭
一場,但是一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飯、睡覺、賣豆芽菜。
她仍是平平靜靜地活著。
Ⅳ 《呼蘭河傳》的全文是什麼
《呼蘭河傳》的全文如下:
先說大神。大神是會治病的,她穿著奇怪的衣裳,那衣裳平常的人不穿;紅的,是一張裙子,那裙子一圍在她的腰上,她的人就變樣了。開初,她並不打鼓,只是一圍起那紅花裙子就哆嗦。從頭到腳,無處不哆嗦,哆嗦了一陣之後,又開始打顫。她閉著眼睛,嘴裡邊嘰里咕嚕的。每一打顫,就裝出來要倒的樣子,把四邊的人都嚇得一跳,可是她又坐住了。
大神坐的是凳子,她的對面擺著一塊牌位,牌位上貼著紅紙,寫著黑字。那牌位越舊越好,好顯得她一年之中跳神的次數不少,越跳多了就越好,她的信用就遠近皆知,她的生意就會興隆起來。那牌前,點著香,香煙慢慢地旋著。
那女大神多半在香點了一半的時候神就下來了。那神一下來,可就威風不同,好像有萬馬千軍讓她領導似的,她全身是勁,她站起來亂跳。
大神的旁邊,還有一個二神,當二神的都是男人。他並不昏亂,他是清晰如常的,他趕快把一張圓鼓交到大神的手裡。大神拿了這鼓,站起來就亂跳,先訴說那附在她身上的神靈的下山的經歷,是乘著雲,是隨著風,或者是駕霧而來,說得非常之雄壯。二神站在一邊,大神問他什麼,他回答什麼。
好的二神是對答如流的,壞的二神,一不加小心說沖著了大神的一字,大神就要鬧起來的。大神一鬧起來的時候,她也沒有別的辦法,只是打著鼓,亂罵一陣,說這病人,不出今夜就必得死的,死了之後,還會遊魂不散,家族、親戚、鄉里都要招災的。
這時嚇得那請神的人家趕快燒香點酒,燒香點酒之後,若再不行,就得趕快送上紅布來,把紅布掛在牌位上,若再不行,就得殺雞。若鬧到了殺雞這個階段,就多半不能再鬧了,因為再鬧就沒有什麼想頭了。
Ⅳ 呼蘭河傳 全文
一
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
一丈長的,還有好幾丈長的,它們毫無方向地,便隨時隨地,只要嚴冬一到,大地就裂
開口了。
嚴寒把大地凍裂了。
年老的人,一進屋用掃帚掃著鬍子上的冰溜,一面說:
「今天好冷啊!地凍裂了。」
趕車的車夫,頂著三星,繞著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剛一蒙亮,進了大車店,第
一句話就向客棧掌櫃的說:
「好厲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樣。」
等進了棧房,摘下狗皮帽子來,抽一袋煙之後,伸手去拿熱饅頭的時候,那伸出來
的手在手背上有無數的裂口。
人的手被凍裂了。
賣豆腐的人清早起來沿著人家去叫賣,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盤貼在地上拿
不起來了,被凍在地上了。
賣饅頭的老頭,背著木箱子,里邊裝著熱饅頭,太陽一出來,就在街上叫喚。他剛
一從家裡出來的時候,他走的快,他喊的聲音也大。可是過不了一會,他的腳上掛了掌
子了,在腳心上好像踏著一個雞蛋似的,圓滾滾的。原來冰雪封滿了他的腳底了。他走
起來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著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這樣,也還是跌倒的。
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饅頭箱子跌翻了,饅頭從箱底一個一個的滾了出來。旁邊若有人
看見,趁著這機會,趁著老頭子倒下一時還爬不起來的時候,就拾了幾個一邊吃著就走
了。等老頭子掙紮起來,連饅頭帶冰雪一起揀到箱子去,一數,不對數。他明白了。他
向著那走不太遠的吃他饅頭的人說:
「好冷的天,地皮凍裂了,吞了我的饅頭了。」
行路人聽了這話都笑了。他背起箱子來再往前走,那腳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結越高,
使他越走越困難,於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鬍子上的冰溜越掛越多,而且因為呼
吸的關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掛了霜了。這老頭越走越慢,擔心受怕,顫
顫驚驚,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場似的。
小狗凍得夜夜的叫喚,哽哽的,好像它的腳爪被火燒著一樣。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凍裂了;
井被凍住了;
大風雪的夜裡,竟會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來,一推門,竟推不開
門了。
大地一到了這嚴寒的季節,一切都變了樣,天空是灰色的,好像颳了大風之後,呈
著一種混沌沌的氣象,而且整天飛著清雪。人們走起路來是快的,嘴裡邊的呼吸,一遇
到了嚴寒好像冒著煙似的。七匹馬拉著一輛大車,在曠野上成串的一輛挨著一輛地跑,
打著燈籠,甩著大鞭子,天空掛著三星。跑了兩里路之後,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這
一批人馬在冰天雪地里邊竟熱氣騰騰的了。一直到太陽出來,進了棧房,那些馬才停止
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馬吃飽了之後,他們再跑。這寒帶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
不遠又來了一村,過了一鎮,不遠又來了一鎮。這里是什麼也看不見,遠望出去是一片
白。從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見的。只有憑了認路的人的記憶才知道是走向了什
么方向。拉著糧食的七匹馬的大車,是到他們附近的城裡去。載來大豆的賣了大豆,載
來高粱的賣了高粱。等回去的時候,他們帶了油、鹽和布匹。
呼蘭河就是這樣的小城,這小城並不怎樣繁華,只有兩條大街,一條從南到北,一
條從東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華。十字街上有金銀
首飾店、布莊、油鹽店、茶莊、葯店,也有拔牙的洋醫生。那醫生的門前,掛著很大的
招牌,那招牌上畫著特別大的有量米的斗那麼大的一排牙齒。這廣告在這小城裡邊無乃
太不相當,使人們看了竟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因為油店、布店和鹽店,他們都沒有什
么廣告,也不過是鹽店門前寫個「鹽」字,布店門前掛了兩張怕是自古亦有之的兩張布
幌子。其餘的如葯店的招牌,也不過是:把那戴著花鏡的伸出手去在小枕頭上號著婦女
們的脈管的醫生的名字掛在門外就是了。比方那醫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葯店也就叫
「李永春」。人們憑著記憶,哪怕就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們也都知李永春是在
那裡。不但城裡的人這樣,就是從鄉下來的人也多少都把這城裡的街道,和街道上盡是
些什麼都記熟了。用不著什麼廣告,用不著什麼招引的方式,要買的比如油鹽、布匹之
類,自己走進去就會買。不需要的,你就是掛了多大的牌子,人們也是不去買。那牙醫
生就是一個例子,那從鄉下來的人們看了這么大的牙齒,真是覺得希奇古怪,所以那大
牌子前邊,停了許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麼道理來。假若他是正在牙痛,他也絕對
的不去讓那用洋法子的醫生給他拔掉,也還是走到李永春葯店去,買二兩黃連,回家去
含著算了吧!因為那牌子上的牙齒太大了,有點莫名其妙,怪害怕的。
所以那牙醫生,掛了兩三年招牌,到那裡去拔牙的卻是寥寥無幾。
後來那女醫生沒有辦法,大概是生活沒法維持,她兼做了收生婆。
城裡除了十字街之外,還有兩條街,一條叫做東二道街,一條叫做西二道街。這兩
條街是從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長。
這兩條街上沒有什麼好記載的,有幾座廟,有幾家燒餅鋪,有幾家糧棧。
東二道街上有一家火磨,那火磨的院子很大,用紅色的好磚砌起來的大煙筒是非常
高的,聽說那火磨里邊進去不得,那裡邊的消信可多了,是碰不得的。一碰就會把人用
火燒死,不然為什麼叫火磨呢?就是因為有火,聽說那裡邊不用馬,或是毛驢拉磨,用
的是火。一般人以為盡是用火,豈不把火磨燒著了嗎?想來想去,想不明白,越想也就
越糊塗。偏偏那火磨又是不準參觀的。聽說門口站著守衛。
東二道街上還有兩家學堂,一個在南頭,一個在北頭。都是在廟里邊,一個在龍王
廟里,一個在祖師廟里。兩個都是小學:
龍王廟里的那個學的是養蠶,叫做農業學校。祖師廟里的那個,是個普通的小學,
還有高級班,所以又叫做高等小學。
這兩個學校,名目上雖然不同,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分別的。也不過那叫做農業學校
的,到了秋天把蠶用油炒起來,教員們大吃幾頓就是了。
那叫做高等小學的,沒有蠶吃,那裡邊的學生的確比農業學校的學生長的高,農業
學生開頭是念「人、手、足、刀、尺」,頂大的也不過十六七歲。那高等小學的學生卻
不同了,吹著洋號,竟有二十四歲的,在鄉下私學館里已經教了四五年的書了,現在才
來上高等小學。也有在糧棧里當了二年的管帳先生的現在也來上學了。
這小學的學生寫起家信來,竟有寫到:「小禿子鬧眼睛好了沒有?」小禿子就是他
的八歲的長公子的小名。次公子,女公子還都沒有寫上,若都寫上怕是把信寫得太長了。
因為他已經子女成群,已經是一家之主了,寫起信來總是多談一些個家政:姓王的地戶
的地租送來沒有?大豆賣了沒有?行情如何之類。
這樣的學生,在課堂里邊也是極有地位的,教師也得尊敬他,一不留心,他這樣的
學生就站起來了,手裡拿著「康熙字典」,常常會把先生指問住的。萬里乾坤的「乾」
和乾菜的「乾」,據這學生說是不同的。乾菜的「乾」應該這樣寫:
「乾」,而不是那樣寫:「乾」。
西二道街上不但沒有火磨,學堂也就只有一個。是個清真學校,設在城隍廟里邊。
其餘的也和東二道街一樣,灰禿禿的,若有車馬走過,則煙塵滾滾,下了雨滿地是
泥。而且東二道街上有大泥坑一個,五六尺深。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
泥坑就變成河了,附近的人家,就要吃它的苦頭,沖了人家裡滿滿是泥,等坑水一落了
去,天一晴了,被太陽一曬,出來很多蚊子飛到附近的人家去。同時那泥坑也就越曬越
純凈,好像在提煉什麼似的,好像要從那泥坑裡邊提煉出點什麼來似的。若是一個月以
上不下雨,那大泥坑的質度更純了,水分完全被蒸發走了,那裡邊的泥,又黏又黑,比
粥鍋瀙糊,比漿糊還黏。好像煉膠的大鍋似的,黑糊糊的,油亮亮的,那怕蒼蠅蚊子從
那裡一飛也要黏住的。
小燕子是很喜歡水的,有時誤飛到這泥坑上來,用翅子點著水,看起來很危險,差
一點沒有被泥坑陷害了它,差一點沒有被粘住,趕快地頭也不回地飛跑了。
若是一匹馬,那就不然了,非粘住不可。不僅僅是粘住,而且把它陷進去,馬在那
里邊滾著,掙扎著,掙扎了一會,沒有了力氣那馬就躺下了。一躺下那就很危險,很有
致命的可能。但是這種時候不很多,很少有人牽著馬或是拉著車子來冒這種險。
這大泥坑出亂子的時候,多半是在旱年,若兩三個月不下雨這泥坑子才到了真正危
險的時候。在表面上看來,似乎是越下雨越壞,一下了雨好像小河似的了,該多麼危險,
有一丈來深,人掉下去也要沒頂的。其實不然,呼蘭河這城裡的人沒有這么傻,他們都
曉得這個坑是很厲害的,沒有一個人敢有這樣大的膽子牽著馬從這泥坑上過。
可是若三個月不下雨,這泥坑子就一天一天地幹下去,到後來也不過是二三尺深,
有些勇敢者就試探著冒險的趕著車從上邊過去了,還有些次勇敢者,看著別人過去,也
就跟著過去了。一來二去的,這坑子的兩岸,就壓成車輪經過的車轍了。那再後來者,
一看,前邊已經有人走在先了,這懦怯者比之勇敢的人更勇敢,趕著車子走上去了。
誰知這泥坑子的底是高低不平的,人家過去了,可是他卻翻了車了。
車夫從泥坑爬出來,弄得和個小鬼似的,滿臉泥污,而後再從泥中往外挖掘他的馬,
不料那馬已經倒在泥污之中了,這時候有些過路的人,也就走上前來,幫忙施救。
這過路的人分成兩種,一種是穿著長袍短褂的,非常清潔。看那樣子也伸不出手來,
因為他的手也是很潔凈的。不用說那就是紳士一流的人物了,他們是站在一旁參觀的。
看那馬要站起來了,他們就喝彩,「噢!噢!」地喊叫著,看那馬又站不起來,又
倒下去了,這時他們又是喝彩,「噢噢」地又叫了幾聲。不過這喝的是倒彩。
就這樣的馬要站起來,而又站不起來的鬧了一陣之後,仍然沒有站起來,仍是照原
樣可憐地躺在那裡。這時候,那些看熱鬧的覺得也不過如此,也沒有什麼新花樣了。於
是星散開去,各自回家去了。
現在再來說那馬還是在那裡躺著,那些幫忙救馬的過路人,都是些普通的老百姓,
是這城裡的擔蔥的、賣菜的、瓦匠、車夫之流。他們卷卷褲腳,脫了鞋子,看看沒有什
么辦法,走下泥坑去,想用幾個人的力量把那馬抬起來。
結果抬不起來了,那馬的呼吸不大多了。於是人們著了慌,趕快解了馬套。從車子
把馬解下來,以為這回那馬毫無擔負的就可以站起來了。
不料那馬還是站不起來。馬的腦袋露在泥漿的外邊,兩個耳朵哆嗦著,眼睛閉著,
鼻子往外噴著突突的氣。
看了這樣可憐的景象,附近的人們跑回家去,取了繩索,拿了絞錐。用繩子把馬捆
了起來,用絞錐從下邊掘著。人們喊著號令,好像造房子或是架橋梁似的,把馬抬出來
了。
馬是沒有死,躺在道旁。人們給馬澆了一些水,還給馬洗了一個臉。
看熱鬧的也有來的,也有去的。
第二天大家都說:
「那大水泡子又淹死了一匹馬。」
雖然馬沒有死,一哄起來就說馬死了。若不這樣說,覺得那大泥坑也太沒有什麼威
嚴了。
在這大泥坑上翻車的事情不知有多少。一年除了被冬天凍住的季節之外,其餘的時
間,這大泥坑子像它被賦給生命了似的,它是活的。水漲了,水落了,過些日子大了,
過些日子又小了。大家對它都起著無限的關切。
水大的時間,不但阻礙了車馬,且也阻礙了行人,老頭走在泥坑子的沿上,兩條腿
打顫,小孩子在泥坑子的沿上嚇得狼哭鬼叫。
一下起雨來這大泥坑子白亮亮地漲得溜溜地滿,漲到兩邊的人家的牆根上去了,把
人家的牆根給淹沒了。來往過路的人,一走到這里,就像在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擊。是
要奮斗的,捲起袖子來,咬緊了牙根,全身的精力集中起來,手抓著人家的板牆,心臟
撲通撲通地跳,頭不要暈,眼睛不要花,要沉著迎戰。
偏偏那人家的板牆造得又非常地平滑整齊,好像有意在危難的時候不幫人家的忙似
的,使那行路人不管怎樣巧妙地伸出手來,也得不到那板牆的憐憫,東抓抓不著什麼,
西摸也摸不到什麼,平滑得連一個疤拉節子也沒有,這可不知道是什麼山上長的木頭,
長得這樣完好無缺。
掙扎了五六分鍾之後,總算是過去了。弄得滿頭流汗,滿身發燒,那都不說。再說
那後來的人,依法炮製,那花樣也不多,也只是東抓抓,西摸摸。弄了五六分鍾之後,
又過去了。
一過去了可就精神飽滿,哈哈大笑著,回頭向那後來的人,向那正在艱苦階段上奮
斗著的人說:
「這算什麼,一輩子不走幾回險路那不算英雄。」
可也不然,也不一定都是精神飽滿的,而大半是被嚇得臉色發白。有的雖然已經過
去了多時,還是不能夠很快地抬起腿來走路,因為那腿還在打顫。
這一類膽小的人,雖然是險路已經過去了,但是心裡邊無由地生起來一種感傷的情
緒,心裡顫抖抖的,好像被這大泥坑子所感動了似的,總要回過頭來望一望,打量一會,
似乎要有些話說。終於也沒有說什麼,還是走了。
有一天,下大雨的時候,一個小孩子掉下去,讓一個賣豆腐的救了上來。
救上來一看,那孩子是農業學校校長的兒子。
於是議論紛紛了,有的說是因為農業學堂設在廟里邊,沖了龍王爺了,龍王爺要降
大雨淹死這孩子。
有的說不然,完全不是這樣,都是因為這孩子的父親的關系,他父親在講堂上指手
畫腳的講,講給學生們說,說這天下雨不是在天的龍王爺下的雨,他說沒有龍王爺。你
看這不把龍王爺活活地氣死,他這口氣那能不出呢?所以就抓住了他的兒子來實行因果
報應了。
有的說,那學堂里的學生也太不像樣了,有的爬上了老龍王的頭頂,給老龍王去戴
了一個草帽。這是什麼年頭,一個毛孩子就敢惹這么大的禍,老龍王怎麼會不報應呢?
看著吧,這還不能算了事,你想龍王爺並不是白人呵!你若惹了他,他可能夠饒了你?
那不像對付一個拉車的、賣菜的,隨便的踢他們一腳就讓他們去。那是龍王爺呀!龍王
爺還是惹得的嗎?
有的說,那學堂的學生都太不像樣了,他說他親眼看見過,學生們拿了蠶放在大殿
上老龍王的手上。你想老龍王哪能夠受得了。
有的說,現在的學堂太不好了,有孩子是千萬上不得學堂的。一上了學堂就天地人
鬼神不分了。
有的說他要到學堂把他的兒子領回來,不讓他念書了。
有的說孩子在學堂里念書,是越念越壞,比方嚇掉了魂,他娘給他叫魂的時候,你
聽他說什麼?他說這叫迷信。你說再念下去那還了得嗎?
說來說去,越說越遠了。
過了幾天,大泥坑子又落下去了,泥坑兩岸的行人通行無阻。
再過些日子不下雨,泥坑子就又有點像要幹了。這時候,又有車馬開始在上面走,
又有車子翻在上面,又有馬倒在泥中打滾,又是繩索棍棒之類的,往外抬馬,被抬出去
的趕著車子走了,後來的,陷進去,再抬。
一年之中抬車抬馬,在這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可沒有一個人說把泥坑子用土
填起來不就好了嗎?沒有一個。
有一次一個老紳士在泥坑漲水時掉在里邊了。一爬出來,他就說:
「這街道太窄了,去了這水泡子連走路的地方都沒有了,這兩邊的院子,怎麼不把
院牆拆了讓出一塊來?」
他正說著,板牆里邊,就是那院中的老太太搭了言。她說院牆是拆不得的,她說最
好種樹,若是沿著牆根種上一排樹,下起雨來人就可以攀著樹過去了。
說拆牆的有,說種樹的有,若說用土把泥坑來填平的,一個人也沒有。
這泥坑子里邊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泥坑
里邊。
原因是這泥坑上邊結了一層硬殼,動物們不認識那硬殼下面就是陷阱,等曉得了可
也就晚了。它們跑著或是飛著,等往那硬殼上一落可就再也站不起來了。白天還好,或
者有人又要來施救。夜晚可就沒有辦法了。它們自己掙扎,掙扎到沒有力量的時候就很
自然地沉下去了,其實也或者越掙扎越沉下去的快。有時至死也還不沉下去的事也有。
若是那泥漿的密度過高的時候,就有這樣的事。
比方肉上市,忽然賣便宜豬肉了,於是大家就想起那泥坑子來了,說:
「可不是那泥坑子里邊又淹死了豬了?」
說著若是腿快的,就趕快跑到鄰人的家去,告訴鄰居。
「快去買便宜肉吧,快去吧,快去吧,一會沒有了。」
等買回家來才細看一番,似乎有點不大對,怎麼這肉又紫又青的!可不要是瘟豬肉。
但是又一想,哪能是瘟豬肉呢,一定是那泥坑子淹死的。
於是煎、炒、蒸、煮,家家吃起便宜豬肉來。雖然吃起來了,但就總覺得不大香,
怕還是瘟豬肉。
可是又一想,瘟豬肉怎麼可以吃得,那麼還是泥坑子淹死的吧!
本來這泥坑子一年只淹死一兩只豬,或兩三口豬,有幾年還連一個豬也沒有淹死。
至於居民們常吃淹死的豬肉,這可不知是怎麼一回事,真是龍王爺曉得。
雖然吃的自己說是泥坑子淹死的豬肉,但也有吃了病的,那吃病了的就大發議論說:
「就是淹死的豬肉也不應該抬到市上去賣,死豬肉終究是不新鮮的,稅局子是干什
么的,讓大街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就賣起死豬肉來?」
那也是吃了死豬肉的,但是尚且沒有病的人說:
「話可也不能是那麼說,一定是你疑心,你三心二意的吃下去還會好。你看我們也
一樣的吃了,可怎麼沒病?」
間或也有小孩子太不知時務,他說他媽不讓他吃,說那是瘟豬肉。
這樣的孩子,大家都不喜歡。大家都用眼睛瞪著他,說他:
「瞎說,瞎說!」
有一次一個孩子說那豬肉一定是瘟豬肉,並且是當著母親的面向鄰人說的。
那鄰人聽了倒並沒有堅決的表示什麼,可是他的母親的臉立刻就紅了。伸出手去就
打了那孩子。
那孩子很固執,仍是說:
「是瘟豬肉嗎!是瘟豬肉嗎!」
母親實在難為情起來,就拾起門旁的燒火的叉子,向著那孩子的肩膀就打了過去。
於是孩子一邊哭著一邊跑回家裡去了。
一進門,炕沿上坐著外祖母,那孩子一邊哭著一邊撲到外祖母的懷里說:
「姥姥,你吃的不是瘟豬肉嗎?我媽打我。」
外祖母對這打得可憐的孩子本想安慰一番,但是一抬頭看見了同院的老李家的奶奶
站在門口往裡看。
於是外祖母就掀起孩子後衣襟來,用力地在孩子的屁股上哐哐地打起來,嘴裡還說
著:
「誰讓你這么一點你就胡說八道!」
一直打到李家的奶奶抱著孩子走了才算完事。
那孩子哭得一塌糊塗,什麼「瘟豬肉」不「瘟豬肉」的,哭得也說不清了。
總共這泥坑子施給當地居民的福利有兩條:
第一條:常常抬車抬馬,淹雞淹鴨,鬧得非常熱鬧,可使居民說長道短,得以消遣。
第二條就是這豬肉的問題了,若沒有這泥坑子,可怎麼吃瘟豬肉呢?吃是可以吃的,
但是可怎麼說法呢?真正說是吃的瘟豬肉,豈不太不講衛生了嗎?有這泥坑子可就好辦,
可以使瘟豬變成淹豬,居民們買起肉來,第一經濟,第二也不算什麼不衛生。
二
東二道街除了大泥坑子這番盛舉之外,再就沒有什麼了。
也不過是幾家碾磨房,幾家豆腐店,也有一兩家機房,也許有一兩家染布匹的染缸
房,這個也不過是自己默默地在那裡做著自己的工作,沒有什麼可以使別人開心的,也
不能招來什麼議論。那裡邊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
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著季節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去地過著。生老病死也
都是一聲不響地默默地辦理。
比方就是東二道街南頭,那賣豆芽菜的王寡婦吧:她在房脊上插了一個很高的桿子,
桿子頭上挑著一個破筐。因為那桿子很高,差不多和龍王廟的鐵馬鈴子一般高了。來了
風,廟上的鈴子格棱格棱地響。王寡婦的破筐子雖是它不會響,但是它也會東搖西擺地
作著態。
就這樣一年一年地過去,王寡婦一年一年地賣著豆芽菜,平靜無事,過著安詳的日
子,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獨子到河邊去洗澡,掉河淹死了。
這事情似乎轟動了一時,家傳戶曉,可是不久也就平靜下去了。不但鄰人、街坊,
就是她的親戚朋友也都把這回事情忘記了。
再說那王寡婦,雖然她從此以後就瘋了,但她到底還曉得賣豆芽菜,她仍還是靜靜
地活著,雖然偶爾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廟台上狂哭一場,但一哭過了之後,
她還是平平靜靜地活著。
至於鄰人街坊們,或是過路人看見了她在廟台上哭,也會引起一點惻隱之心來的,
不過為時甚短罷了。
還有人們常常喜歡把一些不幸者歸劃在一起,比如瘋子傻子之類,都一律去看待。
哪個鄉、哪個縣、哪個村都有些個不幸者,瘸子啦、瞎子啦、瘋子或是傻子。
呼蘭河這城裡,就有許多這一類的人。人們關於他們都似乎聽得多、看得多,也就
不以為奇了。偶爾在廟台上或是大門洞里不幸遇到了一個,剛想多少加一點惻隱之心在
那人身上,但是一轉念,人間這樣的人多著哩!於是轉過眼睛去,三步兩步地就走過去
了。即或有人停下來,也不過是和那些毫沒有記性的小孩子似的向那瘋子投一個石子,
或是做著把瞎子故意領到水溝里邊去的事情。
一切不幸者,就都是叫化子,至少在呼蘭河這城裡邊是這樣。
人們對待叫化子們是很平凡的。
門前聚了一群狗在咬,主人問:
「咬什麼?」
僕人答:
「咬一個討飯的。」
說完了也就完了。
可見這討飯人的活著是一錢不值了。
賣豆芽菜的女瘋子,雖然她瘋了還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還到廟台上去哭
一場,但是一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飯、睡覺、賣豆芽菜。
她仍是平平靜靜地活著。
三
再說那染缸房裡邊,也發生過不幸,兩個年青的學徒,為了爭一個街頭上的婦人,
其中的一個把另一個按進染缸子給淹死了。死了的不說,就說那活著的也下了監獄,判
了個無期徒刑。
但這也是不聲不響地把事就解決了,過了三年二載,若有人提起那件事來,差不多
就像人們講著岳飛、秦檜似的,久遠得不知多少年前的事情似的。
同時發生這件事情的染缸房,仍舊是在原址,甚或連那淹死人的大缸也許至今還在
那兒使用著。從那染缸房發賣出來的布匹,仍舊是遠近的鄉鎮都流通著。藍色的布匹男
人們做起棉褲棉襖,冬天穿它來抵禦嚴寒。紅色的布匹,則做成大紅袍子,給十八九歲
的姑娘穿上,讓她去做新娘子。
總之,除了染缸房子在某年某月某日死了一個人外,其餘的世界,並沒有因此而改
動了一點。
再說那豆腐房裡邊也發生過不幸:兩個伙計打仗,竟把拉磨的小驢的腿打斷了。
因為它是驢子,不談它也就罷了。只因為這驢子哭瞎了一個婦人的眼睛,(即打了
驢子那人的母親)所以不能不記上。
再說那造紙的紙房裡邊,把一個私生子活活餓死了。因為他是一個初生的孩子,算
不了什麼。也就不說他了。
您好,因為全文太長,不能全放在這,下面這個是網址,全文在裡面:http://www.shuku.net/novels/prose/xiaohongsw/flhz01.html
Ⅵ 祖父和我 蕭紅 原文
故鄉的梅花又開了。那朵朵冷艷,縷(lǚ)縷幽芳(fāng),總使我想起飄泊他鄉、葬身異國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東南亞的星島,從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輕的時候讀了不少經、史、詩、詞,又能書善畫,在星島文壇頗負盛名。我很小的時候,外祖父常常抱著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讀唐詩宋詞。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這時候,我會拍著手笑起來:「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總是搖搖頭,長長地吁(xū)出一口氣,說:「鶯兒,你小呢,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爾擺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獨書房裡那一幅墨梅圖,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歲那年,有一回到書房玩耍(shuǎ),不小心在上面留了個臟手印,外祖父頓時拉下臉來。有生以來,我第一次聽到他訓(xùn)斥我媽:「孩子要管教好,這清白的梅花,是玷(diàn)污得的嗎?」訓罷,便用保險刀片輕輕颳去污跡,又用細綢子慢慢抹凈。看見慈祥的外公發脾(pí)氣,我心裡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畫梅,有什麼希罕(han)呢?
有一天,媽媽忽然跟我說:「鶯兒,我們要回唐山去!」
「干嗎〔má〕要回去呢?」
「那兒才是我們的祖國呀!」
哦!祖國,就是那地圖上像一隻金雞的地方嗎?就是那擁有長江、黃河、萬里長城的國土嗎?我歡呼起來,小小的心充滿了歡樂。
可是,我馬上想起外祖父,我親愛的外祖父,便問媽媽:「外公走嗎?」
「外公年紀太大了!」
我跑進外祖父的書房,老人正躺在藤(téng)沙發上。我說:「外公,你也回祖國去吧!」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樣,「嗚(wū)嗚嗚」地哭起來了……
離別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書房裡,鄭重地遞給我一卷白杭綢包著的東西。我打開一看,原來是那幅墨梅,就說:「外公,這不是你最寶貴的畫嗎?」
「是啊,鶯兒,你要好好保存!這梅花,是我們中國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她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呢!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物,他們不管歷盡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國那一天正是元旦,雖然熱帶是無所謂隆冬的,但臘月天氣,也畢竟涼颼(sōu)颼的。外祖父把我們送到碼頭。赤道吹來的風撩(liáo)亂了老人平日梳(shū)理得整整齊齊的銀發,我覺得外祖父一下子衰(shuāi)老了許多。
船快開了,媽媽只好狠下心來,拉著我登上大客輪。想不到淚眼蒙朧的外祖父也隨著上了船,遞給我一個手絹(juàn),一色雪白的細亞麻布上面綉著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過去,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這幅梅花和給我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異國的華僑(qiáo)老人一顆眷(juàn)戀祖國的心。
Ⅶ 蕭紅童年時悲慘的故事誰有
蕭紅一生都在顛沛流離之中,幼年喪母
Ⅷ 顏秉光的新聞作品
冰城兒童在話劇院博物館里「過大年」
對冰城哈爾濱的孩子來說,2009年的春節過得真是美極了,除了在話劇院觀看自己喜愛的話劇《小紅帽》外,還跟父母一起去當地的博物館和科技館,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中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春節。
剛剛3歲多的盧小瓤是哈爾濱市小龍王幼兒園的中班小朋友,小傢伙十分聰明可愛。2009年春節之前,她和爸爸、媽媽便將春節長假的行程排得滿滿的:初一走親戚,初二去看話劇《小紅帽》,初三到電影院看動畫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初四去博物館,初五到哈爾濱江北的科技館體驗科技魅力,初六全體「卧倒」,在家休息一天。按照計劃,盧小瓤和爸爸媽媽度過了一個快樂的親子假日。
盧小瓤的爸爸說:「平時我們夫妻倆工作很忙,難得有時間陪孩子好好玩一玩,今年的春節活動讓全家人十分難忘:孩子第一次看到話劇和電影,興奮得不得了,嚷嚷著還要去看。博物館里的動植物、科技館里的3D電影,讓全家人都很開心。尤其博物館里的館藏,讓我和孩子媽媽重溫了十幾年前去那兒觀看的感覺,這個假期過得真是太棒了。」
據記者了解,哈爾濱各大電影院、話劇院、科技館等文化場館均在春節期間對觀眾開放,並在七天長假中獲得不俗的票房和觀眾流。很多都是三口之家、全家老小一起出動觀看演出,熱情的觀眾攪熱了哈爾濱的文化市場。
涼爽宜人的哈爾濱進入「桑拿天」
新華網哈爾濱8月7日專電(記者顏秉光)8月7日是我國24節氣中的「立秋」。在這個本該涼爽的日子,有「避暑勝地」美譽的哈爾濱卻熱得出奇。
7日早上,哈爾濱市民盧東興一起床就開始找尋最涼快的衣服。挑來選去,他選擇了一套純棉的短衣短褲,臨行前妻子還囑咐他帶上冰鎮飲料和陽傘去上班。他74歲的老母親一邊念叨「『秋老虎』啊,要熱死人了」,一邊躲進了空調房不再出來。盧東興抱怨道:「哈爾濱的氣候一向涼爽宜人,今夏卻熱得出奇。這幾天,簡直像洗『桑拿浴』,剛剛洗完澡又會出一身的汗。」
據黑龍江省氣象部門介紹,自入伏以來,黑龍江省持續出現高溫天氣,哈爾濱的氣溫在5日、6日和7日甚至達到32攝氏度。據悉,此次「桑拿天」主要是由暖空氣再次襲來冷空氣被逼退造成。
忙碌的人們,你們的國慶長假打算如何度過?
哈爾濱市民盧東興是黑龍江省一家高校的師資科科長,每天工作都很緊張,尤其新學期開始後為了接待新生、安排課程表,每天早7點左右出門,晚19時左右才能回家。非但家務活一點幫不上忙,就連孩子生病到醫院打針都是妻子和母親代勞,每每想到這些他心裡很過意不去。
他告訴記者:「我的女兒兩歲了,非常聰明可愛。因為我和妻子工作忙,早早把她送到了幼兒園,我們很少有大塊的時間陪她,這個長假我已經安排好了日程表,打算帶著孩子和老母親好好玩一玩。」
盧東興夫婦說,雖然家在哈爾濱,東北虎林園近在咫尺,多次陪外地朋友去過,可是一次也沒帶家人去看看,這個假期他們打算全家花一天的時間去看老虎。女兒生病期間天天被關在家裡,嘴裡不停地念叨好朋友「燕妮」的名字,因此帶女兒跟她的好朋友玩一天列為一項活動內容;老母親非常愛逛商場、超市,因此全家先逛一逛買點東西,然後在商超附近吃飯後回家也是活動內容之一。此外,全家觀賞《米老鼠和唐老鴨》美術片、做做手工、一起做游戲等也成為重要活動內容。
哈爾濱:城裡人到鄉下辦年貨成為時尚
日前,哈爾濱市民盧先生和兩位同事商量,快過年了,大家能不能集體到農村去置辦一些年貨,尤其大米、豬肉、柴雞等農副產品,讓全家過一個綠色、健康的春節。他的想法得到了同事的積極響應,三人當即決定開車直奔黑龍江省的慶安縣和蘭西縣——那裡是有名的綠色大米、綠色豬肉之鄉。在裝滿六袋大米、三大塊豬肉後,他們高高興興地返回了哈爾濱。
據記者了解,如今到鄉下買年貨已經成為哈爾濱不少城市家庭逢年過節的必備節目之一。盧先生告訴記者:「到鄉下采購樂趣很多:除了能買到綠色食品、了解農村的風土人情外,還能與同行的人談天說地、放鬆身心,還能為農民兄弟增收出一份力,多好啊!」
年夜飯咋吃好
盧東興 30歲 政法學院教師
我們家的年夜飯都是在家裡吃,不過菜大多都是從飯店點回來的。我已經在附近飯店訂了年夜飯,除了冷盤自己家裡做以外,重頭戲還是由飯店完成,還把自己家裡不好加工的笨雞、笨鴨也送去飯店。餃子也由飯店包了,讓我感興趣的是,飯店想的花樣還真多,連餃子裡麵包錢的習俗都估計到了,有專門的帶錢的餃子,如果有特殊要求,可以自己帶錢去,現場加工。
一場春雪使黑龍江省四條高速公路關閉
9日一大早,哈爾濱小龍王幼兒園的中班小朋友盧小瓤剛跟媽媽走出家門,就被眼前的美景「驚呆」了:地上積滿厚厚一層白雪,屋頂上、牆上、樹上到處銀裝素裹,在陽光的照射下發出點點銀光。小區里、馬路邊停放的車輛也被白雪層層覆蓋,司機師傅們一邊拿著笤帚、刷子清掃積雪,一邊抱怨「這雪太粘了,怎麼掃也掃不幹凈。」
生活觀察:記者目擊 虎年最大暴雪侵襲黑龍江
在黑龍江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盧先生先於妻子和女兒十幾分鍾走下樓,打算把汽車上的積雪清理干凈,然後分別送她們上班、上學。他一邊用卡片費力地清除車身上的冰雪,一邊告訴記者:「這場雪真夠愁人的,有時還夾著雨,落在車身上,很快就結成一層冰蓋,用掃帚掃不幹凈,就得用卡片一層層地刮;雪落到地上,邊下邊融化,地面濕滑很容易出事故。」最後為了保險起見,盧先生決定不開車了,打了一輛計程車送妻子和女兒。
調查:當理財熱情遭遇「冷麵」銀行……
跟高女士一樣,在黑龍江省一家高校工作的市民盧先生在銀行取款、轉存和基金開戶中除了遭遇「排長隊」,銀行工作人員的冷漠態度和對理財業務的生疏也讓他不愉快。盧先生說,物價上漲的幅度不小,老百姓擔心手中的錢貶值,因此他先後到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多家銀行辦理存取款、購買信託產品和基金業務,作為客戶理應享受到微笑服務和嫻熟的業務推介,可惜在這么多家銀行都遭遇了銀行職員的冷麵孔、機械動作和「金口難開」的尷尬。尤其讓他不能釋懷的是,有的銀行職員竟然對理財產品解釋不清,還說「網上都寫得明明白白,讓他自己去看」。
顏秉光專訪婆婆:
輝煌60年:"我的晚年不知要比我的父輩幸福多少倍"
新華網哈爾濱8月6日電(記者 顏秉光)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生日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談及60年間的變化,曾任黑龍江省呼蘭縣(現哈爾濱呼蘭區)建國小學教師、榮獲黑龍江省特級教師稱號的72歲老人黃桂馥說:「除了生活水平的提升、男女受教育機會均等外,我明顯感覺到贍養老人方式的巨大變化,這個變化折射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道德水平的增長。」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從幫扶弟妹『間接養老』到圍繞父母『全方位養老』。」 黃桂馥回憶說,30多年前,每家每戶都有多則八九個、少則三四個孩子。自己就有兩個弟弟、1個妹妹,愛人家則有5個弟弟、3個妹妹。自己和愛人結婚後又生了3個孩子。自己和愛人的工資都是30多元,每月除了孩子的托兒費、柴米油鹽、菜金外,要千方百計擠出5元錢孝敬父母。當時呼蘭縣城與老家長嶺鄉包井村不通車,每次回家看望父母都要步行兩個小時。
因為黃桂馥父母家和她家的孩子都多,她們那一代人對父母的孝敬更多體現在關照弟妹、為父母分憂上,直接給予父母的關心和問候少之又少:大弟弟結婚需要置辦一桌像樣的酒席,她和愛人四處借錢買來豆油、豬肉、小雞運回老家;小妹妹工作需要她求人幫忙,她和愛人二話不說四處找人,出錢出力毫無怨言。類似的事情做過很多很多,以至於父親臨終前拉著她的手說:「孩子,這個家拖累你了,爸謝謝你!」
黃桂馥感慨地說:「跟我的父輩比,兒子對我的贍養那叫全方位。我老伴三年前去世,我就跟兒子兒媳生活在一起。兒子兒媳除了請鍾點工幫我做飯、收拾屋子、洗衣服外,每天吃完晚飯後都開車帶我出去遛彎,逢年過節還要買禮物請吃飯。兒子怕我出門聯系不上,還給我配了一部手機。前一陣子生病咳嗽,孩子們帶我去醫院做了全面身體檢查,確定沒事後才放心。去年,兒媳帶我和孫女在北京玩了半個月,天安門、動物園、博物館都去了。」
「說心裡話,我的晚年不知要比我的父輩幸福多少倍。現在的孩子受教育程度高、尊老愛幼意識強,還都有生活情趣,跟他們在一起我很開心。」黃桂馥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
老年用品市場:6000億元「蛋糕」緣何遭商家冷遇
現年70歲的哈爾濱市民黃桂馥告訴記者:「幾年前我老伴得了腦血栓後遺症,走路很吃力,我一直想給他買一個穩當點的拐棍,可是走遍了大大小小的商店,就是沒有一個中意的。我常想在這個年齡段的老年人患這病的人不少,都需要穩當、輕巧、易折疊的拐棍,咋就引不起商家的注意呢?」
哈爾濱:中高檔健身器材成俏銷年貨
新華網哈爾濱2月8日電(記者 顏秉光)春節到了,人們都忙著大包小包地往家裡運東西。在哈爾濱市,不少家庭在選年貨時將跑步機、按摩椅、理療儀等中高檔健身器材搬回家中,讓一家老小過一個「健康、運動、流汗」的春節。
哈爾濱市民盧先生在春節的前兩天,從商場買回一台標價1.6萬元的按摩椅。他告訴記者:「這台按摩椅是我很早就打算買的,可是妻子一直不同意。她說買這么貴的健身器材是一種浪費,不如散步經濟實用。今年春節前,我一直給她說按摩椅的種種好處,並把它作為家庭建設的一部分,妻子這才高興地答應了。」
像盧先生一樣,哈爾濱不少家庭選擇在春節前將理療儀、跑步機等搬回家中,讓辛苦一年的家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健身的樂趣。
社區民工工會:給農民工普通人的快樂和尊嚴
首家社區流動農民工工會成立的消息引起了哈爾濱市各界的關注。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青年教師盧東興說;"農民工也是社會主義的勞動者,也是哈爾濱這座美麗城市的建設者,他們的合法權益理應受到尊重和保護。對於為農民工成立工會的做法,我十分贊同。農民工有了工會,就等於有了自己的家,他們有了委屈,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就可以到工會去尋求幫助。"
哈爾濱市民、現年70歲的黃桂馥老人說:"農民背井離鄉到城市裡打工、謀生十分不容易,他們拿最低的工資,卻干著城裡人都不願意乾的重活。我每次從報紙、電視上看到農民工在城市裡遭遇到不公正的對待後,心裡總覺得不是滋味,現在好了,終於有工會這樣一個組織,不但能幫他們維護合法權益,還能豐富他們的生活,提高他們的素質,政府真是作樂一件大好事呀!"
Ⅸ 從呼蘭河傳第一章中出5個題
下面那個是呼蘭河轉整本書的問題,除了填空題沒問題,還有一些選擇題,別的都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