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際收支的資本與金融項目是如何為經常項目融資的
「物價—現金流動機制」理論
在金本位制度下,黃金的輸出入,使外匯供求得到均衡,並使匯率在一定范圍內波動。但是無論任何國家,如果其匯率繼續維持在黃金輸出點上,而黃金不斷地輸出時,即使該國有巨額的黃金儲備,它的黃金儲備終有枯竭的一天。逆差引起黃金外流,黃金外流引起貨幣供給減少和物價下跌。物價下跌,有利於出口貿易,而不利於進口貿易。黃金流入引起貨幣供給增加和物價上漲。
休謨認為,任何國家都不會發生黃金持續流出,以致黃金儲備流盡,而不能維持金本位制度的現象。這就是「物價—現金流動機制」理論。這一思想,從1752年至1914年間,先後受到亞當·斯密、穆勒、馬歇爾等古典學派經濟學家的發揚,而成為古典學派國際收支調節理論的核心。
休謨的「物價–現金流動機制」在理論上分析存在著一系列缺陷:
第一,他是以貨幣數量論為依據的,因而得出物價僅因貨幣數量變化而變化;
第二,在金幣流通的情形下,黃金流動不一定會引起物價變動,因為金屬貨幣可以自發調節到必要的數量;
第三,他強調相對價格的變動,而忽視了產量和就業的變動;
第四,黃金流動同恢復國際收支平衡自動聯系起來,金融當局沒有進行干預的餘地。正是因為休謨忽略了上述4方面的情況因而過高估計了「物價–現金流動機制」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作用。
彈性分析法
國際收支的彈性分析法以金本位制崩潰後的浮動匯率制為背景,主要分析了一國當局所實行的貨幣貶值對該國國際收支差額的影響,著重分析了在匯率貶值改善貿易逆差所需的彈性條件和匯率貶值對於貿易條件的影響兩個方面。這一理論最初由A·馬歇爾(Afred Marshall)和A·勒納(Abba Lerner)提出,以後又由J·羅賓遜(Jane Robinson)和L·梅茨勒(L·Metzler)在20世紀30年代作了進一步的發展。
理論假設
彈性分析法是以馬歇爾局部均衡理論為基礎的。有以下假設:1、它只考慮在進出口市場上匯率變化的影響而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包括收入、其他商品價格、偏好等不變),進出口需求曲線本身的位置不變,因而貨物貶值的收入效應和價格效應被抽象掉了。2、所有貿易商品的供給彈性為無窮大,因而按國內貨幣表示的出口商品價格不隨需求增加而上漲,與出口相競爭的外國商品價格也不因需求減少而下降。當進口需求減少時,以外國貨幣計算的進口商品價格不下降;當進口替代商品需求上升時,與進口商品相競爭的商品價格也不上升。3、假設沒有資本流動,國際收支等於貿易收支。4、假設最初貿易是平衡的,匯率變化很小。
彈性分析法的的評價
一、貢獻
該理論的重要貢獻在於,它的分析糾正了貨幣貶值一定有改善貿易收支作用與效果的片面看法,而是正確的指出,只有在一定的出口供求彈性條件下,貶值才有改善貿易收支的作用與效果。
二、局限性
1、該理論把國際收支僅局限於貿易收支,未考慮到勞務進出口與國際間的資本移動。
2、該理論以小於「充分就業」為條件,因而做出了供給具有完全的彈性的假定。不適用於經濟周期的復甦與高漲階段。
3、它是局部均衡分析,只考慮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經濟變數對國際收支的影響以及其他一些相互關系。
4、它是一種靜態分析,忽視了匯率變動效應的「時滯」問題,匯率變動在貿易收支上的效應是呈「J形曲線」的。沒有看到貶值不是通過相對價格變動,而是通過貨幣供給和絕對價格水平的變動來改善貿易收支的。
5、彈性系數在該理論中是一個最重要的參數,但如何確定,是一個極為復雜和困難的問題。
② 國際證券融資包括哪些方式
國際證券融資(international security financing)是指一國的借款人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通過發行債券或股回票的方式進行的融資活動,以答此促進公司規模的快速增長。發行證券的目的在於籌措長期資本,是一種長期融資方式。國際證券融資包括國際債券融資和國際股票融資兩種形式。
③ 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融資方式
(一)直接融資 1.國際債券融資 國際債券即發行國外債券,是指一國政府及其所屬機構、企業、私人公司、銀行或國際金融機構等在國際債券市場上以外國貨幣面值發行的債券。國際債券主要分為歐洲債券和外國債券兩種。
2.國際股票融資 國際股票即境外發行股票,是指企業通過直接或間接途徑向國際投資者發行股票並在國內外交易所上市。
3.海外投資基金融資 海外投資基金融資的作用在於使社會閑散的資金聚合起來,並在一定較長的期間維系在一起,這對融資者來說相當有益。此外,穩健經營是投資基金的一般投資策略,因而投資基金對資本市場的穩定和發展也相當有益。
4.外國直接投資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中出現了兩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其一、國際直接投資超越了國際貿易成為國際經濟聯系中更主要的載體;其二、國際直接投資超過了國際銀行間貸款成為發展中國家外資結構中更重要的構成形式。
(二)間接融資 1.外國政府貸款 外國政府貸款是由貸款國用國家預算資金直接與借款國發生的信貸關系,其多數為政府間的雙邊援助貸款,少數為多邊援助貸款,它是國家資本輸出的一種形式。
國際工程項目融資是一種特殊的融資方式,它是依靠項目自身的未來現金流量為擔保條件而進行的融資。項目融資具有下列幾個特點:
1、至少有項目發起人,項目公司,資金提供方三方參與。
2、資金提供方主要依靠項目自身,而非法融資與其有本質不同。項目融資是一種無追索權或有限追索權的融資方式,即如果將來項目無力償還借貸資金,債權人只能獲得項目本身的收入與資產,而對項目發起人的其他資產卻無權染指。 項目融資與傳統融資的主要區別在於,按照傳統的融資方式,貸款人把資金貸給借款人,然後由借款人把借來的資金投資於興建的某個項目,償還債款的義務由借款人承擔,貸款人所看重的是借款人的信用,經營情況,資本結構,資產負債程度等,而不是他所經營的項目的成敗,因為借款人尚有其它資產可供還債之用。但按照項目融資的方式,工程項目的主辦人或主辦單位一般都專門為該項目的籌資而成立一家新的項目公司由貸款人把資金直接貸給工程項目公司,而不是貸給項目的主辦人,在這種情況下,償還貸款的義務是由該工程項目公司來承擔,而不是由承辦人來承擔,貸款人的貸款將從該工程項目建設投入營運後所取得的收益中得到償還,因此,貸款人所看重的是該工程項目的經濟性,可能性以及其所得的收益,項目的成敗對貸款人能否收回其貸款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項目成敗的關鍵是項目公司在投資項目的分析論證中要有準確完備的信息來源和渠道,要對市場進行周密的細致的調研分析和有效的組織實施能力,要全面了解和熟識投資項目的建設程序,要有預見項目實施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應採取的相應對策,這些專業性,技術性極強的工作,在國際上一些大型的投資項目,通常都由一家專業的財務顧問公司擔任其項目的財務顧問,財務顧問公司作為資本市場中介於籌資者與投資者之間的中介機構憑借其對市場的了解以及專門的財務分析人才優勢,可以為項目制定嚴格的,科學的,技術的財務計劃以及形成最小的資本結構,並在資產的規劃和投入過程中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
④ 國際資本進入中國的渠道、方式和操作流程
境外資金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進入中國市場:
一、外商直接投資的合法途徑。
二、利用我國經常項目可兌換進入中國市場。常見的方式有進出口價格虛報、預收貨款、延遲付匯造假、平行貸款、提前錯後及借用外債等。
除了企業,個人也通過個人外匯匯款,將資本項下的資金混入經常項目而流入境內,這種情況一度相當普遍,主要有三種情況:
(一)是境內居民將在外投資本金或收益以非貿易外匯形式匯入境內結匯;
(二)是境外投資者以本人或授權代理人的名義匯入款項,並以個人名義結匯;
(三)是外商投資企業境外投資總公司以個人捐贈款等名義將資金匯入境內外資企業的法人代表或董事會成員,並採取化整為零的方法結匯作為企業的流動資金。
三、以在華外資企業為通道。
(一)是通過在華建立投資性公司或生產型子公司及合資公司,或者以建設合資及獨資項目的名義,以企業注冊資本金或增資等形式,從境外收取外匯並辦理結匯。
(二)是通過外商投資企業的股東貸款,即外商投資企業以股東貸款方式進行對外短期借款並結匯。
(三)是境內外資企業與境外關聯企業相互配合,以暫收應付款、預收貨款、延遲出口等方式,為境外資金入境提供便利。四、通過境內企業進行外匯貸款並結匯。
五、境內中外資銀行的自主資金調配。
六、資本市場渠道。
境內資本進行境外投資和境外融資有以下途徑:目前國內企業主要通過直接投資、境外借款及貿易信貸等手段,進行境外投資。
企業境外投資除採用貿易信貸預收貨款、延期付款方式外,還經常會選擇境外股權融資、境外債務融資和境外上市等形式進行外匯融資。
(4)國際資本融資擴展閱讀:
1、正常情況下資金流入流出不涉及稅收,但是會涉及到相關業務征稅,比如說如果是貿易方式進來要征營業稅,如果是增資進來,應該是工商收印花稅;如果要股權轉讓進來,要代扣代繳增值部分的資本利得稅。
2、境外公司資金要進入國內的話,要看公司是什麼性質,如果是非外資限制和非外資禁止的領域,正常情況下分貿易項下和資本項下兩大類,可以通過雙方交易的方式由境外支付給境內,如果是要投資性質的話,就要通過資本項下的方式進來,兩種都要外管局審批。
⑤ 國有企業國際融資的有幾種方式
企業獲得資本(企業融資),不單純是為企業發展聚集資金的問題,它實質上是一種以資金供求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源配置過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使用是有償的,其他資源只有經過與資金的交換才能投入生產。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融資方式總的來說有兩種:一是內部融資,即將自己的儲蓄(留存盈利和折舊)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二是外部融資,即吸收其他經濟主體的儲蓄,使之轉化為自己投資的過程。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單純依靠內部融資已經很難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外部融資成為企業獲取資金的重要方式。外部融資又可分為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
l、股權融資
股權融資是指資金不通過金融中介機構,藉助股票這一載體直接從資金盈餘部門流向資金短缺部門,資金供給者作為所有者(股東)享有對企業控制權的融資方式。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長期性。股權融資籌措的資金具有永久性,無到期日,不需歸還。
(2)不可逆性。企業採用股權融資勿須還本,投資人慾收回本金,需藉助於流通市場。
(3)無負擔性。股權融資沒有固定的股利負擔,股利的支付與否和支付多少視公司的經營需要而定。
2、債務融資
債務融資是指企業通過舉債籌措資金,資金供給者作為債權人享有到期收回本息的融資方式。相對於股權融資,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短期性。債務融資籌集的資金具有使用上的時間性,需到期償還。
(2)可逆性。企業採用債務融資方式獲取資金,負有到期還本付息的義務。
(3)負擔性。企業採用債務融資方式獲取資金,需支付債務利息,從而形成企業的固定負擔。
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
就各種融資方式來看,內部融資不需要實際對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會減少企業的現金流量;同時由於資金來源於企業內部,不發生融資費用,使內部融資的成本遠低於外部融資。因此它是企業首選的融資方式。企業內部融資能力的大小取決於企業利潤水平、凈資產規模和投資者的預期等因素。只有當內部融資仍不能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時,企業才能轉向外部融資。
股權融資相對於債務融資來講,因其風險大,資金成本也較高,同時還需承擔一定的發行費用,看似成本較高。但企業融資的成本,不僅包括會計成本,還包括機會成本。相對於會計成本,機會成本是構成企業決策行為的主要依據。從我國的情況看,企業通過銀行貸款所花費的機會成本是很高的
比如,現實中企業根據對未來市場變化的預期,制定了相應的產品開發計劃,但其所需資金往往受貸款規模的限制,等到銀行逐級申報增加貸款規模批下來以後,也許市場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使企業失去一次有利的投資機會。可見,我國銀行貸款的「時滯」增加了企業融資的機會成本。同樣債券融資的限制條件多,對企業來講,同樣加大了機會成本,也是其不利的一面。
企業外部融資究竟是以股權融資還是以債務融資為主,除了受自身財務狀況的影響外,還受國家融資體制的制約。不同的國家由於歷史、文化、傳統不同,經濟發展的水平以及對資金需求程度不同,所選用的融資體制也不相同。不同的融資體制規范著企業獲取資金的渠道,制約著企業的融資形式和取向。
因此,對國有企業而言,不僅存在著國有資產,還存在著國有負債,國有負債即籌集和使用資金的成本也就構成了國企改革的成本。我國國企改革的成本包括四個方面:(1)離退休下崗人員安置。(2)醫療、教育及其他福利費用。(3)企業辦社會的成本。(4)企業銀行債務。其中銀行債務構成了企業的顯性負債。對於企業從財政獲取的資金,企業要承擔一部分隱性社會責任,即安置下崗、離退人員、養老金、醫療、教育、失業保障等。這部分隱性社會責任即構成了企業的隱性負債。
如何解決企業巨大銀行債務包袱問題
目前,我國國有企業債務重,資產負債率高。據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的資料,1990年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8.4%,91年至93年上升為60.5%、61.5%、71.l%,1994年為83.3%,96年平均為89%。解決企業銀行債務問題可採取以下對策:l、通過資本市場籌集一部分。資本市場作為長期資金交易的場所,一般包括長期存貸市場、長期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狹義上僅指以股票和債券為信用工具的直接融資市場。我國資本市場正處於一個擴容、增效、改革、規范的成長期。可以通過資本市場籌集一部分。(l)用發行股票所籌資金歸還一部分貸款。(2)將部分銀行貸款轉為債券
2、投資基金轉換一部分。(1)創設轉換銀行與企業債務的國企重組資金。國企重組資金就是金融中介機構通過組建基金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向社會公眾發行基金股票(公司型基金)或受益憑證(契約型基金),把社會公眾的分散資金有機匯集起來,其主要投資方向是向國企注入資本金。(2)建立產業金融聯合組成一個聯合投資公司,以國企資產作為擔保物,由聯合投資公司出面向商業銀行借款,幫助國企擺脫困境。
3、債權變股權置換一部分。通過股份制改造,對那些關系國計民生,合乎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向專業銀行貸款超過全部資產的50%,且所欠貸款30%為逾期、呆滯貸款的國有企業,可將其超過一定年限的部分貸款,轉為銀行對企業的投資,使債權變成股權。
4、呆帳准備核銷一部分。
5、政府扶持補貼一部分。方法有以下幾種:
(1)貸改投。
(2)財政返還
(3)發行財政特種國債等
6、盤活存量一部分。(1)破。讓無挽救價值的企業破產。(2)調。結合產業、產品結構來調整資產結構。(3)並。靠資產重組,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業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把優勢企業擴張和劣勢企業兼並結合起來,互利互惠,優勢互補。(4)轉。實行股份合作制,對部分中小企業的資產可以實行整體和部分拍賣,有償轉讓,用其收入償還銀行貸款和注資其他國有企業。
以上幾種方法中,利用資本市場是主要方式。
⑥ 國際資本市場是
國際資本市場,又稱「國際借貸市場」。是指國際借貸資本集中的場所,也是國際資本以貨幣形式進行交易和流通的國際存貸活動場所。通過資金的借貸及債券發行,促進資金在國際間移動和再分配。按借貸形式,分為國際信貸市場和國際債券市場。信貸市場又分為長期信貸市場和短期信貸市場。國際債券市場又分為歐洲債券市場和外國債券市場。
在過去的一百年間,世界經濟從嚴格的國別壁壘和分割走向全面的區域聯合和一體化,資本作為經濟發展的要素之一,率先實現了大范圍的跨國界流動,而國際資本市場則經歷了由分割到融合進而走向全球化的發展歷程。
從總體上看,國際資本市場始終保持規模持續擴張的態勢,資本跨國流動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可以說,全球化始終是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指向和最終目標,並將成為二十一世紀初期國際資本運動的主要特徵之一。
國際資本市場有以下主要功能:首先,提供了一種機制,使資本能迅速有效地從資本盈餘單位向到資本不足單位轉移,此時資本市場承擔了一級市場功能,只有一級市場才能通過發行和增發新的證券,為資金需求者提供新的資金來源。
第二,為已發行證券提供充分流動性的二級市場,即發行證券的流通市場,二級市場的存在是為了保證一級市場更有效地運行,二級市場上投資人可以通過不斷調整其資產組合來降低風險,獲取最大收益,並且隨時使證券變現;同時發行人也可以迅速並持續的從社會上募集到其擴張所需的資金。
第三,能夠更廣泛的吸引國外資本或國際資本,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及跨空間調配速度。第四,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吸收資本,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資金運作效率。第五,能夠通過發行國際證券的形式或創造新的金融工具,規避風險,逃避各國的金融、外匯管制及稅收問題。
⑦ 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
自20世紀初期起到20世紀50年代,國際資本市場開始在資本的國際配置中發揮積極作用,其活動表現出如下特徵:
1、國際資本市場推動國際資本由歐洲湧入美、澳等當時的新興市場國家
一般認為,古典金本位盛行的1870年到1914年的50年間,國際資本保持高度流動性,並大量由歐洲湧入美國和澳洲等地區。1914年前後,英國的年平均資本流出量佔GDP的5%到9%,法國的資本流動佔GDP的2%,德國為3%左右。而在資本輸入國中,澳大利亞的資本流入占其GDP的9.5%,加拿大的資本流入占其GDP的6%。
2、公共機構是國際資本市場活動的主體。當時的國際資本市場活動主要表現為:借款國家政府和部門大量向英國、法國和德國的資本市場發行固定利息債券;美國的債權人在國外建立子公司,通過持有過半數的股權(或獨家經營)對其進行控制等。
3、國際資本市場具有很強的波動性,尤其是國際債券的利率隨時間及國別的變化而出現大幅度調整。
4、資本流動因資本輸出國和輸入國宏觀經濟狀況變化及突發性政治經濟事件而初現上升和下降的大起大落。1929-1933年全球性金融危機引發的大蕭條,導致普遍的債務違約,嚴重打擊了國際資本市場的活動。30年代,在貨幣貶值預期普遍存在和戰爭及政治迫害等因素的影響下,資本運動大部分採取了短期資金外逃的形式。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范圍的私人銀行貸款和證券投資受到相當程度的抑制。資本無法突破地域限制,更多地表現為在貨幣發行國境外的流動,市場交易行為也大多發生在國外,即歐洲美元交易。
該時期國際資本市場活動的特徵是:
1、國際資本市場活動停留在歐洲市場及歐洲貨幣的范疇。在戰後廢墟上崛起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構築了二十世紀後半期國際金融秩序的基礎,同時,該體系的核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有關協定則明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國際資本流動的基本規范。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實施初期,各國普遍對資本流動進行不同程度的控制,嚴格控制下的資本繞開管制在貨幣發行國境外流動,形成了歐洲資本市場的雛形。歐洲資本市場既是銀行間市場,又是政府籌措資金的市場,同時還為大公司提供借貸服務,商業銀行是該市場的核心。歐洲資本市場資金來源廣泛,數額龐大,以多種兌換貨幣計值,充分滿足各種借款需要,商業銀行經營自由,貸款靈活簡便,資金安排迅速。
2、資本流動形式集中表現為官方援助和直接投資。在二戰結束後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資本流動的主流是大規模的國際援助,以及逐漸復興的直接投資。二戰後歐洲重建計劃引起了龐大的官方資本流動。美國政府實施的馬歇爾計劃和杜魯門的第四援助計劃導致美元大量流入歐洲。從1945年7月1日到1955年6月30日,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下,向聯邦德國提供貸款38.7億美元,1945年12月,美國與英國簽署財政協定,美國向英國提供37.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
3、美國在主導官方資本流動的同時,也成為私人資本流動的主體。根據OECD的國際資本市場統計,1951年,國際債券的發行總額為9.954億美元,其中,在美國市場發行了9.226億美元,占國際債券發行總額的92.69%,整個50年代,美國為國際債券發行提供了71.601億美元的資金來源,占當時融資總額的78.21%。進入60年代後,美國商業銀行紛紛擴大國際業務,在國外尤其是歐洲開設分行,這些銀行利用其持有的巨額資金,積極發展信貸業務,為歐洲貨幣市場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 1973年,隨著匯率制度由固定向浮動的轉變,美國和其它一些國家逐漸解除對跨境資本流動的控制,國際資本流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該時期對資本流動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是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的兩次石油危機及石油美元的產生。
1、石油危機與石油美元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自70年代起開始取代煤炭,成為世界能源消費的主要部分。石油的生產和消費極不平衡,美國、歐洲和日本所生產的石油不到全球總產量的20%,其石油消費量卻佔全球總消費量的70%,不得不大量依靠進口,石油價格的變動直接影響全球經濟的表現。
中東國家是主要的石油生產國,1960年9月,第三世界石油生產國建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致力於改變長期形成的油價過低的不合理局面。70年代起,OPEC成員國通過參股和收歸國有等措施,逐步掌握了自己的石油資源。
70年代初美元匯率下調,西方工業國的製成品價格相應上漲,由於石油貿易以美元計價結算,石油出口收入跟隨美元匯率持續下降,石油生產國蒙受重大損失。1973年10月中東戰爭爆發後,OPEC成員國一方面加快石油生產國有化進程,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石油價格從此前的每桶3.01美元提高到1974年1月的11.65美元。1979年1月,OPEC再度提高油價,把每桶原油定價調整為14.327美元,到1981年10月,國際市場油價上升到每桶34美元。
石油價格的大幅度上升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嚴重依賴石油進口的經濟體遭受了嚴重的外部沖擊,國際金融市場主要貨幣匯率的靈活調整為這些經濟體吸收這種外部沖擊提供了可能。
隨著石油價格的大幅度上升,OPEC成員國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出現巨額順差,1974年達651.7億美元,1980年達928.4億美元,1973年到1981年順差累計達3360.7億美元。這就是所謂的石油盈餘資金,由於石油盈餘資金大部分以美元表示,所以又稱石油美元。
2、石油危機時期全球資本流動的特徵
石油危機時期資本流動的特徵表現為:
①石油美元的積累及流動推動了歐洲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在OPEC成員國可供運用的資金中,約有三分之一投放在歐洲貨幣市場,大部分採取歐洲美元存款的形式。在1981年歐洲貨幣貸款總額900億美元中,阿拉伯銀行佔了26.5%。所以,歐洲資本市場在提供渠道促使石油美元迴流的同時,也獲得了自身進一步發展的新動力。
②石油美元的流動掀起了私人商業銀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的高潮,也為拉美債務危機的爆發埋下了伏筆。第一次石油危機後,非產油的發展中國家出現了長期、巨額經常項目赤字,不得不大量舉借外債,資金需求快速上升。OPEC成員國組織為獲得發達國家比較安全的資產,把大部分石油美元貸給了發達國家的私人商業銀行。而70到80年代,發達國家經濟普遍停滯,名義利率停留在低水平,扣除物價因素後的實際利率則為負值,私人商業銀行便增加對非產油發展中國家的貸款,獲取更高的利息收入。石油危機期間,國際資本市場的籌資活動顯著增加,尤其是非OECD國家的籌資額成倍上升。
1982年後,OPEC成員國開始出現經常項目逆差,石油美元的累計過程被迫中斷,這樣,發達國家私人商業銀行向非產油發展中國家發放貸款的資金來源無以為繼,發展中國家獲得國際貸款的條件急劇惡化。 進入80年代,由於多數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淪為債務沉重的借款國,面臨著債務還本付息的困難,資本流動開始顯示出收縮跡象。
從1973年到1982年的十年間,非產油發展中國家的對外債務總額從1031億美元增加到8420億美元,每年增加18.8%,其中,政府貸款的年增長率為14.5%,私人貸款的年增長率為19.4%,私人信貸在貸款總額中的比例達60%到75%。在居高不下的外債總額中,短期信貸高速增長,國際債務期限明顯縮短,浮動利率債務比例大幅度上升,到1980年已經超過全部外債的40%。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外債償付壓力不斷上升,從1973年到1982年,還本付息額由179億美元增加到932億美元,還本付息額占出口收入的比重(償債率)由15.9%提高到23.9%,其中利息支付額占出口收入的比重由6.1%增加到13.2%。
在非產油發展中國家過度借貸、結構失衡的同時,80年代起,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直接導致了該類國家償債危機的爆發。1980年,西方國家先後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發達國家的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和世界貿易增長率開始下降,到1982年出現了負增長,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急劇惡化,進口需求大幅度下降,出口收入快速下滑,經常項目逆差上升,外債還本付息能力降低。
在西方國家經濟持續衰退的同時,美國里根政府採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出現了高利率、高匯率、高通貨膨脹率三高現象。
由於非產油的發展中國家外債以美元計價的比例很高,美元匯率的上揚直接加重了該類國家實際的債務清償即流向債權國的本金和利息的負擔。
由於美國利率居高不下,其它發達國家也相繼隨之提高利率。七個西方主要工業國短期資金的平均名義利率從1979年的9.2%上升到1982年的12.9%,長期資金的平均名義利率從1979年的9.3%上升到1982年的12.4%。由於發展中國家浮動利率外債超過外債總額的40%,利率的上升導致償債壓力的上升。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計算,國際金融市場利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非石油出口國將多付40億美元的利息,以此推算,巴西和墨西哥將為此多支付7.5億美元的利息,非產油發展中國家將多支付近200億美元的利息。因此,1979年後,許多非產油發展中國家借的新債主要用於支付利息。
在內外雙重壓力的作用下,1981年3月,外債總額為260億美元的波蘭政府無力償付數額為25億美元的到期債務本息,拉開了非產油發展中國家債務清償危機的序幕。1982年8月,墨西哥宣布全部外匯儲備基本耗盡,無力償還到期債務的本息;9月,第三世界最大的債務國巴西宣布急需175億美元的新貸款來解決清償困難;12月,阿根廷提出與西方債權者進行重新安排債務的談判。越來越多的國家捲入這場債務危機:在拉美,除哥倫比亞和巴拉圭外,其他債務國均相繼要求延長償還債務期限,在非洲,蘇丹、摩洛哥、多哥、中非共和國、馬達加斯加、扎伊爾、尚比亞等10國陷入債務危機的深淵,在亞洲,印尼和菲律賓也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援助解決債務支付問題。
債務危機爆發後,債務國政府、債權國政府、債權銀行和國際金融機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漸遏止了危機的蔓延。但是,這場危機對國際金融市場的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該時期國際資本市場活動特徵表現為:
1、資本流動規模擴張極不穩定。80年代初期,資本跨國流動的總量由年融資近2000億美元下降到1500億美元左右,累計下降幅度超過20%。1984年後,國際資本市場的融資總額又出現大幅度上升,三年間累計升幅超過70%,表現出很強的不穩定性。
2、發達國家間的國際資本流動受債務危機的影響程度輕微,並在短時間內快速恢復。1982和1983兩年,OECD國家的資本流入分別下降了14%和11%,下降程度略高於國際資本市場的平均水平。但是,1984年後,OECD國家的融資規模快速上升,資本流入數量超過了債務危機前的總水平。
3、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入進入長收縮期。非OECD國家的國際資本市場融資在1981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419億美元後,進入長達6年的下跌期,年度融資總額一度下降到211億美元,比1981年下跌近50%。一直到1993年,非OECD國家的資本流入才超過1981年的水平,達653.42億美元。因此,在債務危機的影響下,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入收縮期長達10年,這剛好是拉丁美洲國家失落的十年。 1988以後,資本流動的規模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資本的跨國流動進入一個新的全球化的發展階段。
國際資本市場的籌資總額,由1988年的3694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8322億美元,增長了一倍以上,到1998年,以國際債券發行、銀團貸款和其它債務工具為主要內容的國際資本市場融資額達12247億美元,比兩年前增長了近50%。
附表1國際資本市場活動(1988-1995)(百萬美元)
--- - - --------------------------------------------------------------------------
時間 國際市場籌資總額 年度增長率% OECD國家籌資總額 非OECD國家籌資總額
1988 369393 21.64 332318.1 26557.5
1989 385313.6 4.31 347776.2 24605.8
1990 361430.9 -6.19 316653.5 29358.8
1991 432500.4 19.66 379478.2 38022.7
1992 458255.1 5.59 404420.8 32960.2
1993 625835.9 36.57 539776.5 65348.2
1994 669702.1 7.01 587336 69992.9
1995 832243 24.27 732169.3 82412
-----------------------------------------------------------------------------------
資料來源:OECD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Statistics1950-1995
80到90年代以來的國際資本市場活動最顯著特徵是資本流動的全球化,具體表現為:
1、資本跨國界流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大幅度上升。
在資本流動總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時,資本跨國流動與其經濟規模的相對比例顯著提高,國際清算銀行依據國際收支統計資料計算的證券跨境交易資料顯示,1975年到1998年間,西方國家各類證券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間的交易總額在GDP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國由4%上升到230%,德國由5%上升到334%,義大利由1%上升到640%,日本由2%上升到91%,其中,增長最快的時期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2、資本流動的速度快速上升,資本流動性達到很高水平。
在資本流動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金融技術的日新月異,金融創新的大量使用,以及各類金融衍生工具的開發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國際資本的流動速度。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對全球外匯市場的名義日交易金額的調查,到1998年4月,該交易額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比上次統計的1995年增長近50%,三年間的年平均增長率是14%,大大超過1992到1995年的9%。顯然,外匯市場的交易規模的擴大在不斷加速。
3、更多的國家和地區以更有利的條件進入國際資本市場。
在本階段,新興市場國家再度成為資本流動的重要目標,發展中國家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的條件顯著改善,參與國際資本市場活動融通資金的國家越來越多,各類資本市場進入的障礙和藩籬紛紛消除。
4、國際資本市場的價格呈現趨同趨勢,利率的波動具有明顯的聯動性。資本流動的全球化使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國際金融市場的融資條件趨於一致,不同國家的利率差距縮小。過去20年間,主要工業國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差距不斷縮小,進入90年代後,美國、德國和日本的央行基準利率一度收斂於6%的水平,盡管此後又出現一定程度的分離,但總體升降趨勢基本同步,利差趨於穩定。此外,隨著歐元的出台,歐洲主要國家利率水平率先趨同。
從利率水平的調整看,西方主要國家央行的決策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幾乎主要國家利率的每一次調整都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快速響應。 綜觀國際資本市場市場的百年變遷,我們發展,推動國際資本市場全球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生產力的發展和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及世界經濟的周期性變動,國際貿易發展,金融市場內在需求及利率變動、金融創新及金融自由化的發展,資本帳戶管理政策,國際貨幣體系,跨國公司,以及國際組織等方面。上述動力的屬性又可以劃分為:經濟金融發展的客觀需要和有關國家或國際組織人為推動兩部分。
在一般情況下,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本身的推動力應歸入客觀必然性類別;金融活動快速上升產生的內在推動力則兼具客觀必然性和人為推動兩方面的屬性,但是,相對而言,其客觀必然性的色彩更強烈一些;在資本帳戶開放進程中,發達國家的政策推動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種開放過程又是更多的國家對外經濟貿易聯系不斷擴大的結果,因而同樣具有客觀必然性的一面;國際貨幣體系作為國際貨幣關系的准則,其總體政策取向更大程度上體現了西方主要工業國家的意願;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政策調整可以全部歸入人為推動的范疇(詳見下表)。
在上述分析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假設下,由上述七大因素推進的金融資本全球化進程總體上看是世界經濟、金融活動規律調整的必然結果,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部分發達國家的意志,具有人為推動的一面。
從另一個角度看,資本流動的全球化發展和國內金融市場的開放是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相互聯系又各具特點的組成部分,資本運動的自由化意味著居民可以參與國際金融市場活動,也意味著國內消費者可以購買外國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本國金融機構可以為外國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從而從內外兩個角度進一步推動了金融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其最終結果是資本效益的最大化和資源配置的最佳化,這就是金融全球化的市場表現形式。
金融資本全球化進程屬性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發展過程的復雜性和收益分配的不均衡性。從全球資本流動的地域結構看,發達國家和地區繼續保持在資本全球流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為資本全球化布局的出發點和目的地,尤其是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相互間的資本流動繼續保持較高水平,資本多向流動趨勢日益顯著。即使是金融危機的大范圍爆發,也不僅沒有影響發達工業國在國際資本市場的活動,反而促使資本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規模流入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成為全球資本流動的最終目的地,大量持續的資本流入促使其金融實力超強發展,使其對國際資本市場未來格局的影響力不斷上升。
金融全球化以資本自由流動和金融貿易服務自由化等形式,促進了全球金融領域的競爭,推動風險報酬趨向於平均水平,並通過資產價格的迅速調整保持市場均衡與穩定。同時,資本自由流動促使金融中介機構更好地進行風險評估和管理,擴大技術轉讓的范圍,其結果是更多的金融機構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內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推動金融市場效率的提高。此外,資本流動的全球化要求一國有關管理當局切實提高經濟金融政策的可信度和有關政策組合的協調能力。
當然,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金融全球化過程中的資本擴張僅僅是個開始,資本的全球化擴張還處於初始階段。80年代後期出現的全球金融危機開始逐漸暴露出金融資本全球化的負面效應,但是,與我們傳統認識相背離的是,即使不同資本流動工具的變動規模呈現此起彼伏的波動特徵,但是,作為一個整體,全球資本流動持續增長的趨勢並未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融資的增長成為一種不斷持續的行為。
⑧ 國際金融公司的融資範例
能源效率行業
中國公用事業能效融資項目
中國公用事業能效融資項目中,國際金融公司將向中國參加該項目的銀行,提供投資額最多為 5000萬美元的風險分擔機制,以便支持總貸款額為1.15億美元的能源效率項目。中國公用事業能效融資項目將在促進能源效率、減少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及推動中國中小企業貸款方面產生巨大的發展影響。中國公用事業能效融資項目獲得了全球環境基金1650萬美元、及芬蘭貿易工業部300萬美元的贈款支持。
中國公用事業能效融資項目希望能最終達成如下目標:
1.支持由國家發改委制定的十一五計劃中,關於能源效率及環境保護的戰略重點;
2. 按商業原則運營;
3. 通過提供技術援助和風險分擔機制,促進能效設備的使用;
4. 與公用設施公司、銀行和能效設備供應商結成合作夥伴關系,來實施該項目;
5. 積極解決目前能源效率行業存在的市場推廣和融資障礙;
6. 支持政府加速推廣使用天然氣的戰略。
中國公用事業能效融資項目第一次將公用事業公司、能效設備提供商、及銀行三方集合在一起,為推廣能源效率項目,創建了新型的融資模式。通過這一項目,國際金融公司將支持總額超過1.5億美元的能效項目的融資,並從而導致500 萬- 1000萬噸溫室氣體排放的減少。
金融市場業
(1)熊貓債券
2005年10月,國際金融公司在中國國內市場首此發行本國貨幣的熊貓債券,該支11.3億元人民幣、期限為10年的債券是在銀行間市場面向機構投資者發行的。國際金融公司將債券收益向廣州發展實業有限公司、安徽海螺水泥公司及北京和睦家醫院進行了融資。
國際金融公司此次債券的發行,標准著中國人民幣債券市場已經開始向國際金融機構開放。此次發行還為未來高信用等級的發行人發行人民幣債券起到了示範作用,它還將幫助中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深化改革。國際金融公司的人民幣債券發行說明了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又往前邁進了重要的一步,它將進一步推動中國非政府債券市場的發展,從而增加私營企業的融資渠道。此次債券發行也使國際金融公司獲得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來幫助那些需要本國貨幣融資的、質量較好的國內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2)杭州聯合銀行
2006年,國際金融公司購買了杭州聯合銀行5%的股權,是外資入股中國農村合作銀行的第一例。這一創新項目將為中國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和重組提供有價值的、第一手的實踐經驗。 國際金融公司把其投資於中國金融機構的精深經驗用於這次富有開創性的項目中。國際金融公司的技術援助基金將支持省級農村合作體系的改革。國際金融公司還將委派一名富有國內和國際銀行經驗的高級銀行管理人員,作為杭州聯合銀行的董事會成員,就杭州聯合銀行的管理和現代化金融機構的建設提供建議。
農村信用合作體系的改革對於中國農村的發展和脫貧有著深遠的意義。這個項目的目的在於為中國的農業合作銀行樹立一個標尺。國際金融公司將致力於幫助杭州聯合銀行在公司治理、風險揭示、環境以及社會責任方面達到一個較高的標准。這樣,他們在中國的農村金融改革中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農業行業
北方安德利濃縮蘋果汁公司
繼 2005年國際金融公司向北方安德利濃縮蘋果汁公司提供1500萬美元貸款後,國際金融公司又於2006年向其提供了450萬美元的股本投資。北方安德利於1996年在山東成立,並繼而迅速成長為中國和世界濃縮蘋果汁行業處於領先地位德生產商和出口商。國際金融公司的貸款將幫助北方安德利公司完成其全國主要生產基地生產設施的擴建,尤其是位於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生產基地的擴建。這與中國政府支持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一致。該項投資還將幫助北方安德利提高生產效率、將生產能力提高到年加工100萬噸蘋果的水平。國際金融公司的資金還將幫助優化公司的資本結構,並最終使約200萬農民直接從北方安德利公司對蘋果的生產加工而受益。
為了幫助北方安德利公司擴大其對當地農民的支持,國際金融公司還將提供一個為期三年、總金額為75萬美元的供應鏈技術援助項目。該技援項目將提倡在中國的蘋果生產過程中採用改善蘋果種植地的管理、加強工人生產中的健康和衛生條件等好的農業生產習慣,減少農用化學品對環境的污染,並降低固體和液體廢物的排放。技術援助項目將為北方安德利引入蘋果可追溯供應鏈系統,使其產品質量能夠達到國際食品生產商所期望的標准。
基礎設施
2006年,國際金融公司向雲南中大鹽津發電有限公司提供了2200萬美元的長期貸款。國際金融公司與DEG、Proparco公司及FE全球和亞洲清潔能源公司一起合作,共同支持位於中國雲南省境內白水河上總裝機容量為7.8萬千瓦的三座徑流式發電站的建設和運營。雲南中大現有6座小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85萬千瓦,均位於雲南省昭通市鹽津縣境內。該項目的主要發起人是浙江中大三川水電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位於浙江杭州,是一家開發、擁有和運營中國小型水電資產的國內控股公司。
這是IFC首次投資於中國欠發達的西部省份-雲南省,它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由於項目將消耗大量的物資和服務,因此它將極大地拉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本項目還將產生示範作用,希望能籍此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到雲南和其他西部省進行投資。
本項目的建設還將進一步推動中國政府開發水電資源以取代火力發電的政策。該項目在30年的運營期內,預計每年可以提供大約3.8億千瓦清潔能源,從而緩解中國南方電力短缺的問題,並預計能夠減少800萬噸的溫室氣體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