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窩輪和期權是一回事嗎
窩輪由英文warrants的諧音而得名,是認股證的一種,即備兌認股證。持有窩輪,實際上相當於持有一種虛擬的權利。從這種權利出發,窩輪可以分為兩類,認購證和認沽證。之所以說這種權利是虛擬的,關鍵在於無論認購證還是認沽證最後都不以實物而是以現金交割,並且大多數窩輪投資者也只是把它看作一種投資工具來博取差價,並非真想購買這種權利。
一種認股權證
一般而言,因標的資產的不同,存在兩種不同的認股證,一種是公司認股證或謂之股票認股證,另一種則是衍生認股證或謂之備兌認股證。窩輪屬於備兌認股證。
眾所周知,股票認股證一般由公司發行,它賦予持有人在一定期限內或者指定日期按照行使價格認購該公司股票的權利,目的在於融資。屆時持有人按行使價支付後,發行人必須交付對應資產。而備兌認股證實際上是一種投資工具,由投資銀行發行,其發行目的並非集資而是為投資人提供一種管理投資組合的有效工具,因而也不需要進行實物交割。正如股票認股證與發行人的股票掛鉤,備兌認股證也和某種資產掛鉤,只是這種資產可能是市場上的一種股票、股票指數、貨幣、商品或者一籃子證券等,與發行備兌認股證的投資銀行沒有任何關系。
具體到香港市場上的窩輪,則是與一種股票或者股票指數掛鉤,期限大多在六個月左右,基本上都是歐式。
其實就抓一點核心區別差不多就夠了,那就是股票期權投資者可做買方也可做賣方,而窩輪投資者只可做買方和平倉,不能做賣方。只有那些發行窩輪(權證)的投行才可以做賣方。也就是說,窩輪是某些公司所發行的只能作多和平倉的標准期權。其他的差別都不是很核心的。
(在IB的平台上,可以在同一平台交易香港的窩輪、指數期權及美國的股票期權等一系列金融產品。)
解釋如下:
1. 權證就是當你有錢隨時都可以購買股票權利的證書,也可以賣給其他人(權力購買股票)。期權就是公司授權給股民(擁有股權)在某個特定時間(3個月)某個價錢(¥10)購買公司股票。就是3給月後你可以用¥10來買公司股票,無論公司股票價錢升還是跌。如果是跌你當然不買,如果是升當然買回來再賣出去從中得到利益。還有些期權有硬性規定要買,那就看公司的前景好不好咯。
2. 權證就是你可以購買股票的資格證書,你可以自己用,也可以買給其他股民。可以轉讓。企業員工股票期權(以下簡稱股票期權)是指上市公司按照規定的程序授予本公司及其控股企業員工的一項權利,該權利允許被授權員工在未來時間內以某一特定價格購買本公司一定數量的股票。
② 創業公司融資,股權是如何一步步被稀釋的
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在加盟公司時拿到的期權比例,並非最終公司上市時手中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隨著公司的不斷壯大,外部融資會不斷稀釋大家的股份。究竟最後能拿到多少公司股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司的融資和期權池。 首先,創業者需要理解融資和股權轉讓的區別。
融資是企業融資,企業引入外部投資者的資金做大公司,投資人則拿到公司的一部分股權成為公司的新股東(即「增資入股」)。
而創始人轉讓出自己手裡的公司股權,其實質是股東的套現,股權轉讓的收益歸屬於股東個體而非公司,除非,該股東又將轉讓收益作為新的注冊資金再次投入公司,這樣的投入會導致公司股權結構的變化,與融資效果類似。
融資時,企業注冊資本增加,且原股東股權計稅成本不變;股權轉讓時,企業注冊資本不變,且原股東股權計稅成本調整。
融資帶來的股權稀釋
通常,一個不斷做大的公司在上市前往往需要4-5輪的融資。
典型的情況下,企業根據融資輪數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初期 :股東自己出注冊資本金
天使輪:改革發展,天使投資人「看人下菜碟「
A輪:經過基本驗證,具有可行性
B輪:發展一段時間,公司還可以
C輪:在前面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看到上市的希望
IPO:發展壯大,投資人要套現離場,大家都覺得該上市了。
第一輪天使輪融資在50萬-200萬之間。天使投資人也會拿走10%到20%的股權。接下來,公司的商業模式初步取得成效時,VC會投出A輪。A輪融資通常在500萬-1000萬間,同時拿走公司20%至30%的股份。下一輪(B輪)融資額進一步擴大,數目通常在2000萬-4000萬。當然了,公司要繼續發展壯大投資人們才會給錢。這時候,公司一般出讓10%到15%的股份。最後,公司進一步擴大,如果達到年營業收入2000萬以上,PE或其他戰略投資者會進一步投C輪,數額在5000萬左右。此時他們拿5%-10%的期權。
為了留住老員工和吸引新員工,公司會設立期權池,這也會稀釋原有股東的股份。每年,公司都要保證期權池占據一定的比例,來激勵員工們。員工們在加入公司初期,因為心裡清楚,公司其實是前途未卜,所以往往要求拿到較高比例的期權補償。而每一次給新員工發期權,公司創始人和部分老股東的股份就會被稀釋。
一個簡易的稀釋案例
例如:甲乙二人建立了企業A,他們兩人的出資比例為6:4,則此時公司的股權結構為:
老員工和舊股東的期權稀釋過程
每一次新一輪的外部融資進來後,隨之而來的期權池的調整和新的投資者的權益都會使老員工和原有的投資者手裡的股份被同等的稀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員工手裡期權的價值反而是增加的。例如:一個員工在公司種子輪融資後加入時拿到了1%的期權,但是公司在A輪融資後,他手裡的期權只剩下0.6%。但公司的價值其實是在不斷增加的。
即便是公司創始人,經過了多輪融資和期權池調整後,最終手裡剩下的股權比例也大為減少。例如一個創始人在公司成立之初有60%-70%的股份,上市後可能手裡只有20%-30%的股份。
為了防止股權稀釋而導致控制權大大減少,創始人們可以採取特殊的股權設計,以起到類似Google,Facebook的」雙層股權結構」的效果,保證自己對公司的發展占據主導。
如果公司資金鏈有問題,財務總是不順暢,那麼公司需要以相對較低的估值來融到更多的資金。這樣的話,老員工和原有股東的股份會被稀釋的更厲害。
風險越大,收益越大
期權的稀釋在員工的工作Offer上也能體現。以一個中級軟體工程師的offer為例。他在不同階段加入公司時,能夠拿到手的期權比例都是不同的。如果該工程師選擇在A輪融資前加入公司(此時公司有5-20個員工),那麼他大約拿0.27%的期權;如果該工程師等到公司快要B輪融資前加入(此時公司有20-50個員工),則他會拿到0.084%的期權。C輪融資之前加入公司的員工,可以拿到0.071%的公司期權。可以看到,即便是同一個職位,越往後加入公司,能拿到的期權越少。這是因為,除了因公司融資和增加期權池帶來的稀釋效應外,越往後加入公司的員工所需承擔的風險也在減少。「風險越大收益越大」,似乎是一個社會中普遍通行的法則。
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公司通過設立期權池的方法給員工做股權激勵,雖然CEO自己手中的股份被稀釋掉一部分,但此舉留住了關鍵人才,且吸引了優秀的人才加入公司,長遠來看是值得的。如果吝惜股份,則較低的薪酬禮包吸引不了最好的員工,對公司的負面效應不小。
小結
一個股份逐漸稀釋的模型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理解這個過程。稀釋不一定是壞事。籌集資金,把公司進一步做大做強,能做到這一步的話,稀釋股份就很值得。公司持續的市值增加帶來的收益會遠高於出讓的那一小部分股份的價值。換句話說,讓出一小塊蛋糕,然後換取整個蛋糕的一步步做大。
③ C輪公司的期權有價值嗎
C輪以前的估值,能相信嗎?
2016-11-13
這是創業有史以來最優惠的時代
一直以來我是這么認為的,所有創業者無外乎幾種人,一種是市場營銷天才,一種是技術產品型,當然有很多創業者都是缺乏很強技術的,同時他開始的初創資本非常欠缺,找到一個合格的CTO很困難,所以找到封推這樣的公司,付一點小錢、給一點小股份共同成長,但是找到的都是大公司級別的CTO。
其實,我今天最想說的是,今年的創業環境比我在1991年的時候好很多,甚至可以說不可同日而語。因為,今天的創業環境實在是成本很低,很多城市都是不要房租的,政府會給予各種獎勵。每個省的電視台都會有創業大賽,贏了大賽你不但可以撈倆錢兒,還能面點兒稅,還有很多支持。
我們現在有上萬家企業,這些企業有的都融了上千萬,甚至是上億。當然機構的錢也不是白投的,目的是挖掘出下一個馬雲、馬化騰、李彥宏,製造出下一個BAT,下一個滴滴出行。
今天的時候,我跑了趟以色列。但我還是覺得中國的創業環境仍是全世界最好的,美國、中國、以色列這三個地方是創業公司密集度最大的,它有所有創業者都需要的必要因素,尤其是在中國,我們的政府和資金可能是最慷慨的,全世界只有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家可以給公司無息貸款。
現在大家都在創業,我覺得這確實是一個不能再好的機會。我剛才提到1991年那會,那個時候大公司出來的,10萬美金的活兒不幹,一個月拿500美金生活費在那苦哈哈的,都會覺得你是個瘋子。但是今天我覺得就算你創業失敗了,第二回、第三回,還會有人繼續給你投錢,所以我覺得這個創業時代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優惠的時代。
直播行業半年內會迅速洗牌
但如果對投資人來說,也可能是最混亂的時代,項目太多了。
現在的項目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同質化問題嚴重。現在我每天還能收到關於種種直播的事。就像當年的千團大戰做團購一樣,這個方向肯定不可能成功。有人問我說,怎麼看直播?我說直播現在就是當年的一個千團大戰。直播沒有獨特的客戶資源,沒有滿足客戶專業需求,簡單的錐子臉給你擺個手勢,這事肯定做不下來,因此這個行業,我想半年之內會有迅速的洗牌。同時很多新的行業不斷興起,大數據、人工智慧、生物工程、大健康、大娛樂等等。
說起娛樂,光是一個王寶強就把全中國的蘋果給刷碎了。現在孩子們做作業都洪荒之力了,這事已經沒法玩了。正在做直播是吧?你個壞人,也不給錢就直播。所以我覺得創業的環境是前所未有的好,但同時我們項目的質量沒有明顯的進步,我玩這個事兒,玩了一二十年,很多創業者是為創業而創業,沒有想清楚,他是為什麼做這個。
創業得找個一針捅破天的方法
填空式的創業非常普遍,今天我要想發財,今天熱門的是O2O,有上門剃頭的、有上門修腳的,有上門按摩的,有送菜的、有送肉的、有送生鮮的、有送海鮮的,我發現了上門擦鞋沒有做,因此我要做擦鞋,這樣的事天天都見得著,我就覺得你做這個修皮鞋的事,你有啥核心競爭力?你怎麼能幹得過別人?我說五年前,你要是不懂這個行業,懂點計算機,忽悠點錢,還能顛覆一個企業,今天還這面干,難度太大了。
如果楊寧沒有投過十幾個影視公司,沒教過學費,他不可能今天找到映客這樣的投資機會。對於我來說,如果我找到映客,大半年前也不敢投,不知道是玩什麼的。你一定是個內行,你對這個行業越了解深刻,你越能看到它的需求和價值,對創業者更是如此。你做一件事,千萬不要看現在已經熱了,你再做一定是明日黃花。就像今天你出門搞的滴滴打車,現在連滴滴打人都玩不了了,肯定沒戲,所以創業者一定找他自己所在行業中找到一個真實可信的需要,而且找到一個一針捅破天的方法,把需求滿足了,這才是創業之風。
同時,創業者已經過去了單打獨斗的時代,不是每一個創業者有一個李自成,有個張獻忠,就能把一片天下打下來,需要一個很大的的團隊。現在你看看,如果馬雲沒有他的十八羅漢,如果沒有騰訊的五虎,這個公司想要做大,有持續的競爭力,是個很難的事情,所以我覺得一個公司最好有市場營銷,有產品,有戰略,有人懂得財務,同時要懂得技術的,把一個完整的團隊,一個創業團隊主要的職能都有人來做,而且這個人最好是你的合夥人,而不是花兩個錢,給1%、2%的期權,那都是沒有發言權的合夥人,都是耍流氓。
估值在C輪以前是沒有價值的
馬雲今天在阿里的股份,不過八而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任正非,任正非在華為當中,才有一個多點的股份,我想柳傳志的股份在聯想也不會很大,所以我是覺得大的成功的公司,很少有機會,再能夠一個人,像比爾蓋茨那個時代,上市的時候,比爾蓋茨佔40%左右,年年賣,賣到這樣,還有十幾、二十的股份,這種機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絕大部分公司到今天為止都是一個管理層和你的合夥人為主的企業。今天的合夥人、創始人,一定要有分享的胸懷。
融資也很重要。我看到的創業者,過多的拘泥於估值,過於跟人家摳三瓜倆棗的事,其實真正的估值在C輪以前是沒有價值的,在C輪以前的估值,你是沒有找到流動性的,你不可能把所有的股票變成錢,只是一個標簽。這個公司是一億級的公司,是5億級的公司,或者10億以上的公司,所有的公司對創業者有意義的時候,真正到那個時候,一定是上市公司6個月、12個月之後。
很多創業者拘泥於投一個round,第二個round怎麼折騰。我去年投了一個小公司,投進去3000多萬的估值進去,上個禮拜在上海見了他,去年10月份投的他,9個月以來,他融資融了7輪,我說你怎麼融了這么多輪?他說我就是不相信什麼叫Pre-A,什麼叫A,什麼叫B,來了錢就是一輪,所以他在10個月不到的時間融了7輪錢,最近估值已經6億了,領投的資金已經達到1億人民幣以上。所以我是覺得融資不要拘泥於形式,更不要拘泥於估值的規模,只要有錢,迅速把錢像子彈一樣打到市場上、打到戰場上去,獲得更多市場份額,獲得更多的利潤、更多的銷售,更多的好評,這才是關鍵。
這不會是一個豬都在飛的時代
今天是不是冬天,我不知道,但是今天創業者融錢,要給比6個月和12個月以前難得多了。我看到很多人在今年投資的節奏和頻率,大大的下降,也沒有看到爭搶。是不是冬天我不知道,但是你看看今天的二級市場,如果二級市場是所有投資者最後的出口,二級市場今天這點德行,很難預想到一級市場會不會有巨大的春天,所以這個階段應該是理性的、調整的轉型時代,不會是一個瘋狂的,所有的豬都飛在天上的時代。
所以對於我們創業者來說,找個投資人和尋找對你能幫助錢之外的也非常重要,我覺得所謂好的投資人,就是除了錢之外,能夠給他帶來資源,能夠給他帶來市場,能夠帶來背書,能夠帶來市場的影響力,能夠給公司介紹新的人才,能夠融資、打開市場,介紹他的客戶,我覺得這些都是投資人除了錢之外非常重要的事。當然投資人還必須做相當多的輔導和培訓,使這些青年人第一次創業、第二次創業、第三次創業,讓他少摔跟頭。
推動中國生產力的能量是技術
還有一個現象,前幾年是一個以商業模式,以運營為主的一個創業環境,而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是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大部分是技術型驅導的行業。像Uber、滴滴這樣的數據公司,像特斯拉這樣的公司,隨著時日的演進、技術的發展,像阿爾法狗這樣的人工智慧公司,都有非常豐富的技術積累和極高的技術門檻。中國也走入這個時代,真正能推動中國生產力的,最終是技術,最終能改變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交流方式,一定是技術。
像VR、AR,這些技術都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基因技術、免疫技術、納米技術,這些技術的跨界和融合,將來會對大健康,會對人類的醫療事業有巨大的變化。所以我覺得每一個創業者都要找到自己的技術核心,怎麼能在技術上,真正的有技術含量,有專利技術保護的情況下,怎麼能夠擴大自己的戰果,我覺得這樣的企業會越來越,大行其道。
凡是認為什麼時候是風口,什麼時候吹什麼風,什麼時候股票能漲,這事是算命的事,這事你甭找我,我們做的事是一個長期的,是風口,我們也得活著,是寒冬,也得過日子,也不能明天自殺。對於我們來說,關注的不是一個簡單的什麼時候風口,這對我們來說不重要。
④ 為什麼有些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會被稀釋掉大量股權
融資帶來的股權稀釋的過程是怎樣的?
通常,一個不斷做大的公司在上市前往往需要4-5輪的融資。典型的情況下,企業根據融資輪數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初期
股東自己出注冊資本金,創始人自身要拿出部分股權分享給股東以及建立期權池。通過股權為紐帶,穩固內部管理。
2、天使輪——10%-20%股權
改革發展,天使投資人「看人下菜碟「。在初創期融資,比起規模更看重企業創始團隊、股權結構、內部組織架構等。擁有科學合理的股權結構的團隊,內部崩壞導致企業失敗的幾率較低,這是投資人所看重的。這個時期的融資在50-200萬左右
3、A輪融資——20%-30%股權
企業的商業模式、團隊的作戰能力被市場所檢驗是可行且有效的,企業已經實現初步盈利,VC會投出A輪,通常在500萬-1000萬左右,支持企業進一步的擴張、發展。
4、B輪融資——10%-15%股權
發展了一段時間,公司的經營狀況步入正軌,規模也在不斷的壯大。更多的投資方也會隨之而來,B輪融資的數目通常在2000萬-4000萬之間。
5、C輪融資——5%-10%股權
企業抵達C輪有一個條件:年營收達到2000萬以上,PE或者其他的展露投資者才會進一步的投資。這時的融資主要的作用是助推企業上市。
6、IPO融資
發展壯大,投資人要套現離場,企業上市,面向公眾進行更大范圍與規模的融資。這個時候,創始人的股權會稀釋得很低,但這時即使1%的股權所涵蓋的財富也大得驚人。
設立股權期權池帶來股權稀釋
期權池
期權池是在融資前為未來引進高級人才而預留的一部分股份,如果不預留,會導致將來進來的高級人才如果要求股份,則會稀釋原來創業團隊的股份,這會造成一些問題。如果融資前估值是600萬,而風險投資(vc)400萬,那麼創業團隊就有60%的股權,VC有40%。一般而言,現在的創業團隊把自己的20%預留給了未來的要引進的人才。
為了留住老員工和吸引新員工,公司會設立期權池,這也會稀釋原有股東的股份。每年,公司都要保證期權池占據一定的比例,來激勵員工們。員工們在加入公司初期,因為心裡清楚,公司其實是前途未卜,所以往往要求拿到較高比例的期權補償。而每一次給新員工發期權,公司創始人和部分老股東的股份就會被稀釋。
老員工和舊股東的期權稀釋過程
每一次新一輪的外部融資進來後,隨之而來的期權池的調整和新的投資者的權益都會使老員工和原有的投資者手裡的股份被同等的稀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員工手裡期權的價值反而是增加的。例如:一個員工在公司種子輪融資後加入時拿到了1%的期權,但是公司在A輪融資後,他手裡的期權只剩下0.6%。但公司的價值其實是在不斷增加的。
即便是公司創始人,經過了多輪融資和期權池調整後,最終手裡剩下的股權比例也大為減少。例如一個創始人在公司成立之初有60%-70%的股份,上市後可能手裡只有20%-30%的股份。
為了防止股權稀釋而導致控制權大大減少,創始人們可以採取特殊的股權設計,以起到類似Google,Facebook、京東的」雙層AB股股權結構」的效果,保證自己對公司的發展占據主導。京東的劉強東,只擁有16.2%的股權,卻能掌握80%的投票權。
即便是同一個職位,越往後加入公司,能拿到的期權越少。這是因為,除了因公司融資和增加期權池帶來的稀釋效應外,越往後加入公司的員工所需承擔的風險也在減少。「風險越大收益越大」,似乎是一個社會中普遍通行的法則。
公司通過設立期權池的方法給員工做股權激勵,雖然CEO自己手中的股份被稀釋掉一部分,但此舉留住了關鍵人才,且吸引了優秀的人才加入公司,長遠來看是值得的。如果吝惜股份,則較低的薪酬禮包吸引不了最好的員工,對公司的負面效應不小。
⑤ 天使輪投資 就要設置期權次嗎
天使輪投資。。。。這個風險太大了,做後期好點,雖然收益低點
⑥ A B C輪融資,優先稀釋誰的股份對股權架構有什麼要求
多輪融資投資人的進入,一般是同比例稀釋現有股東的股份,但是也有之專前股份協議有特殊約屬定稀釋某位大股東的股份或者特定股東股份或者期權池股份的除外;融資之前一定要做好股權架構調整,調整到最合理的狀態,不要隨著股權稀釋而失去公司的控制權,那就悲催了,你幹了一輩子的公司,到頭來成了投資人的。
⑦ 我的期權固定,公司新一輪融資,融資與否對上市以後我的期權收益有什麼樣的影響
若是考慮大方向發展看,公司融資為上市再融資,你前期擁有了期權股,那你就等著收賬點錢吧。 蛋糕大了,誰都有份,是好事。
⑧ 什麼叫期權融資
期權是指在未來一定時期可以買賣的權利,是買方向賣方支付一定數量的金額(指權利金)後內擁有的容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指美式期權)或未來某一特定日期(指歐式期權)以事先規定好的價格(指履約價格)向賣方購買或出售一定數量的特定標的物的權利,但不負有必須買進或賣出的義務。
期權交易事實上是這種權利的交易。買方有執行的權利也有不執行的權利,完全可以靈活選擇。 期權分場外期權和場內期權。場外期權交易一般由交易雙方共同達成。
期權(Option),它是在期貨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金融工具。從其本質上講,期權實質上是在金融領域中將權利和義務分開進行定價,使得權利的受讓人在規定時間內對於是否進行交易,行使其權利,而義務方必須履行。在期權的交易時,購買期權的和約方稱作買方,而出售和約的一方則叫做賣方;買方即是權利的受讓人,而賣方則是必須履行買方行使權利的義務人。 具體的定價問題則在金融工程學中有比較全面的探討。期權分為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
⑨ 面試一家公司談薪資的時候說給我期權。求助!完全不懂期權!
1、最重要的是 期權的實際價值,一家價值1億公司的1%股份遠比一家價值100萬公司的10%股份期權值錢,難點在於期權的難以預測性。
一方面從公司角度看,公司以未來可能失去若干公司股權的代價以降低前期的部分支出,並且給予高管層未來可能的股權激勵以增強高管層的歸屬感、穩定性、工作積極性。這里你沒有給出他的期權與工資比例的數據,所以不好評估。
另外一方面,從個人來說,以一段時間內較低的工資的代價換取未來可能獲得的高額回報的可能。
說得直白點,類似於賭博、股票期權交易、風投等。不過相對於上述這些,期權激勵更具有可預測性。
可得的股票期權比例是多少,公司當前市值多少,對公司的前景、管理、戰略方向等綜合判斷其發展潛力。
例如,原本月薪1W,以2年後1%期權(這里假設以0.0000001元/股的象徵性價格購買)為薪資補償,月薪5K。 那麼久需要判斷5K*12*2=12萬,那麼2年後1%股權價值差(即股權市場價格減去購買價格)是否至少價值12萬,即公司市值至少應為1200萬. 可以據此判斷如何選擇。
當然也不是以金錢的唯一評判標准,如公司市場地位、品牌,以及其他等等,簡單的說,個人感覺吧,覺得值就值了。
2、如企業被收購,普通員工影響不大。高管人員就難說了,如組織架構、市場戰略、發展方向等等都有可能發生重大變動。
⑩ 創業型工業,假如A輪融資500萬,2%的期權大概是什麼概念
期權,非股權,有2%的期權,但是未必能變成現實,要看你們期權是怎麼規定的了專,如果這些期權不要錢,且屬可以按照一股一元認購,那麼等你們公司這500萬(股)價值增長到1000萬的時候,你可以花十萬買進10萬股,這十萬股價值20萬,你賺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