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理財三性原則
1.安全性,也就是風險性
「第一,保住本金;第二,保住本金;第三,時刻牢記前兩條。」由此可見,巴菲特有多重視安全性。
任何投資都有風險,安全性是我們在投資時首先要考慮的。這個投資項目有什麼風險?本金會不會虧損?我能接受多大的虧損?合作對象靠不靠譜?等等,這些問題,我們在投資之前,都需要先考慮。
對於投資來說,真正危險的並不是風險本身,而是不知道風險在哪,不知道風險何時會出現。
如果我們只看到投資的收益而忽略風險的話,很可能就會被所謂的高收益所迷惑,而讓自己的本金受到損失,甚至有去無回。
當然,我們也不用過於畏懼風險而束手束腳,不敢投資。
比如很多人因為不懂投資,害怕承擔風險,而把自己大部分的資金都存放在銀行儲蓄,或者只投低風險的項目,表面上看是守住了本金,但其實收益率跑不過通貨膨脹,實際資產在貶值縮水。
不同的投資者對風險偏好是不同的,對風險的敏感度和承受能力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在做投資決策時,一定要挑選與自己風險偏好相匹配的產品。
2.收益性,也就是增值性
一般來說,收益性是大家在投資理財時最關注的問題——這個投資能給我帶來多少回報?投資收益率有多少?對我來說收益偏低、適中還是偏高了?在考慮這收益性問題時,很多人會進入誤區。
這個誤區是大家都愛追求收益的最大化,這其實是不對的。
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同時,勢必要犧牲資產的安全性,因為高收益的投資,一定是高風險的,但高風險的產品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所以我們追求的應該是與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所匹配的收益率,是符合我們實際理財目標的收益率。
3.流動性,也就是變現性
投資理財的目的,就是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有足夠的錢可以用。所以在做任何投資時,都需要考慮流動性,也就是變現的可能性。
我們需要考慮兩個層面的因素,也就是資產變現的金額大小和時間快慢,這兩個因素需要綜合考量,再挑選與自己理財目標更匹配的理財產品。
Ⅱ 貸款的三性是哪幾個
貸款的三性是:
安全性;
流動性;
盈利性;
安全性是前提,流動性是手段,盈利性是目的;
效益性是盈利性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銀行經營的「三性」原則在中國首次出現是1995年《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經營活動應當遵循「效益性、流動性、安全性」的原則,2003年的《商業銀行法》將「三性」的順序調整為「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將安全性置於首位,並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了銀行經營的首要原則。
當前金融的風險:
貨幣「虛增」背後掩蓋著大量資金在金融系統內部空轉的事實;
經營邊界日益模糊,監管套利帶來業務非理性擴張;
金融創新層出不窮,潛在的風險不可小覷。
Ⅲ 投資、融資問題。請說說你對資產「三性」的認識。
您好!這是分析投資、融資問題的一個基本理論分析框架。
資產「三性」是指回:
1、風險性;
2、贏利答性(贏利性與風險性的矛盾,由capm模型已經解釋);
3、流動性(現金為「王」)。
任何資產都是這「三性」不斷運動、互相牽制的結果。
投資要考慮「三性」,融資也要考慮「三性」,是在選擇「三性」的均衡點。
項目融資就是要利用這「三性」之間的關系為項目關系人特別是項目投資者設計融資方案服務的。
風險的大小取決於人們對事物規律的了解程度。
有時候國家也鼓勵冒風險。如改革、如創新等等。
成功的企業家絕對是冒了當時人們普遍不敢冒的風險,並成功了,因而獲得了較高的報酬率。
Ⅳ 資產三性(盈利性,流動性,安全性)的關系
盈利性和流動性成反比例關系,也就是說反向變化,比如說現金,現金是流動性最強的資產,但是企業如果存放大量的現金,則這筆錢用不到該用的地方,就影響了盈利性,所以流動性越高的資產盈利性越低
流動性和安全性成正比例關系,也就是說同向變化,比如現金,現金的流動性最強,企業存放大量現金不用的話肯定安全性是最好的,如果把錢用去投資那麼就會有風險,所以流動性越強的資產安全性也比較高
Ⅳ 商業銀行三性是什麼
商業銀行的「三性」: 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是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安全性是商業銀行第一經營原則,流動性既是實現安全性的必要手段,又是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間的平衡杠桿,維持適度的流動性,是商業銀行經營的策略手段;安全性是盈利性的基礎,而盈利反過來又保了安全性和流動性。因此,穩健經營的商業銀行總是在保持安全性、流動性的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
安全性是指商業銀行應努力避免各種不確定因素對他的影響,保證商業銀行的經營與發展。商業銀行之所以必須堅持安全性原則,是因為商業銀行經營的特殊性。原因:①商業銀行自有資本較少,經受不住較大的損失。②商業銀行經營條件的特殊性,尤其需要強調他的安全性。③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會面臨各種風險。
流動性是指商業銀行能夠隨時滿足客戶提現和必要的貸款需求的支付能力,包括資產的流動性和負債的流動性兩重含義,資產的流動性是指資產在不發生損失的情況下迅速變現的能力,它既指速動資產,又指在速動資產不足時其他資產在不發生損失的情況下轉變為速動資產的能力。
盈利性,一切經營性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追求盈利。商業銀行通過吸收存款,發行債券等負債業務,把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閑置資金集中起來,然後再痛過發放貸款、經營投資等資產業務,把集中起來的資金應用出去,彌補一部分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暫時資金不足。
三者關系商業銀行經營的三性之間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從盈利性角度看,商業銀行的資產可以分為盈利性資產和非盈利性資產,資金用於資金用與盈利資產的比重較高,商業銀行收取的利息就越高,盈利規模也越大。從流動性角度看,非盈利資產如現金資產可以隨時用於應付存款的體現需要,具有十足的流動性,因而現金資產的庫存額越高,商業銀行體系應付體現的能力越強,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越強。從安全性角度看,一般情況下,具有較高收益的資產,其風險總是較大的。為了降低風險,確保資金安全,商業銀行不得不把資金收益率較低的資產。實際上,商業銀行經營三性原則之間存在著潛在的統一協調關系。
Ⅵ 銀行的「三性」原則是什麼
商業銀行也是企業,但又與一般的工商企業不同,它是經營「錢」的特殊企業,因此,它的經營原則與一般企業也有顯著的區別。
與一般企業一樣,商業銀行經營的最終目標也是盡可能多地賺錢,這也就被稱為商業銀行的盈利性原則。商業銀行發放貸款是為了在收回本金的同時賺取利息;為客戶提供匯兌、轉賬、結算等中間業務,是為了收取手續費;積極進行業務創新,開發新的金融工具,說到底也是為了盈利。在盈利性原則上,商業銀行與一般企業沒有什麼區別。
商業銀行在追求盈利性目標的同時,還必須兼顧兩個基本原則,一個是安全性原則,另一個是流動性原則。
商業銀行的自有資本金很少,資金的主要來源是公眾存款,也就是說商業銀行主要是拿別人的錢做生意,一且經營不善甚至發生破產,就會影響廣大公眾的利益,因而風險高度集中。商業銀行在經營的過程中會面臨很多風險,必須強調安全性原則,避免出現經營風險。
商業銀行吸收了大量的公眾存款,每天都會有人到銀行提取現金,因此,商業銀行必須時刻准備足夠的現金以滿足存款者的提現需要,這就是所謂的流動性原則。
安全性原則與流動性原則是統一的。現金顯然是最安全也是流動性最強的資產,商業銀行保有大量的現金就同時符合這兩個原則。但安全性、流動性原則與盈利性原則是有矛盾的。因為金庫里躺著大量的現金雖然最安全,流動性也最強,卻是閑錢,一分錢也多掙不來。商業銀行必須把錢投入使用才能生利。但投入使用的資金越多,越難以滿足銀行流動性需要;資金用到收益越高的業務上,產生的風險就越大。但是,這兩個原則與盈利性原則不是絕對矛盾的,它們又有統一的一面,因為只有滿足了安全性和流動性原則,商業銀行才能夠生存,才能夠盈利。
總之,銀行必須從實際出發,在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者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點。
Ⅶ 金融資產最基本特徵有哪三個,為什麼
收益性、流抄動性和風險性是金融工具最重要的三個特徵.
三特性之間的關系:一般而言,收益性與風險性呈正向相關關系,即所謂「高風險、高收益」.流動性與風險性、收益性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對於通過到期贖回方式獲得的流動性而言,流動性與風險性、收益性之間存在反向相關關系;但是,對於主要通過市場轉讓途徑獲取的流動性,流動性與風險性又呈反向相關關系.
收益性:股票的收益性,股東憑其持有的股票,有權從公司領取股息或紅利,獲取投資的收益.股息或紅利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公司的盈利分配政策. 還表現在股票投資者可以獲得價差收入或實現資產保值增值.通過低價買人和高價賣出股票,投資者可以賺取價差利潤.
風險性:是指持有股票可能產生經濟利益損失的特性.
流動性:指資產能夠以一個合理的價格順利變現的能力,它是一種所投資的時間尺度(賣出它所需多長時間)和價格尺度(與公平市場價格相比的折扣)之間的關系,股票的流動性大於房地產.
Ⅷ 資產的三性指的是什麼
資產「三性」是指:
1、風險性;
2、贏利性(贏利性與風險性的矛盾,由capm模型已回經解釋答);
3、流動性(現金為「王」)。
任何資產都是這「三性」不斷運動、互相牽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