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買了銀行的理財產品但卡上的錢並沒被劃走,對嗎
不是的,已經被凍結,然後就會劃走了。
首先介紹一個「資金池」的概念,有些銀行在總行設有「資金池」,通過發行理財產品,募集大量的資金,會把資金放到這個資金池裡面,等待備用。 資金池業務一般包含以下幾個主要特徵:集合運作、期限錯配、分離定價。
理財產品按照募集資金的去向可以劃分為很多的品種,主要分為債權類理財產品、資本市場類理財產品、股權類理財產品三個大的品種,這些理財產品種類的劃分主要是依據理財產品募集資金投資標的的不同所進行的。
所以買了銀行理財後,卡上的錢已經被凍結,在活期賬戶上就已經不體現了,產品正式開始的時候,卡上的錢就進入了資金池子裡面。到期後,本息從資金池裡面提出打到客戶的賬戶上。
⑵ 什麼叫利率期限結構錯配
自1996年以來,我國利率經過了8次調整。通過對我國利率這9年來的期限結構分析,可以發現目前我國利率期限結構嚴重錯配。
從下面的一組數據可看到,存貸款的利率期限走勢都漸趨平緩。期限作為決定利率的一個決定因素,其所起的作用正在趨弱,而利率對期限的敏感性可以刺激資金的來源和運用,對居民、銀行、企業以及國家宏觀調控也有很大的影響。
居民持幣待消費,儲蓄意願不強。目前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為1.98%,考慮20%利息所得稅和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利率為-1.616%(即1.98%×0.8-3.2%)。而且,活期存款分別與一年期、五年期利率相差1.26、2.02個百分點,利率的期限部分沒能彌補通貨膨脹、機會成本等因素,居民進行長期儲蓄不僅不能保值增值,甚至可能因通貨膨脹等因素而減值,因而長期存款對居民的吸引力不大。這種情況如果持續,大多數居民將選擇別的投資渠道,或者是活期存款儲蓄以等待新的投資機會。根據央行的統計數據,近幾個月來儲蓄存款出現了明顯分流跡象。當前我國資本市場正處於低迷階段,一旦市場轉暖,投資品種增加,將對居民儲蓄存款分流產生更大作用。
銀行流動性不足,存貸期限錯配。央行2004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3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7.9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為10.74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為7.16萬億元;同期居民本外幣儲蓄余額11.87萬億元,除去7.5%的法定存款准備金和4%左右的超額存款准備金,商業銀行可用於放貸的儲蓄額不過10.5萬億元。據央行統計,活期存款、定期儲蓄分別佔34.23%和65.76%(而1999年分別為24.5%和75.4%),這就是說,定期儲蓄余額不過6.91萬億元,相對於中長期貸款余額少2500億元。這說明銀行利率期限敏感性缺口嚴重失衡,銀行的中長期貸款依靠短期資金來源支撐,一旦銀行銀根緊縮,居民獲得新的投資機會,或者銀行貸款風險加大,產生大量的不良資產時,銀行就會面臨流動性風險,可能會造成銀行的虧損、破產、倒閉風險,甚至進而引發金融風險。
企業投資需求強,引發經濟過熱。由於貸款利率六個月以下的與五年期以上的相差0.72個百分點,對企業來講,力爭中長期貸款可減少資金還款壓力,擴大資金使用范圍,而且對於企業來講都有一種擴大生產的沖動,因而上項目、鋪攤子、搞基建也就成為貸款的主要去處。今年一季度金融機構實際增加貸款8351億元,已佔全年預期目標2.6萬億元的32%,同比多增24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少,基建貸款等中長期貸款繼續多增,基建貸款增加1700億元,同比多增337億元;其它中長期貸款增加1887億元,同比多增362億元。自1998年以來,中長期貸款的比重不斷提高,2004年3月末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占各項貸款比重已達40%,比1997年末提高20個百分點。由於企業的中長期貸款多投於固定資產或者基礎設施建設,使得某些行業已出現了過熱現象,如鋼鐵行業、水泥行業、電解鋁等行業。這些行業的過高增長,一方面造成經濟運行的不平穩,使經濟呈現局部過熱現象,另一方面也造成我國能源的高消耗。
國家調控空間小,升息壓力大。作為為國家宏觀調控服務的利率,其主要是進行結構調整,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不動利率。而且決定利率走向時要考慮「利差」,目前人民幣一年期利率為1.98%,境內美元的同期利率約為0.56%,如果提高利率無疑將對人民幣升值造成壓力。日前美聯儲加息為我國調高利率留下了一定空間,但由於我國尚未建立市場化的利率體系,存貸款各期利率的變動尚沒能形成聯動趨勢,目前利率期限結構趨勢平緩,不管是調高利率,還是降低利率的可操作空間都不大,因而建立由基準利率為決定基礎的市場化利率體系也就成為解決利率期限結構不敏感的主要方法。
⑶ 理財產品要打破剛兌,兩年之後銀行存款不一定保本,為什麼要這樣呢
現在大家都知道,銀行的理財產品要打破剛性兌付,也就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根據監管方面的要求,所有銀行必須在2020年年底,出清存量,停止新發行保本理財產品。
任何投資都會有風險,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例外,以前之所以大家覺得沒有風險,是因為風險已經被銀行承擔了,是銀行把理財的損失給我們剛性兌付了。長久以往,當銀行也兜不住這部分風險的時候,就會發生銀行流動性風險,進而引發金融領域系統性風險。到時我們的損失會更大。
所資管新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銀行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從最終結果來看,非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安全性反而提高了。所以銀行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是正確的決定,是所有人的共識。我們每個人都要正確的認識。
⑷ 如何辨別理財產品是沒有被期限錯配的
期限錯配指的是業內有些P2P平台為了滿足投資人偏愛短期投資的喜好內,往往將長期容融資項目拆成短期,以達到實現快速融資的目的。比如一年期的標,拆成12個一個月的期標發出去,通俗一點說就是,平台發行一個月的理財產品從而實現快速融資,但短期融資卻被投入長期(一年)項目,所以,一個月後,資金是無法回籠的,所以,平台在一個月後,又發行一款投資期限為一個月的理財產品,然後把融來的資金還給上個月到期的投資人,如此循環往復……簡單說就是用「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也可以說是「短存長貸」。這種現象除了普遍存在於P2P行業中,還普遍存在於銀行業。
期限錯配表面上是增強了流動性,實現了快速融資,但它背後的風險卻是不容小覷。一旦「發新償舊」其中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比如第7個月的時候,投資者減少了他們的購買或退出理財產品),那麼,就有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平台倒閉,投資人的錢拿不回來(短存長貸要是太嚴重,銀行都會倒閉)。
⑸ 購買理財時提示不符合產品投資者類型要求是什麼意思
購買理財時提示不符合產品投資者類型要求是因為在風險測試時答題不通過的原因。
不同的理財產品有不同的風險等級,在您購買理財產品或其它金融產品之前(比如基金),按照規定要做一個風險承受能力的測試的,如果測試出來您能接受的風險等級比較低,而理財產品的風險是比較高的情況下,就會出現這樣的提示。
(5)銀行理財錯配擴展閱讀:
購買理財產品的風險:
1、自發與代銷
銀行理財產品分兩類,一類是銀行自己發行的,一類是代理銷售第三方的。雖說兩類理財產品都有風險,但如果銀行只是代銷理財產品,作為一個渠道商的話,一旦出現問題,銀行是不會為此負責的,換句話說,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相對銀行自發的理財產品,風險更高。
2、保本與非保本
即使是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也分為保本和非保本兩種類型,按照收益還可以細分為保證收益類、保本浮動收益類和非保本浮動收益類。
保證收益類產品即保證本金和收益,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即保證本金但不保證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顧名思義,也就是既不保證本金也不保證收益。
防範這類風險就需要投資人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看清楚自己的理財產品說明書,了解清楚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屬於哪一種類型。
3、預期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率
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和實際收益率是不同的。預期收益率是一個理論上的預估值,實際收益率是要通過實際到手有多少錢來計算。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上標明的預期收益率不符合投資人的期望的話,投資人就會覺得銀行忽悠人。
所以,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就要詳細了解是否還有其他費用,比如手續費、託管費等等。並通過結合預期收益率、手續費率、託管費率等等大致判斷出自己的實際收益率,再去考慮是否要選擇該理財產品。
4、募集期與清算期
銀行理財產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會使得資金站崗。一般情況銀行理財產品在資金募集期和清算期是不計算收益的,而是按活期存款利息來算的,所以如果你在產品募集期第一天就買入的話,不僅沒有獲得收益,還失去了資金流動性。
同樣,當理財產品到期之後,還需要經過一個清算期,資金在這時期又會站崗。因此,資金站崗也是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值得注意的一個地方,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需要判斷好自己投資的錢可以投多長時間。
如果投資者對流動性要求很高,則應選擇可隨時加入和退出的開放式理財產品。投資者較熟悉的風險包括市場風險和本金及理財收益風險。
建議投資者對於某些理財產品期限較長或投資於難於及時變現的金融產品,在理財產品存續期間,投資者在急用資金時可能面臨無法提前贖回理財資金的風險或面臨按照不利的市場價格變現所致的虧損風險。
⑹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雖然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櫃台就設在銀行營業廳內,但是它跟普通儲蓄業務的窗口是不放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理財產品跟儲蓄業務分屬銀行的不同體系。所以理財產品不像銀行儲蓄,是可能會產生虧損的。
而很多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為了個人私利,經常向咱們無知的普通投資人推銷高風險的投資產品,這產品不出事還好,一出事就悲劇了。
那麼銀行理財到底有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
除了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以外,有時候還會代銷保險、基金、信託等業務。有很多小夥伴就上了套,本著賺取收益的目的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卻被銷售人員混淆了概念,買成了保險。
保險沒有存取和利息的概念,能不能獲取保險金是不確定的。而且銀行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的保險,保障的功能很小,所以就算你想買份保險,最好也別選擇銀行。
套路二
有些時候銀行會把代收產品當成自發的產品賣,可能還會向客戶隱瞞風險。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買的其實不是銀行的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三
銷售人員介紹的預期收益率中所提到的年化,並不是到期後能拿到的收益比例,而和收益的計算陷阱都沒有那麼簡單。收益套路是無窮盡,只能自己注意一點,以免踩進了陷阱。
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套路,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合同,這樣如果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
⑺ 銀行理財產品到底有沒有風險你覺得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現在的銀行理財市場已經變了天,過去銀行理財產品穩賺不賠的日子已經結束了。
六、總結由於當前理財市場還處於轉型的關鍵時期,對於缺乏專業理財知識的投資者來講,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要首選大銀行。大銀行風控能力遠遠大於小銀行,風險相對較小。我們在購買銀行理財之前,要了解一下當前理財市場的平均收益率,作為我們購買理財產品時的收益參考。
如果我們選擇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偏離平均收益率幅度太大,意味著風險也很大,這時候我們要選擇放棄。理財新規後,我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閉著眼睛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了。需要學習一些專業的理財知識來武裝自己。在購買的時候,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直到產品說明書中的每一個細節你都明白。
如果產品說明書看不懂,則果斷放棄。新規加強了銀行發行理財產品時登記注冊要求。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都有產品編號,可以登陸中國理財網進行查詢,辨別真偽,避免買到虛假理財產品。
⑻ 銀行之間可以相互購買理財產品嗎
不能,
銀行理財產品規模正加速擴張。截至2014年5月末,全國4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存續理財產品50918款,理財資金賬面余額13.97萬億元。2013年銀行理財產品的加權平均收益率為4.13%。銀監會數據顯示,去年,銀行理財產品累計為社會創造了4500億元的收益。而在高速膨脹的同時,銀行理財也成為監管發文進行規范最多的領域。銀監會「35號文」就對銀行理財業務提出多項規定。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此次文件最為嚴厲的條款在於,「理財產品之間不得相互交易,不得相互調節收益」。對此,魯政委評價稱,這比公募基金還嚴,「直刺銀行理財的要害」。一直以來,銀行產品之間相互交易、調節收益,是銀行理財產品運作的一種極為普遍的方式,正是依賴這樣的方式,銀行理財產品可構築資金池,實現資金錯配,獲得較高收益,並且令銀行理財產品可以長期完成剛性兌付。
此外,銀監會再次對銀行銷售進行了規范,明確要求銀行開展理財業務時不得提供含有剛性兌付內容的理財產品介紹,不得銷售無市場分析預測、無風險管控預案、無風險評級、不能獨立測算的理財產品。不得銷售風險收益嚴重不對稱的含有復雜金融衍生工具的理財產品,不得使用小概率事件誇大產品收益率或收益區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