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環境監測應急中心在哪
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
2. "中線渠首"四個字是誰題寫的
成長,就好比我人生中的一艘小船,行駛在波面上.有時風平浪靜,有時也會遇到洶涌澎湃的海浪.但我的成長之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也經歷著各種風波.對我而言,酸甜苦辣咸,樣樣都有.
我們在不停的長大,然而成長的煩惱也緊隨而來.讓人整天都籠罩在憂郁中.
「你怎麼這么粗心,英語的大寫字母寫成小寫字母;數學不是小數點忘了加,就是死腦筋轉不過彎;語文也是,不該錯的總是錯.……成績總是沒有提高!」從上初一開始,這類話就常常在我心頭縈繞.
3. 中線渠首是誰題詞的
渠首是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渠首樞紐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輸水總乾渠的引水渠首,工程設計為新址重建,新渠首閘位於老渠首閘下游80米處,渠首閘壩頂高程176.6米。渠首工程的主要建築物有引渠、重力壩、引水閘、消力池、電站廠房等,由於閘壩的提高會將水位線提高,為了南水北調工程的順利修建,渠首縣的幾百名農民將要異地搬遷。
4.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的歷史有多牛,來看看《中國國家地
《山海經》中有一條河叫「丹水」,它在「南山」地區似乎無處不在:它出於丹穴之山,又出於竹山、南山、上山、蟲尾山,其間跨度千里;它物產豐富:預兆盛世的鳳凰飛 於河上,神奇的人魚在水中游盪,五色的農作物「丹木」兩岸豐收,各種玉石鋪滿了河床。而最為神奇的是,這條《山海經》中的丹水不是傳說,它就是今天的丹江。
5.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居民搬遷到什麼地方
淅川縣丹江口庫區淹沒及移民概況
2.1 初期工程移民情況 丹江口水庫初期工程淹沒南陽市淅川縣土地面積362 k㎡其中耕地1.9萬hm2,動遷移民20.2萬人,搬遷縣城一座,集鎮16個,各項淹沒實物指標累計損失7.4億元(當時價)。移民遷移安置工作自1959年開始,到1978年基本結束,歷時20年,先後分六批安置。其中,遷青海2.2萬人,湖北6.9萬人,鄧州市1.5萬人,淅川縣後靠安置9.6萬人,人均遷安經費325元。由於人口增長和返遷迴流等原因,到2001年底,南陽市丹江口水庫移民達到20.6萬人,其中:淅川縣18.8萬人,鄧州市1.8萬人。
根據市移民辦對浙川縣老城鎮岵山鋪村的調查,就人均住房面積而言,新老居民差別較大:沒有動遷的老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1.36m2,動遷一次的人均18.49m2,動遷兩次的人均16.53m2,返遷移民的人均僅14.09m2. 1992年,長江委編制的丹江口水庫後期完建工程庫區淹沒處理及移民安置規劃,對浙川縣移民的安置意向是:縣內安置4萬人,除鍾觀、下集、吳店、白亭4處防護區內1萬人基本不外遷外,其餘3萬人大部分後靠安置在倉房、香花、九重三鎮;縣外安置8萬人,涉及南陽的鄧州、唐河、社旗3個縣(市)30個鄉鎮,其中,鄧州市3.3萬人,唐河3萬人,社旗1.7萬人。
3.1 浙川縣安置1萬人左右 該縣2000年總人口70.8萬,其中農業人口64.51萬,實有耕地面積4.6萬hm2,農業人口人均耕地0.071hm2,人均糧食產量308.1kg,人均純收入1369元。在全省118個縣(市、區)人均純收入排序中倒數第三。另外,水土資源條件不足,而且為建立水源保護區,全縣還有5 070hm225.以上的坡耕地應該退耕還林,從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淅川縣移民安置的空間非常有限,不具備大量安置移民的條件,但為避免移民搬遷安置新的社會問題,借鑒小浪底移民的做法,擬對約占移民總數6%的幹部職工家屬約1萬人仍在縣內安置。
3.2 鄧州、唐河、社旗三縣(市)安置6萬人左右 經過對可行性研究階段選定的移民安置區的調查,以水土資源為基礎,以糧食人口容量和水環境人口容量為主進行分析研究,預選鄧州、唐河、社旗三縣(市)所屬的30個鄉鎮作為移民安置區,安置區涉及436個行政村,農業人口100.48萬,總耕地面積13.85萬hm2,人均耕地0.138hm2,人均糧食產量624kg,可以接收安置移民6萬人左右。
3.3 省內受益區安置7萬人左右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供水區縱貫全省南北,規劃近期供水區2.36萬km2,包括南陽、平頂山、漯河、周口、許昌、鄭州、焦作、新鄉、濮陽、安陽等11座省轄市和30座縣城。這些地區生產生活條件一般較好,從小浪底外遷移民實施結果看,移民樂於遷入。
3.4 移民安置備選區域的選擇 為了更好地做好南陽市移民安置前期工作,除擬建工程移民安置區外,還要在南陽市中線工程供水受益區的鄉、鎮、農場以及市農業局、畜牧局、司法局直屬的願意出讓土地的農場、林場、勞改場等進行調查、分析、選擇,排除河道蓄滯洪區,中線乾渠占壓及地方病和特殊病區涉及的有關鄉鎮,把水土條件較好、能滿足環保要求和可持續發展需要,基礎設施和經濟比較發達,有發展經濟的基礎和潛力的地方作為丹江口水庫移民安置的備選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