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貨幣流通的速度越快所產生的價值越高嗎
是,貨幣流通快,說明商品交易多,生產商品的工廠一定生產很多商品。交易活躍,成交量大,產生的價值也高。
貨幣流通速度與貨幣量之間的關系,同運動員賽跑速度與所用時間之間的關系非常相似。貨幣流通速度是指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周轉次數。例如,1元貨幣1月內平均執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職能,就起了4元貨幣的作用。
假設我們全社會商品價值總額為10萬億元,如果貨幣的流通速度為5,那麼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就為2萬億元;如果貨幣的流通速度為2.5,那麼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就為4萬億元。也就是說,貨幣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越少,反之則越多。
貨幣流通速度與貨幣量之間的這種關系,在貨幣銀行學中被稱為貨幣交易數量學說。貨幣需求由商品的名義價格和商品交易量來共同決定,供給則是由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流通速度決定。
通過需求和供給的作用,交易中所需要的貨幣供應量取決於商品名義價格、商品交易量和貨幣流通速度的共同影響。如果市場中的商品數量大、價格高,自然對貨幣數量需求就高;如果貨幣在消費者之間的轉手速度快,自然對其貨幣數量的需求量就低。
所以,從定性角度看,名義價格和商品交易量對貨幣數量的影響是正向的;而貨幣流通速度對它的影響則是負向的,即貨幣流通速度越快,所需要的貨幣量就越少。
B. 西方經濟學家對貨幣流通速度的看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不同
古典學派理論——貨幣流通速度是由制度決定的常數
凱恩斯主義——貨幣流通速度是變化的
現代貨幣主義——貨幣流通速度是相當穩定的
在1911年出版的《貨幣購買力》一書中,美國經濟學家費雪對古典的貨幣數量論作了清晰的闡述。貨幣數量論最著名的交易方程式可以表示為:MV=PY。那麼貨幣流通速度V=PY/M。該式中,Y表示商品和勞務的交易總量,P表示一般物價水平,M表示流通中的貨幣量。費雪在這里認為Y總是維持在充分就業的水平上,所以它在短期內是不變的,V是由支付制度、個人習慣等因素決定的,由於這些影響因素在短期內是穩定的,所以在短期內可視為不變的常量,這樣決定物價水平的是市場上的貨幣量。費雪方程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說明物價水平的變動僅源於貨幣數量的變動,最大的特點是假定貨幣的流通速度保持穩定。
凱恩斯主義假定人們對貨幣需求出於3個動機:交易動機、謹慎動機和投機動機。他的實際貨幣需求模型是Md/P=f(i,Y),式中i表示利率,Y表示國民收入,即貨幣的需求是利率和國民收入的函數,把上式代入V=PY/M,其中M用Md代替可以得出:V= PY/M=Y/f(i,Y),該式反映出貨幣流通速度是實際國民收入和利率水平的函數。由於貨幣需求的收入彈性小於1,因此貨幣流通速度隨收入水平的變化而變化,實際國民收入增加,貨幣的流通速度加快;同樣,貨幣流通速度與利率水平呈正方向變動,其原因在於利率水平的上升,貨幣持有成本增加,貨幣需求就會減少,這導致貨幣流通速度加快。正由於貨幣流通速度對收入和利率的變化做出有規律的反應,收入和利率水平變化又是事實,這就決定了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
凱恩斯主義的貨幣理論否定了古典學派貨幣數量論關於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的假定,它分析了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因素,並得出,中央政府的貨幣政策影響實際的貨幣量,其中貨幣政策通過對利率的影響實現對國民收入的影響;財政政策首先通過改變貨幣總需求影響收入和利率,收入和利率又影響貨幣的流通速度,而貨幣流通速度又會影響國民收入。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使收入水平增加、利率上升,這就加快了貨幣流通速度,使收入水平進一步增加;緊縮性的財政政策使收入水平減少、利率下降,這就減緩了貨幣流通速度,收入水平進一步下降。它還證明了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隨利率的周期變動也是順周期的,這樣就否定了古典的簡單貨幣數量論中財政政策無效的觀點,為自己的財政政策主張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此來看,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表明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更有用。
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得曼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現代貨幣數量論,即現代貨幣主義,理論核心是證明「唯有貨幣最重要」,即貨幣量的變動是決定名義收入的唯一重要變數,在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分析和認識中,首要的是說明它的貨幣需求函數。弗里得曼認為,經濟生活中,實際貨幣需求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但主要的是由恆久收入決定的。恆久收入是一種平均收入,在短期中波動的幅度並不大;在長期中,恆久收入是穩定增加的,貨幣需求也在穩定增加,所以實質貨幣需求函數也就具有相對穩定性,由恆久收入和貨幣存量所決定的貨幣流通速度也就是一個穩定的函數。
現代貨幣數量論的貨幣需求模型對貨幣流通速度的觀點既不同於古典學派的簡單貨幣數量論,也區別於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需求模型,它認為貨幣流通速度雖然不是一個常數,但卻具有穩定性,這一點與古典學派相近。現代貨幣主義與凱恩斯主義認為價格水平變動率與利率水平都影響實際的貨幣需求,但在影響程度的認識上產生了分歧。現代貨幣數量論則認為,雖然價格水平變動率與利率實際上會影響實際的貨幣需求與貨幣流通速度,但實證分析它們的影響是十分微小的,主要影響的是恆久收入水平。由於恆久收入水平在長期內是穩定的,所以貨幣流通速度和貨幣需求一樣是相當穩定的,這樣就自然地得出了和古典的貨幣數量論十分相近的政策結論:財政政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非常小,而貨幣政策的作用是主要的。這就是貨幣主義者反對凱恩斯主義用財政政策干預國民經濟運行的重要原因,也是兩個學派的重大分歧之一,凱恩斯主義著眼於短期的經濟波動,貨幣主義關注的是長期發展的經濟環境。 對嗎?
C. 貨幣流通速度是什麼意思,對物品價格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周轉次數。如:1元貨幣1月內平均執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職能,就起了4元貨幣的作用。貨幣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越少,反之則越多。
D. 提高貨幣流通速度為什麼能抑制通貨膨脹
參考以下材料,希望對你有用
7月13日,滬市上證綜合指數(5903.264,-9.97,-0.17%)大跌4.8%,因為市場普遍預期央行將於14日晚上宣布上調貸款利率27點。但是,14日央行沒有加息,市場所關注的已經變成這樣一個問題:央行選擇何時加息?
為什麼市場比較一致認為央行應該加息?當然是因為目前中國的通貨膨脹壓力越來越明顯,投資率居高不下,上半年經濟增長率更是高達10.9%。從理論角度看,加息能夠抑制通貨膨脹,但是,這僅僅是理論,有許多前提假設,而中國目前的經濟態勢恐怕已遠非加息所能夠解決的。
判斷是否應該加息應該回答兩個問題:當前的利率水平是否合理?加息能否抑制通貨膨脹?
關於第一個問題,目前大企業發行一年期以內的短期融資券的綜合成本約在4%左右,但大部分中小企業銀行貸款利率以及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利率均在5%~6%之間。從歷史經驗看,這樣一個利率水平已經比較高,繼續上調的話可能會造成許多生產企業的成本增加,盈利空間下降。
要回答第二個問題,有必要將目前中國通貨膨脹壓力分拆開來仔細分析。今年中國的通貨膨脹壓力包括兩種來源:一方面,石油、鋼鐵、銅、農產品等價格大幅上漲,使大量的生產企業成本不斷增加。但是,因為中國的生產企業一直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企業生產出來的最終產品的價格未必就漲,結果是生產企業承擔了成本上漲和加息的雙重擠壓。也就是說,面對來自原材料價格上漲所引發的通貨膨脹壓力,加息是無能為力的,甚至可能會使生產企業的盈利能力進一步惡化(空調行業就是一個例證)。另一方面,長期流動性過剩又從需求角度來拉動通貨膨脹。從理論角度看,加息能夠抑制需求引發的通貨膨脹,但是,如果考慮到人民幣升值預期的作用,結論就不是這么回事了。
中國的宏觀經濟遵循這樣的運行軌跡:追求高速度的GDP增長—政府大力吸引FDI、鼓勵出口, 人民幣匯率低估—經常項目、資本項目持續雙順差—外匯儲備異常性增加—流動性過剩。在這個運行軌跡中,人民幣匯率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幣值低估一方面有利於出口,另一方面卻在吸引套利資本不斷流入。如果央行在這個時候選擇加息,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強的情況下,只能誘使更多的套利資金進入中國,央行被迫投放更多的基礎貨幣,市場流動性進一步過剩,推動需求持續旺盛助長通貨膨脹。也就是說,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現在加息不是抑制而是助長了通貨膨脹。所以,單純的加息絕不是央行的選擇。中國經濟現在表現為通貨膨脹壓力嚴峻,但背後依然是人民幣匯率問題,加不加息其實只是一個次要問題。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一年來,人民幣匯率依然在事實上盯住美元而沒有盯住所謂的一攬子貨幣,人民幣一年間對美元近4%的升值幅度使得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如果人民幣匯率形成體制不能進一步完善、對人民幣的升值預期不能消除,就談不上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只有到人民幣匯率改革成功的那一天,央行才能把利率作為調控宏觀經濟最有力的武器。
E. 貨幣的實際流通量對商品平均價格的決定作用
貨幣流通量、流通速度與商品價格之間的關系。
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可以表述為貨幣流通量決定於商品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速度的客觀規律,這一規律反映著以下幾方面的相互關系。首先反映著貨幣流通量與市場價格之間的關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流通中的貨幣數量增加,商品價格上升;反之,商品價格下降。我國古時就有「少則重、多則輕」的說法,也即商品量不變,而貨幣流通量增加了,必然引起貨幣降值,物價上升。這實際上反映了貨幣流通量與商品流通量之間的關系,也即貨幣流通量必須與商品流通量相適應,否則商品價格將作相反的運動。同時也說明,調節貨幣流通量就能調節商品價格,貨幣流通量應與商品價格總水平保持一致。其次,貨幣流通量與流通速度的關系。貨幣流通速度實際上是商品流通速度的反映,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既然貨幣流通只是表現商品流通過程,即商品通過對立的形態變化而實現的循環,所以貨幣流通的速度也就表現商品形式變換的速度,表現形態變化系列的不斷交錯,表現物質變換的迅速,表現商品迅速退出流通領域並同樣迅速地為新商品所代替。……相反,貨幣流通的緩慢則表現這兩個過程分離成彼此對立的獨立階段,表現形式變換的停滯,從而表現物質交換的停滯。」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140頁。
貨幣流通速度實質上是從價值形態上集中反映著商品流通的狀況。貨幣流通速度的高低首先取決於市場交換方式,交換方式不同,貨幣流通速度也不同。一般商品交換顯然要慢於發達的信用交換,也就是說,交換方式決定著貨幣流通速度。其次,商品流通狀況制約著貨幣流通速度,也即供求之間的物質變換狀況,制約和影響著貨幣流通速度。貨幣流通速度與貨幣流通量之間存在著反比的關系,也即貨幣流通速度高,所需貨幣流通量就少;反之,就需要增加貨幣流通量,如若不然,市場就會因貨幣量不足而進一步遲滯商品流通。但是貨幣流通量的增加應以商品流通量為基礎,假如商品流通停滯,在相應基礎上增加貨幣流通量,一方面有利於改變停滯局面,另一方面因為貨幣流通量的增加而使價格水平上升。這是一個不可克服的矛盾,是一個兩難選擇。
F. 為什麼貨幣流通速度快會導致通貨膨脹
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和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的變動,以及通貨膨脹率的變動之間存在著同向變動的關系,尤其是通貨膨脹率和M2的流通速度之間的同向關系更為明顯。貨幣流通速度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同比關系,即隨著通貨膨脹率上升,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也在增加;
隨著通貨膨脹率的降低,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也在隨著下降;而且廣義貨幣M2的流通速度的波動相對於通貨膨脹率的波動和M1的波動都較小。
很多因素都可以引發惡性通脹,比如內戰、經濟過度擴張、基本生產要素的價格調整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比較嚴重的通脹一般是由「價格改革」或「經濟過度擴張」兩種因素引發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剛剛開始走出計劃經濟的「鳥籠」,開始調整幾十年沒有變化的基本商品價格,加上投資偏快,由此引發了1985年、1988年-1989年的大通脹。1993年以後的通脹,價格改革的影響因素變小,更多體現在投資過熱上。
比較嚴重的通脹到來時,會掀起搶購風潮,大家更相信實物、外匯、黃金而不是本國貨幣。通脹到來初期,股票還會上漲。
但隨著通脹變得嚴重,央行加息,股市會出現大跌。從歷史經驗看,最嚴重通脹的時候,會重現「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貨幣可能被邊緣化。在一些強權國家,可能會出現政府強行兌換居民外匯存款,勒令上繳黃金等情況。
G. 貨幣流通速度變慢,對增發貨幣的產出效益有何影響為什麼
1、根據貨幣數量論的費雪方程式PY=MV,其中P代表物價水平,Y代表社會總產品,M代表貨幣供應量,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我們可知當貨幣流通速度即V下降時,即使貨幣增發即M變大,Y也未必會增加。
2、貨幣流通速度反映了貨幣在經濟中的換手次數和速度,顯然一單位貨幣的換手次數越多,速度越快,越能促進交易的進行和財富的創造以及經濟的發展。比如貨幣存量為100,貨幣流通速度為100,那麼就可以創造10000元的社會財富;如果貨幣流通速度很慢,比如1,那麼同樣的貨幣存量只能創造100元的社會財富,兩者的差別是巨大的。
3、舉個極端的例子:流動性陷進。當流動性陷進發生的時候,無論央行投放多少貨幣,民眾都會以現金的形式拿在手中,這樣的話資金除了消費之外很難流動,貨幣增發起不到刺激經濟的作用,此時貨幣政策是無效的,增發貨幣對產出增加無益。
H. 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會對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
貨幣流通速度是指: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周轉次數。如:1元貨幣1月內平均執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職能,就起了4元貨幣的作用。貨幣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越少,反之則越多。
對於一國經濟而言,如果貨幣流通速度較快,則貨幣實際需求量較少,貨幣供應量可以得到較好的控制,避免發行過量,以致通貨膨脹的危險;若貨幣流通速度過慢,一段時間內貨幣實際需求量變大,中央銀行不得不加大貨幣供應量,因而未來會有通脹的可能,這對經濟是一種不小的壓力。
I. 貨幣流通速度對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的影響
樓主對於第一個問題根據貨幣需求理論答案有所不同,一般來講貨幣供應量是根據名義上的社會產品或國民收入相掛鉤的。其中的實際貨幣供應量又受存款創造等諸多因素和國家政策等影響。假設其他因素不變,貨幣流通速度加快那麼相應的需要更多地貨幣供應量。
第二個問題,而一般而言惡性通貨膨脹的貨幣流通速度是非常快得,然而諸多原因都可加速或減速通貨膨脹,不可一概而論,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根據古典經濟理論,貨幣流通速度加快會引起通脹。
樓主滿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