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歐洲的英國的主要工業城市
歐洲的英國主要工業城市有:
1、伯明翰(Birmingham)是僅次於倫敦的英國第二大國際化城市,人口與面積均僅次於倫敦,地處英格蘭中心、在倫敦至利物浦的鐵路干線上,交通四通發達。大伯明翰地區是擁有歐洲最年輕人口的地區,已經連續三年被全球美世生活指數排名為英國最佳生活質量城市,擁有世界級公司、研發中心、世界知名大學和創新企業家,是一個擁有超過1900個國際公司的充滿活力的繁榮商業地區。
為全英主要製造業中心之一。工業部門繁多,以重工業為主。世界最大的金屬加工地區,有黑色冶金、有色冶金(銅、鋅、黃銅、鋁、鎳),機床、儀表、車廂、自行車、飛機、化學、軍工等工業也很重要。汽車工業規模很大,有「英國底特律」之稱。伯明翰是全世界最大最集中的工業區。 英國25%以上的出口產品是在伯明翰區域製造的,目前經濟正向第三產業轉移,金融業和旅遊也發展相當迅速。伯明翰是現代冶金和機器製造工業的創始地,同時也是全國主要鐵路、公路干線和運河網的交匯點。
2、愛丁堡是英國著名的文化古城、蘇格蘭首府,位於蘇格蘭中部低地的福斯灣的南岸。面積260平方公里。1329年建市,1437—1707年為蘇格蘭王國首都。造紙和印刷出版業歷史悠久,造船、化工、核能、電子、電纜、玻璃和食品等工業也重要。隨著北海油田的開發,又建立一系列相關工業與服務業。重要的運輸樞紐,航空港。
3、格拉斯哥(Glasgow),人口60萬,是蘇格蘭最大城市,英國第三大城市。位於中蘇格蘭西部的克萊德河(R. Clyde)河口。行政上,格拉斯哥屬於格拉斯哥市(City of Glasgow)的管轄范圍,是蘇格蘭32個一級行政區(稱為統一管理區)底下的一個,長年以來一直是英國工黨的執政領域。大格拉斯哥地區擁有人口230萬,占蘇格蘭總人口的41%。格拉斯哥的製造業曾是該城市的中心產業,克萊德河畔的造船業更是重中之重。近年來格拉斯哥逐漸發展成為歐洲十大金融中心之一,眾多蘇格蘭企業總部設於此。
英國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築等。生物制葯、航空和國防是英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英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同許多發達國家一樣,隨著服務業的不斷發展,英製造業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萎縮,80年代和90年代初兩次經濟衰退加劇了這一態勢。英製造業中紡織業最不景氣,但電子和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產品,特別是制葯行業仍保持雄厚實力。
⑵ 急問,格拉斯哥和卡迪夫的media management怎麼選
我在卡迪夫商學院,但是我知道卡迪夫傳媒專業很強,之前也聽說謝大傳媒不錯,還有拉夫堡跟東英吉利亞也是,這幾個學校具體排名你可以參照最新的泰晤士新聞傳媒專業排名來看。
既然你已經確定想要學一些實際的東西而不是單純的拿個文憑,在選校上面,我的建議是這樣的:
1.只看專業排名,最好的例子就是物流專業,眾所周知,卡迪夫物流專業很有名,但是你知道排UK第一位的物流專業是哪個學校嗎?cranfield,你在綜合排名前50上絕對是看不到的,但是排第一絕對是有原因的,仔細去查資料就會發現,這個學校是在UK第一大港口附近,課程設置擁有最好的實踐經驗,其次有幾個專門研究物流方面的教授。
2.所以從上面這些內容就可以看出來,除了專業排名還要看教授,這個學校有沒有諾貝爾獎教授上課,或者別的有過任何強大學術背景名氣的教授教課。
3.看學校課程設置,比較不同學校間的課程設置,你就會馬上了解到不同學校專業的側重面,到底是偏學術,還是偏理論,如果你看了課程設置以後任然沒有一個大致概念,我不得不說你對你要學的那個專業了解不夠深,也不夠充分。至於你說的有沒有用,如果是說對於找工作幫助,那任何一個專業不可能有保證,如果你是說學習的內容是不是實用,那要看你未來想通過這個課程幹嘛,如果是做媒體人,那你要看你未來具體想干什麼,然後就選與未來工作接近的課程,比如學金融,金融分好多不同方向,有人可能想作分析師,那就是股票證券那一塊,有人可能喜歡accouting,那就是ACCA那種,也有人可能喜歡BANKING,那就是投行,但是總的來說都叫金融。
4.不要迷信排名,在我結合自身情況還有對UK各個層次大學不完全信息調查之下,我可以很付責任的告訴你,排名就是垃圾,當然前10名校的確是比較嚴格的,之後的學校都是差不多,沒有本質區別。這有很多原因,主要就是UK把教育當產業來做,目的是賺錢,這已經很明的事實,這個宗旨註定UK的教育質量很糟糕,之所以UK名校在世界大學排名如此靠前那是因為本國學生學術研究成果,與國際學生買有半點關系。
5.既然你想要一些實踐經驗,你可以看下有沒有co-operation course,畢業帶實習那種。
個人覺得,你還沒有理清思路,這個思路包括,你為什麼要學這個專業,你通過這個專業想得到什麼,你未來十年內的目標是什麼?這些問題看似很常規,只要是Interview都會問到,但是卻是很重要,往往很多人把這幾個問題答案背的滾瓜爛熟,但是心裡其實完全沒有任何自己真實想法,所以如果你真的把思路理清楚了,選校相當簡單,你知道你想要什麼,於是去找,當然就能很輕易的找到與你想要的接近或者完全一致的東西了。
⑶ 格拉斯哥大學金融類專業怎麼選
想做股票經紀人的話, 可以考慮的專業有:金融、 會計、經濟等等,要看具體專業的課回程設置,需要了解答的內容包括投資、投資管理,金融市場和機構、風險管理等等。格拉斯哥的國際銀行與金融碩士專業比較不錯,推薦給你。建議參考格拉斯哥大學院校庫申請信息:http://school.liuxue315.e.cn/school/school/schoolindex/27
⑷ 想到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將來想在金融界工作,選什麼專業比較好
格拉斯哥大學來的金融類專業在大源學指南大全2014(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2014)的金融類專業排名中位列第6。
想做股票經紀人(stock broker)的話, 可以考慮的專業有:金融(finance)、
會計(accounting)、經濟(economics)等等,要看具體專業的課程設置。
需要了解的內容包括投資( investments)、投資管理(investment management),金融市場和機構(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等等。
格拉斯哥大學的一年制國際銀行與金融碩士課程(MSc International Banking & Finance)受到一定程度的歡迎。
建議你在選擇專業的時候多方考慮,不要局限自己,因為很多相關專業是有互通性的。
⑸ 關於凱爾特人與格拉斯哥流浪者
凱爾特人球迷都是天主教徒,流浪者球迷都是新教徒,不過兩個俱樂部球員的宗教背景未必如此涇渭分明。凱爾特人用過不少新教徒球員,例如著名的「孔雀」伯爾蒂·匹克科。然而流浪者絕非如此。
格拉斯哥曾經有一個小有名氣的「龐客」(punk)樂隊,寫過一首名叫《為什麼流浪者從來不用天主教徒球員》的歌,流浪者俱樂部的回答相當誠懇:「我們有自己的傳統,傳統是不能背棄的。」
尼克·皮爾對約翰斯頓有著清晰的記憶。皮爾本人是目前流浪者俱樂部負責市場開發的董事經理——一個世襲的流浪者董事局尊貴席位。
也許因為他只有37歲,也許因為他在美國念的是商科博士學位,所以尼克並不完全認同「老字型大小」球迷之間的對抗和他們各自的強烈宗教傾向有關這一說法,一些球迷怪異的舉動更讓他難以理解。
「我記得當時很多球迷有這樣一種態度,」尼克回憶道,「假設約翰斯頓在比賽中進球了,流浪者1比0領先,很多球迷會認為這個進球不算,比賽仍然是0比0。為了是否在主場比賽為約翰斯頓加油,差不多每場比賽都會有人為此打鬥。奇怪的是,如果主隊球迷不噓他,約翰斯頓的表現就會更糟糕。」約翰斯頓始終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流浪者」。
約翰斯頓前腳剛走,另一個流浪者球員又被捲入到宗教猜疑之中:前鋒馬克·海特利。海特利是在英格蘭成名已久的大前鋒,先後效力過AC米蘭和旺熱執教的摩納哥,因為在摩納哥受了重傷而休整了兩個賽季才加盟流浪者的。當時格拉斯哥坊間許多傳言都說他實際上是個天主教徒。於是在流浪者比賽時,許多球迷會歡呼:「前進,女王的十大勇士!」——他們不用「十一大勇士!」,因為他們還在排斥或者猜疑海特利的宗教背景。同時從這句口號里,還能看出兩個宗教派別的政治立場的區別:新教徒的歷史背景大多是蘇格蘭人本地人,他們認同自己的「不列顛人」(British)身份,效忠女王、效忠大英帝國;天主教徒多半是從愛爾蘭和南歐地區移民而來的人,他們只忠於羅馬教宗,對於國家和女王概念模糊,甚至會在和新教徒敵對關系加劇的情況下,出現反女王、反英國的情緒。
此前流浪者著名球星特拉沃·弗朗西斯被猜疑過,因為有傳言說弗朗西斯把孩子送進了一所天主教學校,馬克·法爾考也得不到球迷信任,他自稱是一個新教徒,可他有一種怪異的在胸前劃十字的天主教徒式的習慣。英格蘭國家隊在1990年世界盃上的著名後衛——「屠夫」特里·布徹效力流浪者時也被人猜疑,最後布徹召開了一個著名的新聞發布會,當眾澄清事實,表明自己不是一個天主教徒。
海特利的際遇,比較約翰斯頓還是好一點,至少沒人能肯定他是個天主教徒,不過只要海特利在比賽中把握不住得分機會,就會有人說:「哼,他畢竟是一個芬尼亞人!」(Fenian,芬尼亞組織是十九世紀中葉著名的愛爾蘭反英統治組織,愛爾蘭是一個傳統的羅馬天主教國家)。假設海特利連續3到4場比賽進不了球,會有很多流浪者球迷認為「這是天主教徒的本性在作怪」。所有這些關於海特利的天主教背景猜測,只是因為有人「認為」海特利的妻子是一個天主教徒。
一個名叫馬科斯·韋伯的德國社會學家曾經仔細地觀察過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習性與社會規范的區別,他發現在格拉斯哥,一些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混居區里,新教徒往往會更富有。在愛丁堡和其他英格蘭城市裡,例如利物浦,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混居社區里也會有這種現象,只是流浪者球迷如今都在強調他們和凱爾特人球迷一樣貧窮。
從俱樂部的經濟狀況來看,流浪者一直是個富有的俱樂部,市場經營和商業運作也要更出色,凱爾特人則一直不如對手有錢,在所有的「老字型大小」比賽中,都能聽到流浪者球迷在高唱《你們這幫窮光蛋》的歌曲。
凱爾特人俱樂部由凱利和懷特兩大家族操控,他們的俱樂部經營方針更加寬松隨意,賺的錢自然不如流浪者,所以流浪者商務董事尼克·皮爾會用一種半調侃的口吻說道:「我個人認為,從商業拓展上看,凱爾特人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因為他們在許多地方還是一片空白。」
另一個名叫科林·格拉斯的流浪者球迷,現定居美國,他對流浪者的宗教色彩也感到不可理解。「我成為流浪者球迷,並不是因為宗教原因,」格拉斯說,「我只是喜歡流浪者球衣的顏色,自然而然地擁戴流浪者。可是流浪者在媒體的炒作中,成為了一個十足的宗教俱樂部。你知道當約翰斯頓加盟流浪者時的那些故事嗎?據蘇格蘭的報紙報道,有幾千名流浪者球迷退還了俱樂部季票,其實我當時就住在Ibrox球場旁邊,我知道真實的情況,真正把季票退還給俱樂部的只有一張!」
從蘇格蘭社會傳統和足球歷史看來,流浪者始終是個強勢俱樂部;在蘇格蘭,尤其是西蘇格蘭這個地區,媒體對凱爾特人的偏見是存在的。正如北愛爾蘭,天主教就是一種被歧視的宗教。
「可是天主教徒時時不忘他們被歧視,」尼克·皮爾對我說,口氣里很有些憤憤不平的意味,「我承認在這個社會里有對天主教的歧視,不過蘇格蘭媒體的歧視程度並不高,在蘇格蘭地區的就業問題上,天主教徒的確要吃一些虧,可他們已經形成了一種集體意識,不斷強調自己是弱勢群體,總在要求得到社會的尊重。表現在一場足球比賽上,裁判的判罰即便完全公正,只要判罰結果是對他們不利,凱爾特人球迷們就會鬧個不停。我相信你每個周日走進一個天主教教堂,牧師都在教唆他的教徒反抗社會歧視。一種曾經的社會現象,如果長時間內被不斷重復強調,結果只可能是現實情況被誇大,帶來的只能是畸形的後果。」
至少在就業這一點上,天主教徒在格拉斯哥的日子並不順意。格拉斯哥的股票交易市場上,共濟會教徒(新教教派)的操作手勢隨處可見,卻看不出什麼天主教徒經紀人的存在。格拉斯哥的警察總署也完全是新教徒的天下,即便在2001年的格拉斯哥警署高層會議上,還能流傳出這樣的笑話——據《每日鏡報》報道,當時的格拉斯哥高級督察巴里·弗格森說:「我總共提拔過兩個天主教徒巡警,後來發現他們當中有一個並不壞!」
如果一個名叫帕特里克·奧利萊(Patrick O』leary)的人要想在格拉斯哥謀得一份白領階層的差事,他遭遇的磨難肯定比其他人多得多,因為「帕特里克·奧利萊」這是一個標準的愛爾蘭天主教徒姓名。前利茲聯隊著名少帥、現阿斯頓維拉主教練奧利萊就來自愛爾蘭,看他的名字就知道是天主教徒。諸如布里奇特·特雷薩(Bridget Teresa)這種名字,也因為天主教意味太濃,而必然會在格拉斯哥招致新教徒白眼。
即便兩種宗教背景的人說的都是格拉斯哥口音的蘇格蘭英語,可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在說話發音上都有區別。例如「樓梯」
⑹ 格拉斯哥大學的Management with International Finance專業怎麼樣
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位於蘇格蘭重要城市格拉斯哥,是英語國家第四古老的大學,成立於1451年。
格拉斯哥大學的歷史僅次於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和同在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該校是英國重要大學之一,在教學與研究方面都頗有建樹,也是著名的「羅素集團」(Russell Group)高校聯盟成員之一。
格拉斯哥大學在權威教育研究機構QS的2012/2013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上位列第54名,在全英國排名第9。
英國大學的金融專業獲得很多中國學生的青睞,每年有很多人投身這個行業。
格拉斯哥大學的金融類專業在大學指南大全2014(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2014)的金融類專業排名中位列第6。
想做股票經紀人(stock broker)的話, 可以考慮的專業有:金融(finance)、 會計(accounting)、經濟(economics)等等,要看具體專業的課程設置。
需要了解的內容包括投資( investments)、投資管理(investment management),金融市場和機構(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等等。
格拉斯哥大學的一年制國際銀行與金融碩士課程(MSc International Banking &Finance)受到一定程度的歡迎。
建議在選擇專業的時候多方考慮,不要局限自己,因為很多相關專業是有互通性的。
綜合以上名校+實用專業+熱門+金融 國內就業不成問題,後面就看樓主自己學的怎麼樣,已經自己的手段了!~
⑺ 美國經濟危機時期有位"鋼鐵大王"是誰
年初,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山區發現金礦的消息,傳到了飽受經濟危機之苦的蘇格蘭。頓時,整個蘇格蘭沸騰起來了。人們趨之若鶩,紛紛舉家西遷,掀起一股空前的「移民潮」。僅在這一年,蘇格蘭就有近19萬人移居美國。他們分乘數十艘船隻,遠涉重洋,直奔大西洋彼岸。
1848年5月27日,「維斯卡塞特」號輪船駛離英國格拉斯哥港,經過福斯灣,航行在波濤洶涌的大西洋上。船上有一個13歲的少年和他的雙親及5歲的弟弟。他們與其他來自蘇格蘭的窮苦移民一起,擠在陰暗、低矮的客艙里,食物粗劣,空氣污濁,備受旅途的煎熬。經過整整50天的顛簸,輪船終於抵達了目的地——美國東海岸的紐約港。
1848年7月15日清晨,這位少年與新移民們一起擁上甲板,迎著朝陽,遠眺這片夢寐以求的希望之地,心中充滿著憧憬。正是這個13歲少年,在來到美國後的半個世紀里,從一文不名的移民變成了美國的鋼鐵大王、世界首富,創造了被人們稱為「美國夢」的奇跡。他就是美國十大財閥之一的安德魯·卡內基。
1835年11月25日,安德魯·卡內基出生於蘇格蘭古都丹弗姆林。父親威爾·卡內基以手工紡織亞麻格子布為生,母親瑪琪則以縫鞋為副業。父母雖窮,卻為人正直,始終充滿著積極進取的精神。這是一個繼承了自豪、自立、自尊光榮傳統的家族。
小卡內基的祖父是個性情開朗、機智幽默,而又具有不屈不撓精神的人。小卡內基作為長孫,以祖父的名字——安德魯·卡內基——命名。他從小就以有這樣的祖父為榮,同時也以終生擁有他的名字自豪。他的外祖父是個天生的雄辯家,也是個富有才智的政治家,是當地頗為活躍的政治領袖。或許是祖輩遺傳基因的作用,卡內基自小就樂觀進取,能言善辯,這對他一生的影響極大。
在卡內基出生的第二年,父親用積攢的錢添置了3台紡織機,並僱傭了幾名工人。家中境況有所好轉,全家搬進了一幢有小閣樓的平房裡。卡內基從小就幫家裡做事。由於沒有自來水,他每天一大早就起來,挑上一副大水桶,去附近的一口井邊排隊打水。挑了幾擔水後,才吃早飯、上學。晚上回來總要幫正忙於縫鞋的母親穿針引線,同時心裡還需默誦著在學校學到的詩和文章。
1843年,卡內基8歲,英國工業革命的巨浪席捲了丹弗姆林。這座古老的城鎮上出現了第一架蒸汽帶動的亞麻織布機。不久,經過改良的蒸汽機就徹底改變了小鎮的面貌。丹弗姆林的手工紡織業不堪蒸汽機的沖擊,日漸衰頹,紛紛破產。卡內基一家的生活也每況愈下,幫工被解僱,織機被變賣。母親只有開一間小鋪子,以維持生計。然而,致命的打擊又接踵而來,那就是1846年的歐洲大飢荒和1847年的英國經濟危機。卡內基一家實在混不下去了,不得不寫信給早幾年移居美國匹茲堡的兩位姨媽,表示也要舉家前往美國。兩位姨媽回信說,眼下正是赴美的良機,就業機會很多,希望他們快去。
卡內基的雙親變賣了家中所有的織布機和傢具,去美國的旅費還差20英鎊。幸虧母親的一位好友幫忙,借給他們20英鎊,一家人才有了足夠的旅費,啟程前往美國。
卡內基一家在紐約下船後輾轉來到匹茲堡,在親戚家安頓下來。為養家糊口,父親別無選擇,又操起老本行,織起了桌布和餐巾,並且還得自己去沿街叫賣,挨門兜售這些產品。盡管如此,賺的錢遠不夠一家開銷的。母親只好以縫鞋為副業,經常縫到深更半夜,而卡內基和弟弟湯姆呆在一旁幫忙。就這樣,一家人每周只賺5美元,日子過得相當清苦。
為了給父母分憂,卡內基進了一家紡織廠當童工,周薪只有1美元2角。後來,他又干起了掙錢稍多一點的工作:燒鍋爐和在油池裡浸紗管。油池裡的氣味令人作嘔,灼熱的鍋爐使他汗流使背,但卡內基還是咬著牙堅持幹下去。當然,他並不甘心如此潦倒一生,而是奮發圖強,積極進取。
卡內基在白天勞累一天後,晚上還參加夜校學習,課程是復式記帳法會計,每周3次。這段時期他所學的復式會計知識,成了他後來建立巨大的鋼鐵王國並使之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
1849年冬天,一天晚上,卡內基上完課回家,得知姨父傳來話,匹茲堡市的大衛電報公司需要一個送電報的信差。他立刻意識到,機會來了。
第二天一早,卡內基穿上嶄新的衣服和皮鞋,與父親一起來到電報公司門前。他突然停下腳步,對父親說:「我想一個人單獨進去面試,爸爸你就在外面等我吧。」原來,他擔心自己與父親並排面談時,會顯得個子矮小,同時,他也怕父親講話不得體,會沖撞了大衛先生,從而失去這個難得的機會。
於是,他單獨一人上到二樓面試。大衛先生打量了一番這個矮個頭、高鼻樑的蘇格蘭少年,問道:「匹茲堡市區的街道,你熟悉嗎?」
卡內基語氣堅定地回答:「不熟,但我保證在一個星期內熟悉匹茲堡的全部街道。」他頓了頓,又補充道:「我個子雖小,但比別人跑得快,這一點請您放心。」
大衛先生滿意地笑了:「周薪2.5美元,從現在起就開始上班吧!」
就這樣,卡內基謀得這個差事,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這時,他年僅14歲。
在短短一星期內,身著綠色制服的卡內基實現了面試時許下的諾言,熟悉了匹茲堡的大街小巷。兩星期之後,他連郊區路徑也了如指掌。他個頭小,但腿很勤,很快在公司上下獲得一致好評。一年後,他已升為管理信差的負責人。
卡內基每天都提早一小時到達公司,打掃完房間後,他就悄悄跑到電報房學習打電報。他非常珍惜這個秘密學習機會,日復一日地堅持著,很快就熟練掌握了收發電報的技術。後來他被提升,成了電報公司里首屈一指的優秀電報員。
當年的匹茲堡不僅是美國的交通樞紐,而且是物資集散中心和工業中心。電報作為先進的通訊工具,在這座實業家雲集的城市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每天走街串巷送電報、嘀嘀嗒嗒拍電報的生活,卡內基就像進了一所「商業學校」。他熟悉每一家公司的名稱和特點,了解各公司間的經濟關系及業務往來。日積月累之中,他熟讀了這無形的「商業網路全書」,這使他在日後的事業中獲益匪淺。因此,卡內基在回顧這段時期時,稱之為「爬上人生階梯的第一步」。
由於卡內基工作勤快,頗得大衛總經理的賞識。一個月末的一天下午,卡內基被單獨留了下來。當他跨進總經理辦公室時,心裡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生怕自己工作中有什麼疏忽,做錯了事。但大衛總經理卻拍拍他的肩膀說:「小夥子,你比其他人更努力、更勤勉,所以從這個月開始給你單獨加薪。」卡內基高興得差點暈倒。他領了13.5美元,比上個月多出2.25美元。對年僅15歲貧苦少年來說,這是筆巨款。
回到家,卡內基只是像往常一樣,將11.25美元薪水交給母親,而將增加的2.25美元暫時留了下來,因為這筆錢對他來說實在太珍貴了。晚上臨睡前,他把加薪的秘密告訴了弟弟,7歲的小湯姆也感到吃驚。於是,弟兄倆興奮地談起了未來的事業,憧憬著將來要合開一家「卡內基兄弟公司」,賺好多好多的錢,送給母親一輛閃閃發亮的馬車,再也不讓她老人家像現在這樣縫鞋縫到深更半夜了。他們談了很久很久,才沉沉入睡。
第二天在餐桌旁,卡內基把2.25美元拿出來交給母親,並問:「我們在丹弗姆林跟人家借的錢,還差多少?」母親顯得很吃驚:「那20英鎊的債,還差一點就夠還了。你這錢是從哪裡來的?」當母親得知這筆錢的來歷後,眼裡湧出了喜悅的淚水,而坐在一旁的父親卻流露出得意的神色。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兒子有出息,將來一定會做一番大事業的。為寄還好友主動資助的那20英鎊,這兩年來母親每天盡量節省生活開支,5角5角地存起來,眼看快湊足200美元還債了;如今兒子又以增收的錢幫助還債,該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呀。這一天,全家每個人內心都充滿著喜悅。
卡內基在跑腿送電報之餘,很想多讀點書來充實自己,可是,苦於家境貧窮,根本沒有多餘的錢買書。
幸好有一天他在翻閱報紙時,發現了一條消息:退役的詹姆士·安德森上校願意將家中所藏400冊圖書借給好學的青少年們。每逢星期六可以到他家借一本書,一星期後歸還,再換借另一本。
於是,欣喜若狂的卡內基找到上校的家,借到了自己心愛的書。從此每到星期六,他都能和一個嶄新的知識世界接觸了。
後來,上校眼看借書的少年日益增多,決計辦一個私人圖書館,他到紐約添購了各種書籍,擴大了自己的書齋,又向市政府借了一間房,成立了一家真正的圖書館。
卡內基從安德森圖書館里借到了許多好書,養成了喜愛讀書的習慣,只要一天不看書,就覺得心神不寧。安德森使他在人生的黃金時期有了讀書的機會。後來卡內基事業成功時,為了報答安德森先生的幫助,在其私人圖書館的原址,蓋了大會堂和圖書館,並立碑紀念這位恩人。
1853年,賓夕法尼亞州鐵路公司西部管區主任斯考特看中了有高超的電報技術的卡內基,聘他去當私人電報員兼秘書,每月薪水35美元。當時卡內基已是18歲的大小夥子了,他懷著強烈的上進心走進了這個更為廣闊的世界。
在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的10餘年中,卡內基平步青雲,24歲就升任該公司西部管區主任,年薪1500美元,並逐步掌握了現代化大企業的管理技巧。這種技巧是他後來組織龐大的鋼鐵企業時所必不可少的。
與此同時,卡內基也抓住時機,初試牛刀,參與投資,而且頻頻得手,慢慢積累得小有資財,為他以後開辦鋼鐵企業奠定了一定的經濟基礎。
1856年,斯考特勸說卡內基買10股亞當斯快運公司的股票,共計600美元。當時,卡內基的全部積蓄不過60美元,但他決心設法湊足這筆錢。他與母親商量,母親提出以房屋作抵押來貸款。就這樣,卡內基以貸款進行了第一次投資。不久,一張亞當斯公司10美元紅利的支票就送到了卡內基的手裡。
不久,卡內基又充當「伯樂」,將卧鋪車的發明者伍德拉夫引薦給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建立了一家火車卧鋪車廂製造公司。卡內基通過借貸投資買下該公司1/38的股份。僅200餘美元的投資,一年之間分得的股票紅利高達5000美元。卡內基又抓到一隻會下金蛋的雞。到1863年,卡內基在股票投資上已成為行家裡手。
1865年,卡內基果斷地辭掉了鐵路公司的職務,開始一門心思地干自己的事業。他創辦了匹茲堡鐵軌公司、火車頭製造廠以及鐵橋製造廠,並開辦了煉鐵廠,開始涉足鋼鐵企業。
19世紀60年代,美國的鋼鐵生產經營極為分散,從采礦、煉鐵到最終製成鐵軌、鐵板等成品,中間需經過許多廠家。加上中間商在每個產銷環節層層加碼,致使最終產品的成本很高。卡內基深知傳統鋼鐵企業的這些弊病,他決心建立一個面目全新的、囊括整個生產過程的供、產、銷一體化的現代鋼鐵公司。
1872年,卡內基認為在煉鋼事業上大幹一場的時機業已成熟。首先,從技術上講,成本低廉的酸性轉爐煉鋼法已經發明,他特地親赴英國考察了發明者貝西默在生產中運用該法的實際情況。其次,美國的鋼鐵市場十分廣闊,供不應求。而鐵礦在美國極為豐富,密執安大鐵礦已進人大規模開采階段。再次,就財力而言,卡內基已擁有數十萬美元的股票及其它財產,他決定改變四處投資的老法,將資金集中到鋼鐵事業中來。最後,最令卡內基信心十足的,是他在鋼鐵公司10餘年間所掌握
的管理大企業的本領。於是,到1873年底,他終於與人合夥創辦了卡內基一麥坎德里斯鋼鐵公司。公司共有資本75萬美元。卡內基投資25萬美元,是最大的股東。在隨後的20多年間,卡內基使自己的財富增加了幾十倍。
1881年,卡內基實現了童年的夢想,與弟弟湯姆一起成立了卡內基兄弟公司,其鋼鐵產量佔美國的1/37。1892年,卡內基把卡內基兄弟公司與另兩家公司合並,組成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鋼鐵帝國——卡內基鋼鐵公司。他終於攀上了自己事業的頂峰,成了名副其實的鋼鐵大亨。他與洛克菲勒、摩根並立,是當時美國經濟界的三大巨頭之一。
19世紀末20世紀初,卡內基鋼鐵公司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企業。它擁有2萬多員工以及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它的年產量超過了英國全國的鋼鐵產量,它的年收益額達4000萬美元。卡內基是公司的最大股東,但他並不擔任董事長、總經理之類的職務。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任用了一批懂技術、懂管理的人才。時至今日,人們還常常引用他的一句名言:「如果把我的廠房設備、材料全部燒毀,但只要保住我的全班人馬,幾年以後,我仍將是一個鋼鐵大王。」
然而,卡內基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尊敬,不僅是因為他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在事業成功之後,毫不猶豫地將賺得的龐大財富,幾乎全部捐獻給了社會公益事業。他的後半生,主要致力於慈善事業與世界和平。
卡內基早在33歲的那一年,就在日記上寫了下面的一段話:「對金錢執迷的人,是品格卑賤的人。如果我一直追求能賺錢的事業,有一天自己也一定會墮落下去。假使將來我能夠獲得某種程度的財富,就要把它用在社會福利上面。」
1900年,年逾花甲的卡內基已經功成名就,他躊躇滿志,決定心安理得地退休,用自己的巨額財富去做他早已想做的事情。這一年,他在《財富的福音》一書中宣布:「我不再努力掙更多的財富。」於是,他毅然從他那蓬勃發展的鋼鐵事業中引退,以5億美元的價格將卡內基鋼鐵公司賣給金融大王摩根。然後,他就開始實施他的把財富奉獻給社會的偉大計劃。
1901年,即他引退後的第一年,他首先拿出500萬美元為煉鋼工人設立了救濟和養老基金,以向幫助他取得事業成功的員工們表示感謝。接著,為幫助有志上進而家境貧窮的年輕人,他當年在紐約市捐款建立了68座圖書館。這個圖書館建設事業持續了16年,他總共捐資1200萬美元,興辦圖書館3500座。
第二年,他捐款2500萬美元,在華盛頓創立「卡內基協會」,由美國國務卿約翰任會長,主要用來發展科學、文學和美術事業。該協會曾建造一艘「卡內基號」海洋調查船,修正了世界航海圖。此外,還在加州山頂上建造威爾遜天文台來觀察太空。對這個協會,卡內基在隨後的一些年裡一再追加資金,累計捐款達7300萬美元。
與此同時,卡內基在他的第二故鄉匹茲堡創辦了「卡內基大學」。後來,又在美、英各地捐資創辦了各種學校和教育機構。這類用於建造教育設施的捐款,達9000萬美元之巨。
在隨後的幾年中,卡內基又設立了若干項基金。他捐資500萬美元,設立「捨己救人者基金」,對在突發事件中為救助他人而犧牲或負傷的英雄及其家屬予以獎勵或救濟。他捐資3900萬美元,設立「大學教授退休基金」,以保障教育家的晚年生活。他還設立了「總統退休基金」和「作家基金」,對美國總統或作家的晚年給予資助。此外,他向11個國家提供了「卡內基名人基金」,並以1000萬美元設立「卡內基國際和平財團」,專門資助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的人們。
1911年,年邁的卡內基夫婦由於10年來一直直接參與捐獻工作,身心都深感疲憊,因而,卡內基決定再以僅余的1億5千萬美元設立了「卡內基公司」,讓公司人員代理他們的捐獻工作。
直至生命結束之前,卡內基都在為社會奉獻著他的財富,其捐獻總額高達3億3千多萬美元。當然,在他身後,「卡內基公司」及各項卡內基基金依然在實施他的捐獻計劃,況且這筆巨款還會不斷地增加利息,或賺進紅利,實際上他在世界上捐獻的數額遠大於這個數字。
1919年8月11日,84歲的卡內基在美國雷諾克斯市的別墅中因肺炎而謝世。這位出生於蘇格蘭的偉大人物,從不名一文的移民到堪稱世界首富的「鋼鐵大王」,而在功成名就後,他又將幾乎全部的財富捐獻給社會。他生前捐贈款額之巨大,足以與死後設立諾貝爾獎金的瑞典科學家、實業家諾貝爾相媲美。從一個貧窮的少年變成樂善好施的巨富,卡內基這富有傳奇性的一生,簡直就像是《天方夜譚》里的故事一樣。
⑻ 神奇的格拉斯哥國家
首先格拉斯哥是支球隊。。他只不過這支球隊叫格拉斯哥流浪者,其實沒有你想像中的要去流浪。下面有些資料,你看看:凱爾特人球迷都是天主教徒,流浪者球迷都是新教徒,不過兩個俱樂部球員的宗教背景未必如此涇渭分明。凱爾特人用過不少新教徒球員,例如著名的「孔雀」伯爾蒂·匹克科。然而流浪者絕非如此。
格拉斯哥曾經有一個小有名氣的「龐客」(punk)樂隊,寫過一首名叫《為什麼流浪者從來不用天主教徒球員》的歌,流浪者俱樂部的回答相當誠懇:「我們有自己的傳統,傳統是不能背棄的。」
尼克·皮爾對約翰斯頓有著清晰的記憶。皮爾本人是目前流浪者俱樂部負責市場開發的董事經理——一個世襲的流浪者董事局尊貴席位。
也許因為他只有37歲,也許因為他在美國念的是商科博士學位,所以尼克並不完全認同「老字型大小」球迷之間的對抗和他們各自的強烈宗教傾向有關這一說法,一些球迷怪異的舉動更讓他難以理解。
「我記得當時很多球迷有這樣一種態度,」尼克回憶道,「假設約翰斯頓在比賽中進球了,流浪者1比0領先,很多球迷會認為這個進球不算,比賽仍然是0比0。為了是否在主場比賽為約翰斯頓加油,差不多每場比賽都會有人為此打鬥。奇怪的是,如果主隊球迷不噓他,約翰斯頓的表現就會更糟糕。」約翰斯頓始終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流浪者」。
約翰斯頓前腳剛走,另一個流浪者球員又被捲入到宗教猜疑之中:前鋒馬克·海特利。海特利是在英格蘭成名已久的大前鋒,先後效力過AC米蘭和旺熱執教的摩納哥,因為在摩納哥受了重傷而休整了兩個賽季才加盟流浪者的。當時格拉斯哥坊間許多傳言都說他實際上是個天主教徒。於是在流浪者比賽時,許多球迷會歡呼:「前進,女王的十大勇士!」——他們不用「十一大勇士!」,因為他們還在排斥或者猜疑海特利的宗教背景。同時從這句口號里,還能看出兩個宗教派別的政治立場的區別:新教徒的歷史背景大多是蘇格蘭人本地人,他們認同自己的「不列顛人」(British)身份,效忠女王、效忠大英帝國;天主教徒多半是從愛爾蘭和南歐地區移民而來的人,他們只忠於羅馬教宗,對於國家和女王概念模糊,甚至會在和新教徒敵對關系加劇的情況下,出現反女王、反英國的情緒。
此前流浪者著名球星特拉沃·弗朗西斯被猜疑過,因為有傳言說弗朗西斯把孩子送進了一所天主教學校,馬克·法爾考也得不到球迷信任,他自稱是一個新教徒,可他有一種怪異的在胸前劃十字的天主教徒式的習慣。英格蘭國家隊在1990年世界盃上的著名後衛——「屠夫」特里·布徹效力流浪者時也被人猜疑,最後布徹召開了一個著名的新聞發布會,當眾澄清事實,表明自己不是一個天主教徒。
海特利的際遇,比較約翰斯頓還是好一點,至少沒人能肯定他是個天主教徒,不過只要海特利在比賽中把握不住得分機會,就會有人說:「哼,他畢竟是一個芬尼亞人!」(Fenian,芬尼亞組織是十九世紀中葉著名的愛爾蘭反英統治組織,愛爾蘭是一個傳統的羅馬天主教國家)。假設海特利連續3到4場比賽進不了球,會有很多流浪者球迷認為「這是天主教徒的本性在作怪」。所有這些關於海特利的天主教背景猜測,只是因為有人「認為」海特利的妻子是一個天主教徒。
一個名叫馬科斯·韋伯的德國社會學家曾經仔細地觀察過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習性與社會規范的區別,他發現在格拉斯哥,一些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混居區里,新教徒往往會更富有。在愛丁堡和其他英格蘭城市裡,例如利物浦,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混居社區里也會有這種現象,只是流浪者球迷如今都在強調他們和凱爾特人球迷一樣貧窮。
從俱樂部的經濟狀況來看,流浪者一直是個富有的俱樂部,市場經營和商業運作也要更出色,凱爾特人則一直不如對手有錢,在所有的「老字型大小」比賽中,都能聽到流浪者球迷在高唱《你們這幫窮光蛋》的歌曲。
凱爾特人俱樂部由凱利和懷特兩大家族操控,他們的俱樂部經營方針更加寬松隨意,賺的錢自然不如流浪者,所以流浪者商務董事尼克·皮爾會用一種半調侃的口吻說道:「我個人認為,從商業拓展上看,凱爾特人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因為他們在許多地方還是一片空白。」
另一個名叫科林·格拉斯的流浪者球迷,現定居美國,他對流浪者的宗教色彩也感到不可理解。「我成為流浪者球迷,並不是因為宗教原因,」格拉斯說,「我只是喜歡流浪者球衣的顏色,自然而然地擁戴流浪者。可是流浪者在媒體的炒作中,成為了一個十足的宗教俱樂部。你知道當約翰斯頓加盟流浪者時的那些故事嗎?據蘇格蘭的報紙報道,有幾千名流浪者球迷退還了俱樂部季票,其實我當時就住在Ibrox球場旁邊,我知道真實的情況,真正把季票退還給俱樂部的只有一張!」
從蘇格蘭社會傳統和足球歷史看來,流浪者始終是個強勢俱樂部;在蘇格蘭,尤其是西蘇格蘭這個地區,媒體對凱爾特人的偏見是存在的。正如北愛爾蘭,天主教就是一種被歧視的宗教。
「可是天主教徒時時不忘他們被歧視,」尼克·皮爾對我說,口氣里很有些憤憤不平的意味,「我承認在這個社會里有對天主教的歧視,不過蘇格蘭媒體的歧視程度並不高,在蘇格蘭地區的就業問題上,天主教徒的確要吃一些虧,可他們已經形成了一種集體意識,不斷強調自己是弱勢群體,總在要求得到社會的尊重。表現在一場足球比賽上,裁判的判罰即便完全公正,只要判罰結果是對他們不利,凱爾特人球迷們就會鬧個不停。我相信你每個周日走進一個天主教教堂,牧師都在教唆他的教徒反抗社會歧視。一種曾經的社會現象,如果長時間內被不斷重復強調,結果只可能是現實情況被誇大,帶來的只能是畸形的後果。」
至少在就業這一點上,天主教徒在格拉斯哥的日子並不順意。格拉斯哥的股票交易市場上,共濟會教徒(新教教派)的操作手勢隨處可見,卻看不出什麼天主教徒經紀人的存在。格拉斯哥的警察總署也完全是新教徒的天下,即便在2001年的格拉斯哥警署高層會議上,還能流傳出這樣的笑話——據《每日鏡報》報道,當時的格拉斯哥高級督察巴里·弗格森說:「我總共提拔過兩個天主教徒巡警,後來發現他們當中有一個並不壞!」
如果一個名叫帕特里克·奧利萊(Patrick O』leary)的人要想在格拉斯哥謀得一份白領階層的差事,他遭遇的磨難肯定比其他人多得多,因為「帕特里克·奧利萊」這是一個標準的愛爾蘭天主教徒姓名。前利茲聯隊著名少帥、現阿斯頓維拉主教練奧利萊就來自愛爾蘭,看他的名字就知道是天主教徒。諸如布里奇特·特雷薩(Bridget Teresa)這種名字,也因為天主教意味太濃,而必然會在格拉斯哥招致新教徒白眼。
即便兩種宗教背景的人說的都是格拉斯哥口音的蘇格蘭英語,可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在說話發音上都有區別。例如「樓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