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有出口創外匯瓷嗎
有啊
絲綢之路就是出口這些東西啊,還有後來外國人從 港口進來都會帶些去國外賣,不過大部分是物物交換。
❷ 殖民擴張也欺軟怕硬為何列強完全殖民了印度卻放過了清朝
殖民擴展從來都不是欺軟怕硬的主,只有殖民者征服不了的國家。英國能完全殖民印度,但是西方列強哪怕發動鴉片戰爭,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等卻無法殖民清朝,其中緣由可以簡單概括為時代背景。
時代背景:印度跟清朝兩個文明古國有著不同的命運
1613年,英國在印度西部的蘇特拉設立貿易站。此時的印度處在崩潰的邊緣,莫卧兒王朝已經成為了強弩之末,這個巨人已經快要倒下,國家分崩離析,同時內部斗爭很激烈,很多軍官也是各自為政,這有點類似古代中國三家分晉,王朝中央集權就是一個笑話。而且莫卧兒王朝大臣們各懷鬼胎,人心不齊,只想保全自己的利益。
所以東印度公司乘虛而入,很自然的軍事方針就是採用的是各個擊破,看印度王朝內部窩里斗,自己坐收漁翁之利。而且翻開這段歷史的時候會發現很多時候只有幾百的英國軍人就可以將幾萬印度軍隊打敗,這是為什麼呢?英國人很聰明,他們花重金去賄賂王朝重臣,讓他們為英國人做事,最後他們投資的錢在打開王朝充滿金條銀錠、珍珠寶石的寶庫的時候,都不由得內心說一句,值了!比如佔領孟加拉期間,克萊武殖民強盜在回英國述職時將他的經歷說出來,他表示自己只在國庫里搶了20萬英鎊真的太少了,還表示很惋惜。
列強已經在晚清政府得到了想要的利益
這也應該是最重要的一點,鴉片戰爭為什麼會開啟?因為西方對於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非常喜歡,而西方出口給中國的都是些毛織品對於清朝民眾來說就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本來想從清朝賺外匯的列強沒辦法只能賣鴉片,口裡喊著貿易自由!於是發動了戰爭,打開了清朝的大門,之後通過簽訂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達到自由貿易的目的,列強吃飽了喝足了,也就不想也不用將清朝殖民了!或許殖民清朝會付出更大的代價,與其如此,倒不如維持現狀。
清朝不同於印度,哪怕晚清政府支離破碎,列強想要瓜分中國也是不可能的。中國地大物博,炎黃子孫文化傳承了幾千年,豈是列強能慢慢蠶食同化的?最後也只能灰溜溜的回到自己的地盤上。
❸ 清朝中外經商錢怎麼結算
清朝來的外貿結算很有意源思,其實是民間帶動官方的。
起初,官方嚴禁海外貿易,當然沒有結算制度。但是,民間的外貿活動頻繁,主要結算方式就是原始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即為當場交易。交易的場所往往在偏遠邊境、遠離中國岸邊的海上、或者日本、南洋等地的碼頭。主要結算貨幣為單純的金銀(可以使用本國金銀幣,但全部折算為等重黃金或者白銀)。
中期,清政府在民間海事商務日益繁華的情況下,為增加國家收入,不得已開始一些外貿管理實踐,於是,在中俄邊境、沿海城市中,開始制定規則,其中包括外貿規則。政府的外貿規則偏重於稅收,幾乎沒有涉及商人之間的結算方式。而此時民間外貿的實際情況已經非常活躍,一些起源於西方,流行於現代的結算方式逐步被採用。這個時期結算的貨幣仍然以金銀為主,但更加偏向白銀。
後期,列強逐步侵入中國,對外貿易管理中清政府幾乎完全喪失了發言權。此時的外貿結算完全按照西方方式進行,近現代的多種交易付款方式都已出現。此時的結算貨幣不再局限於白銀,匯率概念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完全形成,多個國家的多種貨幣湧入中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民國。
❹ 清朝是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呢?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
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
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
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
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
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
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
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
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
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
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
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
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
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
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
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
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
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
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
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
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
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