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市里的杠桿效應是什麼
財務杠桿效應是指由於固定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當某一財務變數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變數會以較大幅度變動的現象。也就是指在企業運用負債籌資方式(如銀行借款、發行債券)時所產生的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大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現象。
所謂財務杠桿利益(損失)是指負債籌資經營對所有者收益的影響。負債經營後,企業權益資本所能獲得的凈收益公式為:
權益資本利潤=(資本利潤率X總資本-負債利息率X債務資本)×(1-所得稅率)=(資本利潤率X(權益資本+債務資本)-負債利息率×債務資本〕×(1-所得稅率)=(資本利潤率×權益資本+(資本利潤率-負債利息率)×債務資本〕×(1-所得稅率)
以上的企業資本利潤率-息稅前利潤率資本總額,即息稅前利潤率。因而可得權益資本利潤率的計算公式為:
權益資本利潤率=(資本利潤率十(資本利潤率-負債利率)×債務資本/權益資本)×(1-所得稅率)或=((資本利潤率×總資本-負債利息率×債務資本)×(1-所得稅率))÷權益資本
可見,只要企業投資利潤率大於負債利息率,財務杠桿作用就會使得權益資本收益由於負債經營而絕對值增加,從而使得權益資本利潤率大於企業投資利潤率。且負債比率(債務資本/資本總額)越高,財務杠桿利益越大,所以財務杠桿利益的實質便是由於企業投資利潤率大於負債利息率。而若是企業投資利潤率等於或小於負債利率,那麼負債所產生的利潤只能或者不足以彌補負債所需的利息,甚至利用權益資本所取得的利潤都不足以彌補利息,而不得不以減少權益資本來償債,這便是財務杠桿損失的本質所在。
B. 「馬太效應」,「鯰魚效應」分別是什麼意思
1、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馬太效應,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
2、鯰魚效應,鯰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1]。鯰魚效應是採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同行業企業。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是激活員工隊伍之奧秘。
需要強調的一點,在某些企業中,由於一些官僚長期無所作為或者無力承擔新任務新責任,鯰魚性人才成為企業正向提升的動力。
社會生活十大著名法則
1、馬太效應
2、手錶定理
3、不值得定律
4、彼得原理
5、零和游戲原理
6、華盛頓合作規律
7、酒與污水定律
8、水桶定律
9、蘑菇管理
10、鯰魚效應
C. 股票市場與馬太效應有什麼關系
「馬太效應」在股市中也發揮著神奇的作用:在歷次的牛市行情中,個股之間都會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其中的強勢個股始終恆強,尤其當強勢股股價漲高後投資者越是不敢追漲,強勢股越是能繼續上漲;而弱勢股卻常常弱者恆弱,投資者越是認為弱勢股調整到位或該漲了,弱勢股卻總是沒有象樣的表現。等到弱勢股終於開始補漲,強勢股也出現回調時,牛市往往已經告一段落了,最豐厚的主升浪行情已經結束了。
很多對股市「馬太效應」不了解的投資者,往往不能清楚地鑒別個股的優劣,他們常常會天真地幻想:今天這只股票漲了,明天一定會輪到另一隻股票漲;或者看到龍頭股上漲了,就簡單地認為與它同一板塊的所有個股也會跟風上漲,可實際上卻總是事與願違。在強勢行情中,漲過的個股往往還能繼續上漲,而不漲的股票則仍然徘徊不前;在同一板塊中即使領頭羊上漲了,也並不表示該板塊的所有個股都能聯動上漲。個股是否能聯動上漲,取決於板塊容量的大小、板塊熱點持續性的強弱、題材的想像空間、同一板塊的個股聯動性等因素。而且,即使投資者選中的跟風股聯動上漲了,但由於領頭羊具有先板塊啟動、後板塊回落的特性,所以,跟風股的安全系數和收益都遠遠小於領頭羊個股。因此,投資者與其追買跟風股,不如追漲領頭羊,這就叫做:「擒賊先擒王」。
D. 什麼是股票兩極分化
股票兩極分化即市場的「2」「8」現象,也就是指數幾乎天天在漲在創新高,但只有少數股票(「2」)同步跟進,讓持有者獲利豐厚。而大部分的股票(「8」)卻只能微漲或不漲,甚至下跌,真是賺了指數不賺鈔票。「2」「8」現象是股市的一種結構調整,投資者要緊緊抓住這一市場脈搏,方能與時俱進。
「2」股多為權重股,大盤股,基金社保QFII參與的股票,注資股等等,不勝枚舉。
「2」「8」現象又帶來了股票價格的兩極分化,即百元股越來越多,同時,徘徊在10元以下的股票也遍地皆是,隨著中國股市與國際接軌進程加快,「8」股中有些無成長性甚至連年虧損又無重組可能的股票將越來越低,投資者不參與為妙。
E. 股票中杠桿效應是怎麼回事
中杠桿效應是怎麼回事?股票杠桿效應是指由於固定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當某一財務變數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變數會以較大幅度變動的現象,也就是指在企業運用負債籌資方式(如銀行借款、發行債券)時所產生的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大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現象。
F. 股市中二八」蹺蹺板效應指的是什麼
大盤是蹺蹺板的一邊 小盤股是另一邊,蹺蹺板極少有平衡的時候,總是一邊起來另一邊就會落下 股市是就是指 大盤股漲的時候小盤股就開始跌 反之 小盤股長的時候 大盤股就開始跌。
G. 公司股票中的隧道效應指什麼
下面是對隧道效應的介紹:
隧道效應即控股股東為了自己的利益從公司轉移資產和利潤的行為,這一理論比較好的解釋了控股股東侵害中小股東的利益的現象。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提供了控股股東掠奪公司資源、侵害中小股東權益的許多案例。事實上,隧道效應不僅僅發生在新興市場,有著完善的民法的發達國家同樣有掠奪行為,而且這些掠奪行為可能還是合法的行為;而在新興市場,隧道行為有時採取偷竊和欺詐的方式。這些理論的提出,使得合謀理論從組織間的研究,進一步拓展深入到公司治理領域;而轉型經濟中的公司治理,為合謀理論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提供了一片沃土;此後的一系列相關實證研究更是進一步推動和驗證了合謀理論。
下面是隧道效應的影響:
隧道效應理論主要從控股股東掠奪中小股東權益的發生機制、掠奪的手段以及司法的介入的作用等方面做了理論和案例分析,當然也有許多實證和經驗研究。但隧道效應理論在討論控股股東掠奪的時候,一般比較少涉及到管理層,特別是控股股東和管理層的合謀侵害(掠奪)中小股東權益的情形。本來,現實中,掠奪得以進行,就必然需要管理層的合謀(或者說是協助)。
H. 股市的周二效應是什麼意思
先說句體外的事情。今天散戶和游資再次站在了一起,游資開始反擊了, 今天漲停的個股在盤口上掛出了641 748 74 等等不滿,作為股民都知道,當今的股市掌門人江湖人稱641.
平心而論,我對劉主席的做飯感覺大局上是對的,方法上有待商榷。不應如此大規模、密集的出台監管政策,要考慮一下市場的承受力度。同時要在法律的框架下進行監管。現在階段,股市裡主要的矛盾是 監管趨嚴同法律體系建設嚴重滯後的矛盾;股民大面積虧損同監管層想要的環境之間的矛盾。
比較悲慘的:事到如今,指數在3100點之上,而在2600點抄底被套的個股截止上周五有891家,經過周一的繼續個股暴跌 我想應該接近1000家了,結構性矛盾愈發明顯。監管層需要的慢牛同股民心裡和顯示出現了巨大的反差。我想這樣慢牛不要也罷,漂亮50指數同悲慘3000指數如此差價巨大,全世界那個國家都沒有。
言歸正傳,當前股市到底到了什麼階段,會如何走,我想這點是大家急切需要關注的。
當前,上證指數已經失真了,我重點來說一下中小創指數。
可以明確的是,在中小板和創業板在年前就出現了周線級別的大底部左側。中小板6000點,創業板1800點附近就是左側了。對於結構而言,當前在構建的是第4次周線底背離, 而且這個趨勢愈發明顯。創業板率先達到 周線第4次底部標准,也就是最後一次的右側底部出現。如圖:
X
由於行情是周線級別的,因此折騰一下就是按照周計算,否則也不會出現中小創個股年後一連漲了12周。在此我要告訴大家要把眼觀放的長遠一些,因為目前是牛市的啟動階段,具體是中小創的牛市起步階段,比上證50要晚。歷年來牛市起步前夕總會有劇烈的折騰。而且兩條腿的後一條腿 總是十分的讓人煎熬。
現在的觀點是放眼長遠,大不了就等於3044點在重來一次,要抱有這種思想,要知道當年的公募一哥的持股周期平均在10個月以上。
周二要做的是:持股的裝死,有錢的買股!大資金融資。
I. 什麼是股票的28效應
28效應:
股市常來說的二八效應其實就是自指有兩成股票在漲或是跌,而同時又有八成股票在跌或者漲。
簡介:
二八現象是這兩年來的不正常的股市現象,機構為了做市,猛拉大盤指標股,結果是20%的指標股漲,大盤指數漲了,80%的股票不漲還下跌。
如果二八現象要繼續走下去,就意味著牛市已經結束,熊市已經來臨,而且,這樣的"二八"現象也是暫時的,最終那些強勢的少數股票也會象當初德隆的股票一樣被市場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