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交易的最高境界是無我

交易的最高境界是無我

發布時間:2021-04-17 16:10:26

Ⅰ 用什麼詞可以形容自己獲利的前提下又幫助了別人

一舉兩得,利人利己,共同

Ⅱ 為什麼說「無我」和無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呢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利害關系呢

這個就比較高深了,具有一定哲學思想在裡面。
無我,即可理解為,我即時蒼生,寵辱不驚,六根清凈,大隱於市。
無私,則理解為不計較個人眼前得失,堅信善惡有報,積德行善的處世方式。
我的俗世之人很難做到這樣的境界和心態。稍微有一些的話,也會讓你信仰得到寄託,精神世界的強大可以讓你克服很多生活中的困難。

Ⅲ 最高境界無我什麼意思

無我境界也稱為無我境地,是只有心無旁騖、心無雜念富有經驗達到的至高境界。但是其副作用是急劇消耗體力。
我心一切皆已成空,即為空者乃稱為無。
「我的心已完全化為無,空即為無。」
這不是經過思考後再行動,而是靠身體的實際經驗,無意識地進行反擊,並運用所見識過的其他運動員的絕招。只有超越了自身極限的人才能達到這個境界。目前可以熟練運用無我境界的人有立海大的真田弦一郎、幸村精市(目前兩人因為發現急劇消耗體力而放棄使用),四天寶寺的千歲千里,和遠山金太郎,青春學園的手冢國光、越前龍馬,越前龍馬的父親越前南次郎,能運用但程度不如以上幾人的有美國的凱賓·史密斯(與越前龍馬對決中產生)、樺地崇弘(模仿手冢後可以使出)、仁王雅治(同樣模仿手冢後可以使出),以及鬼十次郎(在U-17合宿與遠山金太郎對決時使出。)

Ⅳ 形容心地寬廣的優美句子

這裡面有很多你需要的句子:

第十一章:棲息之谷——修身心態
2006-7-10 8:43:37

交易不是知識的學習,交易永遠是修煉場,

人性的一切弱點在這里暴露無遺。

成功的交易者是技巧、心態和德行的統一,三者不可分離。

交易的最高境界是無我,無欲、無喜、無憂、無恐懼。

成功的交易者總是張著兩隻眼,

一隻望著市場,一隻永遠望著自己。

任何時候,最大的敵人,就是你自己。

校正自己,永遠比觀察市場重要。

——摘自一位股市網友的帖子

華爾街有句名言:「平庸的交易者用技術交易,頂尖的交易者用信念交易」。精典,讓我們記往這句話,不斷去重復加深或許會有好的結果。

是啊,道理人人懂,就是難做到,知易行難!淋漓盡致的在這里得到體現。相對來說性格理性的較易成功,性格感性的要困難的多。期貨就是修煉和鍛造性格最殘酷最有效的場所,知行合一是吾輩的最高境界.我相信只要是有自控能力並勇於克服弱點的人,就可以最終通過不同的方式:長線或短線,來達到此一境界。

期貨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應是生活的全部。別被迅速致富沖昏頭腦,我們真正該關切的是一切「真實」的事物,包括事業,親人,好友和美好的時光等,在生活中,努力地保持內心的一份寧靜。這些都遠比投資獲利更重要,人生短暫,生命只有一次,時間才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須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能夠控制自己按正確的思路、正確的方法、正確的原則、正確的手段、最佳的心裡狀況參加投資活動。大道至簡,道理好懂,知識也好掌握.難就難在怎麼控制自己,有的人為此走了一輩子。關鍵的是堅持不懈一貫執行,是自我控制,是心手合一,是言行一致。

——摘自一位期貨網友的網頁

是啊,身在職場的職業經理人,與身在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的職業人士是何等的相似!

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日常做到,身在世故之中,心在世故之外。富貴、錢財、功名不貪,而淡然處之。來則受之,去則聽之,逆事至而識以為魔,美事至而認以為幻。外不自矜,內不自持,隨遇而安,從容自得,逍遙自在,修心心不馳,修性性自定。認真理路,勇往直前,拋開鼎爐之說,純從心性動靜中下功夫,——這將是我們職業經理人身心修煉的最高境界。

「一個人最幸福的事是什麼?一是能把自己的興趣愛好變成職業;二是通過對職業規律的掌握、控制而實現人生的理想。這兩點我們都擁有了,我們就是最幸福的人。」

本文是《職業經理人十大心態修煉指南》的最後一篇。寫到這里,筆者喜憂參半,心情復雜,——不知自己的付出,對風雨兼程之中的各位職業經理人朋友是否有所幫助。

一陣茫然之際,冥冥之中,彷彿豁然開朗。先人的智慧之光透過深邃的蒼穹翩翩而來。現整理於此,與各位共享共勉。

這些人生修煉大法,有些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但仔細品味,我們又可能體悟出另外一些道理來。

一、《大學》的修煉之道

《大學》一曰「大人之學」,二曰為政之學。有三種含義:一是指成年之人,可以在社會上立足,因此需要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二是指充實而有光輝的偉大人格,可以在社會上表現道德芳表,修己治人,風動草偃,以平天下為最高目標;三是指為政之人,「孰為大?政為大。」因此,「大學」之道也可以說是為政之道。這三種含義並不沖突。所以《大學》主張:「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1、《大學》之道——內聖外王之道

《大學》著重闡述了個人修養與社會政治的關系,提出了宋儒稱作「三綱領」和「八條目」的理論思想。三綱領和八條目是儒家實現「內聖外王」的根本方法。「內聖」意即「內求於己」,也就是「八條目」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外用於世」,指的是「八條目」中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正是表達了「內聖外王」的精義所在。

2、修身的「三大綱領」——修身的基本原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其意義簡釋如下:

1)明德

是任何人都稟受於天,至靈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夠與天地相溝通。「明明德」是肯定人類與生具有靈明的德性,現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覺。人之行善避惡,並非社會規范所外加的義務,卻有內在本然的基礎。道德實踐的價值是由內而發的,人性是向善的。

2)親民

是在明曉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後,幫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靈的東西,使他們同樣能夠達到與自己同樣心靈純潔的境界。覺悟「明明德」此一天生能力之後,就須「親民」,親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無時無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進。人生的一切變化生滅,唯有在遵循內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方面,可以永遠做個新人。

3)至善

是指心靈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達到自然與事物發展相統一的境界。「明明德」和「親民」的一切方向是「止於至善」。以「止於至善」為方向或目標,等於是永無止境的期許。

3、修身的「八大條目」——修身的方法步驟

「八條目」是《大學》所說的修養方法,它是有順序的,相互為條件的序列。每一個條目,都以前一個條目為條件,而它們本身都是以「修身」為根本,前四條是「修身」的方法,後四條是「修身」的必然社會結果。

《大學》是如此論述「八條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其意義簡釋如下:

【1】格物

格,就是確實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後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

【2】致知

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鏡子,本來全體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現在逐漸擦去灰塵,使恢復光明,有了真知。所謂知,指道德意識而言,知既至,則能明是非、善惡之辨,聞見所及,胸中瞭然。物格而後知至。

【3】誠意

就是要意念誠實。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發於心之自然,非有所矯飾,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獨」上下功夫,嚴格要求自己,修養德性,知至而後意誠。

【4】正心

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物不能動,而無不正。心得其正,則公正誠明,不涉感情,無所偏倚。故意誠而後心正。

【5】修身

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人民所擁護。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發點。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

【6】齊家

就是要經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人民。

【7】治國

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於國中。君主要像保護初生的小孩那樣保護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舊布新,日新又新。統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愛之風充滿全國,國治而後天下平。

【8】平天下

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潔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質,作為人民的榜樣。由於平天下是多方面的,這就要求君主尊老興孝,敬長興悌,恤孤愛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實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坦誠至公,以德為本,舉拔賢臣,提倡忠信,開源節流,以義為利,如此則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學》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此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礎和方法,後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於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有了認識才能意念誠實,然後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備了以上的條件,自身的修養才能提高。自身的修養又是治理國家的必要條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最後達到天下大治。《大學》作為儒家思想的總綱領,造就了後代儒家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即「內聖」與「外王」之道。

4、心安理得的「六大過程」——科學決策與心理修煉的程序

《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其意義簡釋如下:

1)知止——明確原則,理清期許

「止」指「歸宿」、「立場」。「知止」即對目標、歸宿和自己的原則立場有明確了解。對佛教而言,「止」為梵文奢摩他的意譯,又譯「止寂」、「禪定」,指通過坐禪入定,掃除妄念,專心一境,達到寂靜的境界。與「止」相對的范疇為「觀」,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譯,也被譯為「智慧」,是在「止」的基礎上發生的,指集中詳細觀察思維預定的事物和義理,獲得某種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穩立場,堅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學章句》解「定」字說:「知之,則有定向」。知止指對歸宿有明確了解,則已經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應指堅定不移。「知止而後有定」即是說,能對歸宿有明確的了解,然後方能堅守不移。

3)能靜——動機純正,心不妄動

「靜」是靜心。朱子《大學章句》釋「靜」字說:「靜,謂心不妄動」。對於「靜」,《禮記》雲:「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論語》也說:「仁者靜」。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認為清靜是修道的基礎,故奉《清靜經》為玄門日誦課之首,經雲:「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4)能安——身心安詳,從容有度

「安」是隨處而安穩。朱子《大學章句》釋「安」字為「安,謂隨處而安」。《管子。內業》進一步談到「安」和「靜」、「定」的密切關聯:「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靜。」又曰:「聖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再曰:「正心在中,萬物得度。」最後則是「德成而智出」。

5)能慮——思慮周到,驅除偏見

「慮」是思考精審。朱子《大學章句》釋「慮」字為「慮,謂處事精詳」。

6)能得——合理選擇,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達成的意思。朱子《大學章句》釋「得」字為:「得,謂得其所止」。

5、「慎獨」——自我修煉的最高境界

何謂「慎獨」?《大學》解釋說:「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慎獨」所要表明的是在閑居獨處、沒有別人監督的情況下更要謹慎地反省自我,進行實踐性道德修為,因為誠與不誠、欺與不欺,雖發於內心,但必然會表現出來。

朱熹對此解釋說:「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為人也。然其實與不實,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必謹之於此以審其幾焉。」這實際上是提倡一種道德自律,把修己作為自我主觀意識較強的一種修養行為,不完全依賴於外界條件的約束,也不自欺欺人地借修為的幌子而專做給別人看,釣名沽譽,這些都是個體修為中的大忌。這一點完全體現了《大學》的理論特點,重視內心道德的嚴格自律,調節自我情感,堅持所選擇的修養之道。後世大儒對「慎獨」都是非常看重的,明代王陽明、清代曾國藩等都對此有過精闢的見解。在現代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關系中,「慎獨」仍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修養原則。

從修身過程和步驟而言,知道「德」、「行」都應該「止於至善」的水平上,就要凝神定志。能做到堅定心神志向,才能靜下心來,排除雜念的干擾。能靜下來,才能安於所處環境、條件,不因富貴而放逸心志,不因貧困而隳墮心志。做到了安,才能專心思考問題,通過思考而有所理悟,分明是非,也就是有所獲得了。依是而行,有非即去,達到完善自我的修養目的。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結局,都是有序不紊的,即有本末、終始、先後。修身的「知→止→定→靜→安→慮→得」的順次也是不可不知的,循序漸進,才能有成。

對於儒家的修身學問,梁啟超先生有著高度而精確的概括:「儒家哲學,范圍廣博,概括起來,其功用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其學問最高目的,可以《莊子》『內聖外王』一語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聖。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至於條理次第,以《大學》上說得最簡明;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內聖的功夫;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曾仕強先生對此也有高論:「修己、安人都能夠日新又新,這是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目標。管理者以修己為第一綱領,從自身內部的修治做起,由格、致、誠、正,然後層層擴大,齊家、立業、治國,推到平天下。所有決策,悉依止、定、靜、安、慮得的歷程,時刻不忘安人為第二綱領。秉持光明正大的理念,執經達權,以不停滯的精神,適時調整而權宜應變,是第三綱領。這種管理之道,就是中國管理哲學的精義。」

綜觀《大學》一書,以簡練而內涵豐富的語言涵蓋了早期儒家人學思想的精神內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為的一般過程。「三綱領」引導人們注重修為目標;「八條目」指示人們修為應該怎樣做。「八條目」的內容是一個由內到外、相互關聯、不能任意顛倒的統一的整體,是一個窮盡內聖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論體系。它以「格物」為起點,以「平天下」作為其奮斗目標。盡管《大學》中使用的這些范疇都帶有濃厚的倫理色彩,但在具體的道德修養和社會道德實踐中卻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對調適人們的心態、穩定社會關系、保持思想上的連貫性都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朱熹如此推崇《大學》正是看到了它對穩定社會、重塑道德人格所具有的重要價值潛力。

職業競爭歸根到底是個人品格和能力的競爭,也就是職業經理人個性品牌的競爭。能力可以通過學習與實踐獲得,而品格則必須經過伴隨終生的個人修煉方能至真至美至善。職業經理人只有內修品格,外練能力,內外兼修,知行合一,才能達到內聖外王的境界,才能達成經天緯地的事業。

二、《中庸》的修煉之道

「中庸之道」,中國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種道德實踐的原則和處世待人的方法。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中庸」一詞承載著世人對處世原則的恪守降臨在兩界凡宇。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選擇正確的道路。它體現的是端莊沉穩、守善持中的博大氣魄,寬廣胸襟,和「一以貫之」的堅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現實主義的偉大思想。然而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新興人類們更多的賦予了這個詞語以貶義。「中庸之道害我們國人不淺。」,「世風日下,中庸橫行。」諸如此句不絕於耳。中庸之道成了老好好、無原則、無主見和隨波逐流的代名詞,實在是我們的先人所沒有想到的。這恐怕與我們這些年來,忙於學習和引進西方的大師聖經,而對先人的大智慧缺乏了解甚至幾乎忘卻有關。

1、中庸之道概述

中庸之道,是手持兩端,不偏不倚。不偏的前提是手持兩端,就是最激進和最保守的意見都要顧及到,然後達到不偏不倚的最佳效果。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內在的邏輯:「尚中」是中庸的邏輯起點,「時中」是中庸的內在本質,「中正」是中庸的規范准則,「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標。「尚中」的基本內涵是「無過無不及」,「時中」的基本內涵是「無可無不可」,「中正」的基本內涵是「禮義」,「中和」的基本內涵是天人和諧之美。其中,「尚中」觀念為傳統所固有,為孔子所繼承。「時中」、「中正」及「中和」的觀念是孔子對傳統「尚中」觀念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2、尚中——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又給《四書?中庸》加註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平常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極端,不要不及,也不要過頭。庸,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中,就是要人們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個度,不要偏激,保持一顆平常心,人心才會平穩,社會才會穩定。中,就是貧窮也不要心浮氣躁,富貴也不能為富不仁;中,就是做平民不要低三下四,為官不要專橫跋扈;中,就是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中,就像孟子說得那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聯系我們目前浮躁的現實社會,難道我們不需要這樣的「中」嗎?

3、時中——審時度勢,與時俱進

「與時偕行」,「動靜不失其時」,也就是「時中」。「時中」,即「中」而因其「時」,「時」而得其「中」。得其「中」,所謂經也;因其「時」,所謂權也。有經有權,故能變通。此所謂「變通者,趣時者也」。變通趣時,即變化日新。能趨時變通,即是「識時務」。而識時務,能日新,就可以常保通泰。此所謂「日新之謂盛德」(系辭傳)。也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4、中正——恪守規范,正心正身

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就是說,過分恭敬,而不約之以禮,就未免勞倦;過分謹慎,而不約之以禮,就難免流於膽怯懦弱;過分敢作敢為,而不約之以禮,就難免盲動闖禍;過分直率,而不約之以禮,就難免尖酸刻薄。恭敬、謹慎、勇敢、直率,本來都屬於人的好品德,但孔子認為,如果發揮不當,或不用禮來約束,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很明顯,在這里,「禮」是成就人之恭、慎、勇、直四德而使之適中的規范原則。

也就是我們現在的職業道德規范和職場游戲規則。

同時,孔子很強調「正」,如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身正」就是行為合於禮。由「正身」,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以禮為規范,衡量人們的等級名分,以使人們的等級與其名分相當。名分相當,就合乎禮,也就是「正」,就是名正言順,以身作則,不越位,不缺位。

5、中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異,恰到好處。孔子說:「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昭公二十年)這是孔子評論鄭國著名政治家子產的「臨終遺言」時所說的一段話。據《左傳》記載,子產臨死前,曾告訴他的接班人子大叔說,為政的關鍵,在於針對不同的對象,或寬或猛,寬猛適中。孔子稱這種寬猛相濟所達到的適中狀態為「和」。

6、控制情緒,和諧共贏——小不忍則亂大謀

「喜怒哀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人們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這叫做「中」,表露出來但符合常理,這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到達了「中和」,天地便在自己的位置上運動了,而萬物都開始生長發育了。

為人處世的過程中,作為履行職業責任的職業經理人,在一些特殊場合和一些特殊的人與事上,必須做到隱忍不發,含而不露,喜形不能於色,慍怒不能於外。否則,小不忍則亂大謀,不僅可能會禍及公司的重大利益,也可能會危及自己的職業生涯和錦綉前程。

曾國藩的「忍」功世人皆知。「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勞忍氣四字上做工夫也」,這是他的心得。在收斂低調中做人,在挫折屈辱中做事,在巧與周旋中攀升,「讓一讓,六尺巷」,退一步海闊天空,大丈夫能忍難忍之事,這就是曾國藩。但是,他的「忍」並不是一味的強忍,而是善忍、會忍,當忍則忍,不該忍則不忍。對皇上、太後,以及滿蒙親貴的猜疑、排擠、冷落、出爾反爾和種種不公,曾國藩一忍再忍,一忍到底,但對誤國誤軍、貪婪無度而又加害於他的人,則「是可忍,孰不可忍」,或拍案而起參人一本,或拔劍而起勢不兩立。他的一生有起有落、有榮有辱,但沒有摶扶搖直上九霄,也沒有一失足掉進深淵。雖然沒有片段的精彩,卻有整體的絢爛,總能啟動平抑機能,在高潮時削去波峰,在低潮時填平谷底。

7、誠信為本——至誠誠己,厚德載物

《中庸》說:「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中庸》又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與天地參就是與天地並列為三,說明是人的思想品德智能的無比高尚。這種無比高尚的境界是逐步達到的,而關鍵的一步,就是要「至誠」,因為只有至誠,才能充分發揮自己固有的天性,也就是天地無私之性,能盡自己之性就能盡他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就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就能參與天地化育。當然這僅是作者的推理,不一定全是事實,作者據此立論而已,但它說明了至誠的作用過程。

「誠人」必先「誠己」,就是說,要想讓別人「誠」,必須自己先做到「誠」,而且永遠做到「誠」。《中庸》接著說:「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隨著「誠」的不斷深化,隨著「成物」的不斷擴大,誠的主體的道德修養也日益增進,由博而厚,由博厚而高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於是「與天地參」的境界達到了,也就是《易經》乾坤二卦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君子風度和魅力所在。

8、擇善固執,金石為開——「誠」的修煉過程

那麼,誠的修養主要有哪些過程呢?《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提出了學、問、思、辨、行五字,而且分別提出學必博、問必審、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篤的要求。審、慎、篤是個態度問題,只要認真、刻苦,也就不難做到。但博學和明辨不光是態度,主要是個下功夫的問題了,所以《中庸》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就是說,別人下一個功夫,你下上百個功夫,別人下十個功夫,你下上千個功夫,盡管人的資質,體力是不一樣的,有強有弱,但有了這種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無不可至了。這就肯定每一個人都可以「致中和」,只要有心,功夫不愧有心人,功到自然成。

《中庸》說:「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於是,「擇善固執」一詞成為儒家的處世原則。但是,有些人誤會了「固執」的意思,以為那是頑固而不知變通;同時又以為「擇善」是選擇自己所認定的善,由此形成封閉而自大的心態。幸好孟子及時出現,以他的言行做為「擇善固執」的見證。擇善需要靈活的智能,固執有賴過人的勇氣;智能加上勇氣,同時還以「仁義」為其核心,然後才有可能走向至善的境界。

作為職業領導者都講究「擇善固執」和「從善如流」的領導藝術。所謂「擇善固執」,就是指認定目標不予放棄,堅持不懈。它是聖人修養的最高境界,也是真知睿智的勇氣。所謂「從善如流」,就是指待人虛懷若谷,善於聽取各方意見,並及時消化。領導若無「擇善固執」,決策必將動搖不定,前瞻後顧;領導若無「從善如流」,必將處事執迷不悟,剛愎自用。

晚清權臣李鴻章的誤國就是因為他在「擇善固執」上出現了心誤,陷入了思維誤區而沒有警醒。他錯就錯在「擇善固執」選錯了對象,錯在對敵人講「誠」。李鴻章早年也是一條血性漢子,敢愛敢恨,敢作敢為。例如,他曾因為恩師曾國藩待友李元度不公而毅然脫離曾府,也曾因常勝軍統領戈登不服管制而除其軍權。面對外國列強,李鴻章疾呼:「吾輩如果不迅速求富求強,那麼中國將以什麼來自立呢!」

李鴻章之所以後來越活越窩囊,主要是因為他誤信了曾國藩的一席話。一次,曾國藩問李鴻章怎樣與洋人交涉,李回答不管洋人說什麼,只同他打「痞子腔」。曾沉默了很久說:「依我看來,還是在於一個『誠』字。洋人也是人,只要以誠相待,一定會受感化的。」李鴻章欣然接受,此後與洋人交往無不以「誠」字當先。

心誤導致政誤。李鴻章一味強調對洋人講誠信,卻不力求洋人對他講誠信,這是他最大的心誤!所以,李鴻章在主持晚清外交的20多年中,凡事以妥協為宗旨。例如,在處理1875年至1876年的「馬嘉理事件」中,李鴻章明知英國理虧,卻為了「了事」而簽訂了《煙台條約》。在處理1885年的中法沖突時,李鴻章又不顧中國軍隊在越南大敗法軍的事實,簽訂了《中法新約》。而在1895年簽訂的《馬關條約》,更是丟掉了台灣!

對於朝野批評,李鴻章既不退縮,也不辯駁,因為他認定這是必要的妥協。因為不能「從善如流」,他由「擇善固執」變成了一意孤行!如果能聽取各方面意見,以從善如流確保擇善固執,他就有可能像林則徐、左宗棠那樣,成為一名真正的愛國者。

9、見機行事,實事求是——認清環境,

Ⅳ 期貨的四字真言,七條鐵律是什麼

1.期貨市場的鐵律,就是讓絕大多數人虧錢,極少數人賺錢。

在這極少數人中,每年還在沖刷淘汰著.....更何況其中多數僅是溫飽而已。

問題在於,這樣一個殘酷的市場,你還玩嗎?

2.介入市場並不需要了解所有參與者,只要了解價格的軌跡,充其量加上一點量的關注即可。

價格說明一切。價格的運動語言是期貨市場最重要的市場語言。

記住,價格永遠是第一位的。

3.期貨公司的職能就是驅使一批批的羊群進入屠殺場,以獲得一塊羊肉的報償。

然而,這是市場的需求,也是期貨公司的職能。

犧牲者的全部意義是發現產生市場價格,對社會的經濟活動提供指標。就這個意義來說,他們的犧牲,功不可沒。

4.「先為不可勝,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期貨交易中,風險控制永遠是第一位的,並貫穿交易的全過程。

利潤是風險控制的產品,而不是慾望的產品。

從這個意義上說,風險控制怎麼強調,也不過分。

5.預測是個陷阱,一個美麗的陷阱,一個分析師永遠津津樂道的陷阱。

從本質上講,預測從屬於主觀。一切必須由市場來決定,市場永遠是客觀的,不以交易者的主觀來決定的。

跟著市場行動,拋棄任何主觀的東西,是成功交易者的前提。

建立起你的交易系統,放棄預測,放棄恐懼,也放棄貪婪和歡喜,一切由你的交易系統決定出入市。

6.止損不怕,止損錯了也不怕。怕的是不止損。

記住,一次意外,足以致命。止損正是杜絕這種意外出現。

沒有止損的習慣,早晚要被淘汰出局,這只是時間問題。

如果你有足夠聰明的話,止損過多,是可以避免的。

7.只管價格變動,不聽傳言。不問、不聽、不傳、不辨,任爾蜚短流長,奈我何如?聰明者如斯也。

8、交易的最高境界是無我,無欲、無喜、無憂、無恐懼。

成功的交易者總是張著兩隻眼,一隻望著市場,一隻永遠望著自己。任何時候,最大的敵人,就是你自己。

校正自己,永遠比觀察市場重要。

9.成功的交易者是技巧、心態和德行的統一,三者不可分離。

交易者應該是開心的、愉悅的,無論賺錢還是賠錢。

如果交易使你痛苦,使你的生活痛苦,那麼,最好的選擇就是退出交易。

10.交易永遠是修煉場,人性的一切弱點在這里暴露無遺。無論什麼偉大人物,相信在這里,大多數是喪魂落魄的。

無我,無欲、無喜、無憂、無恐懼......

從這個市場走出來的人,冷眼看世界,一覓眾山小。

Ⅵ 銷售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口才並不是做銷售最重要的必然條件,具備好的口才固然可以讓銷售變得更加輕松,但是,銷售不應該主要依靠口才來進行,這樣是無法做好銷售工作的,銷售的最高境界就是靠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完成交易,而不是靠一張嘴皮子。

我認為銷售最重要的是這四個詞:勤奮、自信、堅持、平等!
一個好的銷售不可以懶,懶的銷售,即使再聰明,也只能落得平庸,不會出色。
一個好的銷售一定要自信,對自己自信,對自己的產品自信,自然就沒有賣不出去的產品、做不成的生意。
一個好的銷售一定要懂得堅持,鍥而不舍、勇往直前,往往在最後一刻才能贏得客戶的信任,關鍵是怎麼樣堅持到最後一刻。
一個好的銷售一定要了解平等的含義,交易的雙方是平等的,不是買家尊貴,也不是賣家狂傲,保持平等的心態去銷售自己銷售產品,才會得到客戶的尊重。
PS,我做過實物銷售和非實物銷售,以上是我的心得。

Ⅶ 無論是莊子還是佛教提倡的最高境界是無我,請問無我到底是什麼是我

無我就是徹底的死亡,連精神體也不存在。

Ⅷ 最高境界無我

沒錯。。有覺悟
當無我的時候是不會在去想境界了 都無我了哪還有境界了

Ⅸ 銷售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銷售的最高境界是,忘記了自己是銷售,別人也不認為你是銷售,把你當成朋友。

Ⅹ 學佛的最高境界是"無我",可,佛為什麼還有"喜"和"憂"

無我才是阿羅漢的境界,佛的境界大菩薩都不能想像,沒啥可比性.

閱讀全文

與交易的最高境界是無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打新股票倉位 瀏覽:568
天涯推薦股票 瀏覽:999
股指期貨最少多少資金 瀏覽:740
華楓投資 瀏覽:974
炒股炒外匯 瀏覽:922
港澳一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643
癌症銀行貸款 瀏覽:150
短期理財渠道 瀏覽:813
段永基投資 瀏覽:251
中國外匯管制限額 瀏覽:288
股指期貨後買基金 瀏覽:254
2880表價格 瀏覽:232
中林集團信託 瀏覽:193
在陸金所里投資安全嗎 瀏覽:315
期貨大行情特點 瀏覽:239
買基金用什麼賬戶 瀏覽:903
英鎊對人民幣匯率建行 瀏覽:185
股票簡單解釋 瀏覽:34
pe股票ttm是什麼意思 瀏覽:825
海航投資值得長線嗎 瀏覽: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