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用統計學來發現規律,發明指標實際樣例
突然奇想,我想了解大盤每天的漲家數量與跌家數量與大盤每天實際收盤之間的關系,是否存在客觀規律呢?是否可以按照規律來發明指標來指導操作呢?帶著這個想法,開始工作。
2、第二步,引入變數跌漲比zdb,表示為ds/zs
3、第三步,考察各變數間是否存在某種線性系
發現:收盤分別與漲家數、跌家數、關跌漲比之間沒有太大的線性關聯性。那就沒有辦法用這些變數直接來預測收盤,再想想,有沒有其他好方法。。。。
4、第四步,引進新變數,如果今天的收盤價高於昨天的收盤價,那麼變數zdbvalue為1,反之為0,白話一點就是如果今天漲了,變數為1,如果跌了,變數值為0.
這個變數標記每天的漲跌,然後來考察與跌漲比的關系。
由此聯想到了二元logistic模型來做分析,看每天的漲跌與跌漲比之間有何關系。
得到大盤漲跌的模型(根據統計學原則,這個模型擬合得非常好,這里省去證明過程):
zdvalue=1.70510-1.26517*zdb,根據模型,我們來做預測值,列在excel表中與真實值進行比較分析
發現根據跌漲比來預測當天的大盤收盤是漲還是跌,結果實際預測值為0.64或其他一些數據,這不坑爹嘛。。。。。不要急,還要進行再次數據擬合處理,要讓那些小數點的預測值形成1或0,且擬合的數據最大限度符合樣本歷史的大盤實際漲跌的數據,損失最小。
5、第五步,處理閥值alpha,讓產生的預測值與實際值擬合最好。
發現,當alpha=0.37時,預測出現錯誤的次數最少,為357次,即錯誤率=357/3117=11.4%,即用此方法,有將近90%的准確率。
2. 什麼是利潤靈敏度指標利潤靈敏度指標的排列規律是什麼
利潤的敏感性分析是指專門研究制約利潤的有關因素在特定條件下發生變化時對利潤所產生影響的一種敏感性的分析方法。進行利潤敏感性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計算有關因素的利潤靈敏度指標,揭示利潤與有關因素之間的相對關系,並利用靈敏度指標進行利潤預測。
利潤靈敏度指標的排列規律
1.單價的靈敏度指標總是最高;
2.銷售量的靈敏度指標不可能最低;
3.單價的靈敏度指標與單位變動成本的靈敏度指標之差等於銷售量的靈敏度指標;
4.銷售量的靈敏度指標與固定成本的靈敏度指標之差等於1%。
3. 如何用統計學來發現規律,發明指標實際樣例!
突然奇想,我想了解大盤每天的漲家數量與跌家數量與大盤每天實際收盤之間的關系,是否存在客觀規律呢?是否可以按照規律來發明指標來指導操作呢?帶著這個想法,開始工作。
2、第二步,引入變數跌漲比zdb,表示為ds/zs
3、第三步,考察各變數間是否存在某種線性系
發現:收盤分別與漲家數、跌家數、關跌漲比之間沒有太大的線性關聯性。那就沒有辦法用這些變數直接來預測收盤,再想想,有沒有其他好方法。。。。
4、第四步,引進新變數,如果今天的收盤價高於昨天的收盤價,那麼變數zdbvalue為1,反之為0,白話一點就是如果今天漲了,變數為1,如果跌了,變數值為0.
這個變數標記每天的漲跌,然後來考察與跌漲比的關系。
由此聯想到了二元logistic模型來做分析,看每天的漲跌與跌漲比之間有何關系。
得到大盤漲跌的模型(根據統計學原則,這個模型擬合得非常好,這里省去證明過程):
zdvalue=1.70510-1.26517*zdb,根據模型,我們來做預測值,列在excel表中與真實值進行比較分析
發現根據跌漲比來預測當天的大盤收盤是漲還是跌,結果實際預測值為0.64或其他一些數據,這不坑爹嘛。。。。。不要急,還要進行再次數據擬合處理,要讓那些小數點的預測值形成1或0,且擬合的數據最大限度符合樣本歷史的大盤實際漲跌的數據,損失最小。
5、第五步,處理閥值alpha,讓產生的預測值與實際值擬合最好。
發現,當alpha=0.37時,預測出現錯誤的次數最少,為357次,即錯誤率=357/3117=11.4%,即用此方法,有將近90%的准確率。
從上面看,predict_alpha即為預測值,與實際值是一樣的。我們再看看最近的實際值與我做的模型的預測值,完全一致,這就是統計學模型的威力!
也就是說,漲跌家數之比與大盤的漲跌之間存在著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這個規律並不是肉眼能看出來的,而是必須要用統計學來總結的,並且是可靠的。
同時根據模型,1.70510-1.26517*zdb0.37,可以計算出來zdb<1.055273時,大盤為漲,反之為跌。因此作圖可見:
符合內在統計學規律的自創指標新鮮出爐了!
這就是整個指標創立的過程,魔師所有的指標的來源全部是一步步這么來得,沒有臆斷,只有統計學的支撐!
4. 簡述利潤靈敏度指標的排列規律。
利潤靈敏度指標的排列規律
1.單價的靈敏度指標總是最高;
2.銷售量的靈敏度指標不可能最低;
3.單價的靈敏度指標與單位變動成本的靈敏度指標之差等於銷售量的靈敏度指標;
4.銷售量的靈敏度指標與固定成本的靈敏度指標之差等於1%。
望採納,謝謝
5. 各指標區等別分布規律
(一)渝東南低中山區
渝東南低中山區包括武隆縣、彭水縣、黔江區、酉陽縣和秀山縣 5 個區(縣),該區地貌以中、低山為主,河流深切,山勢崎嶇,除小規模的零星河間平壩外,不存在稍具規模的平原、丘陵。該區域山多、地廣、人稀,相對高差大,旱地多,水田少,中低產田面積較大,耕作粗放。主要分布有黃壤、黃紅壤、石灰岩土、紫色土和新積土,其中黃壤分布面積超過耕地面積的 1/3。區內氣候立體較強,霧多雨多溫度低,土壤風化較薄,黃化、酸化明顯,土壤有效磷嚴重缺乏。
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限制,渝東南低中山區耕地質量整體偏下,優質耕地較少,劣等耕地所佔比重較大,從主觀上判斷,5 個區(縣)耕地質量的先後次序應為秀山>酉陽>黔江>彭水>武隆,從數據上反映的結果也大體呈上述規律。
1. 自然質量等別分析
自然質量等別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質量自然條件的好壞,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自然質量等共劃分為11個等別,等別范圍為7~17等,渝東南低中山區自然質量等分布詳見表4-7和圖4-15。
表 4-7 渝東南低中山區國家級自然質量等面積統計表
渝東南低中山區以低中山為主,喀斯特地貌顯著,山勢崎嶇,河流深切。土壤主要以黃壤為主,且零星分布有黃紅壤、石灰岩土、紫色土等,土壤風化度較高,具有薄、瘦、陡的特點。區內氣候立體感較強,霧多雨多,溫度低,日照和光溫屬全市最低,一般耕作需要採用薄膜或大棚技術。區域內滑坡、泥石流、洪水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影響當地農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從表 4-7 和圖 4-15 可以看出,渝東南地區耕地質量整體偏差,主要受自然因素限制,武隆、彭水、黔江、酉陽和秀山都沒有 17 等地,16 等地唯有秀山縣有 4367.48 公頃,占區內耕地的1.23%,假設將 17 ~ 15 等地視為優質耕地,7 ~ 9 等地視為劣質耕地,那麼優質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5.82%,劣質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14.06%,中等水平的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80.12%。雖然該地區耕地自然質量水平整體偏低,但耕地後備資源豐富,可以通過土地開發整理提高耕地的自然質量水平。
圖4-15 渝東南低中山區國家級自然質量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2. 利用等別分析
利用等別是在自然質量的基礎上,通過人們對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對耕地質量作出評價,也是耕地生產潛力水平是否達到了本區域最佳的體現。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利用等共劃分為 12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7 ~ 18 等,渝東南低中山區利用等分布詳見表 4-8 和圖 4-16。
表 4-8 渝東南低中山區國家級利用等面積統計表
渝東南地區耕地最低海拔為 400 米左右,最高海拔為 1500 米左右,熟制為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制,種植的農作物水田類為水稻、油菜和小麥,旱地類為玉米和甘薯。由於該區域溫度低、日照不足的影響,糧食產量相對低些,但當地通過農業技術的推廣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比如田間薄膜育苗再移栽方法的應用,也會出現好的收成,相比渝西丘陵地區,產量還是較低。因此,秀山、黔江、武隆、彭水和酉陽均無 17 等地和 18 等地,16 等地只在黔江、武隆和酉陽有少許分布,秀山 16 等地有 1369.26 公頃,僅佔全區總面積的 0.39%。假設將 18 ~ 15 等地視為優質耕地,7~10等地為劣質耕地,那麼優質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3.11%,劣質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40.17%,中等水平的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56.72%。相對自然質量等而言,利用等別面積分布呈現出中下水平居多的現象,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條件的限制,二是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三是耕作方式技術落後。
圖4-16 渝東南低中山區國家級農用地利用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表 4-9 渝東南低中山區國家級經濟等面積統計表
3. 經濟等別分析
農用地經濟等是在充分考慮投入產出的基礎上,根據土地經濟系數對利用等進行再次修正,它是對耕地質量的綜合反映,具有很強的現實性。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經濟等共劃分為 12 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8 ~ 19 等,渝東南低中山區經濟等分布詳見表 4-9 和圖 4-17。
圖4-17 渝東南低中山區國家級經濟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在理論上經濟等是在考慮投入生產成本的前提下對作物產量再次進行修正,以體現出耕地的綜合狀況。一般來講,農用地利用等和農用地經濟等都與糧食產量有較高的相關性,且利用等指數和經濟等指數間相關性也很高。因此,農用地經濟等的分布趨勢與利用等有相似之處,從表 4-9 和圖4-17可以看出,5個區(縣)仍然沒有19等地分布,18等地僅在秀山分布有916.8公頃,17等地在黔江區分布有 0.89 公頃,其餘區(縣)均無分布。16 等地在黔江、秀山和酉陽有少許分布。假設將 19 ~ 16 等地視為優質耕地,8 ~ 11 等地視為劣質耕地,那麼優質耕地僅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0.66%,劣質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66.89%,中等水平的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32.45%。從各等別面積分布上看,10 ~ 12 等地面積分布最廣,利用潛力還相當大,後備資源豐富。
(二)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
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包括長壽區、墊江縣、梁平縣、萬州區、忠縣、豐都縣、涪陵區、石柱縣 8 個區(縣),地質構造體系主要屬川東褶帶,主體構造為狹窄背斜與開闊向斜共同組成的梳狀褶皺,構造線走向西部為北北東,東部逐漸轉向近東西向,呈雁行排列。由於該構造為喜山運動最後定型,地貌發育年輕,地形以順地貌為主,即條形背斜山地和寬緩向斜丘陵、台地或坪狀低山相向排列。背斜山脊常因軸部出露地層的差異和差別侵蝕的結果,其山頂地段形態分別呈「一山三嶺二槽」或「一山二嶺一槽」或「一山一嶺」的地貌景觀,從背斜構造翼部到向斜軸部常依次發育成豬背脊嶺或單面山、單斜丘陵、台地或坪狀倒置山地。地表地層依次更替的紅壤、黃紅壤、黃壤和新積土,其上發育的初育類也重復分布,加上沿江河各期的沖積物發育,使本區土壤種類多樣化,其中以灰棕紫色土面積最大,灰棕紫色土是一種膠體品質好、礦物營養豐富的優良土壤,為植物和栽培作物的多樣性和作物的高產、穩產奠定了基礎。區內的河谷平壩及淺丘地帶,海拔低,水熱條件優越,適宜水稻、蔬菜和油料作物的栽培,宜建成重慶市高產穩產的糧食、油料生產基地。丘陵、台地區,不同地貌部位立地條件有較大的差異。
渝中平行嶺谷丘陵低山區較優越的自然條件,造就了耕地質量整體以中等為主,其次分布的是優質耕地,分布最少的是質量較差的耕地。從地形趨勢上可見,無論是自然質量等、利用等還是經濟等的空間分布規律都以垂直地域分布以及條帶狀分布為主,其中梁平縣、墊江縣、長壽區耕地質量整體偏好,豐都縣、涪陵區、忠縣、萬州區耕地質量整體以中等為主,石柱縣耕地質量偏差。
1. 自然質量等別分析
自然質量等別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質量自然條件的好壞,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自然質量等共劃分為11個等別,等別范圍為7~17等,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自然質量等分布詳見圖4-18。
圖4-18 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國家級自然質量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主要受地形地貌和氣候因素影響,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海拔一般在 200 ~ 1000 米之間,石柱縣和豐都縣耕地有少部分海拔超出 1000 米,≥ 0℃積溫為5500℃~ 6900℃,年均氣溫 15℃~ 18℃,是重慶市光、熱、水資源充沛,降水量與蒸發量接近,伏旱嚴重的地區。故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耕地質量整體居中,也有個別區(縣)耕地整體質量較差。從圖 4-18 可以看出,這 8 個區(縣)既沒有最高的 17 等地,也沒有最低的 7 等地,主要是以 5 ~ 16 等地居多,占該區耕地總面積的 91.28%,自然質量等別整體偏高。8 等地在石柱縣和萬州區有較少分布,面積共為 911.72 公頃,主要是由於轄區地貌類型多樣,山多陡坡,溪河網布,海拔懸殊,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假設將 17 ~ 15 等地視為優質耕地,7 ~ 9 等地視為劣質耕地,那麼優質耕地面積為 82095.18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12.73% ;劣質耕地面積為44402.94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6.88%;中等水平的耕地面積為518489.8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80.39%。
2. 利用等別分析
利用等別是在自然質量的基礎上,通過人們對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對耕地質量作出評價,也是耕地生產潛力水平是否達到了本區域最佳的體現。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利用等共劃分為 12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7 ~ 18 等,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利用等分布詳見圖 4-19。
農用地利用等別不僅受到地形地貌和氣候因素影響,而且受區位以及交通條件影響,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地貌多樣,低山、丘陵、谷地交錯,水熱條件較好,溫度適宜,耕地土壤相對比較肥沃,區位條件較好,交通較便利,絕大部分村通公路。由圖 4-19 可見,8 個區縣)既沒有最優的 17 等地和 18 等地,也沒有最差的 7 等地,利用等別整體呈中上水平。假設將 18 ~ 15 等地視為優質耕地,7 ~ 10 等地視為劣質耕地,那麼優質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14.34%,劣質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22.94%,中等水平的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62.72%。相對自然質量等而言,利用等別面積分布呈現上升趨勢,原因有三:一是區位優勢較明顯;二是農業生產生活條件較好,農民種植積極性高;三是排灌設施較完備。
圖 4-19 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國家級利用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3. 經濟等別分析
農用地經濟等是在充分考慮投入產出的基礎上,根據土地經濟系數對利用等進行再次修正,它是對耕地質量的綜合反映,具有很強的現實性。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經濟等共劃分為 12 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8 ~ 19 等,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經濟等分布詳見圖 4-20。
圖 4-20 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國家級經濟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農用地經濟等是在考慮投入生產成本的前提下對作物產量再次進行修正,以體現出耕地的綜合狀況。經濟等的分布趨勢與利用等有相似之處,但是在區域經濟影響下,整個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都沒有最高等的耕地,而且經濟等別相對利用等呈下降趨勢。假設將 19 ~ 16 等地視為優質耕地,8 ~ 11 等地視為劣質耕地,那麼優質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1.36%,主要分布在長壽、墊江、梁平等地;劣質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44.92%,主要分布在豐都、涪陵和石柱等地;中等水平的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53.72%,且各區(縣)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從各等別面積分布上看,主要是 10 ~ 14 等地面積分布最廣,利用潛力還有待更進一步開發。
(三)渝東北中山區
該指標區位於我國地形二級階梯的東側,四川盆地向秦巴山地和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山地分屬於秦嶺山系和華南弧北翼。境內山巒起伏,嶺谷相間,河谷深切,高差懸殊,具有多樣性、垂直性和區域性特徵。本區屬亞熱帶潤濕季風區,氣候溫暖,四季分明,雨量豐富,冬暖、春早、夏熱、秋長的溫度季節分配和山地垂直氣候變化,為農業的多種經營和綜合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氣候條件。同時雲霧多、日照少,區內降水充沛,立體氣候和冬季溫暖是本區氣候的重要特徵。在水文方面,亞熱帶濕潤氣候給本區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但由於受季風和山區地形地貌的影響,水量的時空分布極不均勻,水土資源的組合也不協調。當前水利建設的基礎薄弱,水資源利用率很低。本區地表水的存在形式主要為河川徑流,境內河流眾多,均屬長江水系。除長江幹流外,另有大寧河、大溪河等支流。總體來看,整個渝東北地區的水資源豐富,但是由於時空分布不均和水土資源組合不協調,旱洪災害頻繁,地勢高差懸殊,植被遭受破壞嚴重,有水難蓄。
1. 自然質量等別分析
自然質量等別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質量自然條件的好壞,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自然質量等共劃分為 11 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7 ~ 17 等,渝東北中山區自然質量等分布詳見圖 4-21。
圖 4-21 渝東北中山區國家級自然質量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從圖 4-21 可以看出,國家級自然質量等 17 等地在整個渝東北地區都沒有分布,16 等地在開縣和巫溪縣分別有 332.06 公頃和 236.42 公頃。質量較好的 15 ~ 16 等地總面積有 6916.46公頃,僅占渝東北指標區耕地總面積的1.89%;質量中等的10~14等地面積有260627.17公頃,占渝東北指標區耕地總面積的 71.13%;而質量最差的 7 ~ 9 等地共有 98855.56 公頃,佔到渝東北指標區耕地總面積的 26.98%。
整體上看,渝東北地區耕地質量較差,質量較好的耕地只是零星分布。造成這一分布特點的原因主要是同該地區的地質、土壤、氣候、水文條件緊密相關。在土壤質地方面,以石灰岩風化而成的黃壤、紫色土、沖積土為主。其中,又以黃壤分布最廣,廣泛分布於中山和中低山,其抗沖刷力弱,土薄易旱,漏水漏肥,產量低而不穩。在地形地貌方面,整個渝東北地區以山地為主,地形破碎、山大坡陡。地勢起伏不平,海拔高、坡度大、土層薄,農用生態系統比較脆弱,呈現明顯的「立體氣候」,海拔每上升 100 米,季節推遲 2 ~ 3 天。本區溫和多雨,土壤有機質分解快,在雨量集中時,常有暴雨情況,造成對土壤侵蝕和貧瘠化。
2. 利用等別分析
利用等別是在自然質量的基礎上,通過人們對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對耕地質量作出評價,也是耕地生產潛力水平是否達到了本區域最佳的體現。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利用等共劃分為 12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7 ~ 18 等,渝東北中山區利用等分布詳見圖 4-22。
圖 4-22 渝東北中山區國家級利用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3. 經濟等別分析
經濟等是在充分考慮投入產出的基礎上,根據土地經濟系數對利用等進行再次修正,它是對耕地質量的綜合反映,具有很強的現實性。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經濟等共劃分為 12 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8 ~ 19 等,渝東北中山區經濟等分布詳見圖 4-23。
在利用等方面,等別面積分布情況稍有改善,16 ~ 19 等地面積共有 14827.11 公頃,占渝東北耕地總面積的 4.05%;居中的 12 ~ 15 等地有 190381.8 公頃,占渝東北耕地總面積的51.96%;質量最差的 8 ~ 11 等地有 161190.3 公頃,占渝東北耕地總面積的 43.99%。
圖 4-23 渝東北中山區國家級經濟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經濟等在充分考慮投入成本的基礎上,經過土地經濟系數修正後,經濟等別整體偏低,16 ~ 19 等地面積共有 4415.14 公頃,占渝東北耕地總面積的 1.21%;居中的 12 ~ 15 等地有127843.8 公頃,占渝東北耕地總面積的 34.89%;質量最差的 8 ~ 11 等地有 234140.3 公頃,占渝東北耕地總面積的 63.90%。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利用等、經濟等方面,整個渝東北地區的等別分布仍以中下等別為主,高等別耕地只有零星分布。主要是由於渝東北地區在中低山地形地貌的影響下,耕地的開發整理、道路和水利設施等各種益農設施建造不便,大部分地區的水利設施嚴重缺乏,勞動者種植糧食作物的積極性不高,耕地利用粗放;另外由於氣候情況和地形坡度等多方面原因,耕地易受沖刷,土壤養分流失嚴重,以致跟其他指標區相比,在產量相等的情況,對耕地的投入也相應的增加。根據上述情況,建議加大對該地區的經濟投入,對坡度較大的耕地實施「坡改梯」,大力興建各種益農設施。
(四)渝西方山丘陵區
1. 自然質量等別分析
自然質量等別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自然條件的好壞,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自然質量等共劃分為 11 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7 ~ 17 等,渝西方山丘陵區自然質量等分布詳見圖 4-24。
從圖 4-24 可以看出,渝西方山丘陵區共有 20 個區 ( 縣 ),且均無 7 等地分布,17 等地僅在江津分布有 40.64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比重不到 0.01%;自然質量等別整體偏高,15 ~ 17 等高等別耕地面積為 261366.4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26.61%;14 ~ 10 等中等別耕地面積為 705445.62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71.81%;7 ~ 9 等低等別耕地面積為15565.98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1.58%。
渝西地處長江上遊河谷,全境以丘陵為主,嶺谷平行相間,河谷縱橫交錯,山巒起伏重疊,地貌類型多樣,構成山、丘、壩交織的立體地貌景觀,形成獨特的地表水熱條件和土壤生態環境。氣候冬暖夏熱、春早秋短、無霜期長、日照時數和總輻射量夏多冬少、降雨充沛、雨熱同季,而且大面積侏羅系河湖相紫色岩層中多種元素富集,發育的紫色土礦質養分豐富,土壤肥力高,土壤 pH 值適中,粘砂比例適度,適種范圍廣,自然條件優越,生產力水平亦較高,這些因素決定了渝西地區自然質量等以高等別為主,主要分布在大足、合川、璧山、永川、榮昌、銅梁等地。渝黔接壤的南川、綦江、萬盛和永川轄區內海拔落差較大,地勢起伏,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故渝西地區低等別耕地主要分布於此。
圖 4-24 渝西方山丘陵區國家級自然質量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圖 4-25 渝西方山丘陵區國家級利用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2. 利用等別分析
利用等別是在自然質量的基礎上,通過人們對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對耕地質量作出評價,也是耕地生產潛力水平是否達到了本區域最佳的體現。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利用等共劃分為 12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7 ~ 18 等。
從圖 4-25 可以看出,渝西方山丘陵區共有 20 個區(縣),且均無 7 等地分布,18 等地僅在江津分布有 322.66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0.03%;利用等別整體偏高,15 ~ 18 等高等別耕地面積為 240702.1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24.5%;11 ~ 14 等中等別耕地面積為637907.7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64.94%;7 ~ 10 等低等別耕地面積為 103768.2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10.56%。
渝西方山丘陵區土地自然條件較好,土地利用程度較高,區位優勢比較明顯,故渝西區利用等別整體要高一些。渝西區域較高的利用等主要分布於丘陵谷地里的土壤肥沃、耕作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保肥能力強的灌溉水田裡,這里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田塊連片、平整,溝渠配套度高,田間道路系統和排灌系統較完善,農業生產投入也高。利用等別處於中等質量的主要分布於丘陵和崗丘區,中等質量分布區土壤質地較好,區位條件較好,排灌設施較齊全。利用等別較低的分布於坡度較大的耕地以及區位條件較差、農業生產生活條件較差的地區。
3. 經濟等別分析
經濟等是在充分考慮投入產出的基礎上,根據土地經濟系數對利用等進行再次修正,它是對耕地質量的綜合反映,具有很強的現實性。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經濟等共劃分為 12 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8 ~ 19 等,渝西方山丘陵區經濟等分布詳見圖 4-26。
從圖 4-26 可看出,渝西方山丘陵區共有 20 個區(縣),8 等地分布在南岸區和銅梁縣,面積共 684.52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0.07%;19 等地僅在合川分布有 34.22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比重不到 0.01%;經濟平均等別重心下移,16 ~ 19 等高等別耕地面積為 74702.45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7.60%;12 ~ 15 等中等別耕地面積為 630687.6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64.20%;8 ~ 11 等低等別耕地面積為 276987.9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28.20%。
圖 4-26 渝西方山丘陵區國家級經濟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渝西地區經濟等別面積分布規律主要是受自然條件、土地利用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影響,下面將渝西地區分為主城九區都市圈和渝西經濟走廊兩個子區進行分析。
(1)主城九區都市圈。本區地處重慶市平行嶺谷區的腹心地帶,長江、嘉陵江交匯處的沿江地帶,包括渝中區、大渡口區、沙坪壩區、江北區、南岸區、九龍坡區、北碚區、巴南區、渝北區等 9 個行政區。都市發達經濟圈地處川東平行嶺谷及相間丘陵地帶,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夏熱冬暖,雨量充沛,土地利用水平較高,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故該區域的經濟等別以中偏上等為主,只有少量的低等別耕地分布。
(2)渝西經濟走廊。渝西經濟走廊東靠重慶市主城區,西接四川省瀘州市、內江市、遂寧市,南鄰貴州省遵義市,北望四川省南充市、廣安市。行政區劃上包括 6 區(萬盛區、雙橋區、永川區、江津區、合川區、南川區)、6 縣(璧山縣、榮昌縣、大足縣、銅梁縣、潼南縣、綦江縣)。該區屬方山丘陵和平行嶺谷地帶,方山丘陵呈階梯狀、台狀或饅頭狀孤丘,地面起伏不大。平行嶺谷由 20 多條北東—南西向梳狀構造組成,呈帚狀撒開,其中背斜構成低山,向斜寬展形成丘陵谷地,地貌多樣,低山、丘陵、谷地交錯,間有丘陵平壩。該區的水熱條件較好,濕度適宜,耕作土壤相對比較肥沃,災害較少,農史悠久,是重慶市重要的農業區。故該區域農用地等別仍是以中偏上為主,有部分劣質耕地。
6. 指標區間等別分布規律
重慶市分等因素指標區劃分為渝西方山丘陵區、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渝東南低中山區、渝東北中山區。為了對比分析各指標區間國家級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經濟等之間的規律,將自然質量等 15 ~ 17 等地劃為高等地,11 ~ 14 等地劃為中等地,7 ~ 10 等地劃為低等地;將利用等 15 ~ 18 等地劃為高等地,11 ~ 14 等地劃為中等地,7 ~ 10 等地劃為低等地;將經濟等 16 ~ 19 等地劃為高等地,12 ~ 15 等地劃為中等地,8 ~ 11 等地劃為低等地。
從表 4-4 和圖 4-12 可見,重慶市自然質量等高等地佔耕地面積的 15.91%,其中渝西達到11.13%,渝中和渝東南高等地所佔比例依次為 3.61% 和 0.88%,渝東北中山區高等地比重最小,僅為 0.29%;中等地渝西所佔比例最大,達到 27.66%;渝東北和渝中三峽庫區低等地比重較大,約佔全市低等地總面積的 50%。通過數據對比分析,國家級自然質量等從西向東等別依次遞減,從南向北等別依次遞減,這種分布規律基本符合重慶市自然狀況。
表 4-4 重慶市各指標區間自然質量等高、中、低等地分布對比表
圖4-12 重慶市各指標區間自然質量等高、中、低等地分布對比圖
從表4-5和圖4-13可見,渝西方山丘陵區利用等高等地比重最大,達到10.25%,渝中次之,所佔比例達到 3.94%,渝東北和渝東南高等地所佔比例依次為 0.63% 和 0.47%;4 個指標區低等地所佔比例大體一致;渝西和渝中的中等地比重共達到 44.4%。通過數據對比分析,國家級利用等高等地和中等地面積從西向東依次遞減,低等地各區平均分布,整體呈現出西高東低的趨勢,這種分布規律基本符合重慶市土地利用情況和農作物種植習慣。
表 4-5 重慶市各指標區間利用等高、中、低等地比例對比表
圖4-13 重慶市各指標區間利用等高、中、低等地分布對比圖
從表 4-6 和圖 4-14 可見,渝西方山丘陵區經濟等高等地比重最大,達到 3.18%,渝中、渝東南和渝東北高等地所佔比例較小,總和不到 1%;渝西和渝中的中等地比例共達到 41.62%,渝東北和渝東南共占 10.34%;低等別耕地比例各區平均分布。通過數據對比分析,國家級經濟等高等地面積較小,中等地和低等地分別各佔全市耕地面積的 50% 左右,整體上經濟等以中低水平為主,這種分布規律基本符合重慶市土地經營情況。
表 4-6 重慶市各指標區間經濟等高、中、低等地比例對比表
圖4-14 重慶市各指標區間經濟等高、中、低等地分布對比圖
7. 評判指標一般怎麼構造有方法和規律沒有
1. 景氣循環法
景氣循環法的基本構思是:(1)經濟運動是周期循環的,其周期的峰值與波谷比較有規律;(2)規律可以通過不同指標及變動中的關系表現出來;(3)確定峰--谷、周期的具體方式是編制擴散指數 DI和綜合指數CI,並且把經濟指標的非同步變動,又把DI、CI分成先行、一致、落後三種狀態;(4)用一致指標反映並監測經濟景氣變化的當前形勢;用滯後指標進行事後驗證並作為修訂前一輪政策的依據;用先行指標反映並監測經濟景氣的當前態勢。
2. 綜合模擬監測預警法
綜合模擬監測預警法的基本構思是:(1)不分先行、一致、滯後指標,依賴統計事實,通過數學經驗方法統籌選擇與當前經濟景氣變動密切相關的若干經濟指標;(2)根據指標的在一定長度的樣本區間的均衡值或目標值,確定其臨界點和優劣等級區間;(3)取標幺值--去量綱後的分數值;(4)進一步計算綜合分數值;(5)與各指標臨界點及相應指標區間相配套,設置模擬燈號及燈號值;(6)按綜合模擬信號系統的燈號規定,依據所計算的指標值與分數值,對宏觀經濟的景氣動向進行監測、預警、評判、提出對策。
3. 狀態空間法
狀態空間法的基本思路是:(1)構造由選出的特徵指標集合構成的「狀態空間」,通過對狀態向量的連續變動的軌跡,考察、分析、評價經濟的總體運行情況。(2)以因子分析方法為主要手段,從比較龐大的經濟指標初始集合中篩選組成狀態向量的特徵向量,輔以經驗判斷修正,確定最小維數的狀態向量;(3)採用聚類分析方法把具有一定時間維度的有值狀態向量按事先規定的類數分為不同的類別;(4)分析特徵向量的各特徵變數運用已有數據外推預測,構造出預測狀態向量,然後用模式判別函數對該狀態向量進行類別判別,進行預警分析;(6)整個監測預警系統建立與運行以模式識別和狀態控制方法為基礎,盡可能提高系統運行的自動化程度,減少人機對話頻率和經驗控制。
8. 什麼是規則的ac指標,什麼是不規則的ac指標
AC 指標也叫力度指標或信心指標,它是用來判斷和預測匯價上漲或下跌的力
度。
規則的 AC 指標:
AC 指標若是形成一個尖角,那它不論是上漲還是下跌的空間和力度都不會
太大,並且很快會反向。反向的意思就是,如果 AC 指標在水平線下方形成尖角,
那過不了多久,AC 指標會處於水平線上方,也就是說匯價會上漲,但上漲的空
間和力度不會太大;相反,如果 AC 指標在水平線上方形成尖角,那過不了多久,
AC 指標會處於水平線下方,也就是說匯價會下跌,但下跌的空間和力度也不會
太大。 AC 指標形似一個尖角,一但 AC 指標出現類似這樣的情況,那它
在未來的一定時間內會立即反向。並且未來一定時間內不論是上漲或下跌,它的
空間和力度也不會太大。(這里說的尖形一定會反向,是指在 1 小時線中看到的)
不規則的 AC 指標:如圖 A 處所示這樣的 AC 指標屬於不規則的,仔細觀察
會發現:在 A 處收的紅線一根比一根長,接著收的綠線一根比一根短。這說明,
在不會太長的時間內,匯價將會上漲(B 處就是匯價上漲後 AC 指標處於水平線
上方)。相反的,若 AC 指標處於水平線上方綠線收得一根比一根長,接著紅線
一根比一根收得短,那麼匯價即將處於下跌狀態。從圖四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
A 處的 AC 指標由綠線開始一根比一根長,紅線一根比一根短,最後 AC 指標從水
平線上轉移到了水平線下,匯價也從 B 點開始下跌
9. 生活有規律和無規律體檢指標差別大嗎
一、血流變學檢查的臨床意義
血液流變學是專門研究血液流動及血球變形規律的一門新的醫學分析學科。通常人們所說的血流變檢查,其主要內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動性和粘滯性以及血液中紅細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變形性等。血液流變學檢查近十幾年來在臨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疾病的診斷、治療、疾病的發展和預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包含的具體內容及臨床意義如下:
1、全血粘度檢測
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變學基本特徵的參數,也是反映血液粘滯程度的重要指標。影響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聚集性和變形性及血漿粘度等。根據切變率的不同,一般分為高、中、低切粘度。高切變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紅細胞的變形性,低切變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紅細胞的聚集性。
[臨床意義]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變的重要參數,在血栓前狀態和血栓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中起著重要作用。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變性質發生異常,可直接影響到組織的血流灌注情況,發生組織缺水和缺氧、代謝失調、肌體功能障礙,從而出現一系列嚴重後果。
全血粘度升高會導致下列疾病的發生:
1.循環系統疾病: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周圍動脈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臟病、深靜脈栓塞等。
2.糖尿病
3.腦血管病:中風、腦血栓、腦血管硬化症等。
4.腫瘤類疾病:較為常見的為肝臟、肺和乳腺腫瘤等。
5.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多發性骨髓瘤、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其他:休克、燒傷、先兆子癇等。
全血粘度減低見於各種貧血、大失血等。
2、血漿粘度
血漿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滯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標。影響血漿粘度的因素有纖維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類和血糖等。臨床意義]
血漿粘度越高,全血粘度也越高。臨床血漿粘度增高可見於遺傳性球型紅細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3、紅細胞壓積
紅細胞壓積又稱紅細胞比容、比積,是指將不改變紅細胞體積的抗凝血放置於溫氏管或毛細管中,經一定離心力離心一段時間後,被壓緊的紅細胞層占血液容積的比例。
[臨床意義]
紅細胞壓積增高:見於劇烈運動或情緒激動的正常人,各種原因所致血液濃縮,如大量嘔吐、腹瀉、大面積燒傷後有大量創面滲出液等。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有時可高達80%左右。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系體內氧供應不足引起的代償反應,如新生兒,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紅細胞壓積降低:見於正常孕婦、各種貧血患者以及應用干擾素、青黴素、吲哚美辛、維生素a等葯物。
4、全血還原粘度檢測
全血還原粘度是指紅細胞壓積為1時的全血粘度值,也稱單位壓積粘度。
[臨床意義]
全血還原粘度反映了紅細胞自身的流變性質對血液粘度的貢獻。
1.若全血粘度和全血還原粘度都高,說明血液粘度大,而且與紅細胞自身流變性質變化有關,有參考意義。
2.若全血粘度高而全血還原粘度正常,說明紅細胞壓積高(血液稠)而引起血液粘度大,但紅細胞自身流變性質並無異常(對粘度貢獻不大)。
3.若全血粘度正常而全血還原粘度高,表明紅細胞壓積低(血液稀),但紅細胞自身的流變性質異常(對粘度貢獻過大),說明全血粘度還是高的,也有參考意義。
4.若全血粘度和全血還原粘度都正常,說明血液粘度正常。
5、紅細胞聚集指數
紅細胞聚集性是指,當血液的切變力降低到一定程度,紅細胞互相疊連形成所謂「緡錢狀」聚集物的能力。
[臨床意義]
臨床上許多疾病都伴有紅細胞聚集性升高,如急性心肌梗死、腦梗死、肺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周圍血管病等。
6、紅細胞變形指數
紅細胞變形性是指紅細胞在血液流動中的變形能力,也就是紅細胞在外力作用下改變其形狀的特性。
[臨床意義]
臨床上紅細胞變形性減低主要見於一些溶血性貧血、心肌梗死、腦血栓、冠心病、高血壓和外周血管病、糖尿病、肺心病等。
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紅細胞變形能力下降,第1—3天變化明顯。
2.腦血栓形成患者紅細胞變形明顯低於健康人。糖尿病患者也有類似改變,有血管並發症者更差。
3.高脂血症使紅細胞膜中膽固醇含量升高,膜面積增加,紅細胞變成棘狀,變形性降低。
4.多發性動脈硬化、慢性腎功能衰竭、雷諾氏病、高血壓病、腫瘤均可使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吸煙也降低紅細胞的變形能力。
7、血沉
紅細胞沉降率(血沉)是指紅細胞在一定條件下的沉降速度。
[臨床意義]
病理性增快:
1.結核和風濕的活動期血沉常增快,當病情好轉或穩定,血沉也逐漸恢復正常;
2.用於鑒別心肌梗死與心絞痛;胃癌與胃潰瘍;盆腔炎性包塊與無並發症卵巢囊腫,前者血沉明顯增快,後者正常或略有增高;
3.多發性骨髓瘤的血漿中出現大量異常球蛋白,血沉加速非常顯著。
8、血沉方程k值
通過血沉方程k值的計算,把血沉轉換成一個不依賴於紅細胞壓積的指標,這樣血沉方程k值比血沉更能客觀地反映紅細胞聚集性變化。
9、紅細胞剛性指數
正常情況下,血液中紅細胞的數量及質量保持相對穩定。無論何種原因造成的紅細胞生成和破壞的失常,都會引起紅細胞在數量和質量上的改變,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臨床意義]
紅細胞剛性指數越大,表明紅細胞變形性越小,是高切變率下血液粘度高的原因之一。
10、紅細胞電泳時間
紅細胞表面帶有負電荷,在直流電場的作用下移動一定距離所需的時間叫紅細胞電泳時間。影響電泳時間的因素主要與血漿中血脂、球蛋白和纖維蛋白原的增加以及血漿粘度的增加有關。
[臨床意義]
缺血性中風、冠心病、肺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病人紅細胞電泳率都降低,電泳時間延長。
11、纖維蛋白原
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系統中的重要凝血因子。纖維蛋白原含量增高是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它對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腫瘤等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後有重要的意義。
[臨床意義]
1.纖維蛋白原減少見於先天性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新生兒及早產兒、彌漫性血管內凝血、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貧血、原發性纖維蛋白溶解症、惡性腫瘤及某些產科急症。
2.纖維蛋白原增多見於妊娠晚期妊高症、老年人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症、急性傳染病、結締組織病、急性腎炎和尿毒症、燒傷、放射病、多發性骨髓瘤、休克、手術後、心肌梗死及劇烈運動後。
二、什麼人群適宜做血流變檢查
測定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對於多種疾病的病因研究、診斷、鑒別診斷、疾病的發展和預後的判斷、治療和預防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正常或亞健康人群:如:工作壓力大、心理失衡、營養過剩或不良、生活不規律的群體以及30歲以上的健康人群。
2.病理狀態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心梗、動脈粥樣硬化症、腦梗、肺心病、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腦卒中、惡性腫瘤、血液病、燒傷、各種原因的重症貧血、重症肝炎、肝硬化及高脂血症等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