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騰訊為什麼選擇在港交所上市
騰訊控股在H股上市的時候是2004年,那個時候中國沒有創業板,主板對公司財務要求很嚴格,需要連續三年贏利,騰訊網路這樣的公司上市的時候還是虧損的,根本達不到要求。
但我認為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內地市場對於高科技企業或者說互聯網企業的認可程度,全美寬頻的普及達到了70%,互聯網在社會中的應用已經有近50年的歷史,而中國才只有短短10年左右的時間,從投資的角度來說,NASDAQD的投資者會更認可互聯網項目。而且海外市場的資本力量更加雄厚,也能夠滿足互聯網公司一旦上市就像丑小鴨變小天鵝一般的蛻變過程。所以從目前的情況來講,幾乎沒有互聯網公司會在內地市場上市,甚至寧願選擇香港,像慧聰,騰訊,化工網等等。
「騰訊選擇在香港主板上市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劉熾平回憶說。選擇香港還是美國是這個項目中的難點之一。當時選擇在美國上市非常有利,因為處於互聯網
行業重新升溫的美國市場,同期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估值應該會高很多,創始人可以賺更多的錢。但騰訊上市並不只是追求那一刻更高的估值,也不是為了短期的
套現,追求長期可持續發展才是騰訊上市的最終目的。高盛和騰訊的領導層達成了共識,於是都把目光投向了香港。比起美國納斯達克,香港的投資者更了解騰訊,
更明白騰訊的價值。當然也要讓熟悉QQ、熟悉騰訊的用戶有一個更好的辦法來接觸騰訊,獲得參與騰訊發展的機會。
除了以上的考慮,騰訊員工的利益才是選擇香港主板最重要的一顆砝碼。因為騰訊在上市之前承諾了員工持股,如果起初的估值越合理的話,便可以讓員工,和投資者以同樣的金額獲得更多的股票數量,長期來看,增值空間更大。
劉熾平繼續說道:「騰訊這種關心公司長期發展,關心公司員工的文化和思想,對我來說印象非常深刻。因為在一家企業穩固發展的時候,你很難看出領導人的本質,但是當要做一些關乎自己命運,或者是做一些比較艱難決定的時候,我們看到騰訊做出了正確和長期的決定。」
❷ 小米為什麼選擇港交所上市
7月8日報道,「前幾年沒有讓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個很重大的錯誤。」這段感慨來自於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
19年前,馬雲帶著50萬在香港注冊了阿里巴巴,2013年,為了能讓阿里巴巴在港交所順利上市,他在大陸與香港兩地之間輾轉周旋,多次表明阿里「合夥人制度」的立場。最終,港交所堅持不改變制度,阿里與港交所的這場博弈最終沒能和解,當時的阿里巴巴集團CEO陸兆禧表示,今天的香港市場,對新興企業的治理結構創新,還需要時間研究和消化,阿里決定不選擇在香港上市。
一年後,馬雲帶著團隊遠赴美國紐交所上市,並創造了當年最大IPO,目前市值已超過4000億美元。
如今,意識到「傳統」時代已經成為歷史一筆的港交所,從去年開始著手IPO改革,對科技企業在港股上市的限制放寬。近日,小米向港交所遞交IPO,搭上改革後的第一班車,有消息稱,螞蟻金服、美團等公司也將在港上市。
2013年9月27日更新的,由港交所及香港證監會刊發的《海外公司聯合政策聲明》里,明文規定並限制了一點:「業務重心」位於大中華區內的公司,如果想申請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這在當時是被禁止的。
之後,港交所在一份「概念文件」中表示,如果這項政策不改,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只能在港交所申請雙重第一上市,而不可以選擇第二上市。
而這次,港交所公布的將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的標准:相關公司需在包括紐交所、納斯達克以及倫交所等地最近至少兩個財年有良好的合規記錄,在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時,預期市值最低100億港元。
這項標準的修改,主要目的便是吸引已經在國際上市的大型科技創新產業公司。
港交所提供的一組數據,也比較有意思。
過去10年在港上市的新經濟行業公司僅佔香港證券市場總市值的3%,而納斯達克、紐交所以及倫交所這一比例分別為60%、47%和14%。其中制葯、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佔1%,軟體與服務佔比9%,若拋開騰訊的因素,軟體與服務同樣僅佔比1%。
看到這組數據,好像能理解港交所為什麼要這么「拚命」吸引科技公司到他那去上市了。目前發展最快的幾個行業,在港交所的佔比是在太低,和國際市場相比,其比例更是遠低他們。
然而,港交所的這次如意算盤,不知道能不能打響了。如果CDR(中國預托證券)正式公布啟動,香港作為第二上市的吸引力可能會大打折扣。
除了港交所的三項新吸引政策外,近期,各大證券交易所們也都頻頻有新的動作。Spotify在紐交所直接上市,納斯達克也表達了「選擇合適時機對上市要求進行適當修改」的態度。
❸ 為什麼國內一些企業會選擇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集資
國內的上市規則跟香港的有所區別,上市實行核准制,尤其是2000年以前要上市需要嚴格的審批,並且每個年度有額度的,這個額度很少,一般公司很難在A股上市,而香港的上市條件相對要寬松一些,所以很多公司選擇到香港上市。
海外上市的時間成本和再融資成本低。由於上市程序市場化、上市手續透明化,海外上市的周期相對較短。以香港為例,擬上市公司一般6—12個月就可以掛牌交易,而要在內地上市,企業從改制、輔導一年到通過發審會再到發行,往往需要三年左右。
還有在A股走入熊市的時侯,例如90年代和2000年到2005年,市場上融資環境不好,很多大型國企就走出國門到海外去融資。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通過在香港等海外證券市場上市,將是內地企業國際化的捷徑。香港、美國等發達國家證券市場已經形成了一套非常嚴格規范的運作體系,到海外證券市場上市將促使內地企業更好地熟悉國際市場的運作規則,用國際化標准和國際管理規范企業運作,並藉助國際證券市場的嚴格監管改善企業的治理結構。
❹ 為什麼同樣的制度,香港交易所拒絕了馬雲的阿里,卻讓小米,美團等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不是香港錯過了阿里,而是阿里錯過了香港。」2014年9月5日,在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馬雲說,自己非常尊重香港的決定,支持香港不應該為了一家公司而改變原則,自己樂於見到香港變得更好。
合夥人」不能直接任命董事,凡提名的董事,都需要經過股東會投票通過才可獲得任命。
彼時,包括馬雲在內的管理管對持有阿里巴巴股份比例僅有9.4%,阿里的兩大股東軟銀和雅虎則分別持有阿里巴巴35%和24%的股份,若按照「同股同權」的上市規則,阿里高管團隊在上市後將直接喪失決策權。而「合夥人」是一種平衡阿里的管理層與董事會之間的措施,管理層拿著微弱的股份同時,也可以擁有更多的投票權,以此避免管理層的實際控制權被其他股東所取代。
❺ 「上交所、深交所」與「香港交易所」有什麼區別啊
按照目前的定位,上證所定位為主板市場,主要為大型企業服務。因此上市公司將以大盤為主。深交所定位為中小板市場,主要為中小企業服務。因此上市公司以中小盤為主。事實上自從深交所恢復發行新股以來所發新股全部為中小板股票。
順便說一句,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簡稱應該是上證所,不是上交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簡稱是深交所。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通稱香港交易所,簡稱港交所英文全稱為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 Limited,英文簡稱HKEx,股票代碼HKEx: 0388)是一家控股公司,全資擁有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和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三家附屬公司。主要業務是擁有及經營香港聯合交易所與期貨交易所,以及其有關的結算所。
1999年,香港特區財政司提出對香港證券及期貨市場進行全面改革提高香港的競爭力和迎接市場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根據改革方案,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與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期交所)實行股份化並與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香港結算)合並,由單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擁有。三家公司於2000年3月6日完成合並,2000年6月27日,香港交易所以介紹形式在聯交所上市。
目前香港交易所是唯一經營香港股市的機構,在未得財政司司長同意下任何個人或機構不得持有港交所超過5%的股份。2006年9月11日,港交所成為恆生指數成份股。
❻ 企業為什麼要在香港上市
中國企業到香港上市的要求:
(1) 必須是在中國正式注冊或以其他方式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且必須受中國法律、法規的制約;
(2) 上市後最少在三年之內必須聘用保薦人(或聯交所接受的其他財務顧問),保薦人除了要確定該公司是否適合香港上市之外,還要向該公司提供有關持續遵守聯交所上市規則和其他上市協議的專業意見;
(3) 必須委託2名授權代表,作為上市公司與聯交所之間的主要溝通渠道;
(4) 可依循中國會計准則及規定,但在聯交所上市期間必須在會計師報告及年度報表中採用香港或國際會計標准。上市公司的申報會計師必須是聯交所承認的會計師;
(5) 必須委任1人與其股票在聯交所上市期間代表公司在香港接受傳票及通告;
(6) 要香港上市,必須為香港股東設置股東名冊,只有在香港股東名冊上登記的股票才可在聯交所交易;
(7) 在聯交所在市前要與聯交所簽署上市協議。另外,每個董事和監事需向聯交所作規定的承諾,招股書披露的資料必須是香港法例規定披露資料。主要股東的售股限制:上市半年內不能出售該部分股票,半年以後仍要維持控股權。
香港主板上市的要求
· 主場的目的:目的眾多,包括為較大型、基礎較佳以及具有盈利紀錄的公司籌集資金。
· 主線業務:香港主板上市對企業的主線業務並無有關具體規定,但實際上,主線業務的盈利必須符合最低盈利的要求。
· 業務紀錄及盈利要求:上市前三年合計溢利5,000萬港元(最近一年須達2,000萬港元,再之前兩年合計)。
· 業務目標聲明:並無有關規定,但申請人須列出一項有關未來計劃及展望的概括說明。
· 最低市值:上市時市值須達1億港元。
· 最低公眾持股量:25%(如發行人市場超過40億港元,則最低可降低為10%)。
· 管理層、公司擁有權:三年業務紀錄期須在基本相同的管理層及擁有權下營運。